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6篇

发布时间:2022-12-18 09:00:07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6篇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  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背景  城市中的路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6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6篇

篇一: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

  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背景

  城市中的路街巷、里弄、胡同、桥梁、寺庙、衙府、书院、商行、店铺、集市、作坊、山河、居民区、游览地、名胜古迹等名称中的老地名,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地名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信息的原始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风貌的探视窗口和不同层面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凭证作用。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文字符号,也是一个地方的风貌特征与文化记忆。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地名从产生到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知,从名闻遐迩、载入史册到几经变更、渐趋消亡,往往贯穿着许多值得追寻和记忆的人文故事与历史沧桑。地名不仅是一种方位标记,还是有着文化内涵的印记,保护老地名不仅是保留名称,还应该着重挖掘地名的文化内涵,把地名作为记载城市历史、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加拿大从1989年始就展开了对传统地名的整理;荷兰正在建立历史地名数据库;奥地利联合中、东欧各国对12世纪以来形成的居民地地名进行大规模考察;北欧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活动——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活动正在兴起。所以,自2004年始,中国地名研究所就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全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侯仁之、郑孝燮、罗哲文等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

  课题,依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名的特性,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探索。据介绍,“保护工程”包括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调查与评估、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标准体系、地名文化遗产的评价与记录、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地名文化遗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地名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等7个项目,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地名科学系统工程。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努力下,保护工程对我国甲骨文、金文,及《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古、、、地名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我国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资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我国地名文化遗产存量评估、鉴定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理论探索等科研课题。许多省市都开展了调查和保护老地名的活动,如自2005年始,省政府相关部门即正式启动了江苏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省城南京及苏州、无锡等经济、文化均很发达的城市,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已陆续像昆曲、民歌、云锦工艺一样,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给予特别的保护与传承。还有长沙等地都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众多老地名,每每浓缩着一段段悠久的历史与神奇的传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信息,具有独特的史料与学术价值,是一份不可忽略、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些老地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逐渐消失,有些老地名则因疏于挖掘整理与传播展示,而使来龙去脉鲜为人知,原有内涵失传失真。绍兴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以绍兴越城区495处地名为例,过半地名与历史文化或者名人典故搭边。相关人士认为,这与当地本身文化气息相关。史志办专家郁有满认为,地名的功能不光是标识性、区分性,也具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功能,应当着重把一些有历史内涵的老地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来保护和宣扬。然而令人忧心的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地名在迅速减少,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都从地图上消失了。

  2

  好在,近年来,绍兴人对绍兴路名考证作出了相当的努力,《绍兴街巷》的编著者、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屠剑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对市区现存的150条街巷进行了“解读”。为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开展了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与此课题的研究意义,我们认为:地名因城市之变而变,这是一种必然。地名之变,折射出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地名之变,给城市带来机遇,给生活带来便利。但一定有这样的地方,它是如此的古老,它与它的名字一起构成其丰富的身世图景。它的名字是回溯到这个图景中的直接通道。它永远也不会改变。老地名——我们的城市过去曾经“掏”出的名片。现在,沧桑的容颜都已改变,那些未变的多已蒙上风尘。城市前进的步伐是“前有车,后有辙”的过程,即使挥手走得再远,也应回首曾经的老地名,这样也许就能够找回当年的身影,温故知新;即使挥手告别许多往事,也应回首思索那些老地名,这样就有可能擦亮那些名字,以史为鉴。三、课题研究对象、目标与方法研究对象:本课题主要以绍兴老地名和它们的变迁和由来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透过研究绍兴地区的老地名,了解绍兴老地名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它与绍兴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四、概念界定:地名: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根据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199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解释:地名类型丰富多样,从山、河、湖、海等自然地理实体到建筑物、公园、车站、机场等各类人文地理实体,它们的名称都属于地名的范畴。它有以下特点:地名是具有重要指位功能的公共信息。从使用角度来说,地名最重要的功能属性是对地理实体的指位。其次,地名承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产物,是人们根据需要主观赋予名称并得到社会公认、共同使用而产生的,这一过程让地名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等信息,也因此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公共信息。

  3

  五、课题开展步骤步骤设计原则:为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题在各个研究分支的自主性,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独立主持一个活动环节的全过程:为使这一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有序地逐步展开,教师对每一活动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事先筹划和事后总结上。具体步骤安排: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部分。1.准备阶段:(1)学生思想发动。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要求等内容。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自主参与意识。(2)成立不同的研究性活动小组,各小组以课题为单位进行组织。2.实施阶段根据本课题小组成员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所在,按照不同的步骤对本小组成员进行了任务分配,形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的确定。确定课题为《绍兴老地名研究》,并进行分工:找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得出成果、整理修改。第二阶段:该阶段各小组成员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通过访问网站、查阅文献、调查询问等方法主动地搜寻有关绍兴的老地名等;确定相关定义,如地名的定义和分类等。第三阶段:实地调查。①调查:目前人们对绍兴老地名的了解程度、绍兴有哪些老地名;②访谈:对象包括相关学科的专家、绍兴普通市民、外地在绍兴工作的新绍兴人、绍兴的学生等。③整理手头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④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⑤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归类,撰写成文。六、课题组成员及研究成果成员:金伟男、陈亦奇、王开杰、余诗佳、鲁翡、王凯霖、施雪飞、徐婷婷、戴一帆、王珏、楼芷烟、冯岚、王叶蔚、高云逸、诸卓玮、赵佳帆、章益红、孙莹佳、胡颖俊、俞佳佳。

  4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主报告

  城记:城记:寻找绍兴老地名

  地名的消失,意味着城市变成缺文化少灵气的“空壳”,即使经济再强壮,但缺少文化的经济无疑是一条短腿。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一些城市为了留下老地名所蕴含着的历史记忆,有意识的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挖掘、整理、寻找、保护老地名的活动寻访消失了近一个世纪的老地名,自然是件渺茫的事。绍兴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带的历史太多,随便抓一把尘土或许都有段悠长的典故。越老的地名,越有文化底蕴,这些地名符号从某一侧面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一、老地名的现状:老地名的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现存大多数老地名主要分布在一些历史保护街区,如:书圣故里、鲁迅故里、八字桥等地区。街巷中特别受到保护的基本上就集中在越子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这七片历史保护街区中。也有比如状元弄、孝女弄等上百条路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同时,在一些新建筑区也有所保留,但只有其名却无相应的街区,如严家潭。此地已经被新的住宅区包围,只在小区路口留下了一块路牌,却无“潭”的踪迹。同时,对老地名的了解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寻访市中心一些老地名时发现,尽管有的老地名仍保留下来,但是因旧有的地理形态已消失,加之居民多数是外来户,祖辈都居住在此的“原住民”已经很少,在调查中占2成左右,所以知道这些老地名由来的并不多。比如位于谢公桥对于桥名的由来,许多租住户都表示不知道。许多年青人也对此很不关心。在调查中,大约7成的青年人表示,他们虽然也听老人讲起过或者从报刊杂志上看到过相关的知识,但大多数是看过、听过就

  5

  算,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老地名举例:老地名举例:举例

  桥:在南宋理宗酒务桥地处绍兴市区人民西路与历史老街昌桥直街之相汇处。时期,绍兴酒发展已日趋兴旺,绍兴城内自酒务桥至卧龙山西北面一带,设有众多酒仓库,为了加强对酒类的专卖管理和对酒生产及税收的征管工作,地方政府专门在现酒务桥东南一带设立专门管理酒务的衙门(机构)。久之,此桥即与酒为姻,称之谓酒务桥并沿用至今。《宝庆会稽续志》I卷中记载:南宋时的绍兴“苗米仓在府衙东,糯米仓在西门外,激尝酒库在照水坊,都酒务在莲花桥”。由此可见,南宋对绍兴酒生产及经营的流程管理达到了极其细致并严格的程度。设有都酒务街,“酒务桥”并在,将买、卖酒的流程加以严格的控制,生产和销售相分离,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酒税源的不流失。谢公桥位于绍兴城区西小路,鲤鱼桥与北海桥之间。绍兴有不少巧记桥名的俗语。如“北海谢公钓鲤鱼”就是将4座桥名巧联在一起的俗语。北海指北海桥,谢公为谢公桥,钩与“吊”谐音,即西郭吊桥,鲤鱼指鲤鱼桥,4座桥在一条河道上。谢公桥为七折边石拱桥。嘉泰《会稽志》有载。前面古桥考证中已考证了谢公为南朝的谢惠连,说明此当为南朝桥梁。该桥在清康熙时虽作重修,但未改变原型,仍采用旧料。此桥拱顶石刻图案中的龙为三爪龙,宋朝以后才出现四爪龙和五爪龙,这也可傍证此桥始建于宋朝以前。据谢公桥周围老住户介绍,谢公桥的来历是跟前面的吕府有关。吕府是当时江南最大的明朝宰相府,共有13厅,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吕夲(音tao滔)府第,共十三座厅堂排列组合而成,世称“吕府十三厅”。吕府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南起新河弄,北至大有仓,占地面积48亩。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始建时规模达一万三千五百多平方米,现尚存明工原构六千二百多平方米,规模较大。建筑分三条纵轴线,五条横轴线布置,其中中纵轴排列轿厅、正厅、中厅、后厅、座楼五座;东、西纵轴各排列牌楼、前厅、中厅、后厅、座楼四座;

  6

  每座建筑周匝高墙,构成十三封闭院落。沿岸居民介绍是吕国老为了感谢当地居民帮助修建吕府,特意修建了这一座谢公桥,是为了表达他对众人的感谢之情。据称,目前桥洞下仍留有石条,上刻“XXX捐”字样。正方龙门石上刻有龙形浮雕,栩栩如生。桥基采用双层基石,在开河道中未见木桩。鲤鱼桥、鲤鱼桥、锦鳞桥位于西小河与环山河交汇处。嘉泰《会稽志》有载,为宋时浙东贡院故址,与锦鳞桥相近。旧为石桥,1956年改为梁板式石拱桥,1987年重建,长13米,净跨8米,宽20米。锦鳞桥跨环山河,与鲤鱼桥相会。嘉泰《会稽志》有载。今桥为单孔五边折边石拱桥。春波桥在春波弄北端,跨鲁迅路河,与都昌坊路相接。万历《会稽县志》有载。以桥与沈园相近,取陆游“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为名,又名伤心桥,俗名罗汉桥。“在府学前,其旁地名上原,多望花桥在今望花新村。嘉泰《会稽志》云:以艺花为业,桥盖以此得名。”《越中杂识》“在东郭门外,明余煌:渡东桥跨东环城河,西与延安路相接。殉节处。”原为石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钢筋混凝土桥。1993年改建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砼板梁桥,11孔,全长178米,宽42米,高8.2米。下可通40吨位船只。探花桥位于萧山街与蕺山街相交处。《越中杂识》云:“河口有探花坊,明探花余姚谢丕立,因以名桥。”今为石拱桥。香桥位于萧山街与谢家湾头相交处,跨蕺山河。嘉泰《会稽志》有载。清康熙《会稽县志》云:“陆放翁种梅于此,故名,其旁尚存梅园弄。”今为石拱桥。“在蕺山下,王右题扇桥位于蕺山街中段,跨蕺山河。嘉泰《会稽志》云:军为老姥题六角竹扇,人竞买之。”因名。今桥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长18.50米,宽4.60米,桥面南侧立“晋王右军题扇处”碑。鲤鱼桥位于西小河与环山河交汇处。嘉泰《会稽志》有载,为宋时浙东贡院故址,与锦鳞桥相近。旧为石桥,1956年改为梁板式石拱桥,1987年重建,长13米,净跨8米,宽20米。

