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教育的意义4篇

发布时间:2022-12-18 12: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新生儿教育的意义4篇新生儿教育的意义  第一章婴儿教育学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国内外婴儿教育的研究成果、婴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现状。  2.婴儿教育学的产生和研究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生儿教育的意义4篇,供大家参考。

新生儿教育的意义4篇

篇一:新生儿教育的意义

  第一章婴儿教育学的发展

  主要内容:

  1.国内外婴儿教育的研究成果、婴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现状。

  2.婴儿教育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及任务。

  3.婴儿教育发展对我国及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重点:婴儿教育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自读、集体讨论交流、归纳的形式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导课:

  我们要学习的是婴儿教育学这门课,什么是婴儿教育学?(讨论交流)——婴儿教育学就是研究婴儿教育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婴儿这么小能不能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一百多年前,一位妇人带着两岁半的孩子来到达尔文的家中。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在幼儿教育方面也颇有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给孩子写成长日记的人。妇人问:“尊敬的先生,我现在给孩子开始进行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点?”达尔文答:“不,女士,您已经迟了,整整迟了两年半。”

  可见,我们能为孩子的成长所做的不是早了,而是晚了。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就明确表示:孩子的教育要及早进行。但是,直到现在我们才重视起婴儿教育问题,有些遗憾;但也庆幸我们的觉醒将给孩子们带来福音。——课件“早教之星”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婴儿的基因如何为其脑部发育提供原始材料。但是,脑此时还未发育完全,为此婴儿必须从外界环境中汲取信息,以确定使用能源的最佳途径:基因提供人类可达到的智力水平的潜力,但外界环境决定这种潜力被实现的程度。

  脑部学习与发育的绝大部分过程都发生在突触形成的网状物里,即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狭窄的间隙内。正是这个网状物决定了信息在人脑中的传递方式和效率。而婴儿的经验,特别是它在头12个月里得到的经验,决定了突触连接的方式。

  准备学习?

  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彼得·胡滕洛赫尔对人类从婴儿到成人时突触连接数目的变化做了大量研究。他使用高清晰度的显微镜,计算出人脑不同时期的突触连接数目。得出的结果引人注目:

  ·婴儿在出生时,大约有50万亿个突触连接,这个数目相当于成年人的1/10。

  ·孩子3岁时,突触连接的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大概是1000万亿。

  ·到了14岁,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大致相当。

  为什么一个婴儿拥有的突触连接会超过他最终所需要的数量呢?答案似乎是只有有了大量丰富过剩的突触连接,婴儿才能学会处理他所面临的新环境。最终,大脑学会了使用俄语或波斯语,学会了用筷子或刀叉吃东西,学会了在南美丛林中跟踪猎物或者在纽约的大街小巷中穿行。那么,为什么后来突触连接的数目又会减少呢?

  经验:智力的食粮

  在早期,你宝宝的每次新的体验都会导致他脑内突触连接数目的增加,以及突触密度的显著增大。当经验越来越丰富时,他的脑部就通过一次突触筛选的过程来塑造自己。研究证明,突触之间存在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经验。一个突触被使用的机会越多,它就越有可能被永久保留下来。例如,你的宝宝每听到一次你的声音,他脑部的某些突触就会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在多次听到你的声音之后,处理这个

  信息的突触连接就会加强,这部分突触就会存活下来。而那些不被经常使用的突触通常就会枯萎或死亡。这个过程,科学家们称之为突触演变。通过突触演变,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变得效率非凡。

  有力证据:人类脑的突触密度图略

  杰西·勒罗伊·科内拉:《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发育》,1-8卷,哈佛大学出版社1939-1975年重印本,马萨诸塞,剑桥。

  如果你想提高你孩子思考及汲取知识的能力,早期的教育非常关键。

  ——彼得·胡滕洛赫尔,神经学生物学家

  有力证据:脑在婴幼儿时期的可塑性

  在脑部受到损伤后,婴儿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愈合能力。人的语言能力的发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正常语言功能的成年人,主要是用脑的左半球处理语言信息。

  研究者已经发现,脑的左半球受到损伤是如何影响婴儿学习语言的能力的。许多研究还发现,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脑的左半球受到损伤的婴儿,他的语言获取功能会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因为婴儿的脑的右半球内的神经元替代了左半球神经元的许多工作。但是,这并不表示在此类情况下,婴儿学习语言的能力会以正常速度发展。孩子在词汇创造以及语法使用能力上出现延缓的现象是明显的,但即使脑部受到的损伤相当严重,以至人们认为其语言能力永远也不会形成,但事实上,孩子语言功能发育还基本上属于正常。

  但是,同样是脑部受到损伤的成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脑部不能再对自身进行修复,绝大部分的语言功能会就此永远消失。

  突触竟如此之多?

  你也许想知道,如果人脑内突触的数目不减少会发生什么情况。会使得宝宝更聪明吗?答案是“否”。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如果不能去除脑内多余的突触连接,会导致发育紊乱,甚至还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

  我们今天学习婴儿教育学的目的是什么?(讨论交流看法)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婴儿提高适应环境的本领和驾驭环境的能力。婴幼儿教育学不仅可以锻炼婴幼儿身体上的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婴幼儿的各种良好习惯。婴幼儿教育学可以锻炼婴幼儿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以及人格素质的修养等等,将会使得婴幼儿在身体和心理上健康的发展。

  你们希望通过学习婴儿教育学学到什么?(讨论交流看法)——交代婴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本学科的学习将分为五部分:各年龄段婴儿身心发育、营养膳食、日常照料、育儿策略、育婴机构。课堂学习过程分为:育儿要点(发育要点、护理要点、饮食要点等);专家建议;亲子乐园实训场;百花超市(游戏、玩具、体操);博客平台(同学们提出的疑问、署名、下节交流)。

  为了更好的学习,我们来认识几个人、记住几个网站、阅读几本书。

  今天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老师!

