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及其处理*

发布时间:2023-09-29 14:42:03 来源:网友投稿

谢金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1101)

新闻与宣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深化这方面的认识对新闻理论与实践都有重要意义。许多人认为新闻就是宣传,新闻报道就是宣传报道。为什么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学界和业界都很重视舆论监督,许多媒体仍然不能、不敢或不想监督?对新闻与宣传不加区分、混为一谈,把宣传、舆论工作的要求作为新闻传播的要求,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新闻媒介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等功能也有这样的问题。如此既不能充分全面地发挥新闻的作用,也不能按新闻的特点和规律用新闻做好宣传,还会损害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需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实践上科学把握,正确认识和处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以及 “用事实说话”“典型报道”“后真相”等问题。

把新闻约等于报道,报道约等于宣传,新闻就约等于宣传,就要按宣传的需要来决定报道与否和怎样报道,决定是否要突出报道、强化报道或推迟报道、部分报道、不予报道等等。于是对负面事情尽可能不报道、缩小报道或负面新闻正面做,正面事情尽可能报道,而且尽可能拔高。或者反之,负面的尽可能报道,正面的尽可能不报道。

有必要厘清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科学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内涵之别

对于新闻的内涵,学界至今没有共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迈克尔·舒德森在2020年的一次讨论中还说道:在一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必须要形成共识,比如到底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

我们一般认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笔者以为,这只应是报刊时代的操作性定义,而学术性定义当为“真实、新鲜、受众需要的信息”。

广义上的新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这种信息,包括口头、书信、文件、微信或大众传媒等各种媒介中的,演讲、新闻发布会、新闻公报、时事评论、报道作品等各种形式中的,经过或未经公开传播的;狭义上的新闻是指大众媒介上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样式的信息,包括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其他各种报道,如我们常说的头版头条新闻、新闻写作、新闻奖等。

与过去的新闻定义相比,这里的定义不仅增加了受众需要的维度,还适应了移动传播时代把握新闻概念的需要。移动传播的分群化、个性化、“长尾效应”,使许多不为大众媒介所关注的信息也得到了传播。移动传播的碎片化,又使许多片段的、零散的信息得到了传播,如知情者的揭秘,路人拍的现场视频。还有许多新闻性信息是在移动传播的评论中。

“宣传”两字在汉语词源上的意义是宣布传达和互相传布,相当于传播。在现代使用中,从广义上说,宣传就是宣示传扬。不论是事实性、意见性还是情绪性信息的传播,包括新闻传播,都可以是宣示传扬。报道某个人、某个地方、某种行为,都可以是宣传。从狭义上说,宣传是为了达到影响人的目的而传播相关信息或观点,包括各种理论、主张、纲领、方针、政策、法律、道德等,如政治思想宣传、道德法律宣传、公关广告宣传等等。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其本源是事实。宣传是一种传播,其本源是观点。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说”是事实,当年对这一事实的报道是新闻,后来我们对这个观点的宣传,则不是新闻。

(二)作用之别

功能的发挥产生作用。新闻有反映事实、告知情况、了解环境、吸引关注等功能,既可产生对应的反映、告知、了解等作用,也可产生其他作用,如反映功能也可产生告知、宣传、监督等作用。因此,一种功能可有多种作用,多种功能也可有同一种作用。

功能一般无所谓正面积极的和负面消极的,作用则不同。嘴有吃喝和说话功能,既有补充营养和表达思想作用,又可病从口入和祸从口出。不仅虚假新闻有负面作用,真实新闻也会有,如时机不当、片面突出、负面新闻过于集中等。

许多人都知道新闻有宣传作用,其实新闻的作用远不止此。我们分别从新闻传播的客体、主体和载体来看其功能与作用:

1.反映功能与作用

从新闻传播的客体——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来看,或者说从新闻的本源(事实)来看,新闻能反映事实、反映环境、反映世界,反映问题、反映舆论、反映民情民意等等,从而产生反映作用及相应的沟通作用、瞭望社会作用、舆论监督作用,实现公民的知晓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作用——不了解情况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无法参与、表达和监督,可见新闻传播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条件。通过反映,还可起到记录活的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新闻的片面、夸大、扭曲反映,又会产生误导和欺骗作用。

