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12篇

发布时间:2022-12-18 09:18:03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12篇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精品文章  《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范文》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脱贫事业需要这样的优质的人才新鲜的血液注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12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12篇

篇一: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精品文章

  《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范文》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脱贫事业需要这样的优质的人才新鲜的血液注入进来,只有这样乡村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那么对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你的建议和想法是有哪些呢。下面的思考与建议范文一起参考一下。

  现在乡村振兴面临的严峻现实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三留守,人才匮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瓶颈;这个瓶颈不打破,人才供给跟不上,乡村振兴将举步维艰。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面对现实、问题导向,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育用引结合,政策激励、投入保障、组织协调多管齐下,打破乡村人才匮乏这个瓶颈,形成一支以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人才为主体,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分布适宜的乡村人才队伍,并激励他们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通过乡村人才振兴,夯实人才支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当看到,乡村人才振兴决非一日之功。现实而紧迫的选择是,围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念好用、育、强、招、请、借六字经,实实在在医治好眼下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饥渴症。

  用,抓紧把能工巧匠用起来。农村能工巧匠过去习惯上叫五匠,泛指木匠、瓦匠、石匠、铁匠、铜匠、漆匠、皮匠、篾匠、钟表匠、染坊匠等等,现在一些地方评的各种文化传人、手工艺大师正是他们

  精品文章

  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人不仅有一技之长,而且有一种工匠精神,有的身怀绝技,一辈子做一门手艺,凭借一种绝技闯荡天涯。在不少人的眼里,随着技术的进步,老艺人不中用了。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化的追求,让那些积淀着深厚民族文化、代表着独特民间艺术的传统工艺弥足珍贵。应当摸底、抢救、保护、传承,把乡村能工巧匠们挖掘出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

  育,抓紧把职业农民育起来。农民职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在一些发达国家当农民是要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并获得资格证书的。乡村振兴必须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成都市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内江市培养农村家庭能人、德阳市创办乡村振兴农民大学,都是有益的探索创新,已经见到实效。应当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整合资源,培育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海中搏击的各种乡村创业之星和技术能手,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成长,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强,抓紧把乡村干部强起来。乡村干部是最基层、最直接的乡村振兴组织者、指挥员、带头人,他们的素质、能力和实干精神越来越重要,一个优秀的村支部书记不仅带领一村发展,还会影响带动一方走上致富之路。乡村人才振兴,必须在强素质上下功夫,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乡村干部。应当根据乡村干

  精品文章

  部的实际情况,分片区、分层次、分类别,大规模组织乡村干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鼓励支持年轻乡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学习专业知识,成为乡村发展的行家里手。更重要的是,制定激励政策、完善考评机制,鼓励乡村干部大胆实践,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显身手。

  招,抓紧把新乡贤们招回来。过去,一批又一批年轻人,通过上学、参军、打工、经商等多种途径离开农村,成为公务员、教师、医生、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商界成功人士。近年来,一部分已经陆续退休。他们带着家乡情怀,关心家乡建设,或出谋献策,或协助治理,或参与项目,发挥了特殊作用,引起社会关注,人们称他们新乡贤。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支部书记蒋乙嘉,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们有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新境界,在村民眼里是自己人,在党委政府眼中又是明白人。应想方设法把他们招回来,鼓励支持他们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以各种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和治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

  请,抓紧把城市精英请进来。城市凭借其商业发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优势,聚集着各路精英,科学家、企业家、作家、艺术家集中在城里。但是,城市也有其弊端,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等,人们称之为城市病。乡村则因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民情、农家美食,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随着城市化发展和乡村复兴,会有相当一批有识之土和各界精英愿意到乡村去创新创业,分享田园生活,实现人

  精品文章

  生价值。应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制定规则,打开通道,把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城市精英请到乡村来,让他们与村民共建共享,带动村民共同发展。

  借,抓紧把专家大脑借过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人才济济、成果累累,是乡村振兴的智慧之源、科学之源、技术之源、人才之源。近年来,农业的和涉农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主动下乡,积极支持农村建设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受地方党委政府、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应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政策,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发挥知识、技术、人才优势,组织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决策咨询、规划设计、技术攻关、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把智慧、知识、技术推广应用到乡村去,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财富和技术资本,推动乡村振兴。

  总之,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育、强、招、请、借是其现实选择。把这六个字用好了、写活了,乡村人才振兴就能迈出坚实的步伐,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积累人力资本,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内容仅供参考

篇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只做精品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调研报告建议一、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县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因此,我们主要调研的是县、乡、村三级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从调查情况看,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不强,村支部书记中懂电脑操作的仅有X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数。二、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无动力、缺办法。X.服务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压力下移,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县级涉农部门,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只出不进、青黄不接,专业服务水平极弱。一些地区为了农产品安全配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同时,群众包产到户后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导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服务的切入点,没有职业成就感。X.工作无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开展专业服务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农技推广需要下村到组到户,种粮大户的科技需求不分节假日,这让专业技术人员觉得付出与所得相差太远。同时,服务乡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人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

  1

  只做精品

  X县农业局在岗人员X人,其中全供X人,差供X人,财政供给部分仅够缴纳各种险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脸而已。

  (二)乡、村干部组织力不强。X.乡镇党政人才组织力不强。一是自顾不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可以说没有节假日、全天候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引才、留才、用才无心思考。

  X.村干部能力不足现象突出。一是年龄老化严重。调查的村干部平均年龄X.X岁,年龄最大的支部书记X岁,X周岁以下仅有X名,年龄偏大、断层现象突出;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长期以来,村干部很少主动离职。同时,待遇低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老干部难免,新干部难选,整个队伍新老更替缓慢。三是能力不足。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加上长期从事事无巨细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和思维固化,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X.乡镇事业单位人才X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同时,有限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抽到各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中去。X县X镇农业服务中心X个编制,实有人员X名,只有X名专业技术人员,且都属于专科学历,服务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当前,优秀的乡村教师、医生大都被城里单位“吸”走,留在乡村的教师、医生老龄化严重,且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

  2

  只做精品

  现有乡村教育、卫生人才总量短缺,中学教师人均周工作量X节,小学教师X节,教学点教师包班、复式教学,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辅导及管理任务。乡镇卫生院一人多岗,导致乡村教育、医疗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认为乡村没有前途,纷纷向城镇转移。

  (四)引才难题尚未破解。X.教育、卫生人才引进难。按照要求,新补充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以研究生、本科为主,但实际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县、本乡人才没有加分因素。X区二高属重点高中,X年到郑州大学等三所高校只引进了X名教师,更不用说乡村的学校了。乡镇卫生院只能招到专科、中专学历的。X年,我市实施的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双千工程”,卫生系统共引进X名,没有一名本科生。X县城区医院引不进人才,就从乡镇卫生院借调、遴选,两年共“吸”走X人,导致乡镇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来。目前,乡村教师中X岁以上的占X.X%,村医中X岁以下的没有一人。

  X.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难。受凡进必考和“缺三补一”的限制,乡镇公务员长期配备不齐,有编无人,并且由于考试方法单一,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很难入围,队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术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遗留的存量以及复退军人的政策性安置,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难以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X.人才待遇偏低。乡村体制内年轻人才收入普遍

  3

  只做精品

  在X-X元,县城房价在每平方米X元左右,乡镇在每平方米X元左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比较困难。偏远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课余生活单调,导致人心不稳,特别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稳定,“在岗不在状态”。乡村教师还存在“高级后职业倦怠”现象,评聘高级职称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在一线教学,属于隐性流失。同时,乡村教师性别以女性为主,X年“双千工程”招聘的教师性别比为X:X,女教师婚恋难问题突出。