  讲授新课:

  一、婴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

  早期的科学研究中把不会说话的1岁前的孩子称作婴儿。70年代以后,对1岁前和1岁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资料并未显出两者具有重大的质的差异性。该时期,人们倾向于把婴儿期规定在0~2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婴儿的发展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亦扩大到思维中的表象水平,学者们试图把婴儿的某种水平的认知策略、同伴关系发展、个性特征的显露等方面纳入

  婴儿期中,于是婴儿期扩展到0~3岁。由此,婴儿教育即是指对从出生到3岁婴儿的身心发展给予关心、干预和教育的过程。0~3岁是人的神经系统、心理发育最快的时期,已经具备了接受教育的基础和条件。人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语言、思维和社会行为都需要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开发和培养。婴儿从躺卧状态发展到随意走、跑、跳、用双手熟练地操作自己所熟悉的物体,从自然的哭叫声发展到用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形成初步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是周围环境刺激、熏陶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婴儿提高适应环境的本领和驾驭环境的能力。婴儿教育学不仅可以锻炼婴儿身体上的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婴儿的各种良好习惯及人格素质等,使得婴儿在身体和心理上健康成长。婴儿教育学就是研究婴儿教育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婴儿教育泛指出生至三岁儿童的教育,包括婴儿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婴儿社会教育指由社会设置或资助,指派专人辅导或实施的各种教育机构。形式多样,在我国以托儿所、幼儿园、亲子园为主。此外,还有胎儿学校、家庭托儿站、游戏小组等。目前,由于大部分婴儿尚未进入托儿所、幼儿园,而是以家庭教育为主,育婴师越来越成为家庭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的需求。因此,婴儿教育学也兼顾到指导家庭教育。

  (二)、婴儿教育学的任务和内容

  婴儿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总结中外婴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我国婴儿教育的经验,以探讨我国婴儿教育的规律及发展趋势。提高婴儿教育水平,指导婴儿教育实践,帮助托儿所、早教中心、亲子园和家庭科学地对婴儿进行教育,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婴儿教育学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婴儿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婴儿成长过程中,怎样对婴儿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婴儿在身体、智力、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规律。婴儿教育学阐述以下内容:本门学科的对象、任务和婴儿各阶段的发展指标、婴儿期的保健与护理、婴儿动作技能训练方法、婴儿教育引导的策略、婴儿智力开发指导、婴儿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措施、婴儿教育机构、育婴师及培训等。

  婴儿教育学与其他教育科学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应以普通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和需要,丰富和加深婴儿教育学的内容,密切联系儿童生理学、儿童卫生学、儿童心理学及遗传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婴儿教育学是一门新学科,通过教育实践的探索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将不断进步和完善,成为一门指导婴儿教育工作和指导家庭教育的更为完善的科学。

  二、婴儿教育的发展

  从历史发展来看,婴儿教育伴随人类发展的历史早已存在。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就有“教子婴孩”、“早欲教”的提法,主张对怀抱中的儿童给予教育;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母育学校的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六岁的儿童应在母亲的身旁接受教育。由此可见,很早以前就已经把从出生到三岁作为教育的一个阶段了。

  十五世纪以前,人类就已积累了教养婴儿的经验,散见在谚语中。“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我国古书中也有一些记载,如《大戴礼》的《本命》篇中提出关于出生后年龄特点的记载,即三个月后能转视而看见东西,八个月生齿然后能食等。《礼记》的《内则》篇中提出关于小儿生后选择保姆的要求及从儿童能食能言时进行教育。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朱熹也认为婴儿出生后,“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乳母必须有“宽容、慈、惠、温、良、恭、敬”等品质,主张儿童应“教之以事”,从小养成德行。这说明我国古代就重视幼小儿童的教育。康有为也论及婴幼儿教养问题,提出凡婴儿出生后,满六个月即断奶,产母离开人本院,婴儿则被送到育婴院养育。一律由公立

  政府另请专人负责养育之责。民国以后,熊希龄创办婴儿教保院对0~4岁的孩子进行养育,成为儿童的幸福乐园。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将新生到学前儿童时期分成四个阶段,即新生婴儿期、乳儿期、步儿期、幼儿期,并详细论述了各阶段的发展和教育要点,所著《家庭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百科全书”。建国以后,尤其是1978年以后,我国学前教育得到进一步振兴和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等,使其婴幼儿教育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在国外,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提出关于婴儿教育的主张。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儿童出生后应交给国家特设的养育所,由专门的保姆抚养,母亲去喂奶。亚里士多德也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运动,并习于寒冷。认为五岁以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影响其发育。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里开始。在婴儿期间就要重视他们语言的发展,强调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并指出游戏对儿童智慧、品格的养成有重要意义。

  中世纪,教会垄断教育。强调对儿童的驯服,一味压制儿童,教育发展受到禁锢而缓慢。

  十六世纪后,在一些教育著作中,也有婴儿教育的论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所著的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中,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是主要的教师,对一至六岁儿童进行教育,并详细论述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英国哲学家洛克则认为儿童生来象白板一样,没有特性也没有观念,重在后天经验的获得,并提出一系列建议。而我国在这段时期蒙养教育有一定发展,但较缓慢。

