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8篇

发布时间:2022-12-17 10:24:02 来源:网友投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8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100年建党百年作文素材  100年建党百年作文素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会场受到法租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8篇

篇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100年建党百年作文素材

  100年建党百年作文素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会场受到法租界巡捕的搜

  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1921年8月3日黄昏,浙江嘉兴南湖的暑热逐渐散去。湖面上一艘中等大小的画舫内,气氛庄重

  肃穆。在“中国共产党万岁”的低声呼喊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世界将更多目光投向中国,聚焦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00年建党百年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收藏。

  真题精选(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100年前,有一群青年,他们乘着小小的“红船”,劈波斩浪,抒发人生壮怀……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他们驾驶时代的“巨轮”,凯歌前行,挥洒青春豪情……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时空可以穿梭,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在两种身份中任选一种,给对方写一封邀请函,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来做客,彼此了解,彼此激励,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真题精选(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昨天,我们的党在红船上成立;昨天,我们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昨天,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昨天,四万多医护工作者以生命赴使命,逆行驰援武汉;2020年脱贫攻坚如期实现,82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亿人摆脱贫困。今天,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今年我们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天呢?将还有很多的困境,但我们的远景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回首昨天,你得到了什么?立足今天,你思考了什么?面对明天,你将何为?新兴中学团委准备组织一次青年团员“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的演讲活动,庆贺建党100周年。请你以一名青年团员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真题精选(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望百年风云,你能看到南湖船上的明灯,大革命的号角,巍巍井冈山的红旗,延河城头的抗日烽火;你能听到南昌起义的枪声,秋收暴动的呐喊声,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而奏响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心声……我们党在内忧

  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2021年新年贺词中,有一个词语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这个词语就是“奋斗”。征途漫漫,惟有

  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2020年,多少风光尽收眼底,多少坎坷踩在脚下,多少梦想已经实现。奋斗则是不断走向胜利的唯一路径。

  回望建党百年的历史,再看当今中国之辉煌,作为中学生,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班级要举行“同庆建党百年华诞,砥砺奋进有我担当”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思考、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真题精选(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建党以来,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精神代表。1921年:“开天辟地、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1950年:“敢于斗争、不畏艰苦、忠诚祖国”的抗美援朝精神;2020年:“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登山精神;“追逐梦想、敢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2021年又诞生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击鼓催征,追逐梦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1)学校团委准备举行“传承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发展”的主题活动,请你代表学校团委给全校学生写一篇倡议书。(2)共青团某市委召开“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精神”座谈会,请你以高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题目解析看完上面四道题,大家可能会有一个普遍的感受——题目都大同小异。确实如此,关于这个话题的作文题目,其内容表述大体上都一样:回顾光辉历程,盘点伟大成就,激发昂扬斗志,展望美好未来。相应地,作文立意也很明确,那就是:传承伟大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事实上,此类作文的关键字还是我们所熟悉的“家国情怀”和“青年担当”。只不过在内容上要更加突出“红船精神”、“三牛精神”等伟大精神的传承,以及革命先烈、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名言金句01.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02.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0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0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清·魏源(比喻境界的高度决定人生的广度。)05.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06.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孙中山07.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革命先烈刘伯坚08.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09.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10.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1.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美好生活目标不断实现。——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优秀标题01.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02.壮志在我胸,奋进新征程03.用初心画好人生之圆04.责任如磐,使命在肩05.青春如火,初心似炬06.争当先锋,舍我其谁?07.与榜样对标,与家国同行名句解释01.红船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这条游船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02.三牛精神在全国政协2021新年茶话会上,领导人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大力发扬“三牛”精神,就是要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续为民族复兴伟业辛勤耕耘,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人物事例01.半条被子的故事1934年,三位女红军经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女红军战士看她很穷,临走时,就把自己仅有一条被子剪开,把一半留给了这位老人。还告诉她,等革命胜利的时候,一定送一条完整的'被子给她。这段往事让徐解秀老人铭记了一辈子。她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02.“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国家勋章”获得者、共产党员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出于保密的需要,从加入设计组的那一天起,他30年间再也没有见过父母和兄弟姐妹一面。父亲临终时都不知道这个儿子去了哪里,在干什么。年逾九旬的老母亲等到了儿子回来的一天,离家时一头黑发的他,归来时已两鬓斑白。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个一直在我心里面。”03.“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张富清在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战争时期九死一生,多次荣立军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建国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到偏僻的湖北山区工作。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直到2018年底偶然被人们发现。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与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诠释了崇高的信仰,书写了精彩的人生。04.“布衣院士”卢永根华南农大原校长卢永根不仅学高德馨,科研成果卓著,他还立德树人,甘为人梯,深受广大师生爱

  戴。卢永根一生恭俭、淡泊名利,被人们称为“布衣院士”。临终前,他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最后还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卢永根用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初心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05.“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黄文秀名校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她主动请缨到贫困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她的一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有人问她,“当初为什么选择回来?”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精彩语段01.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02.100年前,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他们驾驶着时代的“巨轮”,凯歌前行,挥洒青春豪情……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03.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04.“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百年大党激荡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亿万人民鼓足精气神、奋斗新征程。让我们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保持那股向上向前的力量,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美篇章。05.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坚冰,今天,用火炬照亮征程。中国号航船,在一次次经历了激流险滩之后,驶入一片更加开阔而光明的海域。立志千秋伟业,百年大党恰风华正茂;屹立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亿万奋斗者将继续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乘风破浪,书写新的精彩。06.一百年来,多少风光尽收眼底,多少坎坷踩在脚下,多少梦想已经实现。然而,过去的成绩都是底气,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奋斗的我们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奋斗的我们还要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篇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人民日报经典人物素材,开启2022高考新征程

  01“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暖闻热评)郁静娴《人民日报》(2021年06月10日第05版)

