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思政课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25 14:24:03 来源:网友投稿

刘丙雯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思政课作为育人的关键课程,“小”到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正确的三观,“大”到能培育时代新人、推动民族复兴。2020年颁布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体系的有效贯通[1]。这一方案的提出,为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重要借鉴。当前,在这一“靠实力打拼”的时代,学生必须具备真本领与真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并满足其对学生提出的相关能力的要求,因此,思政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才能促使其在毕业时能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基于成果导向的OBE理念则与这一思路具有相通性,其强调通过反向设计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等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前置”,从而在毕业时能够更加符合相关工作对能力的要求,并有效解决了思政课“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问题。

1.1 OBE理念

OBE理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斯派蒂(William G. Spady)提出的,最先传入我国香港及台湾等地,此后国内大多数学者都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作为该理念的核心思想。“学生中心”即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能力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且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展开。“成果导向”即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就使其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或这一阶段的最终学习成果,促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最终成果的达成而进行。“持续改进”则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程及师生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此外,该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强调依据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待及反向设计等实施原则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度[2]。

1.2 OBE理念对高校思政课实施的重要意义

OBE理念最早应用于我国工程认证研究领域,在取得巨大成就后逐渐传入人文社科领域并成为指导师范认证教育的重要思想。当前,高校思政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内外形势、师资力量、具体教学条件及学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之具体教学过程的不完善带来的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度不够。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OBE理念,从成果出发“反向”设计教学环节,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将OBE理念引入思政课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能清楚知道自己在每学期的最终学习目标,这就对学生应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清晰预设,在具体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成果的实现为导向。例如:每学期的课程考核及阶段性测试能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始终围绕最终目标而不断努力,并始终保持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以保障每一阶段学习目标的达成并最终实现终极预期成果。其次,有助于创新教学方式并提高教育实效。引入OBE理念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的转变,使得思政课教学“转变风格”,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最后,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思政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OBE理念能引导思政教学始终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进行,并让教师将国家与社会要求融入具体教学之中,进而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及评价体系,使得思政课不仅能传授学生课程知识,也能为学生思想素质及道德修养的提升“保驾护航”,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2.1 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问题的存在仍制约了思政教育“最大化”实效的实现。首先,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讲人及主导者,教学进度、授课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大多由教师自己“做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此外,部分教师认为其只需负责自己的教学任务及最终成绩考核,而对教学中学生的“低抬头率”等现象置之不理,且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平时不用功而在考前进行“临阵磨枪”式的“突击”学习,头脑中只保留了死记硬背的“瞬时知识”,相关能力技能精进不足。其次,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部分教师因循守旧不愿学习新的教学技能与方式,也未紧跟时代潮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致使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具体授课中课时、学生数量及教学方式等因素也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这些会影响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及最终预期成果的实现。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活动通常以参观博物馆、革命基地、红色圣地,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以及开展系列公益活动为主要形式,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否发生转变,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升,以及实践活动育人目标是否达成等问题,并未设置相关配套方案进行“检验”,存在活动流于形式、实效巩固不佳等现象。

2.2 教学内容创新不足

首先,部分教师思想观念的落后影响了教学内容创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不够且科研能力不强,课堂教学风格几十年无变化,且对国家相关政策及理论动态的关注不够,甚至存在达到最低考核标准即可的思想,对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且不做深入研究……这些“懈怠”思想不仅影响了教育效果提升,也使得学界对该学科元问题与元理论的认识欠缺一致性且不清晰[3],最终阻碍了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部分创新内容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导致效果不佳。思政课部分教学内容在创新时未关注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可接受程度及学生的积极体验意愿,导致学生或因能力、兴趣等因素对课堂的参与度不够,且部分教师对内容的一味求“新”而忽视了知识结构自身的逻辑性,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断崖式”、零星化等现象,导致学生只是对局部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而未形成体系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结构。最后,内容创新与实践的“贴合度”不强。思政课教学内容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但部分教师在内容创新时过于追求形式的“新”,忽视了其实效性,使得部分内容创新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仅偏离了本来的创新初衷,甚至还带有乌托邦式的空想色彩,导致其难以付诸实践,对教学实效的达成无法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2.3 教学手段保守陈旧

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教育内容实效的发挥,目前思政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是教学手段的保守陈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内容的“精彩”呈现,最终影响了教育实效的发挥。一方面,传统的理论灌输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当前,课堂仍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师只注重“输出”,对学生“输入”的情况却未实时跟踪,导致“教”与“学”相脱离。与此同时,理论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也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学习心态,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并且理论知识“抽查式”的测验与考试形式,致使学生存在“临时抱佛脚”就可的心态,他们只在考前进行死记硬背式的突击,而未真正在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夯实自身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这不仅使得教育实效不佳,更易导致学生将来的发展能力受限。另一方面,新型教学手段与方式应用不足。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翻转课堂、实践教学、虚拟教学、慕课、网络远程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范围较小,存在学生参与较少的现象。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新事物,不愿学习新技能,导致其课堂教学手段与形式落后于时代发展。此外,有部分教师虽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说教为主,其只是借助现代科技的成果将教学内容进行“形式化”的呈现,学生在此过程中只是作为“听众”来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结束时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弱化了对学生的过程性、阶段性学习成果及非理论知识层面相关能力的考核,使得“新手段”并未带来“新实效”。

