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地理防灾教育质量的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17 08:12:02 来源:网友投稿

胡立峰

摘 要:灾难知识的基本内涵涉及灾难意识、知识、能力、知识原理等,其内容主要是人类主体的意识对自然灾害的反应,包含备灾、减灾和防灾能力等。而灾难认识则是人类培养认识灾难能力的基础,涉及灾难理论、基本事实、原理;
自然灾害的规律,基本原理,以及减灾防灾的技术。通过对自然灾害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够使学习者对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很好的了解,甚至对灾害进行正确预见,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从基础知识上,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抗灾、避险,以及正确的防灾、逃生意识,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得到保护。在灾难发生的时候,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规范的宣传;
加强防灾意识,加强设备的保护,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自力更生的意识,减少灾难损失。

关键词:防震减灾;
教学措施;
科普教育;
预防灾害

一、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存在着许多与防灾减灾方面教育脱节的问题。比如在防灾减灾方面,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对于灾难的应对能力欠缺。同时,在教学资源上存在著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自救等方面,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内容的抽象化和学生体验的缺失;
没有形象地说明灾难的危害,对学生的警示作用也不够。又比如说,在逃生技能的教学中,只通过发出警报和逃跑的方式进行,虽然对学生进行了一些逃生技巧和注意事项讲解,但是由于缺少实际的演练,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1]。

二、加强高中地理防灾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大国,为使地震灾害降至最小,应加强对地震知识的宣传,以学校为地震知识宣传阵地,通过加强高中地理防灾教育,让学生能带动自己的人家,让更多的市民增强防震减灾意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

(一)有利于切实将防震减灾教育融入学校工作

通过加强高中地理防灾教育,有利于切实将防震减灾教育融入学校工作,完善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只有在学校的工作规划中,将防震减灾作为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规划中,学校的防震减灾意识才会得到切实增强。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学校要做好师生的避震和紧急疏散预案,做好防震和宣传教育工作。学校的建筑物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加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在学校的建筑物内设置应急避险场所、应急避难所等。一旦遇到强烈地震时,可以及时组织学生安全有序地撤离到应急避难场所或转移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二)有利于加大对地震灾害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通过加强高中地理防灾教育,有利于加大对地震灾害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学校要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主题班会、升旗周会、安全教育等活动;
地理课,专题讲座,知识竞赛;
黑板报,墙报,校园广播;
利用校园网,播放防震减灾宣传片,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防震减灾的知识水平。有些学校还可以与国际减灾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纪念日,与唐山大地震相结合,也可在“5.12”周年纪念活动中组织宣传。比如学校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的形式,宣传一些现实中的例子。比如可以宣传10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在印尼大地震海啸中根据海水快速退潮的情况判断出这是海啸的前兆,并通知家长和其他参观者,让100多位游客得以迅速逃生幸免于难的故事;
也可以宣传我国的类似案例。例如,福建漳州部分高中在一九九四年台湾海峡7.3级大地震后,因平日里注重防震宣传,使学生有了基本的地震常识。在这场地震中,人们并没有惊慌,也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而远离震中的广东汕头,人们反而因为对抗震知识的匮乏而在地震中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导致发生了践踏事件,甚至还有人从楼上跳下来,导致几百人受伤,3人丧生。这些实例表明,通过加强对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中,能够让人们加深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掌握一定的抗震防患能力,对于正确处理突发地震灾害,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校进行地震知识普及

通过加强高中地理防灾教育,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校进行地震知识普及。具体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学生对自然界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却是有限的,在自然地理课上,我们可以用生动、有趣的图画和简单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以便在地震发生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救。让学生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更好的理解。可由最基础的概念:地震,地震波,震源;
从震级、烈度等,到地震的成因,到当前的地震构造理论,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现象。在中小学校开展地震知识的科普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点,也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学校是新建的校园或者刚建好的教学楼,抗震性能较差;
有的学校是在老旧的教学楼里上课等情况。这些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三、提高高中地理防灾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中地理课上,教师要着重讲解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讲解震源、烈度、中国地震带等专业名词,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同学们掌握灾情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掌握灾情的状况,开展防灾教育。开展针对学生的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教育。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对灾害案例的分析、研究和总结,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到案例中,以提高学生的直觉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让学生只从书本上接受地震知识是不够的,还可以在校外组织开展地震科普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组织校园地震宣传,设立地震科普展厅等。另外,还可以定期进行地震科普讲座,由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兴趣小组,聘请专家、地震局工作人员担任课后辅导,让学生在了解地震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科学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二)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对于教学成效的优劣意义重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教学方法得到了极大提高。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方法,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融合,进而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防灾减灾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声像同步的教学场景;
采取立体教学手段,如播放逃生演习的录像,让学生学习灾害的自救、逃生的正确方法,提升学生在关键时候的自救能力。吸引学生参与;
让学生直观地体会灾害的影响、破坏性,正确理解灾害的原理,增强学生对防灾减灾学习的重视度,提高教学效率。另外,由于在地震中许多人员伤亡是因恐慌所致,所以震前演习能增强民众应对灾难的信心。教师也可以采用模拟地震的形式,在教学环节开展震前演习,让学生了解并规划人员撤离路径及疏散区(如开阔的安全区域),并进行有组织的疏散演习。为了练习快速防震战术,原则是:在最近的地方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身,等待时机。方法是:在模拟地震的时候,迅速沿着炕边或内墙的根部蹲下,面朝下,双臂交叉于胸口;
把左臂和右臂放在一起,把眼睛和嘴巴合在一起,用鼻子呼吸,这样,即使墙壁倒塌了,也能靠着墙壁和家具的支持。这样既能防止撞击,也能防止室内的窒息。事实上,很多大地震的幸存者,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室内通过箱子、柜子等家具进行隔断,减轻了梁柱和顶板坠落的冲击力,逃过一劫。