  十八世纪以后,有一些学者对婴儿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如德国的提德曼、库斯谟,法国的库格门、泰恩等,都对三岁以前婴儿的行为发展进行了观察记录,提供了最早的原始材料。而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根据对自己孩子的长期观察而写成其代表作《一个婴儿的传略》。这是最早的关于婴儿发展的观察报告之一,为婴儿教育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到三岁的发展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察和实验,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把婴儿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他阐述了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婴儿发展上的作用,有力驳斥了“白板说”。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儿童“天性——教养”之争。华生和雷诺极力推崇“教养说”,并在1920年做了关于婴儿恐惧产生及消除等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实验,华生等人由此片面地夸大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婴儿发展结果的差异是由后天经验决定的。而格塞尔极力推崇“天性说”,并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和长期的研究来证实婴儿发展有其内在的不易改变的规律和顺序。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发展是集体——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的产物。但他主张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次序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生物特性,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先天因素作用的结果。40年代中后期,由于二战,造成许多婴儿与母亲分离与贫困,因此比较重视和研究婴儿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问题,最终形成了依恋、社会联结、母爱剥夺等是影响婴儿情绪、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量的看法。另外,此间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婴儿发展量表和测查工具。使人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婴儿发展状况和成熟水平。

  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猛烈地冲垮了记忆事实的时代,它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从传授知识向发展智力的转变。由于社会、教育和心理研究等多方面的原因,婴儿发展研究又得到关注和振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早期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零岁教育理论应运而生,从此儿童教育不仅在实践上

  重视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在理论上也向下拓展并形成了更为完整的儿童教育理论体系。继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婴儿心理学家,在各自专长的领域里开展了卓有成效且极富开拓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零岁幼教理论的产生,一方面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因现代科学如超声波、光纤维等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腹中胎儿看不见,摸不着的局面。借助现代科技,人们发现腹中胎儿具有令人吃惊的能力。美国学者托马斯·伯尼指出:母亲和胎儿之间存在着生理的、行为的和同感的三条信息传递途径,胎儿从五六个月起具有惊人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导致胎内学习现象。人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胎儿宫内学习”措施,开发胎儿的潜在智能,使胎儿出生后具有同龄孩子不具有的智力和良好的个性。英国埃克斯特大学研究员艾伦·斯莱特说:“新生儿的微笑、眼神和发怒是在母体内新学会的一种特殊语言。”类似的论述,不胜枚举。这些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对胎内世界秘密的揭示。使胎教研究科学化、现代化,从而为初步地形成现代胎教理论——零岁儿童教育奠定了基础。

  对零岁教育进行系统论述的当推日本企业家、幼儿教育家井深大。他认为零岁是幼儿教育最佳时期,“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只要从零岁起的教育得法,就能够发挥惊人的能力。”井深大认为婴儿智能的特点是模式认识,提出进行模式教育。他认为“婴儿那种‘死记硬背’的能力”,是远远超过大人的。“对婴儿来说,记住某些东西,既不费事,也不痛苦——并无难易之分。”因而井深大主张用模式对零至2岁的婴儿进行硬灌,死记硬背或填鸭式的教育,认为这种“幼时从生理上输入的基本模式,在长大以后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长大以后自然学会相关联领域知识的基础。

  美国著名的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本杰明.布鲁姆,1964年发表了《人类特征稳定与变化》,他认为智力发展的速率是:1岁儿童达到20%,4岁时达到50%,8岁时达到80%,12岁时达到92%。也就是说,人的智力3/4是在入小学前形成的。这就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进入80年代以后,婴儿的教育研究成为世界人类发展研究的热点。首先,妇女就业率不断增长,带来婴儿身心发展的新情况,婴儿寄养及托儿所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其次,随着各国科技竞争加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这种形式推动了心理、教育学家对于个体早期智力、能力、发展关键期及早期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而且,人们认识到要了解人类复杂的意识的内在机制与起源,最好是从研究人类新生儿的行为开始,而不是低级哺乳动物。同时,现代研究技术、手段的产生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适用于婴儿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使婴儿教育研究最终蓬勃发展起来。

  教育实践证明,婴儿教育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整个国民的素质。随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人们格外重视优养优教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许多地方创办了新婚夫妻学校,90年代初,创办了妇婴保健院。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婴儿教育,日本学者就提出0岁教育太晚的主张。世界潜能学权威安东尼·罗宾提出脑潜能储存概念,认为0至3岁对脑潜能的储存,比以后其他智力、体能投资都更重要。

  0~3岁婴儿早期教养的重要性已成为世界共识。在我国,0~3岁早期教养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开端。1999年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0~3岁婴儿的教育纳入到教育部整个工作计划中。”在政府第十五个工作规划,又将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写进十五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又以立法的形式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为此,上海实施了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改革,提出了对0~3岁婴幼儿实施科学的早期教养普及工作。目前,我国婴儿教育已与世界接轨。国务院2001年5月

  22日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重视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制定了《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于2003年2月正式颁布。提出了科学育婴的理念和知识体系以及训练方法,突出了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到2007年4月,上海19个区县都建立了早教指导中心,下设412个指导站;从2007年起,0~3岁婴幼儿家长一年内可获得4次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接受指导服务普及率已达到了90%,使25万个0~3岁婴幼儿家庭直接受益。2008年5月8日上海市教委为年轻母亲们送上了一份厚礼,《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修订版正式向社会公布。《方案》首次全面提出了0~3岁早期教养的理念和做法,不仅将成为上海托幼园所的工作指南,也将成为家庭教养的重要参考。其实,为顺应政府和市民对学前教育的要求,更为顺应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在2003年,历时一年,由行政、教研、科研、学前教育和儿童保健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研究、编制的《0~3岁方案》就正式出台,这标志着上海市的学前教育在新世纪里登上了新的台阶,将创造新的辉煌。2004年福州市教育局也将0~6岁列入幼教改革目标,进行教育试点。上海市教委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未来5年内,要采取有力措施,发展0~3岁婴儿教育。《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把婴幼儿接受教育的法定年龄提前到0岁,目前,市教委已委托西南大学编制0~3岁婴幼儿教养大纲,以促进婴儿身心健康成长为目标,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早期教育已经开始受到父母的重视,“人生头三年,教育最关键”,“孩子的成功之路始于零岁教育”等零岁教育理论及其宣传,已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家长所认同和接受。这都必将推动我国婴儿教育的迅速发展。虽然婴儿教育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但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事业,我们必将做好这一事业。

  三、婴儿教育发展的意义

  思考讨论:结合生活感受谈谈婴儿教育发展的意义。

  总结:总结知识体系,指出知识要点

  思考与作业

  1、婴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何进步?