2.4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评价体系是引导思政课教学正确走向的重要“指挥棒”,对教育实效的发挥起着指导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因其自身的不完善而带来的部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实效的发挥。首先,评价制度不够健全。部分高校的领导班子对评价体制的构建不够重视,使得制度构建存在“留白”,且部分高校的评价制度每年都会有所更改,相应的教学要求也会有所变化,但学校往往都是在临近考核之前颁布相关规定,而不是在学期伊始就明确考核目标及相关要求,致使教育教学及教师科研都是按照之前的要求进行设计与实施的,导致评价制度对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其次,评价主体单一化。目前在思政课教学中,主要的评价主体就是任课教师及部分实习生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教师的主要评价主体地位至今未变[4],小组评价与学生自评在评价中的占比较少,且往往带有评价主体的主观彩色。此外,也有部分学生的成长档案中会有辅导员或部分学院行政教师的评价,但此类学生往往为学生骨干或成绩突出者,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收到来自不同评价主体的多角度评价。最后,评价手段简单化。分数评价仍是目前的“王牌评价”,在大多数高校目前采用的综合测评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占七至八成,学生的荣誉奖励证书或学生干部经历则按一定原则换算,占总成绩的二至三成。这说明学校过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思维认知等方面关注较少,在评价过程中大多采用“一次性”的最终评价,过程性评价及阶段性评价采用较少,致使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

3.1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思政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能为各行各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能人”。为促使学生实现最终学习目标,思政课教学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首先,必须要紧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党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最新教育思想及政府的教育政策为导向,同时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寻求灵感,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其既符合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需求,又能满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教育要求。其次,要以相关学科的积极探索为经验借鉴。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数学、历史等学科属于“年轻化”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也相对较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成熟之处。另一方面,思政课是我国特有的课程,是符合我国国情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服务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外并无相关经验可以直接“拿来即用”。因此,在自身发展经验较少且无国外相关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思政课必须边实践边总结,进行“自主”成长,其可以从我国其他发展历程较久的学科那里借鉴相关经验,做到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且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既“量体裁衣”,又要注重自主创新,以更好地指导理论和实践教学。最后,要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为着眼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当前学生思想独立,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与认识途径,并不满足于顺利毕业,而是对将来的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有了更高追求。因此,教育理念的设计与更新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始终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提升要求,从而促使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3.2 坚持学生中心,恰当调整教学模式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提升思政课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就必须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切入点,注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主动性的同时,进行整体规划教学,并在推动教育理念与学生角色转变的同时实施弹性化教学[5],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育人目标展开。首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发展需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相关工作岗位人员的要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严格化及精准化的特点,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出现了学生能力“供需矛盾”现象,进而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为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精准对接”,并促使学生自身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了解社会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也要在传授学生真本领的同时,了解并尽可能满足学生深层次的能力发展需求,从而为精准培育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内容。思政课是一门时代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政治和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以新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阐释,并善于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找准教育时机进行情境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边道理”与“身边故事”的统一性。最后,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科技发展的敏感度较高,传统的或一般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学生追求“科技感、新鲜感与刺激感”的心态,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为此,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必须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鲜的、刺激的且带有科技感”的教学手段,使其在为教学内容锦上添花的同时不断吸引学生,例如可以采用VR虚拟教学、网络“面对面”授课及“第二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在真正参与课堂中获得积极体验。

3.3 坚持成果导向,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成果导向的OBE理念能更清楚地聚焦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使得课程结构始终围绕预期目标的实现而进行,不仅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也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力“供需矛盾”,使学生具备的能力能更“精准”符合社会或相关岗位的要求,因此,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必须将OBE理念融入课程结构构建中,以促使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整体设计课程安排。思政课教学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整体设置课程的内容结构,使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具有衔接性、逻辑性、系统性及全面性,同时,在具体安排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时代要求、办学条件、学生成长需求等因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又在“学习中生活”,还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作用,从而为思政课教育实效的夯实做好辅助工作。其次,要推进思政实践课制度化建设。高校要加强思政实践课的顶层设计,对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红色基地,参与教育实习、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做出明文规定并进行制度化、体系化建设,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景教学的机会[6],实现“以景育人、以情感人”,以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此外,在实践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型、研讨型及小组合作型学习,并让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与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夯实实践成果。最后,要对思政课进行“特色化”构建。在具体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尽可能在教学资源和案例的选择、运用上与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相“靠拢”,从而在关联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思政教育资源的拓展与理念的更新,并且也能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应用和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从而促使学生更自觉主动地学习思政课,达成思政课育人目标。

3.4 坚持持续改进,完善评价体制机制

要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就必须在其施教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扫清发展障碍,促使思政课教学在“改进”中不断前进并达成预期目标。在此过程中,衡量教学走向是否恰当与判断教育是否具有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评价体制,因此,必须完善评价体制,促使教学环节的不断改进与教育实效的不断提升。首先,必须加强评价体制构建。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思政课评价体制构建的重视,不能只将其交由二级学院即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不仅要加强评价体制的顶层设计,也要注重不同学校之间的经验借鉴,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成果取得为依据,科学化设置评价指标,从而推动“以评促教”与“以评促学”局面的形成。其次,必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单一评价主体往往具有片面性,必须引入多主体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改变“一考定江山”的现状[7],在评价时要综合考量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意见,从而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行为做派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公正、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最后,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思政课教育考核不能仅凭几堂课或一门考试来决定,必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以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8],可以采用记录学生重要成长时刻的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述报告,以及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性、阶段性评价等形式来丰富评价内容[9],然后进行综合评价,这不仅能增强评价的说服力,还能使学生从全面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改进自身不足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近年来,思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实效的提升,尤其是新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对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化、多样化的能力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要培养出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新人,就需引入成果导向的OBE理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鲜血液”,从而解决部分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度,这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新事物,促使自身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猜你喜欢成果思政理念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4期)2022-03-16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验收成果小读者之友(2020年8期)2020-09-0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工大成果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2期)2019-07-08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健康照明”成果聚焦照明工程学报(2017年6期)2018-01-10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推荐访问:课教学 理念 策略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