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打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发布时间:2023-09-13 08:12:02 来源:网友投稿

刘晓翠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区域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期、优势重组期和动力再造期。基于此背景,本文从辽宁实际出发,深刻分析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的路径和举措,以及具体保障措施,为“十四五”辽宁实现“区域格局优”的发展目标,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新思路、新实践。

〔关键词〕中心城市;
城市群;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辽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背靠吉林、黑龙江广袤腹地,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新动能,有利于辽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时代之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期、优势重组期和动力再造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十四五”时期,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必须顺应新形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必须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承载能力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必须立足东北地区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4个副省级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有效整合现有各类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推动形成东北三省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客观规律

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了75%的人口,创造了88%的GDP,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资源、产业、人口等加速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态势愈加明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粤港澳、长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中心城市迅速崛起,对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日趋凸显。

(三)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协调发展,必须立足解决突出问题,发挥比较优势

东北全面振兴,是东北三省的共同责任,需要加强协同,共谋发展。从辽宁看,“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布局总体上是合理的,但也面临城市规划统筹不够、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突出等问题,特别是沈阳、大连竞争实力不强,沈阳都市圈一体化程度不高,辽宁沿海經济带缺乏产业协同。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效破除资源要素流动障碍,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二、着眼优化区域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十四五”时期,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辽宁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率先突破、率先振兴。关键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部署,紧密结合辽宁实际,深刻把握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领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做强一轴、壮大两核、聚力圈带、联动两区”,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奋力开创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努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做强一轴,就是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为主轴,以抚顺、本溪、盘锦、铁岭为支撑,集中力量建设多业并举、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优势产业带、新兴经济带和产城融合的创新走廊,打造带动辽宁高质量发展“动力轴”。壮大两核,就是全方位提升沈阳、大连“双核”地位,围绕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目标,引导各类要素加速集聚,完善创新、开放、金融、服务等功能,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辽宁振兴发展“主引擎”。聚力圈带,就是重点聚焦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两个区域发展战略,挖掘制度创新含金量,围绕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改革创新突破,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联动两区,就是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导区,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交通、产业、市场对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京津冀休闲旅游康养目的地。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一)加快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沈阳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经济活力较强,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要地,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1.做大做强城市综合实力

东北四大中心城市中,沈阳最具备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要以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为目标,发挥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的纽带作用,加快推进沈抚一体化发展。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为“大沈阳”增加200多万人口,使沈阳人口总规模将超过1000万人;
同时可增加地区生产总值900多亿元,合计突破8500亿元,有助于做大沈阳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产业实力,加快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2.完善区域金融中心功能

把金融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完善金融体系,增加金融机构,支撑产业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沈阳设立区域性总部、特色专营机构,吸引日韩等国外投资者依法设立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在沈阳设立辐射东北地区的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及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3.强化科技引领产业升级

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催生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制造业应用场景优势,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用智能科技为制造业赋能,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使“硬产业”插上软翅膀,让“软产业”增强硬实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吸引高端人才“项目+团队”集聚,依靠人才创新、创业、创造。

4.发挥优势产业龙头作用

坚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重点围绕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若干超百亿、超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围绕重大航空装备、航天应用、核技术装备等工程,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迈向中高端,加快沈阳航空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东北地区物流枢纽优势,与港口城市携手打造“海陆空”贸易物流中心联合体。

5.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对沈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战略设计,吸引高水平团队管理运作,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旅游营销专业化、市场化和网络化。围绕沈阳独特的“清文化”“民国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推出特色精品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和时代精神家园。

(二)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升开放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

围绕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定位,打造面向日韩的东北亚开放合作战略高地,带动辽宁扩大开放,加快振兴。

1.加快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

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升级改造码头功能,建设智能化港口,提高港口能级和水平,推动口岸服务便捷、物流服务高效、航运营商环境优良。发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功能,研究航运指数期货,探索航运运价指数、航运保险指数衍生品交易,建设东北亚重要商品交易中心。发挥港口大进大出优势,围绕装备制造、造船及海洋工程、大型石化炼化等优势产业,打造临港产业集群。

2.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利用大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功能,对标上海臨港新片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开展中日韩自贸区框架下跨境贸易和物流便利化试点,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完善“前港—中区—后城”模式,瞄准高端产业和重大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打造融“港产城融创”于一体的东北亚“新蛇口”。

3.依托创新引育新动能

争取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壮大一批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软件和服务外包优势,在工业设计、网络和动漫游戏等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依托长兴岛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促进石化产业由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变。

4.面向东北亚打造开放新平台

加快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跨境旅游、医疗康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率先开展生活服务类商品免税消费试点,拓展对日合作发展新空间。深化与韩国在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软件开发、商贸等领域的合作。办好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国际工业博览会等活动,搭建综合服务、专业贸易等线下展示交易平台,重塑大连国际化都市新形象。

(三)加快建设都市圈、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建设辽宁中部大都市圈

加快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沈阳辐射带动功能,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重点,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分工协作、生态环保共治,提升物流效率,统筹信息网络,消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提升城市群能级。推进鞍辽一体化发展,以鞍山、辽阳同城化为目标,发挥两市辖区相连、城区相邻、人文相融的基础优势,合力打造千亿级的钢铁、铝材加工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产业链,建设重要节点都市圈。

2.促进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

发挥港口城市优势,各城市之间通过共建科技创新、人才保障、金融服务、绿色环保、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合力开展货物通关、贸易统计、检验检测认证等合作,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强化企业合资合作和项目重组,通过改造存量、优化增量,打造水平分工与垂直整合相结合的石化产业集群。推进营口、盘锦产业一体化发展,与大连长兴岛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优势互补,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合力打造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

3.加快先导区和经济区建设

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与京津冀地区对接机制,发挥辽西地区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主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加强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供给,吸引更多高质量项目和产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入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充分利用山区特色资源,加快发展生物制药、有机食品、大健康等绿色产业,依托山、水、林、泉和民风民俗等要素发展全域化、品牌化生态游。

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保障措施

1.深化土地市场改革

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由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将建设用地资源更多向沈阳、大连以及鞍山、辽阳、营口等城市倾斜,确保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在东北三省范围内开展土地异地占补平衡试点。

2.完善人口人才政策

探索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促进人口正流入。设立东北振兴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提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允许地方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定。

3.健全技术要素市场

探索建立统一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区域一体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

4.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大伙房水源生态补偿机制,实行用水量与补偿资金挂钩,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之间开展资金、产业、就业等补偿,实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5.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等地区的转移支付。完善跨区域“飞地经济”政策,对新设企业税收增量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地区分配。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区域经济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7期)2018-05-22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建筑科技(2018年1期)2018-02-16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0期)2017-05-17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商场现代化(2016年22期)2016-10-18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商(2016年27期)2016-10-17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 高质量 中心城市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