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2-08-24 10:1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范文推荐)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5篇

【篇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考

学生姓名:
叶远栋

学 号:
1036001402705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习层次:
专科

年 级:
2010春季

指导老师:
田绍兴

教师职称:
副教授

学 校:
九江电大

教 学 点:
直属

九江广播电视大学


目 录

1、劳务输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

1.1现状分析……………………………………………………………2

1.2原因分析……………………………………………………………3

2、劳务输出之影响………………………………………………………3

2.1积极影响……………………………………………………………3

2.1.1、可观的经济效益……………………………………………4

2.1.2、显著的社会效益……………………………………………4

2.1.3、明显的人才效益……………………………………………5

2.2负面影响……………………………………………………………6

3、劳务输出发展的障碍性因素…………………………………………7

3.1、信息渠道的制约…………………………………………………7

3.2、自身素质的制约…………………………………………………7

3.3、客观因素制约……………………………………………………7

3.4、外部因素的制约…………………………………………………7

3.5、服务因素制约……………………………………………………7

4、如何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之对策……………………………………7


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考

作者:叶远栋 指导老师:田绍兴

【内容摘要】 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贫困地区的农民逐渐离开了农村,为实现增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维新乡的调查,劳务输出为促进农村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人才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也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根据调查情况,笔者针对如何做大做强维新乡的劳务输出富民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村 贫困地区 劳务输出 影响 对策

都昌因为人多地少,虽然民营经济发达,但还是有大量的边远地区相当贫困,本文以对平阳县维新大沙乡为研究个案,探讨欠发达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大沙乡位于都昌县的西南部山区,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现下辖6个行政村。2010年,大沙乡作为欠发达乡镇被列入平阳县“欠发展乡镇奔小康”工程,这是大沙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机遇期。为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年多来大沙乡紧抓机遇,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开拓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领域,为农民收入增长寻求新的来源,其中劳务输出经济地位越来越显著,逐步成为大沙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实践也证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全面开发和利用好农村的人力资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购买能力,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根据大沙乡劳务输出有关情况的调查,笔者认为劳务输出是大沙农民非常有效的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当地政府应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在有序推动劳务输出的同时抓好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工作,逐步把该产业做大做强。

1、劳务输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现状分析

初步统计,大沙乡目前约有5000多人长期在外投资创业和务工,约占总人口72%,其中省外2000人、省内市外1800人、乡外县内1200人。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多个企业家在山西、陕西、四川、江苏等省市承包煤矿工程或经商办企业,在外总投资高达约4亿元。劳务输出经济发展逐步发展成为维新乡经济重要来源,占有独特优势。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主要有井巷工程、承包煤矿、铁矿、建筑、建材(开石、打砂、修路、制砖、等)、清洁工、搬运工、保姆、歌舞厅餐馆服务员、轻工(主要是制衣、制鞋、玩具、等)、开汽车、蹬三轮车、佐餐饮、蔬菜贩运、商业。

1.2原因分析

1.2.1、劳务输出最初是农民自发闯出来的改善自身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一条途径。大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以农业种植粮食、依靠出售毛竹和毛竹笋为主要经济收入人口多,种植品种单一,家庭式的耕种方式跟不上时代和市场的发展需要,长期在家务农只能满足温饱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又因人多地少、山多田少,人均耕地仅0.2亩,第三产业薄弱,村集体空白,农民就业领域狭,农村富余劳动力比较多。为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和生存需要,农民自发形成了外出务工大军。

1.2.2.改革开放激活了大沙人的思想,磨练了维新人的意志,培养了维新人的闯劲,越来越多敢闯、爱拼的有志维新人认识到只有走出山门、离开农门、走出县域才能更快、更直接的追求富裕的生活,早在80代中期就有农民以各种形式走出山门、离开农家门、走出县域,为实现增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2.3.党委政府高度劳务输出工作,坚持把劳务输出当作主导产业来办,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来落实,切实加强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有力促进了劳务输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2、劳务输出之影响

2.1积极影响

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家、离土、离乡外出务工,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而且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它还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重要产业。该产业在开发利用维新农村劳动力资源,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影响日渐深刻。

2.1.1、可观的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如下:

(1)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大沙的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就得益于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2010年全乡经济总收入8000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收入200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201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9500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收入3000万元,外出劳务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00元。除去劳务收入,事实上在家务农农民纯收入不超过3000元。劳务输出已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形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且从发展趋势看,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劳务输出仍将是我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有效拉动消费

劳务输出在减缓贫困方面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手里有了钱以后农民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和医疗等各方面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劳务输出使不少维新农民鼓起了腰包,增加了消费支出,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彩电、冰箱、等现代化电器相继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部分的农民已率先跨入了小康生活行列。

同时劳务输出还刺激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材业、商品零售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3)积累建设资金

大量的劳务收入在满足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后,以各种形式转变成了建设资金。近2年来仅康庄工程就总投入43万元,建成了5个村长14.24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其中约1/3属民间集资,使农村交通面貌焕然一新。外创业富起来的大沙人也致富思源,非常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和公益设施建设,仅2010年就为维新自来水扩建工程捐资65万元,为康庄工程捐资25万元。

2.1.2、显著的社会效益

表现如下:

(1)拓宽就业渠道

劳务输出,不仅能为输出者自己创造就业机会,也能直接或间接为农村未输出劳动力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转移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主要包括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先出去的同乡和亲友为后来的乡友提供就业信息,利用春节回家的时候带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另一种是劳务输出者为农村未输出劳动力让出和创造的就业机会。劳务输出后家中的土地或转包给他人或由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妇女种,前者直接增加了未输出户的农业就业,后一种情况一般在农忙季节也需要雇人帮忙,因此也能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劳务输出后不少村出现了一些以帮人做短工为业的农民。随着劳务输出的增加,在大沙劳务价格也有所上涨,一般一个粗工一天80元左右,技工一天120元左右。

(2)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过去主要由于贫困而因鸡毛蒜皮的所发生的冲突明显减少,劳务输出的开展使过去无所事事的部分农民将主要精力放在打工赚钱上,不再从事赌博、偷鸡摸狗之类推勾当,减少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打架斗殴现象,消除了许多不安定因素。村内一些原来有不良习气的青年参加劳务输出以后也发生的积极变化。

(4)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党委、政府通过组织劳务输出,使务工人员获得很多收入,深受广大群众拥护。在组织劳务输出中,为了更好地为外出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让他们走得放心,干得安心,不少乡干部发放便民服务卡,提供了联系方式,对下山、进城农民所需证件的办理提供咨询,在群众和干部之间搭建了连心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2.1.3、明显的人才效益

表现如下:

(1)有利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劳务输出通过到异地打工,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使农民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富了知识,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一是生存观念的转变,使农民对比本地和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一个参照物,破除封闭的山地意识,树立敢闯、敢冒、敢试的创业精神,完成了从靠劳务还借款到靠劳务奔小康、从游手好闲到勤劳致富的思想飞跃。二是生育观念的转变,富起的农民越来越懂得只生一个孩子,负担轻、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有财力好好培养下一代,使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多了就是孩子考上大学,也供不起孩子上大学。三是法制观念的转变,在外面打工见了世面,吃了亏还要靠自己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2)有利于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

劳务输出犹如"自费留学",使务工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从事工作的的需要,有的学技术、有的学管理、有的学市场,其中成长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企业家、管理人才。出去的是思想保守的农民,回来的是思想解放的工人;
出去的是普通劳动力,回来的是有一技之长和丰富经验的能人;
出去的是两手空空的庄稼汉,回来的是发家致富的创业者。在5000多人的劳工大军中,就有20多名创业成功善管理的经济能人以及一大批技术骨干,这些企业家和技师是大沙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大沙人民致富的榜样和领路人。也有一部分的务工者回乡依然从事农业种植,但事实表明参加过劳务输出的农民对技术推广的接受能力相对较高,创新意识也特别强。

2.2负面影响

在看到劳务输出为大沙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减缓贫困、促进发展是有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部分村有文化、有能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党、团员等外出打工,在当地很难找到称职的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甚至一些村干部常年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村组织的事务,致使村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第二,青壮年的外出,增加家人的劳动负担和压力,对于需要组织劳动力参加的公益事业也有影响,如救灾、抗台组织人员就有困难。

第三,劳务输出有利于保证子女受教育所需的经费,但是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对子女的照顾和关爱减少,子女在无人管束的环境下成长,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气。

第四,外出人口流动量大,计划生育、禁毒工作难以管理,有些农民是在外出打工的同时躲避计划生育,有的农民在外染上吸毒恶习。

第五,农民外出务工劳动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因工伤残带来了极为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加剧了因残返贫困现象。

3、劳务输出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3.1、信息渠道的制约

目前大沙的劳务输出的用工信息机制还很不健全,劳务输出仍以自发性流动为主。外出民工基本是靠亲戚和老乡关系自发外出的,有甚至盲目外出无“工”而返。

3.2、自身素质的制约

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竞争中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便明显处于劣势。以大沙初步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一小部分人熟练掌握一定专业技能。

3.3、客观因素制约

目前不少没能外出的农民反映,外出打工的前期费用太多,负担不起。外出务工所需的除了车费、旅途伙食费、职业介绍费等正常成本之外,还要外出务工证、计生费、体检费等政策成本,使农民工外出务工成本过高。

3.4、外部因素的制约

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比较分散,无组织性,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劳动时间过长、劳动条件恶劣、被恶意克扣拖欠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犯,致使农民担心上当受骗、害怕被人欺负,不敢外出。