  2、婴儿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推荐阅读:

  1.梁志燊(shen).学前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开发儿童智力是提高民族文化的基础工作

  ——费孝通

  6

篇二:新生儿教育的意义

  例如爸爸妈妈等亲人称呼的叫喊生理排泄的姿势对生活垃圾的认识等一经学会日后都不会忘记这便是早期教育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做好早期教育发挥早期教育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论述

  作者:张星瀛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9期

  摘要:婴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教育的黄金时间,早期教育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早期教育指出生到3岁的这段时期对婴幼儿进行一定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以期为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早教教育手段的实施对婴幼儿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早期教育;幼儿;成长;重要性

  一、早期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重视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并不是“揠苗助长”,须知道,幼儿早期是其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始社会化的起步阶段。而人的认知、素养形成是逐步被社会同化发展的过程,在婴幼儿早期实施一定的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养成、人格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家长跟人分享自己的宝宝在进行早教之后的变化,如:生活中慢慢学会了与人分享与合作,知道助人为乐,变得慷慨大方,这便是早期教育的效果。据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对人的行为习惯、性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日后婴幼儿的发展情况有着长久性影响,有助于婴幼儿顺利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影响着儿童今后人格发展、习惯养成。而早期没有进行一定的教育,后续在学龄阶段则更难适应学校生活,尤其是初高中一些寄宿制形式的学校,出现人际交往与人格培养障碍、厌学、犯罪等系列问题。

  二、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生理发展的意义

  影响人生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遗传属于先天因素,而环境则为后天因素。遗传对生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一起出生的两个基本情况相似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同饮食喂养,两人的生长情况如走路的早晚、牙齿的生长以及骨骼的发育等都会有所不同。而环境对婴幼儿生理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如饮食的好坏、生长环境的不同,均会对婴幼儿的成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早期教育便属于环境因素,能在婴幼儿的成长环境、日常营养、情绪引导等方面施加影响。如,早期教育会给家长提供婴幼儿科学健康的饮食指导,在营养搭配等方面促进婴幼儿的生理发展,让婴幼儿实现健康成长。日常生活中,早期教育还能对婴幼儿的情绪进行有效引导,并且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的日常环境,“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使婴幼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促进其生理发展。

  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作用

  早期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展适合其认知发展的适宜性教育,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更能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早期教育不是幼儿教育小學化,小学教育中学化,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把握其认知规律,引起婴幼儿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与成人实现认知共鸣。

  当过家长的都能体会到,幼儿在学前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发展可能性大,简单的技能学习、知识学习获得迅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只需辅以耐心,便可将婴幼儿的种种可能变成现实。例如“爸爸、妈妈”等亲人称呼的叫喊,生理排泄的姿势,对生活垃圾的认识等,一经学会,日后都不会忘记,这便是早期教育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做好早期教育,发挥早期教育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

  四、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社会性发展是婴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基本点,而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受到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今,民众大多重视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忽略幼儿心理健康,重视智力的引导和开发、忽略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培养。而早期教育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早期教育,会对婴幼儿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思维情绪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感染。

  早期教育的实施与否、教育方式的异同,对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会有不同影响,应根据婴幼儿的性格特点、喜好偏爱,综合运用多种早期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力。适度给予婴幼儿以理解和尊重,与婴幼儿进行平等对话,倾听其心声、了解其想法,对婴幼儿给予引导。如,对喜欢“霸占”玩具的婴幼儿进行引导,教育其学会分享,并正确处理与他人的交往,循循善诱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早期教育方法要注重婴幼儿的综合发展

  早期教育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以此促进婴幼儿的综合发展。婴幼儿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育、智力与非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观察、语言和技能的学习等能力是培养的关键期,如错过其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那么其综合发展便会“缺钙”而变得不完整。人的成长都有关键期,当人在该时间段里本应该学习和培养某项能力,一旦错过,再去施加教育和影响便会显得事倍功半,或者难以达到本应该达到的水平。如0-6个月,是婴幼儿视觉发育的关键阶段,家长便要特别主要该能力的培养,新生儿有“偏外部化”的特征,对于眼睛两边的物体,容易看清楚,而正前方的物体却反而视而不见,若注意早期教育,便能避免孩子以后考试做题漏字、跳行的习惯。因此,早期教育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丰富早期教育形式,不断教育引导,注重对婴幼儿心理、生理、智力、情感、道德品质等综合培养,挖掘所有潜能,促进婴幼儿更好、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金祖涌.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则[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胡恒波.英国早期教育教师标准的价值取向与改革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9(8).[3]郭运燕.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S3).

