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20:24:03 来源:网友投稿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转眼间为期八天的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结束了,短暂的教师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同时也令我豁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8篇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篇1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转眼间为期八天的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结束了,短暂的教师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同时也令我豁然开朗。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的那一套不成熟的观念。一些些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对新教师培训的点滴体会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这一事业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师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教师又以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起着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学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特殊作用是:

一、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整体进步,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又离不开大学教师的工作。

二、大学教师,既是文化科学的传递者,又是文化科学的创造者,历来对人类社会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活动家,不少是荟集于高等学府或当过大学教师。人们往往把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同文化发达、科学昌盛、政治民主、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学者”、“专家”和“教授”来称呼大学教师,把大学教师的形象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是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品德、教学生怎样做人。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

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师者,人之模仿也”,“为人师表”。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以崇高的荣誉。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而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文明过程必将中断,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在于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道德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材。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根本要求,它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再次是学习了《高等教育法》后,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了运用法律法规来处理高等教育中的纠纷与维权。国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也用法律形式确保了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方向发展。

通过在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进步的同时,我也在教学业务技能上亦有一定的提高。首先是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

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是认识到了学习《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性。想想我这种从初中教到高中,再从研究生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一方面对大学教学理论缺乏足够了解,另一方面又缺乏大学教学实践经验,对大学教学的过程认识不足。青年教师只有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后,在欣赏别人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素养,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拓和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从而促进大学教学理论的研究,推动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虽然这几天的学习接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但今后,我会结合这几天所学的知识,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深度钻研,改正不足,争取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篇2

2006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高等教育结构

2、 教学评价

3、 社会本位论

4、 隐性课程

5、 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2、 试分析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3、 如何突出大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

4、 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三、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看法(包括成就与问题,原因分析,对策等)。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篇3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

2、教学过程

3、威斯康星思想

4、高等教育结构

5、教学评估

6、社会本位论

7、隐性课程

8、高等教育大众化

9、学分制

10、莫里尔法案

11、通才教育

12、教育目的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4、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5、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6、试分析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7、如何突出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8、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9、大学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0、简述通才教育的基本特征

11、简述考试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12、教育与经济的相关关系怎样?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看法(包括成就与问题,原因分析,对策等)。

2、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

3、结合你的教学特点,谈谈对某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条原则?

4、结合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分析我国目前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思路和对策。

5、结合实际谈谈你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6、运用高等教育学原理,结合你的专业,试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导性的关系。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篇4

2006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高等教育学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高等教育结构

2、 教学评价

3、 社会本位论

4、 隐性课程

5、 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2、 试分析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3、 如何突出大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

4、 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三、 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看法(包括成就与问题,原因分析,对策等)。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篇5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转眼间为期八天的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结束了,短暂的教师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同时也令我豁然开朗。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的那一套不成熟的观念。一些些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我对新教师培训的点滴体会。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这一事业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师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教师又以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起着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学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特殊作用是:

一、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整体进步,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又离不开大学教师的工作。

二、大学教师,既是文化科学的传递者,又是文化科学的创造者,历来对人类社会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活动家,不少是荟集于高等学府或当过大学教师。人们往往把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同文化发达、科学昌盛、政治民主、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学者”、“专家”和“教授”来称呼大学教师,把大学教师的形象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是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品德、教学生怎样做人。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

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师者,人之模仿也”,“为人师表”。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以崇高的荣誉。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而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文明过程必将中断,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在于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道德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材。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根本要求,它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再次是学习了《高等教育法》后,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了运用法律法规来处理高等教育中的纠纷与维权。国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也用法律形式确保了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方向发展。

通过在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进步的同时,我也在教学业务技能上亦有一定的提高。首先是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

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是认识到了学习《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性。想想我这种从初中教到高中,再从研究生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一方面对大学教学理论缺乏足够了解,另一方面又缺乏大学教学实践经验,对大学教学的过程认识不足。青年教师只有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后,在欣赏别人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素养,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拓和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从而促进大学教学理论的研究,推动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虽然这几天的学习接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但今后,我会结合这几天所学的知识,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深度钻研,改正不足,争取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篇6

2009岗前培训考试资料(教育学)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P4) 1. 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 2. 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 3.

