2022年度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2-06-22 16:0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精选推荐】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5篇

第一篇: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

加强党的建设助推企业改革发展
作者:韩雅楠
来源:《锋绘》2018年第03期

        摘要: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党的建设,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上彰显党组织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党的建设;
改革发展

        党的十九大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提出来,并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要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就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不松劲,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上彰显党组织的独特优势。

        1 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国有企业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一定要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最高政治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使广大党员把维护核心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确保“国企姓党”。国有企业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一定要把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以党建统领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要将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
要全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探索实行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的工作方式;
要进一步规范党委会议事规则,把党委会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等等。国有企业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一定要健全完善党建制度体系,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要进一步落实《关于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会议事规则》、《基层党组织设置管理办法》,使企业管党治党更加规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标准,进一步解决党建工作难量化、难考核的问题,不断压实党建工作责任。

        2 凝心聚力,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活力

        对全党来说,思想引领力是保证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坚实基础。对国有企业来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思想引领,思想引领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改革的成效利弊,要结合企业实际和职工思想实际,通过宣讲、报告会、主题活动等广泛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客观理性认识改革,积极踊跃投身改革,始终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针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群众关心关注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清理僵尸企业、冗员转岗分流、分离办社会职能等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要针对性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办法,畅通开展“网上心田”建设,利用网络与职工进行沟通交流、问题咨询,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渠道,化解职工思想“迷雾”,使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成为职工思想的主旋律。针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噪音”、“杂音”,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类宣传阵地的管理,引导企业内部各种媒体与企业党政同向同行、同心同德,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发挥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要把党的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主流展示好,企业党政的决策传递好,把职工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增强主流思想在职工群众中的感染力、吸引力,使错误思想和言论无所遁形。

        3 服务群众,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坚实根基

        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核心在于增强服务本领,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在各项改革决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为了企业发展、一切为了员工利益”的方针,既要充分考虑企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不改没有出路”的处境,更要充分考虑职工意愿,科学地把改革的力度与干部员工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分层分类逐步推进,确保改革稳妥有序高效推进,确保企业整体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关键在于掌握工作方法,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国有企业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把解决职工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对职工群众面对转岗分流的“危机感”,要做好超前研究人员安置工作,制定退出方案、争取奖补政策等工作,让职工群众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肯定。对职工群众在改革中期待“归属感”的要求,要坚守“不欠薪、不欠保、不下岗”的底线,承担起“决不让一个员工下岗失业”的担当;
对职工群众期待改革“获得感”的要求,要坚持企业减负和员工获得感增强相结合,比如针对物业社会化这个难点,既要建立物业管理商业模式,也要为员工家属提供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服务。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要结合企业实际,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对鳏寡孤独、工伤工亡、长伤长病、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要切实发挥大病医疗保险、困难职工帮扶、金秋助学、志愿服务团体等多种渠道的帮扶作用,让每一名职工群众享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在安居乐业的氛围下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第二篇: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

 国有企业专题党课:强根固魂争先创优

  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去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为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条例,公司党委把今年定了“落实条例年”,把五月份定为学条例月。今年党建工作,要结合学习理解条例,对照条例,对基层各支部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有针问题和不足,认真加以解决,把支部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企业强则国家强。我国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企业,国有企业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办好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企业精神、领导力、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国有企业现有基层党组织80多万个、党员1000多万名、在岗职工4200多万人。总体上这支队伍是坚强有力的。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国有企业管党治党意识和责任明显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相比,与国有企业肩负的责任使命相比,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国有企业党建大有可为,也必有作为。

  今天的党课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国有企业建立的公司法人治理体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必须在全面加强企业党建的前提下,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制度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廓清了理论迷雾,回答了实践难题,深刻阐明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不要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问题,站位高、方向明、点穴准,是加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指明了方向。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既不能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关键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国有企业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指出了国有企业的性质、地位和重要性。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因此,领导一切的党必须要牢牢抓住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国有企业的定位和实际,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的建设。从政治上看,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力量,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许多重点领域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国有企业的布局更加优化、优势更加集中。许多投资大、风险大、收益薄、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国防科技、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领域的建设和项目都是国企扛起来的。从经济上看,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从资产规模来看,2016年,央企创造的增加值约占全国GDP的8.2%,上缴税费和收益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2%。可以说,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因此,必须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国有企业各方利益的一致。通过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将企业经营目标、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职工利益统一起来,在做大国民经济“蛋糕”中发展壮大企业自身,实现多方共赢,最终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两个“一以贯之”并列,意在表明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关系。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保证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提升效率增强活力的同时,保持和发挥政治优势,不断校准发展目标,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真正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和效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到国有企业,肩负着“更好体现和坚持”与“进一步探索”双重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必须着力在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下功夫、见实效。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必须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方法论,国企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亦必须尽快在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主张,提出坚持两个“一以贯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企业党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融合,他2015年7月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