篇三:新生儿教育的意义

  早期教育的意义

  一、它是人脑生长期,促进脑的生长、发育和脑功能完善的教育。

  人体的各器官中,脑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器官,人脑接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恩格斯称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

  人体其他器官,其功能远不如许多动物,如在空中,人不如鸟,对鸟可望而不可及;在水里,人与鱼比赛,只好望洋兴叹;在陆地上,人的力气哪有牛、象、骆驼大;比速度,远比马呀,鹿呀跑得慢;人的嗅觉只有狗的嗅觉的百成分之一;视觉远在老鹰之下,也不如猫,漆黑的夜里还能逮住老鼠…….但是,尽管这样,人类仍不失为万物之灵,是这个地球无可匹敌的主宰,唯一依靠的是人有世界上最高级的物质——人脑,它能思维,想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支配一切动物.

  正因为人脑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器官,所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就十分突出,使它发育最快、最早.受孕两个月的胎儿,头部就是身高的一半,新生儿头也是最大的,头围和胸围一样宽。出生9个月时,脑重比新生时即增重一倍,3岁时增重二倍,到了5~6岁脑的发育就基本成熟,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了。而人体的其它器官要达到这个水平,则需要25年的生长期。

  那么怎样使脑长得好,长得快,发育完善呢?人们以为只要吃好些,脑就自然长好了,就像人吃饭菜会长高一样。不对!人脑是物质,但又是精神活动的器官,它的生长需要两种营养:一是食品,要有全面合理,科学喂养的营养素,二是精神,脑的生长还需要在其6岁前的生长期接受外界的良性信息刺激——促其动脑.脑的生长中,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有同等重要意义。

  就象人的肌肉是怎样发达的,看健美运动员、举重运动员的肌肉最饱满、最结实,它也是需要两种营养,一是食品,二是青少年期——肌肉发达期的运动。所以我们说,肌肉在其发达时期,运动中发达,人脑在生长期,使用中生长.生长都有一定的时节和一定的条件的,人们都称赞“雨后春笋"而不称赞“雨后夏笋”或“雨后秋笋”的呢,人脑的发达也有时节,要在脑的发达期用脑。

  而且科学家还通过实验作了解剖生理学的说明.科学家把刚生下的、同一窝的、同样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住在一个房间里,里面光线充足,音响丰富,设有滚筒、滑梯等各种玩具,小白鼠们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每一只关一个小笼子,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没有伙伴,没有玩具。然而这两组小白鼠吃的却是同样好的它们最爱吃的高级营养品。这样,只要分别饲养19天进行测试,它们虽吃同样的食品,“智力”却大相径庭,那组有吃、有玩、有伙伴、信息刺激丰富的白鼠机敏灵活,投入迷宫,很快就走了出来,人抓不住它,找食品勇往直前;而光吃不玩的、缺乏信息刺激的小白鼠,则笨头笨脑,迷宫中走不出来,去抓它,它不知逃跑.然后再把两组白鼠统统杀死,解剖它们的脑,看看有什么差别。原来,信息刺激丰富的白鼠,脑的分量重、体积大,神经元长得饱满,神经元上生出的树状突、轴状突(神经纤维)长得多,神经元成分如核酸,各种蛋白酶也齐全,属发育正常;而那些只吃不玩的小白鼠正好相反,它们的脑呈萎缩状态,分量轻,个体小,神经纤维几乎不长,神经元成分也

  不齐全.由此可见,即使是老鼠,运用其有限脑功能,也是脑生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人就更如此。

  医生们曾经解剖智力低下者死后的尸体,其脑亦是呈萎缩状的。现代科学正在探索,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促进脑的生长发育,还能改变脑的结构成分。瑞典的希丁教授和兰盖教授用显微镜观察,认为早期学习使脑细胞变复杂,增加细胞内记忆分子的核醣核酸。他们看到出生后马上训练其走钢丝的老鼠,它们的细胞存在质的差异。把受过走钢丝训练的老鼠的一部分脑细胞,移植到未受训练的老鼠脑内,发现未受训练的老鼠,也能熟练地走钢丝了,所以他们指出:“如果在幼儿时期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刺激脑细胞活动的话,记忆分子的核醣核酸就会增加,就能培养出脑细胞质量高,头脑聪明的人来。”

  在联欢会上,常有这样的人,当人们拉他唱歌、跳舞、演节目时,他连连摇手,甚至边跳边说:“不行,不行,我这个人没有一点儿音乐细胞!”人们往往把这话当成一句玩笑话,现在想来,这话是科学的,是实事求是的。许多人因脑内确实少了那么一点东西,等人脑成熟定型以后,再也难以生长这种音乐的成分,所以缺少“音乐细胞”了。这种脑结构、成分,因精神生活的差异而发生的细微差别,到底多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今天还是一个谜,有待于未来的生理学去解开。

  在现实中,不仅缺少“音乐细胞”的人大有人在,缺少“外语细胞”,“数学细胞",“体育细胞",“绘画细胞”等的成人也大量存在,都可以从早期教育中找到“病”因。所以要使人脑发达、健全和完善,确实不可错过脑生长期的全面教育和充分训练,不然脑生理也会发生“残疾",这看不见的“残疾”比四肢残疾更可怕。总之,要让人脑健康发育,在它迅速生长期的教育训练是决不可少的.