  X.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导致乡村的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市场越来越小、产业越来越单一,人才容量也越来越小。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也伴随着资金、资源流失,加上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项目,乡村创业被冷落,导致乡村创业艰难、创业人才留不住。

  X.人才投入不足。县、乡镇都是“吃饭财政”,村级靠转移支付,对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怀。X县鄢岗镇把乡贤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选聘为“名誉村长”,帮助开展乡村治理,这些人没有任何报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怀。

  三、对策和建议、(一)抓关键,选优建强乡村干部队伍。X.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委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二是建强后备队。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农业

  4

  只做精品

  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退委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打造一支经得起事业考验、能得到老百姓信赖、让组织放心的农村干部队伍

篇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河南省乡村振兴人才战略思考

  作者:姚芝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1年第04期

  关键词:河南省;乡村振兴;人才战略

  一、河南省在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完善整体设计,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强化人才政策支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支持、服务等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农业农村人才政策。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成果与水平、人才团队与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科研组织方式与管理机制创新等为主要指标的农业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体系。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支持乡村人才振兴财政政策,整合有关涉农发展资金,设立1亿元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统筹协调使用,重点支持各级各类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在与农业有关的院校,实行涉农专业减免学费以及提高农业职业学校拨款标准等资金扶持措施。

  (二)紧扣基层需求,开展省博士服务团等专家人才选派工作

  一是严把选派关口,确保选准派对。坚持“工作表现突出的优先、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先、有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优先”原则,组织省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全省各县进行对接,在摸底调查基础上,根据博士服务团成员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等,对口派驻契合当地需求的人员,共派出十六批总计一千四百多名博士奔赴农村基层一线挂职锻炼。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当好参谋助手。引导博士服务团成员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区域发展、产业调整、城市建设等,积极参与调查研究,从专业角度开展产业、项目、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成果推广转化,以项目带动、技术支持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架起沟通桥梁,有效嫁接资源。依托派出单位科技实力强、高层次人才集中、信息渠道广、科研项目多等优势,积极协调推进院地合作、校企合作,有力促进了派出、派入单位要素资源的整合和嫁接,促进了我省地区之间、省直单位与地方之间的资源要素交流。

  (三)统筹各方资源,实施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

  一是省市县联动,推进科技特派员支援基层农村工作。在省级层面,由省科技特派员担任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并由全省科技特派员负责对脱贫攻坚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对“十百千”工程利用电视电话进行工作部署,依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有的放矢地按当前工作重点部署推进策略。在市县层面,各市县积极响应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部署,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任务落实。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2018年,安排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经费3546万元,其中,支持省派科技特派员每人每年2万元,省派产业科技服务团每团每年20万元,对县派科技特派员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经费补贴,贫困县的费用由省财政负责支付。

  (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能力的提升

  一是加强农村技能型人才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加强农村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提高致富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农村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队伍建设。实施对地方师范生进行免费教育的政策试点工作,建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与补充长效机制,缓解薄弱紧缺学科教师短缺矛盾,本着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三是强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组织全省1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农科教推专家,定点联系服务16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140个农技推广区域(乡镇)站和173个新型经營主体,覆盖全省18个地市所有县(市)。

  二、当前在乡村振兴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且外流严重

  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121.63万人,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5万人,分别仅占我省乡村常住人口总数(4638万人)的2.62%、1.62%;全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2.64万人,仅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数(457.45万人)的0.58%,远远不能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二)人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且分布不均衡

  就全省来看,农村各类人才整体呈现学历低、专业技术职务低、年龄大、技能匮乏。据统计,全省农村各类人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5.7%,而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却占62.5%,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65.3%,技能带动型人才仅占总数的9.9%。

  (三)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滞后,对人才的吸纳承载能力不强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尤其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乡村基本办学条件较差,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各类人才到乡村基层创新创业。

  (四)人才发展综合环境不优,不利于各类人才发挥作用

  从思想认识看,一些地方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存在着“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错误观念,而识才、引才、育才、用才的理念没有树立起来。

  三、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党管乡村人才工作格局和领导机制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策略推动人才工作运行。一是健全党管乡村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由省农业农村厅、省委组织部牵头,省发改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乡村人才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乡村人才振兴的整体设计、政策研究和综合协调。二是加大对市县人才工作的考核力度,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市县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县、乡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负责人的人才工作意识,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理念,切实加强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

  (二)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增量提质行动计划

  一是按照“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人才培训教育体系进行,按照“长短結合、突出重点、急用先培”的思路,整合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各类教育培训基地,利用现有的培训基地加快对农村实用人才以接受以农业职业教育为重点、以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补充的教育。二是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重点放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根据农村地区的现有产业结构和农民对提升自己素质的愿望需求,重点解决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实施新型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陪训计划。三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能力提升计划,以优秀家庭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为重点,每年选出一百名左右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到省内农业类高校、优秀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上挂锻炼;每年选派500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到农业职业院校脱产学习,接受职业教育;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到国(境)外学习培训,开阔视野,加强交流,学习先进经营管理知识。四是加强对乡村人才创业致富培训,充分调动各类培训资源,开设创业致富培训课程,每年省市两级示范培训两千人左右,通过组织到经济发达地区观摩调研学习等活动,激发创业意愿,增强致富信心。

  (三)实施乡情亲情引才返乡工程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引导各类实用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号召广大乡村通过乡情亲情引才回乡致富,吸引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本乡本土在外人才、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创新、服务乡村发展。一是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立本地在外人才信息库,对在外的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实施动态监测,跟踪服务,充分利用各类人才交流会和人才招聘会及招商引资会等,经常定期推介展示家乡新面貌,充分宣传投资环境和人才优惠政策,宣传动员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发展,为振兴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积极动员高校毕业生等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致富,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在一线成长成才。继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工作,每年从省内外高校选调一批有志于扎根基层并有发展潜力和能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县乡基层政府锻炼。

  (四)实施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支持计划

  一是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帮助乡村振兴的“十百千”工程,以全省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相关单位为基础,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力量,按照“产业组团、县级组队、服务到点、统筹调度”的组织形式,组建三十个以上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一百个以上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一千名以上省派科技特派员和三千名以上市派、县派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二是选派博士服务团成员到基层一线挂职服务锻炼,按照按需选派、双向选择,优先满足贫困地区需要原则,每年从省直相关部门的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省管农业类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选派一百名左右博士到基层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以项目带动和技术支持为手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建强乡村经营管理和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实施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计划,选取一千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00家农民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实施的关键和成败都在人才振兴,人才振兴先行,为乡村振兴铺路和奠定基础,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的积极行动。

篇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关键在人。**市从优环境、聚人才、搭平台等方面着手,凝聚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快了乡村振兴进程。但是在推动人才振兴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一是基层一线尤其是偏远农村人才流失较多。政府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者,农村发展产业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由于农村尤其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条件不够优厚,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对人才吸引力不够,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二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实用类人才总量少。由于对农村实用类人才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培养力度小,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乡村振兴需求。三是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柔性引进多、全职引进少。**市作为农业大县,传统加工型企业多,产品现代技术、科技含量低,企业家创新思维不够、认识不足,发展理念还未完全转变到依靠人才科技上来,高层次尤其是领军人才承载力不足。基层建议:

  一是持续创优人才环境。出台柔性引才奖励扶持办法,优化现有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常态化组织开展本地籍专家人才家乡行活动,吸引人才回乡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人才公寓环境,为人才提供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全方位服务,促进人才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尽献才智。

  二是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枣乡英才”工程,拿出一定名额向农村实用类人才倾斜。与高校对接,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商学院等平台,聘请高校专家人才、科技小院驻站硕博研究生等为导师,指导种养殖大户开展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等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能力,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培植更多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人才作用发挥提供舞台。

  三是持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持续举办人才创新创业对接洽谈会涉农领域专场活动,搭建农业企业人才对接交流平台,吸引更多农口院校专家人才前来对接洽谈、指导生产,促进更多农业智力成果在乐陵转化。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推动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为乡村振兴做好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不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乡村人才振兴面临困难及问题(一)人才流失严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打造远落后于城镇,导致真正留在基层进行乡村建设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行,乡村人口及就业人员也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二)人才总量不足。在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乡村人才的缺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人才“饥荒”问题,剩下的只有老幼妇,青壮年劳动力在乡村发展中非常缺乏。(三)人才激励不足。由于村民收入来源有限,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养殖业、经商、外出务工,与城镇居民相比缺少资产性收益;职业发展上,农村经济落后、产业单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职业上升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在生活上,交通不便、教育和医疗服务落后、文化和娱乐设施不完善以及环境卫生较差等原因都促使着农村人才往城市转移,也让有意愿下乡回乡发展的人才顾虑重重。二、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建议(一)定向开展人才引进。积极吸引大学生返乡工作,通过树立起农创客、新农人培养的目标,对回乡的青年大学生进行遴选,吸引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扎根农村基础,以此打通人才的回流渠道,创建人才回流机会和平台;对于上大学迁出户口的返乡青年,可以适当减缓政策,允许户籍

  再次签回,将“非”转为“农”,允许党员组织关系迁回村里党组织,为乡村党建注入新活力。发挥出政策引导和调控功能,不断出台一些完善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构建起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例如设立乡村创业风险基金,为更多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科技推广与产学研结合,抓好农业方面的院士专家站和海智工作站建设,建立农业主推技术示范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积极鼓励社会贤达返乡做贡献,通过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建设过程中,带着资金、项目和情怀投身到乡村创业中,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也发挥着积极贡献。

  (二)加强培训平台建设。加强培训平台建设,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对构建起农村人才队伍有着重要作用。发挥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分群体、分工种的开展分层次训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技术的培训,不断培养出一批批现代规模生产、绿色节能环保的农村人才。积极构建创业发展平台和帮扶平台,聘请并组织专家进入农村开展一对一帮扶和指导,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和大学生返乡,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包括资金贷款、税收减免优惠等。

  (三)多举措进行人才激励。人才要发挥作用,激励是

  关键。因此,要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资助农业项目和产业,激励农民获得更多收入。针对引进的人才,要制定有激励性的招聘制度、薪资制度、考评制度、晋升机制和人才发展方案,以吸引和激励人才,提高他们的工作干劲和满意度。为了保障人才的生活水平,除了要大力完善物质基础,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如水电、交通、网络和垃圾处理等,还要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完善医疗保障、开展文娱项目和活动等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真正让人才长住长留。建立起科学的激励导向机制,对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以此实现农村人才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篇五: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高职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

  作者:李菲赵劲松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1年第11期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凸显。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但现阶段地方高职院校在乡村人才培养上面临服务定位矛盾、专业结构失衡、课程内容脱节、乡村就业尴尬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困境,地方高职院校应确立“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面向乡村招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促进乡村高职教育保障体系的强化与建设,推进高职院校功能定位转型与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培养;乡村人才

  [作者简介]李菲(1964-),男,湖北枣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赵劲松(1974-),男,湖北宜城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湖北襄阳4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A200308)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2-0058-05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目标。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三步走战略,制定了具体指标,确立了15个工程项目,提出了“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本文以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为切入点,以培养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为目标,围绕“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对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乡村人才精准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价值分析

  1.大力培育新型職业农民,高职教育具有比较优势。第一,高职教育能够提供农民急需的生产管理技术。面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教育无法使学生掌握基于职业发展的知识、技术、能力。而服务农业的高职教育,能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和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高职教育能够提供系统的农村职业教育。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的职业培训相比高职教育,受到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的严重制约,不能独立承担职业农民培养的重担。而高职教育不仅因其办学经验丰富、办学资源雄厚,能确保教育质量,还能通过“订单培养”模式,主动适应职业农民的人才需求。

  第三,高职教育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的职业农民,“不愿回、留不住”的现象普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又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高等性的双重特征,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乡村人才为培养对象,培养“用得起,留得住”的职业农民。

  2.建设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高职院校是主力军。第一,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能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化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多由地方产业部门主管,先天具有面向基层的办学属性。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基层,专业设置、培养内容均具有本土化特征。

  第二,需求导向的教学内容能培养“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以需求为导向,把专业的实用性与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专业人才。课程建设上,高职院校要对接产业中岗位能力的需求,打破了学科体系的界限,具备融多学科、跨专业特点,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人才。

  第三,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培养“干得好”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推进校校、校企、校地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形成“政校企行”互动的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施创新项目的环境、设施、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现实考验

  1.服务定位矛盾:乡村优先与面向城镇之间的矛盾。第一,由于乡村相较于城市高速发展的滞后性和乡村农民对自身和子女基于阶层流动的教育选择,国家对乡村职业教育的要求与乡村农民教育诉求之间存在偏差。第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相伴而生的,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上,强化其适农性,必然与长期以来面向城镇化的人才培养定位相矛盾。第三,城镇化职业转型和农民新型职业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长期并存,这要求高职教育既要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培训,又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导致高职院校在服务理念上面临选择面向“乡村”还是“城市”的矛盾。

  2.专业结构失衡:专业结构与乡村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不够。第一,涉农专业与农业产业的适应性弱。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数量偏少,其专业设置明显与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不匹配。第二,专业设置不符合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特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仍存在三大产业明显割裂的特征,没有形成与乡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涉农专业集群。第三,乡村人才的定向培养专业不符合现实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目前,开设的乡村人才培养定向专业主要集

  中在医学、小学教师、种养殖技术类,而乡村发展所需求的专业最主要的三类分别为管理学、农学、经济学,农业生产和管理经营方面专业知识的缺乏使毕业生难以承担起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发展的重担。

  3.课程内容脱节:教学内容与乡村发展岗位标准的脱节。第一,专业教学内容与农村产业发展实际脱节。大多数高职院校未及时根据乡村需求的实际来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模式,导致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乡村产业发展的倾向。第二,重“知识能力素质”,轻“三农”意识的培养。课程中涉农的课程或课程项目偏少,“专业+‘三农’”的复合型内容缺乏。第三,乡村“本土文化”内容植入不够。高职学生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本土文化的熏陶,不能适应乡村社会复杂的人情关系,致使高职毕业生的农村基层工作实践能力成为短板。

  4.乡村就业尴尬:植根农村与就业期待之间的差距。调研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就业比例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毕业生角色定位不准。高职院校毕业生希望在乡村从事中基层管理的人数居多,而愿意从事农技工作和销售工作的人较少。第二,乡村就业比城市就业困难度大。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乡村就业者工作难度大。第三,期待薪酬与现实待遇差距明显。乡村就业的薪酬仅停留在满足温饱的状态,这导致农村基层就业率低,学生学习涉农相关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1.精准招生。第一,定向招生:以学生意愿和乡村需求对接的定向招生。其一,围绕乡村产业特色化。立足本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招生专业。其二,生源对象上,结合岗位标准“精准化”。要瞄准乡村职业岗位的标准,识别具有“三农”意识、“为农”特长的生源对象。其三,招生范围上,对接职业需求“本土化”。招收地域认同和身份认同强烈,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血缘关系和生活习惯,选择扎根家乡服务的本地生源。

