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阅读答案3篇(2023年)

发布时间:2023-02-03 20:18:03 来源:网友投稿

《古镜》阅读答案1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镜》阅读答案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古镜》阅读答案3篇(2023年)

《古镜》阅读答案1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解析【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古镜》阅读答案2

  【古文阅读】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 ,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加粗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 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2. B

  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古砚说》阅读答案3篇

《古砚说》阅读答案1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

  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给,赠

  B.宜谨宝藏之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忙碌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2.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3分)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5分)

  参考答案:

  10.D(D项应为来来往往追求名利)

  11.B(正确选项是B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两个。“其”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两个“者”都是结构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凑足音节,无实意。)

  12.C(C项“好古”在兴起之初应当是“以道臼重,以淡泊自守,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的产物。)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火凡自称爱好古物的人,一定不是*庸世俗的人。(3分)

  (2)思慕古人却不能见到,就徘徊流连,期望得剑他的遗物中存留下来的东西来玩赏,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因此喜欢它而没有满足的时候。(5分)

《古砚说》阅读答案2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

  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给,赠

  B.宜谨宝藏之 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 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忙碌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2.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 )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3分)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5分)

  参考答案:

  10.D(D项应为来来往往追求名利)

  11.B(正确选项是B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两个。“其”

  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两个“者”都是结构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凑足音节,无实意。)

  12.C(C项“好古”在兴起之初应当是“以道臼重,以淡泊自守,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的产物。)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火凡自称爱好古物的人,一定不是*庸世俗的人。(3分)

  (2)思慕古人却不能见到,就徘徊流连,期望得剑他的遗物中存留下来的东西来玩赏, 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因此喜欢它而没有满足的时候。(5分)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古藤阅读答案3篇

古藤阅读答案1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分)

  2.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4分)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3.“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2分)

  4.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5.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1分,答对其中两点给满分)。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点任意一点1分)

  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

  2.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1分);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1分),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1分)。

  3.选择关系

  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寓意(2分)。

  5.(表明观点1分,结合现实、理由充足1分,语句通顺1分)

  示例一:对于这两种生活方式,我更赞成第一种,要像古藤那样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并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抗争,这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都一一独立地战胜了它,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生命的愉悦。

  示例二:对于这两种生产方式,我更赞成第二种,要尽量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我们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不可知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单凭我们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我们难免会栽跟头,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能借助父辈、师长的力量,像古藤一样,同样需要攀附和依靠,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更加专注地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生命也许更加精彩。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3)

——古镜阅读答案3篇

古镜阅读答案1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阅读答案: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古镜阅读答案2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解析【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榕树阅读答案3篇

榕树阅读答案1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绵。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

  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21.从上文看,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恋、 、 、 、 、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4分)

  22.“(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 。(2分)

  2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24.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作者还了解到榕树的哪些特点?(4分)

  25.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友情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自己喜欢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

  21.喜欢 陶醉 迷恋 惊讶

  22.榕树的精神品格

  23.北方朋友为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24.顽强而默默无闻 沉稳而奋发进取

  25.示例:①“此时的榕树……沙沙的响声。”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形象表现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②“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撒”“抛”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表现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榕树阅读答案2

  榕树,生命进行曲

  (1)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2)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3)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渡着榕树的碧叶。

  (4)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衡而坚实的脚步。

  (5)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6)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7)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8)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起常的旋律。

  (9)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10)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11)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12)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13)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

  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

  会在北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14)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15)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16)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 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

  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取材于刘再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从上文看,坐着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恋、( )、( )、( )、( )、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

  2.“(我)生命里积淀这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化纤句子的理解。

  4.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坐着还了解榕树的那些特点?