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论述P8) 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1.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根本

使命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科学文化的殿堂和制高点,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前沿。谁掌握了高校,谁就拥有人才,从而拥有未来。这就决定了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服务社会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了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已很广泛,服务的形式已趋向多样化,主要形式有: (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

(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装让、技术资讯。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简答P19) 1.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都是不同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习惯、道德、思想、艺术、制服等。

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概念P24) 1.高等学校培养目的。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3.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论述P26)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人才是按照德才兼备的辨证关系来培养人才的。

2、

身与心的关系(P26)

身与心的关系,即身体素质发展与心理发展素质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与抗疾病的能力。心理发展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其中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智力发展状况、情绪状态、行为反应、心理适应能力等具体内容。我们要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的健康发展又要有强健的体魄。 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素质是指人的个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和教育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基础品质和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代表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水平,要想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必须具

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就是做人的基础。未来社会要求人才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兼顾两者,不可偏废。 通才教育和专家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简答P46)

(一)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二)专才教育及其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步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P58)

(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实现由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

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体系。

(四)发展终生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是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包括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即终身教育。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简答P61)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只有全面认识学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据此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和试验,才有可能创建比较合理和完善的学制。

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简答P72)

(一)推进学分制

弹性学制作为学年制与学分制之间的过渡学制,其思想的主旨是逐步向完全学分制目标靠近。

(二)打破学校、专业界限

1.打破学校界限。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壁垒被拆除。

2.打破专业界限。实施弹性学制,传统的专业内涵发生了变化,专业口径得到拓宽,狭窄的专业得到改造,专业界限被打破。

3.确定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建立学生转系、转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生在转系、转专业前,提供详细的报告,由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来决定学生是否真正的适合转系或转专业。

(三)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1.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 2.改革考试管理制度。 3.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以下哪些特点(P82)

1、 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团领导和

个人负责的关系,他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 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

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3、 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客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是(P86)

1、 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

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 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

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3、 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

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他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 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优化问题实行后勤社会话的目的在于,卸掉学校办社会的包袱,使学校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来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P94)

1、 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在层次上应有高、中、低之分,在性质上应有学术和职业的区别,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都是有益的。

2、 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

务,我国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和,造成各地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不一致,地方高等院校应适应地方要求,办出地方特色。

3、 建立对应的转学机制,专科学校的课程当然不应该是大学课程的简单浓缩,但对于少数有进一步升学要求和能力的学生,应该建立一种灵

活的机制,让他们转入四年制的大学继续学习,这对于个人何国家都是有益的。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主要方向(P96) 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过莫、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内部有着不同的层次、学科、类型,而我国行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又恨不平衡,所以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只能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具体来了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1、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

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 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

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 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

不同要求的管理

4、 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P103)

1、 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

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 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

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 教师劳动特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

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势的影响(P129)

良好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在大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会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充满乐趣的过程,成为师生平等合作、共同探索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特征(P133) 教学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为教学过程。所谓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和中介性。

双边性表现在教学实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过程。目的性表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而是为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活动。中介性表现在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中介,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教材内容来进行的,是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的规律(P13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必须的内在来纳西,是一种客观存在。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

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

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 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

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

4、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

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141)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计划:(P164)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

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学分分配。 简答:学分制教学计划(P165) 学分制教学计划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地制定和实施的。比起学年

制教学计划来,其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有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一般为160-17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50学分,基础教育70学分,专业教育50学分。普通教育为全校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品德与修养”、“军事与体育”、“语言与技能”和“综合知识”等五个系列;基础教学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和沟通临近学科的课程组成;专业教学除专业教学课程之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等。每个板块只规定学分,而不限定课程。

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P166)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既说明、正文。说明部分阐明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编选的依据、教学方法的提示;正文部分,即大纲要求的基本部分,是根据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地安排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有的还规定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规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简答: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P167)

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理论,还要反应知识获得的过程。

3、教材能够反映与科学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应配以精选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课程建设的要求(P171) 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教材要适应所处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学资料要完整; 考核手段要科学;

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论述: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P178) 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 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专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我们主要讲备课和上课。

1、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为确保上课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上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2)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真正吃透教科书中的内容和材料,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教材重点与难点。 (3)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与本学科、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

(4)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①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这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铺垫工作。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③

