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进路

发布时间:2023-09-29 14: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 亚 男

(中央财经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8)

学生资助涉及国计、关乎民生、牵动民心。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关键之策,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之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给予了格外关注。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资助工作的育人价值,革新资助育人理念,将资助育人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和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纵深推进。

资助育人是一个实践课题,但它并非无根之木、无本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论域,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了资助育人的基本理论遵循。资助育人是关乎人的事业,理应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自身的特性为高校资助育人研究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也为资助育人的实践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迪。

(一)人的需要为资助育人提供内生动力

从本质上讲,资助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人的需要又分为自然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资助育人理念的逻辑起点。

首先,资助育人满足人的自然需要。作为自然存在物,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必须要生活下去,这也是人能够创造历史的前提。“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解决基本生存需求,是满足更高发展需求的基础。因此,理解资助育人,不能离开“资助可以满足人的自然需要”这个基本前提条件。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看,资助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生活的必要物质条件。首先满足他们生活的需要,这是资助的基础性目标,是实现育人的前提。其次,资助育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相较于动物,人的主观意识最突出的表现是产生了审美、认知、态度、情操等精神层面的需求。物质的满足只是人存活的基本需求,精神上的需要才是人之为人的最终追求。同理,高校学生资助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资助对象物质上的满足,而更需要达到资助对象精神上的充盈和发展。以资助实现育人,满足资助对象的精神性需要,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和丰富精神,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未来。再次,人的需要是资助育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高校各种形式的教育中,资助育人是一种特殊教育方式,资助政策满足学生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维持生存,而且是能通过接受资助完成教育。一方面,学生通过资助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在受教育过程中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同时获得自我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资助育人的过程为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又会使人生发出新的需要。受资助学生根据不断变化的需要设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促使其不断地提升自我、成长进步。人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变化,是资助对象追求进步和接受教育的内生动力,也是资助育人的动力源。

(二)人的本质为资助育人提供实现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天生不变的,而是具有可塑性的。从发展的角度看,人始终是生成性存在,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人的发展程度受所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同时,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育人实践能使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使得资助育人的愿景成为现实。

首先,人的可塑性是资助育人的内在依据。人的生命与动物相比更加复杂且更具优越性,大自然让人类拥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潜能,使人可以被塑造和教育。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具备了与动物完全不同的特征,例如无限可能性、教育需求和借助教育与实践完善自我的能力等。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主体意识的唤醒、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促进等等,都要建立在人的本质的可塑性基础上。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特征便成为了资助可以实现育人的内在依据,为资助得以育人提供了可能。

其次,人的社会性是资助育人的现实依据。人在社会关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其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不同的。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资助育人在实践中不能忽视学生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方面,学生所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对于受助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引领、责任意识培养等也会影响学生在所处社会关系中的和谐程度。资助育人应以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为现实依据,通过对学生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个性发展提供帮扶,促使其不断自强自立,实现与老师、同学、家人和社会的融合,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形成健康阳光的人格特征。

再次,人的实践性是资助育人的实现路径。资助育人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并以人的需要的不断更迭与丰富为动力源。但人的需要仅仅是起点,仅有“人的需要”并不能实现育人。与动物被动接受自然界中的物质馈赠不同,人类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资助育人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主体的对象化实际上就是育人过程的体现,实践客体需要为育人活动的开展带来丰富的材料。借助资助育人的实践,增进人的主观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持续进行,这可以激发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也就是说,以不断的育人实践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实现路径。

(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是资助育人的价值旨归

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关系之中,人的行为及存在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意义。这种意义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当人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人以自己的贡献满足了其他价值主体;当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时,人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资助育人的价值旨归。

第一,实现自我价值是资助育人的价值根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个体的人应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为社会、他人做出贡献。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受限于个人的生存能力、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因此,归根结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在于个人生存能力、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的提高。伴随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只是人类生存经验的传递,也逐渐成为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资助育人使得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提高其生存能力、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以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第二,实现社会价值是资助育人的重要导向。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社会价值要求人更好地扮演价值客体的角色,要承担责任、贡献力量。高等教育要对人进行引领、促进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积极创造社会价值。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价值的不断创造。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人类文明能有今日靠的是无数个体的贡献;另一方面,社会价值实现可以彰显个人价值。自我价值就是个人在劳动、创造等方面体现出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只有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要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就需要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

第三,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培育时代新人。教育是一种社会再生产机制,同时具有社会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的属性,不可能脱离国家和社会。资助育人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也必然是基于现实国情、按照社会发展存续的要求来培养人,并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之下开展各类育人活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应对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努力实现个人发展,还要引导他们协调好自我与社会两大价值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创造社会价值的依托之下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资助育人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发展中不断演化、适应、调整的生动演绎。

(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微观体现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不懈奋斗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凝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之中。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高校资助育人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教育公平,不仅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还在完善资助政策、加大资助投入、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努力,大力推进学生资助工作深化发展,让群众权利得到维护,让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这符合人民的需求,能体现出人民的意志。资助育人不只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成败。进入新时代,面对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风险和内部矛盾冲突的挑战,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需求更加迫切[2]。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培育党的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高校资助育人需要达到的政治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377高校资助育人兼具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资助育人的个人价值主要是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一是资助育人能促进育人对象心理健康,能够发挥改变受助学生潜在的消极心态和悲观思想的作用;二是资助育人能实现育人对象思想状态的调整,如普遍性的思想教育、专题性的诚信教育,本质上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类别,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和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三是资助育人充分发挥育人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自我成长意识和发展目标,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资助对象作为“人”的价值,促进综合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帮助学生成为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全面发展的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376-377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高校资助育人的影响和作用目标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更是一种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方式,能有效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对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意义。资助育人的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二者内在的统一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

