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23-08-24 20: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从文兵

(中国农业银行芜湖分行,安徽 芜湖 241000)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在政策支持、多方参与的作用下已得到广泛落实,为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经济带来了支撑性力量。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是基础支柱,关系着农民能否从中获得持续性就业机会及收入来源,只有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下,才能满足乡村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带动功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升级。基于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金融抑制”问题,国家由政策层面鼓励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助力,缓解因发展资源不均衡导致的二元结构弊端,突破传统金融体系壁垒,为乡村产业振兴工程注入更多资助。

(一)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容体系

乡村产业包含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涉及农业、林业、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后,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物流运输等行业也被包含在内[1](P49-56)。乡村产业以乡村和农业为核心,以乡村居民为主体,通过与不同产业进行整合建设,来发展新业态、扩大经济创收空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提升。而要达到乡村产业振兴标准,首先,应在原有的产业链基础上进行不断延伸,使不同产业之间能够依托于某个节点实现相互连通;
其次,构建农业现代化系统,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整合建设;
另外,丰富地方产业功能,开发更多新行业及要素,建立新兴业态。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及作用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自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国内外相关学者针对其具体定义及功能展开了深入探讨。世界银行对其概念做出如下定义:普惠金融是一种可持续的、负责任的、实用的和社会负担得起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可满足企业和个人的支付、信贷、储蓄等需求[2](P15-21)。普惠金融进入我国的初期阶段,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以边缘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如农户、小微企业等常被主流金融模式排斥的主体。及至后期,数字信息科技的应用呈常态化,普惠金融的内涵及形式也随之得以拓展,在与数字科技深度结合的势态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弱势群体难以获得金融资源、金融服务的问题,同时也破除了传统金融对偏远乡村地区的应用局限,弥补了原有普惠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

从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作用来看,第一,依托于电子和数据技术,使得金融交易链条得以缩短,弱化了金融中介作用,人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与门槛获得金融服务,为其他产业项目的落地提供经济支持;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潜在的金融风险,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优化资金供需配置;
第三,通过推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来解决以往金融体系产品单一、服务片面的弊端,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各个主体的金融服务需要,设计更为合理的资金扶持方案,从根本上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一)拓宽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带动经济创收

较之城市地区,传统普惠金融在乡村地区的作用范围相对有限,同时存在属性错配、领域错配、阶段错配等问题[3](P20-27)。数字普惠金融在延续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了再融资市场的发展,缓解了资源错配问题,使得乡村地区的金融接触机会得以扩大,进而提高金融效率与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技术的无边界性,打破了原本趋于固化的金融服务城乡壁垒,“金融抑制”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局限随之减弱,产业主体能够以更低的金融成本获得高便利度服务。从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务来看,初期是通过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来满足乡村地区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为当地居民或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融资机会,鼓励参与创业、就业,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多市场就业岗位来满足人口创收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利好政策提供金融优惠,助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

(二)激活乡村产业内生动力,催生创新产出

长期以来,乡村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与缺乏创新性内生动力息息相关,部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创新创收项目难以落地,进而也难以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与就业吸纳能力,不利于内循环体系形成[4](P16-18)。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小微企业等融资困难的主体提供更多元的融资机会,通过开辟新的资金筹措渠道来激活项目创新驱动效应。由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内生动力驱动作用,在乡村地区的支持效应甚至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可针对性减弱金融投资行为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另外,透过数字普惠金融渠道,能够显著提升乡村地区各产业员工薪酬,吸引复合人才参与产业建设,形成人力资本驱动力量,带动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从乡村民生需求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巩固乡村居民医疗、教育方面的保障,并在专业技能及文化素养的培育方面提供经济助益,以相对完善的人力输送链条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带来新的保障,形成良性内循环链条,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缩小城乡地区差异,推动信息平衡