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④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5)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手段。

(6)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教学活动计划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一般而言,要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应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教学目标关键在于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深刻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内在要求。

(2)内容正确。内容正确是指教师要正确的阐明教学内容,因为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3)方法恰当。即课上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4)组织严密、紧凑。严密、紧凑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要处理好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②要注意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的一环扣一环,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从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从提问到板书,从巩固练习到课外作业都要严密、紧凑。

(5)积极性高。即教师和学生都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整个课堂活动都能表现出在教师

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课

实验课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和实验课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实验课具有课堂教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直观性、操作性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特点。实验教学有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种形式。不论是哪种实验形式,在教学中都由以下环节组成:

1、实验课的准备

教师要做到:(1)研究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并准备讲义;(2)检查实验室有关设备和各项实验器材的准备情况;(3)准备实验中要求学生的注意事项;(4)给学生布置要预习的实验内容;(5)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等。学生在预习中一般要:(1)认真预习实验教材,了解实验仪器、设备;(2)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2、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结束后,要立刻对所记录下来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实验名称;(2)学生简况;(3)实验目的、要求;(4)实验原理;(5)实验方法、步骤和条件;(6)实验的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7)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8)结论;(9)参考文献。

3、实验报告的总结

实验课结束,师生要一起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讨论和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了要求,由教师解答并纠正严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2)根据实验课的进行情况,对实验中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学生中的共性错误,教师要用解答或示范操作加

以纠正;(3)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做完实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收拾好实验器具,经检查合格才准许离开实验室。

(三)学年论文(课程设计)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课题的选定,应根据确定的课程范围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选择具有综合性并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课题。

2、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应按一定的研究程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即能围绕课题任务,搜集、分析、归纳所需的文献资料及实际材料,独立地运用理论知识及占有的材料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并能用通顺的文字或准确的图表系统地表达研究的成果。

3、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一般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安排,应纳入正式教学计划。

(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设计,是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的科研训练,是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及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作用。

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如下目的:

首先,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其次,使学生收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对于理工科来说,还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2、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 (1)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学生收集并阅读本专业内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书刊、文献资料,并写出一定字数的文献综述,作为文献查阅阶段的总结。 (2)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学生独立拟定出完成设计任务的具体方案,并以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确定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 (3)设计制图和试验研究阶段。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后,要按统一的规格写出设计说明书或论文。

(5)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审查、期中检查和毕业设计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

(6)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经指导教师签字后,可以参加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条件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 (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 (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4、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在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全面负责。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撰写论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

(2)科学性原则。要教育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因材施教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差异,给予个别指导。①②①②③④⑤⑥

教学法方法的概念(P189)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体,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法。 教学评价的类型(P200)

1、诊断性

2、形成性

3、总结性

4、个体内差异

简答: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P204)

1、确定和表述代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2、编制试题

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简答:编制试题(P204)

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和总体设计,难易适度。

在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要统一规格,以免应试者因格式不同而误解。

试题用词要恰当,文字要简明,表意确切,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避免使用艰深字词,有关答题方法和要求的指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至于应考者费解或误解。

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在性质上应有相似之处,但又要避免雷同或存在暗示;正确答案不应排列在相同位置,应随机编排。

所编试题,应尽可能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试题。 试题应各自独立,不可相互牵连,各题之间不要互有关联和重复,一题的正文或答案的表述不应给其他试题提供线索和暗示。

所编试题应便于作答,易于施测,力求阅卷评分时简便、准确,有效地排除无关因素干扰。

简答: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P209)同其他种类的科学研究相比,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三)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室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论述: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观关系(P222)

论述: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教学与教研之间关系(无正确答案,自行解决吧:) 简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P232)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包括: 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所谓“三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活动对学生时时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面广,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六)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渠道在今天社会激烈变化,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大的形势下,有许多学生在心理,思想认识上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在这方

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学生的自我教育渠道

这个渠道的思想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生会,学生的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的系列活动体现出来的。在发挥这一渠道的作用时,要加强学生会,党团组织,各种社团的核心作用,在为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同时,是活动沿着积极有益的方向发展。

总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把许多因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多渠道,多种手段相配合,才能较好的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论述: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与对策(P266)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分析