2.告知功能与作用

从新闻传播的主体之一——传者来看,新闻能广而告之:告知情况、告知成就、告知政策、告知经验等等,从而产生告知作用及相应的宣传作用,用事实来树立形象、证明观点、推翻“雄辩”,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态度和行为,如影响舆论。然而也要防止为宣传而进行片面报道,甚至故意夸大或缩小、歪曲或颠倒、隐瞒或编造事实,损害反映作用,降低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从而也损失宣传的影响力、引导力,乃至引起社会信任的丢失。

3.了解功能与作用

从新闻传播的另一主体 ——受传者来看,可通过新闻了解信息、了解真相、了解环境、了解奇闻逸事等等,从而产生了解作用和相应的认识、学习、消遣等作用。移动传播中,受传者还通过了解后的转发,产生以下作用:①个人表达作用——许多移动用户看到符合其看法的新闻,便产生转发的欲望,通过转发显示自己的态度或印证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种表达;②社交作用——许多用户把转发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交流,一种对他人的馈赠,接受者除了接收信息,也接受了传者的善意,增进了对传者的了解。

4.吸引关注功能与作用

新闻能吸引人们对有关内容的关注,产生议题设置作用。这同时也是对有关媒介——信息的物质载体的关注,产生建构新闻媒体的作用:让有关媒体获得注意力、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吸引力和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带来广告投放。中国较昂贵的日常广告发布机会,就是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节目后的时段。

宣传的作用则是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观点、思想和情感、态度和行为。

(三)要求与方式之别

新闻要求真、新、快,新闻价值大,要求全面、客观、公正,要求信息质量高、社会效果好,这些都是与传播事实性信息相关,还是对片面宣传的抑制。

而宣传的要求则与传播思想观点相关。(1)基本要求①正确:观点、推理正确,材料恰当典型;②鲜明:观点清晰明确,主要观点突出,尽可能给人深刻的印象;③针对:有的放矢,不要对牛弹琴。④时宜:发表的时机适当,以产生较大的宣传效果,避免副作用。(2)选材要求①一致性。与宣传者的观点、主张、目的相一致。②针对性。针对宣传所指向的对象、所涉及的问题。③普遍性。能具有普遍作用,会受到广泛关注,可产生广泛影响。④典型性。详见下述“典型报道”。

形式上,新闻传播注重信息的质和量,使告知准确、充分和有用,尽可能具体、简明、朴实,不宜使用比喻、夸张、突出强化等手法。而宣传注重观点的正确和有力,使宣传鲜明、生动和有效,并便于反复传播,尽可能清晰扼要、突出强化,常利用各种提法、修辞、口号、符号标志,用以唤起接受者相应的心理反应,又便于反复、广泛传播。

时间和频次上,新闻要求新鲜,追求速度、时效和新意,力求更大的新闻价值。一般是一次性的传播。而宣传讲究时机和场合,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避免副作用,并经常以重复来加深人们的印象,比如宣传样式之一的广告。

(四)出发点与直接目的之别

新闻传播是从受传者的需求出发,以受传者为中心,宣传是从传者的需要出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新闻传播的直接目的是反映告知,让人了解。新闻的宣传作用主要也是通过告知而达到。宣传的直接目的是让人们接受一定的看法,使受传者的注意和认知、思想和情感、态度和行为朝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建立、巩固、加强或弱化、转变。

正是由于上述区别,新闻报道与宣传报道也就相应的不同。例如以报道的形式做广告,是一种宣传,而不是新闻。

(五)新闻与宣传的联系

新闻是一种信息,其主要存在和产生作用的方式是传播,宣传也是一种传播。新闻与宣传还往往在同一个传播媒介上,甚至在同一个传播内容中。因此都要遵循、利用传出规律和接受规律。用事实做宣传还要遵循新闻规律。