  【人物】“瓜奶奶”吴明珠【故事】吴明珠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赴新疆工作以来,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她培育了30多个优质瓜种,这些瓜种的种植面积一度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点评】吴明珠一生与瓜结下不解之缘,把甜美的事业写在了大地上。她常说,“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许多人感慨,瓜之所以那么甜,是因为有人替我们吃了苦。而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回甘,更让我们手中的瓜品清香四溢。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人,吴明珠一辈子只为一件事。她放弃留京,主动请缨赴疆,辞官种瓜;她谢绝“院士楼”,甘居陋室,与瓜田相伴数十载。今年91岁高龄的吴明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10年,已经认不出子女,初心却依然根深蒂固:时不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一提到瓜,眼神立刻就亮了……这一切,足见她对这份“甜蜜事业”的赤诚热爱和忘我付出。中国并不是全球甜瓜起源中心,然而在以吴明珠等为代表的专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今天,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可敬的人,可爱的事,总是一脉相承。吴明珠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农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与她同期走出来的同窗校友,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等。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与她一起驻扎戈壁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祝贺妻子的甜瓜新品种审定获得“三连冠”。在学术界垦荒、在大地上躬耕,这是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今天我们的丰衣足食,离不开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将才华和热情倾注到脚下这片热土,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用言行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我们年轻的共和国,正是由一块块像吴明珠、杨其祐这样的基石铺垫起来的,我们现代化的共和国,也正是靠这样一块块的基石铺垫起来的。”

  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宋健如是评价。今天,无论是科研条件还是人才环境,都远远优于几十年前。“瓜奶奶”为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舌尖上的享受,她“不辞辛苦行、换作他人甜”的奉献精神,将激励新一代奋斗者,将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步伐里,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更多的甘甜。02包起帆: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本报记者江南《人民日报》(2021年06月10日第07版)

  包起帆多次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走进位于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的“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包起帆数十年的成就历历在目:他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130多个技术创新项目,先后获得80余项国际国内重大奖项。

  包起帆1968年参加工作,1978年调到上海南浦港务公司机修车间工作,专门负责修理码头上的起重机。当时,码头上木材装卸全靠工人下舱,用钢丝绳捆扎后,再用吊机起吊,是项危险的工作。“1981年10月,中国港口史上第一只用来卸大船的木材抓斗诞生了。包起帆发明的‘双索门机抓斗’,用两根起重索使抓斗顺利地打开和闭合,抓原木似老鹰抓小鸡,‘轻轻一抓就起来’。人木分离的目标实现了!木材装卸工的安全有保障了。”一篇报道这样写道。

  包起帆成为闻名遐迩的“抓斗大王”,科技成果不仅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广泛推广应用,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年,包起帆任上海龙吴港务公司经理,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理念,在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

  2003年包起帆担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副总裁,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工作。他充分利用新岗位提供的平台,把创新发明推向新高度,带领技术团队开展港口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诸多项目的研究。

  2006年5月10日,法国巴黎列宾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包起帆一人获得4枚金奖,成为105年来这一展会上单次获得金奖最多的发明家。评委会主席参观了包起帆团队的发明——“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后赞叹道:

  “这将是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投票表决,正式任命由包

  起帆负责领导由9个国家专家组成的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2010年7月1日作为国际可公开提供的规范由ISO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中国物流和物联网领域在获准制定国际标准方面担纲主角。

  “工人不仅要用汗水来辛勤劳动,更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劳动。”包起帆带领团队开展技术创新,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9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连续5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03许振超: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本报记者肖家鑫《人民日报》(2021年06月10日第07版)

  许振超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

  “我和工人们一块儿摸爬滚打将近50年,培养更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71岁的许振超回忆奋斗岁月,心潮澎湃。

  许振超,生于1950年,山东荣成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之一。1984年,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桥吊司机的工作是在四五十米的高空仅凭左右手控制操纵杆,指挥吊具升降、前进和后退,在集装箱里“穿针引线”。仅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亲手带出“王啸飞燕”“显新穿针”等一大批工人品牌。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是许振超的座右铭。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振超团队创造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此后,他们又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

  “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经过改革发展,港口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重

  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振超始终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咱当不了科学家,也要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经过多次试验,他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了节电器,全年节约电费600万元;他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技术空白,年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排放接近于零。

  如今的许振超,仍经常在青岛港“许振超大师工作室”里,和新一代码头工人,围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开展创新工作,“我们不要‘差不多’!要干就尽力做到极致,争取世界领先!”

  许振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当选“最美奋斗者”。

  04104岁、77年党龄支前民兵董长松的后代讲述——这是父亲一辈子的

  荣耀《人民日报》(2021年06月10日第20版)父亲是贫苦农民,兄弟5个中他排行老三。他从小缺衣少食,由于家里穷,爷爷奶奶只能把最小的儿子送给别人抚养。为了补贴家用,父亲12岁时就给地主家打短工、放牛。1938年,日寇入侵沂蒙山区,21岁的父亲被抓去当了苦工,给敌人修筑碉楼和公路。他一天只允许吃一顿饭,被痛打和折磨却是家常便饭,一次搬运石块时由于动作慢了点,便横遭一顿毒打。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趁着敌人不备,侥幸脱逃。在路上,他亲眼看见日寇杀害了一名无辜村民,只是因为这位村民不肯带路。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那时起,他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加入党的队伍,与父老乡亲们一起赶走日本侵略者。那一年,他找到抗日游击队,加入了民兵组织。1944年的4月,父亲终于如愿加入党组织。那天,入党介绍人对他说:“从今往后,你是有组织的人了,今后多带领群众为队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努力了一辈子。1945年3月,日寇对沂蒙山区再次实施“大扫荡”。那时父亲已是一