多年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事件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事实上,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这一方面反映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活动目的不明确,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较差,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勉强而为之;或者是抱着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而随波逐流,甚至有的把“三下乡”活动看作是借机“游山玩水”的最佳时机等。另一方面,不凡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显得难以适应社会等等,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制约了“三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在组织,领导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社会时间爱你活动的重视与支持和宣传发动等学法应有的高度和力度,特别是有些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20年的发展,可以说许多高校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做法。但是由于各类评比中常常是缺乏一个真正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结果是往往凭看材料、听汇报或凭印象而确定,有时甚至还夹杂着个人人际关系的成分,甚至有人借机搞不正之风,这就使得评比结果失真的现象多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高校和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对策性

思考

⒈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通过“三下乡”活动总结表彰会、成果展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⒉ 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

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

⒊ 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

首先,应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去,要明确活动时间及计划安排。其次,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调动教师积极参加社

6

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积极性,可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及时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做以鉴定,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与教师评优、评职、分配相挂钩。再次,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方针,建立有效、科学的活动评价体系,及时表彰、奖励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调动高校师生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以促进“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⒋ 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与否,是决定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里特别要强调几点:一是要突出实践活动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活动;二是提高实践活动的内涵,把参加实践活动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三是要体现时代的特色要有针对性,并注意把建立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和载体。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篇7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

2、教学过程

3、威斯康星思想

4、高等教育结构

5、教学评估

6、社会本位论

7、隐性课程

8、高等教育大众化

9、学分制

10、莫里尔法案

11、通才教育

12、教育目的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4、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5、如何理解大学的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6、试分析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7、如何突出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8、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9、大学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0、简述通才教育的基本特征

11、简述考试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12、教育与经济的相关关系怎样?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看法(包括成就与问题,原因分析,对策等)。

2、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

3、结合你的教学特点,谈谈对某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条原则?

4、结合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分析我国目前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思路和对策。

5、结合实际谈谈你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6、运用高等教育学原理,结合你的专业,试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导性的关系。

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学标准答案优秀篇8

2009岗前培训考试资料(教育学)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P4) 1. 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 2. 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 3.

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论述P8) 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1.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根本

使命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科学文化的殿堂和制高点,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前沿。谁掌握了高校,谁就拥有人才,从而拥有未来。这就决定了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服务社会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了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已很广泛,服务的形式已趋向多样化,主要形式有: (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

(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装让、技术资讯。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简答P19) 1.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教育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都是不同的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习惯、道德、思想、艺术、制服等。

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概念P24) 1.高等学校培养目的。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3.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论述P26)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还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人才是按照德才兼备的辨证关系来培养人才的。

2、

身与心的关系(P26)

身与心的关系,即身体素质发展与心理发展素质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综合的、稳定的特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与抗疾病的能力。心理发展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其中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智力发展状况、情绪状态、行为反应、心理适应能力等具体内容。我们要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的健康发展又要有强健的体魄。 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素质是指人的个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环境和教育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基础品质和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代表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水平,要想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必须具

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就是做人的基础。未来社会要求人才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兼顾两者,不可偏废。 通才教育和专家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简答P46)

(一)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二)专才教育及其特征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步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P58)

(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实现由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

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体系。

(四)发展终生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是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包括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即终身教育。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简答P61)

(一)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三)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只有全面认识学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据此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和试验,才有可能创建比较合理和完善的学制。

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简答P72)

(一)推进学分制

弹性学制作为学年制与学分制之间的过渡学制,其思想的主旨是逐步向完全学分制目标靠近。

(二)打破学校、专业界限

1.打破学校界限。实行弹性学制后,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壁垒被拆除。

2.打破专业界限。实施弹性学制,传统的专业内涵发生了变化,专业口径得到拓宽,狭窄的专业得到改造,专业界限被打破。

3.确定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建立学生转系、转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生在转系、转专业前,提供详细的报告,由评估委员会进行评估来决定学生是否真正的适合转系或转专业。

(三)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1.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 2.改革考试管理制度。 3.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以下哪些特点(P82)

1、 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团领导和

个人负责的关系,他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

2、 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

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3、 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客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是(P86)

1、 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

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 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

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3、 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

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他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 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优化问题实行后勤社会话的目的在于,卸掉学校办社会的包袱,使学校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来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P94)

