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6篇

发布时间:2022-12-18 09:12:02 来源:网友投稿

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6篇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按照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叙说记忆是人在经历某些事情时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了相应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并巩固下来当刺激丌再直接作用亍人时这种巩固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6篇,供大家参考。

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6篇

篇一: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按照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叙说记忆是人在经历某些事情时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了相应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并巩固下来当刺激丌再直接作用亍人时这种巩固了的神经联系并丌随之完全消失而能留下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活劢起来这时人们就能回忆经历过的事情

  现场勘查的重要性

  (201231140225经管12级2班

  谢琳琳)

  在观看完老师给我们播放的刑事侦查视频后,我了解到现场勘察的重要性,下面我对现场勘察的及时性原则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刑事侦查工作中的现场勘查,在侦查破案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现场勘查就是侦查人员这一主体对犯罪现场这一客体进行一系列反映的过程。而犯罪现场同其他物质客体一样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与一定的人、物、事(与犯罪有关)发生联系,按照事物的运动规律发展,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固有属性,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现场的情况会迅速变化。这就要求侦查员接到群众报案后,立即奔赴现场进行勘察,并对犯罪有关联的人进行调查,将犯罪人的意向结构再现,解释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掌握侦察主动权,为侦察破案创造条件。这就是现场勘察的及时性原则。当然,在现场勘察过程中,还要遵循现场勘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一、及时勘察可最大限度地发现提取犯罪痕迹

  从广义上说,犯罪痕迹是指伴随犯罪事件及犯罪人活动而发生的一切变化。如现场物体数量增减,相互位置改变等等。从狭义上讲,犯罪痕迹是犯罪人作案时留下的人或物的某些印迹,如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车辆痕迹等等。无论是广义痕迹,还是狭义痕迹对勘察时间都具有很强的要求,勘察时间距发案时间愈短,发现提取利用犯罪痕迹的机率会愈高,反之则会愈低。这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勘察及时可减少犯罪痕迹的认为破坏或自然条件的影响。我们知道从犯罪人作案到群众报案再到侦查部门(或基层派出所民警)赶赴到达现场总要有一段时间。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空档,我们的控制力是无法达到的。犯罪痕迹的人为破坏或自然条件的影响常常发生在这个空档内,常见的有:失主急于查看丢失何种财务而到处翻动现场物品:群众为满足好奇心而对现场进行围观:抢救被害人、扑灭火险而使现场发生变动、天气突然变化而使犯罪痕迹消失:犯罪人作案时遗留下的物品可能会被人无意或有意地拿走。因此,在办案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缩小这一时间差,迅速赶赴现场采取保护措施,力争使犯罪现场

  精选范本,供参考!

  保持案件发生时的原状。这类现场犯罪痕迹比较完整,最有可能再现犯罪人的意向结构和行为结构。而变动了的现场由于遭到上述所说的破坏或影响,犯罪痕迹的出现和提取率就会大大减少。

  2.现场某些犯罪痕迹本身遗留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少变弱,制止消失。这是由痕迹自身的推理特性或化学特性决定的。例如:用粉末法显现犯罪人作案时留下的手印,如显现时间距发案时间较长,手印中汗液和油脂逐渐蒸发,粉末与手印界面电阻率上升,静电位下降,亲和力则逐渐减弱,当其减弱到一定极限,粉末显现就无法奏效;冬天雪地上犯罪人留下的雪足迹,若不及时提取固定,则痕迹本身的承痕体的物理特性将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使其发生能够形变,从而失去检验价值;在枪案中如需用一些物质显现嫌疑人手上是否有射击残留物,时间的要求是很强的,如时间过长就无法显现出;犯罪现场上遗留的犯罪人的“嗅源”,因其自身的气相特性,时间增长会在空气中逐渐扩散,失去利用价值;尸体上凶器形成的痕迹,因机体死去,伤痕会收缩变形,将失去检验条件,如此等等。这充分说明只有真正把握时间这一客观属性,及时勘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犯罪痕迹,为侦察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

