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23-04-20 19:54:02 来源:网友投稿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1  一直跟大家说起这本书,就把读后感选了几段,跟各位做个简短的报告。不成文章,请诸位见谅。  中医看病,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  母亲是个中医。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3篇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1

  一直跟大家说起这本书,就把读后感选了几段,跟各位做个简短的报告。不成文章,请诸位见谅。

  中医看病,主动权掌握在谁手里?

  母亲是个中医。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母亲面前,把手一伸,母亲便脉诊。摸了左手脉,又摸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这像一场考试。

  《问中医几度秋凉》

  由此看来,很多时候反倒是病人掌握了主动权。若是中医师说完全不对,恐怕病人会露出古怪的脸色,然后迟疑片刻,转身离去吧!

  好的中医师,说得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岂有不愈之理!

  到底哪些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

  在妇联工作时,有被遗弃的孩子一时不能安置,我就带回家来同女儿放在一起养。大家都说我待弃儿如己出,可我知道是有差别的。区别在于,我对代养的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或给吃,或教东西,或领着玩,都能说出名目来。而对女儿,我却有很多小动作,这些动作从教育角度看,毫无意义,可以说是无聊之举。可是,正是这些无聊之举,才将孩子滋润的像花儿一样。

  《问中医几度秋凉》

  读到这里,喟叹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优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时候,总是要隐藏自己的教育目的。因为一旦教育目的过于明显,就不是在启发学生,而是灌输知识理论了。这是喟叹一。

  真正的教育是影响得来的。言传虽不可缺少,但始终不如身教重要。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动作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灌溉了孩子内心的幼苗,使得这些影响发挥了最强大的力量。这是喟叹二。

  如今的家长唯恐唯恐教育得不足,孩子的作业好不容易写完了,家长们还额外布置作业,威逼利诱、好说歹说地让他们听话完成。这些"赤裸裸"的教育目的展现在孩子面前,怎么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试看孩子们写作业拖拖拉拉,慢慢吞吞,不就是他们的无声的*么?反正作业写完了还有额外的"父母内容",不如就熬到十点钟,让父母无从下手吧!这是喟叹三。

  中医会被取消吗?

  女儿说,要灭中医并不容易。有人要取消农历,你认为可能吗?不可能,因为农民种地必须要用农历;有人要取消汉字,你认为可能吗?看看日本、韩国,又大量恢复使用汉字就明白了。只要*还在,*的农民还在,农历还在,汉字还在,那么取消中医就只能是痴心妄想。

  《问中医几度秋凉》

  事实上,中医已经走到了不绝如缕的境地。国家针对"中医"的"医师执照"卡住了很多人。很多基层的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中医师因此无法为百姓服务,何况,第一流年轻人不愿意学中医,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又有几位愿意一辈子从事中医事业呢?

  国学和中医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国学是热起来了,不过目前仍有点虚。而假如真要深入研究国学,一定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些努力绝不亚于考雅思托福,绝不亚于自学奥林匹克数学,不但要在知识上懂得,还要在习惯上养成,甚至要把种种不善之心一点点扭出血来。如此渐渐会明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智慧,便会由衷地赞叹,由衷地喜爱,由衷地想要为这个文化作一点贡献。很多人只是读读经典,穿穿汉服,弹弹古琴,这些固然是好,若止步于此,未免可惜。国学情况如此,中医更要加把劲。

  真正治病的是人自己

  女儿的师傅告诉她,其实中医并不能治病,真正治病的是人自己,医生治病如治水,其作用是对人的生命力加以引导和调整。如果病人本身没有可挖掘的生命力了,面对干涸的河床,你又引导和调整什么呢?

  《问中医几度秋凉》

  有句古话说得好"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病人需要有生命的力量,才能被医好,若没有这个生命的力量,纵是千年人参也不能回天再造。

  有人说,把中医看到了最后,无非四个字:"饮食起居"。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应注意*时的心情、饮食、起居、锻炼,这才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你说呢?

  总评

  作者艾宁,东北人,母亲是中医,而她自己是中文系毕业,当过中学教师、妇联干部、经营厂长、兼职律师,最后做了检察官。她把母亲的行医经验和女儿的学医经验都写在这部书里,用她特有的"检察官的眼光"和"大龄文青"的笔风写成。书里是一篇篇的散文,对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都做了中肯的评价,我自然获益匪浅。这样的书要慢慢看,一次不能看太多。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2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十年前阅读的书籍,讲述了作者从自己老中医母亲的一生和小中医女儿的进步中窥得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颇有一些想法。

  1、西医让人清清楚楚的死,中医使人自然而然的活。

  作者的父亲是个唯物唯科技论者,他总是看不上配偶身为中医的所谓“神秘治疗法”。诚然,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声光电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极大的提高。从前那些朦朦胧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诸如腹泻(霍乱)、咯血(肺结核),风寒(流感)等等,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机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抗生素、手术等药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愈机体。

  而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西医手段更多地呈现出了“照病镜”而非“治疗仪”的一面,花了成千上万的开销,让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长在体内的各种“瘤”、“斑块”、“脓液”,金钱散尽之后,病人也“心满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亲,在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灵活运用了中医“黑箱”的诊治特点,因脉而治,应势而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病患疼痛和医疗花费。当一个个病苦难忍却又在大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们最终上门感谢母亲正确辩证调治后,作者和作者父亲才稍稍改观了对母亲的偏见。

  2、西医需要具体理性的大脑学习,而中医需要用心灵去感受。

  作者列举了著名中医大师文怀沙的一句名言:西医用脑,中医用心。

  西医可以批量生产,而中医需要灵性和开悟。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强大,严谨的循证研究拯救千万病患于痛苦之中。读后感m而更能体会万千病患微妙的个体差异对于统一临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体质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条件下对于疗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亲诊不同孕妇的喜脉,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稳不惊正常分娩脉象,有的却是如波浪般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脉象。每每摸到后者,母亲都像品鉴艺术品一样温柔和高兴。

  科技发展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精密复杂多功能,甚至阿尔法狗都能在围棋上秒*类,但是品酒师、品茶师,闻香师却还是成为相关价值鉴别的最终决策者,这充分说明不管哪个领域,人类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3、西医无限分割将人异化,中医以人为本真正还原人的尊重。

  作者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老农肚子痛,去某医院看病,挂号让他去了消化科,消化科检查一番让他去外科,外科又检查一番让他去泌尿科,可怜的老农蹲医院门口号啕大哭:怎么看个小病还要跑这么多地方啊?

  可笑过后便是可悲,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大型的医院,分科便越是细致具体。用作者的话形容:很多科室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并不能独立的去处理某一病症,这当然能为学科系统化带来效率,却不得不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作者母亲坚决的从医院辞职,为的就是不让系统化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异化自己独立诊疗病患的能力。超倍显微镜可以深入细胞分子结构,系统知识也把人体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见,但堆积如山的报告单和疲于奔命的步伐却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亲那里,他们却永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倾诉,值得信任也可被抚慰身心的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用文字表达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中华文明经历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们内心最难割舍的却还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和记忆,它刻进我们血骨,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与我们所有的张惶失措,灰心丧气和苦难眼泪进行一次次最温柔的拥抱。

推荐访问:秋凉 读后感 中医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3篇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1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论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问中医几度秋凉在线阅读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