  名民兵排长,他主动请缨,带领周边群众拥军支前。他一边发动群众,一边收集拥军给养,然后由我的大伯父负责带队,送往八路军指定的地点。父亲说:“我们没黑没白地走村串户凑军粮,嘴说干了,腿跑累了,但这比起上前线的战士们都不算啥。”

  “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说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咱沂蒙山区的老百姓拥军支前。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地区人口约420万人,其中就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拥军支前。沂蒙人民用小推车,将物资源源不断推到前线,我的父亲董长松就是其中之一。他曾带领40多个民兵支援兖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打淮海战役时正值严冬,寒风呼呼地刮着,敌机不断地狂轰滥炸,民兵们就推着小推车边躲边走。累了,在路边轮流打个盹儿。饿了,简单吃点红薯、高粱面。渴了,砸块河沟的冰块含在嘴里。鞋子跑掉了,顾不上回头去找,脚磨出了血泡,也没心思坐下来歇一歇……就这样,他们辗转数百里,终于把军粮送到了前线,送到了子弟兵手上。

  从小听父亲讲这些往事,我们常常问他当年怎么发动大家,这么苦这么危险为啥能坚持下来。父亲说:“共产党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咱搞好给养保障,就是让人民军队多打胜仗,让咱老百姓赶快过上好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依然履行着为人民军队多做事情的诺言。对于军属的事情,他更是时时刻刻挂念着。下雨时,军属家的房屋漏雨了吗?冬天来了,军属家的屋子冷不冷?他总是让我带着人挨家挨户看一看,问一问,想方设法帮助军属解决困难。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经过组织推荐、考察,父亲有幸参加了盛典。那时他已接近百岁,看到威武雄壮的人民军队、如山如海的群众队伍,他不知不觉流下了泪水。“忘不了,忘不了啊!这是俺一辈子的荣耀……”如今,一说起阅兵的盛况,父亲总是重复这些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许多人来家里慰问父亲。父亲年纪大了、口音也浓重,我们全家人就成了他的翻译。作为支前民兵的后代,我们愿意将父辈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那段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口述人为山东临沂市蒙阴县桃墟镇野老峪村党支部书记董富君,肖家鑫、傅家德采访整理)

  05柳青与他的“三字经”肖云儒《人民日报》(2021年06月02日第20版)

  1962年夏天,我22岁,大学毕业分配到陕西日报文艺部工作还不到一年。我给陕西作协(那时叫中国作协西安分会)的专业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魏钢燄,以及广州的秦牧、上海的吴强、福建的郭风等知名作家去信约稿。不久,杜鹏程、秦牧、郭风各寄来一稿,王汶石用毛笔回信说暂无短稿,有即奉上,而柳青杳无回音。

  我不死心,便“打上门去”。那时通信不便,从西安市打电话到柳青所在的长安县算长途电话,且要乡村邮电所去几里路外的柳青家中叫人接听,预约困难。于是我干脆骑上自行车,骑了20多里路,“找上门去”。上神禾塬,下蛤蟆滩,进皇甫村,一位老乡把我引到柳青住的中宫寺,喊门:“老叔,有人找!”进得门去,只见穿对襟褂子、踏千层布鞋,平头、蓄髭、晒得黝黑的一位“半老汉”,正在院子里侍弄菜地。那正是柳青。

  我自报家门,说明来意,他让坐、倒水。沉吟片刻之后,便径直说:“云儒呀,好稿子不是‘约’得出来的,不是命题作文写得出来的。心里有话说,才有稿子可写。有了合适的稿子我会寄给你们。”尽管柳青的话说得很慢很缓和,斟酌着用词,怕伤了眼前这位刚工作的年轻人,目光却如解剖刀般锐利,正像他的中篇小说《狠透铁》中描写的那位老支书的目光,很有一股子“咬透铁锨”的自信和倔强劲儿。

  三四个月之后,1962年的初冬,报社的文书登记稿件,在自由来稿中发现了柳青的《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的原稿和亲笔信。一位享誉全国的小说家会写“饲养管理三字经”这类东西吗?文书要我们确认这是不是那位写《创业史》的大作家柳青。联系远在村里的作者很不方便,我们比对了原稿和《创业史》扉页上印的作者笔迹,又联系柳青在作协的一些老友辨认,确定这就是“那个柳青”。于是,文艺部副主任叶浓将稿子交给我,要我“认真”处理,“从速”编发。

  但在编辑过程中出了一点小插曲。刚参加工作的我,年轻气盛,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总觉得“三字经”中有几句韵似可推敲,便斗胆在原稿上

  用红笔改了。叶浓不认同我的做法,一定要我送作者本人过目同意,才能发稿。于是我和另一位年轻编辑张田又结伴跑了一趟皇甫村。

  柳青见了我在他原稿上改动的韵,显然不高兴:“你是外地人,说的是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我这个韵是老陕话,本地农村好流传,农民好用。”眼镜片后,目光又像解剖刀那样亮起来,我又一次感受到关中老农“咬透铁锨”的劲儿。我坐在那里好一阵尴尬,只好默默将稿子认认真真重看了一遍,躲着他的目光、放低声音说:“老柳呀,看来稿子改得确实欠妥。我想大约有三个问题,一个是我的口音问题;二是我没有考虑到你在文中有几处转韵,按一韵到底念,当然念不顺。最重要的一点,你主要是从‘用’着眼,要在农村实际中有效有用,而我更多是从‘读’着眼,过多拘泥于体裁、文字,太书生气了。”他的眼光慢慢柔和起来。

  《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的原稿,是秀气的钢笔字写在发灰的糙纸上。在与原稿一同寄来的给编辑的信里,柳青写道:编辑同志:

  这篇《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是今年4月间,长安县皇甫公社的王培海等同志和胜利大队的王家斌等同志集体讨论,由我执笔编写出来的。经过全公社的社员、饲养员和干部提意见,几经修改,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们起初仅仅是讨论“耕畜饲养管理公约”,讨论到后来形成了写一本“三字经”的想法。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想使它起一个群众公约的作用,另一方面想使人们易于接受,便于记忆。不知道能不能达到这两个目的?现在寄给你们,希望发表出来,请有兴趣的读者同志指正。我们还想编一篇生产队经营管理的“三字经”或“千字文”,因为我没有这种才能,所以一直没动手,希望有这种才能的同志在群众和干部的集体帮助下早日完成这个工作。现在发表的这个东西是抛砖引玉。敬礼!柳青1962.11.28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农村草料紧缺,牲畜瘦弱,柳青想用这种通俗的文体,归纳一下喂养牲口的经验,在农村推广,以复壮牲口,提升农村生产力。

  今天,透过历史的镜头重读柳青的信和《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对柳青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更深了。

  在文章中,柳青用的是完全彻底的驻村干部和农业劳作者的身份、感情、思路和口气。柳青为了在作品中写好农村、农民,自觉地创造了、选

  择了这条作家驻村当农民的路子,自觉地坚持14年不改初衷。柳青关注和操心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切切实实的问题,表现出

  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理论水准、思想觉悟和求真务实的勇气。联想到柳青后来在人民日报发表《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1979年2月1日)一文,从当时实际出发,提出陕北应该尽早休耕粮食、还林还草、多种苹果。他写道:“我自信为了人民,绝无私念,更无其他意图,因为我没有完成写作计划以外的任何目的。这个建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有错误,愿接受批评。”这就是一位党员作家的担当和勇气。作家不但是社会和心灵的书记员,也应该是社会和心灵的建设者。

  整个“三字经”的产生过程,体现了柳青虚怀以待群众、真情体恤民瘼的情怀,他不是象牙塔里的作家,而是一位深知农村、农民、农业的文化人,是一个切实工作、注重实效的人。他一再强调“饲养管理三字经”是经过群众讨论修改,又在实践中传播、检验最后形成的。而且表明以后若再搞此类东西,也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定要对农村生活有实效实绩。这和他作为文艺家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自信、坚定稍有不同,我们看到的是在群众和实践面前,他的真诚和虚怀若谷。

  柳青的来稿于1962年12月22日在陕西日报“秦岭”副刊头条发表,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评论家艾克恩读了文章很受触动,他说:“可见作家为农民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并不是狭窄的,而是广阔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主席胡采写道:“作家柳青同志在农村,没有浮在生活之外和生活之上,而是深深置身于生活之中,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和人民一道,和革命干部一道,扛生活的担子,扛革命工作的担子。”

  1963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个“三字经”的单行本,首印38000册。殊为难得的是,单行本请到了著名书法家邓散木用毛笔书写文字内容,著名木刻家杨永青为之配图。

  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一个甲子,《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的编辑、发表和社会影响,至今历历在目,余音不断。有时候,一段普通的经历,一不小心便成了历史,恒久地温馨着也鼓舞着后人。

  

  

篇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2022年高考必备的优质人物作文素材

  20后人民代表申纪兰

  她很平凡,是中国千千万万妇女中的普通一员,也是黄土地上生养的亿万农民之一;她也很不平凡,她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者,是唯一一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几十年间,她一直努力为妇女和农民争取权益。曾经有人问她:“你这一生要用两个字来说,是什么?”“忠诚。”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是人民代表申纪兰坚守一生的品格。

  30后院士钟南山

  他是院士,也是战士。17年前,非典期间,67岁的他牢牢坚守于此;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袭来,84岁的他,仍然像一名钢铁战士站在斗争最前线。

  “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钟南山以一句直击人心的话,道出了医者仁心。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40后志愿者叶如陵

  当年医学院毕业,他去了西藏,援藏一期3年,他一干就是31年。退休后回到北京,他又拒绝医院的高薪返聘,当起了看病不收钱的社区志愿者。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活动都有他的身影。叶如陵的案头,有他书写的座右铭:“做一辈子的志愿者,把我的爱心和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直到永远。”

  50后教师陈立群

  他曾是浙江名牌高中校长,退休后,拖着病体,独身来偏远的贵州大山里义务支教。不仅带领一所“差校”走上正轨,更改变一方教育观念。

  他四处做讲座,培训师资逾万人次,资助学生、奖励老师30多万元。以爱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前途和梦想,是他笃定追寻的目标。“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

  60后军人韦昌进

  这位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军人,也是当年血洒疆场、喊出“向我开炮”的战斗英雄。30年前,参加边境作战时,他全身负伤22处,左眼、右胸被弹片击穿。多年来,他只能戴上义眼来保持视力,身上还残留着4块弹片。

  在和平环境中,韦昌进经历了繁华与清贫、荣誉与平凡、坚守与困惑的考验,始终爱党、信党,“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像当年坚守阵地一样坚守党性。”

  70后法官黄志丽

  她扎根基层审判一线,十几年如一日。在她办结的5000多个案件中,40%在立案7天内调解结案,所有案件无一发回改判,无一信访投诉。

  她用公正的判决、成功的调解,捍卫着法律的尊严,诠释着奋斗的价值。她说,新案件类型层出不穷,法官也要保持年轻态,“我要做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80后扶贫干部黄文秀

  她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她选择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她的一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

  为什么坚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

  90后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

  “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月16日,领袖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深情点赞,同时提出殷切期望。

  他们是20后、30后……90后、00后,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员!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篇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素材

