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3-08-22 15: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徐 子 然

公共艺术类课程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1]。公共艺术类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发展,鉴赏能力的增强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涉及绘画、音乐、摄影等多个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偏重于多种实践形式。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和发展,给艺术教育开辟了更多的呈现途径和方式。为持续做好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促进艺术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高职院校也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对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与改革,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的最新需要。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课程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更容易使学生领悟真善美的真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以对待社会和人生;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在推进高职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艺术类课程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当前艺术教育的需要,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新媒体环境的深刻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个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学生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容易,而新媒体的突出特点是能够满足人们碎片化休闲娱乐的日常需求,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表达自身、宣传散播信息的需要和好奇心,从而使得新媒体平台上涌现了大量的未经推敲和琢磨的资源,其中当然也包括各类艺术类教育资源或课程[3]。这些资源质量良莠不齐,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价值观也不太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优势,改变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方法、模式和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发展变化。

(二)国家政策规定的必然要求

高职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是在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都对在学校中推进艺术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途径。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对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借由艺术素养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其养成良好完善的人格,因此,高职院校也需遵照《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在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当前,随着时代的演进与学生群体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环境的出现,公共艺术类课程已经不符合当前情况的需求。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进行摸底调查,明确学生对艺术素养的希望和诉求,在进行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的调整与变革[4]。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按照《方案》开设了相应的公共艺术类课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存在一些问题。

(一)艺术类课程种类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按照《方案》中的规定,开设了艺术限定性选修和任意性选修两类课程,主要讲授艺术知识和培养艺术技能。其中,艺术知识教育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和艺术批评类等,主要介绍艺术发展史、艺术风格流派和艺术评论方法。艺术技能训练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各种专项性艺术技能的学习及训练。由于《方案》中对艺术课程的规定较为宽泛,学校自由决定开设哪种课程,而且没有系统性的教材,授课没有统一的标准,授课内容自主选择,这就造成各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这些课程虽然能够基本满足技术技能人才艺术教育的需求,但是因其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也不适应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们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

(二)艺术类课程课时不够充足

《方案》提出了开设艺术类课程的具体要求,并且提出的要求具有宽泛性,并不是硬性要求,这给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留下了较大的调整余地。同时,《方案》中提出,要求每个在校学生必须要选修1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方案》对学校和学生要求的宽松,使得很多学校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课时较少,可供学生们选择的余地较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强烈需求,再加上艺术类课程鉴赏性较强、应用性较差的特点,很多高职院校对开设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这就造成高职艺术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艺术类课程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按照《方案》要求,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
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合唱艺术”“DV制作”等。这些课程都是在2006年前后公布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很多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青年学生的审美习惯和现实需求,难以激发学生选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艺术类课程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由《方案》可看出,大部分艺术类课程均以理论内容讲授和作品鉴赏为主,不需要很先进的技术手段,只要具备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便能实现。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升级换代和新媒体平台的先后涌现,当前的艺术类公共课教学很多没有引入新媒体技术或与新媒体平台相衔接,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需要适当引入新媒体技术或新媒体平台作为辅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对象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其思想品质、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通过学习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学生们能够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让学生们了解真善美的核心,从而提高其在审美情感和看待世界、人生自我的价值观[5]。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和完善。

(一)尽量完善艺术课程门类和种类

高职院校要在按照《方案》的要求,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丰富课程的种类,拟定艺术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把艺术类课程开多开足。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将艺术类课程分为校级和院级两类,在开设《方案》要求的课程基础上,从学校的专业建设、所在地域的艺术资源优势特色、校内外教师的特长和艺术研究成果等出发,开设具有专业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类课程,对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或多媒体平台的便利条件,将课程以音视频、图片、文字、网络虚拟实践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将艺术类课程的理论学习与日常的鉴赏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其次,在进行艺术类课程编排时,高职院校可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着手,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选取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适合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尤其注重对民族传统美育资源的增加与引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民族的艺术流派和种类,在学习品鉴中感悟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伦理、道德情操,民俗文化、行为礼仪、处事方式等[6],深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养成个人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既能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也能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意识。再次,高职院校可通过丰富课程门类、种类,将公共艺术类课程打造为一个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艺术教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让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艺术教育的新思路、新做法,提高、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拓展艺术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类课程激发认精神,培养人文情怀,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启迪,促进技术技能的训练与开发。例如,教师可以将中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资源引入艺术类课程中,扩充和丰富艺术类课程的实际内容,让学生通过对多种艺术知识内容达到充分了解,以提升艺术文化涵养和内在修养,进而启发学生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适当增加公共艺术类课程的课时