  二、及时勘察可最有效地实施现场访问

  现场访问,是现场勘察的组成部分,是与勘察同时进行的现场勘察工作。现场访问的对象有:被害人;事主;见证人;知情群众、这里我们将他们统称为证人。现场访问实质就是让证人会议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和与犯罪行为有关联的现象。在上述的证人中有的是直接或间接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有的是犯罪行为的目击者,有的了解犯罪行为的某些情况,无论是能够与他们的感官而产生记忆。按照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叙说,记忆是人在经历某些事情时,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了相应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并巩固下来,当刺激不再直接作用于人时,这种巩固了的神经联系并不随之完全消失,而能留下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重新活动起来,这时人们就能回忆经历过的事情。但记忆不是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它有一定的实践性,从感知到陈述之间的时间段,记忆就比较清楚,间隔时间越长,回忆就越困难。因此,发案以后,要抓紧时间在证人记忆犹新的有利时机进行访问效果最好,否则提供的证言就会含混不清或者错误地回忆案件事实。

  另外,在现场访问过程中对于处于生命垂危的受害人更应该抓紧时间进行询问,向受害人提出哪怕只有几个与犯罪有关的最重要的问题也好,事实上被

  精选范本,供参考!

  害人在这种时刻的陈述,往往是对全案具有关键意义的临终遗言,但在工作中,与时间问题往往忽视或没有抓住,从而失去最重要的线索来源。

  所以,及时地进行现场访问才能有效地分析案情,为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证据。三、及时勘察可不失时地采取紧急措施

  所谓紧急措施,就是为了缉拿最烦、手机证据、控制销赃而采取的现场搜索、追缉堵截、通缉、通报等侦查措施。目前,刑事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多样化,犯罪现场多被破坏,作案后迅速逃离。尤其是近年来,暴力案件逐年增加,对社会危害极大。鉴于当前的刑事犯罪特点,不失时机地采取紧急措施就显得更为重要,而采取紧急措施最重要环节仍然是对现场的及时勘察。及时勘察一是可以尽快查明犯罪分子的人数、年龄、体貌和衣着特征;二是可以尽快查明犯罪分子逃跑的方向;三是可根据现场痕迹及现场访问获得的情况,分析发案时间,犯罪分子有无武器,有无交通工具等。只有迅速掌握了以上信息,指挥员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时,才能判断正确,部署严密,措施落实,行动快速,达到“克敌制胜,速战速决”。

  综上所述,现场勘察的及时性原则在侦查破案中的能够使非常大的,有时甚至起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刑侦部门一旦接到群众报案,就应把它视为命令,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保证现场勘察的及时进行。这也是每一名公安干警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精选范本,供参考!

篇二: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浅谈教育创新的内涵与必要性

  摘要:教育创新包括考试评价制度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教育创新反映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关键词: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内涵;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创新”的发展理念,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明了“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就教育问题强调:“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这一教育目标的确立,再次向教育工作者昭示着: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

  教育创新是指整个教育事业和教育体系运行机制的创新,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教育创新的体系。教育创新包括考试评价制度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及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一)考试评价制度的创新之所以把考试评价制度的创新当作教育创新的首要内涵,是因为众人皆知:考试评价制度是我国教育的指挥棒,只有对当前我国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使其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并指引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创新才能真正随之改变,才能真正起到实效。当前,我国小学毕业考、中考及高考的唯一衡量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时至今日,十多年过去了,成效如何?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不但没有减负,学习的负担反而越来越重。有人形象地说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不是书包是炸药包,确实如此。当前我国实际实行的依然是应试教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着重强调了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给我国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同时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曙光。