3.5、服务因素制约

劳务输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到维护合法权益,都离不开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就大沙目前情况而言,政府还不能比较完全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技能特长等,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至于技能培训方面,政府也还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之经费短缺,培训的效率非常低,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数量有限。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政府也没有对用人单位形成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

4、如何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之对策

党政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富民产业做大做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方面大力鼓励农民走出县域求发展,大力倡导农民下山进城找出路,使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鼓励在外首先富起来的大沙人,关心家乡的建设或回乡办企业及投资开发旅游业,努力使在外"维新人经济"转化为“维新经济”。

首先,要部门联动,拓宽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效渠道。一要靠"三缘"流动。在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仍然是 增加输出数量、扩大输出规模的主要渠道。

二靠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能人的作用,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三靠政府推动,建立完善劳务输出工作机构,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提供信息,搞好服务。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主动与用工需求量大的单位联系沟通,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发布量劳务信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劳务输出新局面。

第二,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竞争力。输出低素质的普通农民,不但收入低,工作条件差,而且农民的务工愿望也受影响。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技术培训,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禁毒知识、维权意识、劳动纪律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升我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第三,应认真做好劳工保障服务工作,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应有权益。尽可能在外出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同乡会等组织形式,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劳动和生活条件、社会保险以及工伤、死亡事故处理等应有权益。例如2010年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江西南昌,不仅有利于为农民工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也有利于维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样,外出务工农民才能真正干得好、挣到钱,劳务经济才能真正健康快速发展起来。

第四,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制定出台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优惠政策,对无钱外出的可采用农村信用借贷政策给予支持,对长期外出的,可采取适当减免义务工、农田帮收帮种等措施;
对绩效较为显著的,可在物质上尤其是精神上予以鼓励,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同时创新服务方式,向有意下山、进城农民所需办理的手续实行全面代理一站式服务,努力解除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走得放心,干得安心。在提高优质服务的同时,便于计划生育跟踪管理。

第五,由单纯输出劳动力向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转变。大沙外出人员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资源和返乡创业热情,在有序推动劳务输出的同时要象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好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100人,其中:500万元—1000万元20人,1000万元—5000万元5人,5000万元以上的2人。这无疑是大沙经济发展值得挖掘和依靠的一大块资源。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投资兴业提供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提供项目、信息、信贷、税收、证照办理等服务,努力吸引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企业和开发旅游。这对激活民间资本、加快维新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第六,加快中心村建设,走就地脱贫、下山脱贫的路子。对于常住人口较少、村级组织涣散的山区村,根据行政村撤并意见进行调整,引导山顶农民向中心村转移,逐步减少山区贫困农业人口,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二、三产业转移。继续在中心村兴建下山扶贫点,解决群众"住得好"的问题,努力搞好以水、电、路、排污等为重点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大力发展饮食业、服务业、旅游等第三产业,解决搬迁户生活转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文益 《欠发达农村脱贫之路》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2.胡德真 《劳务输出问题、难点、建议》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与决策》2004.4

3.杜真理 胡裔民《四措并举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 昭通日报网络版 2005.6.24

4.子良乡人民政府 《强力推进劳务输出 打造子良特色经济》 农民教育在线 2005.10

5. 吴宝国 《中国劳务输出扶贫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10

【篇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目 录

内容提要

一 离职员工对企业产生的危害 ..........................................................2

1 员工离职的内涵...............................................................................2

2 员工离职的影响...............................................................................2

二 员工离职原因分析...............................................................................4

1 薪酬低................................................................................................5

2 激励措施不当 .................................................................................5

3 发展空间小.......................................................................................6

4 工作压力大......................................................................................7

5 企业文化欠缺...................................................................................8

6 组织动荡...........................................................................................8

三 企业应对员工离职的方法................................................................9

1 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9

2 采用正确的激励措施......................................................................9

3 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10

4 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10

5 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11

6 减少组织变动带来的动荡............................................................11

7 其它改善对策.................................................................................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内容提要

人才作为生产资料中的稀缺资源,在21世纪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才理论,人力投资所带来的利润增长远远高于物力投资所带来的利润增长,据估算人力投资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可以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谁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谁就掌握了至胜的法宝,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人才来支撑就等于人体缺少骨骼,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是无法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谈不上生存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代的员工的个性需求越来越多,虽然激励的市场竞争为广大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与选择,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我们看到的是居高不下的离职率.员工离职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导致企业利润流失与引发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认清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以及找到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消除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把如何留住员工、培训员工、发展员工作为一项战略工作来抓。大部分企业管理者都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忽视离职员工的管理,企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很多管理者却是无从下手.本篇就从分析员工离职的多种层面的原因着手,为企业能更好的进行员工离职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企业运营管理中,员工管理无疑是企业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 其中离职员工管理又是企业员工管理的主要内容.离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效率、成本及未来发展。因此,离职管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员工离职


一、离职员工对企业产生的危害

1、员工离职的内涵

首先,来认清员工离职的概念,员工离职是雇员和雇主之间结束雇佣关系,员工离开原公司的行为。员工离职是员工流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员工流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过高的员工离职率却会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员工流动是指正常人才的交流,不会产生人才的流失,员工离职主要是指正常人才的转移,对原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失,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企业员工的离职是必然的,这个毋庸置疑, 人才对市场来说就像流动的河流,不可能是停滞不前的,因为企业在经营中会根据自身的状况,发展战略、目标及市场的需要,进行及时自觉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企业员工的变动就在所难免. 适当的员工离职率对于企业发展和保持活力是有益的,外部的新想法与新经验也能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这些属于员工离职对企业产生的正面影响,但是如何让员工心平气和、带着对企业的感恩之情离开,最大限度地降低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离职率,留住优秀员工,就显得不那么的容易.

2、员工离职的影响

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是负面影响.

(1)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工作正常进行

过于频繁的离职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员工的离职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界限, 为10%左右为宜。但目前有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人员的离职率却远远高于10%。 一种极端的现象,在企业发生巨大的改革或变动时,同一时间选择离职的员工数量会出现猛增. 在房地产、IT、保险业等知识型员工较集中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其整体离职率更是一直居高不下,有的甚至超过了60%。大量员工选择同一时间离职, 甚至会带来企业对外形象的贬损,企业一时更是难以招募到合适的人才.一些企业因为来不及补充人力,一时陷入经营困境,这种情况也是令企业管理者措手不及的.一项调查显示,高离职率已经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大问题. 疏忽员工离职管理 ,企业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防患于未然, 员工的高离职率问题确实值得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相关的业界人士深思.

80/20法则给我们一个启示,企业80%的财富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我们需要重点保留和储备的,就是这20%的核心员工,在一般企业里,核心员工主要包含两类人员:一类是公司核心管理人员,主要为中高层管理者,另一类是企业研发、销售等核心职能人员。如果是这20%的员工离职,企业就要尤为重视,一旦流失,企业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他们或了解公司运作,或掌握核心技术与资源,岗位本身便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同时,这类员工的离职风险较大,招聘及培训成本也较大.

(2)影响企业的凝聚力,降低工作效率

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经常会在其它员工中引起强烈的心理冲击,这会导致员工对领导管理能力的怀疑,导致内部人心涣散,动摇军心,从而削弱和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人员的士气,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有的员工会跟风离职.

(3)直接的经济损失

因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包括以下五项:离职员工的替换成本;
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成本;
新老员工业绩差异的成本;
符合法定情形时须承担的提前通知期及工龄经济补偿成本;
离职管理成本。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估计,替换一名普通跳槽员工的成本约占员工全年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另据美国管理协会的报告,对技能紧缺的岗位,替换一名跳槽员工的成本要相当于其全年工资收入的1.5倍。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默克制药曾发现该公司员工离职的成本相当于员工年收入的1.5至2.5倍。

(4)间接的管理风险

除了上述可量化的直接经济损失外,因员工离职给企业带来的间接损失及管理上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直接经济损失。包括组织机构的不稳定、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降低。此外,企业可能还要承担因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技术、情报等泄密的损失。如果企业的人才流向了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么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人才的流失在短期内会使企业失去巨大的利润收益,更为严重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些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比如一些重要的中高层岗位的人员离职,可能会造成企业的技术、经验和稀缺资源的流失,商业机密的泄露,增加潜在竞争对手等。这其间的风险问题还包括:工作氛围恶化,严重的有可能导致集体罢工、上访、投诉、示威,无休止的劳动争议和仲裁诉讼等……无数的案例证明,离职员工引发的争议已成为当下企业劳动法执行中的一个极其棘手的一件事。

概括起来,员工高离职率会对企业产生以下不良后果,主要有: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工作正常进行;影响企业的凝聚力,降低工作效率;优秀人才的流失,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形象的贬损,技术机密外泄; 法律纠纷.