  三、必须坚持和推动党建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论述,可以说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坚持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党建有机融合在现代公司制之中,是建设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时代要求。企业党建工作要写入章程,党组织要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关键是厘清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真正形成各有侧重、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决策、协调和监督的制衡机制。关键是把管党治党的责任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国有企业党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融合。

  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必须在执行力上见真章,在完成上级的要求上见实效,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执行力首先体现在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从严把握、从我做起,坚守理想信念的“魂”,深植“以人民为本”的根,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牢记“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的警训,从每件小事做起,把党员领导干部的使命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落实在行动中。作为党员,关键是要提高执行力。去年,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公司党支部把解决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制约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突出出来,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在充分肯定一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着重指出存在的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争先创优,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xx公司正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必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好国有企业的政治使命与经营责任的一致性,体现好为企业职工利益和社会责任担当的一致性,谋划好企业长远发展和短期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举旗定向,为全面完成党的目标任务,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承担使命担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

《关于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一、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推进特困行业的解困扭亏工作二、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之前提到1997国有企业发生雪崩,许多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资产负债,难以为继。如何能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早在,1994年,我们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做出了调整。就是国有企业由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以此为标志,国有企业建立公司制度的试点在全国正式推开。国企改革怎么改?概括起来就十六个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国企资不抵债,缺乏竞争力其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不科学,全责不明确,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有步骤地进行规范的改制。

到1998年底,全国共确定了近3000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企业在改革产权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对于国企改革我们选择了1998年作为了一个切入点进行了分析,国企改革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停止对国企改革的讨论。

在安邦同学介绍的四个阶段中,国有企业有由公厂质变为公司是一个产权跃变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名词“国有资产流失”。

再将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如换一个角度思考。

国企改革的十六个字概括中,第一句就是产权清晰,然而改革进行到现在有很多国企的产权模糊不清,难以界定。我们都知道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那么国企怎么体现它的国家属性呢?如果不清楚它究竟是谁的,那么何谈流失呢?很多人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既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是公有的,和我们没有太大关系。

兰州模式

2007年1月,威立雅水务 同位于黄河之滨的甘肃兰州供水公司签订合同。通过国际投标,该合同受让45%的股份给威立雅供水公司。威立雅公司是一个法国的专业供水公司。技术与管理都做的非常好。

然而,合资后兰州供水公司其实并没有任何变化,因为他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都没有带来,正是这家没有变化的公司,在合资后的第二年,就提出目前水价低于供水成本,申请水价上浮49%。事实上,威立雅公司在当时花了十七亿购买我们的水厂,是所卖净资产的四倍溢价。从两年前威立雅公司与兰州市国资委签下合同的那一刻起,水价上调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宿命。。。。。。。

所签合同:

第一,规定了一个水价上涨的公式。兰州水价必须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CPI)和收入水平上调,而不是根据成本。

第二,而且威立雅不负责维修供水网络,整个兰州市这么大的水网他不改,按照合同规定,最贵的一块由兰州市政府去做。因为兰州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没有分开,而且整个兰州市的管网漏损率高达50%以上,水一半都流掉了。由于兰州市没有把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因此工业用水还是用自来水。

如果兰州市市政府要威立雅去做的话,威立雅说所有改造网络的成本全部反映在水价上。那兰州市政府压力就大了,这样的话水价要翻两三翻了。

国有企业每个国民的关系。许多方面,比如抓大放小政策,我们都能感受到国企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家的命脉,跟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

仅仅:这是我国水务改革的一个案例,并不是所有的国企都卖给国外公司了,但是就算卖给国内的公司,很多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冰棍被吃掉了。需要改革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推向了社会。由百姓来买单。

下面我们回到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问题上来

郎顾之争 在国退民进中狂欢盛宴

讲述了从2001年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格林柯尔突然演义了一场“蛇”吞“象”的收购——入主科龙电器集团;
随后,又陆续发生了2003年以来的超常规扩张——先后收购了美菱、亚星、等上市公司,开始打造世界级冰箱帝国的白色梦想;
顾雏军入选“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
2004年的郎顾之争;
2005年,科龙帝国轰然倒地,顾雏军被拘押,这一从天堂到地狱的商业传奇。科龙的故事,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难忘的教训!