  (二)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在我国当前的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老师、学生父母、社会也要转变评价学生的旧观念,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好,而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的学生,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提高国民素质及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三)教育内容的创新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把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等教育放置一边。过去,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殊不知,新时代的发展已远远超越了这一教育内涵,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呼吁人民要加以重视。众所周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是才之核,德是才之帅,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合格品。2004年3月,云南大学发生马加爵事件之后,全国上下开始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诸如此类,这要求我国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做到教育内容的创新。(四)教师素质要求的创新创新教育在教师素质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教育创新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地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一要抓好科技这个关键,二要夯实教育这个基础。但是,我国现行的教育怎样才能够在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呢?那就是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从各个方面变革那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二)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未来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被人们称为世界最高荣誉的科学领域的奖项——诺贝尔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创新。提起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的心痛,自1901年12月10日颁发第一届诺贝尔奖以来,时间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可我们中国人竟没有一人问鼎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会不会成为我们中国人永远的心痛?我们急需教育的创新,彻底从过去的应试教育中转变过来。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到2050年我国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这些都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而教育创新是关键,也是决定性因素。只有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使之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我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教育创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2005年11月26日九江地区发生里氏5.7级地震,南昌地区受余震影响,南昌市一小学老师正在上课,一发现有地震的迹象,赶忙把班上学生疏散到空旷的操场上,而一学生高兴地欢呼起来,挥动着双手,大声地喊道:“震吧!震吧!把教学楼震塌了就好,震塌了就不用上学了。”而同校的另外一学生,中午一跑回家就高兴地告诉他母亲:“妈妈,今天上午学校发生地震,老师没来得及布置作业。”由此可见,当前有相当部分学生对学习极度厌恶。学习,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负担,他们从学习中根本就找不到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已离他们远去。究其缘由,应试教育已严重束缚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德、智、体以及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等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总之,要实现教育创新,就必须从考试评价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多方面实现彻底的转变。

篇三: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1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职业教育和技术均发达的国家以德国日本美国为例其强盛的秘诀不仅仅在于从业者技术技能的精湛与高超更在于他们所普遍具备的职业精神这才是支持国家技术技能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原动力才是真正确保它在该领域保持前沿站在浪尖的秘密武器因此如何让从业者具有自发性的职业投入感和自律性的职业使命感正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责所在

  论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一般项目“职校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匡瑛主持,项目号:BJA140062)的阶段性成果。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鲁昕副部长在2015年7月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座谈会上强调,德育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新大纲把职业精神纳入其中,并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之一。[1]

  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职业教育和技术均发达的国家,以德国、日本、美国为例,其强盛的秘诀不仅仅在于从业者技术技能的精湛与高超,更在于他们所普遍具备的职业精神,这才是支持国家技术技能持续改进和创新的原动力,才是真正确保它在该领域保持前沿、站在浪尖的秘密武器。

  因此,如何让从业者具有自发性的职业投入感和自律性的职业使命感,正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责所在。倘若我们认为,职业技术与技能具有强国富国、改革创新的力量,那么,职业精神则能够把控这股力量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以及维持该力量的持续创新。

  一、职业精神是决定技术技能能否发挥正能量的方向标(一)职业精神是技术技能的伦理向度

  众所周知,知识就是力量。那么,技术技能则是更为强大的力量,它能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持续不断地朝前发展。然而,技术技能不仅具有建设性力量,也可能具有破坏性力量。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开始产生伦理向度。

  技术哲学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伦理转向。有不少技术哲学的研究人员开始对不同领域进行技术伦理研究,拉普、马尔库塞和米切姆等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伦理思想。如马尔库塞在其名著《单向度的人》中,用犀利的语言批判了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的单向度性、政治领域的单向度性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单向度性,由此提出了伦理维度。他指出:“人们日益变成技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奴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工作关系相异化。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单一、片面的社会关系,个人自由的理性变成了技术理性,社会协调并统一了人的生产、消费和娱乐,排除了一切对立和反抗的因素。这样科技进步就造就了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发达的工业社会是一个畸形、病态的社会。”[2]