  7

  路(街)投醪河(投醪河(路)投醪河,原名箪醪河,又名劳师泽,在绍兴城南。它虽是一条小河,却已静静地流淌了两千多年了。人们一提起这条河,就关联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那是在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交战。越王勾践被俘以后,立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他惟恐自己贪图安逸,消磨了报仇雪耻的志气,便睡在柴草堆上,还在室内挂上一只苦胆,每天睡觉前都要看看它,吃饭时也先尝尝它。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就这样,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兵强马壮起来。这时他决心报仇雪耻,收复失地。当越王勾践将要伐吴,大军启程之日,越国父老送了一坛"黄酒"为越王饯行,预祝越王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勾践接了酒后,心想:要打败吴国雪耻复国,必须和兵士同甘共苦。为了激励兵士,他开了誓师大会,并将父老送来的美酒倒进这条河里,然后命令兵士迎流而饮,以鼓舞士气。大军出发后,士兵感激越王恩德,无不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吴国。投醪河的美名从此流传不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越国篇所记载的“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讲的就是这个典故。水澄巷:水澄巷:胜利路旧称,与解放路成“丁”字街,东西向,东起水澄巷口,向西经仓桥、大木桥、鲤鱼桥、锦鳞桥、府山桥至西环城路,全长1310米。原为临河石板小路,南街(延安路)南街(延安路)旧称南街,东西向,与解放路成“丁”字街。西起舍子桥,向东经莲荷桥、大树下与环城东路相接,全长1524米。南街原为3米宽石板路,

  8

  与河流平行,为城南交通要道。府河街南北向,在府河以东,与解放路隔河相望。南起舍子桥,向北经星

  郎桥,至于大云桥,旧称星郎桥河沿,全长460米,1985至1986年,拆屋建街,路面用水泥小方块铺设,街面朝西面河,有桥与解放路相连,保持水城特色。弄:新河弄东西向,西起西小河谢公桥,向东经万安桥、福禄桥,东止于望江楼,与解放路成“丁”字街,全长695米。此处旧为一河二街,南称丁家弄,北称新河弄。1972年拆桥填河建农贸市场,望江桥至万安桥段,建沥青路面,万安桥至谢公桥段仍为石板路。柴场弄解放南路到晋公桥,此弄地处晋公桥明大学士,礼部尚书首辅朱赓

  (1535-1608年)故居,起名为柴场弄,可想此处系朱赓府第之堆放柴薪之场所。排仙弄现为天城花园,旧时有昌安庙会,在此处最先祭神而名。据传,菩

  萨出迎时,人们要去此弄内依次排队后出迎游行。鱼行弄昌安街到长大江,现已是住宅区.相传,古时有一名叫阿福的人,

  在此开办鱼行而得名。坊:都昌坊“坊”是古时城市基层行政单位的名称,在绍兴迄今袭用的有东昌坊(亦称都昌坊)、月池坊、五马坊、富民坊、作揖坊、宣化坊、车水坊等等。拿鲁迅故居所在的东昌坊来说,《毛西河文集》中的《题罗坤所藏吕潜山水册子》,开头就有“壬子秋遇罗坤蒋侯祠下,屈指揖别东昌坊五年矣”一语。“社”也是古代基层行政单位的名称,二十五家为一社。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二)中便有“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之句。而在绍兴,社是指乡间村落而言,如阮社、谷社、后社、马社……旧时社社设有社庙,经常演戏敬鬼神,祈福消灾,乡间家民、渔民大都爱看这种社戏。第:

  9

  秋官第(秋官第(地)“第”是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如:朝仪第、大夫第、秋官第等。拿秋官第来说吧,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秋官司寇,执掌刑法。因此,秋官第是刑部长的官邸。

  三、老地名命名原因

  首先是桥梁系列。绍兴有首生动隽永的桥谚,用数字历数城内的桥有:一大木桥(绍兴方言中大发音duo,在数字概念中,意即一的意思),二凤仪桥(绍兴方言中二仪是谐音),三三脚桥,四螺蛳桥(四与蛳谐音),五鲤鱼桥(五与鱼谐音),六福禄桥(六与禄谐音),七蕺山桥(蕺与七谐音),八八字桥,九酒务桥(酒与九谐音),十日晖桥(十日同音)。这是绍兴人用方言与谐音关系,足见:一、此桥在绍兴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小。二、此桥与绍兴酒绍兴酒渊源可谓深矣。第二是名胜旧迹系列。此类地名中,有以历代衙署而命名的,如县前街、府横街等第三是寺庙神祠观系列。如司狱使前、天后宫等。第四是历史名人或亲族姓氏系列。秋官邸(第)、吕府。还有如江桥、小江桥都是因晋代护晋将军江彪曾居桥边而得名。渊明桥因名人陶渊明而得名。嵊州谢公桥因晋代诗人谢灵运建桥而得名。杨桥因三国杨修与曹操的故事而得名。北海桥因唐代北海太守李邕曾寓居于此而得名。状元桥因宋朝状元詹癸得名。探花桥因桥位于明代探花谢丕立府第旁而得名。汤公桥因明代汤绍恩建造此桥而得名。以名人官职命名的古桥在绍兴可以成为一个系列,并且可以从官职名称推断古桥的时代。如:百官桥、万岁桥、大夫桥、谢公桥、状元桥、奎元桥、六翰桥、探花桥、学士桥、道官桥、司马桥、伍官桥等,这就成为一批官职系列命名的古桥。以名人命桥可为名人留名,以古桥为载体记载名人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名人史实又可为古桥考证提供准确的断代依据。名人命桥可以提高古桥的知名度,有利于古桥的保存,能提高古桥的文化内涵,使古桥成为名桥,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第五是道路、方位、形状或序数系列。如县前街、府横街等。第六则是历史重大事件系列。这类路名,大多出现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如解

  10

  放南路、解放北路,为庆祝人民翻身获解放而名。同类路名,还有人民路、延安路等。

  四、老地名消失的原因:老地名消失的原因:

  老地名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城市建设、开发商不愿意用老地名、许多人也不关心、保护不够。改革开放的浪潮使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老地名被注销,被废止原因有95%以上是“旧区改造”或“平房改造”。有多少老地名构思奇特,意味深长,令人过目难忘;又有多少老地名记录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或承载着一段历史传说。如果因为老城改造和道路拓宽的需要,轻易地将这些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的地名一笔勾销,使城市只剩下一些毫无特色、与其他城市雷同的地名,那实在是一种悲哀!同时,现在的开发商和企业都喜欢用些个性的名称。如“花园”“豪庭”等,以示大气、富有等,但这却丢失了绍兴特色和文化历史底蕴,变得千人一面。第三个原因是近些年,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权当作商品拍卖,地名、路名、站名染上了浓厚的商业气味,历史文化气息丧失殆尽;有的城市在大拆大建中,老地名的标志性建筑纷纷倒在推土机下,闻名遐迩的老地名也随之“牺牲”了。

  五、我们的建议:

  保护老地名是保留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时代的印记。的确,尽管老地名承载着城市历史的回忆,承载着市民的感情,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有些老地名确实不适合继续存在而逐渐消亡了,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怎样正确对待古旧街巷等老地名,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作法,可以保护、有意识地推广。1.设置标志。在具有悠久历史的风景点、名胜古迹、纪念地、古桥、古溪渠、古遗迹、古建筑、现存的古老街巷或在建设中已经消失的古城门、古街巷,凡能确认其地理位置的,应该设立彰显其历史、文化的标志碑牌,以弘扬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并解释其名称的来历、含义。老街尚存的,要尽可能恢复使用,可仍

  11

  使用老地名。例如北京市,在大力进行旧城改造的同时,也在尽一切可能保护极具古都特色的“胡同”和“四合院”,这方面的经验就应该值得借鉴与推广。大规模改造中,怎样处置那些与城市历史有着紧密关联的古旧地名,将是开发单位和有关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2.结合地名普查,挖掘、收集、编写老地名的传说、故事、奇闻、逸事等。古为今用,充实丰富地方史料、乡土教材,使金华人更了解深厚的小邹鲁历史文化底蕴,更热爱自己的家乡。3.公交公司作为城市的流动风景线,已经是有口皆碑,但在宣传金华的传统文化方面略有欠缺,比如说,在站名的设计上,不应该单以某个企业或者某个新建筑为站名,而应该学学杭州等文化名城,更多地兼顾传统地域名称,以扩大宣传效应,给南来北往的人以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心得

  八字桥之行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担忧。经历八百年的八字桥是我国的文物遗产,它的历史价值不容否认,它的存在也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它的价值是非凡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它。但是,我看到的保护措施却不多,如今的八字桥桥面上大多破败不堪,桥边杂草丛生,桥下谁早已变浑浊,加之文化宣传不够,因此这样一座名桥吸引的游客不多。我们不要简单的认为,八字桥的保护无非是做些补修工作,将桥面清理干净等。这些无非是些外表措施,这只能说是维修。保护八字桥,意味着保护着一种文化,因此保护文化更多的应该宣传八字桥的历史意义,呼吁更多的游人来参观,通过人们的评价传传播,推广八字桥的文化知名度,打出八字桥的牌子。(王开杰)

  参加了历史研究学习活动,感触颇深。我们寻访了绍兴的一些小地方,查阅了许多,才发现: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多么得大。从以前到现在,那些小地方名字变了、情况变了。而且那些从未听过的名字中竟然也有这么多故事,有这么多学问。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地方的发展。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文化的悠久,还有我们的发展之快。小地方的发展,有一些老人见证了它们的发展。那些老人经历

  12

  了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看着那些地方变化着,但永远不变的却是他们爱着自己故乡的那份心。当然,我也一样,我为我的故乡的发展而骄傲!(高云逸)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寻访的老地名是赵园。现在,赵园已经成为了绍兴市儿童公园。踏着历史的青苔与蔓草,感受到的却是如今社会开放的魅力。唯独开放,才是一个民族盛世的体现。封建时期大户人家的私家花园,如今却可以让无数天真活泼的孩子在这里嬉戏玩耍。遥想汉唐盛世,人笑马嘶,四海商贾毕至,这是一个民族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所在,是健全的历史性格烙下的重重印记;雄风与开放并行,两者同源于中华民族。思维能力的强健、生命潜能的张扬是雄风既振的前提,生命懦弱的萎缩是封闭落后的标记。回首漫漫开放旅程,阅尽沧桑坎坷心路,中华民族终于挥去封闭、懦弱与萎缩,迈向开放、雄健与张扬。(陈亦奇)

  绍兴,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每一座粉墙黛瓦都印刻着他的沧桑。墙脚的青苔,摇曳的乌篷船,快乐活泼的孩子,温婉秀美的女子。绍兴古老而又神秘,一个转角、一条街区都蕴含着不同的故事。这次寻访绍兴老地名,让我对绍兴又增添了新的认知。绍兴似一本厚重的典籍,正待我们去发掘、去创新。(余诗佳)

  浓郁深厚的古越文化在越来越久的积淀中也越来越被历史遗忘,“万古名桥出越州”的成就感在现代的绍兴人心目中逐渐淡隐。在采访50岁以上的居民时,他们对绍兴的桥文化都比较熟悉,基本上都能将绍兴民间流传的有关古桥的民谣讲出来。有一位老伯还讲出了老辈流传下来的关于谢公桥,关于吕府的有关故事。但20岁以下的年轻人就少有对此了解得了。我们问了周围北海小学的小学生,但是都说不知道谢公桥。我们对此表示遗憾。许多人只知桥是一种方便交通的建筑物,但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就鲜为人知了。因此,许多桥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濒临着毁灭。作为越中儿女,我们觉得应该让世人了解桥的过去,关注桥的现在,建设桥的未来。明鉴历史,方能创造更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绍兴桥的荣幸,也是我们

  13

  越中人,越州文化的荣幸!