  参考答案:

  1.喜欢 陶醉 迷恋 惊讶

  2.榕树的精神品格

  3.北方朋友为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4.顽强而默默无闻;沉稳而奋发进取。

  点拨 也可以根据末段概括为“无声、无畏、韧性”等特点。

  5.(20xx年,福州)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提示: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示例:(1)“此时的榕树……沙沙的响声。”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了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2)“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撒”、“抛”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表现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榕树阅读答案3

  榕树的美髯 秦牧

  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

  木棉、石栗、椰树、棕榈、凤凰树、木麻黄这些树木,自然都洋溢着亚热带的情调,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桠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广东的任何地方去,你都到处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随处有它们的踪迹。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

  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动物中的大块头,是象和鲸;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么?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长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各各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钻入泥土的树根,每一根都发展成为树干,它的阴影面积竟超过了一公顷(十五亩)。广东的新会县有一个著名的鸟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满鹭鸶和鹳,晨昏时形成了百鸟绕林的美景。那一个江心洲渚中的小树林,也是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经分不出哪一株树是原来的母本了。

  古代南方有榕不过吉(赣南的吉安)的俗谚,这种长江流域的人们难得是一见的树木,在南方却随处都有它们的踪迹。榕树的树子(和无花果一样,其实它的发育了的囊状的花托)很小,只有一粒黄豆大小,淡红带紫。我们坐在榕树底下乘凉,有时不知不觉,可以被撒个满身。把玩着那些柔嫩的榕子,真禁不住赞美造物的神奇。谁想得到,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长起来,竟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甚至形成一片小树林呢!自然,榕树最奇特的毕竟是它的根,气根落地又成树干,这就使得古老的榕树形成了一个个的穹窿门,可以让儿童穿来穿去地捉迷藏。它的地下的根也气势雄伟,往往在树干的底座形成了一团盘根错节的突起物,假如是城市街道旁的榕树,那拱起的树根甚至能使水泥地面都为之迸裂。南方有些乡村,在榕树的基座灌上一层一两尺厚的水泥,造成一个和树身紧连在一起的*滑的圆台,这就使得榕树下更加成为一个纳凉消夏的好去处了。榕树躯干雄伟,绿叶参天,没有强劲深远的根是难以支撑树身的。因此,它的地下根又很能够纵深发展,向四面八方蔓延,一直爬到极深和极远的地方。根深叶茂,这使得一株大榕树的树荫,多么像一个露天的.礼堂呀,怪不得几百年前,就有人称誉它们做榕厦了。

  有些植物,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突现在地面;不仅突现在地面,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在名山胜地的悬崖峭壁上,我甚至看过一些榕树,不需要多少泥土,也能够成长。一粒榕树种子落在峭壁上,依靠石头隙里一点点儿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长起来了。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在这种场合,这些根简直像一条条钢筋似的,它们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点一滴的营养,都兼收并蓄,输送到树身去了。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树在泰然地成长,一点也用不着惊奇。这样重视它的根的树木,在适宜的气候之中,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长的呢!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株榕树是自然枯死的。如果不是由于雷殛,不是由于斩伐,它似乎可以千年百代地活下去。正因为榕树具有这样神奇的生命力,在旧时代,一株老榕身上常常被人贴满了祈福禳祸的红纸,甚至在树根处给人插上了香烛,有好些迷信的老妇还在向它们焚香膜拜。

  (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新加坡归国华侨。)

  1.以下各项对文章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 )( )(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开头即写到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第三段选取植物中的槐树、桉树、栗树、红松等和动物中的象与鲸作反衬,突出了榕树的大。

  C.这篇散文,作者在语言上*实冲淡,不疾不徐,仿佛述家常一般,突出地表现文章描述智者形象的这一特色。

  D.因为对根的重视,所以榕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只要把榕树的种子播洒在土地上,在哪里它都能茁壮地成长。

  E.作为当代最富盛名的散文家之一,秦牧的这篇《榕树的美髯》,跨越古今,不分中外,娓娓道来,充分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

  2.请赏析文中的句子。(6分)

  ⑴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

  ⑵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何要把第一票投给榕树。(6分)