  尽管马尔库塞是针对工业社会来讨论伦理维度的,但这一思想在当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以及互联网+时代,不但不过时,而且更能凸显其重要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克隆技术的出现宣告了基因例如,带来了其自身的伦理性问题。.研究的重大突破,但是否能随意克隆人及动物,此举是否侵犯人

  身权?又如,机器人随着技术的创新不断智能化,那么是否能够让机器人来管理真人?再如大数据时代使得所有行为都可以被追踪、收集和分析,那么是否会涉及窥探个人的隐私?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才不算侵犯个人的隐私呢?可见,在各行各业,当从事技术技能性工作时,我们必然会遇到这样的伦理困惑。这时,我们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它才是引领我们走出困惑的方向标。而职业精神的内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价值观,正是这种价值观帮助人们进行基本判断:技术技能可以运用于哪些领域、做出哪些行为,绝对不可运用于哪些领域、做出哪些行为,从而确保技术技能的人文性和伦理性得到保障。

  (二)职业精神能推动道德从“理性状态”走向“知行合一”职业精神能促使知与行、思维与意志的统一。在哲学层面上,这一点中西方学者都有论及。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良知”即“知行合一”,即“精神”。“知行合一”的哲学精髓是:在“知”与“行”的阴阳两极之上,有一个“无极而太极”的“一”,这个“一”就是“精神”。又如黑格尔哲学中,精神是思维和意志,但这种统一并不是说“精神”有两个口袋,一个口袋中是思维,一个口袋中是意志。思维和意志的区分,只是人们对待同一对象的两种不同态度,思维是“理论的态度”,即“达到意志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思维,意志是“实践的态度”,定在的冲动的那种思维”。[3]可见,在中西方道德哲学中,思维与意志、知与行都有一个同一体,这就是“精神”。

  “理性形态”的道德教育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缺陷,过度依赖知识论或道德知识的建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会培养出大批杜威所说的“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的人,“具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的“理智的傻瓜”。而“精神形态”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精神则在“知行合一”“思维和意志同一”的哲学前提与实践追求中进行“人”的伦理与道德的“精神”建构。[4]从当前职业教育来看,教授道德知识的“理性状态”是院校的常态,而培养具有道德行动力、知行合一的完全人则略有不足。

  (三)职业精神是一种道德习惯和恒定性格职业道德到达职业精神的层面则质变为个体习惯和性格中的组成部分,非常稳定持续。从黑格尔哲学的角度来看,伦理与道德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存在“伦―理―道―德”之序。在“居伦―由理―明道―成德”四环节的伦理与道德同一的价值生态与精神过程中,[5]“居伦由理”是伦理认同,“明道成德”是道德自由,二者的结合,便是伦理与道德、伦理认同与道德自由的统一,四要素和四环节精神的关联,构成道德教育的生态合理性及其生命运动。其中,伦理与伦理的精神过程具有基础性与现实性意义。在教育哲学的意义上,“居伦”是道德教育的存在论,“由理”是道德教育的真理论,“明道”是道德教育的价值“从实体出发”“为伦理思“成德”是道德教育的生命论。论,考所支配”“冲动形态的伦理”“伦理上的造诣”是四个环节道德教育的要义,它们构成由“伦”的实体出发,透过“理”的良知、

  “道”的良能,最后由“德”的主体建构,回归人的伦理家园的精神体系和精神运动。职业道德亦是如此,具有不同层次和境界,包括规范性(底线职业规范)、良知(职业道德)和精神性(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最高境界,在这个层面,德性不再是一种“偶然的恩赐”,而成为一种伦理性的习惯,具有自发性和持续性特征。“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6]在伦理中,德或德性才能成为个人恒定的性格。教育学与伦理相通,“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的道路,使他原来的天性转变为另一种天性,即精神的天性,也就是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7]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从“自然人”提升为“精神人”,从“自然存在者”上升为“伦理存在者”。这便是教养的本性。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成为精神存在者的教养。因此,职业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就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成就了这些具有精湛技术技能的人才能够习惯性地彰显固有的德性和德行。

