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睿智文秘网>工作计划 >

2022年思政课教学计划【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9-27 18: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思政课教学计划【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思政课教学计划【完整版】

思政课教学计划5篇

【篇一】思政课教学计划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

文件类型 TYPE OF DOCUMENT:软件介绍

版 本 号 VERSION:V1.0

时 间 DATE:2012-02-06

联 系 Telephone:153********

网 址 Website:sz.skyclass.cn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

一、产品介绍

天空教室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基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际,利用网络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补充,支持课题、案例研究等教学模式,通过分班、分组、跨班共享等功能加强思政课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产品特色

天空教室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帮助思政课教学的老师解决下述几个难题:

1、学习惰性

许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学习,因此需要有过程性的评价手段,能够让学生在平时必须学习,并且平时学习表现定量化的计入最终分数,从而摆脱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现状,是学生无法依靠期末突击复习来解决问题。

2、作业、讨论中的抄袭现象

由于公共课的特点,导致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数量有限,即便用上网络教学平台,也无法让学生确保学生的平时学习是认真完成的,大量的学生在网络讨论和作业中利用电脑的复制功能,结果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效果,相反还增加了学生应付课程学习的方便程度。

因此,天空教室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专门设计了防复制功能与字数限制功能,在作业、讨论中均可设置防复制功能,学生无法利用电脑的复制、黏贴功能来实现文字的录入,即便是抄,也得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入进去,再配合字数限制功能,少于多少字的内容将无法提交,有效的确保了学生每一次作业、讨论的参与质量。

3、如何使学生认真观看教学视频

政治课的教学离不开活生生的案例,大量大媒体视频资源的运用也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网上有效运用的视频服务教学是一个难题,原因是学生在独立观看视频的时候,因为电脑的多用途,无法限制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换句话说,视频是放完了,但是学生可能从头到尾都没有看一眼,全部在干别的事情,而教师对此是一无所知的。

为此,天空教室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特别设计了获得国家专利保护的视频专注度检测功能,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的判断学生是否在观看视频,同时还能检测出学生观看视频的认真程度,并直接给出分数。而观看过程中,视频的右上角会实时显示相应的专注度分数,引导和鼓励学生认真观看。该算法综合了人类大脑研究的前沿进展,可以确保检测的有限程度,学生可以请人代看,但是绝对无法在观看过程中作弊获得高分。

4、大规模考试

作为公共课,大规模的考试是避免不了的,而现在的教改趋势是将期末一次性考试改为平时的多次分散性测试,如何在校园网环境下确保每次上万人的互联网考试能够稳定有效的进行,是本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

天空教室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传统题库、考试统计等功能的基础上,运用了云计算的底层技术,开发出了能够适合校园网环境下的万人规模分布式考试系统,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掉线问题,唯一地点登陆等难题。

该套考试模块在2011年经历了某市2万人规模,全市分布的的40余次,每次50多道复杂题型的考试检验,完全达到设计指标,轻松胜任校园网考试要求。

下面是题库、考试的功能界面与万人考试实例。

5、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喜欢游戏中的社会化竞争机制,天空教室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性的引入了游戏中的社会化竞争机制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让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表现能够量化为班级排名指标,再适当配合教师课堂表扬,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所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公告万人留言的热闹场面。

这一机制非常特别,绝非简单的发帖计分模式,而是将参与的时间与时机运用到排名算法之中,能够有效的避免灌水等作弊行为,可以有效的保证认真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受打击。

三、用户案例

1、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开始使用天空教室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思政课的改革,利用防抄袭的作业和讨论功能避免学生复制抄袭网络文章而降低实际学习效果、改善教师授课体验,基于多媒体课件的授课方式又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2、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于2009年开始使用天空教室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把课题型教学选题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上;
在课堂内引导和指导学生选题并组成研究小组;
经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学生以论文、报告(PPT形式)等形式上交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阅,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和宣传学生的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截图:

(每个学期的思政课都开设多个网络教学班级)

(思政课网络教学班级内的教学通告)

(思政课开展在线的话题讨论,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

3、其他使用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案例

南京林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广西医科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篇二】思政课教学计划

×××大学 2013 /2014 学年第 一 学期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实践教学计划表

主持教师:
合作教师:
实施班级工商管理类13-1、2、3、4

附:课程论文选题

本表一式两份 系主任签名:
任课教师签名:

