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以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专业群为例

发布时间:2023-08-24 19:12: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小芳,孔祥威,高 尧,钱琦嘉

(1.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2.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3)

2019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指出要全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1]。校企合作是双高建设的重要改革发展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双高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深入,近年来走出了一批成功案例。因此,在实践中如何围绕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实现双高建设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体现“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地位对等性

校企双方地位对等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2]。在“双高”背景下,打破校企合作的壁垒首先就要改变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不平等性。“双高”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就说明“双高”背景下,学校要转换角色,充分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提升话语权,以对等的关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其主体办学作用,体现“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地位对等性[3]。

(二)体现“各有所长、取长补短”的差异互补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导致双方资源利用率低,合作效率低,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双高”计划指出,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因此,校企双方需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全方位、多模式的差异互补性合作,以达到“长期、稳定、共赢”的合作关系[4]。

(三)体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一致性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互利共赢。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大都存在着利益不一致、目标不一致的现象,这导致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5]。“双高”计划指出,要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这就说明校企双方要紧扣命运共同体特性,在合作的各个方面共同制定发展章程和目标,确保合作过程中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体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一致性[6]。

中国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是全国首批十大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同时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该集群是以扩大激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基础,以提升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水平为建设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绿色化的大环境下,激光与光电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智能制造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为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专业群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7]。光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光电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现有产值计算,2016年浙江省光电行业从业人员需求6万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超过4万人,浙江省现有光电相关专业每年培养人才规模不足1 000人,存在较大缺口,尤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专业群的设置思想正是以服务产业升级为主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培养满足激光装备与制造产业链上的岗位群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光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光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尤为明显,高校也迫切需要与企业一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这就促使企业与高校之间开展深度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8]。

同时,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也遭遇了巨大挑战。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作为一门以机电为基础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光、机、电、控制和材料及现代信息技术。光电专业相对于机械类、电子类专业来说,是小众专业,全国开设光电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有100 所左右,专业设置有的在机械大类,有的在机电大类,存在专业定位模糊、标准不一、专业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缺乏或适应性不强,教学团队不够全面,实训基地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传统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培养[9]、工学交替[10]、顶岗实习[11]等)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只有进行合作模式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可见,不管是光电产业发展对校企合作的机遇,还是光电专业发展的挑战,都很有必要去探索更加多样、创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共同构建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校企双方应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因此,制定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具体可从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资源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着手。

1.探索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探索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建“一核二体三平台”人才培养体系。一核,是以培养服务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同时紧密对接产业链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求,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强其就业能力。二体,是以学校和企业为两个育人主体,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由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共同对学生实施教学、实习管理,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三平台,是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搭建的通用能力培养平台、综合能力培养平台、专业能力培养平台三个育人平台。同时在专业技能平台和岗位能力平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以多样化的模块化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复合型培养需求,形成校企协同的能力递进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开展“三元导师制”队伍建设。围绕人才培养体系“一核”中心,融入思政元素,结合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工学结合等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协同开展“三元导师制”。聘请企业专家、企业师傅、技术总监、人力总监等担任企业导师,与学校思政导师、专业导师一起组成多样、高水平、高素质三元导师队伍。企业导师以“成业”为理念,不断落实校企合作新模式,灌输企业文化,推进岗位素质培养;
思政导师以“成人”为理念,不断落实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安全防范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专业导师以“成才”为理念,不断落实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三元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阶段的交流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实践、交流和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校企共建“理实一体、校企共享、专业互融”的课程资源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互利共赢,只有共赢才能带动双方合作的动力和意愿。因此,学校课程资源的设置要紧密契合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本地产业相对口,要服务于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定位于服务激光设备制造与应用,整合现有专业课程,建立理实一体、校企共享、专业互融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校企双方应结合实际需求,联合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当前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建设受益面广、技术先进的虚拟仿真课程资源。利用仿真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提前对工作环境及设备有所熟悉,特别是那些涉及所需实训场地大、实训设备单价高、耗材大、风险系数高的一些课程资源。如《激光切割》与《激光焊接》等虚拟仿真课程资源,通过体验式的建设和使用,使课程更加贴合岗位需求及真实生产环境。此外,校企双方还应共同开发教育部教学资源库实训课程,为企业技术人员、学生等提供在线学习的机会,为后续开发课程提供基础。

要适应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发展动态,校企双方应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调整,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为准绳,推动课程资源的迭代更新。比如在传统的课程中可以融入企业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实际,更加与时俱进。

3.校企双方共同推进项目式教学的改革和教材创新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改革方式,以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教学原则,通过项目的实施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并注意学生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在推动教材创新方面,对接岗位需求,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用性为原则,以“互联网+”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为支撑,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以岗位项目为主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纸质教材与信息资源一体化的多样化教材。

(二)校企双方共同组建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双高”计划的建设任务中提出: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因此,组建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保障。要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关键是教师培养、教学引进。在教师培养上,校企共建培训基地,培养专业群“双师型”青年骨干教师。建立校企共建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训或项目研发,建立“固定岗+流动岗”资源配置新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及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参加有影响的、水平较高的国际、国内关于智能制造的学术会议。在教师引进上,推动校企人员互聘、职务互兼,实现企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教师双向良性流动。以构建“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实行“双向兼职、双方培养”。加强从企业引进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专业技术经验的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一定管理经验的人事主管或经理等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三)校企共建“真实”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支撑。《方案》指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尤其对于光电新兴产业来说,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程度和真实程度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因此,关键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真实性”。一方面要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面向智造制造,打造“真实”的实训环境。如结合企业智能制造生产线实际,对学校的一系列与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相关的实训室进行有机整合。另一方面进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紧贴关键技术,引入“真实”产业项目。如在智能制造实训教学方面,整合企业实际生产加工环节,开设企业实训项目。在管理方面,也要实现“真实化”的生产教学管理与运作,增强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毕业后可以无缝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节省培训时间和成本。校企共同培养的新技能人才可以在企业担任核心技术岗位,为企业创造利益,同时企业可以为在读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接触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实现双方合作的良性循环。

(四)校企合作进行重点项目科技攻关

“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指出:进一步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科研是实现创新的手段,是提升学校和企业发展、调动双方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式。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同推行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整合双方资源,融合双方科研场地、仪器设备资源、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信息资源等,根据产业对新工艺、新技术需求,校企协同实施攻关,同步完善人才技术整体供给方案,形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新机制。项目研发同时,安排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参与制”拓展模式,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很快掌握技能、主动思考,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充实了高职教师的科研基础力量。

猜你喜欢双高校企实训“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12-02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5期)2022-11-03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1-01-25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2期)2020-05-22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1期)2020-05-09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6期)2017-07-01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4期)2016-03-11

推荐访问:为例 探究 应用技术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