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3-08-20 18:54: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 颖,徐祯彩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黄河流经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占全国的8.28%,承担着关键的生态服务功能,该区域的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沿黄河省区要落实黄河流域有关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已经成为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持续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近年来,部分省区基于自身发展特征相继开展了多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项目,在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短板[1]。因此,本文在总结东营特色生态产品、宁夏葡萄酒产业和开封绿色产业链等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进行剖析,并提出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路径。

1.1 生态产品内涵

生态产品又称为绿色产品,狭义层面上认为生态产品是能够创造优质环境、维持生态健康和实现生态调节的自然要素,包括低污染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温和的气候等[2]。广义层面上的观点打破了获取渠道的限制,认为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在自然要素和人类行为的共同影响下所创造的能够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产品或服务[3]。生态产品的供给并非是源源不断的,生物生产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提高了生态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多样性。国外相关学术研究中,与生态产品概念较为接近的是生态服务和环境服务,Waston[4]认为生态服务是外界通过各种方式从自然系统获取的效益,Cairns[5]指出环境服务是对人类创造价值的生态功能。

根据自然生产和人类生产两种方式的影响程度,生态产品可以分为公共性生态产品和经营性生态产品,如表1所示。公共性生态产品是通过生物生产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干净空气在内的环境产品和调节气候在内的具有保障生态安全功能的产品。另外,因其产权难以界定,一般是由政府提供,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受益。经营性生态产品是在生物生产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劳动要素所创造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主要包括农林产品在内的基础原料产品和包括观赏旅游在内的文化产品。该类产品产权明确,更易进行市场交易,所以其供给主体一般为企业,只有在特定消费群体中才能发挥效益[6]。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所具备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区别,充分协调两者关系和挖掘其潜在价值,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表1 生态产品分类

1.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缓解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矛盾的关键举措,在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的有效调节,能够充分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链的构建。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交易模式和社会参与模式。

a.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在社会公众的委托下,合理运用多种手段对生态产品的提供者进行利益补偿或者对生态产品的使用者展开征税。根据市场失灵理论,为了实现非私人所属物质条件的最优配置,需要政府来打破界限并进行全局把控。对于部分公共性生态产品,需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统筹安排,其在市场上展开竞争交易的可能性较低,借助政府的权威力量是维持生态平衡和提升环境质量的必要途径,主要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和环境税收政策,具体如图1所示。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生态补偿以改善区域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措施。纵向补偿是中央向生态功能区或者专项生态建设区所在的地方政府转移资金[7]。例如为了加快保护生态的进程,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其中《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每亩退耕还林和还草补助分别为1 200元和850元。横向补偿是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转移,以实现跨区域的生态治理合作,如2021年豫鲁两省签订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处于下游区域的山东省向河南省支付了1.26亿元的补偿金,使得境内黄河流域的水质有了大幅提升。环境税收相关政策主要包括环境税和资源税,目的是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政府对于生态产品使用者的负外部性进行强制约束,环境税是对于向外界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征税,资源税是对于开采部分自然资源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征税[8]。政府主导模式下,由于政策压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效率较高。但是,各级政府需要承担财政资金压力较大,而且社会整体的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全面提升公众群体的生态保护意识。

图1 政府主导模式

b.市场交易模式。产权清晰的生态产品,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定价和交易实现经济价值。产权理论指出,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通过承担成本可以获得与其相应的权力。全方位创造市场条件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对于经营性生态产品和部分在政府管控下能够在市场流通的公共性生态产品,投资者通过经营开发、生态产业化和生态产权交易等方式获取相关利益,市场交易模式见图2。经营性生态产品的交易市场较为成熟,投资者通过开发生产农林产品或者生态旅游产品能够快速面向消费者展开交易。例如近年来甘肃省利用地理特色发展戈壁农业和寒旱农业,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的优质生态农产品,有力促进了黄河流域生产产品价值的提升。政府支持下能够实现公共性生态产品经济价值的方式主要是生态产业化和生态产权交易,其中生态产业化是指遵循产业化方式提供生态产品,投资者在获得政府的自然资产经营权后将资源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价值优势[9],如抚松县凭借天然矿泉水的资源优势,在对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基础上打造多个本土矿泉水品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生态产权交易主要是由于不同主体对于环境权益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产生了在市场上流动交易的行为,比如排污权交易、用水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交易模式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和可持续发展,但是部分市场的政策基础较为薄弱且缺乏一定的信息透明度。