  第二,专项招生:以贫困户为对象的精准扶贫招生。高职教育应利用自身独特的教育优势,在区域精准扶贫战略中发挥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专项培养形式及“降低招录分数”等方式,提高贫困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实现贫困地区民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专项专业技术,招收贫困人口开展专项职业教育,回应贫困人群技术技能需求,帮助其解决就业创业中的结构性能力缺失问题。

  第三,独立招生:以职业农民为对象的独立招生。其一,面向“农村经纪人”培养的招生。以“农村经纪人”为目标,通过体系化、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技术人才、农业技术进步的科技人才。其二,面向“企业管理者”培养的招生。面向区域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管理者、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养“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化管理者”。其三,面向“乡村治理者”培养的招生。应对乡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建设,面向乡村致富能手、农村基层管理者,培养乡村基层储备干部、基层组织带头人。

  2.精准培养。第一,靶向定位:服务乡村理念的全程贯穿。其一,加强国家“三农”政策的宣传。广泛解读国家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推动学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其二,强化服务“三农”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开设专门的“三农”教育思政课课程教学模块。其三,开展服务乡村的实践教育活动。深入乡村进行实践调研,增进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情感,提高乡村创业就业能力。其四,传承和培养区域乡村文化。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开设区域文化类课程,开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传承和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第二,产业匹配:专业与课程的涉农调整和优化。其一,拓展和细分专业方向,组建重点专业及专业群。一方面结合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适时增设新专业、淘汰旧专业;另一方面,结合乡村产业对职业岗位人才的需要,在原专业大类基础上细分,增设更加具体的专业方向。其二,贴近“一二三产”融合,推进专业的涉农转向和实现专业间的融合,培植新兴专业。乡村产业发展的“三产”融合衍生出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高职院校的二、三产业类专业可以向农业方面转向。同时,高职院校面向一产的专业,受岗位发展的影响,则需和二、三产业类专业融合。

  第三,模式融合:涉农专业教育模式的深化与拓展。其一,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训融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实行分项学分培训。另一方面,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引入涉农类专业培养体系开展学历教育。其二,开展涉农专业教育与乡村创新创业融合培养。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通过“教学型星创天地”推进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其三,推进涉农专业教育与乡村科技服务的融合。一方面将学校或教师服务乡村的科技项目作为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以学生专业技能实践为基础,提升其“为农”服务的价值意识和价值成就。

  第四,管理精细:乡村人才培养的控制与质量保证。其一,统筹人才培养方案与學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把体现乡村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统筹起来,将岗位核心素质、主要能力、关键技能等标准融入培养过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其二,专业学习过程数字化数据采集。应用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生活、德育表现、学业成绩进行采集,开展数据分析和测评,实现过程可监控、效果可检验。其三,实行分阶段、分类型的学业评估与诊断机制。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上,分学期、分课程开展,采取学校、定向就业单位、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3.精准就业。第一,数据采集:就业和择业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其一,全面采集职业岗位招聘信息。依托就业指导中心,组建乡村就业信息收集团队,综合信息资源,分行业、分区域、分单位收集统计。其二,毕业生择业意向的统计与归类。结合学生入学的职业规划设计和每学年的职业能力评价,开展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按专业类别、职业类型、薪酬水平进行汇

  总。其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信息的拟合分析。采集数据,构建就业需求数据库,建立预测模型,编制就业数据状态报告。

  第二,人岗识别: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识别与匹配。其一,精准识别学生职业能力。建立学生乡村职业能力适应与测评系统,将学业评价与职业能力测评有机结合,科学提供学生职业范围与方向。其二,精准识别乡村职业岗位信息。建立岗位分级、院系分层的信息管理机制,提供职业能力与岗位契合度评估,保证毕业生对岗位信息的精准识别。其三,精准保障人岗匹配。联合地方政府共建服务求职信息与招聘信息对接平台,对岗位信息和求职意向开展精准配对,开展点对点推送。一方面将岗位信息精准推送给应聘学生,另一方面将适合岗位的求职学生信息推送给招聘单位。

  4.乡村就业尴尬:植根农村与就业期待之间的差距。调研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就业比例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毕业生角色定位不准。高职院校毕业生希望在乡村从事中基层管理的人数居多,而愿意从事农技工作和销售工作的人较少。第二,乡村就业比城市就业困难度大。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乡村就业者工作难度大。第三,期待薪酬与现实待遇差距明显。乡村就业的薪酬仅停留在满足温饱的状态,这导致农村基层就业率低,学生学习涉农相关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實践路径

  1.精准招生。第一,定向招生:以学生意愿和乡村需求对接的定向招生。其一,围绕乡村产业特色化。立足本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招生专业。其二,生源对象上,结合岗位标准“精准化”。要瞄准乡村职业岗位的标准,识别具有“三农”意识、“为农”特长的生源对象。其三,招生范围上,对接职业需求“本土化”。招收地域认同和身份认同强烈,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血缘关系和生活习惯,选择扎根家乡服务的本地生源。

  第二,专项招生:以贫困户为对象的精准扶贫招生。高职教育应利用自身独特的教育优势,在区域精准扶贫战略中发挥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专项培养形式及“降低招录分数”等方式,提高贫困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实现贫困地区民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专项专业技术,招收贫困人口开展专项职业教育,回应贫困人群技术技能需求,帮助其解决就业创业中的结构性能力缺失问题。

  第三,独立招生:以职业农民为对象的独立招生。其一,面向“农村经纪人”培养的招生。以“农村经纪人”为目标,通过体系化、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技术人才、农业技术进步的科技人才。其二,面向“企业管理者”培养的招生。面向区域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管理者、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养“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化管理者”。其三,面向“乡村治理者”培养的招生。应对乡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建设,面向乡村致富能手、农村基层管理者,培养乡村基层储备干部、基层组织带头人。

  2.精准培养。第一,靶向定位:服务乡村理念的全程贯穿。其一,加强国家“三农”政策的宣传。广泛解读国家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推动学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其二,强化服务“三农”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开设专门的“三农”教育思政课课程教学模块。其三,开展服务乡村的实践教育活动。深入乡村进行实践调研,增进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情感,提高乡村创业就业能力。其四,传承和培养区域乡村文化。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开设区域文化类课程,开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传承和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第二,产业匹配:专业与课程的涉农调整和优化。其一,拓展和细分专业方向,组建重点专业及专业群。一方面结合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适时增设新专业、淘汰旧专业;另一方面,结合乡村产业对职业岗位人才的需要,在原专业大类基础上细分,增设更加具体的专业方向。其二,贴近“一二三产”融合,推进专业的涉农转向和实现专业间的融合,培植新兴专业。乡村产业发展的“三产”融合衍生出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高职院校的二、三产业类专业可以向农业方面转向。同时,高职院校面向一产的专业,受岗位发展的影响,则需和二、三产业类专业融合。