  综上,职业精神的价值导向性、德性稳定性都确保了技术技尽管技术技能的伦理已经在然而,能人才的高素质和伦理之善。.一定范围内开始研究,但是在职业院校的德育中仍然处于缺场的状态。新兴时代的技术特征愈加明显,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人的素养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职业精神培育是新时代赋予职业

  院校德育的一项崭新使命和艰巨任务。二、职业精神是推动技术技能持续更新与升级改造的动力源(一)职业精神能促使人们对技术技能极致与完美状态的持续

  追求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中包含持续钻研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具有职业精神的人,不仅能够按照规范专业地完成工作任务,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发现并改造原有流程的不足和缺陷,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不断创新与完善,从而将技术技能推向精湛和完美状态。

  例如,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察时,专程来到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车间与师生们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获奖零件作品送给总理,李克强仔细端详,连连称赞“接近完美”,并当场表示,要把这件作品摆在自己的办公室。李克强重述此事时说,收到学生的获奖作品自己感到十分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位学生对他说的一句话:“对不起,我这个零件还有一点瑕疵,比赛时我有点紧张。”李克强说:“相比他的这件作品,我更欣赏他这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8]又如,有德国职教专家认为德国的职业精神是“七圈半”精神:中国一著名企业引进一批德国设备,装配说明书上写明某处螺钉要拧七圈半。中国技工实际装配时有时拧七圈,有时拧八,认为两种做法的紧固程度差不多。德国人说那不行,规定七圈半就得七圈半。这是德国本土设备装配

  长期总结的最佳紧固度。专家很认真地强调,这恰恰是德国职业教育要让学徒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9]

  技术技能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其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对原先状态的审视与反思,以及不断改进、追求完美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正是一大批具有职业精神的从业者推动了整个技术技能的更新换代以及产业能级的提升。

  (二)职业精神是个体自我实现、能力螺旋上升的动力源泉有企业家坦言,精益企业雇用的是“一整个人”,不精益的企业只雇用了员工的“一双手”。[10]这句话对当前的职业教育也非常有启示,职业院校培养的不仅仅是“合格的手”,更重要的是“完全的人”。如果说职业技能能够造就一个合格的工作者,那么职业精神则可以成就事业发展的责任人。具有职业精神的人,不再拘泥于职业规范的遵守,不再执拗于工作流程的死板,而是具有开拓精神、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事业推动者,他/她不仅把工作视作一份职业,更是负载其个体自我实现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规章制度、纪律规定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人好比一个永动机,他/她将自主提升能力,创造辉煌。职业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来三、源职业幸福感是职场人士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工作状态在满意程度上的主观感受。职业生活不仅包括谋生手段的物质回报,

  亦包括职业幸福的精神享受,它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属性。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等。[11]研究证明:具有追求和充满意义的生活方式会全面地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满意程度,并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恢复力,提升自尊,减少忧郁。具有精神追求的从业者不仅认同所在企业的文化,而且会根据组织的目标不断给自己提出目标,不断争取实现。因此,这种追求和自我实现也是他们职业幸福感和自豪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讲得很是精辟:“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从当前职业教育实践来看,做到前一句“使无业者有业”基本不成问题,我们可以每年统计的就业率来验证;然而,我们的毕业生是否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做到“使有业者乐业”,恐怕还是有较大的努力空间的。要完整地实现黄炎培先生对于职业教育的期待,培养职业精神就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了。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技术技能教育,甚至仅仅是培训,更为重要的是挖掘“高素质”的内涵。作为完整职业人的培养,职业精神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在实质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不可或缺,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迈进,而且关系到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摆脱经常抱怨、处于幸福工作的新常态,更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顺利跳出“工具主义”走向“人本主义”的新态势。

  【

篇四: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公安大学学生应该具备七个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校党委书记、校长程琳