。。。。。。。。。。。。。。。。。。。

郎顾之争挣的是什么?一句话到底是否侵吞国有资产

格林科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主要向它提供制冷剂的是天津格林科尔公司,这家公司是顾雏军私人所有的全资子公司。2001年底,格林科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向天津格林科尔公司预付2.3亿元购买制冷剂,2002年4月,顾雏军 收购的广东顺德科隆公司,宣布向香港格林科尔购买价值2700万元的格林科尔制冷剂,6月,科隆公司新任管理层到位后,又准备继续向格林科尔购买价值为3亿元的制冷剂。

解释一下,天津的制冷剂换克隆。天津的格林柯尔公司存在着虚报注册资本等,根据调查天津给本没有能力生产3亿元的制冷剂。

他资本运作的资金来源问题,有极大的“空手套白狼”的嫌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资本市场运作的混乱和缺乏内控监管的现状

在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通过介入国有企业内部高层,压低价格,买下这几家国有企业,

号称41亿元实际上只有3亿。

休止符:4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顾雏军案 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法院以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揭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三罪并罚,决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顾雏军执行有期徒刑10年,并处人民币罚金680万元。

可以说这是侵吞国有资产的重大案例,然而存在这种现象的公司比仅仅一家。

事情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郎顾之争”。其焦点仍然是问题:

MBO

MBO概念:它主要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 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通过收购使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

解释一下,意义西方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以国企改革中的MBO(管理层收购)为靶子,炮轰了一些人对于国有资产不断消融的“冰棍理论”。郎咸平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中所显现的问题,是一个缺乏信托责任的问题。国有企业老总做好是应该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事实上你做错了事情并未负起相应的责任。这是因为我们的土壤出了问题,一个没有信托责任的土壤,这会造成社会贫富更加悬殊,社会更加不安宁。郎咸平说,有人提出一套荒谬的理论叫“冰棍理论”,说国有企业底子不好,就像冰棍一样逐渐融化,与其自己融化光了,不如送给国企老总。这是一种无道德、无良知的理论,是掠夺国有资产的理论。郎咸平认为 “现在国企改革缺的不是激励机制,而是需要用严刑峻法推广信托责任”

MBO:2004年8月,郎咸平对海尔、TCL的产权改革、以及收购多家上市国企的格林柯尔的“不正当收购”行为提出置疑,从而引发了就MBO为主题的产权改革大争论。

联想

柳传志创办联想25年来,为解决产权问题出手进行了三次动作,与海尔集团相比,联想有更清晰的产权和所有者,是以比海尔的改革更加顺利。1996年中科院把35%的分红权给了柳传志及其团队,用以激励他们。2000年通过香港联想资产重组的机会,创业者利用分红资金购买了这35%的股权,联想控股公司就有一个国有独资企业变成了真正的股份制企业;
第三次是2009年9月8日,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成为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的第三大股东。持有29%的股权。联想产权制度上实现了实质性的变革。柳传志认为谁投资谁所有的产权规则被打破,他的实质是承认技术、智力、与资本同样拥有权利,并参与利润分配。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MBO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在提高效率,降低代理成本方面是有促进作用的。MBO使企业管理者同时又成为企业所有者,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MBO在重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管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也都发挥积极的作用。

MBO作为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效率低下等问题和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一种工具,MBO无疑是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值得探索的途径之一。

提出质疑:

在中国现在国有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内部人控制,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MBO这种方式很难做到程序公正。因为,它是内部人,因为它有信息优势,因为它掌控了谈判的位置,

企业为什么发展?关键建立在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职业经理人出现就是分工专业化的需要。鼓励MBO的文化是毁灭性的文化,是对产权的不尊重。

MBO弊端:一是定价环节中的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暗箱操作的风险,三是收购者融资渠道不明的风险;
四是运作风险;
五是收购主体合法性不能保证的风险。

西方社会的MBO要移植到中国需要有适合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在我国与管理层收购相适应健全的市场和配套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针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还存在着上述的诸多具体的问题,我们需要警惕国有资产流失的合法化。国资委对MBO的态度:从“不反对”到“不宜”,再到“不”2004年9月25日,国资委彻查国有资产流失,MBO被列入检查重点;
9月30日,国资委称国有大型企业不宜实施MBO,国有中小企业由于社会影响相对较小,可以继续探索。

第四篇: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
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
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
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
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5).

  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第五篇: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

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三)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
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
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
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
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5).

  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推荐访问:党建 论述 国有企业改革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专题培训 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