(三)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

很多类似地震的自然灾害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在现今的师生所在地区不常见,因此如果教学缺乏合理设计,那么师生的“教学”体验都不大理想。为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指出: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教与学的方式,调动并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教学中的能动表现。紧扣教学目标,契合教学内容,有合作有探究,活动多样且便于学生课堂上操作完成,想、画、演、看,动脑动口又动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将地理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较好。比如,可以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时,采取校园广播、网络等方式开展安全教育,组织逃生、救援演練,增强学生逃生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另外,还可组织同学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灾难经验介绍活动。在防灾减灾教育中,学习体验是重要的一环,具体可以针对当地的地理知识进行具体教学。比如可以组织同学到滑坡现场、沙尘暴破坏现场进行观察、调查,活动前要让学生了解滑坡、沙尘暴的基本情况,观察后撰写调查报告、体验感受,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制订相应的防治和环保对策。同时,组织学生到社区和社会进行灾害预防教育,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学生的自救意识[2],教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不随意乱跑或私自外出,避免被倒塌的东西伤到,避免因为秩序混乱和恐慌的氛围而在狭窄的出口、走廊造成摔伤、踩伤等次生意外。

(四)以学科融合理念提升学生防灾能力素养

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具备极强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充分认识跨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明确灾害教育目标,端正灾害教育态度,把工作重心从应试教育转移到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生存能力上来。其次,要完善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自身灾害素养。目前,教师的灾害知识来源分散、灾害知识体系不健全,这将会成为灾害教学的首要障碍。教师必须意识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学科融合全面、深入地理解灾害教学内容,完善自身的灾害知识体系和防灾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灾害素养。最后,加强信息技术学习,促进灾害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有些自然灾害与学生生活的时空距离遥远,学生通过间接经验学习很难理解其演变过程和破坏程度,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可视化呈现,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防灾知识、加深印象以及强化知识记忆。学校也要重视跨学科式防灾演练,平衡不同群体的灾害意识差异。经调查得知,处在重视灾害教学环境、经常进行防灾演练的高一学生比重视学考备考、防灾演练机会被严重压缩的高二学生防灾意识水平要高。另外,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自然灾害,但是防灾演练机会能够在很大程度弥补直接经验的缺失。这体现了防灾演练在灾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实施学科融合辅助灾害教育,应从借助多学科思维方法提高防灾演练效率和质量上着手,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灾害意识差异。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在防灾演练中增加游泳项目,提高学生遭遇洪涝灾害的生存几率;
演练结束后进行防灾减灾主题征文比赛,发表演练感想,提高学生的灾后反思意识;
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救生衣、灭火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灾害应对能力等。通过一系列跨学科方法的优化组合,使防灾演练得以高效有序地进行,让所有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得到收获和成长[3]。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高中地理防灾减灾的课程中,把灾难伦理学的德育与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灾难的认识,同步加强灾难伦理学的德育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呼应灾难伦理学的生命第一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关注受灾群众的原则,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另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言传身教,必要时需要以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学生关心灾民,热爱社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地理防灾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防灾减灾措施,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从而更好地防御灾害,以便在危险的环境中生存。通过案例,可以看出在地理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教育,形式可以更多样,内容可以更丰富,效果值得期待。当然,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组织一些防震演练活动,或参加防灾减灾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防震避灾的应急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防灾抗灾的应变能力,尤其是在工业化和社会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峻、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灾害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强化防灾减灾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灾难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如是,在灾难发生时,就可以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为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龙海云,李杰飞,岳新宇,等.我国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研究及思考: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七周年之际[J].城市与减灾,2015(3):20-25.

[2]张章.地震教育应从娃娃抓起[J].好家长,2013(12):21.

[3]黄琼.科技馆地震教育活动开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猜你喜欢科普教育教学措施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措施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科学与财富(2016年26期)2016-12-01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MOOC在高职公选课教学中应用的思考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基于主题情景化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辅导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30期)2016-10-31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初中语文活动式教学分析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考试周刊(2016年23期)2016-05-13

推荐访问:防灾 对策 教育质量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