  (俞佳佳)

  14

篇二: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

  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吴朋飞

  【摘要】PlaceNamesaretheimportan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UnderthebackgroundofUrbanModernization,ancientcitiesandnationalhistorycitieswillmeetsomequestionabouttheinheritanceandprotectionofHistoricalPlaceNames.Focusingonthelargeancientcapitalofkaifeng,thepaperfirstanalyseitsculturalresources,BasedonSomeproblemsaboutthePlaceNamesintheconstructionofmodernization,andfurtherputforwardthereasonablewaystotheHistoricalPlaceNamesprotection.Theresearchmay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andpracticeforotherancientcapitalsandhistoricdevelopmentofhistoricalplacesprotection.%地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化背景下古都和历史名城都会遇到历史地名继承和保护问题。以大古都开封为例,在阐述丰富地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地名问题,提出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合理对策,为其它古都和历史名城发展中的历史地名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期刊名称】《中国名城》

  【年(卷),期】2011(000)009

  【总页数】5页(P38-42)

  【关键词】古都开封;地名;城市现代化;历史地名保护

  【作者】吴朋飞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5

  地名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人们赋予各类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且具有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特有现象的功能。城市名称和城市街巷之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其形成和演变的轨迹,记录着已经消逝了的历史岁月,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区拆建改造,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历史地名的消亡。北京、西安、开封等古都名城,其经济建设与历史地名保护中的矛盾尤为突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城市的软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地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说过,“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因而,自古及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可以说地名的研究源远流长。1.1我国地名研究源远流长中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浩瀚文献,大量的史书、志书、韵书等古籍中不仅记载了数量众多的地名,而且对许多地名的读音、含义、位置、演变以及命名规律都有阐述。如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就载有各类地名4000多处,并对部分地名渊源进行了解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载地名达2万处左右,地名渊源解释首次超过千数,释名率达6.7%。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地名渊源解释数量已达931处,释名率高出《水经注》近两倍。宋代100卷《太平寰宇记》中的

  地名渊源解释超过2000处,200卷的《舆地纪胜》则超过3000,假使1300卷之巨的《大元大一统志》能完整保存至今的话,则其地名渊源解释数量很可能在五六千处以上。明清时期,郭子章著有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地名渊源的著作《郡县释名》,顾祖禹以个人之力完成《读史方舆纪要》,李兆洛主编完成了第一部历史地名词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清代三修《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质量最高,成了历史地名的渊薮。1.2建国以来的地名学研究地名学正式作为术语是在19世纪后期,在西方语言学和测绘学的发展过程中,对地名研究兴趣激增,并开始出版地名学的专门著作,如1872年瑞士J.J.埃格利的《地名学》,1903年奥地利J.W.纳格尔的《地名学》。一些国家还相继成立了研究地名的机构,如1890年成立的美国地名委员会,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员会,1919年成立的英国地名常设委员会等。早期的地名学著作在探讨地名的基本性质之外,尤其注重地名语源的考证,包括根据残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来推论古代民族的分布和迁徙。J.吉耶龙(1854-1926)于1902-1910年出版的《法兰西语言地图集》,促进了地名研究向地理学的方向发展。1926年法国A.道扎的《地名起源和发展》,提出了用文化地理学的方法来探讨地名的年代程序。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民政局、地名工作者、文史学者等非常重视地名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地名学源流》、《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等地名研究著作,就是这一成果的重要体现。1.3地名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外,保护地名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共识。联合国非常重视地名文化的保护,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的多项决议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了地名文化。例如,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

  准化会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2002年联合国第八届地名大会更是特别强调要把地名作为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并敦促有关国家采取行动,系统地收集地名,让民众更多地了解老地名对地方、区域、国家遗产和特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2007年在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24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上,地名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地名文化建设,有的国家把有上百年历史的地名列为保护对象,如1999年芬兰将“地名:地方的记忆”作为欧洲遗产日的主题。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说:“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地名,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地名情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水平,国家历史越悠久,地名文化越丰富。我国数量众多的古都,地名情况当比一般城市复杂得多,地名文化也极为丰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研究。因此,在当今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研究古都与名城地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2“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地名中的开封历史文化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是战国魏、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的都城所在地。其中北宋都城时代,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开放的城市。现今市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历史地名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过,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文化遗产,包括丰富的历史地名。历史上黄河对开封影响深刻,北宋建都开封时,黄河远距北流,自1127年金灭北宋后,黄河开始了700余年的南泛入淮。黄河南泛期开封城市曾7次遭灾,城市破坏严重,如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大水入城,大水前39万人,大水过后只剩3万,导致了开封城的重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大水入城,使得后

  来开封城市街巷重修。开封古都就是在这一次次黄河水灾中,获得一次次重塑,街巷地名被历史洗礼和重组,因此留存至今的地名尤其显得凝重和珍贵。古都开封的大小街道很多,主要呈现东西和南北走向,构成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棋盘式格局。这些街道大多历史悠久,古老典雅。明清之际形成并命名的街道居多,也有民国以后更换了名称的街道,当然也不乏宋代街道的遗迹。开封的街道和胡同有“七角八巷”和“七十二胡同”的俗称。这种说法定型于清末与民国初期。开封“七角八巷”中,“七角”指的是县角、行宫角、崔角、丁角、吴胜角、都宅角、府角。后来,“七角”中丁角和吴胜角演变成了大街,名叫丁角街和吴胜角街。“八巷”指的是双龙巷、贤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第四巷。开封“七十二胡同”,实际情况经常变化,数目并不稳定。这些胡同,有的以官署衙门命名的,以堂庙寺观命名的,以大的家族命名的,以生产作坊命名的,以吉祥仁爱命名的,以景观物相命名的,以历史年代命名的,等等,可以说,它们是特定的社会及历史文化的显现。1990年市里普查有75条胡同,加上与胡同规模相近的小街,可以说有百余条之多。古都开封还是众多民族兄弟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中,回、犹太、蒙古族、满族居多,清真寺、天主教堂时有所见,一些街巷因寺观庙宇而得名,如东大寺、寺后街、延寿寺街等。有些胡同拥挤、狭窄,名不见经传,却有深厚的影响。如“南教经胡同”,因在北宋时曾有犹太人定居而享誉世界,开封也因它而被犹太人亲切地称为“东方圣城”。1992年11月24日,中国与以色列建交,以驻华大使苏赋特到北京上任后,出京第一个公开访问的城市就是开封。以色列官员在开封满怀激情的说:我们也是你们的亲兄弟,这也是我怀着敬意在中国首先访问开封的缘由!像“南教经胡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漫步在胡同深巷,处处能感受到历史的足迹。开封的街巷胡同是一座历史大舞台,多少震撼人心的事件,多少历史人物的故事,乃至衙署机构的变迁、豪门宅第的兴衰、庙宇寺观的起落、市肆店坊的

  演变,都在一条条幽静街巷胡同的名称上有所体现。开封古都,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地名文化,是开封古都的文化优势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之一。3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地名生存困境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城市是经济、科技现代化的载体,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物质表现。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经济高效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居民现代化等。开封古都在建国初期仍为河南省省会,不过自1954年将省会地位让位给郑州,降格为地区级别的中心城市后,从此一落千丈,城市发展迟缓,城市内外街巷布局和地名演替相对缓慢。历史的车轮跨入21世纪,开封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那就是“郑汴一体化”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样明显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标签,是城市的名片,既反映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承载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设,旧城区改造为新城区,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大量的街道、桥梁、高楼大厦、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工业园区的出现,于是大量新地名相应涌现,于此同时,有些老地名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直至被尘封,这就给地名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开封古都在快速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名生存困境,归纳起来主要有:3.1老街巷、老地名的消失开封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一向引以自豪的“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冲击下正在逐渐走向消亡。“七角八巷七十二条胡同”中的七、八、七十二都是概数,并不稳定,各个年代都有不同的具体数字,但总体而言是呈下降趋势。随着旧城改造规模的加大,开封古老的街巷胡同接二连三地消失。据统计,1990年城区尚有胡同75个,到1999年骤减为52个,9年减少了23

  个,最近这10年又减少了多少,还有待查明。上面的数字尚不包括已经消失、名称不叫胡同的小巷小街,胡同名字尚存,但面目全非的也不在其中。照此下去,再过20年,恐怕胡同难寻了。笔者自2008年起逐个走访开封的大街小巷和胡同角落,对此深有感触。如秀水胡同,因新的居民小区的建设,有一堵墙挡在胡同口,目前只剩一个开封市民政局制的“秀水胡同”标识牌,实际上名存实亡。3.2新兴建筑名称“洋化”、“西化”,严重割断了历史文脉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致使一些具有历史保护意义的建筑物被拆除,而新建的一些建筑物需要起名。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出于利益考虑,在起名上大做文章,以一些华丽的词语或外来词汇进行命名,地名起名有“洋化”、“西化”、“贵族化”的趋势,开封古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005年,随着开封房地产开发的逐渐发力,新建楼盘遍地开花。据笔者对近年来开封新设街道和新开发楼盘的调查,其名称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维也纳森林、香堤湾、宋城雅居、荣勋花园、九鼎颂园、锦绣皇城、江南人家、东方明珠、仁和佳苑、集英花园、康泰花园、嘉泰新城、迪臣豪苑、蔚蓝加州等。这些“西化”、“洋化”色彩浓厚的楼盘名称,有多少能凸显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这应该引起城市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深思。3.3城市“扩张”,亟待新地名的出现2003年,为了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作出了实施“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决策。2005年4月17日河南省发改委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在郑州新世纪大厦召开了中原城市群规划开封专题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在中原城市群规划中先后两次提到“郑汴一体化”这个概念。2006年10月,郑州开封两地电信同价,取消或降低长途费用。2006年11月19日,郑汴城市快速通道——郑开大道通车。2008年2月2日开封市汴西新区党工委、汴西新区管委会正式揭牌。

  汴西新区位于开封市西部,东到护城大堤,西到中牟边界,南至310国道,北至连霍高速,是集居住、工业、办公、商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型新城区。汴西新区城市中心区的定位为:集聚城市、紧缩城市、复合城市、网络城市、生态城市,努力打造成开封的集约高效化、生活多元化、综合交通网、自然与人互动的宜居城市。这样,开封在老城区改造的基础上,借助郑汴一体化的东风,又在汴西新区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在筑路盖房,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地名规划工作却明显地滞后。目前规划和开发的汴西新区,大多数位于城乡结合部,历史遗留地名相对偏少,原先农田改造成新的城市中心区和生活区,道路、楼盘、厂房等,都亟待民政部门和城建部门负责起名和命名。时下开封汴西新区正在进行十二条大道的通达工程,目前这十二条大道,因开工仓促,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命名,暂定名为汴西新区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四号路等共十二条道路,东西六条大路分列郑开大道两侧。这明显与开封古都的地位极不相称。上述称法,一旦约定俗成广为流传,再去起名命名,将会面临很大阻力,并给新住居民带来诸多不便。3.4“以讹传讹”,地图中的错误地名与街巷古都开封一些街巷胡同,因时过境迁,名称被人们误读误传的时有所见,如三胜庙门街、三胜庙后街,当中的“胜”字,原应为“圣”,因位于今三胜庙街和三胜庙门街交叉的丁字口路北曾有三圣庙而得名。林荫胡同,应为灵应宫胡同,因清代该胡同存在过灵应宫的缘故。卧龙宫街原为老五龙宫街,因清时老五龙宫位于今卧龙宫街北段路东。乐观街,原称老官街;旗纛街,为旗毒街。开封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配套设施也应完善。开封市交通旅游地图,作为外地人进入开封、了解开封的窗口,是宣传和介绍开封的重要文本,其作用不容小视。地图上重要地名的标识、旅游景点的显现、重要历史街巷的标识,都要深思熟虑加以完善。我们翻开近年来的“开封市交通旅游图”(最新版),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如街道地名标错、地名指示不明确,甚至街巷名称写法有误。此处试举一例,如解

  放路与自由东路交叉路口的东南侧,有一街巷,呈东西走向,与自由路平行,街名为“蔡河湾街”,2006—2009年的开封市交通旅游图上竟标为“蔡河湾借”,而且此街东段,有一南北向小巷与自由路连接,名为“东蔡河街巷”,地图中也未标出。4历史地名保护的可行性对策与措施4.1摸清家底,搞好地名普查前已论及开封历史遗存丰富,地名资源丰富。我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应多保留历史文化遗产,重视历史地名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这一历史名片,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目前所做工作就是对旧城内遗存街巷地名进行普查,将历史街巷彻底搞清楚,究竟遗存多少街巷、胡同,确定保护的内容,为编制新的历史街区规划提供资料准备。对于汴西新区,要查实这一区域现有地名,历史上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事件、故事和活动等,这对地名命名具有重要作用。应将汴西新区的地名命名与开封旧城区的地名一致起来,构成整个开封市的地名系统,体现文化开封的地名特色。应避免出现“西化”、“洋化”地名,避免与城市特色定位不谐调的情况发生。4.2加强管理,做好地名规划地名的工作,管理也是关键。民政部李学举部长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名文化,应受到切实保护。今后任何地方命名、更名都应通过专家的严格论证”。对待历史地名要尽可能的保持稳定性,保持传承性。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老地名的保护与废弃,对一些特别不健康的地名要依法进行更名,国家地名管理法规对此早有明确规定。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变宽变多,楼房变高变大,原来的小街小巷名称也不可能全部保留,有取有舍,新陈代谢也是自然现象。加强管理,提高地名文化内涵,要依法规范整顿地名,提高命名更名科学水平。要认真完成地名规划工作,这对新开发或旧城改造的成片区域,尤为必要。开封汴西