  一、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基本概念(1)公民与人民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法律地位。凡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的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国籍是取得一个国家公民的资格的惟一条件。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民是政治概念,是指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级,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是国家的主人。可见,公民的范围比人民更广泛。公民中不仅包括人民,而且包括那些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2)权力与权利权力,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的。在任何社会,都要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服从。权力可以分为政治权力、宗教权力、经济权力等。我们使用的权力,主要是指政治权力,即一般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权利的行使必然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而存在。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体系。(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它。

  (3)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它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它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主要职权有以下几大类:行使国家立法;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决定和规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3.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1)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2)人民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等。4.我国的国家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它是新型的国家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2)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直接体现。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能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上国家的意志,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上确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5.区分几组关系。(1)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关系。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

  (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它是我国人民管理国家的组织形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个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个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表现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集体行使职权。在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由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民主决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以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在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能够迅速有效地实施。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等和团结。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5.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进一

  步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等等。

  

  

篇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人民艺术家老舍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人民艺术家老舍,感谢您的阅读!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应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篇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导语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授予下列人士共和国勋章

  高考人物素材01: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二)

  学生如何积累并运用素材

  (一)写文犹如做饭。要做出一顿美味佳肴,首先要有好的食材。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再能干的媳妇,如果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

  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写出一篇内容充实,意境深远的好文章,就需要一定的素材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素材的收集、积累,亦或是积累点素材陈旧贫乏,那么写出的文章就会落入俗套,不能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积累素材也是我们输入的一个过程。有输入,有积累,才会有东西可以输出。

  (二)

  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古人论文,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广采博取,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灵感才会频繁而活跃。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文思泉涌。

  (三)所以说,写作素材是文章质量的关键。那么该怎样建立自己的创作素材库呢。首先,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去积累写作素材。平时不管在哪里,在什么地方,都要带上自己的火眼金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去发现,去感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有时可以适当的放慢我们匆匆的脚步,去品味生活,挖掘生活里的素材。要建立起自己的素材库,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如何高效地积累作文素材(一)、准备好一个小的作文素材笔记本,便于随身携带,当有灵感时,就随时记录在本子上。(二)、从家庭方面积累作文素材

  爸爸妈妈关爱与教诲;

  爷爷奶奶疼爱及经验智慧;

  厨房、餐桌、客厅发生的事情;

  家里的绿植、盆摘、宠物等;

  书桌前的关爱,家庭活动等。

  (三)、从学校方面积累作文素材

  同学友谊、师生情谊、课堂之事、课间事件、学校活动……

  (四)、从社会方面积累作文素材

  小区保安、卖煎饼大妈、烤红薯大叔、清洁工、面馆老大爷等

  (五)、从阅读中寻找作文素材

  读透一本书,摘抄好词佳句,提炼观点态度……

  (六)、素材记在本子上,要有条理性,最好按主题进行归类(七)、记录素材时,最好附上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万不可只摘抄,没有思考

  二、如何把素材运用到文章中(1)激活素材把平时积累的素材在文章中加以运用,否则,我们的收集和积累都是毫无意义的。(2)列提纲(越细越好)

  先构思故事的过程,把框架打好。然后再去拓展素材,把素材细化。细化的时候,可以把一个词,拓展成一句话,一句话拓展成一段话,一段话拓展成一篇文章……

  还可以把一个情节拓展成两个情节,三个情节,四个情节……

  (3)一口气写完一篇文章,最好是一口气写完,然后再重新修改,打磨。也可以把以前没写完的文章重新拿来写完整。(4)重读很重要写好都文章最少要再读三遍。改正错别字,分清段落,考究措辞等。

  主题: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导语】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授予下列人士“共和国勋章”: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

  什么样的人值得举国褒赞?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答案。

  这是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这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迹——

  70年峥嵘岁月,他们坚守爱国心、心怀报国志,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70年华彩年轮,他们守初心、担使命,以卓越功勋和崇高精神感召亿万国人,汇成助推国家发展进步的雄浑力量。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8位“共和国勋章”模范人物,他们值得永久珍藏!

  (五)张富清: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1948年2月,他在陕西宜川县瓦子街参加革命,开启了自己的英雄之旅。壶梯山战斗、永丰城战斗中,他任突击组长,先后炸掉敌人三个碉堡,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1月,他退役转业,告别军营,扎根湖北来凤县,锁住荣誉,尘封战功,为当地发展和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

  1985年1月,他站完最后一班岗,离休。人离休了,思想却不离休,他坚持学习,三十多年如一日。

  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他都把组织的要求摆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有着7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精神上追求卓越,物质上毫无所求。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

  从革命战场到人生战场不改本色1924年12月,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马畅镇双庙村一个贫农家庭。兵荒马乱的年月,他在家种过地,给地主当过长工,没有上过一天学。1945年下半年,家中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壮丁,为了一家人维持生计,他用自己将二哥换了出来。

  宜川战役中,国民党军整编第90师在瓦子街落入我军伏击圈被歼,作为该师杂役的张富清,选择参加革命,成为王震所领导的英雄部队——359旅718团的一名“人民子弟兵”。1948年7月,壶梯山战斗打响。这是1948年9月我军转入战略决战前,西北野战军为牵制胡宗南部队而发起的澄合战役中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张富清荣立师一等功,被授予师“战斗英雄”称号。1948年11月,永丰城战斗打响。此时,我军已转入战略决战,西北野战军配合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作战。在永丰城战斗中,张富清带着2个炸药包、1支步枪、1支冲锋枪和16个手榴弹,攀上寨墙,炸掉了敌人两个碉堡,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独自坚守阵地到天明,数次打退敌人反扑。他因此荣立军一等功,被授予军甲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西北野战军加授特等功。

  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战斗英雄”称号,这就是张富清在战场上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1953年3月至1954年12月,张富清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1月退役转业时,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赴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他带着爱人孙玉兰扎根来凤县,一口皮箱,锁住了他在战场上获得的全部荣誉。