新闻与宣传又相互影响。新闻有宣传作用,许多宣传用新闻来做。新的宣传内容也会有新闻价值。另一方面,有的新闻则会抵消或者产生相反的宣传作用。宣传的需要也往往会妨碍、损害新闻的真实和新鲜、全面和客观并超过传播对象需要的程度。

由于新闻与宣传的相似和联系,许多人认为新闻就是宣传,新闻工作就是宣传工作,须按宣传的要求和方式稿新闻;许多人认为的中国特色、中国话语新闻学,主要是研究用新闻和传播媒介作正面宣传、引导舆论,以及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和措施等的理论和方法,总体上以发挥新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为主, 当属于宣传学、政治学与新闻学的交叉,且更多地属于前者。

(一)需各司其职

新闻与宣传有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无高低贵贱之分。把新闻与宣传画上等号、混为一谈,只按宣传的要求和方法做新闻工作,就会妨碍按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办事。一则只求与宣传的需要相符,排挤掉许多社会和公众都需要的、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和评论,例如反映民情民意的信息和意见,有助于汇集民智民慧、纠正偏误倾向的观点和建议,以及揭露真相、舆论监督性的内容。二则只求事实为宣传服务,突出、强化某些事实,缩小、弱化另一些事实,偏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丢弃平衡报道,还会因宣传需要而放松必要的核对,隐瞒重要事实、进行片面报道,甚至篡改、生造新闻。

这样的认识和操作既妨碍新闻的反映、告知、了解等作用,削弱新闻媒介的吸引力、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也有损于宣传的声誉和效果,乃至有损于人们对新闻与宣传的主办、主管机构的信任。新闻媒介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信力还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系统的信任。

因此有必要强调,新闻与宣传要各司其职,避免互相排挤和替代。不能认为不是宣传需要的,就不予报道,而不顾社会和公众是否需要,或者进行片面报道,甚至添油加醋,故意隐瞒、篡改、生造新闻。

新闻与宣传要各司其职,就要按各自的规律,主要表现为按各自的要求和方式,避免把宣传的突出强化、倾向鲜明、反复强调等用于新闻报道,使新闻缺乏新闻价值,就要防止为宣传而弄虚作假,或因宣传价值而放松新闻质量把关,助长虚假新闻,损毁公信力。

(二)正确处理新闻传播与宣传的矛盾

新闻传播的要求与宣传的要求会有矛盾。首先,许多事实会与宣传的需要不一致。应把宣传建立在事实之上,并以事实来检验观点的正确与否。当传者发现事实与宣传的观点有矛盾时,应尊重事实,而不应在报道中削足适履,用偶然、例外的事实来宣传观点,或扭曲、篡改、捏造事实,误导受众。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是同情保皇党的,但是他忠实反映现实的态度,使他小说中的保皇党人士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恩格斯把巴尔扎克的这种真实、客观的反映称为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新闻的时效与宣传的时宜,新闻的全面、客观与宣传的突出、强调、鲜明的倾向性,也都会有不一致之时。在选择和传播新闻时,是以新闻价值为主,还是以宣传价值为主?是保证、突出新闻价值还是宣传价值?这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任务和对象,进行综合权衡。如在战争等特殊时期和环境中,往往需要以宣传价值为主,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扩散的可能和受众的选择余地、能力和自主性都大大发展了的今天,新闻价值的地位也自然上升了。

例如对同一件事情,新闻传播要求尽快报道,而宣传要在事情彻底搞清楚以后,选择适当的时候报道,此时要考虑到,现在手机、互联网已使不予报道、推迟报道、部分报道、对内对外有别报道等传统做法的效果大打折扣,任意使用这些做法,不仅会使公众的知晓权、批评权、监督权及其他相关权益受损,还会使我们传媒机构的公信力甚至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在数字化、移动化、全球化传播时代,新闻传媒的国际竞争日益广泛和激烈,国内市场也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新闻价值的有无和大小还关系到我们传媒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同时,我们也要比以往更注意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的正当需求。