  第三,模式融合:涉农专业教育模式的深化与拓展。其一,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训融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实行分项学分培训。另一方面,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引入涉农类专业培养体系开展学历教育。其二,开展涉农专业教育与乡村创新创业融合培养。高职院校涉农人才培养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通过“教学型星创天地”推进涉农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其三,推进涉农专业教育与乡村科技服务的融合。一方面将学校或教师服务乡村的科技项目作为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以学生专业技能实践为基础,提升其“为农”服务的价值意识和价值成就。

  第四,管理精细:乡村人才培养的控制与质量保证。其一,统筹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把体现乡村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统筹起来,将岗位核心素质、主要能力、关键技能等标准融入培养过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其二,专业学习过程数字化数据采集。应用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生活、德育表现、学业成绩进行采集,开展数据分析和测评,实现过程可监控、效果可检验。其三,实行分阶段、分类型的学业评估与诊断机制。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上,分学期、分课程开展,采取学校、定向就业单位、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3.精准就业。第一,数据采集:就业和择业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其一,全面采集职业岗位招聘信息。依托就业指导中心,组建乡村就业信息收集团队,综合信息资源,分行业、分区域、分单位收集统计。其二,毕业生择业意向的统计与归类。结合学生入学的职业规划设计和每学年的职业能力评价,开展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按专业类别、职业类型、薪酬水平进行汇

  总。其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信息的拟合分析。采集数据,构建就业需求数据库,建立预测模型,编制就业数据状态报告。

  第二,人岗识别:毕业生和就业岗位的识别与匹配。其一,精准识别学生职业能力。建立学生乡村职业能力适应与测评系统,将学业评价与职业能力测评有机结合,科学提供学生职业范围与方向。其二,精准识别乡村职业岗位信息。建立岗位分级、院系分层的信息管理机制,提供职业能力与岗位契合度评估,保证毕业生对岗位信息的精准识别。其三,精准保障人岗匹配。联合地方政府共建服务求职信息与招聘信息对接平台,对岗位信息和求职意向开展精准配对,开展点对点推送。一方面将岗位信息精准推送给应聘学生,另一方面将适合岗位的求职学生信息推送给招聘单位。

篇六: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人才总量低、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从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改善人才培训机制等途径入手,切实提高乡村人才培育成效。

  乡村振兴,以人才为根本。近年来,围绕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以培养高层次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与经验,为全力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前,面对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从宣传导向、政策环境、乡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等多方面加以调整。

  一、乡村人才建设中突出问题分析1.人才总量及结构难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业农村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农村实用人才较少,截至2017年底,全市

  每万名乡村人口中农村实用人才与京津鲁苏浙等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主要从事一线种植养殖活动的生产性人才较多,占比接近50%,也高于国家规划的同期目标。而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科教文卫保障、农民居家美化及康养等与涉农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的经营型、技能型、带动型、服务型、社会型人才明显偏少。传统种养产业方面和服务行业人才多,优质无公害化生产、产品后续加工、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人才少。这些与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上看都不足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

  2.乡村人才流失严重难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的是乡村发展不充分。由于乡村社会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尤其在道路交通、基础生活设施、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领域发展滞后,极大的削弱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乡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目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升学流失。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到农村。二是劳务输出。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城镇转移。现在全省农村普遍

  缺乏劳动力,参加农业劳动的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三是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留不住进入农村工作的人才。农村人才的“空壳”化,使农村社会处于低发展状态。

  3.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农业走向现代化迫切要求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人才中初中学历人才较多,并且有少部分人才只上过小学或没接受过教育;中专(包括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才非常稀少。同时,大部分的农村实用人才没有获得任何国家职业等级认证,尚无表明其技术水平的客观依据。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不足,各级农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稀缺,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现有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水平有限,队伍老化严重,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效果有待提高。全市农民素质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深度发展。

  二、对乡村人才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1.缺乏乡村人才整体发展观和制度创新。乡村人才的总量缺乏甚至匮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具有其历史根源。长期以来,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的扩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总量在全国范围内都出现严重缺失甚至“饥荒”,人才流动形成了从乡村到城市

  的单向流动状态和观念。而已有的支农政策尚不能有效应对这种情况。比如,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向乡村输入人才的力度,出台了让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制度,倡导和激励年轻人到乡村接受锻炼等。但是时间较短,容易沦为走马观花、短期镀金行为,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低效和不稳定状态。缺乏有利于乡村人才稳定成长的社会环境造成乡村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乡村社会建设整体状况距城市社会差距巨大。我省农村生活环境在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用电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以及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休闲、社会保障等多领域公共服务等,对比城市存在较大的鸿沟。同时乡村工作普遍待遇低、工资少。多种因素造成乡村能够提供的生活品质远远落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造成显著的人才流失甚至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二是城乡人才流动存在区隔与壁垒。乡村基层党政人才队伍,是乡村人才的中坚力量。而在现实中,乡村干部较难成为城市干部,基层乡镇干部很难提升到县市,而大多数村干部也很难转化为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行政人员,晋升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乡村干部队伍的储备。同时,城市人才到乡村落户、创业等存在制度障碍。

  2.缺乏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乡村人才教育环境的薄弱是造成乡村人才不足的根本

  原因。首先,科技支农队伍力量不足。长期以来农民对科技知识、市场信息、以及农作物植保等方面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然而自撤销人民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的支农机制已不复存在,而新的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的服务机制,部分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履职能力不强,工作效果有限,难以取得农民信任。其次,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现有乡村人才开发政策体系主要依赖体制内专家培训,没有将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到人才管理范畴之内。乡村人员分散、农业技术种类繁多、涉及行业杂乱,已有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设置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脱钩现象。同时,一些地区培训场所紧张,条件短缺,一些地区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夜校等却有名无实、场地闲置,培训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培养责任不明确,培训成本较大,但效果较差。缺乏资金投入,基层政府对对各级各类农村管理人才、实用人才、农业产业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形成留人育人的政策环境。

  三、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1.树立价值导向,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转变观念,把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普及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人才培育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引导人才愿意流向乡村,并使人们认识到乡村人才建设是增强广大农

  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通过各类带头人促进各种实用技术成果推广,才能切实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召开各类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典型经验,使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认识到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以产业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乡村人才结构。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养必须与区域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以特色产业聚才,不断加强特色经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专业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同时还应该着重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及农业科技知识的领军型、创新型人才,引领农民突破现有瓶颈,积极利用农村电商、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平台,加快延长产业链、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业利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外,还应突出以美丽乡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挖掘辽宁农村多种人文资源。3.加快改革农村教育体系。改革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农村经济紧密的各类职业学校,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事劳动,进而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同时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密围绕我省农村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农业特点设置课程,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

  的农村实用人才。4.加快改革乡村人才培训机制一是要加快改革现有的乡村人才培训形式,变现在的

  集中培训式为指导式。现有的培训方式是把农民集中起来,由专家学者进行短期授课讲座,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甚至话语体系都跟农民实际需求脱节。未来应注重组织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下乡,到田间地头现场教学与实践指导,进行农业知识普及、农业科技推广,解决农民实际问题,提高农民对培训活动的信任度与参与度。二是应大力吸纳活跃在基层的农村大户、农业科技带头人等“领头雁”进入培训专家团队,真正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的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选用影响面广、经济效益显著、德才兼备的农业经营大户作为试点,由他们率先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经营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对周围农民真正实现“传帮带”,农民看到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带来的收益,就会自发形成跟随效应。对这部分贡献较大的民间能手,可以给与荣誉表彰、适当的物质奖励,灵活运用现有政府各级培训资金。三是要积极组织县区级、乡镇级、村组级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代表外出参观、进修,交流思想,开阔视野。