  每一个岗位都担当作为竭尽所能到来凤县后,张富清先后任城关粮油所主任,三胡区副区长、区长,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等职务。每一个岗位,他都脚踏实地,竭尽所能,担当奉献。为了带头示范,他让爱人孙玉兰从自己分管的三胡区供销社下岗,让大儿子张建国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当知青。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不躲不绕,想方设法,克服解决。刚开始进驻生产大队时,群众不买账、不认可。为了让群众接受自己,他住进最穷的社员家,白天与社员一起干重体力活儿,晚上开完会后,帮社员挑水扫地。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进驻卯洞公社高洞管理区,群众反映出行难、吃水难后,他带着社员四处寻找水源,50多岁的年纪腰系长绳,下到天坑底部找水。他带着社员修路,与社员一起在绝壁上抡大锤打炮眼。任三胡区副区长、区长期间,他推动水电站建设,让土苗山村进入“电力时代”。1961年至1964年期间,张富清主导修建了三胡区老狮子桥水电站,供附近的两个生产队照明。这是三胡区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从一个区来讲,能够照上电灯是祖祖辈辈多少年来都没有的事,电灯更明亮,比照桐油灯好多少倍呀!”讲起这件事,张富清高兴地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心中无我,付此一生。这就是战斗英雄张富清,在工作岗位上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深藏功名60余载连家人都不知情

  1985年1月,张富清站完最后一班岗,从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离休后,张富清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住老房子、穿老衣服、用老家具、过老生

  活。虽然离休了,但他未有一丝懈怠,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卧室的书桌上,摆着

  成堆的学习资料。书桌右侧的抽屉里,放着他的药——享受公费医疗政策的他,为了防止家人“违规”用自己的药,不惜锁住了抽屉。2012年,张富清因病左腿截肢。为了不影响子女“为党和人民工作”,88岁的他装上假肢顽强站了起来。60多年里,张富清将赫赫战功深埋心底,从不提起,他的老伴儿和儿女都不知情。2018年底,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张富清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

  讲起登记的初衷,张富清说:“我起初不想把这些奖章和证书拿出来,但考虑到如果不拿出来,那就是对党不忠诚,是欺骗党的行为……”

  战斗英雄的事迹披露后,诸多光环加身,他依然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还是那个坚守初心,保持本色的张富清。

  “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张富清说。

  革命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他忘我工作。

  他把自己用鲜血换来的赫赫功绩深锁箱底60余载,却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时时挂在心头。

  穿过战火硝烟,历经千辛万苦,他付此一生,无怨无悔。他,就是“最美奋斗者”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张富清。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战争年代,枪林弹雨冲锋在前,他立下赫赫战功;和平时期,他将荣誉悄然封存,扎根山区为民造福。张富清心里始终装着党和人民,却唯独没有自己。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立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人生的价值用奉献衡量,生命的色彩靠奋斗绘出。甘于奉献、矢志奋斗,我们才能收获更加精彩的人生。

  ——来源《湖北日报》与新华网

  人物速写:多次当突击队员,他九死一生,荣立赫赫战功,却深藏功与名。

  60余年,张富清将奖章和证书压在箱底,从未向他人包括家人提及战功,直到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才被发现。为什么连儿女妻子对此都不知情?老人心疼地说,“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很多战友,都为党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功劳都比我高,我有什么资格标榜自己,我有什么资格再到处宣扬自己……”

  (六)袁隆平: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90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

  获得过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和未来科学大奖等荣誉的袁隆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获得“共和国勋章”。从第一期超级稻到第四期,以及每公顷16吨、17吨和18吨攻关目标的实现,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终领先于世界。袁隆平一直认为,自己热爱的中国,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动力,也是所有梦想的终极目标。

  选择农业报国“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为国家筑牢粮仓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欧美、日本等都在开展相关研究,但只有我们应用到了大面积生产中。”时至今日,袁隆平还清楚记得当时在接受奖项时说的话,“杂交水稻还有很大潜力,我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大批优秀人才从基层单位进入中心,袁隆平还积极争取经费把他们送到国外深造。

  “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那个曾经简陋的海南南繁基地,被标注在了三亚地图上,从一个偏远小农场,变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科研基地。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让老百姓吃得更好“从党的十九大开始,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我的角度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袁隆平说,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研究当然不会止步不前。

  目前,袁隆平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开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的目标转变。2018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最显著的变化是:在30多个参与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些品种同时还具备广适性、高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2017年9月,袁隆平院士领衔、湖南省农科院研发的“低镉水稻技术体系”可以让饱受重金属污染之困的地区,水稻平均含镉量下降了90%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突破,而且这项技术运用起来简单易行,成本不高。”袁隆平说。去年,经过持续一年的多点生态试验,大面积培育“低镉稻”已有了技术条件,这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镉大米”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目前,他正在攻关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通过审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我现在已经从‘80后’变成了‘90后’,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刚刚度过自己90岁生日的袁隆平说,“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想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

  在禾田道路上,我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隆平说。

  简简单单8个字的体会,正是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不

  断攻关的真实写照。他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

  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

  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他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

  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

  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

  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

  度的关注。

  人物速写:

  ——来源央视新闻与光明网

  是他,让我们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就在几天前,袁

  隆平参加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上万名学子变身“粉丝”夹道欢迎。

  这“火爆”的追星场面,令人动容,这本就是追星该有的样子,因为他们是共和国最闪亮的星!不久前,袁老刚过完90大寿,虽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依旧心系“稻香”扑在田间地头,退休对他而言,尚且早呢!