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一项针对14000多名在职员工进行的调查显示,员工离职原因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待遇的不满、工作环境的不满、公司激励措施的不满等八个方面。员工离职的原因很多,有个人方面的原因,比如员工不适应企业的管理风格和文化氛围、职业倦怠、企业人际环境欠佳,与上司或同事出现矛盾、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职业发展前景渺茫及个人或家庭原因,也有组织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薪酬福利缺少竞争力、分配不公,缺少晋升机制、考评晋升不公正, 奖惩不当,组织人事变动,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等也是造成企业员工离职的原因

51job.com进行了为期15天的“工作满意度”网上调查。调查表明,在收到的3874份有效问卷中,9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有换工作的念头,70%的人有过跳槽的经历,超过一半的人在两家或多家企业任过职务。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困扰工作的因素为“收入偏低”和“不能发挥才能”的比例远远高于“压力大”、“人际关系差”和“工作不稳定”。其中,认为收入偏低的占72%,认为不能发挥才能的占65%,认为压力大的占19%,认为人际关系差的占17%,认为工作不稳定的占17%。

由此看来,造成员工的离职原因方方面面,抛开员工很个人的原因,我们针对其中主要的几种原因做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1、薪酬低

有一句话叫:“金钱不是万能的”,但也有一句话:“没有钱万万不能”。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力。员工作为社会人,金钱是其选择工作首要考虑的因素.华信惠悦咨询公司所作的2003至2004workChina(中国员工忠诚度)调查表明:中国员工因薪酬离职的最多。可见,一个企业的薪酬水平高低,对员工的去留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理想状态下(其它条件均等)薪酬高低是决定员工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大多看到的是这种情况, 在面对员工调薪问题的时候,企业总是刻意的回避,以各种理由搪塞员工……使员工的薪酬期望出现落差.这是企业与员工产生矛盾的一个根本点,如果这个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员工就有可能选择离职。其实产生这个矛盾的原因很好理解,因为企业是因“利润”而存在的,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变成了赤裸裸的利润高低,许多“利润型”导向的公司总是喜欢把薪酬定在一个中等甚至偏下的水平以节约公司的运营成本,这样所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员工对于薪酬待遇越来越不满,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员工就会逐步流动到薪酬待遇相对高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由于员工工作效率降低给企业带来可预见以及不可遇见的损失,当员工出现流动的时候,企业又不得不为新来的员工重新付出培训、训练的成本。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企业必定是得不偿失的.认清了这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就不该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如何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这才是企业的长久生存之道.

2、激励措施不当

企业的激励措施不当也是造成高离职率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员工激励是指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现代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一套激励体制,因为大部分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员工产生动力的源泉,没有激励,员工就有可能消极怠工,甚至一走了之.

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核心内容,管理者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就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而目前因激励不当引起的员工离职已不再是一个个别的现象。一些企业发现,在建立起激励机制以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水平反而下降,有的员工干脆一走了之.

08年以前,上海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都是以年度绩效考核分数和员工工龄来决定年终奖的发放金额,在平时表现好的员工以及在公司服务多年的老员工自然会比表现不好的员工以及新进员工拿的多.员工一年来的工作表现,员工个人及上级领导都是有目共睹的,根据一年来员工的工作表现评定的绩效考核,也是为大部分员工所接受和认可的.但近两年来,公司为了节约运营成本,连续两年年终奖的发放都搞 “平均主义”,员工不论贡献大小,职称,工龄,均统一发放同等金额的年终奖,这项措施一发布,立马引起老员工以及平时贡献大的员工的不满, 一些员工开始变的消极,觉得反正表现不论好坏,结果都是一样.很多在公司服务多年的老员工则纷纷选择离职,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曾做过专门的统计,09~10年度,在年终奖发放后一段时间,员工的离职率明显高于往年.

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因企业实施的激励措施不当,甚至导致员工的离职,这种情况恐怕是企业管理者没有料到的.年终奖本来是激励因素,可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导致抑制和消减了员工的努力程度。长此以往,必定是留不住那些优秀的员工.所以,正确的激励方式很重要.

3、发展空间小

企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会使员工失去信心,进而选择离职.现在的员工个性需求越来越多,在工作过程中越来越更加追求一种满足感,一种目标实现的过程。在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职场员工在选择职位的时候会把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在公司的发展前景列为首先考虑的问题。员工选择企业.其实是借助企业帮助其实现梦想.但在现实情况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将公司的愿景清楚的展示给员工,只是将任务,工作交给员工去完成,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并未感觉到完成工作后将会给企业带来何种收益以及在个人能力方面得到何种程度的提升,这样势必会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

每一个员工都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事业上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企业主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将员工当作“打工仔”来看,并不关注员工的发展,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员工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不断提高的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如果企业不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只是让其一味的重复相同的工作,停滞不前,员工会感到自己在这个企业中没有前途,甚至担心自己的位置有一天被外来的人员代替,于是产生另谋出路的念头.

一个新员工来到企业一段时间后,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对这个企业的前途作出判断。如果他认为这个企业没有前途或自己在其中没有发挥空间时,很可能会作出辞职的决定,这种情况的产生就不得不说是企业管理者的失误, 只因宣传的不到位,员工未了解到企业现行的发展状况,本来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优秀人才,但因企业未好好把握,员工还未为公司创造价值,就选择了离开,对一个需要人才的企业来说显得尤为可惜。

随着市场竞争体制的成熟,能否把公司愿景清楚的展示给员工,并将愿景与员工的个人成长有效链接,成为了企业成就卓越的必要条件。

4、工作压力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励,职场员工的压力在逐渐的增大,突出的表现在工作时间的不断增加与娱乐时间的不断减少。

上海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电路板为主的台资企业,因行业的特殊性,经常需要统计生产参数,而为了统计的准确性则必须由专人负责,一些技术员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都属正常现象.长此以往,员工叫苦不迭,别说什么娱乐活动,就连基本的休息时间都很难保障,尽管公司为这些员工加发了特殊津贴,却效果甚微,因为有些员工在身体健康方面也出现了问题.这些岗位的员工在职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半年,很多新进员工更是一开始就适应不了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未满试用期就会选择辞职.

由上述案例可见,工作时间过长,已经引起了很多员工的消极抵抗,也成为了他们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作不能成为员工的全部,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是缺不了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的.在繁忙的工作过后, 需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例如唱歌、旅游等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而社会、家庭责任又要求我们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尽一个公民的责任、一个伴侣的责任、一个朋友的责任、一个晚辈的责任, 当这些时间被工作完全或大部分占用时,员工只能选择逃离.

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已经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因为工作危及员工的身体健康、夫妻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等,使得员工成为了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人”。当员工把这种不满的情绪带到工作当中时,会直接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5、企业文化欠缺

“良禽择木而栖”,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容易使员工失去归属感,最终选择离开.

企业的文化如果不统一,就很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员工会因为觉得难以融入企业而选择离开.如果一个新进员工在入职之初就很少得到关注,缺少与上级及同事间的良好沟通,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被孤立的感觉,好像自己的存在与企业没有关系一样.本来可能成长为杰出的人才,为企业带来无限的价值,但是因为企业的不重视,使人才可惜的流失,最终将限制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6、组织动荡

企业在经营中会根据自身的状况,发展战略、目标及市场的需要,进行及时自觉地调整,以使自己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 会不可避免的引起的企业员工的调整,公司每一项新制度,新规定的出台,可能都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员工认为企业的改革影响到了他们利益,或是触犯了他们的底线,那么,辞职就是必然的.

企业的组织调整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趋于合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淘汰了不适合的员工,对企业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优秀的人才也因此而离开,对企业来说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以上分析了造成员工离职的主要六大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员工离职除了因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离职和极少部分的冲动性离职,大部分员工在考虑离职的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导致员工选择离开现在企业的原因可能是由一个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几个原因综合起来造成的.所以,问题已经很清晰的摆在面前,相信当企业管理者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着手改善的时候,员工离职问题变得似乎并不是那样的棘手.

三、企业应对员工离职的方法

有效的人才留用机制就像管理流动的河流,其目标不是要阻止河水流动,而是要控制水流的方向和速度.

那么,企业具体该采取何种具体措施来留住优秀人才呢?

1、 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

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的前提是这个体系必须是相对公平公正的.

国内、国际很多的成功企业在这里都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们通常都有一个很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这个体系通过特定方式显示,员工工作的业绩以及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与个人回报成正比;明确规定了随着员工职位的提升,员工的薪水将有一个什么样的提升,相对于传统“利润型”导向的公司,他们明白在理想状态下(其它条件均等)薪酬高低是决定员工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他们的做法是制定在业内有竞争力的薪酬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薪对吸引员工来说是非常奏效的。因为高薪不仅体现了员工为企业创造的巨大价值与付出劳动之间的正比关系,也从侧面反映了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满足了他们受尊重的需要。

2、采用正确的激励措施

公司不能以相同的方式激励所有的员工,在拟定每一个激励计划前,应当先花时间了解各层次员工之间的不同需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员工激励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首先,激励措施应该根据不同员工、不同时间的需求进行激励,不要在员工需要食物的时候,用水来激励员工;摒弃错误的单一、固定激励方式,根据员工需求从物质、精神、管理制度、工作程序设定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激励;其次,对员工的激励一定要讲求公平,不公平的激励不仅导致我们的激励失效,甚至会出现很多的负面效果。因此在进行激励的时候一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既要顾及团队激励,又要杜绝平均主义大锅饭。最后,在激励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通过合适的沟通策略,运用合适的沟通管道和方式,向相应的员工进行沟通,这样能让员工真正地感知到公司在这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提高激励实施的最终效果。

例如年轻工作者比较重视拥有自主权及创新的工作环境,中年工作者比较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及事业发展的机会,老年工作者则比较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及公司的福利政策。

3、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价值的自我实现.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企业家都该有这样的气魄和胸怀。企业是员工的人生大舞台,不能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发展对立起来,而应该把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留住人才,必须用好人才。为了用好人才,必须认真规划培训制度,建立晋升机制,铺平成长通道,创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有些企业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经理人才,往往采取特殊的人才政策,甚至可以“因人设岗”,如果遇到一位十分优秀的人才而一时没有合适的岗位时,就专门为他设置一个岗位,供他发挥聪明才智。

培训和开发是降低员工离职率的法宝之一。对北京、上海和深圳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表明,组织提供给员工的培训机会和“再学习”机会是影响员工离职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培训开发的实施,可以保证员工和企业发展的同步,可以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增强归属感。制度化的、经常化的培训可以使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具体来说,如提供职业发展建议;
平等的晋升机会;
转岗锻炼;
外派发展机会;
创业支持;
发展愿景、培训与发展等

4、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

上面在分析造成企业员工离职的原因时有举例:因为过长的工作时间,导致员工工作压力过大,从而选择离职,那么如何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又能缓解员工的压力,是很多企业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比如在一些创新型的公司,他们需要的人才多为一些具有创造型思维的员工,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可能需要比较弹性的工作时间,美国不少高科技企业为了留住来之不易的关键性人才,打出了“超弹性工作时间”的新招。有的员工表面上看起来“无所事事”,但实际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却极高。

由此可见,想为企业创造价值,不一定通过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超弹性工作时间”同样带来了高效率.我所在的企业虽然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而不得不需要员工有更多的加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解决的办法来减少员工的离职,可以在采取在同岗位增加人力的方法,只要加强相关的培训,这样,在考虑员工健康情况的同时工作质量也有了保证.企业管理者应该首先抛弃让员工一味加班的观念,在员工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给员工更多的业余时间,让员工真正成为“社会人”,有时间区参加社会活动、尽职社会责任,让员工开开心心的上班.