  5.建设有利于乡村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必须注重提高各级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文件的解读能力和执行能力。二是建立乡村人才登记管理制度,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人才培训的进行整体归档,建

  立人才库。三是建立乡村人才自主创业绿卡制度。鼓励各类乡村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扶持在外务工人员和各种形式到乡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创业,在建设用地、创业培训、项目立项、减免税费、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与优惠和支持。四是实行乡村人才年度表彰与优先录用制度。对其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进行给与表彰与重奖,在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村、乡录用干部上优先考虑。

篇七: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取得一定效果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人才总量低、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从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改善人才培训机制等途径入手,切实提高乡村人才培育成效。

  乡村振兴,以人才为根本。近年来,围绕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以培养高层次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与经验,为全力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前,面对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从宣传导向、政策环境、乡村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等多方面加以调整。

  一、乡村人才建设中突出问题分析1.人才总量与结构难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在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业农村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在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农村实用人才较少,截至2017年底,全市每

  1/8

  万名乡村人口中农村实用人才与京津鲁浙等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主要从事一线种植养殖活动的生产性人才较多,占比接近50%,也高于国家规划的同期目标。而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科教文卫保障、农民居家美化与康养等与涉农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的经营型、技能型、带动型、服务型、社会型人才明显偏少。传统种养产业方面和服务行业人才多,优质无公害化生产、产品后续加工、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人才少。这些与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上看都不足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

  2.乡村人才流失严重难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的是乡村发展不充分。由于乡村社会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尤其在道路交通、基础生活设施、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领域发展滞后,极大的削弱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乡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目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升学流失。农家子弟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到农村。二是劳务输出。当前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城镇转移。现在全省农村普遍

  2/8

  缺乏劳动力,参加农业劳动的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三是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留不住进入农村工作的人才。农村人才的“空壳”化,使农村社会处于低发展状态。

  3.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农业走向现代化迫切要求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人才中初中学历人才较多,并且有少部分人才只上过小学或没接受过教育;中专(包括高中)与以上学历人才非常稀少。同时,大部分的农村实用人才没有获得任何国家职业等级认证,尚无表明其技术水平的客观依据。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不足,各级农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稀缺,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现有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水平有限,队伍老化严重,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效果有待提高。全市农民素质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深度发展。

  二、对乡村人才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1.缺乏乡村人才整体发展观和制度创新。乡村人才的总量缺乏甚至匮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具有其历史根源。长期以来,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的扩大,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总量在全国围都出现严重缺失甚至“饥荒”,人才流动形成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单

  3/8

  向流动状态和观念。而已有的支农政策尚不能有效应对这种情况。比如,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向乡村输入人才的力度,出台了让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制度,倡导和激励年轻人到乡村接受锻炼等。但是时间较短,容易沦为走马观花、短期镀金行为,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低效和不稳定状态。缺乏有利于乡村人才稳定成长的社会环境造成乡村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乡村社会建设整体状况距城市社会差距巨大。我省农村生活环境在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用电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以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休闲、社会保障等多领域公共服务等,对比城市存在较大的鸿沟。同时乡村工作普遍待遇低、工资少。多种因素造成乡村能够提供的生活品质远远落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造成显著的人才流失甚至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二是城乡人才流动存在区隔与壁垒。乡村基层党政人才队伍,是乡村人才的中坚力量。而在现实中,乡村干部较难成为城市干部,基层乡镇干部很难提升到县市,而大多数村干部也很难转化为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行政人员,晋升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乡村干部队伍的储备。同时,城市人才到乡村落户、创业等存在制度障碍。

  2.缺乏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乡村人才教育环境的薄弱是造成乡村人才不足的根本

  4/8

  原因。首先,科技支农队伍力量不足。长期以来农民对科技知识、市场信息、以与农作物植保等方面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然而自撤销人民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的支农机制已不复存在,而新的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的服务机制,部分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履职能力不强,工作效果有限,难以取得农民信任。其次,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现有乡村人才开发政策体系主要依赖体制专家培训,没有将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到人才管理畴之。乡村人员分散、农业技术种类繁多、涉与行业杂乱,已有培训容和培训方式的设置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脱钩现象。同时,一些地区培训场所紧,条件短缺,一些地区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夜校等却有名无实、场地闲置,培训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培养责任不明确,培训成本较大,但效果较差。缺乏资金投入,基层政府对对各级各类农村管理人才、实用人才、农业产业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形成留人育人的政策环境。

篇八: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精品文章

  《关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xx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

  精品文章

  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精品文章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

  精品文章

  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四)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

  精品文章

  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内容仅供参考

篇九: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紧扣产业这个核心聚焦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利用现代科技农业技术解放农村劳动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和优质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基地和园区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

  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人才瓶颈问题

  及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近期,针对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人才瓶颈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高效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弱的老人、妇女等,不懂现代农业技术,掌握信息不及时,农业产出效益低下,农村建设后继乏人。

  二是缺乏农业产业带头人。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土专家”年龄总体偏大,工作模式传统老化,带领农民“产业致富”的能力素质严重不足。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少,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经营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处于微利保本状态,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三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省、市推广“三变”模式以来,各地探索“村级党组织+合作社+n+农户(贫困户)”等经营模式,截至20XX年底,全市80%以上的村建成新型合作社,贫困村实现全覆盖。但由于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许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存在经营困难、效益低下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新组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仅有20%能有效运转。

  四是缺乏村级组织带头人。村干部队伍整体呈现年龄结构不优、素质偏低现状。部分村干部任职时间较长,为人处事圆滑、世故,工作中存在消极应付现象。同时,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村干部待遇低等原因,村级组织带头人面临选拔困难、后继乏人的难题。以XX县为例,全县20XX年共有村干部1043名,其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7名,村党支部书记60岁以上的26人、初中及以下学历86人,村主任60岁以上21人、初中及以下学历112人。

  二、原因分析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我市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吸引力不足。多年来重工轻农、城乡分割的发展格局,导致农业经营规模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城市务工收入远高于农业生产,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

  二是人才政策不活。农村人才服务管理部门多,却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责任主体,造成多头管理或者管理不顺。缺乏对农村人才培养和管理规范、可续、系统的规划,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乡镇一级没有对应人才管理与使用的权属部门,权力难以下放,对农村人才管理难度大。对急需的紧缺型人才,缺乏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措施,短期难以引进。

  三是乡村吸引力不足。乡村收入低,收入渠道窄,和城市相比机会少,人才上升空间有限。农村教育落后,多数能人为了孩子的未来向城市转移。农村公共交通、农业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文化体育设施等严重不足,公共服务远低于城镇,满足不了人才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是壮大农业产业。紧扣产业这个核心,聚焦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利用现代科技农业技术解放农村劳动力,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和优质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基地和园区,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支撑。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形成小规模连接大群体的产业基地和生产体系。

  二是强化农民培训。制定农民教育规划,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科技示范园区、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就近就地培训一批“种田能手”。利用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和县区技术学校等教育阵地,培养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产品营销、电子商务等实用人才,造就一批“汉中新农人”。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农业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主、家庭农场主、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户。

  三是激活乡村人才。编制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完善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制定乡村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各行各业人才到乡村投资兴业、承包技术、领办实体、包村包项目,以科技成果入股经营实体。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年轻人才创业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对申请到三农一线工作的党政事业单位干部,服务满一定年限、为当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优先提拔使用。实施农业科研领军人才计划和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篇十: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下人才流动的对策与思考