  (七)黄旭华:我就像核潜艇,潜在水下,不希望出名

  《面对面》栏目记者此前对95岁的黄旭华进行了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曾经30年未能回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参加这项工作就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因核潜艇在现代战争中战略地位重要,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

  为了能够强有力应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你一出去就把国家机密带出去了,犯了错误留在这打扫卫生。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你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够承受得了。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

  一穷二白起步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

  我们的工作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陈毅讲了一句话,你们把事情搞出来,我这外交部长就好做了。没这个实力,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其他科研人员想了很多土办法,来解决尖端的技术难题。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甚至用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

  核潜艇牵涉到五万多个台件、几千米长度的管道电缆、一千多吨的钢材,这么多东西组合在一艘潜艇上,要保证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非常困难。我们的同事没有怨言,咬紧牙关把它搞出来。我们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凡是拿进船台的都要过秤,所有的重量要跟我计算的一样,重心如果不一样马上要调整。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必须下去,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

  1988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心情忐忑,有人甚至给家人写下了遗书。这种氛围,与美国的一次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有关: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极限深潜航试验时,因事故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

  当得知舰上操作人员承受着超常的心理压力时,黄旭华亲自与他们对话,让他们对试验成功树立信心:这次做试验绝不是让你们去“光荣”,而是要大家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座谈会上,他宣布要上艇与大家一起参与深潜试验。

  他们说总设计师的任务是坐镇在水面的指挥船上,您下去干啥?我说我下去,万一试验过程当中发生了哪些不正常现象,我会及时协助艇上的援救,采取措施及时避免事故扩大。作为总设计师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我必须下去。64岁的黄旭华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黄旭华现场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几个字是我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写照。一个是“痴”字,一个是“乐”字。痴,痴迷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的事业我无怨无悔。乐,乐在其中,对待任何事物都是乐观对待。

  隐姓埋名30年父亲去世也不知他在干什么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1958年到1988年,求索的这30年,也是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年。1957年元旦,黄旭华回乡探望家人,他向母亲承诺要“常常回家看看”。可是,包括他自己在内,全家人谁也想不到,自此一别,竟要30年后才能再次相见。1958年工作调动后,他与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信箱,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父亲去世时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对于黄旭华的多年不归,亲人们多有怨言。弟弟妹妹们说:三哥大学毕业了,就忘了家,忘了养育他的父母。黄旭华的母亲再三说:三哥不是这样子的人!但是,30年没回家,母亲难免也有不理解。1987年,《文汇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事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写了“他妻子李世英”。黄旭华把篇文章寄给了母亲,老母亲知道这是她的三儿媳。文章尚未读完,老人已经泪流满面。

  当我母亲知道我搞核潜艇,她感觉到自豪。她把子孙们叫来,说了一句,“三哥做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理解”和“谅解”传到了我的耳朵,我真的哭了。我说儿子对不起他们,我没有当好儿子,也没有当好丈夫,也没有当好父亲,核潜艇就是我的一切。不能说我对家没有感情,我欠了我的父亲母亲,欠了我的爱人女儿,欠了一辈子还不了的情债。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能够这么坚持?我讲了一句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个一直在我心里面。1988年,黄旭华借着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出差的机会,终于回到阔别30年的广东海丰的老家。93岁的母亲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三儿子。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把母亲的一条旧围巾拿来。每年冬天,我一定会戴母亲的围巾。我感觉围了这条围巾母亲就一直跟我在一道,我真的想念我的母亲。

  95岁高龄仍坚持工作给新一代核潜艇设计者当啦啦队长

  如今,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已经95岁高龄,一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仍然每天坚持来到他的办公室,继续他的工作。

  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世界上的技术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最严峻的竞争表现在国防科技领域。竞争当中,你落后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我95岁了,人家说您不要去上班。我还是有责任的,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的这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儿。

  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言语……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

  华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

  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

  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

  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来源新华网

  人物速写:

  64岁的黄旭华,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也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一个算盘、一把计算尺,他带领20余人拉开中国核潜艇建造的序幕。为确保机密不被泄露,他隐姓埋名,30年不曾回家。曾经,他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不正是黄老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写照吗?痴迷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的事业我无怨无悔;乐在其中,对待任何事物都是乐观对待。

  (八)老同事眼中的屠呦呦:她没有那么神秘,看电视

  她才知道自己拿了诺奖

  随着“共和国勋章”人选公布,屠呦呦的名字再度回到公众视野。距离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四年,深居简出的屠呦呦依旧和媒体保持着距离——人们几乎看不到她公开亮相。

  隐匿在闹市中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也一如往常的低调。如果不加提醒,很难看出这里曾经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中药研究所二楼青蒿素研究中心门口的公告栏,这上面记录了屠呦呦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始末。

  从传统古籍中得到研究灵感、不惧危险以身试药,因诺奖一夜成名后,屠呦呦的这些故事变得家喻户晓。忆起往昔,与屠呦呦共事几十年的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廷良已经无法捕捉很多细节,但他对屠呦呦的印象始终如一:认真、踏实、低调、坚持。他想,这也是科学家们的共同特质。

  谈过去:传统古籍中得到关键启示

  新京报:当时屠呦呦团队做青蒿素的研究有什么契机?姜廷良: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中,对战双方因为疟疾减员严重,越南向中国紧急求助,为此中国启动了“523计划”,研制抗虐特效药,很多科学家参与其中,是一次全国大协作。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任务后,很快成立了课题组,屠呦呦担任课题组组长。新京报:研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姜廷良:当时用水煮、高温的提取方法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效果不稳定,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后来屠呦呦想起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

  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由此想到,为什么书中写着要用冷水泡,会不会是常用的煎熬和高温提取方法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所以就改为用乙醚低温提取,解决了稳定性的问题。