1、 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在层次上应有高、中、低之分,在性质上应有学术和职业的区别,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都是有益的。

2、 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

务,我国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和,造成各地对人才数量、规格的要求不一致,地方高等院校应适应地方要求,办出地方特色。

3、 建立对应的转学机制,专科学校的课程当然不应该是大学课程的简单浓缩,但对于少数有进一步升学要求和能力的学生,应该建立一种灵

活的机制,让他们转入四年制的大学继续学习,这对于个人何国家都是有益的。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主要方向(P96) 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过莫、结构、质量、效益”统一的发展战略。由于高等教育内部有着不同的层次、学科、类型,而我国行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又恨不平衡,所以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只能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具体来了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1、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

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 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

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 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

不同要求的管理

4、 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P103)

1、 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

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 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

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 教师劳动特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

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势的影响(P129)

良好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在大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些特征,教学过程会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充满乐趣的过程,成为师生平等合作、共同探索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特征(P133) 教学作为一种动态过程而展开,被视为教学过程。所谓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和中介性。

双边性表现在教学实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过程。目的性表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而是为实现一定社会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活动。中介性表现在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中介,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教材内容来进行的,是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的规律(P13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必须的内在来纳西,是一种客观存在。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

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

2、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

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 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

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

4、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

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141)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计划:(P164)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

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学分分配。 简答:学分制教学计划(P165) 学分制教学计划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地制定和实施的。比起学年

制教学计划来,其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有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总学分一般为160-17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50学分,基础教育70学分,专业教育50学分。普通教育为全校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品德与修养”、“军事与体育”、“语言与技能”和“综合知识”等五个系列;基础教学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和沟通临近学科的课程组成;专业教学除专业教学课程之外。还包括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等。每个板块只规定学分,而不限定课程。

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P166)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既说明、正文。说明部分阐明本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编选的依据、教学方法的提示;正文部分,即大纲要求的基本部分,是根据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地安排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有的还规定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规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简答: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P167)

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理论,还要反应知识获得的过程。

3、教材能够反映与科学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应配以精选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应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

课程建设的要求(P171) 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教材要适应所处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学资料要完整; 考核手段要科学;

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论述: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P178) 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 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专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我们主要讲备课和上课。

1、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为确保上课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上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2)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真正吃透教科书中的内容和材料,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教材重点与难点。 (3)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与本学科、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

(4)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①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这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铺垫工作。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③

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④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5)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手段。

(6)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教学活动计划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

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一般而言,要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应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教学目标关键在于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深刻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内在要求。

(2)内容正确。内容正确是指教师要正确的阐明教学内容,因为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3)方法恰当。即课上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4)组织严密、紧凑。严密、紧凑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要处理好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②要注意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的一环扣一环,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从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从提问到板书,从巩固练习到课外作业都要严密、紧凑。

(5)积极性高。即教师和学生都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整个课堂活动都能表现出在教师

引导下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课

实验课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和实验课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进行独立操作,人为地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实验课具有课堂教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直观性、操作性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特点。实验教学有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种形式。不论是哪种实验形式,在教学中都由以下环节组成:

1、实验课的准备

教师要做到:(1)研究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并准备讲义;(2)检查实验室有关设备和各项实验器材的准备情况;(3)准备实验中要求学生的注意事项;(4)给学生布置要预习的实验内容;(5)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分组等。学生在预习中一般要:(1)认真预习实验教材,了解实验仪器、设备;(2)写好实验预习报告。

2、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结束后,要立刻对所记录下来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般有以下几部分组成:(1)实验名称;(2)学生简况;(3)实验目的、要求;(4)实验原理;(5)实验方法、步骤和条件;(6)实验的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7)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8)结论;(9)参考文献。

3、实验报告的总结

实验课结束,师生要一起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讨论和检验实验结果是否达到了要求,由教师解答并纠正严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2)根据实验课的进行情况,对实验中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学生中的共性错误,教师要用解答或示范操作加

以纠正;(3)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科学素养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做完实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收拾好实验器具,经检查合格才准许离开实验室。

(三)学年论文(课程设计)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课题的选定,应根据确定的课程范围及其有关的理论知识,选择具有综合性并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课题。