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公共艺术类课程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增强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通过将其挪入公共必修课或者增加课程学分比重的形式,提高其在公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艺术教育能够起到应有的熏陶和培养作用。为增加艺术类课程的课时,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将文理科融合开设艺术类课程,体现多元化和综合性原则,让不同系别和专业的学生通过交叉选修艺术课程,不仅能学习本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还能学习交叉融合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跨专业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将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类专业相融合,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例如,一些高职院校将音乐欣赏与文旅课程相结合,开设了跟着音乐去旅行的公共艺术类课程;
将智能制造与美术专业等相结合,开设了“产品设计”课程;
将音乐、美术与建筑相结合,构建建筑设计等课程。整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将舞蹈、音乐、美术、摄影、书法、绘画、建筑、计算机等内容均纳入进来,构建专业交叉艺术类课程,使学生通过上课积累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培养艺术综合素养;
让学生在跨专业的融合交叉中学习、了解、吸收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多方面发展,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步伐。

(三)实现艺术类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在教育部 2006 年发布的《方案》中,针对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求开设艺术史论、艺术批评、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四个类别。其中,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是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和梳理,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类课程,能够了解艺术的发展历史与传承,了解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分支,对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达到全面而深入的客观把握;
作品赏析通过使学生了解学者对艺术作品、艺术思潮、艺术风格以及艺术运动等艺术现象的鉴赏、分析和评价,了解艺术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思考和总结,能够通过思辨对艺术发展得到客观、科学的认识;
艺术实践,则是围绕各类艺术课程进行相应的艺术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临摹书法绘画作品,制作民间艺术品等,都是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参与和上手的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将心理学与音乐学相结合,开设“音乐治疗”艺术课程,运用音乐学开展心理学治疗实践等。通过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学生不止在理论层面达到深入的理解,还能在实践层面对学习的理论进行验证,从而加深对艺术课程的深入认识和了解,能够从艺术理论和技能两方面,使学生的艺术能力达到系统、全面的培养与塑造。

在高职艺术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打造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美术作品鉴赏课程中,教师要结合展示作品的内容、风格和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观看,产生直接的艺术观感,萌生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而在摄影、书法、音乐等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注重设计实践环节,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创造适于学生参与的实践途径和实践形式,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融入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够被艺术情境所吸引而全身心地参与和实践。高职院校在进行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音频、视频、图像、影像等融为一体,通过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展现艺术课程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四)完美融合艺术类课程线上线下教学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出现,对于公共艺术课程来说,也需要跟随时代潮流,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制作或者引入一批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与课下的艺术类课程授课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紧密配合、当面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方便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因各种原因时间难以兼顾的学生们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学习艺术类课程。在这过程中,线上课程可以侧重讲授艺术理论,线下课程可以侧重艺术实践,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学会鉴赏和品评艺术作品的美,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对于艺术类课程来说,线上课程要充分借助和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搜索丰富的教学视频、教学资料等,制作微课,使用微信、QQ、腾讯会议、钉钉、易班等平台上传推送,或在线授课,让学生们在日常的片断时间里能够观看和学习,接受艺术熏陶,接受美的教育,使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内涵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五)有效开拓利用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在进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时,要注意充分使用和引入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注意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其中,走出去指艺术类课程的授课,学生不一定必须在校内或课堂上完成学习,可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前往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和浓郁艺术氛围的场所进行观摩学习和实践体验,有效实现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请进来”指延请校外优秀师资来校授课,引入优质校外艺术类课程资源,丰富学校的艺术类课程内容,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而因疫情等原因校外师资不方便面对面授课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入校外师资在线授课,或者引入校外艺术类课程放置在各类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让学生们能够随时观看和学习。

除了积极吸纳和设置校内、本地域的特色艺术课程外,还要兼顾国内与国际,通过与国内其他本科学校、高职院校、艺术院所等建立协作关系,除引入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和各民族特色艺术课程外,还要吸纳世界范围内其他民族的艺术理论、艺术鉴赏或艺术实践课程,打造既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又具有国际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通过国际国内双结合,让学生们感受到艺术之美不分国界、民族,艺术语言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增进对本民族、本地区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还能够接纳和吸收其他民族艺术文化内容,从而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艺术鉴赏力与感受力。通过对校内外艺术类教学资源的吸收和引入,将大大扩充艺术类课程的涉及范围,丰富艺术类课程的知识内容,提高艺术类课程的粘性与吸引力,使学生们自觉主动地选修艺术类课程,达到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而多视角、宽维度的艺术类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们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期盼与渴望。

总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学生学习习惯、思维的变化,给当前高职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适应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开展研究,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构建丰富而完整的公共艺术类课程体系,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比重,借鉴和吸纳更多的高质量艺术类课程,引入新媒体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艺术类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在艺术的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艺术知识,增进对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了解,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

猜你喜欢艺术类院校高职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艺术类专访心得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2期)2014-03-20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艺术类 探索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