图2 市场交易模式

c.社会参与模式。部分社区存在生态保护和发展需求,在公益组织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帮助下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从而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该种模式下,主要是依靠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担当,通过赠与生态发展资金或者成立信托基金方式为社区的生态发展谋取福利,社会参与模式见图3。专项捐赠是双方通过签订赠与协议,将相关资金用于改善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管理决策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而自然环境是其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如2021年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赠与安徽省蔡村镇1 000万元,同时明确了发展项目的实施方案,为乡村的生态产业成长贡献力量。信托基金是公益组织联合信托机构成立的用于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运行机制[10],如为了保证饮用水安全,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万向信托有限公司与浙江省青山村建立了水基金,一方面通过补偿金对村民放弃种植的相关损失进行弥补,另一方面通过信托合同参与分红,提高村民积极性。社会参与模式可以提高公民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非营利行为需要政府和群众的有力监督。

图3 社会参与模式

2.1 生态产品价值典型案例实现分析

a.东营培育的特色生态产品。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和升级。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富足且具有较大的生态产品供给潜力,是黄河流域生态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政府陆续颁布了多项保护条例,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创造有法可依的环境;
同时出台了多个发展规划,明确了生态修复、旅游区建设和打造产品品牌等发展方案。①为了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生态注水、恢复植被和检测生物多样性等手段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目前该市已经建成多个省级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居,湿地的保护率达到了60.47%;
同时串联各个生态区域,建设沿黄生态长廊,2021年该工程已完成的绿化面积超过666.67 hm2。②以沿黄生态资源为基础,完善各项休闲娱乐设施,创建多个特色生态旅游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在彰显黄河文化的同时,使得该区域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得以显现。③建设重点产业基地和培育特色产品品牌,通过整合各项资源,打造园林采摘、网络销售和商业合作等多个渠道的产业发展模式;
同时利用新媒体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b.宁夏打造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在各级单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不断探索新型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扩大生态产品的销售市场。宁夏境内的黄河流域水量充沛且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较低,为该地区的农业灌溉创造了便利的水源条件。贺兰山东麓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极佳的气候资源,是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黄金种植区域。近年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宁夏葡萄酒年综合产值已经突破了300亿元。①政府通过发放种植补贴、兑现贷款贴息、设置专项奖励金和举办酒展等方式加大对当地葡萄酒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帮助企业节省部分成本,从而增强其稳步发展的信心;
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大力宣传,提高产品的影响力。②企业不断研发酿酒品种、优化酿造技术和探索多层次销售渠道。截至2021年,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67万hm2,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产品产量和销售额也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③政府和企业共同促进产业融合。宁夏出台了葡萄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酒文融合”和“酒旅融合”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以文化为依托,通过主题创作等方式深度挖掘葡萄酒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以酒庄为主线,通过建设建设旅游小镇等途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c.开封构建的绿色产业链。在资源环境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提高环境承载力是一项重要举措,可为各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打下根基。黄河开封段整体地势较低,决口地段多且盐碱含量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必要途径。①着力完善沿黄地带生态屏障。政府牵头建设堤岸防护林,对于不宜种树的区域改种草本作物。目前全市黄河滩区生态公益林已达1万hm2,优质草叶面积已达0.8万hm2,使得生态防护体系逐渐完善。②带动绿色产业发展。通过植树种草,形成了饲草、花卉和用材林等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并激发其经济活力。同时,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畜牧业发展的有序推进,与种植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循环。“绿色银行”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使得畜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③建设生态公园。布局打造了文化公园、湿地公园和樱花园等多种类型的场所,每日均有大量游客前往参观游玩,充分实现了生态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2.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a.生态修复工作受制约。①生态修复工程缺乏系统性。从源头到河口,流域被划给为不同的行政单位管辖,导致碎片化管理、跨区域协调难度大和部分流域权责不清等问题层出不穷。各省区之间信息不对称,且均以自身利益为主要任务,使得各地的生态修复水平参差不齐,从而造成了“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11]。②生态修复资金来源单一。治理工作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未能形成稳定的社会投资渠道。一方面,国家投入力度有限,各地区的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社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提升整体的生态保护意识。③修复成果缺乏稳定性。目前部分区域出现治理结构不合理、修复质量不高和返工改造面积较大等问题,造成了生态修复周期延长和治理成本增加的不利影响。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估和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治理效率的下降。

b.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①补偿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激励政策,导致企业或社会机构参与生态补偿的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社会资源缺少一定的融合度[12]。②补偿标准科学性不足。部分地区生态补偿金与生态保护者的损失严重不对等,如安徽省金寨县公益林补偿金为2 600万元,但经专家估算该区域如改换成商品林的经济收入为2.73亿元。目前的补偿标准缺乏资源价值量的考虑,无法保障被补偿者的基本发展权,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该区域居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③缺乏公众监督机制。相关工作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不具备有效的信息传递通道,民众无法对黄河流域的治理情况展开实时追踪,不能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工作的完成质量。