  新区十二大街、郑州郑东新区十二大街,就是规划工作未能到位的一个例证,由此可见,超前规划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民政部、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与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密切合作,尽早启动编制汴西新区地名规划的工作。在地名规划工作当中,应尽量保存老地名,规范或慎用新地名。为了既使街道名称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又使广大市民群众容易接受和认同,应在街道命名中充分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具有历史和文化元素的街道名称,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符号,而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即使暂时改了,终归还应复原。一个有内涵的街道名称,可以向世人传递丰富的信息,让他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城市。开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条件和能力做好这项工作。4.3加大宣传,营造保护氛围要积极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地名网站、电话问路、电子地图、地名触摸屏等地名信息化服务,是新时期开展地名服务的有效形式,也是地名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北京市路边的电子地图导引系统,就是古都名城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的示范。来北京的游客,可方便的从电子地图得到所需要的地名信息,包括里程、公交、宾馆、旅游景点等。开封市也应向北京学习,从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积极开展符合群众需求的地名信息化服务。此外,城市管理者要将地名工作的重要性时刻牢记心中,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地名文化遗产,唤起民众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增强全社会对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成果,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5结语

  古都、历史名城是历史留给我们及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物,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城市现代化的冲击下,地名工作出现了与经济发展不和谐的一面,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地名工作的科学原理办事,才能在城市建设中把城市的地名命名工作做得更科学,更有效,使我们的城市在不断增添时代光彩的同时,又富涵更丰富的历史韵味。如同其他古都名城一样,开封在快速城市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地名生存的困境。我们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摸清家底,搞好地名普查,确定保护内容;加强管理,增强保护意识,做好地名规划;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氛围。相信,在国家民政局、省市县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地名保护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得到科学和合理的解决。参考文献:[1]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B.A.茹奇凯维奇.普通地名学[M].崔志升,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4]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5]褚亚平.地名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篇三: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

  中国古地名研究学年度2015——2016学校:潮州市南春中学班级:高二(16)班组长:卢逸佳组员:王君华、李婉琪

  莫依妮、黄梓婉指导老师:文晔

  1

  一、课题背景

  (2)上网搜索资料、翻阅相关文献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不仅目前所使用的地名居于世界之首,曾使用的地名之多更是难以比拟。我国俱目前使用之大小地名大部分有悠久历史渊源,而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更迭后地名作古换今,文献记载混淆各地,使得研究颇带艰涩。

  二、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古地名文化与城乡文明的关系内涵。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古地名的认识程度,广大网友对古地名的恢复等意见进行分析,根据相关人士、网站等提供的参考意见,希望凭借我们微弱力量引起社会更大层面的关注和思考,同时锻炼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相互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研究过程、方法

  (一)选择课题确定小组研究的内容:中国古地名研究

  (二)制定课题计划:1.开展活动会,熟悉计划格式,展开讨论2.用2-3周的时间进行文献查找,获得客观的知识表述及意见。3.用1-2周的时间对各地区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事实资料。4.记录相关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完成初稿。

  (三)撰写论文

  四、研究成果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的地名浩如烟海。地名学这一学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古地名的典故,古今地名对照折射出人文的内涵。认真探究古地名的历程,对比,总结经验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古地名的各方面出发及如何正确对待古地名、如何在地名文化上更富有内涵地发展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古地名、人文、发展、现代文明

  引言中国从先秦起,就有研究地名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地名是人类用以联系、交换和对话赋予不同地域的称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语言文字表现。总体讲,地

  2

  名在体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指示着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民族迁徙、宗教信仰等状况,所以地名对理解历史文化现象、了解历史文化特征、体会历史文化活动、感悟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一)古地名的导入地名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是这个国家、民族

  的照牌;它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每个国家都有属于特色的地名文化,中国的古地名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1、出现的契机在久远的传说里,《山海经》算是地名的集合,有四海八荒的概况等。可见地名在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由于当时黄河流域的统治需要,尧舜禹分别对当时的部落作了规划,《汉书·地理志》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这就是传说中的州服制。从《禹贡》《职方》等记载地理的书籍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地域划分在逐渐变化且越分越细,不仅加强土地的归属性而且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地方管理的机制雏形。但我们同时也看出由于开疆拓土,时间久远和传说附会,前面列举出的三部书籍包括后来的《吕氏春秋》都将“九州”误作为夏商周的行政区域划分。这也反映了早期社会对地名定义域的混乱。2、命名的重要涵义地名作为中华文化的衍生品,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某些基因密码。改朝换代都不免附带上各种制度变更,而地名的涵义在某个程度上讲也是上层建筑的具体化。古地名体现一定区域地名序列化,它的出现体现了时代性。某些历史缘由而成为命名方式的有一下四种类型:(1).描写自然景观的: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它特征(2).记叙人文历史的: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3).寓托思想感情的:歌颂崇仰祝福言志。(4).其它命名: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号地名

  并且从上面几个命名方式来看,古地名还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分布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总是由生息在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命名。地名的命名依据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

  3

  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特征。(二)古代地方行政制度1、周秦——分封制与郡县制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其中宋国主要在河南商丘一带,商丘得名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成为商丘。殷商的贵族微子启领封国,称宋,所以如今的河南省商丘市虽然规模扩大但仍沿用了古地名,并别称为宋。

  从春秋到战国,从封邑到兼并土地,分封制遭到强烈破坏加上百家争鸣各国改革,最后秦统一六国,郡县制彻底取代了采邑制。秦划分三十六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2、汉——郡国并行二制、州郡制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二制,初封建诸侯,广其疆域,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其中有名的封国就是淮南国。淮南王领衡山、九江(包括后来的六安国)、庐江、豫章四郡。

  经历七国之乱推恩令后封国已经和郡县同级,之后被撤销。郡国并行制结束。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沿西汉中后期旧制,置州郡制。仿上古州服,列冀、豫、凉、青、兖、荆、徐、扬、益、并、幽、交、雍等州刺史部,下辖诸郡县,自此三级行政制度正式确立。3、三国两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4

  中央为保护士族的利益设置了侨州郡县,为安置流民控制人口,与之前州郡县制度造成混乱。《宋书·州郡志》:“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等。”在南齐时,国都建康附近的青州、冀州、北兖州、南兖州、北徐州、南徐州等都是侨州。这些侨州、郡、县与实州、郡、县形成较为复杂的统领关系。4、隋唐——道

  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史看,隋朝是处于从州制时期到道制时期的过渡阶段。唐制道州郡三级行政及藩镇、都护府。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5、宋元——路州县制、行省制宋朝的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

  羁縻州县的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时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

  元朝实行行省制,开创了我国省制。元英宗至治时,全国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十一行中书省。基本上我国大部分省市已出现雏形。

  5

  6、明清——府明初沿袭元制,在各地设立行中书省,到洪武九年把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作为新的

  高层政区。但是民间和官方还习惯上称单个行政区为省。明代省为一级行政区,废路置府,作为主要的统县政区,下边统辖属州和县。

  清沿明制,置省、府、县(州)三级。中国版图的划分基本定格。(三)古地名的变迁案例1、因避讳而改名

  今南京今之江苏省南京市在三国时孙权改秣陵为建业,西晋时后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六朝南京城“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之一。

  2、因迁都而改名(1)长安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6

  3、自然景观及区域划分而改名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地区主要指

  今天的长治市,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

  4、因生僻字、外来文化而改名古地名中不少字眼是普通人难写难认的,因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古典且有一定意义

  的地名就被更改了。(1)雩(yú)都县——于都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以北有雩山而得名。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祭。风乎舞雩。(2)醴泉县——礼泉县。“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出自《礼记》。(3)中甸县——香格里拉县。因某外文小说描写了一个藏区桃花源似的人间仙境香格里拉,不顾整个藏区全无香格里拉此名(而且香格里拉也不是来自藏语)的事实。

  (四)与古地名相关的历史典故1、赤壁

  作为孙、刘联军与曹军鏖战的赤壁战场,故址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的赤壁山下。山岩由红色砂岩构成,壁立于长江南岸,半山腰刻有“赤壁”两个大字。另一处赤壁在今湖北黄冈市的长江边上,当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官黄州团练副使,在此赤壁矶畔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后人将东坡赤壁称为“文赤壁”,而以两军对垒、火烧曹营的赤壁为“武赤壁”。

  7

  2、洛阳洛阳古称豫州、洛邑,因洛河之阳得名,自西汉起多称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国”,

  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伏羲著河图,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著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3、会稽会稽古地名,绍兴的别称,故吴越地,因会稽山得名。会稽县山阴县同城而治,是

  为会稽城,东南第一大都会,兴盛于魏晋,繁荣于唐宋。顾恺之言会稽城附近“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会稽更是中国城市美学的发祥地,越中蔼蔼繁华地。仙都难画亦难书,满山楼阁上灯初。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上巳节,士人徜

  8

  徉会稽兰亭参加上巳修禊,书圣王羲之在那一天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5、阳关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

  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丝路始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是其中一个。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流传千古。

  5、长平战国赵城邑。称长平邑。《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相距,“秦使武

  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北魏高平县治此。故址在今高平县西北二十里王报村。长平之战中白起针对赵括自满佯败引诱,分割合围,坑杀赵军,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五)古地名的相关链接1、汉字与古地名

  楚国历史中可发现楚国的城市名字很多都是带有“阝”旁的,比如国都“郢”,别都“鄀”,“鄢”,“鄂”等,大胆推断,“阝”旁起初就是表示与土地相关的含义,所

  9

  以以它做偏旁的汉字均有表示与土地相关的释义。郑为诸侯国,河南新郑一带同"鄭"右耳旁“阝”则是“邑”的变写,有些姓氏就来自国名和邑名。可见右耳旁的字一般与国邑和行政区域有关。如郑、邓、邺、邯郸等均是古国邑名,另外邦、郡、都、郊等字也都与行政区域有关。

  2、神话传说与古地名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地名和其他地名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发

  展,地质的变迁,民族的迁徙战争的发生,人类的交往语言风俗价值观的变化人们生活领域的扩大等不同原因,不断地演变,有的消亡了,有的讹传了,有的出现了别名,有的出现了重名,还有的扩大了地域和神话传说的范围。于是,在原有的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命名,使之地名的地理分布日益复杂化。

  案例:中国神话传说中渤海的神山,其余两座则为蓬莱、瀛州,为仙人所居,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列子·汤问》中则记“渤海之东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是为渤海东五山之一。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之相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神话与传说,是古人对大自然的恐惧与崇拜的产物,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求,于是以神化的人物以及其经历的主要时间,接触的主要事物对某一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等命名,表达他们的心意与意志。

  3、诗词与古地名钱钟书:“七子之娇娇者,若空同、大复、庭宝、于鳞、元美、茂秦之流,试检其五七

  言律诗,几篇篇有人名地名,少则二三,多至五六”(《谈艺录》)。

  10

  案例: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到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里面涉及了长沙、长安(西安)、江城(武汉)三个地名。是迁谪去国之情的名诗。

  无论诗词歌赋,文人墨客对古地名的喜爱可见一斑,古地名的内涵也因诗词千古而被不停地丰富,从阳关凄婉到扬州繁华,从关山戍守到五岭贬谪,每个古地名都代表着一座城市,一类地名文化的特点。

  4、宗教与古地名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信仰宗教是获得某种憧憬、协和和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宗教

  有道德规范和开发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国自古至今曾出现过许多宗教,各种宗教名胜古迹的名称均属地名,是宗教文化产物。我国的宗教名胜大致可分四类:庙、观、宫、寺。庙是人们供奉祖先、佛、神、仙、历史名人或进行祭祀的地方,如关帝庙、岳飞庙等。这些庙名虽然简单,却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含义。明代以后,出现如以佛神命名的千佛寺;以佛教修行的理念命名的南华禅寺等。佛教的命名反映出所供奉的佛神、佛教文化追求的理想、倡导的修行理念以及对国家的态度。