  经过对公安大学毕业生情况的综合分析和基于对公安队伍的素质要求,我认为公安大学学生应该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1.忠诚可靠。这是公安大学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公安大学培养的是人民警察,政治坚定、忠诚可靠、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公安大学校训第一句话就是忠诚,忠诚教育是学校的传统,也是学校的优势。因此,我们要把忠诚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培养的始终,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和领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每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政治可靠贯穿到教学当中去,使毕业生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这是公安大学的办学性质决定的,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2.业务扎实。学生应该掌握和具备扎实的公安业务、法律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在根据培养目标修改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真分析研究将哪些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力争做到专业特色鲜明,业务扎实,知识深厚,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当前,部党委提出了以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建设”,这和我们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关系。如信息化建设,现在强调大情报系统,

  1

  好多地方实行网上办案。另外,现在做群众工作,创造和谐的警民关系必须会做群众工作。如果公安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去做群众工作,不会去做调查访问,这都很难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

  3.敢于创新。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之源。要让学生具有发展后劲,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接受挑战,不要墨守成规。要通过学生参与科研、撰写学术论文、举办学术辩论会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4.精于实战。高等教育改革把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作为公安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公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到工作岗位上以后,一定要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实战不是单纯的警体技能、擒拿格斗、射击、驾驶等,这是一个方面,还包括办案能力和水平、写文章、写记录、写询问笔录等。

  5.一专多能。公安工作任务决定了公安民警要有丰富的知识,能够胜任多个岗位工作,具有较高能力和水平。为适应公安工作的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了解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警体技能,如网上办案、射击、驾驶、擒敌格斗、游泳、武装泅渡等等。

  6.作风优良。从多年毕业生分配就业面试实践来看,

  2

  作风优良是一大优势。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纪律作风,品行端正、文明礼貌、雷厉风行、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服从意识等优良作风和品行,应该成为公大学生的明显优势。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作风教育,从学生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一举一动抓起,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

  7.身心健康。公安民警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对着各种复杂的情况,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这就要求公安民警必须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我们要非常重视在这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每个中队、区队每周都要至少组织一次集体3至5公里长跑训练,使每位学生都达到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民警体能达标标准,不能出现说不过、跑不动、打不赢现象。同时,要注意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和抵御形形色色各种诱惑的良好心理素质,使毕业生人人都是身心健康者。

  (节选自程琳校长在2009年6月24日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3

篇五: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浅议公安院校教育改革与创新

  作者:关晓曦来源:《广东蚕业》2018年第6期

  摘要公安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根据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而比较公安院校的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三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如何根据各自特点对新时代公安院校教育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是现如今公安院校急需解决的首要课题。

  关键词公安教育;政治思想;开放;创新

  高等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首先,专科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再者,本科教育是实施本层次的基础通识教育及有关某一专门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另外,研究生教育为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比较公安院校的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三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三者的共通之处是根本目的相同,其根本目的是建设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人才队伍。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特点也代表了公安院校专科、本科与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的不同之处。因此,如何根据各自特点对新时代公安院校教育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是现如今公安院校急需解决的首要课题。

  1公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把政治思想教育摆在首位

  新时代无论是公安院校的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都必须坚持把政治思想教育摆在首位,始终遵循"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根本方针不动摇。这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历史使命和任务所决定,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公安专门人才的首要措施。我国公安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

  公安机关有别于一般的行政机关,对政治思想高度要求极高。作为公安机关培养人才的公安院校,在政治标准、政治修养、政治思想、政治觉悟等方面比其他普通院校要求更高。它要求每一位公安院校学生都必须具有极高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敏锐性,始终把对党忠诚放在首位,听从党的指挥,维护宪法和法律。因此,新时代公安教育改革如何能更好的坚持政治思想教育是公安院校应加强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2公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辅相成

  新时代公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的相辅相成,一方面要满足高等教育对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公安机关对于公安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是新时代公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首先,新时代公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以教育为首要目标,因此新时代公安教育也同样需要坚持以教育为根本目的。再者,新时代公安教育以培养适应公安实际工作需要的公安人才为指导方针,那么新时代公安教育改革中公安院校的管理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为找到二者的平衡点首先需要建立"开放意识"。在保证公安院校管理优势的同时要不断汲取各种管理方式的优点;其次是培育"创新意识",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用于公安院校教