  4.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对此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加以说明。(8分)

  参考答案

  1.CE

  2.(1)运用拟人手法,给榕树赋予灵性(1分)。不同于把根深埋地下的其他植物,榕树的根不仅深埋地下,更长于地上、附于树身,与众不同,彰显了勃勃生机(2分)。(联系上下文)

  (2)运用比喻手法,将榕树比作老人(1分)。既突出了榕树气根繁盛的特点,也强调了榕树沧桑、智慧的一面(2分)。

  3.①榕树是南方分布最广的树,随处可见。②小小种子却能独木成林,蕴含自然规律,充满智慧。③生命力顽强,只要一点泥土就能生长,且不会自然枯死。(一点2分)

  4.作者借由对榕树的美髯根的描写,表现了根之于榕树的重要性,即使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茁壮成长,(学生很可能只看到顽强生命力而忽视根这个源头)从而抒发了对根的重视这一感慨。结合作者本人华侨的身份,(提醒学生看注释)对根的重视体现了他对于故土的感情,也表达了人生需要重视基础的感悟。启发略(无论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或者基础的重要性等。若谈生命力顽强则只得一半分数)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5)

——除夜阅读答案3篇

除夜阅读答案1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1分),交代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1分),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1分)

  (2)(3分)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1分)。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感、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2分)

  (3)(4分)不矛盾(1分)。前事可悲,今复可笑(1分)。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1分),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1分)

  相关阅读练习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除夕或春节。

  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 (2分)

  (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2分)

  答: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2分)

  答: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阅读练习二: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1分)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之气。(2分)

  (2)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3分)

  阅读练习三: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5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5分)

  3.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2分)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3分)

  2.①又,再一次。(1分)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1分)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3分)

  3. 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退暮的无尽感慨。(2分)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2分)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分)(分析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赏析

  魏晋时期,晋武帝曾亲自参与整顿旧旅店,开设新旅店近畿辐凑,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刍秣成行,器用取给,让人宾至如归之感。南北朝时,出现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其时,洛阳还开设有四夷馆招待四邻各国的贡使和客商。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则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日本诸国的客商和使者。唐宋时期,客舍、客铺、客栈等都统称旅店,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唐太宗曾下诏令京城内为朝觐官员造邸第三百余所。其时,全国还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旅馆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有一首《除夜宿石头驿》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诗中就提到旅馆。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除夜阅读答案2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1.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首联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傍晚大雪细密如碎米一般飘落地上,河水凝结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涩流动不畅,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写了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修辞2分,翻译诗句2分,概括1分,共5分)

  2.【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孤苦无依和感激喜悦之情。天气严寒,诗人远离朋友,漂泊无依,使君黄师是在深夜送来酥酒,让孤独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悦之情。(总写思想感情2分,分析4分,共6分)

  全诗: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关右土酥黄似酒,扬州云液却如酥。

  欲従元放觅拄杖,忽有曲生来坐隅。

  对雪不堪令饱暖,隔船应已厌歌呼。

  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

除夜阅读答案3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4)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除夜作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4) 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6)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3篇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1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2)吾用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君之楚.奚为北面?

  译文: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答案:

  11.(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1)好(2)财物

  12.(4分,每处两分)(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13.(1分,意思对即可)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2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南辕北辙》阅读练习题:

  1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实词。(2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吾用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君之楚.奚为北面?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_____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

  11.(1)好 (2)财物 ( 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12.(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

  (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4分,每处两分)

  13.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1分,意思对即可)

  南辕北辙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使实际行动的主观愿望一致,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3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北,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 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的现代汉语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马虽然好,(但是)这并非去楚国的路呀。

  3.行动应与目的相一致。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意对即可)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7)

——《明史》阅读答案3篇

《明史》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①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②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③,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④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⑤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注释】①长:执掌。②赞:帮助,辅佐。③起居注:官职名。④广信:地名。⑤廉:察考。