  5、杂居生活与古地名大量的地名都是当地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每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在相同的文化圈内,他们所起用的地名往往反映当地的文化特征和居民的心理特征,所以从沿用至今的地名中可以透视古代的文化。案例: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民族地理。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太平寰宇记》载:“魏置文安县,以稽胡为淳,取‘文德以来安’之义。宜川县有库涡川、

  11

  延安的库利川便是以匈奴语库涡、库利、加汉语通名“川”命名的。以其他少数民族姓氏命名的地名。如羌族,现代的羌族分布在四川阿坝,而古代羌族

  分布的地区要广阔得多。西汉含羌字地名有:羌谷水(凉州,张掖郡),羌道(凉州,陇西郡),羌水(凉州,陇西郡)。这些族称地名分布区相当于现代的甘肃西部和南部,青海东北部和四川北部。

  小结古老地名,是先人留下的一笔重要文化资源,且见证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史。古地名保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和思考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诚如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六)古今地名对比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原始标记;是历史文化扩散融汇的标示;是历史文化研究的标引。

  地名记录了时代变迁,见证了沧海桑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1、河北省完县——顺平县。得名自“山川完美、坚固”,1993年,外商投资时,认为完有“完蛋”的意思,怕在这里投资不吉利,这一流传至今的古地名,就因这一荒唐理由而改为了顺平县。2、平阳/尧都——临汾。平阳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大司马卫青、将军霍去病的家乡。3、盩厔——周至。盩厔,古文中,山环曰盩,水曲曰厔,山环水绕,是为盩厔。同周至音。4、襄阳——襄樊——襄阳。襄阳城都是一座历史名城,而襄樊的来历则是因为襄阳和樊城合并5、徽州——黄山。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一府六县,历史悠长,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为了突出旅游资源改黄山市。“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及徽州的一系列文化符号代表:徽商、徽菜、徽派建筑、徽州文化……让人诟病还有其他一系列后果。至今,外地游客仍然对三个黄山(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一头雾水。

  12

  (七)古地名的价值“地名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实际上包括了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

  地名语词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等。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地名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名浩如烟海,为世界地名大国,古老地名历时之久、存量之大和文化内涵之丰富为世界之最。根据调研和评估,我国现存的政区、聚落、山川、道路等各类古老地名多达10万余条。还有一些活着的甲骨文、金文地名,这些古老地名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记录和见证,也是世界文明史的记录和见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承载着古老的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任何一片土地,只要承载的人和物越多,故事也就越丰富,文化也就越深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时候,这些地名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和禀赋之中。说起燕赵大地,很多人会把那里的人同慷慨悲歌之士联系起来。讲到齐鲁之邦,大家第一印象是孔孟故里,文质彬彬。而秦中人士,苏东坡早已用趣言概括了:“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地名之于每个生活其间的人的感情之重要,有时连自己本身都很难预料。因为这些老地名就是一座城市个性特征的写照和缩影,往往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如果这些城市随随便便换去了名字,你说它失去的是什么?”(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

  13

  (八)古地名的保护和开发1、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古地名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地名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信息的原始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风貌的探视窗口和不同层面的文化资源。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继而推出有关书籍,诵读经典,把古地名相关历史列入教材,举办各类城乡文化活动,使人民经常耳濡目染、众口称呼,保护古地名意识根深蒂固。从而使城市地名文化遗存得以绵延传承,也使市民对老地名的浓浓情结不致断裂。增强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同,进而提升民族自信心。

  2、禁用洋地名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建设、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及市场经济化的过程中,更改

  和废止古老地名的现象有增无减。而对于洋地名的热衷,不仅是简单的拉大旗作虎皮,更是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缺乏文化自信的体现。

  要监督管理者,提倡少使用不使用所谓国际范儿的名字命名,而对于一些开发商要出台相关法规,杜绝唯洋地名马首是瞻的不良风气。

  让有关部门和开发商对地名文化形成敬畏,通过邀请专家参与、面向公众征名等形式,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因子,让一个个苍白的地名鲜活起来,真正成为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3、大力推进地名文化研究作为专职从事地名工作的地名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城市现势地名中的老地名和已经消

  失的老地名进行调查摸底、逐条梳理,并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典籍和档案资料,开展详实细致的考证和研究工作,界定确需保护老地名的范围和条数,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如数家珍,在掌握第一手准确可靠资料的基础上,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性建议、方案和措施。并组织相关高校及研究所学者等进行研讨。

  注重在城镇化过程中把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进一步加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健全地名文化评价标准体系,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

  4、科学规范用名要坚持依法管理,其核心内容:第一,要严格申报审批制度。第二,要加强地名规划

  14

  工作。第三,要规范标准地名信息发布。第四,要加强标准地名使用监管。对于现实存在的重名问题,要在坚持《地名管理条例》中“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

  则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在进行科学的文化价值评估后妥善处理。解决这类重名问题的本质是正确处理文化传承和地名标准化的关系。在具体方法上,可以考虑增加区域限定词等技术手段解决重名问题。

  通过当地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站等传播媒介或其他有效手段,以扩大古地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社会规范使用地名和对老地名的保护意识。特别是建设、规划部门和开发单位,要严格履行地名的审批程序,在工程项目立项前就要主动办理申报地名的手续,经同级政府或地名主管部门(含地名委员会)审批后,使之成为一条法定的标准名称,才能公开使用和发布广告。绝不能打着商业开发等旗号随意变更或废弃。

  根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名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条例》的修订,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促进地名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结语:古地名是时移世变的留痕,古地名中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随着城建步伐的加快,

  我们在拥有一个全新城市的同时,绝不应该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只要地名管理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这样古地名就能重放异彩,那么亦雅亦俗、

  亦庄亦谐的新型地名文化,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下去。保护和延续,开发和利用古地名,是城市地名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市民群众共同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五、收获体会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采访收集,整理分析,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了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体会到只有和同学的相互合作,认真查找资料,深入探讨,请教,调查,团结才能写出贴近现实的论文,清楚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发展中华文明最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

  六、参考资料

  [1]韩永成.《地名与历史文化研究》.2014-03.21[2]史丽编.《中国全史》之《思想史》.经济日报出版社[3]《地名学概论》

  15

  [4]《中国古代地名史研究·州治和古今地名对照表》.道客巴巴.[5]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03_02_310746_3.shtml[6]中国古代地名变化.http://www.365zn.com/syzl/gjdz.htm[7]天风环佩,蒹葭从风.《衣冠上国今犹在,礼仪之邦乘梦归》2008.[8]刘江伟,方莉.《光明日报》-《地名,是历史命运的容器》[9]《山海经》之《大荒西经》[10]《中国地名的文化性及其翻译》2011-04.22[11]因用字生僻难认而更名的中国地名列表.http://zh.wikipedia.org/wiki[12]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中国地名:五颜六色放光彩》2005-12.28[13]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洛阳[引用日期20140708].[14]铁血社区.《古代九大名山》.2007-7-19[15]《人民日报》-《栽下骆驼刺守望玉门关(丝路·足迹)》(2014年11月23日08版).凤凰网引用.2014-11.23[16]《史记·白起王翦列传》[17]钮仲勋.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18]郑娜,岳雅风.《人民日报海外版》-《古地名,不该消失的美丽》人民网.20090623[19]从容作楚囚.《关于古代地名汉字的一点研究》.豆瓣网.2007-12.20[20]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刘向政.《船山学刊·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2006[21]《探秘中国龙脉潜伏之地昆仑山》.新浪网.2013-10.16[22]念网专题之《海外仙山》.[23]《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文化》.神木新闻网.2012-10.05[24]《地名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访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刘保全》光明日报.2015-04.27[25]罗容海.《善待地名是一种情感需要》.2015-04.29[26]《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光明日报.2015-04.15[27]《禁用“洋”地名是文化回归第一步》.中国文化报.2014-03.21[28]《保护地名文化迫在眉睫——访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光明日报.2015-04.24[29]薛光.《保护老地名功在当代开发老地名惠及千载》.中国行政区划网.2006-04.06[30]《古代地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习古堂.人文专科

  16

篇四: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

  类似的演绎遍及全国各地本地及诸城亦颇多?象舟?演绎成?相州??黄花涧?演绎成?皇华??燮儿?演绎成?斜里??桃源?演绎成?桃元??桃园??绕紫阿?演绎成?鹞子窝??太平庵?演绎成?太平安??麻姑馆?演绎成?马虎馆?

  略谈地名的文化特性及其它

  作者:王荣炬关键词:地名文化特性论文摘要:地名是自然实体和物体的标记,是人类活动空间相关实体、物体的特定的声象符号。地名具有政治性、风俗性,时空属性、主客属性、地域属性等特征,用这些抽象的特征解释纷繁芜杂的地名现象。正文:

  地名是什么?法国学者绍克吕说:“地理是横的历史,历史是纵的地理。”地名即是这“纵横”网络线脉上繁星一般的自然实体和物体的标记,是人类活动空间相关实体、物体的特定的声象符号。若是没有这些特定的声象符号,这“纵横”史地图,便成了一张哑图、盲图。

  地名是人类社会进展的产物,同时,又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名字和人类有着一样古老的历史。随着人类进步文明的进展,地名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日渐高雅、成熟,臻于完美。从而,在文化天地里开辟了一条独具特征的文化航线——一套体系完整的“地名学”。《苏联大百科全书》说:“地名学第一就是语言学科。”《牛津大辞典》也说:“地名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的地名的学科。”这一学科

  的辉煌,中国独领风流于全世界,因为她不仅有着辽阔的幅员,众多的民族,悠长的历史,并有浩如烟海的地名资料。中国的一套二十四史,有17部涉及到对地名的翔实而宽泛的记叙。《汉书·地理志》记载地名近5000条,对突出的50条,一一作了源远的探析,可谓世界研究“地名学”的嚆矢。《禹贡》、《山海经》、《水经注》、《西域图文志》和《读史方舆记要》等,大体上都属于地名专著。从宋朝以后,中国地方志成书7000多种,计10万卷之多,内中有关地名的篇章数不胜数。

  解放前,外侮入侵,祖国周边地名备遭凌辱,仅大兴安岭一带和吉林省的嘉阴一带,就有64条地名被窜改成非汉化名字。其它一些地方,也长期处于混乱无序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地名作了全面整顿,前后颁发了《关于处置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呼、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等7个法令文件。20世纪70年代末,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地名委员会和办公室这一常设机构,对全国地名展开了空前的清查整顿。那时的诸城县地名委员会采取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学者、专家与民间知情人相结合的办法,用三年多一点的时刻,将全县3000条地名调查考证清楚。每条地名图、文、表、卡一应俱全,经上级验收审定,入档存真。

  一、地名的政治性方志大师章学诚有言:“地近易核,时近迹真”。地名的实体的源头,至今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但有一点能够肯定,从“有地无名”时期,进入真正的“地”之出名,当是始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

  为知足生存进展、部族争斗、人丁流徙之需要,给自己活动空间的实体和物体给予了各各不同的声象标记,这就是地名的雏形了。因为它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受人的意识支配而生成、存在,所以它的名字必然被人们给予必然的含义。这些含义的重要成份之一,就是具有比较鲜明的政治性。或许从表象上看,有些地名距政治十万八千里。可是细究起来,其政治的内涵也是不可轻忽的。河南“博爱县”之名是吉鸿昌将军所赋,那时那里人民政治上还未翻身解放,何论博爱?其中隐含了将军仁慈的心愿,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上的企盼。

  既然地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社会一旦变革,也必然要改变那个现象。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部族的兴衰,国家的分合,每每都要改变地名的思想内容和标帜。这种改变是多元化的,最鲜明最敏感的首推政治。汉代王莽篡权以后,未待政权巩固,便对大量地名改帜换标。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王莽五易地名。上世纪70年代,我国至宝岛上空阴霾骤起,“至宝岛”那个汉语名字,遂被改成了“达曼斯基岛”这一外来名字。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长期利用“台湾”这一汉语名字。洋人一得手,就把它改成“福摩萨”。“珠穆朗玛峰”,这条名字是中国人民依据民族传统而得名。外强乘隙时,将它改作“埃佛勒斯峰”。一言以蔽之,有什么样的政治,就必然拥有什么样的政治色彩的地名。最典型的文革时期,极左线路的政治要实现全国山河一片红。仅诸城一个县,那时被改成红色地名的就有300多条。