(一)用事实说话

事实会说话,许多新闻还会产生意外的宣传效果。事实胜于雄辩,新闻的事实性使宣传容易被接受。现在的受众已有很多的选择余地,很大的选择主动权,单纯宣传越来越难以赢得受众,而新闻则是许多受众追逐的对象,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和选取。用新闻做宣传日益成为重要的宣传方法。许多企业也尽可能用新闻手段进行公关宣传、做“软性广告”,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然而这里的事实只是用来说话的,是证明观点的材料,是从属于说话、为观点服务的。因此这类新闻往往只选择有利于说话的事实,而摒弃其他事实;对一些事实尽可能突出强化,即使它们并非传播对象很需要的。可见这只是一种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是宣传之道,如果将其作为新闻之道,乃至成为对新闻报道的最高要求,则是真理往前多走了一步。

(二)运用新闻规律

既然是用新闻作宣传,就要运用新闻规律。所谓新闻规律就是关于新闻现象和活动的规律,包括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 一般、普遍规律和具体、特殊规律,往往表现在相应活动的要求上。运用规律就是道法自然、顺势而为。用新闻做宣传时也要遵循和利用信息传播、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包括尽可能有客观的形式,让事实自己说话,力避宣传味宣传腔。这不仅能给人以客观、信实之感,还有助于避免、纠正报道者的偏见。

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外宣传栏目《中国新闻》的系列报道《20年巨变》中,有一集为《上海外滩的“情人墙”悄悄消逝》,反映的是20年前,由于住房紧张和活动场所少,外滩的黄浦江围墙前成了谈恋爱的极好去处。夜幕一降临,那儿就聚满了一对对谈恋爱的,以至于很拥挤。尤其是在墙边,甚至有大龄青年的弟弟妹妹提前去占位。20年后,这一景观不见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市区比过去扩大了几倍,公园和绿地增多了,年轻人又有了许多新的活动场所,如咖啡屋、歌舞厅、保龄球馆等等。两三分钟的节目讲述了中国人生活变化的一个生动故事,不添一词却实实在在地宣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编辑处理上,也要让人们对内容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感到放心,自然而然地接受。

在移动传播时代,传者无限多元,信息很难封锁,只按宣传需要、完全从我出发,不顾新闻规律、不顾受者需要的报道,比以往更容易被遗弃、被取代。

(三)运用宣传规律

既然是做宣传,就也要运用宣传规律,主要包括宣传动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规律,宣传手段、宣传艺术与宣传效果相统一的规律;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互动的规律;宣传活动反映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宣传规律体现在宣传的要求和策略中,既包括上述基本要求和选材要求,也包括下述传者、内容、媒介、对象策略。

宣传也是一种传播,可从传播的四大要素——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也即传播对象)——采取策略。宣传也是一种说服,可借鉴传播学的劝服理论。

1.传者策略。提高可信度、专业度、亲和度,增强“四力”——吸引力、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高可信度的信源在传播后会很快产生积极效果,许多人接受观点有时并非出于对有关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对传者的信任。但信源又会在一段时期后被遗忘,需要一再出现。

2.内容策略。清晰扼要,突出强化。论据确凿、有力、充分,尽可能用事实说话。主要诉诸情感往往比主要诉诸理智更有效,但又因人而异。

还要注意内容的呈现方式。包括结构顺序,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给出显性结论还是隐性结论;只讲一面之词还是提供两面之词。这些也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例如,许多人往往更容易接受自己作出的结论,但是太复杂的事、对低智能的人,直接给出结论效果更好。

此外,如果传播对象早晚会听到相反的观点,不如我们自己先提出来加以驳斥。如果传播对象已经持有相反的观点,可采取以退为进、旁敲侧击、潜移默化等策略,避免无效冲撞,如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强烈的恐惧信息往往会干扰说服意图,温和的恐惧信息往往会有更好的说服效果。

3.媒介策略。根据各种媒介、即传播渠道的长处和短处选择、利用媒介。可通过口头亲历:包括介绍、谈心、会议、讲座等。口碑有奇效,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每个人都是一个带有丰富信息的媒介。也可通过传统媒介:样品、户外、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公众号等新媒体。