  作者:郑中华来源:《大经贸》2019年第10期

  郑中华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兴则乡村兴,大力推进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在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趋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突破解决。

  一、乡村振兴人才流动存在问题

  (一)城乡发展有差距,农村人才聚集难

  “人才留不住”是广大农村特别是相对贫穷落后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而留不住的重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农村人才难以聚集。一是人才引进难。相较于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较差,医疗、教育、文娱等基础保障不能满足人才的日常需求,导致人才不愿到农村、到基层来。二是人才留住难。由于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城市读书、已适应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才很难适应农村生活,更愿意留在城市发展;相对年长的人才因为要照顾家庭、农村待遇相对较低,也不愿留在农村。农村往往成为年青人进入“体制内”的跳板和就业难时的“临时落脚点”。三是人才任用难。部分引进人才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绝大多数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农村经历缺乏,实践经验较少,不接地气,难于适应和胜任农村基层一线工作,对于助推农村发展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村人才流失大

  要念好乡村振兴“人才经”,就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由于在引人才、育人才、用人才、留人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一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待遇和优惠政策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二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农村实用人才没有统一的、具体可行的管理模式,管理服务不到位,致使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带动机制,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扶持机制不配套。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中普遍遇到资金、技术、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困难,此类困难又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造成人才流失。

  (三)培育模式较欠缺,农村人才发展遇瓶颈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随着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农民选择外出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外出求学的农村学子也大多会选择留在城市就业,导致农村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二是培养模式不合理。目前对乡村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农技相关知识,没有针对具体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且课堂教学的多,现场讲解的少,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及思想教育严重不足,加之农民对于培训的认识不足,导致培训的参与性差,培训效果打折扣。

  二、乡村振兴下人才流动的对策建议

  农村人才振兴既要关注高素质的农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视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既要“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也要“筑巢生凤”孵化本土人才,推动资本、技术等资源流

  向农村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农村成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乐园。

  (一)着远长远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仅仅依靠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大力引进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的加入,来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引入“活水”。一是大力引进农业科技型人才。围绕吸引农业高端人才,重点加强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团队的支持手段和力度,支持企业发挥培养引进人才的主体作用。二是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引导高校青年人才,特别实用型、管理型人才到农村来,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干部队伍。积极实施“选派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公益岗位等人才就业计划,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人才工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工作或提供服务。三是大力回引优秀本土人才。通过改善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政策扶持,把在外的优秀本土创业精英引回来,因地制宜带动产业发展。四是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归农村。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干部、投资兴业、捐资捐物、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坚持改革攻坚,不断提升乡村人才水平

  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就离不开对现有农村人才的系统培训,包括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农业农村知识的培训。一是构建农村人才科学培育体系。培训对象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一批农业经纪人、职业经理人和乡村工匠。培训区域着重向贫困地区倾斜,培训内容着重向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农旅整合、创业创新和销售管理等重要主题集中,突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精准度和实效性。二是创新农村人才培育机制。积极推动涉农高校与地方合作,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定向就业、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方式开展农科生培养。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也可以承担培训任务,在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三是制定农村人才培训计划。因地制宜、按民所需长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培训学校合作、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讲解及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快实现农村人才培训由简单的“办班”向系统“育人”转变,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做实协同战略,确保乡村人才发挥带头作用

  农村是广阔天地,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舞台。乡村振兴必须打造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平台和制度空间,让有志于振兴乡村的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实现价值。一是优化农村人才工作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村工作条件,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作者简介:郑中华(1983-)男,土家族,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篇十一: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P>  例如2015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得益于当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通过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围绕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地大力推行红色景区旅游并引进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对当地农作物进行加工从而开发出独具当地特色的绿色产品以此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察从而提高了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

  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作者:任晓龙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02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人才振兴是根本,也是核心所在。但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落后的环境、较低的产业效率都使得很多年轻人才流入了城市。由于城市与农村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存在相对严重的“乡村人才留不住,城市人才引不进”的情况,这也是制约乡村战略快速推进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做了简单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有效引入人才,培养人才,利用好人才的解决措施,以此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乡村人才振兴;人才瓶颈;问题;解决措施

  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发挥农村劳动力最大优势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浪费情况严重,主要是由于工作岗位不充足,大部分劳动力只能流向城市。但这些进入城市劳作的人员普遍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只能做一些劳动力工作,再加上这些工作不够稳定,工资较低,使得农村人才大大浪费。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落实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剩余劳动力,让其参与到有组织、有前途的生产劳作过程中,这对整合农村人才资源,提高劳动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建立起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农村劳动人员技能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使其不断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扩大自身的就业机会,避免劳动资源浪费,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价值最大化。

  (二)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

  我国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若能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就会对当地经济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实际上,很多乡村具备的自然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也与专业人才的匮乏有着一定关系。因此,要想实现乡村的振兴,首先就要落实人才的振兴,引进并培养更多具备丰富知识的人才,科学开发和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从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物质产品。例如,2015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得益于当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通过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围绕棗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地大力推行红色景区旅游,并引进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对当地农作物进行加工,从而开发出独具当地特色的绿色产品,以此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察,从而提高了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而农村人的自身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与收入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起农村人才的技能培训与教育,并鼓励具备农业专业科技知识的乡村人才为其他农户提供帮助,从而使得更多的农村人掌握致富技能。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加大政策优惠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增产增值,脱贫致富。

  二、山东地区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打造远落后于城镇,导致真正留在基层进行乡村建设的人才少之又少。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行,乡村人口及就业人员也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据相关资料统计,2017年全国乡村外出劳务农民数与2019年相比减少了约997万人。目前山东省农民工达到了2420万人,截止到2017年年底,山东省常驻人口约为9947万人,农民工占总人口比重为24.3%。从外出劳务的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上分析,山东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056万人,农民工占山东劳动力人口比重进一步加大。在全省2420万农民工中,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活动6月以上的人数约有1433万人,占据了总农民工的59.2%,外出农民工约占40.8%。总的来看,我国山东地区乡村人口流失相对严重,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在乡村留不住人才的情况下,乡村振兴战略也谈不上推进。因此,解决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问题是整个战略中的重点。

  (二)人才总量不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至了8134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8.50%,同比增长了1.17%。而从实际上看,在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乡村人才的缺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人才“饥荒”问题,剩下的只有老幼妇,青壮年劳动力在乡村发展中非常缺乏。山东某县中,全县人口约为89.64万人,劳动力人口约为47.94万人,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约为9.33万人,仅占全县人数的10.41%,占全县劳动力人数的19.46%,这也反映出该县农业生产从事人员占比较低的问题。此外,2018年年末,该县农村各类实用人才6460人,也仅占农村劳动力的6.92%左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村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农村尤其是远郊农村都呈现出“外来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留不住”的情况。远郊乡村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农、林、牧、渔等都有致富能人,但这些人才并没有齐心协力,成为“合伙人”,相关的农技培训等更多浮于表面,导致一些有思想、懂技术的人纷纷外流,对于想在基层历练的工作者而言,则产生被动逃离的思想,最终基层在建设和发展中就显得捉襟见肘,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山东省人力

  资源岗位占比为12%,简历数却高达23%,这表明山东地区人力资源就业市场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城镇人口过剩,岗位供不应求,同时存在岗位多,人才少,人才岗位配适度低问题,尤其是在业务类、服务类上非常匮乏。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着重吸引并留住人才,在薪酬、经费、住房保障以及发展平台上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虽然近几年山东地区人才引进有着一定进步,但也只是集中在高层次人才领域,技能人才引进难,结构单一,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非常少。