  不能讳言,中国的历史上曾经不只一次地出现过大汉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政治。这些政治色彩浓厚的地名至今历历清楚:中

  越边界的“镇南关”(友谊关),中朝边界的“安东”(丹东),内蒙古的“归绥”(呼和浩特),新疆的“迪化”(乌鲁木齐)。另外,属于省级以下遍及河北、山西、宁夏和陕西和其它地域的大量利用靖、平、安、武、化、定、威等强化、侮辱、歧视之类文字作地名的,更是不足为奇。

  由上可见,地名的政治性是鲜明的。二、地名的风俗性地名的重名,是地名学的一大忌。但是,不重名又谈何容易。因为疆域那么大,种族那样多,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地域传统、民情风俗等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以同一把尺子制衡去要求地名“统一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岂不是想入非非!再说,既有世代沿袭的陈规陋习,又有新时期的民族政策,莫说天壤地塞边远地带,就是通衢大邑,重名也是不免的。德国柏林偌大一个城市,全世界与其重名的竟有118个。“科威特”这条地名,既是国名,也是首都名,既是省份名,也是省会名。中国的“少林寺”这条地名,仅大陆就有10处;“钓鱼台”一名,连同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在内,也达10处;其它如“花城”、“石钟山”、“杏花村”、“桃花源”和“琅邪”、“庐山”、“北山”、“赤壁”等等,有重名的地名不胜列举。

  形成重名而又不易改动的原因很多,其中风俗也是原因之一。

  风俗又有两种之不同,一种是没有任何主观意念的约定俗成的风俗,它不带成心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另一种是带成心识形态思想

  观念的民族的或宗族的风俗。前一种具有普遍性,后一种多生成于边远地域、少数民族地域和特殊地域。正是这些风俗的存在,令人们对某个地名产生了世代沿袭的认可。先说带有主观意念的风俗形成的地名。清朝官方曾将“南京”改成“江宁府”,但人民百姓硬是沿袭不改,仍称“南京”。建国初期,“琅邪”(今属胶南,时属藏马,原属诸城)一名,本地政府曾拟定改换,百姓联名逐级要求保留,获准。这些地名的改动与保留,都是遵从了本地人们的意愿,虽然有重名之虞,但对整体地名的影响或破坏是不大的。却是那种不带有主观意念的风俗性地名,所带来的问题就严峻得多了。因为它以方言土语为所欲为地将语义、语音、谐语、外号混用一通,从而把地名给演绎了。譬如“吉林”、“几林”、“吉临”、“吉凌”、“鸡林”等,把一条正规的地名弄得多声多形又多义。《吉林通志》和《吉林旧闻录》上都说:“……这些名字是俗用、旧称或‘吉林’的谐音,无甚可考的地方。”这里的“俗用”和“谐音”,即是地名的风俗性了。类似的演绎遍及全国各地,本地及诸城亦颇多,“象舟”演绎成“相州”,“黄花涧”演绎成“皇华”,“燮儿”演绎成“斜里”,“桃源”演绎成“桃元”、“桃园”,“绕紫阿”演绎成“鹞子窝”,“太平庵”演绎成“太平安”,“麻姑馆”演绎成“马虎馆”……代复一代,约定俗成,大家便公认了它们的正确无疑,不但风俗应用,有时连国家文书和社会上的标名志号也尽皆如此了。

  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风俗属于“风俗”,因此它不仅“俗”在地名上。现实生活中无处不“俗”。开始发端于地名,尔后铺天盖

  地了。如“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演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三个丑裨将敢比诸葛亮”演成“三个臭皮匠……”“狗皮不通”演成“狗屁不通”,如是等等,纯属风马牛不相及。但别小觑这种风俗能量,它不仅深得国人的公认、赏识,并已跨越了国门远播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周边国家,成为远离地名的另一种单独文化派系了。

  由于风俗性地名地广势众遍及全国,加上多数未加整理、考证,既庸且犷,因此对整体地名学术意义的影响是不可抵估的。一条规范地名的结构是十分严谨的,必需由三个结构组成,第一是词语结构,第二是专名与通名结构,再次是音、形、义三要素结构。而演绎了的地名却相去甚远,就连三要素之一的“义”的含义也常常说不清道不明。有多少人识得“皇华”、“斜里”、的庐山真面目呢?

  三、地名的时空属性、主客属性、地域属性地名的生命,取决于地名的稳固程度。一条地名若像凛风烛影那样左右摇曳极不稳固,它的生命也就朝不保夕了。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世界各国大约有60%以上的地名(中国是47%)属于不稳固的。因为它受人的意识支配而存在。人的意识从何而来呢?来源于他们所处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如此复杂多变的意识所支配的地名若是是静止的、稳固的,岂非怪事!人对地名的管理是从不稳固中求其稳固,不稳固才是它的大体规律。

  同一个自然实体或物体,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使命、动因和利用价值,从而也就有着不同的称呼。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同一个“南京”,现在是“建康”,彼时是“建业”;同一个“天

  津”,现在是“天津洲”,彼时是“天津卫”;同一个“台湾”,现在是“夷洲”,彼时是“琉球”;同一个“诸城”,现在是“东武”,彼时是“诸县”,城东同一座山,现在是“卢山”,彼时是“故山”。在这些地名的转变规律中,中外古今都是以“两头小中间大”的定式。像“太平洋”、“南极”、“长城”、“黄河”、“长江”这些广为全世界人类利用的名称,其转变概率甚微以至于零。最低层的那些居闾村落等名称的转变也都很小。变更率最大的是县市以上的专门是行政区域的名字,几乎每条地名的转变不低于数十数百次。“南京”这条地名从古至今转变了近2000次。看起来似乎凌乱、随意,实则不然,它是严格地依照一条定律——时空性在变换、运动。任其转变多大,老是受制约于时刻和空间,因时空而所需,为时空而所限,超越时空的地名是永久没有的。每出现一个新朝代、新时期,往往要有一批新地名应运而生。例如,历史上出现了秦朝,于是便出现了诸城的“卢山”这条地名。出现了宋朝,便出现了“常山”这条地名。有了秦始皇重建六国长城以后,于是便有了一大量“XX口”、“XX关”、“XX隘”、“XX台”、“XX墩”、“XX堠”这许多新生地名。随着兵燹荼毒,干戈频仍的秦、汉时期以后,一大量新地名,如“堡”(土筑)”、“铺”、“店”(驿站)、“屯”、“皂”(养马场)、“寨”等不仅充塞了边关,且遍及中原,直至吴越。因古代的战争形式是大跨越、突奔袭、大推动、大周旋的运动战,战争打到哪里地名便诞生到哪里。现在,这些军用地名已为民用,而时空性的鲜明犹如昨晨。

  地名的另一个属性,则是依附性(也是主客性)。地名与地

  名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同,不是孤立的。它们的生成时刻和人口诞生一样,有早晚前后之分。譬如先有了“泰山”,而后有“南天门”、“王母池”、“碧霞洞”;先有了“卢山”,后有“圣灯岩”、“饮酒台”……它们(地名)的实体从此便有了主、客之分。承载者为主,被承载者为客。主、客体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它的作用主如果地理方位的指代作用。一旦提到“山东”、“山西”,“江左”、“江右”,即可从图上举手指认。

  比较而言,地名的地域性就复杂得多了。因为时空性、主客性均有一路性、普遍性,而地域性则不具有一路性、普遍性。它所具有的是特殊性和地域性。地名的大体要素是语音、语言、语义和文字形态、文词结构的综合性组合。而中国56个民族,文化层次高低且不说,单就文字的不同,语音语义的不同,文字章法利用的不同,同一实体称呼的不同,这就给地名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无法逾越的障碍,例如,一般的普通地名组合序位是,专名在前,通名在后,如“三里庄”、“柳树店”、“董家崖头”。而在云南贵州傣族壮族那里恰恰相反,通名在前,专名在后,而且声、形、义也完全不同。再如,“湖泊”是地名中的通用名,而在内蒙古却写成“诺尔”,在西藏又写成“错”……。鉴于此,国家将960万平方千米的幅员列分为六大板块,每板块地域在扬长避短、求同存异的原则下,维持各自特色的地名书写称呼,譬如此地的“县”就是他地的“旗”,从而赋于了地名的地域属性。具有地域属性的“地名”方能完全经受、胜任各自地域地名的使命。

  作者简介:王荣炬,男,山东诸城人,1936年11月诞生,诸城市国土资源局离休干部,通信地址:人民东路59号,邮编:262200,电话:083

篇五: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地名文化意蕴研究

  作者:王琥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5期

  摘要: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地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地名的审美文化意蕴、历史文化意蕴、民族心理文化意蕴和地域文化意蕴四方面探究地名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地名文化现象文化意蕴

  地名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的指称,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但地名不仅仅代表某一特定区域的代号,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像,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地名记录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反映了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风貌,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地名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遗产。

  一、地名的概念及起源

  (一)地名的概念

  “地名”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现在关于地名的研究很多,对地名的定义、说法较多,李如龙先生给出的定义为:“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特点。地名有命名时的初始意义,也有命名后随着地域的驰名而获得的特征意义,但地名最重要的基本含义还是在于指明一定地域的方位、范围和所属的地理类别。”[1]

  (二)地名的起源

  地名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起源非常古老。研究表明,地名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了。地名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活动密切相关。在上古时代,原始人类外出从事生产活动时,对自己生活的地域必须有一定认识,以便在外出劳动后能够准确返回,这就需要对某些地理实体取代号,以便识别,于是就有了地名。“人类为了认识、了解、利用和改造周围的地理环境,需要命名一定的名称,使组成地理环境的个别因素,个别特定地域得以区分,于是便产生了地名”[2]。

  二、地名作为文化现象内涵及特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

  地名作为一个地理方位的标志,是一个地方的代号,但“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还是文化信息的载体,透过地名的宏观文化考察,人们能获得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地名研究能重现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3]。地名正是这样一种传播文化的符号,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瑰宝。它浓缩了历史,浓缩了文化,见证了历史变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地名作为文化现象的特征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自身的特点,它是地理的、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等多侧面的综合。地名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1.地域性

  地名是某一具体地方的指称,它通常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通名指明该地的地理或行政类型,专名用来区别同类地方中的不同个体,包括该地在命名时代的某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如方位、物产、商业、职业等。地名作为地方的名称,它的产生、形成及在这一地区的广泛使用,都与人们的居住地和活动范围有紧密联系,但这一般又局限于一定的区域,所以地名的命名具有地域性特点,是客观地理实体在地名中的反映。我国疆域极其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区域性地理特点突出。这反映在地名中,即地名中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

  2.民族性

  地名具有民族性特征。“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文化,最初大都是互相隔离各具特色的,这些特色包括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也体现在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4]。地名是各民族的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按照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用该民族的语言文字给所在地区的各种地理实体赋予的文字代号,因此地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社会性

  地名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人类认识和借以识别其居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符号和标志。地名并不是特定地理实体本身,只是这一实体的代号,其传达的是一种社会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意义。地名来源于社会,既由社会所创造,又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乃至消亡,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性特征。

  4.历史传承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地名在命名以后,由于作为地方的指称而被长期传播,与其他语词相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地名并不是每个时期都全部更新,而是大部分继承下来,仅有少量地名发生变化。由于地名这一特征,使地名命名时代的大量自然、人文信息得以保留传承。

  5.革新性

  地名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传承性的同时,也会随时代变化,具有革新性,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时代氛围和时代气息。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商业区、新居住区纷纷涌现,地名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各种各样的新地名如雨后春笋,表现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如:时代天街(某购物中心)、秋水长天(某住宅小区)等。

  三、地名中的文化意蕴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域本无名,地名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因此,从地名产生之初,就与文化解下不解之缘。我们从地名的审美文化意蕴、历史文化意蕴、民族心理文化意蕴和地域文化意蕴四方面分析地名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地名中的审美文化意蕴