【篇三】思政课教学计划

思政课教学计划

为切实保证本学期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部署和落实各项任务,努力把各阶段工作做到实处、落到细处;
为了搞好思政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使其健康成长,特制定此计划。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设置。它不仅集中体现了课程性质、表达了课程的核心价值,也作为全部课程目标的统领,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这是对课程基本内容目标的概括。它集中体现了课程“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的性质;
反映了“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基本理念;
也表达了课程内容目标的设置对时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追求。 

3.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知识目标,也是课程最根本的能力目标。它集中反映了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最能体现其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独立价值的目标。 

4.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这是课程特有的能力目标,也是课程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表达了要促使学生“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课程性质,反映了“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的基本理念,也是最能体现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独立价值的目标之一。 

5.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这是课程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目标。它表达了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课程性质,也体现了“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 

6.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实施课程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根本问题。它不仅直接表达了课程性质,而且反映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经验,体现了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的总体要求。

(二)分类目标。

1.知识 

①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这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核心概念。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从根本上讲,我们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④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一以贯之的目标,也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的重要目标。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⑤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这是高中学段特别强调的课程目标,也是支持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应用性知识目标。对于即将步入成年、进入更广阔社会领域中生活的高中学生,课程必须提供相关的应用性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对待人生、正确选择生活道路、正确把握生活准则。 

 

2.能力 

①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能力发展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的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成长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作用;
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种种社会消极因素和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
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②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这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强调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课程性质的重要规定。只有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既进行认知教育又开展实践教育,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磨炼意志,培养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切实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

③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这是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竞争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不仅注重规则,而且注重合作。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善于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包括遵循规则,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在竞争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谋求双赢,对于学生毕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社会参与能力。 

④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这也是即将成年的高中学生走向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必然要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贯彻“三贴近”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 

⑤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是基本能力。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自觉地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准绳,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⑥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基本素养和能力。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广泛传送的特点,使人们生活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使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能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信息,无疑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获得发展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体现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也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基本、最重要的信念。所以,被列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首要目标。 

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这也是课程体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课程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这是以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为主旨的课程目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在小康社会中生活的中国青年,不能不具备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公民意识,包括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等,都是培养这种公民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④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这是强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的课程目标。为此,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引导学生在面对集体、社会和他人的问题中,树立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时时、处处、事事,表现出乐于助人、团结友善的精神。 

⑤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是课程体现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突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既是科学态度的本义,也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崇尚科学就要有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不仅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因而也是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题中应有之义。 

⑥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仍是课程体现以育人为本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要在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的同时,努力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都提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健康有益的文化体验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⑦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这是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即国际意识的课程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都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情感表现和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而这,正是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视野和情怀。

二、形势教育策略 

策略一: 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比较深远的。所以说教学观念如果不改变,就不可能消除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更不可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一) 教师要转变“学生观”  

   政治课应该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健康的个人心态和心理品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达到让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是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思政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总而言之,思政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解决问题,如果将“学生”这一基础忽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教师要转变“教材观” 

按照国家教育以及从当前形势来看,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人,他们不是纯粹接受知识的机器,也不是没有思想感情没有观念看法的受教育对象。因此对思政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的“实际”要有一个更加广发的认识,除了要本着让学生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要让学生关心时事政治,体验社会人生,爱护自然环境,领悟科技进步,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也就是说教师要亟需转变教材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学教材的机器而必须让学生既立足于教材又要深入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生活哲学,坚持“小课堂,大社会”的方针。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补充教材知识,把薄的课本变得“厚”一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策略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学生在课堂活起来,教师也就活起来了,教材内容也就丰富了,教法也就多种多样。有了这些,只能算是万事具备,还欠东风。这东风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把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思政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活力,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才能被更有效的利用,思政课堂教学才能达到一个更高境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要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坚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我上面的论述中提到必须要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坚持民主公平、师生平等,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和思想问题给予细心和耐心地说服教育;
对学生提出的“怪新奇”问题要持和学生共同探讨的态度,不要采取轻易否定或者干脆置之不理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研究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二) 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教师应适当的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且要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 教学媒体的创新 

教学媒体的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要积极探索传统的教学媒体及其组合对思政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是要学习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最新的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技术有对声像图文的综合处理能力,因此它可以使一堂课的信息密度和接受效果大大加强。但是在选择和制作多媒体技术教学课件时一定要注意:多媒体课件不能成为主角,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将思政课上成游戏课或是观赏做作课。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不能更多的获取和处理信息那将会被社会淘汰,思政课堂教学和教师同样也不例外。 

