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化视角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研制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3-09-11 19:2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概念化视角下跨学科学习既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学科资源,建立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教学中可以从学科概念及规律出发,开展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研制,提炼概念、纵深“跨域”;
从核心目标上统摄多个学科和资源,制定目标、提高“跨点”;
以具有迁移力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依托活动、拓宽“跨境”;
以真实情境任务评价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多元评价、延伸“跨幅”。

关  鍵  词 概念化视角 跨学科 学习任务群

引用格式 韩国权.概念化视角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研制与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3(17):27-3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2022年版课标》)在定位与功能中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跨学科学习中的“跨”意味着多元性,代表着语文学习不再是仅仅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了,而是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从语文走向其他学科,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从书本走向场所、走向网络世界。可以是不同学科类的,如音乐、美术等;
也可以是社会公共场所,如社区、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等,还可以是有特殊价值的场所,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名人纪念馆、网络平台等。跨学科学习“跨”越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朗读、理解、感悟和欣赏,不仅仅指向听说读写,还包括在情境中亲身感受、在实践中观察记录、在场景中参观等方式,体现了“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实现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2]的目的。跨学科学习是以问题为主脉,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以学生的主动实践为核,以多元学习方式为形,处处彰显着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性。在跨学科学习内容中,各学段都提出以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等,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还体现在学习成果的呈现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成果有多少形式,都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的。

跨学科与概念化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学习目标上都是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念化视角下培养的是具有专家思维能力的学生,他们通过“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所掌握的概念是具有迁移能力的,能够跨时间、跨情境迁移,是在不同情境下所体现的综合素养。而跨学科也是在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两者都需要学生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习策略上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技能和方法。概念化视角下学生通过引导式学习,在多个具体的“事实性知识”的提炼概括下,得出概念。概念就像一个认识事物和建构知识的框架或结构,学生能够利用这一框架或结构,勾连各个事实、事物、经验、知识的内在关联。因此,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和技能。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学习在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方式上都是以整合性、综合性、实践性学习为主。《2022年版课标》主张加强课程内容整合。首先,在概念化视角下,概念是属于上位的,能统摄整个资源、方式。而跨学科学习在面对多种资源、方法、内容时,是围绕主题或有意义的话题,开展各项活动。其次,两者都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参与、体验过程中学会提炼和表达,都是以真实情境下的活动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以,概念化视角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在素养培养上,以目标为引领,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使学习更有整体性,而非下位的点状或零碎状学习,可以解决跨学科学习的随意性;
二是学习方式上,以概念来指导学习,协同思考,解决学生被动学习或者无策略学习的问题;
三是学习内容上,概念化视角下的跨学科学习以具有迁移和运用能力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主,将若干个陈述性知识作为学习的资源和平台,解决学习浮于表层、无深度学习的问题。

如何在概念化视角下开展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研制呢?笔者以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为例加以阐释。

一、提炼概念,纵深“跨域”

“跨域”是指跨学科学习在涉及到非语文学科领域时,对该学科“领域”的深入程度,主要针对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伪跨学科现象,即其他学科虽有所涉及,但只是蜻蜓点水,并未从根本上指向语文学习,是为跨学科而跨学科的,是各种学科的一种拼凑。其根本原因是在跨学科学习时,缺乏一根主线牵引,纵横上下、串联前后。这条主线就是概念,在概念指引下的跨学科学习,从目标的明确到过程的跨域,再到学习的评价,始终是以概念为标准。概念既是学习最终达成的目标,又是学习过程的起点。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习作要素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为此本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四篇课文,习作为“ ________即景”。《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里提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3]特定学习主题是学习任务群的魂,是所有学习任务的脉络。根据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本单元描写的四季景物、鸟、月,按照林恩·埃里克森对概念提取的观点——概念之间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关联就是大概念,可以提炼出本单元的大概念:“动静之间方显万物之趣”。这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高度提炼,不仅在内容上指出单元所写为景物的趣味,在表达上指明要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更是在表达概念上明确:要表现景物的趣味,就要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将课内课文进行概括,也是对课外学习的拓展,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描写景物,就要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本概念。

以此概念为学习起点,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无论涉及哪一方面,都会以此概念为基准,牢牢寻找和把握动态描写、静态描写与事物趣味之间的关联。如借助美术学科,学生在表达风景之美时,就会考虑表现静态美需要选择怎样的事物,动态美需要选择怎样的事物,两者之间会如何形成动静结合。在最终评价中,同样以是否借助动静描写来表达事物之趣为准则,从而使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各学科领域的深度达到一致。

二、制定目标,提高“跨点”