  浩瀚如烟的地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识,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人们在为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时候,往往依据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总结出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为地物命名,力求把它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自然地物得到生动形象的艺术展现。如位于云南大理的著名景点“蝴蝶泉”,其本身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泉,只因每年春末夏初之时,会有成千上万只蝴蝶来到这里。在泉边的树荫下翩翩起舞,人来不散。一只咬着一只的尾部,形成难以计数的蝴蝶串,五彩斑斓,蔚为壮观,这泉便因此得名。“蝴蝶泉”这一美称,使其名传古今,令人向往。又如杭州西湖十景之名:“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这十大美景的命名,既结合了各处景致特色,又极富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地理实体名称想象通真,给无生命的山、石、泉等自然景物以栩栩如生的动态形象,极具美感。

篇六: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

  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侯仁之郑孝燮罗哲文等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课题依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名的特性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探索

  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背景

  城市中的路街巷、里弄、胡同、桥梁、寺庙、衙府、书院、商行、店铺、集市、作坊、山河、居民区、游览地、名胜古迹等名称中的老地名,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是地名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信息的原始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社会风貌的探视窗口和不同层面的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凭证作用。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文字符号,也是一个地方的风貌特征与文化记忆。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地名从产生到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知,从名闻遐迩、载入史册到几经变更、渐趋消亡,往往贯穿着许多值得追寻和记忆的人文故事与历史沧桑。地名不仅是一种方位标记,还是有着文化内涵的印记,保护老地名不仅是保留名称,还应该着重挖掘地名的文化内涵,把地名作为记载城市历史、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加拿大从1989年始就展开了对传统地名的整理;荷兰正在建立历史地名数据库;奥地利联合中、东欧各国对12世纪以来形成的居民地地名进行大规模考察;北欧不少国家都开展了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活动——全球性的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活动正在兴起。所以,自2004年始,中国地名研究所就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全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侯仁之、郑孝燮、罗哲文等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

  课题,依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和地名的特性,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探索。据介绍,“保护工程”包括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调查与评估、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标准体系、地名文化遗产的评价与记录、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地名文化遗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地名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等7个项目,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地名科学系统工程。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努力下,保护工程对我国甲骨文、金文,及《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古、、、地名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我国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资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我国地名文化遗产存量评估、鉴定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理论探索等科研课题。许多省市都开展了调查和保护老地名的活动,如自2005年始,省政府相关部门即正式启动了江苏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省城南京及苏州、无锡等经济、文化均很发达的城市,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已陆续像昆曲、民歌、云锦工艺一样,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给予特别的保护与传承。还有长沙等地都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众多老地名,每每浓缩着一段段悠久的历史与神奇的传说,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信息,具有独特的史料与学术价值,是一份不可忽略、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遗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些老地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逐渐消失,有些老地名则因疏于挖掘整理与传播展示,而使来龙去脉鲜为人知,原有内涵失传失真。绍兴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以绍兴越城区495处地名为例,过半地名与历史文化或者名人典故搭边。相关人士认为,这与当地本身文化气息相关。史志办专家郁有满认为,地名的功能不光是标识性、区分性,也具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功能,应当着重把一些有历史内涵的老地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来保护和宣扬。然而令人忧心的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地名在迅速减少,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都从地图上消失了。

  2

  好在,近年来,绍兴人对绍兴路名考证作出了相当的努力,《绍兴街巷》的编著者、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屠剑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对市区现存的150条街巷进行了“解读”。为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开展了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对与此课题的研究意义,我们认为:地名因城市之变而变,这是一种必然。地名之变,折射出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地名之变,给城市带来机遇,给生活带来便利。但一定有这样的地方,它是如此的古老,它与它的名字一起构成其丰富的身世图景。它的名字是回溯到这个图景中的直接通道。它永远也不会改变。老地名——我们的城市过去曾经“掏”出的名片。现在,沧桑的容颜都已改变,那些未变的多已蒙上风尘。城市前进的步伐是“前有车,后有辙”的过程,即使挥手走得再远,也应回首曾经的老地名,这样也许就能够找回当年的身影,温故知新;即使挥手告别许多往事,也应回首思索那些老地名,这样就有可能擦亮那些名字,以史为鉴。三、课题研究对象、目标与方法研究对象:本课题主要以绍兴老地名和它们的变迁和由来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透过研究绍兴地区的老地名,了解绍兴老地名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它与绍兴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关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四、概念界定:地名: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根据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199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解释:地名类型丰富多样,从山、河、湖、海等自然地理实体到建筑物、公园、车站、机场等各类人文地理实体,它们的名称都属于地名的范畴。它有以下特点:地名是具有重要指位功能的公共信息。从使用角度来说,地名最重要的功能属性是对地理实体的指位。其次,地名承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产物,是人们根据需要主观赋予名称并得到社会公认、共同使用而产生的,这一过程让地名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等信息,也因此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公共信息。

  3

  五、课题开展步骤步骤设计原则:为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题在各个研究分支的自主性,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独立主持一个活动环节的全过程:为使这一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有序地逐步展开,教师对每一活动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事先筹划和事后总结上。具体步骤安排: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部分。1.准备阶段:(1)学生思想发动。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要求等内容。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自主参与意识。(2)成立不同的研究性活动小组,各小组以课题为单位进行组织。2.实施阶段根据本课题小组成员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所在,按照不同的步骤对本小组成员进行了任务分配,形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的确定。确定课题为《绍兴老地名研究》,并进行分工:找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得出成果、整理修改。第二阶段:该阶段各小组成员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通过访问网站、查阅文献、调查询问等方法主动地搜寻有关绍兴的老地名等;确定相关定义,如地名的定义和分类等。第三阶段:实地调查。①调查:目前人们对绍兴老地名的了解程度、绍兴有哪些老地名;②访谈:对象包括相关学科的专家、绍兴普通市民、外地在绍兴工作的新绍兴人、绍兴的学生等。③整理手头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④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⑤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归类,撰写成文。六、课题组成员及研究成果成员:金伟男、陈亦奇、王开杰、余诗佳、鲁翡、王凯霖、施雪飞、徐婷婷、戴一帆、王珏、楼芷烟、冯岚、王叶蔚、高云逸、诸卓玮、赵佳帆、章益红、孙莹佳、胡颖俊、俞佳佳。

  4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主报告

  城记:城记:寻找绍兴老地名

  地名的消失,意味着城市变成缺文化少灵气的“空壳”,即使经济再强壮,但缺少文化的经济无疑是一条短腿。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一些城市为了留下老地名所蕴含着的历史记忆,有意识的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挖掘、整理、寻找、保护老地名的活动寻访消失了近一个世纪的老地名,自然是件渺茫的事。绍兴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带的历史太多,随便抓一把尘土或许都有段悠长的典故。越老的地名,越有文化底蕴,这些地名符号从某一侧面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一、老地名的现状:老地名的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现存大多数老地名主要分布在一些历史保护街区,如:书圣故里、鲁迅故里、八字桥等地区。街巷中特别受到保护的基本上就集中在越子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八字桥、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这七片历史保护街区中。也有比如状元弄、孝女弄等上百条路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同时,在一些新建筑区也有所保留,但只有其名却无相应的街区,如严家潭。此地已经被新的住宅区包围,只在小区路口留下了一块路牌,却无“潭”的踪迹。同时,对老地名的了解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寻访市中心一些老地名时发现,尽管有的老地名仍保留下来,但是因旧有的地理形态已消失,加之居民多数是外来户,祖辈都居住在此的“原住民”已经很少,在调查中占2成左右,所以知道这些老地名由来的并不多。比如位于谢公桥对于桥名的由来,许多租住户都表示不知道。许多年青人也对此很不关心。在调查中,大约7成的青年人表示,他们虽然也听老人讲起过或者从报刊杂志上看到过相关的知识,但大多数是看过、听过就

  5

  算,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二、老地名举例:老地名举例:举例

  桥:在南宋理宗酒务桥地处绍兴市区人民西路与历史老街昌桥直街之相汇处。时期,绍兴酒发展已日趋兴旺,绍兴城内自酒务桥至卧龙山西北面一带,设有众多酒仓库,为了加强对酒类的专卖管理和对酒生产及税收的征管工作,地方政府专门在现酒务桥东南一带设立专门管理酒务的衙门(机构)。久之,此桥即与酒为姻,称之谓酒务桥并沿用至今。《宝庆会稽续志》I卷中记载:南宋时的绍兴“苗米仓在府衙东,糯米仓在西门外,激尝酒库在照水坊,都酒务在莲花桥”。由此可见,南宋对绍兴酒生产及经营的流程管理达到了极其细致并严格的程度。设有都酒务街,“酒务桥”并在,将买、卖酒的流程加以严格的控制,生产和销售相分离,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酒税源的不流失。谢公桥位于绍兴城区西小路,鲤鱼桥与北海桥之间。绍兴有不少巧记桥名的俗语。如“北海谢公钓鲤鱼”就是将4座桥名巧联在一起的俗语。北海指北海桥,谢公为谢公桥,钩与“吊”谐音,即西郭吊桥,鲤鱼指鲤鱼桥,4座桥在一条河道上。谢公桥为七折边石拱桥。嘉泰《会稽志》有载。前面古桥考证中已考证了谢公为南朝的谢惠连,说明此当为南朝桥梁。该桥在清康熙时虽作重修,但未改变原型,仍采用旧料。此桥拱顶石刻图案中的龙为三爪龙,宋朝以后才出现四爪龙和五爪龙,这也可傍证此桥始建于宋朝以前。据谢公桥周围老住户介绍,谢公桥的来历是跟前面的吕府有关。吕府是当时江南最大的明朝宰相府,共有13厅,明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吕夲(音tao滔)府第,共十三座厅堂排列组合而成,世称“吕府十三厅”。吕府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南起新河弄,北至大有仓,占地面积48亩。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前,始建时规模达一万三千五百多平方米,现尚存明工原构六千二百多平方米,规模较大。建筑分三条纵轴线,五条横轴线布置,其中中纵轴排列轿厅、正厅、中厅、后厅、座楼五座;东、西纵轴各排列牌楼、前厅、中厅、后厅、座楼四座;

  6

  每座建筑周匝高墙,构成十三封闭院落。沿岸居民介绍是吕国老为了感谢当地居民帮助修建吕府,特意修建了这一座谢公桥,是为了表达他对众人的感谢之情。据称,目前桥洞下仍留有石条,上刻“XXX捐”字样。正方龙门石上刻有龙形浮雕,栩栩如生。桥基采用双层基石,在开河道中未见木桩。鲤鱼桥、鲤鱼桥、锦鳞桥位于西小河与环山河交汇处。嘉泰《会稽志》有载,为宋时浙东贡院故址,与锦鳞桥相近。旧为石桥,1956年改为梁板式石拱桥,1987年重建,长13米,净跨8米,宽20米。锦鳞桥跨环山河,与鲤鱼桥相会。嘉泰《会稽志》有载。今桥为单孔五边折边石拱桥。春波桥在春波弄北端,跨鲁迅路河,与都昌坊路相接。万历《会稽县志》有载。以桥与沈园相近,取陆游“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为名,又名伤心桥,俗名罗汉桥。“在府学前,其旁地名上原,多望花桥在今望花新村。嘉泰《会稽志》云:以艺花为业,桥盖以此得名。”《越中杂识》“在东郭门外,明余煌:渡东桥跨东环城河,西与延安路相接。殉节处。”原为石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钢筋混凝土桥。1993年改建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砼板梁桥,11孔,全长178米,宽42米,高8.2米。下可通40吨位船只。探花桥位于萧山街与蕺山街相交处。《越中杂识》云:“河口有探花坊,明探花余姚谢丕立,因以名桥。”今为石拱桥。香桥位于萧山街与谢家湾头相交处,跨蕺山河。嘉泰《会稽志》有载。清康熙《会稽县志》云:“陆放翁种梅于此,故名,其旁尚存梅园弄。”今为石拱桥。“在蕺山下,王右题扇桥位于蕺山街中段,跨蕺山河。嘉泰《会稽志》云:军为老姥题六角竹扇,人竞买之。”因名。今桥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长18.50米,宽4.60米,桥面南侧立“晋王右军题扇处”碑。鲤鱼桥位于西小河与环山河交汇处。嘉泰《会稽志》有载,为宋时浙东贡院故址,与锦鳞桥相近。旧为石桥,1956年改为梁板式石拱桥,1987年重建,长13米,净跨8米,宽20米。