  二、它是开发人类亿万年进化所得,而储存在人体内的巨大潜能的教育。

  人的潜在的智能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总不开窍。国内外心理学界有一点共同的看法,认为社会上一般人,大概包括我们都在内,智力潜能仅仅开发3%到10%,这当然是估计,是模糊数学,但说明一般人的大部分智力潜能是未经开发而埋没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研究的结果说,仅仅人的记忆能力,如果获得充分的发展,而且一生好学不倦,能记住美国国会图书馆内两千万册图书的知识的50倍,这当然又是一个启发极大,令人深思的模糊数学。

  然而,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的一段话,更令人吃惊,发人深思。恩格斯说“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豹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段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17页上。我们从这段话想开去,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从单细胞生命体发展为地球上最复杂、最高级的动物——人类,自然界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而在人的母体内,受精卵细胞(也是单细胞)发展为人体却仅9个月?我想无非是因为人的精卵细胞内储藏着人类遗传的巨大潜能;为什么从动物祖先进化到现代人,自然界也经历数百万年的岁月,而只有动物心理水平的婴儿到具有现代智力水平的少年却只要十几年?孩童的智能发展,为什么能用短短的时间,走完自然界从动物到人的漫

  长路呢?也是因为人的婴儿个个潜藏着人类历代遗传至今的智慧。所以无怪乎科学家们惊呼:人的潜力大得惊人,可惜绝大部分脑神经元早期即被闲置,而后再也发挥不出功能来了,实在是整个人类的遗憾!

  几年前日本著名早教专家井深大先生,他说日本筑波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棵西红柿树,引起了轰动,这株西红柿的种子是极普通的西红柿种子中随意取出来的,没有任何特别,但是科学家给这粒种子以特殊的最优环境的培育.别的西红柿种在土里,它却用水耕法种在水里;别的西红柿用普通肥料,它用的肥料是按比例特别配制的,撒在水里;其它西红柿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这株西红柿经过研究给予它最适当的温度,最适宜的湿度,最需要的光照.据说西红柿喜欢红光,就给它一定时间照射红光.经过这样给西红柿最优环境的培育等它长大成熟以后你们看怎么样?在自然情况下长大的西红柿,一株大约不到四分之一平方米的范围,而这株西红柿又高又大,枝叶繁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其他西红柿每株大约产七八个、十来个果,而这棵西红柿权竟结了一万三千个果实,是普通西红柿产量的1千倍。井深先生说: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地开发尚且如此惊人,何况人类的活生生的胎、婴、幼儿呢?如果孩子从小得到最优良环境的抚养和教育,哪怕人的智力潜能再多开发0。5%,那也就成为“天才”了!

  三、早期教育是人进入社会,具有适应社会的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行为常规、人际交流等)的奠基性教育.

  人类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我们的童年却放任自流,不知浪费了多少最珍贵的年华,致使我们一般都发展平平。但我们毕竟还是受了父母、家庭自发的早期教育。我们来到世上,爸爸妈妈就要抱我们,喂我们,对我们说话,逗我们笑,教我们走路。我们每天生活在人群之中,时刻能听到人类的语言,天天看见人类的行为,这些不自觉的早期教育,还是让我们社会化了,培养成了一个社会人。但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自然的早期教育也被剥夺,那就要发生悲剧了.

  世界上有没有完全被剥夺早期教育的人呢?有!动物养大的人婴就完全失去了人类的早教,这样的孩子叫“兽孩",现在世界上已经发现有狼、熊、猿猴哺养大的儿童,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30余个。

  野兽为什么要哺养人的孩子?据分析,有的母兽生下小崽,不幸小崽病死了或被别的野兽吃了。这时母兽有天性的母爱,要小崽子,它也要喂奶以求本能的满足。这时它会找呀找呀找小崽,找不到时,它也可能到山村里面去,如果遇见某家的婴儿没人照看,它就会偷偷叨走,回到自己窝里当小崽喂养.如果这样,那么这孩子从此就失去人类文明阳光的照耀了,他的智能和作为人的行为就将全部埋没。

  据文献记载最有名的兽孩是印度的狼孩。1941年美国丹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两位教授公布了狼孩的记录以来,轰动了世界,心理学家们引用了几十年。

  那是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人们发现一群狼里有两个人,披头散发赤身裸体跟随狼群奔跑和生活。当地人都很害怕,以为是妖魔。这时美国有个叫辛格的传教士去探险,

  追踪这群狼,果然有一天他真的发现了这群狼,里面有两只人型的“狼”,是两个女孩。辛格跟踪到狼窝附近用武力驱赶了老狼,救出了那两个女孩,她们是从小不幸被母狼叨走在狼窝长大的.

  孩子救回来后,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估计小女孩大约3岁,给她取名阿玛拉,大女孩大约8岁,取名卡玛拉。她们虽被救回,可惜因为失去了人类的早教,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已经被埋没了。她们:一不肯穿衣服,强迫穿上也不会脱,就用爪子把衣服撕碎。她们没有羞耻感。

  二不吃熟食,也不吃五谷杂粮,专门要吃生肉、生鸡,腐烂的肉也吃.她们喜欢喝牛奶,但用杯子不喝,要人泼在地上,他们在地上舔食.

  三不肯睡床,也不愿盖被子,喜欢趴在地下睡觉,也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半夜里还爬到户外嗥叫。

  四不会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

  五不会说话,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不但不会说话,而且也不会笑。笑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一切动物都不会笑,她们成天板着脸也不会笑。你们谁见过狗笑了的,鸡笑了的。

  六她们嗅觉灵敏,不出汗;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

  总之人性已被埋没,还谈什么智能!那完全是因为他们脑的生长发育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没有受到任何早期教育所致,相反而适应了狼的生活,她们的人类潜能也就自然埋没了,并且几乎不能补偿。

  为了说明问题,再举一个事例,中国也出了一个“兽孩”。那是辽宁省台安县的“猪孩”——王显凤。

  前几年中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组成9人专家组找到这孩子时,她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脚下地,扶起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已8岁半。她生父是聋哑人,是个编织工人,生母患过大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后夫一个山村的养猪家里,继续孕育。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家庭愚味,加之家中1间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3间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不是他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而母亲无法正常抚养孩子,有时管她,但也常把孩子忘了。于是孩子从小经常爬进猪圈,饿了,跟小猪一起吃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学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擦痒,并常与大、小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双重影响。

  因此8岁多的孩子不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不懂羞耻,智商测试只有39分。

  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育,她猪的习性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并且一不留意她就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母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

  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管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常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动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在房间来回爬动,象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样甩头7次,在墙上擦痒5次,像猪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这是因为她的早期生活经验受到压抑而本能顽强表现的一种形式。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生活,并用各种办法训练3年,包括上幼儿园、进弱智班,近12岁时智商提高到68,今后只可望成为生活自理的人,这又是一个失去早教,埋没人类潜能而发生的悲剧.