5、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着力于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提供相应的舞台,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的管理,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及归属感,使所有员工感觉到都是大家庭的成员,同舟共济、情同手足,让员工感觉到企业就是自己的家。当企业和员工处在一个平等地位的时候,企业将为员工谋取更多的福利,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员工也将更加忠诚于企业,真正从内心的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来爱护……

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员工和企业树立起一致的价值观,在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导向培训和组织价值观熏陶,一旦员工有了归属感,对企业形成一种眷恋,离职的问题就会变得遥远.

6、减少组织变动带来的动荡

在企业变动使不可避免引起的人员调整属正常现象,如何在变动的同时又留住优秀的人才,美国的一些企业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很值得借鉴.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收购与兼并是常见的事。被收购或兼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如高层主管、高层经营者、首席执行官、最高行政负责人等)一般很难在新企业中继续占据高层实权地位,其中不少人往往被迫辞职。为对付这种可能的风险,美国不少企业都制定有被誉之为“黄金降落伞”的制度。“黄金降落伞”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契约,就是指按照合同规定,当公司被并购或恶意接管时,如果高级管理人员被动失去或主动离开现有职位,可以获得一笔离职金和其它特殊恩惠。凭着这一纸契约,当企业被收购或兼并时,原来的一些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便可以安全退出,另谋高就,不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在有些情况下,并购或接管有利于股东权益,“金降落伞”有助于减少并购或接管的阻力。在美国,每年排名在一千以内的大型企业中约有20%的企业与其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签订了这种契约。这种制度保护的人数一般为一个企业10 至20人,也有个别企业多达200人的。

“金降落伞”保证了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福利。企业的关键性人才如果中途离职,无疑是半途而废,为此他们不得不三思而行。

以上是针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他们在职时能忠于自己的企业,从而减少了离职风险.

对于企业的一般职员来讲,当企业出现不可避免的规模较大的组织变动时,管理者首先应该稳住军心,通过的有效的沟通手段,增加透明度,尽量使员工的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及误会,使组织及员工都能平稳的度过这一动荡时期.

我们已经分析了员工离职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企业所采取的相应政策.如果员工还未采取具体的离职行动,这些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7、其它改善对策

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员工可能存在一些冲动性离职的倾向,这时,离职面谈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的员工并非真的想要离开,很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比如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如果困难解决,员工可能就不会离开.所以,这时的企业管理者如果足够重视这些员工,就该了解员工对公司的真实感受,问明员工具体是因为何种原因而选择离开,如果企业表达出愿意帮助员工克服面临的困难,建议其下一个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员工必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面谈的重点首先都应当是肯定员工的“闪光点”及其对公司的业绩贡献,表达公司的感谢以及公司将来与其继续合作的意愿。

对于那些实在无法挽留的员工,企业是否是该置之不理呢?答案是否定的,离职员工对企业仍有价值,现实情况中, 在员工离职之后,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是不再与员工联络。他们认为离职员工已与公司脱离关系,将不会再对公司产生影响。事实上,这是很多企业在离职管理时最大盲点。优秀企业的做法是,通过完善离职员工关系管理,提升企业形象,完善外部人才推荐体系及回聘制度。我们常常发现,有时候企业会考虑将已离职员工重新请回公司来。因为他们适应公司文化,熟悉管理及业务流程,帮助企业降低了招聘、培训及内部沟通等方面的成本,但是,我们也发现,大多数企业缺乏此方面的制度体系,该如何吸引“好马”来吃“回头草”呢?

在惠普,有这样一个传统:对于那些无法挽留的优秀员工,在员工离职时公司都会举办一个离职欢送会。欢送会一般由员工的直接上司召集,邀请与该员工同级别的人参加,一方面增进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希望听离职者的真实感受,因为这个时候离职者说话是没有顾忌的,而上司和其它与会者也会很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在麦肯锡,会把离职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保留,同时将新的联系方式以及职业变动信息全部输入到“前雇员关系数据库”,建立一个被称为“麦肯锡校友录”的花名册,员工离职被称为“毕业”。麦肯锡始终与这些不乏CEO、投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在内的“毕业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为麦肯锡明白,这些身处各个领域的精英随时会为企业带来商机。

结论

离职员工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学问,在实践中会有多种多样的情况需要企业管理者去考虑,总之, 如果企业需要这个员工,企业就该想方设法的把员工留下来,而不是在员工离开后承担不必要的损失,当企业管理者有这种的意识的时候,“离职”问题便不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乔引华,郭大为,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离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06,(1);

[2] 毛春儿,关于员工流动的文献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6,(7);

[3] 李剑志,让员工感受重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9);

[4] 王忠民,陈继祥,试论影响员工离职的若干组织因素[J],管理现代化,2001,(5);

[5] 段波,用人单位如何科学应对人才租赁[J],交通企业管理,2006,(11);

[6] 张文彪,降低离职率[J],领导文萃,1994,(03);

[7] [美]迈克尔·比尔等着,管理人力资本——开创哈佛商学院hrm新课程,华夏出版社,1998,(82);

[8] 实达集团人力资源处,实达2000年度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实达,2001(1);

[9] 周晓明,摩托罗拉的人本管理,经济管理者,2000(9).

【篇三】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2013 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院(系)别 管理学院

专 业 行政管理

班 级 行政091班

学 号 091010509

姓 名 雷星亮

指导教师 杨迅滋

二○一三年六月

摘 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是在实施细节上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调查问卷》为客观根据,对山东交通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参阅相关文献,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和完善措施进行论述。基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a key link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as stro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practice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analyze problems,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vocational abi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Domestic college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ies also widespread deficienc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details.

In this paper,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questionnaire" objective basis,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teaching practice were analyzed. Also refer to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problems and reform and improve the 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feas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problems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to provide an objective basis.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exploration


目 录

前 言 1

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3

1.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3

1.1.1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3

1.1.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3

1.2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 4

1.3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5

1.3.1是学生掌握技能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 5

1.3.2实践教学对提升就业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6

1.3.3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6

1.4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问题的提出 7

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7

2.1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7

2.2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难 9

2.3实践教学内容不明 11

2.4实践教学措施贯彻不力 12

2.4.1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控制难 12

2.4.2缺乏对实践教学贯彻执行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 12

2.4.3流于形式 12

3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13

3.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 13

3.1.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13

3.1.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3

3.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14

3.2.1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4

3.2.2开展校内模拟实践(实训) 教学 14

3.2.3强化校外实践(实习) 教学环节 15

3.2.4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 15

3.2.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6

4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16

4.1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6

4.2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略 17

4.2.1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模式,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 17

4.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化” 17

4.2.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双师化” 17

4.2.4实践教学环境的“企业化” 18

4.2.5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的“科学化” 18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前 言

自20世纪80年代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得到恢复以来,以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为首的一批大学积极探索该专业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推动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近年以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继续呈一路上升趋势,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截止2010年,全国共有340所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据保守估计,本科生在校人数接近4万人。如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于1987年,当时其招生规模大概每年50人左右,就业率几乎是100%,但是近几年出现滑坡,2003年仅为75%,2006年为51%。[1] 其他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就业形势也相类似。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令人堪忧。根据政法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总体还不够高。

综合而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短板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延伸能力和应用能力欠缺;
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差,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相对较少,缺乏与人合作与融入社会的锻炼和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受挫抗压能力都比较差;
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局限于课堂与书本,缺乏创意;
职业精神不足,学生服务意识较差,相对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型工作,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也不具备基层工作的能力等等。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担负着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内外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高教[2001]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担负着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任务,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还不完全一样,它有着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同时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行政管理的理论,对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所以,行政管理专业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2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只有切实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方面同时出发,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甚至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

本文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围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看,一般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明、教学模式不清、教学平台构建难、实践教学措施贯彻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历史与现状1.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在百度百科[3]上我们发现,是这样概述行政管理专业的: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在夏书章主编的《行政管理学》中,对行政管理的定义为: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门传统的文科专业。