“跨点”是指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类、每一个资源都是一个“跨点”,在学习中要将所有跨点提升到同一个高度,即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上,避免学习中的散漫、点状现象。依托概念有效制定目标、提升高度。

概念化视角下,教师要树立教学目标概念化的意识,带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行概念化。当学生将事实性知识进行概念化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形成概念和迁移概念打好基础,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4]。

在常规教学下,我们通常会这样制定本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见表1)。

以内容来分析这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学习写法和体会情感三个方面,目标缺乏概括性,不具有迁移性。

以概念化视角概括本单元课文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需要厘清指向大概念的目标的典型特征——借助事实性知识,去探究、发现概括性知识”[5]。对此,我们需要从《2022年版课标》中提取高频词,具体要从课程目标、学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评价和教学建议中提取指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如学习情境、真实生活、教学实践、语言表达、审美体验等。其次,要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形成概括性的概念,如描写、情感、韵味、特点等,从而制定出概念化视角下的单元教学目标(见表2)。

概念化视角下的教学目标更具有高度,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能将零碎化、片面化的知识以概念化的视角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建立学科概念的结构,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依托活动,拓宽“跨境”

“跨境”是指在跨学科学习时,所能依托或借助的可用资源的辐射范围。在《2022年版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教学提示中提到多方面资源,如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天文馆、社区,ipad、网络、大数据等。在呈现形式中提倡以“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如视频拍摄、微信制作、ppt制作等。

概念化视角下的跨学科学习,仍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展开,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任务,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在真实的情境下开展活动。前文已述单元主题是动静之间方显万物之趣,围绕这一主题学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为体现出“跨境”的广度,设计以下四个活动:“你的风景我来夸”“美的风景这样写”“我的风景我来讲”和“家乡风景真是美”四个活动。

活动一:你的風景我来夸。要求学生将单元中所写景物,选择其中之一,通过信息手段搜索相应图片,或者借助绘画软件将文字转变为图片,向其他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以及印象深刻之处。这是引导学生感受景物最直观的美,使他们从兴趣、经验出发,感受景物之中的动态美或静态美。这在表达上属于浅层要求,可以借助音乐、视频等配合表达。学生可以配上音乐美美地朗读;
也可以以图画作为对象,与文本进行比照;
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视频以直观感受。

活动二:美的风景这样写。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之上,对学生交流进行概括,对单元所写景物以思维导图、表格、树状图等形式进行梳理,概括特点、小结写法、体会情感。这是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将片面化的知识形成概括性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万物之趣皆在动静之间。

活动三:我的风景我来讲。这项活动是为单元习作服务的,将习作划分为两个阶段,重在交流和呈现,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认识到风景美不仅在于名山大川、亭台楼阁,乡村中的凫鸭戏水、风吹芦苇,路边野草小花等都是美,只要能从动静之间去观察,都能发现美的色彩和韵味。这是从文本到生活,使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
这是将学生从局限的生活世界,牵引到身边广袤的世界中,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万物虽不同,美的真谛却是一样的。学生可以拍照片、拍视频,可以绘画,可以带实物,可以语言描述,可以现场直播等等,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的,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致的。

活动四:家乡风景真是美。这项活动是从习作转化而来的,要求学生用所掌握的概念,表达自己身边最熟悉的美景。学生对身边的美景是最熟悉的,他们在表达中自然会融入自己的观察所得,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回忆起点点滴滴美好的情景。在习作中提倡学生配上图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

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基于概念化视角学会表达,在活动中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始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多元评价,延伸“跨幅”

“跨幅”是指在跨学科学习中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以多学科、多形式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这是打破以知识为主,文字评价的桎梏,是将评价置于真实情境中,以任务驱动来引导和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言表达都可以得到锻炼。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度、协作能力等方面给予评价。

对于评价,《2022年版课标》指出:“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6]。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也指出,要“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7]因此,依据单元目标和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可制定具体的评价量表(见表3)。

表3的评价标准是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为标准,基于真实情境而设置的,既将单元语文要素融入情境中,又实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将其他学科与语文文字的表达与运用融合在一起,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充分的体现,是学生将所学、所思和所见在情境中内化和迁移。相比知识化和笔试评价,其更具实践化、情境化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

[1][2][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34,19,46,36.

[4][5] 韩国权.概念化视角下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思考:以五(下)第四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04):19-22.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概念化跨学科概念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22年1期)2022-09-19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党政研究(2022年3期)2022-05-25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科学大众·教师版(2022年6期)2022-05-23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历史教学问题(2022年6期)2022-02-28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幾樣概念店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8年9期)2018-10-09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9期)2017-12-19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推荐访问:概念化 跨学科 视角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