  7

  路(街)投醪河(投醪河(路)投醪河,原名箪醪河,又名劳师泽,在绍兴城南。它虽是一条小河,却已静静地流淌了两千多年了。人们一提起这条河,就关联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那是在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交战。越王勾践被俘以后,立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他惟恐自己贪图安逸,消磨了报仇雪耻的志气,便睡在柴草堆上,还在室内挂上一只苦胆,每天睡觉前都要看看它,吃饭时也先尝尝它。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就这样,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兵强马壮起来。这时他决心报仇雪耻,收复失地。当越王勾践将要伐吴,大军启程之日,越国父老送了一坛"黄酒"为越王饯行,预祝越王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勾践接了酒后,心想:要打败吴国雪耻复国,必须和兵士同甘共苦。为了激励兵士,他开了誓师大会,并将父老送来的美酒倒进这条河里,然后命令兵士迎流而饮,以鼓舞士气。大军出发后,士兵感激越王恩德,无不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吴国。投醪河的美名从此流传不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越国篇所记载的“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讲的就是这个典故。水澄巷:水澄巷:胜利路旧称,与解放路成“丁”字街,东西向,东起水澄巷口,向西经仓桥、大木桥、鲤鱼桥、锦鳞桥、府山桥至西环城路,全长1310米。原为临河石板小路,南街(延安路)南街(延安路)旧称南街,东西向,与解放路成“丁”字街。西起舍子桥,向东经莲荷桥、大树下与环城东路相接,全长1524米。南街原为3米宽石板路,

  8

  与河流平行,为城南交通要道。府河街南北向,在府河以东,与解放路隔河相望。南起舍子桥,向北经星

  郎桥,至于大云桥,旧称星郎桥河沿,全长460米,1985至1986年,拆屋建街,路面用水泥小方块铺设,街面朝西面河,有桥与解放路相连,保持水城特色。弄:新河弄东西向,西起西小河谢公桥,向东经万安桥、福禄桥,东止于望江楼,与解放路成“丁”字街,全长695米。此处旧为一河二街,南称丁家弄,北称新河弄。1972年拆桥填河建农贸市场,望江桥至万安桥段,建沥青路面,万安桥至谢公桥段仍为石板路。柴场弄解放南路到晋公桥,此弄地处晋公桥明大学士,礼部尚书首辅朱赓

  (1535-1608年)故居,起名为柴场弄,可想此处系朱赓府第之堆放柴薪之场所。排仙弄现为天城花园,旧时有昌安庙会,在此处最先祭神而名。据传,菩

  萨出迎时,人们要去此弄内依次排队后出迎游行。鱼行弄昌安街到长大江,现已是住宅区.相传,古时有一名叫阿福的人,

  在此开办鱼行而得名。坊:都昌坊“坊”是古时城市基层行政单位的名称,在绍兴迄今袭用的有东昌坊(亦称都昌坊)、月池坊、五马坊、富民坊、作揖坊、宣化坊、车水坊等等。拿鲁迅故居所在的东昌坊来说,《毛西河文集》中的《题罗坤所藏吕潜山水册子》,开头就有“壬子秋遇罗坤蒋侯祠下,屈指揖别东昌坊五年矣”一语。“社”也是古代基层行政单位的名称,二十五家为一社。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二)中便有“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之句。而在绍兴,社是指乡间村落而言,如阮社、谷社、后社、马社……旧时社社设有社庙,经常演戏敬鬼神,祈福消灾,乡间家民、渔民大都爱看这种社戏。第:

  9

  秋官第(秋官第(地)“第”是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如:朝仪第、大夫第、秋官第等。拿秋官第来说吧,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秋官司寇,执掌刑法。因此,秋官第是刑部长的官邸。

  三、老地名命名原因

  首先是桥梁系列。绍兴有首生动隽永的桥谚,用数字历数城内的桥有:一大木桥(绍兴方言中大发音duo,在数字概念中,意即一的意思),二凤仪桥(绍兴方言中二仪是谐音),三三脚桥,四螺蛳桥(四与蛳谐音),五鲤鱼桥(五与鱼谐音),六福禄桥(六与禄谐音),七蕺山桥(蕺与七谐音),八八字桥,九酒务桥(酒与九谐音),十日晖桥(十日同音)。这是绍兴人用方言与谐音关系,足见:一、此桥在绍兴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小。二、此桥与绍兴酒绍兴酒渊源可谓深矣。第二是名胜旧迹系列。此类地名中,有以历代衙署而命名的,如县前街、府横街等第三是寺庙神祠观系列。如司狱使前、天后宫等。第四是历史名人或亲族姓氏系列。秋官邸(第)、吕府。还有如江桥、小江桥都是因晋代护晋将军江彪曾居桥边而得名。渊明桥因名人陶渊明而得名。嵊州谢公桥因晋代诗人谢灵运建桥而得名。杨桥因三国杨修与曹操的故事而得名。北海桥因唐代北海太守李邕曾寓居于此而得名。状元桥因宋朝状元詹癸得名。探花桥因桥位于明代探花谢丕立府第旁而得名。汤公桥因明代汤绍恩建造此桥而得名。以名人官职命名的古桥在绍兴可以成为一个系列,并且可以从官职名称推断古桥的时代。如:百官桥、万岁桥、大夫桥、谢公桥、状元桥、奎元桥、六翰桥、探花桥、学士桥、道官桥、司马桥、伍官桥等,这就成为一批官职系列命名的古桥。以名人命桥可为名人留名,以古桥为载体记载名人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名人史实又可为古桥考证提供准确的断代依据。名人命桥可以提高古桥的知名度,有利于古桥的保存,能提高古桥的文化内涵,使古桥成为名桥,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第五是道路、方位、形状或序数系列。如县前街、府横街等。第六则是历史重大事件系列。这类路名,大多出现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如解

  10

  放南路、解放北路,为庆祝人民翻身获解放而名。同类路名,还有人民路、延安路等。

  四、老地名消失的原因:老地名消失的原因:

  老地名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城市建设、开发商不愿意用老地名、许多人也不关心、保护不够。改革开放的浪潮使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老地名被注销,被废止原因有95%以上是“旧区改造”或“平房改造”。有多少老地名构思奇特,意味深长,令人过目难忘;又有多少老地名记录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或承载着一段历史传说。如果因为老城改造和道路拓宽的需要,轻易地将这些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的地名一笔勾销,使城市只剩下一些毫无特色、与其他城市雷同的地名,那实在是一种悲哀!同时,现在的开发商和企业都喜欢用些个性的名称。如“花园”“豪庭”等,以示大气、富有等,但这却丢失了绍兴特色和文化历史底蕴,变得千人一面。第三个原因是近些年,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权当作商品拍卖,地名、路名、站名染上了浓厚的商业气味,历史文化气息丧失殆尽;有的城市在大拆大建中,老地名的标志性建筑纷纷倒在推土机下,闻名遐迩的老地名也随之“牺牲”了。

  五、我们的建议:

  保护老地名是保留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时代的印记。的确,尽管老地名承载着城市历史的回忆,承载着市民的感情,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有些老地名确实不适合继续存在而逐渐消亡了,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怎样正确对待古旧街巷等老地名,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作法,可以保护、有意识地推广。1.设置标志。在具有悠久历史的风景点、名胜古迹、纪念地、古桥、古溪渠、古遗迹、古建筑、现存的古老街巷或在建设中已经消失的古城门、古街巷,凡能确认其地理位置的,应该设立彰显其历史、文化的标志碑牌,以弘扬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并解释其名称的来历、含义。老街尚存的,要尽可能恢复使用,可仍

  11

  使用老地名。例如北京市,在大力进行旧城改造的同时,也在尽一切可能保护极具古都特色的“胡同”和“四合院”,这方面的经验就应该值得借鉴与推广。大规模改造中,怎样处置那些与城市历史有着紧密关联的古旧地名,将是开发单位和有关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2.结合地名普查,挖掘、收集、编写老地名的传说、故事、奇闻、逸事等。古为今用,充实丰富地方史料、乡土教材,使金华人更了解深厚的小邹鲁历史文化底蕴,更热爱自己的家乡。3.公交公司作为城市的流动风景线,已经是有口皆碑,但在宣传金华的传统文化方面略有欠缺,比如说,在站名的设计上,不应该单以某个企业或者某个新建筑为站名,而应该学学杭州等文化名城,更多地兼顾传统地域名称,以扩大宣传效应,给南来北往的人以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心得

  八字桥之行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担忧。经历八百年的八字桥是我国的文物遗产,它的历史价值不容否认,它的存在也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它的价值是非凡的,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它。但是,我看到的保护措施却不多,如今的八字桥桥面上大多破败不堪,桥边杂草丛生,桥下谁早已变浑浊,加之文化宣传不够,因此这样一座名桥吸引的游客不多。我们不要简单的认为,八字桥的保护无非是做些补修工作,将桥面清理干净等。这些无非是些外表措施,这只能说是维修。保护八字桥,意味着保护着一种文化,因此保护文化更多的应该宣传八字桥的历史意义,呼吁更多的游人来参观,通过人们的评价传传播,推广八字桥的文化知名度,打出八字桥的牌子。(王开杰)

  参加了历史研究学习活动,感触颇深。我们寻访了绍兴的一些小地方,查阅了许多,才发现: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多么得大。从以前到现在,那些小地方名字变了、情况变了。而且那些从未听过的名字中竟然也有这么多故事,有这么多学问。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地方的发展。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文化的悠久,还有我们的发展之快。小地方的发展,有一些老人见证了它们的发展。那些老人经历

  12

  了多年来的风风雨雨,看着那些地方变化着,但永远不变的却是他们爱着自己故乡的那份心。当然,我也一样,我为我的故乡的发展而骄傲!(高云逸)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寻访的老地名是赵园。现在,赵园已经成为了绍兴市儿童公园。踏着历史的青苔与蔓草,感受到的却是如今社会开放的魅力。唯独开放,才是一个民族盛世的体现。封建时期大户人家的私家花园,如今却可以让无数天真活泼的孩子在这里嬉戏玩耍。遥想汉唐盛世,人笑马嘶,四海商贾毕至,这是一个民族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所在,是健全的历史性格烙下的重重印记;雄风与开放并行,两者同源于中华民族。思维能力的强健、生命潜能的张扬是雄风既振的前提,生命懦弱的萎缩是封闭落后的标记。回首漫漫开放旅程,阅尽沧桑坎坷心路,中华民族终于挥去封闭、懦弱与萎缩,迈向开放、雄健与张扬。(陈亦奇)

  绍兴,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每一座粉墙黛瓦都印刻着他的沧桑。墙脚的青苔,摇曳的乌篷船,快乐活泼的孩子,温婉秀美的女子。绍兴古老而又神秘,一个转角、一条街区都蕴含着不同的故事。这次寻访绍兴老地名,让我对绍兴又增添了新的认知。绍兴似一本厚重的典籍,正待我们去发掘、去创新。(余诗佳)

  浓郁深厚的古越文化在越来越久的积淀中也越来越被历史遗忘,“万古名桥出越州”的成就感在现代的绍兴人心目中逐渐淡隐。在采访50岁以上的居民时,他们对绍兴的桥文化都比较熟悉,基本上都能将绍兴民间流传的有关古桥的民谣讲出来。有一位老伯还讲出了老辈流传下来的关于谢公桥,关于吕府的有关故事。但20岁以下的年轻人就少有对此了解得了。我们问了周围北海小学的小学生,但是都说不知道谢公桥。我们对此表示遗憾。许多人只知桥是一种方便交通的建筑物,但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就鲜为人知了。因此,许多桥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濒临着毁灭。作为越中儿女,我们觉得应该让世人了解桥的过去,关注桥的现在,建设桥的未来。明鉴历史,方能创造更好的未来,这不仅仅是绍兴桥的荣幸,也是我们

  13

  越中人,越州文化的荣幸!

  (俞佳佳)

  14

推荐访问:我国关于地名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 几个 地名 分为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