1.1.1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1.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行政管理主体必须具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良好意识,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所学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思想,如何做人,如何为公共事业尽职尽责。只有这样。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在走上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岗位时,才能完成由“官僚”向“管理者”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行政”向“管理”和“治理”转变,才能实现满足公众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4]。2.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作为地方性高校,能否服务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学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是必须了解国情、省情和市情,熟悉行政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各项工作,了解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二是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三是具备行政事务的处理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等行政管理工作能力。3.掌握行政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基本工具。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分析工具既是今后处理具体工作的要求,也是迸一步深造的基础。为此,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数学、统计与社会调查等定量分析方法,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具备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1.1.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包括两条途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四个模块:专业实践、课内实践与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采取六种实践方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参与科研课题、基地实习、论文设计。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学院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探索和掌握适合自己课程的案例教学方式。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重点是加强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3.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师生在节假日、周末和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活动,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和多问,可以对行政管理及其运行机制形成一个初步印象。4.参与科研课题。教学与科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学院鼓励教师在担任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指导教师的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利用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撰写调奄报告和论文等方式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任课教师的研究专长相结合,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

5.基地实习。基地实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切实承担岗位工作,能够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运作形成最直观的印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习表现,也是对自己数年来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成就的一次集中检验。6.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总考核.通过做毕业论文,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

中国长期的封建体制下,虽然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封建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大一统的国家行政组织体制。但当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产生之后,并被很快受到中国的重视,并加以引进和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先后翻译出版了多部外国专著,如美国学者所著的《行海要术》、《行政纲目》以及日本学者蜡山政道所著的《行政管理学总论》等。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中国学者也陆续撰写行政管理学著作。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广泛恢复了政治学的研究活动,其中就包括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1982年夏书章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一文后,行政学开始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关注。但此时的行政管理只是隶属于政治学门类,注重培养的是从事学术性研究和教学人员,且知识面较窄;
而且现代科学知识及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掌握较长,不能适应现代高技术信息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高要求。1988年正式建立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此后,才真正的在各高校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机构。所以,对于新时期的中国来说,行政管理专业还是一门新型的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内外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3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3.1是学生掌握技能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技能的掌握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其中实践活动就是开发和培养人的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毛泽东曾经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5]一个人的正确思想,一方面不能从天上掉下来,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在头脑中自发产生,归根结底,唯一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点,简言之就是主张“教、学、做”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德国著名教育家Friedrich Herbart[6]就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他在《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提出了一个较有大众意义的,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这些阶段为根据的教学方法,这些阶段分别与人在学习中的心理特征相呼应,即“注意、期待、探究、行动”。Friedrich Herbart的学生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备、提示、联系、综合、应用”五段新的教学法。他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说依然是强调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对世界以及我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等院校历来是培养和造就高层优秀人才的摇篮,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好“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的问题。这个话题并非老生常谈,就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意在开发学生的潜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真才实学和本领,这也是我们国家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努力改革的方向。实践能力就一个人来说,是立身之本。大学生在学校经过了三、四年的学习之后,总是要走向社会从事一定的职业。当他步入社会拥有一个职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这一职位的岗位要求便是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考验。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互为条件的统一整体。离开了实践活动而片面地强调能力的培养,最终充其量只能向社会输送“半成品”。

1.3.2实践教学对提升就业能力有着重大意义

1.3.2.1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行政管理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所在,如果不能从行政管理实践中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行政管理学科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所以,系统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的心理氛围中把握行政管理学科的理论及其应用,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与形成的关键。

1.3.2.2有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用人单位在招聘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时,往往会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而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用人单位往往青睐选择那些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技能,要求一专多能的用人现状正是现在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因此,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用人单位欢迎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行政管理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切实遵循教学规律,以创新为着力点,培养复合型的实践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

1.3.2.3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

学生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从多个侧面了解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看法,充分了解行政管理人员的分布情况、知识结构层次以及他们的发展前景,从而进一步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这样就抛弃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恐慌心理,踏下心来认真学习,积极准备,瞅准机会,尽早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进而能以一种客观理性的心态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和进行择业选择。

1.3.3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管理是一门专门研究政府部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是它自身具有的两大特点,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要与现实紧密相连,切合社会实际。随着社会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的利益开始趋于分化,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多,政府行政管理的复杂程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观念、调整职能、改善服务、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水平,从而对高校在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问题上,国内外的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培养能够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高级管理人才,突出跨学科复合型应用性的特点。但是,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依然存在重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现象。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以培养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人才。

1.4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问题的提出

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普遍比较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现有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及方式决定了更多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致使实践教学远远落后于理工科,从而导致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帮助不够明显和直接。山东交通学院一方面针对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另一方面也对本校07、08级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随着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需要具备行政管理相关知识并且相对全面的毕业生。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所期待的标准,而且普遍缺乏核心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毕业生自身而言,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自己毕业后实践能力的评价普遍不高。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我们须明确的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具备哪些方面基本的能力和素质?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必将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就业竞争优势,这势必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危及整个学科的根基。[7]针对当前社会普遍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各个学科在人才培养上都逐渐向能力培养倾斜的背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非常有必要也有责任探索合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结合山东交通学院的经验,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予以探究。

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2.1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行政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政治学类的课程偏多。不可否认,行政管理专业最初是从政治学中脱胎而来的,但随着学科门类的重新调整以及专业定位的不断成型,行政管理专业则更多地被赋予了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属性,除了政治学之外,还应当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单纯政治学类的课程就有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等众多课程,这些课程就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本应开设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则被大幅度压缩,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性、复合性的学科特点被掩盖。政治学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学教育,存在着的政治学取向或者行政学范式依附于政治学范式的倾向。

其次,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衔接过渡和内在联系。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门课程之间应体现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内在的连续性。但实际上,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尚缺乏学科内部的逻辑联系,课程之间的衔接也不是很紧密和清晰。此外,在围绕专业设置的基础课、专业课、核心课以及选修课的开课顺序及课时安排上,也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论证,从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整体统一性和课程的有机联系性。

再次,课程设置过于依赖和考虑现有的师资力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许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的速度并不相适应,这突出表现在任课教师的专业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与均衡,某些专业的任课教师数量相对比较丰裕,而某些专业的任课教师则比较匮乏甚至长期空缺。基于这种原因,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不得不量体裁衣因陋就简,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来决定开设哪些课程。但每个任课教师都必须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因人设课的现象便较为普遍,否则部分任课教师将面临无课可上的窘况。

最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较低,与国外差距巨大,也与本专业的期望的培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我国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难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进行培养和训练的问题很早就存在了。此外实践教学体系中还缺乏科学的考核,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不严格,从而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计划性、严格性和严肃性。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实践教学在目标定位、大纲、内容、管理、考核等方面雷同情况较为严重,缺乏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赵瑞峰[8]在《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文中提到,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行政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个定位在界定行政管理专业育人过程中,对为谁而育人、育什么人两大问题界定模糊不清。从而导致课程体系构建欠缺科学的理论指导。课程体系设置的不科学又导致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弱化。相反,美国高校公共管理(行政) 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十分清晰明确,十分强调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就是旨在培养满足社会上各种公共组织不同层次需要,或者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大学生,出于此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就十分贴近社会的需求。

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您认为对于已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得出以下结果

图1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

在通过对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三和大四40名同学的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经过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17名同学(占42.5%)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持合理态度,15名同学(占37.5%)持基本合理态度,还有8名同学(占20%)持不合理态度。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同学们并不是完全认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2.2实践教学平台构建难

实践教学平台无非两种,即校内平台搭建和校外平台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主要依靠教学硬件和软件,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则主要是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内,众多高校能体现行政管理专业能力要求的实验室构建可谓是屈指可数,很多学校的现状就是几个老师、一支粉笔和几本教材把学生送出大学校门。实训平台的构建更是流于形式化,一份实训大纲加一份实训报告就是实训全部内容。

在校外,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特定的实习和见习的方式和内容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见习、实习基地构建困难较大。在企业单位,由于行政部门的精简化,导致很少有企业的行政岗位能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和见习的机会;
政府机关因其工作的严肃性和全局性,在接待学生实习时都非常谨慎,仅仅安排学生做一些边缘性工作,学生很难接触行政事务的核心,因此影响实习效果;
企事业单位由于日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注重成本的核算,讲求效益。过去那种单纯接待学生实习也被他们视为一种负担。往往不安排实际工作,甚至将学生闲置一边,生怕泄露其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管理经验。学生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9]

图2实验室作用

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该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是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在校内设置相关专业的实习室,给同学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实习途径。实验室建设与功能拓展与实践教学需要还有差距。实践表明,实验对进一步稳固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都很有帮助。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已建成规模较大的行政管理综合实验室,并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课程的实验。但调查中显示,60% 的同学认为实验室的作用还发挥不出来。实验室在课程开设上和实验内容设置上还有很大挖掘的空间。

其实,不光是交通学院的实践教学实验室存在这种问题,就全国来看,实验室建设也是步履缓慢,主要表现在许多学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这是理工科才有的事情,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而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的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管理学科门类很早就开始探索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问题,如:会计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金融分析实验室等。由于长期的不重视,进而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资金缺乏,使我国的社会科学教育长期处于传授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低水平上。就我国目前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实践的现状来看,少、慢、差、费等教学低效现象仍比较普遍,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注重教学效率的观念。部分已经展开实验室建设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上,往往也只注重资金投入,却不做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缺乏成本—效益的权衡与控制。再就是实验室建设也缺乏科学的规章制度,例如实验室管理混乱,教师对学生在实验情景中的模拟互动缺乏有效的指导,这些都导致了实验室的综合效益难以产生出来,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的目的却无法达到预期标准。