  新京报:有媒体报道说,屠呦呦曾经以身试药,是这样吗?姜廷良:药物必须安全、有效、可控、稳定,课题组发现青蒿素对疟原虫有效,那么它的安全性如何?当时为了能抓紧上临床使用,屠呦呦主动提出来拿自己做实验,上级领导同意了她的申请,她们首批三个人做了实验,后来又有几个人重复了实验,都没有问题。实验前,青蒿素对人体的损害到底有多大是未知的,她们是承担了一定风险的。发现青蒿素以后,要提取大量的足够临床使用的青蒿素,当时条件不具备,没有那么大的容器去浸泡,就用老百姓腌咸菜的酱缸,用乙醚浸泡,但是乙醚会挥发,她长期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得了肝炎。

  谈诺奖:看电视她才知道自己拿了诺奖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她得诺奖的消息?姜廷良:她自己打电话告诉我的。因为我跟她同事很多年比较熟悉,她给我打电话说,哎呦,受不了啦,好多记者找来家里,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不就是个药吗?后来我也是听别人说,诺奖打电话通知她那天,她刚好出去了不在家,没有接到电话,第二天下午她看电视才知道自己得奖了,媒体知道消息后都跑去她家了。新京报:听说她一开始没打算去领奖?姜廷良:她对荣誉并不是特别关注,而且当时她身体不太好。我们劝她,能坚持就应该去领奖。这是第一次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研究被评为诺贝尔科学奖,以前有几位华裔科学家得奖,但基本都是在国外做的,像青蒿素完全在国内做的还是第一次。我们跟她说,这是国家的事。为了国家声誉,她决定去了。原来她准备站着演讲,后来还是把椅子搬上去了,坐着说的,可以看出身体状况并不好。同一年美国还有一个奖也请她去领奖,她因为身体原因去不了。

  谈性格:认真踏实坚持,甘愿坐冷板凳

  新京报:在你看来,屠呦呦是一个怎样的人?姜廷良:她心里想什么,嘴巴就讲什么,不了解她的人觉得她说话不够圆滑,她怎么想就怎么说。在科研工作里非常认真、踏实,坚持,甘愿坐冷板凳,如果不是认真踏实一步一步做研究,也不可能获得开创性的发现。她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很认真对待科研事业的人,认真、坚持这样的品质,我想这也是科学家共同具备的。新京报:在公众和媒体看来,她似乎很低调也很神秘。姜廷良:其实不神秘(笑)。成名前后她都很低调,她谢绝了一些大学或者机构当名誉教授的邀请,有一些不是她的领域,而且她认为既然担任名誉教授总得尽自己的责任,她也担不起这个责任。一些国际上的会议她也都谢绝了。她住的小区邻居可能知道,哦,这个老太太得了诺奖。但有时候我们一起在外面吃饭,别人也不知道。

  谈研究:“要把论文变成药”真正解决问题

  新京报:她现在还在做研究吗?姜廷良:她发现青蒿素以后,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在做研究。因为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自然界是很少见的,所以她希望继续探索。青蒿素发现至今40多年了,对它的作用机制目前全球尚无定论,她也希望进一步研究了解它真正的作用机制,对于进一步利用好青蒿素是很有意义的。她对以后的发展也有一些想法,我们也在进一步讨论中,她希望把青蒿素的价值完全发掘出来。

  她现在不来研究中心,我们也不希望她来,养好身体才是第一位的。她主要把握一些原则和方向性的问题,我们会给她书面汇报研究进展,或是去她家面对面讨论一些事情。

  比如,之前她跟我们说,“要把论文变成药”。现在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发论文才是重要的,但是她认为要把论文变成药,要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这句话很简单,但体现了我们研究的落脚点在哪里。

  新京报:团队现在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姜廷良:疟疾在解放前还是很厉害的,经过多年防控,国内自己感染的疟疾已经没有了,在老百姓中已经不是非常重视的病了。但是疟疾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很大的传染病,WHO仍然把疟疾、艾滋病、结核病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类目前治愈疟疾的必须选择。今年4月,我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提出了应对青蒿素耐药性的设想,现在我们正在国外一些地区希望得到临床上的检验。

  有谁能皓首穷经埋在古籍里,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只为快速找到抗疟灵感?

  有谁能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后,还能再坚定地多尝试一次,最终找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将对疟原虫抑制率提高到100%?

  有谁能在试验环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实验防护的情况下,患上中毒性肝炎后仍然坚守科研一线?

  有谁能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确保青蒿素的安全使用?有谁能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赶去海南疟区现场临床试用?有谁能为了倾全力研制青蒿素,将女儿送去老家寄养?屠呦呦都做到了。对于她的选择,丈夫李廷钊非常理解:“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从小低调的屠呦呦,长大后仍不喜欢热闹。即使在名扬天下后,对于一般的邀约也是能推则推。她不习惯得奖给平静生活带来的变化。正如她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所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这位耄耋老人一直时刻准备着,为人类健康造福。屠呦呦说:“荣誉的根本问题是责任。荣誉多了,责任也大了。中医药确实是‘伟大宝库’,应该把它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发挥出来,为人类造福。

  ——来源央广网与人民网

  人物速写:

  当时科研条件十分艰苦,都是土法上马,做临床试验时,屠呦呦和另外两个同事先试服,她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他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

  之以恒。”她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青蒿素的中国女性。就像一株挺立的青蒿,顽强、倔强、执着地向高处生长,拥有着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

  

  

篇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9北京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七大19454延安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会议

  名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9地点北平主要内容意义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七大

  1954.9

  北京

  1945.4

  延安

  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中共八大

  1956

  北京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底

  北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

  1982

  北京

  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的基本路线。会议作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会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我国加快了建设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

  1987

  北京

  1992

  北京

  中共十五大

  1997

  北京

  江泽民作了政治报告;新党章规定:中共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篇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高考政治趣味知识点:

  高考政治知识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点一: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考点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考点三:了解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人民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和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的职责: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等。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各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方案;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短答复。

  考点四: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一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是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三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实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

  考点五: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

  

  

推荐访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物素材100字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素材 人物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