三、 社会实践教学计划

(一)实践形式

鉴于学生人数太多,所以采取分散的形式,按照所布置的题目,每个专业班级内部由6-10名学生自由结合成社会实践团队,并在课余时间进行此次社会实践,学期结束前每一实践团队提交一份调查报告作为评定团队成员期末总成绩的依据。

(二)调查方向

1.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可围绕文化惠民政策问题、社区文化建设问题、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乡村文化建设发展问题、古村落保护开发问题、城市高雅艺术文化普及问题、西方文化渗透影响问题、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移风易俗问题、婚丧嫁娶问题等事项展开调查。

2.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认识。可以围绕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问题、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教育公平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养老问题、慈善事业发展问题、保障房建设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民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城市流浪人群治理问题、公共服务产品拓展培育问题等事项开展调研。

3.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可围绕城乡居民环保意识问题、环保教育问题、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饮用水安全问题、公共场所吸烟污染问题等事项开展调查。

4.走近弱势群体。农民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走访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收入等基本情况,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处境和发展需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惠州及全省各地均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这些基地,通过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其中的道德教育价值,感悟道德的力量。

(三)实践成绩考核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活动开展情况及调查报告完成质量等方面,综合考核,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考核成绩计入该课程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50%。

晏中梅

2015年11月5日

【篇四】思政课教学计划

高职高中专部高一思政

学期授课计划

课 程: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系、年级、班:14级中专

总 学 时:36

教 研 室:思政课教研室

任 课 教 师:fanpam

编 制 日 期:2016年9月1日

2016年 9月 1日 至 2017 年 1 月 日 一、基本情况(包括教学工作依据、遵循原则、教学改革的设想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教材版本等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理念,继续彻新课标要求,以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针对高三学生学过一遍学但又难以深入理解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本学期高三复习的是《生活与哲学,使用的是人201月版政治教材《生与哲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紧紧绕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展开

教材总体分《生活与哲学》全书有四个单元组成。分别是第一单--生智慧与时代精第二单--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第三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第四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全书共十二课。第一单元的课标内容:思考日常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哲学两大营第二单元的课标内容: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真理。第三单元的课标内容: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理解运用矛盾分析法,树立创新意识。第四单元的课标内容:马克思正确阐述人类社发展的规律,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教学目的与任

在知识目标上,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时俱进

在能力目标上,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形

、课堂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感悟生活,明白哲理

、交流探讨,观察揣摩,发现当下,随机应变,主导教学,循循善诱2.

3、引出话题,激励发言,展开辩论,导向深入,解决难点,愉快学习

4、结合实际,抓住眼前,联系哲学,发挥传统,引经据典,艺术教学,动态教学,情境体验,感动提高。

5、学道知道,遵道行道,知行并重,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知行合一。

四、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 心》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 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五、考核内容、方法、标准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必修课考核,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平时考核包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出勤、课堂参与、课堂纪律等,成绩:40%;

期末考试统一设置考场,闭卷笔试,成绩:60%

成绩考核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措施与要求

1、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指导、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

2、更新、融合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师所要运用的教法也有所差异。

3、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工作的各方面来提升自己。从生活、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自身的完善与提升。、5.

教学进度表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

学时

授课形式

1

9月2日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节生活处处有哲学

2

教学讲解与学生作业互动,生活体验与知识理解并行

2

9月9日

第二节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

3

月16日 9

中秋节放假

4

月923日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节 第二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5

9月30日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2

6

10月7日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 世界的物质性第一节

2

7

10月14日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第二节

2

8

日10月21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五课 第一节 意识的本质

2

9

2810月日

第二节 意识的作用

2

10

11月4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

11

11月11日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

12

11月18日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

13

11月25日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

14

日12月2

第二节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

15

日月129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十课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 第一节 法的要求

2

16

12月16日

第二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

17

2312月日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2

18

12月30日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2

19至20周复习考试 注:1、教学授课计划在开学前由各教研室主任审核并报教务处备案。

、教务处将不定期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听课。2

日期:
教研室主任审核:

【篇五】思政课教学计划

“课程思政”教学计划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校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ー门课,也不是増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而是结合各门课程内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在此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四、“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推荐访问:课教学 计划 思政 思政课教学计划 思政课教学计划 小学思政课教学计划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