就山东交通学院而言,在校外与济南市长清区图书馆、档案局、教育局、文化局、交通局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为同学们校外实习提供了便利。可以说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岗位实习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最有效果的,建立系统的实习基地也成为国内外高校所一致采取的行动。在对交通学院40名行政专业的同学们调查中发现,95% 的同学认为,实习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大有帮助。当前,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已建成5个较系统的实习基地,但这几个实习基地的层次都比较低,其行政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实习的需要。同时,随着专业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实习基地已难以满足实习需要。因此,寻求建立更加稳固系统的实习基地必要而迫切。

2.3实践教学内容不明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行政管理专业被概述为: 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客观地讲,上述专业介绍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首先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含糊不清,其次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特色语焉不详。以此为指导,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理解就很容易出现两种误区: 一种认为,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将以上学科中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从而导致在三年多的学习时间里,设置和安排的课程繁多而杂乱;
另一种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是通过学习即可掌握某种专业技能,毕业后一走出学校就能立马胜任某项工作,因此尽可能多设置所谓的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从山东交通学院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目标倾向于第二种认识。事实上,这两种做法最终会造成专业特定规定性的丧失和学生适应社会的短期性,而这正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相驰。

与此同时,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上,也同样存在着种种误区。首先,教学内容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从目前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知识传授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培养学生技术方法和行政能力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较弱的动手能力将极大地限制所学知识的发挥与运用。其次,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灌输。在教学活动中,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真正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学习。从山东交通学院现阶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学环节安排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调呆板,绝大部分还是处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过分强调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讲解也多从现成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进行讲解和推理,对从复杂现象中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不够重视,直接导致教学活动流于理论上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学习起来如隔靴搔痒,不能有效得提升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大部分同学对现在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形式满意,并且对行政管理实践教学非常了解。在对40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生35人(占88%),不了解的5人(占12%)。

图3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是否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

2.4实践教学措施贯彻不力

很多高校为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往往贯彻不力,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2.4.1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控制难

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主体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则是向导。无论是实习和见习,还是实验和实训,学生作为主体到底贯彻和执行相关实践教学内容与否,作为向导的教师缺乏相关的、应有的信息支撑,最终会导致实践教学过程控制与管理难以操作。

2.4.2缺乏对实践教学贯彻执行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

在很多高校,实践教学一走出课堂就成“放羊式”管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放假,教师也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休息。这是一种缺乏实践教学监督和责任机制情况下造成的错误的行为选择。

2.4.3流于形式

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验、实训、见习、社会实践的考查最终大多是通过报告或者设计的形式来进行的。这种考核形式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鉴定上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的状况下,极易导致考核的“大一统”和“一刀切”,最终导致实践教学考核流于形式。

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认为每学期安排的校外实习效果如何,大家也持不同观点。

在对40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其中25人(62.5%)认为效果良好,10人(25%)认为效果一般,5人(12.5)认为没有效果。

图4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实习效果的调查

3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3.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

3.1.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探究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借鉴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的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适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研究实践教学内容与改革,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特征,为其科学制定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企业的实践场景,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产学研合作;
促进实践教学师资应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打造一支能为学生树立工程师榜样的精良的实践教学队伍;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探索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各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最终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为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1)通过以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题,以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和内容为切入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学生的知识结构、目的需求、能力拓展为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构建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3)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学科专业和地域特色。

3.1.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作为实用型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也是评价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

(2)系统化原则。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各个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彼此连续,相互衔接的实践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一体化原则。一方面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相互关联,强化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相互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互适应,使实践教学体系既相对对立,同时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

(4)规范化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在培养方案中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而且目标体系要落实到每一个部门、课程和教师,固化于部门的工作职责、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中。

3.2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3.2.1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课程应涵盖学生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因此,实践课程主要应包括“公文写作与处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文献检索”、“电子政务”等。带有实践性质的课程主要有“物业管理”、“政务礼仪”等。另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大学英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翻译能力,计算机类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提升利用网络实施管理的能力。为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还可以安排“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人学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军事教育”、“毕业教育”中也应当含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确定所开设的实践课程,结合实际情况,有的实践课程可作为必修课程,有的可作为选修课程,但是实践课程的安排不能过少,要保障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达到教学要求。

3.2.2开展校内模拟实践(实训) 教学

就学科属性来看,行政管理专业虽然属于文科,但与理科、工科一样需要建有校内模拟实训室,例如电子政务实训室、公务员考试模拟实训室等。在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模拟,不仅是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检验和应用,也是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通过实训,一方面增强学生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模拟实践(实训)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有条件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应建设好行政管理专业实训室,购买相关教学软件,为学生搭建更好的校内实践(实训)平台。

3.2.3强化校外实践(实习) 教学环节

较为完整的校外实践(实习) 教学环节应包括课程实习、学年实习、毕业实习,这一环节最好的方式还是应该安排在校外实践(实习) 教学基地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是根据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方向,通过实践或实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具体操作能力;
学年实习主要是结合一学年所学的课程和应具备的能力体系,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或实习活动,通过实践或实习将所学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重构能力体系。毕业实习是三个环节当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它本身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这个环节不仅是对四年学习效果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应合理安排好校外实践( 实习) 教学环节,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措施,保证实践(实习) 教学质量。

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课实践形式方面,大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对40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经过调查发现,选择学校基地(实践教学实验室)8人(20%),选择校外正式公司实习12(30%)人,学校基地实习与校外公司实习相结合20人(50%)。

图5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形式的调查

3.2.4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是最能培养和体现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的实践内容,也是促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而且,本身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无论其毕业后从事何种管理岗位的工作,都是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能力以后就很难胜任工作。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应也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可以不定期开展,如组织学生调查大学城附近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和水平,调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情况,调查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对策,并最终撰写研究报告。事实证明,每一次开展的社会调查研究,都会使学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成长和提升。

3.2.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为使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稳定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应该构建较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实践教学大纲是否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每次活动的目标是否明确;
实践主体即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实践指导教师是否具备应有的指导能力,有无责任意识;
实践教学经费是否有保障,是否充足,使用是否有效;
是否具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室);
实践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化、规范化,有无安全防范措施;
实践活动各环节安排是否遵循实践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践教学档案建设是否完整;
实践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保证。

4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4.1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师在教学教程当中,需要把验证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改变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验证性的实践活动是必需的,同时也要增加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我国高校特点提出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两层次四模块”体系。即建立校级教学实验室(中心)和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和系级教学实验室两个层次;
建立学科实验平台、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实习平台、专业特色实验和实习与创新基地4个模块。实习基地和校级教学实验室(中心)是以“公共基础实验、实习平台”为主体,包括部分实习与创新基地。系级教学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是以“学科实验、专业特色实验平台”为主,学科实验平台按学科或者专业大类公共实验设置,专业特色实验室按专业实验要求进行设置。(2)优化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3)制定出独立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时要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质上的结合,提高教学的效率。

4.2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略

4.2.1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模式,更新实践教学理念和方法

基于当前行政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例如中山大学长期以来跟踪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借鉴CDl0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转变观念。从2003年起,学先后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Universityof Technology)和印度的NIIT公司联合办学,为专业教师提供了认识和实践国外先进的行政管理教育模式的机遇,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国内外先进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4.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化”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最核心的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 的思想。像山东交通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构成主要包括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与上述实践能力相适应,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3个子系统组成。基础性实践课程是针对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而开展的实验环节,主要包括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认知实习等课程。专业性(综合性)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主要是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内容,以及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的相关课程。

4.2.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双师化”

美国教育家Dr.Beeby说:“教育的质量是教师质量的反映”。这句话主要强调,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讲授融和了学科知识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能力的课程,那么他们自己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应具有“三实”特色(即实用、实践、求实)、“双师”能力和“融合”素质,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之间紧密联系的主力纽带[10]产学研合作是“三实”特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聘任各个行业、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兼职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建立一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懂理论、知实践、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了解岗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等方面的优势,在课程内容中积极引进最新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采取合作研发、企业实践等多种措施,让教师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提高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促进实践应用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2.4实践教学环境的“企业化”

之前的实践教学多数在校内进行,即使在校外实习基地,也多半执行校内管理制度,更多的忽视了模拟社会及企业真实场景构建实践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很难进入实践角色。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在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主题沙龙上指出:中国当前的教育发展中最缺乏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企业的参与。[11]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应尽可能地考虑企业和社会的大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社会环境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为了能让学生能感悟到实践的氛围,不仅在实验室布局上尽量模仿企事业单位的环境,而且还借鉴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流程,采用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对相关实践课程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并营造现代企业的工作场景及实践岗位。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主战场。通过产学合作,学院建立了稳定的、数量足够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一方面能了解社会和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能加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提高竞争力和适应性。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的企业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迁徙能力,缩短与社会、企业需要的磨合时间,使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状态“连成线,[12]避免重复教育带来的各种浪费,鲜活了实践教学的生命力。

4.2.5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的“科学化”

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的质量。所以,学院根据实践教学新体系的需要,规范了实践教学管理,重新制订或修订了相关管理文件及各实践课程教学的大纲,并对其中实践内容、要求和评估方式做出明确规定,鼓励教师自编实践教材或重新选择;
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信息收集、管理和反馈机制,注重对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控制,确保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在实践教学评价中,学院建立一套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重视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积极引用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检验实践教学效果,促进实践体系的完善。

结 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学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还是一直呈现上升的势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快速、良性的发展形势,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全能人才,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始终在探讨的课题。

从山东交通学院的调查结果来看,本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普遍还是认可的,但是就教学方式以及实践内容的安排等问题上还是存在的不同的看法。以下是对上述内容的简单小结: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看(以山东交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一般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明、教学模式不清、教学平台构建难、实践教学措施贯彻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和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学习,我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不容忽视的。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以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为切入点,否则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愈加严重,长期来看更会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我国高校积极探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迫不容缓。


致 谢

本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杨迅滋老师,是他长达数月的悉心指导,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杨迅滋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搜集、结构的组织、论文的统稿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导师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理论知识以及对学生无私的关怀,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我终身受益。

我还要向管理学院各位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在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无限的关怀和帮助,永感于怀。

我还要感谢为我完成问卷的各位同学们,他们的不断支持和理解是我完成这篇论文的重要保证。

最后,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长和朋友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杨怀军.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1.