2、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应按一定的研究程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即能围绕课题任务,搜集、分析、归纳所需的文献资料及实际材料,独立地运用理论知识及占有的材料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并能用通顺的文字或准确的图表系统地表达研究的成果。

3、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一般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安排,应纳入正式教学计划。

(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设计,是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的科研训练,是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及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作用。

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如下目的:

首先,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其次,使学生收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对于理工科来说,还包括设计、计算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2、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 (1)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学生收集并阅读本专业内与毕业设计内容有关的书刊、文献资料,并写出一定字数的文献综述,作为文献查阅阶段的总结。 (2)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学生独立拟定出完成设计任务的具体方案,并以教学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对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确定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具体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 (3)设计制图和试验研究阶段。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 (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后,要按统一的规格写出设计说明书或论文。

(5)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一般分初期审查、期中检查和毕业设计的评阅三个阶段来进行。

(6)毕业设计的答辩。毕业设计经指导教师签字后,可以参加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位授予条件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 (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 (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4、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在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对学生全面负责。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撰写论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

(2)科学性原则。要教育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因材施教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差异,给予个别指导。①②①②③④⑤⑥

教学法方法的概念(P189)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体,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法。 教学评价的类型(P200)

1、诊断性

2、形成性

3、总结性

4、个体内差异

简答: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P204)

1、确定和表述代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2、编制试题

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简答:编制试题(P204)

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和总体设计,难易适度。

在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要统一规格,以免应试者因格式不同而误解。

试题用词要恰当,文字要简明,表意确切,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避免使用艰深字词,有关答题方法和要求的指导语,应简明扼要,不至于应考者费解或误解。

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在性质上应有相似之处,但又要避免雷同或存在暗示;正确答案不应排列在相同位置,应随机编排。

所编试题,应尽可能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试题。 试题应各自独立,不可相互牵连,各题之间不要互有关联和重复,一题的正文或答案的表述不应给其他试题提供线索和暗示。

所编试题应便于作答,易于施测,力求阅卷评分时简便、准确,有效地排除无关因素干扰。

简答: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P209)同其他种类的科学研究相比,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三)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室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论述: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观关系(P222)

论述: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教学与教研之间关系(无正确答案,自行解决吧:) 简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P232)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包括: 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所谓“三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活动对学生时时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面广,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六)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渠道在今天社会激烈变化,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大的形势下,有许多学生在心理,思想认识上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在这方

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七)学生的自我教育渠道

这个渠道的思想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学生会,学生的社团组织,班级组织的系列活动体现出来的。在发挥这一渠道的作用时,要加强学生会,党团组织,各种社团的核心作用,在为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同时,是活动沿着积极有益的方向发展。

总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系统观念,把许多因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多渠道,多种手段相配合,才能较好的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论述: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与对策(P266)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分析

多年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事件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事实上,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这一方面反映为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活动目的不明确,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较差,常常是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任务勉强而为之;或者是抱着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而随波逐流,甚至有的把“三下乡”活动看作是借机“游山玩水”的最佳时机等。另一方面,不凡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缺乏应有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显得难以适应社会等等,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制约了“三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在组织,领导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社会时间爱你活动的重视与支持和宣传发动等学法应有的高度和力度,特别是有些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20年的发展,可以说许多高校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一些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做法。但是由于各类评比中常常是缺乏一个真正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结果是往往凭看材料、听汇报或凭印象而确定,有时甚至还夹杂着个人人际关系的成分,甚至有人借机搞不正之风,这就使得评比结果失真的现象多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高校和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对策性

思考

⒈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通过“三下乡”活动总结表彰会、成果展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

⒉ 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

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指导方针,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

⒊ 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

首先,应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去,要明确活动时间及计划安排。其次,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调动教师积极参加社

6

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积极性,可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及时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做以鉴定,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与教师评优、评职、分配相挂钩。再次,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方针,建立有效、科学的活动评价体系,及时表彰、奖励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调动高校师生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以促进“三下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⒋ 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社会实践的科学化与否,是决定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里特别要强调几点:一是要突出实践活动的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活动;二是提高实践活动的内涵,把参加实践活动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三是要体现时代的特色要有针对性,并注意把建立实践基地作为依托和载体。

推荐访问:湖北省 岗前 教育学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