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下的旴江医德素养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3 12:06:02 来源:网友投稿

尧必文 胡家心 胡卫红

摘  要:旴江流域自古以来就名医辈出,这些医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仅行医救人,而且将自己的行医心得与医德素养编撰在自己的医学著作中,为后世医者树立仁医的思想借鉴。文章以旴江医家典籍中的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黄宫绣等旴江医家道德素养为切入点,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素养培育进行阐述。

关键词:旴江医家典籍;
旴江医德;
学生医德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018-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2022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大力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旴江医学流派是我国古代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因其发源地为江西省抚州市旴江流域,故被古代医家称为旴江医学流派。据考证,从西汉至民国,旴江流域的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 684 种[1]。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旴江医家有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黄宫绣、谢映庐等7位。历代旴江医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素养。因此,对旴江医家典籍进行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医家思想,能够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医德素养,大力推进中医院校文化育人。

一、旴江医家典籍中的医德精神

(一)《外科精要》(宋·陈自明)

南宋旴江名医陈自明(今临川区人) 在《外科精要》中认为,作为医者,不能贪图财富,唯利是图,更不可以为了向病人多收取治疗费用而不对病人开具针对其病症且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药物。他认为一些医生不将自己好的治病药方传播给同行,甚至是将此药方进行恶意修改后迷惑患者的这种庸医行为,非常令人厌恶。

(二)《当代医得效方》(元·危亦林)

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是江西南丰人,他为了提升医者的医术,让全国的百姓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认真研究前人为病人治疗疾病的方法,并参照家族前辈的治病经验与药方,整理出一本名为《当代医得效方》的医学教学典籍。成书之时,江西官医提举司牒太医院书将他无私编书、为医者提供学习的仁医之举评价为:“似此可见其活人之心甚至,理宜言举,今其绣梓广行,庶传永久,以济生民。”

(三)《万病回春》(明·龚廷贤)

明代旴江医家龚廷贤(江西金溪人)在《万病回春》中指出:
“良医济世,功同良相。”在他看来良医依据自己的高超医术来对患者进行就诊,其功德不亚于为国为民的良相。龚氏亦在《万病回春》的《医家十要》中言:“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他忠告后续医者:作为治病救人的医者,一是要心中存有仁爱之心,并且要做到给予百姓们以深深的恩惠,尽全力去接济他们。二是要通晓儒家之道,要多读儒家的书籍,并从中悟出行医救人贵在明理的儒家之道。他认为“贫富虽殊,药施无二”,身为医者不能过度重视自身的利益,应当做到心中存有仁义,虽然百姓之间有贫穷与富贵之分,但作为医者,应做到不分贫富贵贱来对他们进行治疗,体现了旴江医家关爱病人生命的医德素养。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醫家十要》《人道至要》里,对医生提出了医德要求和道德规范,作为其所处朝代的医者医德教材。

龚廷贤对一些医生嫌贫爱富的市井之心非常愤慨,再三告诫后辈医者“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之厚薄哉”“贫富不在论财,自尽其诚,稍衰之则非重命者耳”。同行相轻是诸多行业的弊病,医界也不例外。龚廷贤对此尤为反感:“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病,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没使前医用药尽是,何复他求?盖为一时或有所停,未能奏效,岂可概将前药为庸耶?”“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戒之戒之!”[2]

(四)《医学入门》(明·李梴)