城乡经济水平差异大、信息获取与利用成效不对等是阻碍乡村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资源、信息的鸿沟面前,乡村产业振兴面临重重障碍。数字普惠金融本身便具有金融和科技融合的特征,当乡村产业能够对其进行常态化应用时,获取金融信息与金融资源的能力也随之显著增长,从而加快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5](P110-118)。一方面,个人与小微企业通过数字普惠金融获得融资机会,乡村居民获得投资理财、保险、支付、信贷等金融服务的难度大大降低,产业主体也有机会从互联网平台挖掘到更多元的盈利空间,与城市地区的差距缩小。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经济支撑力,乡村小微企业可在原有营业规模基础上进行升级拓展,形成多元产业支点后,有助于盘活当地经济势态,与城区产业进一步接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视域下,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风险筛查、风险监控,及时了解风险因素所在,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融资风险,获得更大收入效应。

(一)乡村金融体系薄弱,整体支撑力度有限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乡村地区许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得以改善,包括交通、医疗、网络等方面,乡村产业也正式迈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但从金融普及视角来看,由于金融相关基础设施仍然不足,加上信息化建设力度有限,许多数字金融技术难以在乡村区域进行普及推广,进而也难以作用于乡村产业生产建设当中。同时,较之城市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在于规划较小、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落地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借鉴城市地区模式,而是要结合乡村金融需求特征,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找准金融创新落脚点,才能从根本上夯实乡村金融体系结构,使数字普惠金融在产业振兴道路上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二)地区差异客观存在,普惠作用发挥受限

我国地域辽阔且人口众多,受许多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在经济水平、发展条件等方面普遍存在显著差异,城乡之间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受限严重。一方面,乡村地区整体金融体系建设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在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配套建设也存在明显短板,人口吸聚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难以满足不断增进的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拉开了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乡村地区,数字金融的功能更多体现在个体使用层面,如个人消费等,但产业建设中的数字金融接触面积仍十分有限,导致难以形成足够的外溢效应,普惠作用也因此被削弱。

(三)金融监控风险偏高,监管方式更新不足

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产业带来了更多元的融资渠道,但由于数字金融本身有着风险,当监管机制更新不足或落实不到位时,反而可能衍生其他风险。譬如,乡村地区金融知识科普力度有限已是常态,尤其对于低学历、低收入人群而言,面对数字金融环境中的风险因素难以作为正确分辨,发生过度借贷或消费等问题的概率也相对偏高,加上对个人信息安全缺乏足够保护意识,容易被不法分子诱导,发生信息泄露甚至财产丢失等问题。导致风险系数居高不下的本质原因在于数字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现有的监管手段无法在短时间内全方位预判风险、识别风险、消除风险,加上对新兴金融形式的认识需要一定过程,亟待通过进一步规范监管来提高安全性。

(四)缺乏人才技术支持,产业项目实施困难

无论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还是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现代化的人才、技术力量作为支持,而乡村地区的人才、技术要素长时间处于供需不平衡状态,致使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产业的许多项目难以切实落地。一方面,部分乡村地区并未出台对应政策来保护数字技术人才与产业振兴项目的相互适应,导致一些技术性问题得不到专业解决,制定的人才引进策略也难以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受资金、人才的限制,乡村地区在数字技术、生产技术的研发中时常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产出的技术成果也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形成不良循环。另外,乡村地区现有的农业技术人才大多年龄较大,对数字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十分有限,数字普惠金融作为近年还是推广的现代化产物,对应用主体的金融素养、信息素养有一定要求,在复合型人才高度匮乏的状态下,难以被有效应用于乡村产业项目当中。

(五)村民金融素养不足,资源利用能力匮乏

金融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行为的走向。乡村居民大多没有接触过正式的金融知识科普,对金融市场信息、收益与风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进而也无法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对于合理的金融决策。尤其在产业发展中,企业虽能够借助数字普惠金融来提升融资的可获得性,但背后的金融专业性与业务复杂性并未因此降低,因认知不足导致的潜在隐患始终存在,同时对金融资源的利用能力也没有得到本质提升。另外,部分乡村产业主体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接纳与应用仍然存在“自我排斥”,一味认为数字金融手段是一种高端化的、自身无法接触的“高级产物”,排斥进行了解与学习,进而也便无法由此谋取福利。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金融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要发挥乡村产业振兴支持作用,首先便要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出发,逐步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移动互联网宽带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力度,以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乡村数字环境,确保城乡之间能够借助网络渠道实现无障碍联通,并通过适当的网络费用优惠政策来拓宽覆盖面积,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搭建乡村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开设信息咨询、服务导航、线上业务办理等板块,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可利用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打造乡村居民信用体系,完善信用披露机制,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供需不对等的问题。另外,扶持当地龙头产业发展,给予适当的融资优惠,带动产业规模的扩张,在激活当地经济内生动力的同时,发挥数字普惠金融项目的示范性作用,对其他小微企业起到良好牵头效果,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的普及力度。