  小题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舍人∕耿忠使广信还B.舍人耿忠∕使广信还

  C.舍人耿忠使∕广信还D.舍人耿忠使广∕信还

  小题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延( )(2)书(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小题4:熊鼎辞官和劝谏的理由中,分别突出的是哪一个字,请写在下面。(2分)

  小题5: 联系选文,说说熊鼎是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1)邀请、延请;(2)写,书写;

  小题3: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

  小题4:亲,信。

  小题5:示例:面对母亲已老,熊鼎辞官归家,奉行孝道,说明他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面对*民反叛,熊鼎从容应对,*定叛乱,说明他是一个处变不惊的人;面对皇上旨意,熊鼎抓住要害,直陈利弊,说明他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本句陈述的对象(主语)是“舍人耿忠”,陈述的内容(谓语)是“使广信还”,主谓之间一般划分节奏。

  小题2:

  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比如“书”当动词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屡胁”,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问题,从文中找到人物语言,了解其义,然后按要求概括。

  小题5: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归纳出三件事,分析其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加以概括。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8)

——《洗脚》阅读答案3篇

《洗脚》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

  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两处划线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甲][乙]两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以“洗脚”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最后小节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划线句,有读者认为写得很好,有读者认为是多余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洗脚

  2.(1)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2)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3)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

  3.(1)孩子小时侯脚得“白嫩、柔软”和父亲脚得“宽大、粗糙”形成对比。

  (2)给孩子洗脚时孩子的活泼、调皮与给父亲洗脚时父亲的“安静”“羞怯”形成对比。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5.画线的句子在文中不属于多余之笔。这一段文字拓宽了文章的内容,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应尽的责任,也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意对即可)

《洗脚》阅读答案2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

  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20.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

  21.文中前两处划线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3分)

  答:

  22.文中 [甲][乙]两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23.选文以“洗脚”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答:

  24.对文章最后小节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划线句,有读者认为写得很好,有读者认为是多余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20.(3分,意思对即可)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洗脚

  21.(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2)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3)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

  22.(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孩子小时侯脚得白嫩、柔软和父亲脚得宽大、粗糙形成对比。

  (2)给孩子洗脚时孩子的活泼、调皮与给父亲洗脚时父亲的安静羞怯形成对比。

  23.(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24.(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不属于多余之笔。这一段文字拓宽了文章的内容,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应尽的责任,也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9)

——《雨花石》阅读答案3篇

《雨花石》阅读答案1

①南京,这座“石头城”盛产一种美丽的石子。在雨花台、夫子庙等地,到处都能看到兜售它们的石摊和三五成群的玩石人。一个个小小的瓷盆中,一汪汪清水之中,是数粒极美的石子。它们大抵晶莹剔透,似有霓虹凝聚其中,丽影在水中摇荡着,像花、像景、像画。人们叫它“雨花石”。

②一个古老的传说是这样的: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开坛讲经,其微言大义如悬河流水、咳唾成珠,竟然感动了上苍,遂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石头。

③那么,雨花石到底是怎样的石头呢?

④历史上,雨花台早早成名,文征明“雨花台上雨花石,野色江光入座间”说的便是这里的五彩奇石。近几十年南京雨花台奇石渐少,*区一带成为主产区,可雨花石的名称却这样流传下来。据著名岩石学家王德滋说,无论是雨花台还是*,都有着同样的特质都是雨花台砾石层的分布地带。这一砾石层是南京地区的重要地层,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是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在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分布在南京雨花台及周边的*、仪征、江宁等地,是多时代、多期次、多物源的沉积物相互交切叠置构成的复杂堆积体,厚度从数米到数百米不等。