[2] 邓雪琳.基于能力视角的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理论界,2009(6):202-203.

[3] 宋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误区及消解[J].通大学学报,2007(3):85-87.

[4] 刘美平.行政管理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J].煤炭高等教育,2006(23).

[5] 马武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J].2010(24).

[6] 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5(2):58-62.

[7] 杨梅,谭安富,刘玉琼.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99-200.

[8] 杨冠琼.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 彭忠益,许源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2).

[10] 孙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11] 杨述厚.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12] 丰云.电大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79-81.

[13] 装小琼.开放教育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11):8-9.

[14] 李兴业.党政部门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2):41-43.

[15] 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112.

[16]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J].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

[17] 王朝中.远程开放教育集中社会实践改革之我见——以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

[18] 马武玲.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8):139-141.

[19] 赵宏斌,周伟.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4-276.

[20] 聂丽,赵江东,祝家贵,夏鹭平.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126-128.

[21] 刘青广,马玉香.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13-114.

[22] 汪春劫.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变革的几点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5(6).

[23] 易新涛.公共管理视野下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重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 (5).

[24] 陈金刚. 本科实践性教学及其管理探讨[J]. 扬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5(3)

[25]Puccini. Anthony. History of guid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1980.

[26]Christensen Thomason.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of Pupil-Workers. Harvard University,1946.

[27] Zhang Tao. The Research of Theo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n University Career Planning.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09

[28]Bruce. Written Statements of Operational Definitions—Care Education.DC.Career Education Program,1992.

[29] Morris B.Holbrook,Michael J.Weiss,John Habich. Disentangling Effacement, Omnivore, and Distinction Effects on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n Illustration[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30] Péter Róbert. Changing Determinants of Consumption in Hungary, 1982–1998 [J]. Quantifying Theory:Pierre Bourdieu,2009.

[31] Chris Gilleard,Paul Higgs.Consumption and Aging[J].Handbook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2011.

[32] Jukka Gronow,Dale Southerton.Leisure and Consumption in Europe[J].Handbook of European Societies,2010.

附录A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为了理解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是否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为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提升提供参考,特开展此项调查。您的选择仅作分析考察,不会泄漏您的任何信息,希望您能认真填写。祝学业有成,万事如意。

1、您所在年级( )

A大四 B大三

2、您是否满意现在的行政管理的教学形式( )

A满意 B还行 C不满意

3、您的行政管理实践教学了解吗( )

A.了解 B不了解

5、您认为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类课程综合实践环节是否充足?( )

A足够 B基本还行 C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6、您认为对于已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 )

A.合理 B.不合理

7、您认为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课实践形式应为( )

A.学校基地实习(实践教学实验室) B.校外正式公司实习 C学校基地实习与校外公司实习相结合

8、您认为每学期安排的校外实习在实践教学中效果如何( )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9、您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验室了解吗( )

A.了解 B.不了解

10、您认为实践教学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效果如何( )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11、您认为现在安排的专业实践对于以后的工作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

A.有 B.没有

12、您认为如何增加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多选)

A增加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实习 B学校加强对行政管理专业上课形式的改革 C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中 D增加个人课题设计环节 E增加实践教学实验室的使用 F老师作实践教学的相应指导

13、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结课方式是( )

A.实践心得 B.实习报告 C.综述 D.论文

14、您认为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谢您的配合!

【篇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姓 名:
高 峰

学 号:

学 校:
甘肃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
王云兰

 

目 录

摘要…………………………………………………………………………………(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1)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的背景………………………………………………………(2)

(一)农村税费改革…………………………………………………………(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2)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3)

(二)法定职权缺失…………………………………………………………(3)

(三)职能行使偏差…………………………………………………………(3)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4)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5)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6)

(一) 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6)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6)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6)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7)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7)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8)

参考文献……………………………………………………………………………………(10)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乡镇;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法定职权缺失;
职能行使偏差;
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
乡镇机构设置庞杂,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反思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的方向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渠道畅通、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而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事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政府成了全能的政府。此外,县级行政机关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变动较频繁,工作弹性大,加之县级行政机关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不少乡镇政府职能失范,忙于应付。

(二)法定职权缺失

作为一级政权,乡镇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但乡镇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其很多职能部门都只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级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般都在20个左右。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工作中造成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社会公共事务。同时,部门利益对乡镇的扩张还表现为上级主管部门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大量增加人员,导致乡镇冗员过多,负担过重。这种“条条掌权、乡镇协调”的体制,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降低。

(三)职能行使偏差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接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2、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3、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4、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撤销,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经济落后,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1、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的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2、升级达标,透支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开展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实行“上级下指标,乡镇出资金”的方式,且多数农业生产性综合项目实行资金“配盘制”,乡镇财政要承担相当比重,在乡镇财力有限甚至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只有“透支达标”或“透支配套”。此外,有的地方领导者的长官意志、主观随意性和行为的短期化等行为,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3、分税不公,职责过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权大幅提高,地方财权大幅下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很小,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不到80%。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管理事务、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了,而乡镇一级在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另外,社会救济是带有收入分配性质的职能,民兵训练和优抚是为了增强国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该都由中央政府承担。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要使他们在没有或很小有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现有《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乡镇政府公共管理要借鉴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对于“条块”体制的改革要继续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所有驻乡镇的机构在人、权、事上均按照乡镇管理,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条条”管理权以业务管理为限。通过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乡镇责权统一、人权与事权一致,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从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生产服务产品、管理服务产品和社会发展产品等。据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中的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水利设施、公共土地、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是全国性或跨地域性的公共产品,如防病减灾、环境治理、水利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等,中央、省、市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政。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一级财政。一要完善分税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应按照“分税分级”的原则,合理划分五级财政之间的税种、收入范围和分成,让乡镇财政能够从税收中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层还主要是吃饭财政,如果没有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同时,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要实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措施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需要注重各部门的实用功能和各角色的“独立性”,从而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职能,建立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明确党政职责。确定乡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所有的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党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党务、计划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乡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发展经济、财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各岗位定职定责,明确职权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年初,市里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乡镇,市委、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乡镇干部,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乡镇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拨重用。从而使乡镇工作思路清晰、合力增强、效率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8.

[2] 左 然.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4): 6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6(9)

[4]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5(12)·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 2006(8)

[6]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J].统计与决策. 2007

1.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

3.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

4.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

5.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

6.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

7.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

8.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

9.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

10.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11.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12.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13.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

14.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

15.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16.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

17.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

18.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

19.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

20.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

21.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

22.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

23.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

24.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

25.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

26.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27.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8.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

29.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

30.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

31.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

32.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

33.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

34.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

35.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

36.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

37.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

38.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

39.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

40.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

41.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42.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

43.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

44.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

45.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

46.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

47.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

48.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49.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

50.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

51.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

52.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

53.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

54.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

55.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

56.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57.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

58.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

59.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

60.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

61.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2.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

63.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

64.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

65.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66.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

67.基于AVR单片机的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

68.基于单片机船舶电力推进电机监测系统

69.基于单片机网络的振动信号的采集系统

70.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研究

71.基于单片机的叠图机研究与教学方法实践

72.基于单片机嵌入式Web服务器技术的研究及实现

73.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系统

74.基于单片机的多道脉冲幅度分析仪研究

75.机器人旋转电弧传感角焊缝跟踪单片机控制系统

76.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PLC虚拟教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77.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与应用

78.基于PIC16F877单片机的莫尔斯码自动译码系统设计与研究

79.基于单片机的模糊控制器在工业电阻炉上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81.基于Cygnal单片机的μC/OS-Ⅱ的研究

82.基于单片机的一体化智能差示扫描量热仪系统研究

83.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联的研究与实现

84.变频调速液压电梯单片机控制器的研究

85.基于单片机γ-免疫计数器自动换样功能的研究与实现

86.基于单片机的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87.单片机嵌入式以太网防盗报警系统

88.基于51单片机的嵌入式Internet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9.单片机监测系统在挤压机上的应用

90.MSP430单片机在智能水表系统上的研究与应用

91.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中TCP/IP协议栈的实现与应用

92.单片机在高楼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93.基于ATmega16单片机的流量控制器的开发

94.基于MSP430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及智能网络水表的设计

95.基于MSP430单片机具有数据存储与回放功能的嵌入式电子血压计的设计

96.基于单片机的氨分解率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97.锅炉的单片机控制系统

98.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磁振动式播种控制系统的设计

99.基于单片机技术的WDR-01型聚氨酯导热系数测试仪的研制

100.一种RISC结构8位单片机的设计与实现

101.基于单片机的公寓用电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102.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控系统在温室大棚中的设计与实现

103.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数字化超声电源的研制

104.基于ADμC841单片机的防爆软起动综合控制器的研究

105.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井下低爆综合保护系统的设计

106.基于单片机的空调器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研究

107.单片机实现的寻呼机编码器

108.单片机实现的鲁棒MRACS及其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09.自适应控制的单片机实现方法及基上隅角瓦斯积聚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10.基于单片机的锅炉智能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

111.超精密机床床身隔振的单片机主动控制

112.PIC单片机在空调中的应用

113.单片机控制力矩加载控制系统的研究

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

项目论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推广,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项目建议书,项目可研报告,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选择我们,选择成功!