(二)推广金融科技应用,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也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方向。一方面,在传统金融借贷模式的基础上,搭建“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的金融服务框架,小微企业可直接在线上渠道完成借贷申请、审核等流程,以更便利的途径获得信贷资金。同时,银行等机构也可直接在线上审核贷款主体的信用情况,对客户的结算能力、信用风险进行测算,精准、快速地根据测算结果来评估客户的借贷资格及对应额度,减少信息不平衡带来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业务办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联合科技、法律、信用评级等相关机构,集聚能够触达乡村市场主体的数字场域,并根据不同场景需求,推出对应服务功能,使乡村实体经济产业主体能够在平台中借助查询功能,快速明确更符合自身情况的融资方案,节省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

(三)构筑法治监管防线,主动防控金融风险

基于数字金融风险防控需求,有必要从法律法规、构筑监管防线等方向出发,最大限度保障个人信息与财产的安全性。一方面,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法规现存的空白之处,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可行性的补充方案,如明确规范参与主体的权责义务等。譬如,针对P2P等高风险网贷业务,银保监会重点提出要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带宽业务的合作,利用数字技术持续推进高强度监管,对相关金融活动实行全面监管。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强化涉农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和补偿,同时通过金融常识宣传教育,切实提升乡村居民的金融决策水平,使之能够自觉参与到金融风险防控中来。

(四)引进金融专业人才,深化科技研究应用

人才与技术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有着支柱性意义,需要进行重点优化建设。一方面,开辟复合型人才培育渠道,集数字金融技术培养与产业技术培养于一体,打造综合素质优、学历水平高、创新技术强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梯队,将习得的技能与经验高效投入到乡村产业发展中。同时,还可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与当地高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由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与实习平台,高校提供持续性人才输送,同时鼓励技术性人才积极投入到新技术研发或创新创业中。另一方面,加大将科技成果投入生产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及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如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过程中,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来获得技术示范园区的建设基金,由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经营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利用到位。

(五)普及金融常识教育,提升村民金融素养

鉴于数字普惠金融对使用者提出的金融素养要求,应在乡村地区大力开展金融常识教育,致力于将数字金融概念进行推广普及,引导当地居民、企业了解与掌握所需的金融信息,在提高金融利用率的前提下,使之作用于乡村产业振兴当中。一方面,可由金融管理部门牵头,将提升数字金融素养作为新的普惠金融规划要点,将数字金融教育推广至乡村区域,设置金融消费者权益日、金融知识普及日等,组织专业讲师团队进入乡村进行宣讲,奠定良好的金融知识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金融知识讲座活动,号召广大乡村居民借助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进行网课学习,逐步提高乡村居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度与操作能力,一些个体户、小微企业也能够由此跨越数字鸿沟,摆脱“自我排斥”困境。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强调“要加快补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就是要求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普惠金融,让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走进农村、服务农民,推动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数字普惠金融在现代乡村产业振兴体系中有重要支撑意义,其能够更好地拓宽金融服务覆盖范围、激活乡村产业内生动力、加快缩小城乡地区差异,引领农村产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提振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但受到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差异较大、金融风险偏高、人才技术不足、金融素养缺失等客观现实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现代乡村产业振兴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仍不容乐观,需要从基础设施升级、扶持实体经济、加强风险防控、引进人才技术、普及金融教育等方向进行综合改进,从根源上优化乡村产业振兴根基,最大限度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优势,缩小城乡发展鸿沟。此外,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仍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统筹调控,制定完善的执行方案和评价体系,从而不断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共促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普惠金融数字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君唯康的金融梦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2期)2018-12-29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答数字创新作文(5-6年级)(2018年11期)2018-04-23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商周刊(2017年12期)2017-06-22数字看G20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P2P金融解读中国工程咨询(2016年10期)2016-01-31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股市动态分析(2015年50期)2015-01-05

推荐访问:助力 振兴 现状及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