明代著名儒医李梴的《医学入门》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是一本古代中医教科书。他不仅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播,也十分重视习医者的道德素质培养,提出“盖自在得医道之传者,皆以好生为心,不务声名,不计贷利,不忌人识能,不论人恭慢,惟知救人之命,愈人之病而已。有此心胸,然后医可明可行” [2]。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写道“纵守清素,藉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亦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旴江有许多这样不计报酬的医家,遇到穷苦病人还给予资助。他在《医学入门》中谈到“即使保持清白,藉此谋生,也不可过分地向病人收取行医的报酬,应当尊重他能够向自己给予的酬劳。如果病人也很贫穷,那么就应该一毫不取,做一位仁慈清廉的医生”[3]。他还在《医学入门》中说到:“后世分科,而医道支离,既不能融会贯通,又何以随机应变,而救人于危亡之际耶?医道一贯,制作原子先圣;
后学时思,不可自恃其聪。”[3]在他看来即使后世医学分为不同的医学学科,在各医学分支学科间对治疗观念不同的情况下,需要做到认真学习各医学学科知识,做到对诸多医学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针对病人的病情,结合多医学学科知识,做到随机变化,救病人于危难之际,医学一贯,由原子先圣所著。后续的医者应该对医家典籍多学习且多思考,不能靠自己的聪明来对患者进行治病。

李梴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章节中,谈起作为医者时要以朝气的精神面貌来为患者进行就诊,并且在诊断疾病时,要进行全面的问诊,应先问什么时候患此病,然后对患者从头到脚,依照伤寒初证、杂证及内外伤辨法,逐一向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他认为“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
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3]并且做到对患者所患疾病轻重和症状情况进行针对性诊疗,对于症状虽重但门类明白的,不需要把脉;
对症状轻但没有显示为何种病症特征的症状,必须仔细察脉。

他认为医者对病人病情进行诊断后,一定要把该病人所患疾病的真实情况告诉他,如是否可以通过正常调理来恢复健康,该病属于易治还是难治的疾病,并且说出该病目前的症状程度;
如有未诊断到的症状,应该直接向患者进行说明,不可勉强掩饰。关于医德素养他认为,在与病人进行诊断时,务必要从容地与病人就其病情进行平和的讨论,不可以进行激烈的争吵,甚至是恐吓病人。他认为必须依照《本草》中的古代治疗方法与自己的治疗经验,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医术技艺巧妙,而在不向医学古籍进行求证的情况下对病人进行开药治疗,这种疏于求证的治疗方式会降低药效。在病人的病机稍有迟疑而药物不太有效的时候,作为医者,需要静下心来耐心思考,潜心推究病症的源头,其次是对自己开出的药方进行仔细检查,认真核对,并且依据病人的病因和身体状况对药方进行研究与改良,尽全力做到最好。即使在治疗结束,病人痊愈后,医生也要对病人负责到底。

(五) 《本草求真》(清·黄宫绣)

黄宫绣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乾隆时期的宫廷御医,他在《本草求真》中说:“自非有真学问真识见者出而为医,亦乌能博极群书,探本穷源,而得其真於不谬哉。”[4]他认为作为医者应该有真才实学,同时也要能够博览群书,对于病人的疾病要探求与追溯病情的根本原因。做到“故余尚论药性, 每从实处追求, 既不泥古以薄今, 复不厚今以废古,惟求理与病符, 药与病对”。做到对药物的药性进行实证研究,做到治疗方法与病人的病情相符合,药物与病人的病情相适应[5]。

他认为医生在学习医学知识时应该做到“一义未明确,一意未达,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杂,概为删除……”这份对医学知识孜孜不倦、探究到底、积极求索、求真求实的钻研精神,非常值得当代医学生学习。

此外,旴江还有一位名为全草臣的医者,他是黎川人,据《新城县志》记载:“有医德,每晨起,虽求治者车马盈门,必次第而诊,不先富贵,不轻贫贱,又常备药施济贫病,不索其值,人皆德之。”这种治病救人不分患者富贵与贫贱,并且常自己花钱备药而不取酬劳地为家境清贫的病人治病施药的奉献精神,被世人所铭记。

二、旴江医家精神在中医药院校医德素养教育中的意义

历代旴江医家都认为,作为医者,必须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善解人意,要做到廉洁修身,品行淳良,还得是有德行且重情重义的人。要做到精通医术,为病人治病时,严格遵守此行医准则,按照用药的规律合法行医,尽心尽力做到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要像珍爱自己一样珍爱自己的患者,在诊治病人时,要耐心地与病人就其所患的疾病进行详细沟通,对病人的病情情况进行多番详细考证与判断,确定病人疾病的具体情况再给病人用药,并且还应该向病人阐明对其用药的原因。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治疗经验分享给同行,使其他医生也能从中获得妙悟。