单片机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单片机设计,硕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单片机研究论文,单片机设计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过关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说明,毕业论文,单片机论文,基于单片机论文,毕业论文终稿,毕业论文初稿,本文档支持完整下载,支持任意编辑!本文档全网独一无二,放心使用,下载这篇文档,定会成功!

【篇五】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姓 名:

学 号:

学 校:

指 导教师:

 

摘要…………………………………………………………………………………(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1)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的背景………………………………………………(2)

(一)农村税费改革…………………………………………………………(2)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2)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3)

(二)法定职权缺失…………………………………………………………(3)

(三)职能行使偏差…………………………………………………………(4)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4)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5)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7)

(一) 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7)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7)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7)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8)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8)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9)

参考文献……………………………………………………………………………………(11)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业税全面取消,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文通过对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分析,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接着分析了现行体制存在的弊端, 然后纵观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演变,针对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基本的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乡镇;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中最低层次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与其它地方政府相比,更多地行使管理基层地方公共事务的职能,但乡镇政府在我国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广泛、直接、密切的联系,因而,成为联系和沟通群众与国家政权机关的纽带和桥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它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为我国最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它将是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这一主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是在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取消农业税使乡镇政府财政更加困难,以致一些乡镇政府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乡镇行政管理作为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具有执行性、直接性和不完整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形势不太适应,暴露了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法定职权缺失;
职能行使偏差;
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等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传统体制、行政环境的影响和队伍素质、法制建设的不适应等。

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税费的全面免除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农村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乡镇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农村税费改革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行政管理创新研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费取消以后,乡镇政府从下乡催收税费这一项工作中得以解脱,但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彻底暴露了农村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政府管理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
乡镇机构设置庞杂,权利重叠,职能交叉,办事效率不高。随之而来的是乡镇财政的短缺,乡镇债务无力偿还,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乡镇政府除了配合税费改革的需要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之外,必须应对处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偿还乡镇债务等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乡镇政府系统有效的实质性改革将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反思已有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乡镇政府改革的方向问题。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

(一)职能界定不够明晰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必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有其组织性强、政令渠道畅通、贯彻落实迅捷的优越性,但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由于以上法律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只是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内容和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更未规定具体的职责权限。而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上级政府均按“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要与上级部门相对应,“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事发生,就有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政府成了全能的政府。此外,县级行政机关针对农村工作作出的有关决定或政策,变动较频繁,工作弹性大,加之县级行政机关经常下派临时性任务,使得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造成不少乡镇政府职能失范,忙于应付。

(二)法定职权缺失

作为一级政权,乡镇的机构设置和法定职权应具备完整性和相应的自主性。但乡镇政权在实际运作中,其很多职能部门都只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级业务部门设在乡镇的派出机构一般都在20个左右。这些权力性职能部门被从乡镇政府行政隶属关系中分离出去,必然造成乡镇政府职能被分解,拥有的行政权力和手段受到限制,在乡镇工作中造成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的不协调、不配合,导致乡镇政府难以统筹安排力量而有效管理本乡镇的社会公共事务。同时,部门利益对乡镇的扩张还表现为上级主管部门不顾乡镇实际情况,大量增加人员,导致乡镇冗员过多,负担过重。这种“条条掌权、乡镇协调”的体制,削弱了乡镇政府职能,导致其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水平降低。

(三)职能行使偏差

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乡镇政府对乡镇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负有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但目前我国乡镇政府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超出自身的职责范围行事。有的乡镇政府干预过多,直接插手生产经营活动,用行政手段介入竞争性领域,同时,在日常具体工作中,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心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乡镇干部多数给上级机关办事,依靠上级的指标工作,用于农民所盼、社会所需的时间就少了,未能履行好所应承担的公共职责。另外,按照法律规定,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政府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但在涉及农税征收、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突出问题整治等方面,由于单纯依靠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无力完成,于是上级党委、政府便以文件或领导讲话等形式,要求“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且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这种压力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党委和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不惜使用不规范的公共权力手段,结果导致越权执法、违法执法的现象发生,破坏干群关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乡镇政府“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现象。

(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全国有261个乡镇、5. 4万个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4. 3万公里的砂石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92. 3万公里,占88. 5%。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路况差,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流失,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2、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12元,仅为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的27. 6%。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3、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农民无法接受。此外,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或离开教学岗位,或流向城市,师资队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下降。

4、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如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5、文化设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6、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卸包袱”,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有的甚至撤销,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此外,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2000亿元。经济落后,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1、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据2004年中国乡镇发展报告,全国乡镇机构平均超编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内设机构16个,其人员平均数58人,超过正常编制2至3倍,平均每个乡镇的下属单位18个,其人员达到290余人,超编严重,乡镇“人头费”支出约占财政预算的70—80%;再加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小汽车、电话费等费用,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大大超过财政支撑能力,一个乡镇每年仅用于公车的费用都在20—40万左右,机构设置过杂,人员过多,导致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是造成乡镇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的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3、升级达标,透支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经常开展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实行“上级下指标,乡镇出资金”的方式,且多数农业生产性综合项目实行资金“配盘制”,乡镇财政要承担相当比重,在乡镇财力有限甚至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只有“透支达标”或“透支配套”。此外,有的地方领导者的长官意志、主观随意性和行为的短期化等行为,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负担。

4、分税不公,职责过重。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权大幅提高,地方财权大幅下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71%。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管理事务、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了,而乡镇一级在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另外,社会救济是带有收入分配性质的职能,民兵训练和优抚是为了增强国防,属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本应该都由中央政府承担。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要使他们在没有或很小有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建设新农村的各种任务。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明确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乡镇政府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政府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条件的基础之上:一是政府决策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二是人民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对政府合法性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政府管理理念,正确对待手中的公共权力,摆正自己与公众的关系,也有助于乡镇政府根据自身所处的行政生态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计划经济的管制型管理转到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管理,由包揽一切的全能管理转变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公共利益。

(二)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责

现阶段,要加快有关乡镇政府职能法律规范的创制,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法律依据。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要求,结合现有《地方组织法》,尽快制定规范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机构及管理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地方性法规及实施细则,使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的刚性手段来规范、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

(三)整合乡镇范围内的公共资源

乡镇政府公共管理要借鉴无缝隙政府的理念,克服各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在确保乡镇政府职权完整性和

相应的自主性框架内对条块体制进行改革,从体制上确保乡镇政府的统一性,解决乡镇政府有责无权、责权分离、条块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乡镇公共资源的整合。对于“条块”体制的改革要继续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强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本辖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所有驻乡镇的机构在人、权、事上均按照乡镇管理,有关部门配合指导的原则进行改革,“条条”管理权以业务管理为限。通过理顺条块关系,实现乡镇责权统一、人权与事权一致,确保乡镇政府公共权力的完整统一。

(四)合理划分乡镇政府事权

从我国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乡镇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安全产品、公共生活服务产品、公共生产服务产品、管理服务产品和社会发展产品等。据此,现阶段乡镇政府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能是:直接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中的公共治安、防病减灾、环境治理等,公共生活服务产品中的公共卫生,公共生产服务产品中的水利设施、公共土地、科技信息服务等,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是全国性或跨地域性的公共产品,如防病减灾、环境治理、水利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产品、社会发展产品等,中央、省、市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政策作保障,委托乡镇提供,以确保提供的有效性。其他产品则可由中央、省、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或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形式提供。县级以上政府应强化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切实解决公共服务的城乡失衡问题,弥补历史的欠帐。

(五)理顺乡镇财税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财政。作为乡镇一级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独立的乡镇一级财政。一要完善分税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应按照“分税分级”的原则,合理划分五级财政之间的税种、收入范围和分成,让乡镇财政能够从税收中享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并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以增强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能力。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状况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层还主要是吃饭财政,如果没有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依靠自己的财力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根本做不到的。同时,现行财力格局决定了不同层级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要通过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由以农民为主转到以政府为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要调整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监控新机制。要实行综合的财政预算,把乡镇的各种收入统一纳入财政管理,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

(六)探索乡镇深化改革的措施

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运转机制需要重新确立,需要注重各部门的实用功能和各角色的“独立性”,从而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职能,建立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新型运作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明确党政职责。确定乡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乡镇党委会,乡镇所有的重大事项均由乡镇党委会决策,党委书记在抓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党务、计划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乡镇长在主持乡镇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发展经济、财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镇干部新的工作责任制。各岗位定职定责,明确职权范围,明确工作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每项工作明确第一责任人,体现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三是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年初,市里确立十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乡镇,市委、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又将其重点工作分解到了每一乡镇干部,同时实行职责挂钩的责任追究制度,结合乡镇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进行严格考核。建立正确的干部导向机制,对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给予表彰、奖励、提拨重用。从而使乡镇工作思路清晰、合力增强、效率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应从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划分乡镇行政职能、合理划分乡镇行政区划、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整合乡镇行政资源、推行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乡镇站所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决策机制、压缩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人手,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新农建设政策的实施者,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相信未来的农村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必将进一步促进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寇凤超.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8.

[2] 左 然.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 2006, (4): 6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6(9)

[4]徐旭川.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5(12)·

[5]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 2006(8)

[6]李燕华.我国乡镇政府负债的成因[J].统计与决策. 200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推荐访问:范本 行政管理 高校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