4.对象策略。充分考虑到传播对象的个人、群体和环境因素,包括个人和群体的性别、年龄、民族、身份、学历、职业等人口统计学特点,和经历、收入、需求、动机、情绪等其他特点。例如对教育程度低或接受度低的受众,一面话会有更好的效果;对教育程度高或接受度高的受众,则两面话会效果更好,也许他们听到过或想到有两面话。

环境包括家庭亲友等熟人圈小环境、活动圈和交流条件(主要为传播媒介)中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大环境。可通过环境产生正面影响,防止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果要改变传播对象与其环境中的人共有的观点时,最好不要简单否定其环境中的所有人,可指出其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四)防止用事实说话的偏误

新闻用事实说话,引导舆论不应只是简单地甚至片面地用个别事实证明某种观点,更不能用事实说假话,而应是用真实、全面、客观的事实纠正偏误,把舆论引导到符合客观实际。

事物往往有例外,如果用例外的事实来说话,就会说出相反的话。例如在虐待囚犯的地方,找一两个囚犯,说他们受到了善待,即使说的都是事实,也可能只是例外。

事实的传播又会被说话者按需加工,甚至被加工得面目全非。我们知道,说话被掐头去尾,意思就会走样。事实经过精心选择和处理,也会说出别样的意思。

用越直观的方式说话,说服力越强,而如果用来说假话,欺骗性也越强。如果上述囚犯的话,是用电视而非报纸传播的,人们看到了真人真事,往往很难产生疑问了。

作为受传者,则要明白有的新闻是用来说话的,其中有的话是对传者和受者都有益的,有的则只是对传者有益,而对受者无益,甚至有害。

我们用新闻做宣传时经常使用“典型报道”。一般而言,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有一定的个性,是独特的“这一个”,又有较大的共性——是许多同类的人物或事物共有的性质。因而典型能有较大的认识价值:既是真切的,独特的,又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或者说较大的普遍性。其共性越丰富广泛、代表性强,典型性也就越强。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描绘典型情景,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能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一滴水珠见太阳”,让人们对现实能有既具体、深入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杜甫的诗歌,茅盾的小说,夏衍的报告文学。新闻传播也可以通过对真实人物和事物的报道,产生类似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效果,如许多长篇通讯、大特写,并且还衍生出新闻与文学融合的报告文学。

然而在我们的新闻界,许多人认为只要人物和事物突出就典型,比如特别好或特别坏。其实突出的人物和事物虽然有较为鲜明独特的个性,但不一定就有较广的共性,较大的代表性。许多人还认为只要能有较强的宣传教育效果就是典型。在用新闻做宣传时,尽力突出强化报道对象的某些方面,而隐去相反的、被认为不利于宣传效果的方面。这种方法又被上升到了“典型报道理论”的高度。后来有人提出反诘:新闻报道要求全面、客观、注意平衡,而“典型报道”抓住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大做文章,进行突出、强化报道,有很强的主观性,不符合新闻之道,应予摒弃。

实际上,我们新闻媒介的某些“典型报道”,往往采用“突出报道”——对突出的人物或事物进行突出强化的报道,并不关注全面性,也不注重报道对象的普遍性、代表性,甚至正因为其特质稀缺,才更要加以宣示传扬。这时的“典型”,其实只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的人或事。在报道中又将这些方面凝练、集中、强化,而略去相反的方面。

不可否认,有些并不全面,又不一定含有较大共性的“典型报道”,也能产生不小的、积极的宣传作用,因而不必对其截然排除,就像不必因为新闻要新鲜、广告却重复,而否定广告的生存权。然而也不能因为“用事实说话”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就排挤别的报道方法,更不能把“典型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典范、要求所有报道学习遵照。突出强化某些方面,隐去另一些方面,至少会使认识价值打折扣,甚至还会干扰我们的正确认知和判断,最终也瓦解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

移动传播、人工智能则给虚假新闻的生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便利,给辨别和把关带来新的难度,厘清宣传需要与虚假新闻的关系就更为必要了。