旴江医家在为中国传统中医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以身作则,强调医术精湛的同时树立了高尚的医德。医德素养是医务工作者在为病人进行治疗与服务中对病人生命的关怀,对所治病人不分贫富贵贱的治疗权利的维护,是对病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病人的关切与安慰。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在行医时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就医权利和患者的生命。中医药院校学生医德精神育成方面,应该结合《旴江医家典籍》中各医家的医德事迹,通过引导学生精读医家典籍来树立正确的行医观念,并且深度认识作为医学生,他们是未来祖国人民生命的守护者。中医药院校应该着力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以及日常的行医规范,结合《旴江医家典籍》里医者仁心的旴江医家思想、自身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方法,强化自身作为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医学职业技能,培养自身在医疗活动中与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团队协作精神,并对自身所学知识进行钻研及创新。

中医药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德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通识课与专业课来提升学生对医德素养的认知,使广大医学生通过对医德课程内容的深刻学习,增进自身医德素养,并经过自身对医德素养的领悟对教师传授的旴江医德素养知识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认知与理解,将这份医德素养内化为自身今后从事医务工作的职业理念。中医药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将树立学生人命至重的思想价值观念作为学校医德素养教育的教学目的,培育医学生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思想自觉,在对学生传授医学素养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对医学生培养正确的行医理念与医德精神。

三、中醫药院校旴江医家思想传承途径

第一,将旴江医家典籍融入学校日常教学课程,中医药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素养教育时,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当代医德效方》《寓意草》等历代旴江医家典籍进行研究,发掘其中蕴含的旴江医家医德思想,要充分将旴江医家典籍的医家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医学专业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对医学生进行旴江医德素养知识的传授,使医学生能够通过对学校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旴江医德素养知识,在提升自身医学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其对旴江医德素养的理解。

第二,举办学校旴江医家典籍笔记撰写分享会、班级旴江医家事迹弘扬视频比赛、寝室旴江医家素养学习笔记评选等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和寝室文化活动。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育成融入中医药院校旴江医德素养培育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应该积极树立以病人为先,将自己的行医规范与自身的职业行为习惯育成紧密相连的医德思想,并且在旴江医德素养育成的中医药院校校园活动中,培育自身与患者和同行的沟通技能,强化作为医生医德为先的职业精神,树立端正的行医态度,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依法依规行医,积极探索各领域的中医学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

第三,加强中医药院校文化展览馆建设,通过在学校中医药文化展览馆对学生开放旴江医家典籍电子书籍阅览、旴江医家思想解读和旴江医家事迹视频解说等方式,使学生课余时间有机会在学校文化展览馆里对旴江医家典籍进行全面学习,让学生在对旴江医家事迹的深度了解与深刻领悟中,强化他们对旴江医家医德素养的感知度与认同度,达到深度培育学生医德素养的德育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是培育医学生医德素养的重要教育阵地,通过旴江医家典籍中旴江医家思想的研究,并将旴江医家思想融入医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医药院校文化展览馆建设,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对旴江医德素养知识的吸收,拓展医学生的医德思想认知视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引导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对旴江医家典籍事迹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旴江医家医德思想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品质,在对病人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培育自身作为医生,应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在对旴江医家思想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将自我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融为一体,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认真做好人民生命的维护者与旴江医德素养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1] 谢强,周思平,黄冰林. 旴江流域及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今考[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06):11-14.

[2] 何晓晖,谢强,李丛. 徐春娟旴江医家医学教育思想探析[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2(03):3.

[3] 李梴. 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89.

[4] 黄宫绣. 本草求真[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55.

[5] 朱肇和. 黄宫绣与《本草求真》[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04):46-47.

(责任编辑:陈华康)

推荐访问:医德 育人 素养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