  育与管理的改革中,最终找到公安院校改革的管理与教育之间的平衡点。满足新时代公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3公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新时代公安教育包括公安专科教育、公安本科教育与公安研究生教育。由于三者教育最终培养的人才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中国多数公安院校升本成功,公安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逐渐由专科生向本科生转变。而且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大化,未来研究生占主体地位的公安教育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处理现阶段及未来公安院校针对不同学历公安人才的培养教育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3.1新时代公安院校专科教育

  新时代公安专科教育是我国公安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公安专科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已有一定的经验和规模。但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公安专科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改革公安专科教育,着力提高公安专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既关系到整个公安队伍的建设,也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按照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公安专科教育主要为一线公安机关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体魄强健、具有牢固警察意识、能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需要的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新时代公安专科教育应以政治思想教育为纲领,着力于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学,以牢固警察意识、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需要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专业技能教育并且将实践教学放在公安专科教育的首位位。

  3.2新时代公安院校本科教育

  新时代公安本科教育是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的主体。新时代公安本科教育改革具有前沿性与不可替代性。首先公安本科教育具有前沿性。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发展对建立公安本科院校有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发展公安本科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现有公安院校的办学经验和条件为建立公安本科院校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性平台。再者公安本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公安本科教育有利于公安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公安院校本科教育的改革应按照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本层次的基础通识教育及有关某一专门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将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摆在首位,将专门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作为新时代公安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一方面牢固树立与培养学生的警察素质和警察意识,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为公安机关培养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公安人才。

  3.3新时代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

  相比于公安本科教育更注重警察意识的培养,公安院校研究生教育应更注重其学术及专业的教育养成。在精英教育阶段,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而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以培养学术性公安研究生人才为主,着力培育具有从事公安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担公安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学历公安人才。

  但是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不可忽视的是对公安高级人才的政治思想教育。归根结底公安教育是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高级人才。那么作为公安教育的一份子,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更应以"对党忠诚"作为其根本方针,以此培育"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高级人才。

篇六: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谈公安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战性——以警犬技术专业为例

  作者:杨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8期

  杨敏

  (中国刑警学院警犬技术系,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近年来,公安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战性不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建议从培养从警素质、契合专业技术、夯实理论基础三方面着手来撰写一篇实战性强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公安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战性;警犬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D693.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45-02

  我国公安院校采取全日制普通高教模式,具备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公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公安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公安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公安实践教学环节的最终、最高教学层面。学生提交一份彰显实战性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公安教育教学成功的具体体现。从近年来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毕业论文实战性不强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使毕业论文成为学生处理、解决公安工作实际问题的一次预演?笔者以警犬技术专业学位论文为例谈些看法。

  一、培养从警素质、提升实战能力

  公安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良好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同时,还必须加强警察的基本礼仪、公关意识、沟通技巧等的知识储备。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健壮的体魄、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文化素质、高超的技能和智慧。警校学生当角色转变为任职民警时,其素质要求经历实战考验。公安教育抓住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把学生从警素质培养推向深入,使学生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警犬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放弃所学专业改行从事其他警种工作。这反应出我们对学生职业忠诚教育的尴尬。警犬技术队伍中不稳定的隐患势必造成未来警犬技术专业人才短缺、无法满足公安工作需求。论文“论警犬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培养及提升”就直指这一问题。公安理科专业学生较易忽视法律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些学生认为能运用警犬技术侦察破案就是一名合格的警犬训导员。论文“警犬侵权的法律问题浅析”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敏感意识,促使知识内化能力增强,提升学生的从警素质。论文“关于犬福利问题的法律研究”更是从法律意识、社会意识两个层面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培养,赋予学生创造性。