  相反我们研究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成长史,只要能找到他们早期发展的史料,就能证明他们高超的智能,优良的人格都与早期教育经验和教育有关。可惜由于传记作家不懂或忽略早教,往往一笔带过名人们婴幼儿的生活趣事,谁知这一忽略却是人类成长史的最严重的失落.

  第四,早期教育又是人的智能开发最佳期,影响最深远的教育。

  教育的最佳期这词儿,是最近10年流传到中国来的,它最初的发明人应该说是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伦茨了。

  劳伦茨的动物实验所里饲养着许多动物,其中有灰天鹅。一次,他在观察小灰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小天鹅从蛋壳爬出来,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妈妈,如果出生时老天鹅在眼前,它喜欢老天鹅;如果是母鸡孵它出壳,它就跟着母鸡走;假如出生时只有劳伦茨在看它们玩,那么小天鹅就把劳伦茨当妈妈了。劳伦茨走到哪里,他的身后就跟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劳伦茨去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亲热热地啄他的头发、胡子,所以人们给劳氏取了个绰号,叫“长胡子的鹅妈妈”。

  从这件事使劳伦茨发现了“新大陆”了。他又做试验,禁止小天鹅出生时别的动物去接近它,自己也只偷偷观察,这样小天鹅只顾自己吃和玩.过了几天再让别的动物去接近它们,小天鹅就再也不要妈妈了,即使老天鹅去也不受理睬。

  经过反复试验,都是如此.于是劳伦茨把动物出生后最初的日子里能学会“认母”的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再也不能印刻,不可弥补.

  以后,人们做了大量的类似实验,证明印刻期是存在的,如小鸡的认母期是5天,小狗学会挖洞期是7天等等。人们又把这类现象称做“敏感期”、“发达期”或“最佳期”。那么人有没有发展的最佳期呢?有,例如孩子生下来不跟母亲在一起,半年以后就对母亲不那么亲热了。智能发展也是如此,国外许多人说,语言发展最佳期是2岁,识字最佳期是3岁,数概念发展最佳期是4岁,还说一个人真想成为天才小提琴手,要在3岁时开始训练,要当钢琴大师则

  必须在5岁前开始学习……说法种种,探索而已,不可全信。但是有一点,倒是心理学界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婴儿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那就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这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

  这个最佳期的理论,在世界上发展为一种叫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即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可能越大,而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发展可能性随之递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大量研究之后说:如果一个人长到17岁智力发展达100%的话,那么4岁时,他将发展50%,8岁时达80%,8岁到17岁的9年里发展20%.日本的七田真的智力发展说,递减更快,他说的递减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在零岁时发展最快,就是三角形的底,8岁时到了三角形顶端,智力再也不能发展,那以后,人只可能增长知识和技能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留意观察人的成长,智能发展确也是在迅速递减着,那些著名的戏曲演员、杂技演员,不论是京剧、越剧还是黄梅戏,有好多好多被称为“五龄童”、“六龄童”的,实际上他们五六岁登台表演,而看戏、学戏是更小就开始了,一二岁就跟随父母进出排演场,受到戏曲的熏陶.学杂技也是一样,假如象我们这样的年龄再去学走钢丝呀,空中飞人呀,那可太危险了,我看非摔死不可。

  一个人学音乐、学美术、学外语、学方言、学游泳、学滑冰……统统都要早期有所接触就好,接触迟了就难以深造,我们统计了中国和日本的所有围棋高手,那些八段、九段名家几乎都是在5岁左右学会下棋的,而实际上他们接触围棋,兴高采烈地看成年人对弈,那还要早得多,到了像我们这个年龄再从头学围棋是怎样也成不了高手的。

  我们前面讲到的印度狼孩,由于失去智能发展的最佳期,对她们的教育挽救就太困难了。阿玛拉好一点,因为她才3岁,尚处在脑的生长期,她来到人间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发音、学说话语,可惜她没活多长,7个月后就死去了。卡玛拉活得长些,然而正如七田真说的8岁时智力发展已经枯竭,她的进步实在太慢,教育效果甚微。据记载对卡玛拉训练1年,她才开始笑,只有每天早上当辛格夫人亲热地拥抱时,她才露出一丝微笑。3年以后才学会晚上睡觉,白天活动.4年的教育训练和人间生活,才学会说6个单词,这时她已经12岁了。训练5年她才学会用手握勺子喝汤。6年会说35个短句,到17岁死去时也只会说45句常用的话.

  就连动物能力的发展,也主要靠早期。据说要使鸣禽叫得好听,就应在它的雏鸟时期,同会叫的成鸟关在一起,让它天天听成鸟婉转的歌声,这样它才能慢慢习得美妙的啼鸣,而错过最佳期,即使是画眉,百灵鸟,也不会有好的歌喉了.