c.生态金融制度不健全。①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生态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需要政府制定专项金融政策加以鼓励;
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防范举措需要政策加以约束,对于不规范操作和违约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②金融产品的差异化不明显。一方面,省际间的生态特征和发展状况均具有较大的区别,但是各地区的特色金融产品较为匮乏;
另一方面,不同生态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和开发周期呈现不同特点,但是相关金融产品缺少针对性。③金融合作有待加强。沿黄河省区之间存在金融壁垒,不利于展开项目合作。缺乏金融合作平台,造成信息交流障碍,可能会导致省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或金融纠纷[13]。

d.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不成熟。①生态产品的价值难以度量。国家尚未出台关于量化各类生态产品价值的规范方法,导致各地区的评估体系和测算方式难以实现统一和标准化。不同研究人员对于同一生态项目的核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最终结果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②部分生态产品的价值难以变现。生态产品要素众多,由于变现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如调节类生态产品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影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14]。③市场交易难度大。由于供需主体不明晰、交易渠道匮乏和市场设置不规范等原因,生态产品展开有序的市场交易具有一定的困难,阻碍了生态产品的正常流通。

流域内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立足于供给与市场的互动、资金的保障和省际间的交流。提高生态资源的供给水平,打造和激活生态产品市场,可以提升生态产品的质量。强化资金链可以为生态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省际间的友好合作可以降低试错成本,实现流域内的互利共赢。

a.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生态环境是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极,保证生态产品的供给量是充分实现其价值的重要基础。①各级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划。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发展总目标、工作原则和战略方针等提出要求,为生态发展指明方向和做出规范引导。省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发展状况,明晰具体目标、期限范围和主要措施,稳步推进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②加大损害生态环境的惩罚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刻不容缓,政府对于制造污染和破坏自然资源的主体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根据损害程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政府对于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③对生态工程项目进行定期复查。成立专项小组,对于完工项目的质量情况开展实地调研,将每次的考察结果与政府当年财政相挂钩,加大对生态治理的监管力度,保证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全方位深化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完善市场体系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①推进标准化建设。生态产品的核算评估、标识认证和定价依据都需要一定的标准化管理,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使得生态产品交易更加有序和高效。②加大市场培育力度。结合流域内生态产品特色探索多种交易方式,在不同生态产品领域展开试点,逐渐形成可推广的交易模式。通过建立黄河流域产品交易中心,将大数据与生态资源相融合,利用科学算法和相关分析进行资源整合,从而为各地的经济发展赋能。③促进产业融合。实施“生态+”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宽生态产品的市场,通过与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等进行融合,打造生态圈和产业链以增强流域内整体生态经济的持续“造血”功能。

c.强化生态资金支持力度。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依靠资金的持续支持,所以需要从多方面增加资金的获取渠道。①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活力。一方面,通过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充分挖掘经济价值增加对于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政府制定如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扩大企业的投资量,实现多方共同开发经营生态项目的目标。②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流域内全面开展绿色金融,推出绿色信贷等基础产品的同时结合地方特色、经营周期和生态产品特征等因素创造多种新型工具,充分缓解生态发展中各部门的资金制约压力。另外,探索设立“黄河绿色银行”,专用于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生态建设,以满足其日常金融需求。③加强资金的管控。对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生态资金,严格把控其实际用途,对于资金去向开展不定期审核。政府如果发现异常行为,立即暂停该项目并责令整改,其中情节严重者直接终止项目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d.加强省际间合作交流。黄河流域是横贯多个省区的重要经济带,各区域间需要秉持协同发展的思想展开深度合作。①共同搭建信息平台。充足的信息交流对于开展合作至关重要,多方联手创造信息共享通道有助于降低沟通阻碍。通过实时追踪其他省份的生态发展动态,可以对合作方的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有所了解,同时能够参考学习多种发展模式。②加强软硬件建设合作。网络、交通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耗资大且耗时长,通过上下游联动和左右岸协作能够全面提高建设效率和推进设施升级。同时,科技水平对于攻克各项工程难关至关重要,部分省份的科技水平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通过与其他省份达成战略合作能够弱化自身短板的影响。③完善横向补偿机制。为了保障生态保护区的利益,促使双方达成长久的合作,受益区需要制定完整且合理的补偿方案。一方面,需要确定补偿标准,最大程度弥补保护区的损失;
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包括共建园区在内的多种补偿方式,以满足保护区的发展需求。

黄河流域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推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明晰生态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
结合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3个典型案例,分析其各自的实现方式;
同时,针对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困境展开了分析,从供给能力、市场交易、资金支持和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价值生态产品“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2015产品LOOKBOOK直击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生态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小黑羊的价值学苑创造·A版(2009年6期)2009-12-07新产品玩具(2009年10期)2009-11-04产品个人电脑(2009年9期)2009-09-14

推荐访问:黄河流域 多元化 路径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