  三、解决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措施

  (一)定向开展人才引进

  乡村人才振兴中,人才的需求是关键,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实现人才回流,改变人才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现状,相关部门必须认真考虑,想方设法将人才带回来。

  第一,积极吸引大学生返乡工作。通过树立起农创客、新农人培养的目标,对回乡的青年大学生进行遴选,吸引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扎根农村基础,以此打通人才的回流渠道,创建人才回流机会和平台。对于上大学迁出户口的返乡青年,可以适当减缓政策,允许户籍再次签回,将“非”转为“农”,允许党员组织关系迁回村里党组织,为乡村党建注入新活力。

  第二,大力支持各類人员返乡发展。在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农民工、农创客、退役士兵等都激发出了自己的创业热情,但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人才、用地、融资等问题也非常凸显。因此,地方政府就需要发挥出自身的政策引导和调控功能,不断出台一些完善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构建起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第一时间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例如,当地政府可以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设立乡村创业风险基金,为更多的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还可以构建起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以及承包土地经营权的贷款试点,以此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

  第三,积极鼓励社会贤达返乡做贡献,这些德高望重、成功的社会贤达对乡邻乡里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教育作用,他们对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贤达经济水平一般较高,且有着一定的知识素养、专业技能,较高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威望。通过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建设过程中,带着资金、项目和情怀投身到乡村创业中,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也发挥着积极贡献。

  (二)加强培训平台建设

  建设实用性的农村人才队伍也是落实“三农”的基础,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强培训平台建设,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对构建起农村人才队伍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应发挥出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分群体、分工种的开展分层次训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现代化技术的培训,不断培养出一批批现

  代规模生产、绿色节能环保的农村人才。其次,积极构建创业发展平台和帮扶平台,聘请并组织专家进入农村开展一对一帮扶和指导,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和大学生返乡,对农村实用型人才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包括资金贷款、税收减免优惠等。最后,建立起科学的激励导向机制,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实效性,对突出贡献的人才和成长迅速的农村人提出奖励,以此实现农村人才培训和教育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离不开高水平的乡村干部队伍,这体现出了加强乡村干部队伍能力和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首先,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建设,结合内在自觉反思与外在监督管理,要求乡村干部明确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将其真正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另外,还可以建立起村民监督机制,制约和监督干部工作作风,使其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真正为乡村人才振兴出力。其次,加强乡村干部队伍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训建设,包括要求他们始终贯彻党的方真、政策执行,能自主适应新形势变化,准确传达市场信息,集中社会资源和力量,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等一系列能力。此外,国家还可以选派一批优秀的毕业人才进入基层充实队伍结构,借助这些新生力量也能更好的保障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要想真正振兴农村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真正留住人才,引进高水平人才,就必须要做到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积极聚集社会资源和力量,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只有有了充足、高水平的人才支撑,才能进一步落实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等各项振兴政策,才能实现新时代下国家对“三农”的总要求与总目标,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不懈的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廖智琪,陈修颖.浅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4):202-203.

  [2]张宪省,王彪,韩力,米庆华.乡村振兴的人才挖掘与培育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1):6-12.

  [3]彭智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考与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2):217+279.

  (作者单位:高密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篇十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P>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蒙华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20年第44期

  摘要:某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开发是首要任务。而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人才队伍的建设,现阶段,人才的短缺已然成为了约束我们国家乡村可长久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展开具体的分析以及探究,并为其提供相对应的措施建议,旨在推动我们国家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現阶段我国乡村人才队伍在建设中存有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意识落后于社会时代的发展

  通过如今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来看,因为大部分农村干部自身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任职之前没有能够参加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面培训,致使一些乡村干部缺少应该具有的思想、政治意识,以及有关的基础的理论知识,在引领村民们奔小康发展,推进农村文明建设等,还欠缺一定的能力。同时,一些干部在就职之后,并没有踊跃自主的进行学习,及时补充自身的知识,没有办法清晰认识到如今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价值观,让自身的管理观念落后于如今乡村建设发展,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贯彻落实。

  (二)能力素养并不符合于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根据大量的有关调查研究证明,如今的农村干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大多数干部的学习并不高,而且因为年纪、接受教育程度的直接影响,致使一些干部的业务素养、基础理论较为薄弱,再加之一些农村所处的位置较为偏远,工作的条件比较艰苦,致使乡村干部在工作期间,只能够接触极为有限的新鲜事物,因此一些干部的眼界相对而言比较狭隘。除此之外,由于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资金、位置等方面的约束,让大多数乡村干部缺少本应该具有的规范性、系统性的业务与基础理论的培训,再加之一些乡村干部因为年纪较大,并且缺少自我提高的意愿,致使一些乡村干部的能力素养不高,个人的能力、素质和现阶段乡村振兴的这一战略工作要求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新形势下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加强乡村干部的政治思想意识

  如果想要更好的提高乡村干部的政治思想意识,需要结合以下两个对策。第一,高度重视对于正能量的宣传。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比较分散,再加上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原因的约束,致使一些乡村地区的信息传递、交通设施极为不便,乡村干部接受正能量思想教育的机会则少之又少。鉴于此,我国有关部门可以踊跃进行树立典型、学习模范等教育活动,深入乡村进行正能量的教育宣传。第二,高度重视规范乡村干部的履职行为。在如今施行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背景之下,大多数乡村干部的文化程度水平不高,而且加上较多原因的影响,致使一些农村干部很少接触到外界,这种情况下就让乡村干部在辨别一部分不确定的思想理念中,没有办法做到正确的辨别。基于此,有关部门应当深层次的展开调查与研究,与乡村日常工作、遵纪守律、社会道德等相结合,来拟定有关的制度机制与组织纪律。

  (二)高度重视提高乡村干部的素养能力

  第一,高度重视构建乡村干部的学习平台。汇集与联系优秀的人才队伍建设案例,鼓励与支持乡村干部到较为发达的地区、有关企业、农村居民专业合作等展开参观与学习,更好地开阔自身的眼界,持续学习领先的科技与相关的管理理念,真正实现自身管理工作的职责。第二,高度重视培训的常态化。坚持采用集体轮流培训与专业培训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各个有关部门需要按期组织乡村主要干部培训班、乡村干部大讲堂等,集中的轮流培训,按期展开专家讲座、业务培训、经验讲述、讨论沟通等形式,来有效提高乡村干部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依托党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学习资源,来出台有关法规政策,分批分期的支持乡村干部参与学习教学,借此更好的提高我国乡村干部的履职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第三,高度重视培育自学性的乡村干部。现阶段,在互联网与自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积极带领广大乡村干部应用手机、互联网等工具展开自我学习,最大程度借助学习强国等手机软件,来学习如今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持续优化自身的认知,从而更好地适应于如今新形势下乡村工作的基本需求,学习运用新观念,来抓好乡村业务工作,加强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意识与能力,想尽种种办法来带领人民群众增加收入。

  三、结束语

  结合本文各项重点,通过对乡村干部队伍的建设,真正实现对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文化的全方面振兴,贯彻落实如今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战略。因此,需要清晰现阶段乡村干部队伍在建设过程中存有的问题,选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持续优化与加强乡村干部队伍的建设,为施行现存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春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新农业,2020(17):87-88.

  [2]张西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贫困山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0(04):72-75.

  蒙华中共建始县委党校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队伍建设 振兴 对策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