  二、契合专业技术、解答实战问题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公安业务工作时刻变化着。新情况、新需求、新知识、新经验等层出不穷。论文作者应契合所学专业技术、围绕公安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课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警犬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刑事侦察、禁毒缉私、安检防爆等方面都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警犬投入使用。随着犯罪现场条件的不断复杂化,客观上给警犬使用带来诸多限定,特别是警犬现场延时性鉴别、追踪,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致使出现了个别地区警犬技术消弱甚至消亡的情况。而时至今日,我国警犬鉴别技术取得的结论仍旧未被法庭接受为直接证据的事实也极大弱化了公安实战中警犬技术应有的特色优势。警犬技术装

  备配发、警犬的社会化训、养等新工作思路与模式的提出使基层警犬技术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警犬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应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警犬技术“不可替代”的使用研究,解决警犬技术工作运行机制、警犬使用领域、训练科目与方法、使用程序等一系列问题。例如论文“我国警犬作为装备配发范围的探讨”、“警犬装备配发使用模式探析”、“警犬装备配发到公安基层派出所应用效果的调查研究”、“警犬繁育的社会化工作模式初探”、“警犬在新型毒品查获中的应用”、“警犬在硬水泥路面的追踪能力研究”、“警犬在城市地铁警务活动中的调查”、“浅谈警犬识别气味的科学性及程序”、“警犬气味鉴定作为法定证据的探讨”、“新时期警犬技术在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中的应用初探”、“治安犬戴口笼进行扑咬训练的方法研究”等。

  三、夯实理论基础、满足实战需求

  公安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政治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学术理论。它研究公安体系和公安对象、公安关系、公安工作及公安发展。作为预备警官有责任联系实际、加强公安基础理论研究,用实战去检验与夯实理论的正确性、系统性、全面性、时代性。警犬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融合诸多学科,基础理论涵盖广泛领域,如犬的解剖生理、警犬繁育、警犬的疾病防治、警犬的饲养、犬的行为学、器械制造技术、信息科技、刑事侦查和安全防范中的警犬使用、气味识别技术等。其中警犬使用基础理论引领警犬学的发展。例如,警犬使用中人犬结合理论主张在警务活动中以人为主导、以犬为主体,人、犬结合使用,论文“试论训导员的行为对犬的影响”、“训导员气质类型测定与犬神经类型匹配的研究”、“浅析警犬训导员的心理对气味鉴别犬的影响”等从人和动物心理学、行为学角度佐证人犬结合理论的科学性并促使该理论的系统化发展。又如,刑侦用犬一直是我国现代警犬技术工作发展的主线,但随着DNA、视频等刑事技术以及技侦工作的发展,极大地压缩了传统的现场迹线追踪和气味鉴别等刑侦犬主要功能项目的发展空间。论文“利用箱式气味识别装置培养犬搜索血衣能力的研究”、“血迹搜索犬训练的研究”通过刑侦用犬在直接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物证甄别性搜寻等方面研究检验了警犬气味鉴别、搜索基础理论的正确性,并通过血迹气味的嗅认使刑侦用犬使用理论更加全面,粉碎刑侦用犬没有需求等对刑侦用犬使用理论的质疑,解决符合实战要求的刑侦犬极度缺乏问题。再如警犬诱导训练的理论基础是创建在游戏中自发的神经联系与多种强化手段结合的条件反射,以达到本能欲望到训练科目的转换。论文“诱导与机械刺激对罗杜杂交犬基础能力形成的影响”、“诱导混合气味迹线对追踪训练效果的影响”、“诱导因素对鉴别准确性的影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警犬诱导训练理论。

  增强公安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战性是真正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满足社会、民众、政府对公安民警的要求、期望,公安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必须通过强化学生的从警素质、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来实现其实战性,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公安院校的教育本质和教育优势,才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尽职尽责。

推荐访问:浅论新时代公安专业学生具备现场勘察意识和能力的必要性 必要性 新时代 勘察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