片面追求宣传效果会放松、放弃对真实性的追求和把关,甚至故意造假。我们有过的许多虚假新闻与宣传的需要有关。不顾人们了解真相的需要,完全“从我出发”摆布新闻,为宣传需要而罔顾事实,甚至故意制造虚假新闻,这是许多宣传的致命伤。

有些人认为,只要宣传效果好,新闻报道与事实有点出入也无所谓。于是把关不严,被虚假新闻钻了空子。让人们了解真实世界和周围环境,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责。虚假新闻则使人们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与此相关的各种思维、判断、决策、行动。即使是看起来有正面宣传教育作用的假新闻,也免不了如此,而且还会侵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则,瓦解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受传者的社会信任。假作真时真亦假,正当合理的宣传也会因此被拖累。

移动传播让所有机构和个人都能方便地面向社会发送信息,大大增加了新闻真实受干扰的可能,乃至虚假新闻泛滥。许多人无所适从,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种“后真相”现象又被人利用来做宣传,他们不是尽力挖掘真相,而是尽力说得动听让人接受。

所谓“后真相”,是指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现象。这个词被《牛津词典》评选为2016年度词汇,编辑解释说,“后真相”是指情绪和个人理念影响公众意见,而事实真相反而无足轻重。换言之,后真相的主要表征是情绪的影响力超过对事实真相的寻求欲。这反映了许多人不理会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怀疑一切,跟着感觉走。人们会倾向于期待、接受那些与自己价值、态度和情感、愿望相近的信息,对其真伪缺少留意或不作留意。在真假难辨时,许多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甚至在出现了与自己立场相悖的事实证据后,有些人仍倾向于无视这些信息。以致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情绪更容易影响人,出现了普遍的意见对峙、关系撕裂现象。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包括经济与社会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全面兴起,但移动传播、社交媒介的大幅度普及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基于移动传播的社交媒介让人人都能面向公众发送信息,许多人在事实还不清时已急于通过社交媒介发表评论。人们接收信息也越来越多地从专业媒体转向社交媒介。反常、诡异、情绪化、耸人听闻的流言、谎言、阴谋论往往比事实更能吸引眼球,在缺乏把关人的社交媒介得到广泛传播。正如牛津大学出版社词典部卡斯帕所说:“随着社交媒体崛起成为新闻来源,人们对主流机构提供的事实越发不信任。”(1)转引自《后真相时代》,吴飞的博客《重建巴比塔》2017-07-07。许多人接收信息的公式是:微信私聊里说的>微信朋友圈里说的>微信社交群里说的>大众媒体里说的,尤其是涉及与媒体的倾向性不一致的事情时。

此外,移动媒介的低信息容量很难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移动传播使传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有些传者一味猎奇,或等不及核实就抢先发表。这也给片面、主观、虚假信息增加了新的土壤。

从深层看,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的看法、能满足自己某种心理的信息,拒绝那些相反的信息。在注意、理解、记忆过程中都是如此。另一方面,现在移动传播用户获得信息往往是经过所谓的“协同过滤”,即往往不再是自己找来信息,而是得自社交媒介如朋友圈、微信群,它们在帮你过滤。使你关注跟你相似的人、你所偏好的事,它们把相似的观点给你,使你原有的观点更加固化,甚至歧化、偏执化,进而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传播机构的大数据分析、算法推送,往往使受传者更加局限于自己偏好的内容,并不断加强这种偏好和相应的思想情感,排挤了纠正偏误的机会。加上有些宣传利用“后真相”钻空子,于是大众对确凿的消息、负责任的评论,专业的精神的需要就更为迫切了。

猜你喜欢信息订阅信息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展会信息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信息超市大众创业(2009年10期)2009-10-08展会信息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9年7期)2009-09-29展会信息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9年11期)2009-06-25展会信息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9年3期)2009-04-21展会信息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9年2期)2009-03-27展会信息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9年12期)2009-02-03信息建筑创作(2001年3期)2001-08-22健康信息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推荐访问:宣传 关系 新闻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