⑤不过,这一地层只是雨花石的“公寓”和“社区”,石头真正的诞生故事更为遥远而复杂。在王德滋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一位“玛瑙雨花美人”传奇逐渐浮出水面大约在一亿年前,长江上游出现了猛烈的火山爆发,伴随着灼热的岩浆,大量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也喷涌而出。她们急切寻找着容身之地,争先恐后地钻进火山岩中空洞和缝隙。在这场混乱中,红色的钾铁元素、黑色的锰元素和绿色的铜元素等也被裹缠沾带,一并涌入。随后,大地的愤怒逐渐*息,炽热的二氧化硅热液也慢慢冷却,与各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浓淡深浅千变万化的玛瑙石。她们成为沉睡在岩层中的“胎儿”。可外面的时节并不*静,千年万年,烈日、暴雨和冰雪击打着“母体”。终于坚硬的岩石也扛不住了,她们风化碎裂,滚下山崖,美丽的玛瑙石遂与母体脱离,堕入红尘,开始了“流浪”生涯。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经山洪冲击、流水搬运,有棱有角的石头被磨砺成圆滑光亮的卵石,五彩纹理如花般绽放。终于,在漫长的跋涉之后,她们来到了长江下游的南京一带。这里江流*缓,水波缱绻,遂逐渐停泊沉积下来,与其他各路“游子”以及当地的“土著砾石”组成了“雨花台砾石层”大家族。所以,玛瑙雨花石和一般的玛瑙矿不同,多为藏身于砾石层中的细碎卵石,并无矿脉可循。可是,如此复杂的形成过程,也只不过是雨花石中小小的一类“玛瑙雨花石”罢了。

⑥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发现,雨花石不仅丽影神秘缥缈,其定义也充满了种种疑问和争论。关于雨花石的形成,除了较为公认的三段论,还存在着海底火山间歇喷涌、近源火山喷发再加工、星云说、陨星说等诸多说法。而最根本的,就连雨花石的种类和范围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王德滋告诉我,一般来说,地质学上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不论美丑大小均可称为雨花石。可在雨花石研究界有着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即使出身于“雨花台砾石层”,也须得千里挑一的美丽卵石才能算雨花石,俯拾皆是的砾石不能入类;有人认为,雨花石在大小、圆润度、透明度上也应有规范。

⑦池澄是当代收藏界的大家,出版了诸多雨花石专著。对目前通行的各种定义进行了集纳和说明就狭义来说,雨花石是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而已被大众认可的雨花石概念,其出产范围则扩展到江宁、*、仪征、江埔、和县等地;再扩而大之,雨花石的产地包括整个长江流域。池澄认为这一定义获得认可,只是“时间问题”。

⑧更有趣的是,就我读到的众多资料看,在民间,雨花石的"概念比池澄的集纳还要广阔复杂,更有甚者,将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纳入了雨花石概念之下。

⑨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了疑问和争论这和其他著名观赏石有着明显的差异。美丽的雨花石啊,你究竟该被怎么定义?


1. 第①段画线句的语序特点和作用是。(2分)

2. 第②段为什么写雨花石美丽的传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中“‘公寓’和‘社区’”分别指 和。(2分)

4. 根据第⑤段文意,简要概括南京“雨花石”形成的三个阶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对“雨花石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岩石学家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均可称为雨花石。

B. 收藏家认为雨花石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

C. 民间人士认为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可以纳入雨花石的概念之下。

D. 作者认为雨花石的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疑问和争论,现在还没有公认定义。

6. 举一例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


《古镜》阅读答案3篇(扩展10)

——孤雁阅读答案3篇

孤雁阅读答案1

  《孤雁》原文:

  作者: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译文: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野鸡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孤雁》赏析: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孤雁》阅读题目:

  (1)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

  (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

  ————————————————————————————————————

  《孤雁》阅读答案:

  (1)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2分。关键词“孤单困苦”“执着念群”,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2分。答对第一点得1分,答对第二点或第三点得1分。)

  (2)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2分。手法答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2分。手法答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推荐访问:答案 阅读 《古镜》阅读答案3篇 《古镜》阅读答案1 《古镜》阅读答案100字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