(三)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生动演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上学问题列为重点工作,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投入,有力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和高校先后采取了供给制、助学金制度、奖学金制度、奖贷并存制度、奖贷助补免的多元资助体系和新资助政策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国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独具特色的学生资助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高校与社会为辅,以“奖、助、贷、勤、补、减、免”等为核心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学生资助政策,从以补助为主到奖助并行,从以经济激励为主到资助与育人并行,从单一的资助政策到多层次全方位奖助体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遵循。在具体举措中不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解决学生资助问题和思想政治工作统筹考虑。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建立起整体性视野,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视角中统筹考虑,既充分关注资助育人工作本身的运行发展,也将其内嵌于高校育人的整体规划中,科学合理地制定资助育人的发展目标。

学生资助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还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新时代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既要汲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经验,更要在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中去谋篇布局。

(一)坚持守正创新,汲取历史工作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资助育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高校资助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进一步深化资助育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一是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注重权利保障,引导自觉履责。在起初的资助育人实践中,经济资助政策基本遵循无偿提供的原则。这一原则重在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导致少数受助学生在享有权利时未能及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少数学生将履行义务抛之脑后,形成“自己只需享有自身权利”的错误观念。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权利与义务的失衡问题逐渐引发了对资助育人工作观念变革的思考。在法理意义上,权利和义务应该相统一。资助工作应由“单方面无偿接受资助”演变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得权利和义务达到平衡。二是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思想引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各高校在学生资助的实际工作中,特别关注资助资金的投入以及资助产生的结果,而未对资助产生的育人效果予以足够重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从经济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育人问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不仅要实施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和根本任务,而学生资助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显然也应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工作。在保证贫困学生接受资助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担当重任的责任心、感恩回报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品质。三是坚持协调多方统筹推进,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中国方案。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持续充足的物质投入仍是最基础的条件保障。现阶段,政府财政投入是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政府在资金拨付和预算规划等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意味着我国需要资助的学生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涉及面极为广泛。因此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事业不能单单依靠政府或社会来完成,而是需要将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相结合,逐步形成多方供给、协同发力的资金筹措格局。同时,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助工作发展出资助育人的制度化、以人为本的资助政策和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助育人方案。

(二)立足立德树人,服务培育时代新人

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的核心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策。回答新时代育人之问,关键在于解决“育什么人”和“如何育人”的核心问题。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育才的重要途径,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

资助育人起源于资助,核心在育人,其价值旨归和目标指向都是育人。忽略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就很容易在实践中迷失方向,陷入工具理性的单向度思维。实现新时代资助育人的目标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从总体上看,素质主要有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需要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还要对专业教育起到协同促进的作用,共同引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秀、能力出众、心理健康的时代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二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多方面能力与多项素质的集中体现,每个人与他人的区别就是通过个性来体现的。育人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积极实现个人属性的自由发展,也要意识到大学生在个性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资助育人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地面对这些思潮,使他们拥有鲜明个性的同时也能自觉维护主流价值观。三是促进和谐的学生社会关系。“个人全面性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是存在于其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中。”[4]人的社会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理解自身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并正确认识外部社会环境。知识教育是育人的基础,而资助育人需要在知识教育之外提供必要的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大学生接受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都是来自于国家和社会,资助工作天然将学生与社会产生联系。这种联系还将伴随学生走入社会。如助学贷款需要学生工作后偿还,此时学生已经处于社会人的角色中,需要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借助这样的角色关系,对大学生社会关系进行培育与引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原生和次生的社会关系,调整和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是资助育人对学生进行社会关系教育的重要着手点。

(三)保障教育公平,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公平不仅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和人才强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体现。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关键之策,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和优化国家人才资源结构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发挥资助政策保障民生的功能。民生功能是学生资助制度的基础职能之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初心即是帮助有学习意愿,却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学业相关费用的人群完成学业。既然是基础性功能,那么就应首先保障困难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实现入学机会均等。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民生功能,也是社会保障在教育事业中的体现,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是资助育人发展的前提保障。二是要强化资助政策的教育功能。从政策功能发挥的广度上,资助育人理念要求资助工作不仅要发挥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等基础性功能,还要重视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发挥,强化资助政策的育人性质。从政策功能发挥的深度上,需要更加关注资助水平和精准性,以及受助学生的思想变化,促进资助育人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的转变。三是积极发挥资助政策的资源调配功能。从社会进步层面来看,资助政策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促进社会良性流动,为优化社会整体结构夯实基础。从教育发展角度来讲,资助政策能够扩大教育投入,增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帮助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从国家发展角度看,资助育人能够对学生提供政策性引导,能够给农林地矿等较冷门专业带来更多的人才资源,帮助国家进行产业间人口流动和调整,有利于持续改善和优化国家人才结构,助力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发展。

猜你喜欢资助育人价值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6年6期)2016-05-17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珠”育人发明与创新(2013年29期)2013-03-11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进路 育人 新时代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