  第五,早期教育还是人生的性格基础养成期的教育。

  人的性格对人才成长极为重要,这一点我们后面要专门进行讨论。一个人有优良的性格品质,那他将终身受益;相反,如果人养成了不良性格,甚至沾染上恶习,那也必将贻害无穷。

  人的性格的基础部分是早期生活中形成的,按照克鲁普斯卡娅的话说:人的早期经验在他的一生中将留下痕迹.井深大则说,早期经验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所以有些人一旦从小养成了坏习惯,想改,但真难啊!

  中国有句古话:“故乡长大的孩子,乡音不改。"确实是如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嘛;还有一句话说:“儿时养成的性格,秉性难移,”也确实如此。有人统计人能否坚持早锻炼的情况后说:5岁前懒惰,爱睡懒觉的孩子,一辈子难于坚持早锻炼。这件事使我们联想“3岁看大,7岁看老”这话确实反映出真理的指向。

  我们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早期教育的重大意义,看它在育才工程中的地位确实不可低估,正如马卡连柯具体估计的:“教育的基础主要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的90%"。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太梭利,终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创造了著名的蒙太梭利教育法,她说出更使人吃惊的话,她说:“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其程度和重要性,超过儿童整个一生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人的一生。”

  那么怎么解释大器晚成呢?是的,有的人确是四五十岁才显示成就的,不过这很好解释,大器晚成的人实际上都是“马鞍型”发展的人.他们都受过不程度,不同形式的较好的早期教育(注意,较好的早期教育不一定是早期读书,提前上学一种类型),但由于中期家境不好,受条件限制,他的良好素质处于休眠状态,后续教育跟不上而耽误了时日。后来环境好转了,或得到了机遇,他早期播下的优良素质的种子在非智力优良品质的催生下如枯木逢春般促进了发展,最后一举成名。例如齐白石受过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因家境贫寒后来当了一个熟练工种的木匠,未能深造,但获得的聪慧灵敏,文化熏陶及美术爱好并没有抿灭,中年以后才有机会崭露头角,后逢机遇又得到徐悲鸿的扶植,最后才一举成为绘画艺术大师.人的任何成就都是不能离开“根”的,早期素质教育就是生根催芽,根深才能叶茂、花红,最后才会结出硕果.

篇四:新生儿教育的意义

  0—3岁婴儿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的意义

  我国《3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的教养原则是:在婴儿的每一项生活内容中都有保健与教育两重任务。基于0~3岁婴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与培养密切配合来进行,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即称为教养结合,这种教育的方式是在对婴儿的生活照料、护理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教育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婴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优良的社会新一代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婴儿教育的生理基础

  科学研究显示:大脑是一切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参见图2.2)。从脑重、脑皮层结构以及脑机能的变化程度等反映大脑发育、成熟情况的一系列重要指标来看,婴儿时期的大脑发育优于身体发育,已接近、达到成人的成熟水平。人的成长发育取决于对脑细胞刺激的程度,人脑的发展是婴儿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也为婴儿心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2、婴儿教育的心理基础

  研究表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展只存在于其生命过程的某一特定时期。在此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最佳发展,甚至形成某些特殊的能力。心理学家称这种特定时期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称为“敏感期”。

  大脑发展的关键期。智力是大脑发育的集中表现。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虽然受遗传影响,但却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发育完善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婴儿的智力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教育可以促进婴儿大脑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婴儿从呱呱落地到3岁,是掌握语言的最佳时期,尤其在2岁左右,学说话的积极性最高,心理学家常把这个时期称之为孩子“叽叽咕咕,滔滔不绝”时期。

  感觉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说过:“感官的作用是一切心理发展的基础”。从婴儿感官的整体发育状况看,3岁以前是进行感觉教育的关键期。

  自我意识形成(人格培养)的关键期。3岁左右,婴儿神经传导功能迅速正确,动作开始表现得比较成熟。同时,开始出现了自我意识,逐渐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分化出来,在行为上力图摆脱外界的束缚,出现“第一反抗期”。近代科学认为,3岁已经在人生道路上跨进了新的阶段,在体格、神经、心理和智能水平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人格是否健全在3岁左右就奠定了基础。

  3、教育对婴儿成长的导向作用

  成果研究表明:0~3岁的婴儿不仅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向外界环境提出

  自己的要求,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说明,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需要教育,也能够接受教育。婴儿的发展需要教育,良好的教育能够促进婴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婴儿智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接受教育的环境,决定婴儿之间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程度。对婴儿进行教育的环境的条件,即在大脑敏感期接受外界的刺激状况,直接决定婴儿智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的职能是帮助婴儿发展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把激发人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点,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婴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按照国际21世纪委员会的观点,判

  断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是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让婴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成长。

  二、婴儿教育常存在以下的误区:

  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过分强调知识灌输,把教育片面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把智力开发等同于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各种早期教育方案效果的追踪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学习的知识和读写算训练的效果是短期的(大约可以持续到小学4年级)。

  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婴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没有社会经验和固定的模式。所以经常会犯各种“错误”。如果时时处处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就会让婴儿失去信心。对婴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若干个“第一次”要给予积极的鼓励。

  过早进行专业训练。过早地确定培养目标,过早地进行高强度训练,不利于婴儿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的早期教育必须是尊重儿童(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需要、发展特点)的教育。真正体现早期教育的价值,使它成为人一生良好发展之基础的因素是期间形成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4、关注婴儿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对婴儿进行早期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与社会效益研究表明,婴儿的早期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个体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婴儿的早期教育也是提高义务教育效益、消除贫困(包括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社会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关注婴儿早期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发展知识经济、提高民族素质,必然要重视早期教育。我国0~6岁的儿童超过l.3亿人,通过对婴儿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必将对培养亿万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荐访问:新生儿教育的意义 新生儿 意义 教育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