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3篇

发布时间:2022-12-18 09:54:03 来源:网友投稿

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3篇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张韩非子检测均田制无法推行封建经济发展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两税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3篇,供大家参考。

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3篇

篇一: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张韩非子检测均田制无法推行封建经济发展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两税法实施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复习目标: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名称、内容、影响、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复习时注意链接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决土地的方案;新中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对土地制度的影响;世界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采取的土地政策及影响。自主复习、教师点拔: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性质:。受田对象、权利义务?

  (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时期,法律上确立的标志是。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其自给自足、分散性的特点也是封建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其转让和买卖的特点造成了封建社会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③废除:1950年——度。年,新中国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始于485年改革,、前期沿用。唐朝中期,因的

  严重,国家支配的土地大大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下去了。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要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土地。②王田制。③屯田制。(②③因未列入考试范围,故略)检测1:关于井田制和均田制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土地国有制,但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②其实施的前提都是国家要掌握大量的可支配的土地③受田者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④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两者的瓦解也成为必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如:更名田,1669年,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个化道路。

  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于1953——1956年的相关链接:1、中国近现代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

  ⑴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特点: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方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⑵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思想即平均地权。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改良的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⑶中共的土地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制,只是限制封建剥削)③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略)建国以后:①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②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国有制。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和拿破仑的《民法典》,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美国《宅地法》;俄国1861年改革的土地赎买政策;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土地买卖禁令;苏俄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1927年农业集体化,土地国有。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中国古代赋役制演变的基本线索: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自战国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调制、中唐至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2、主要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⑴春秋末年:概念: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作用:①这两项措施都属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此以前,受田的诸侯臣下向授田者交纳一定的贡赋;在此以后,齐、鲁两国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开创了后来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先河。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②由交纳贡赋到按亩纳税的变化,适应并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的进步(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齐国和鲁国都在今山东境内,最早实行按亩纳税,反映了我国古代山东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秦朝: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田租),徭役,户赋,兵役,杂税(3)两汉的编户齐民:概念:西汉政府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那时,田租较轻(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减轻田租),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作用:编户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相结合的制度。西汉政府通过这一制度在政治上统治人民,在经济上剥削人民。编户制度的建立是西汉时期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结果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4)租调制和租庸调制概念: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户税,交纳帛或布),还要服徭役,称为租调制或租调徭役制。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办法开始在部分受田农民中推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规定受田的农民不去服徭役的都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史称租庸调制。作用:租调制和租庸调制都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但是,隋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时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比起北魏的租调制来讲,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纳绢或布代替徭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5)两税法背景:均田制的瓦解和农民因战乱而大量逃亡,使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制的新税制,主要内容有:①“量出制入”。即中央政府根据每年的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分配给各地,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总额向当地人户征收。②依据土地、财产的多寡征收地税和户税。地税征粮食,户税征钱(实际征收时,大部分钱都折算成绢帛)。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④“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无论是本地的土著人户,还是外迁来的人户,都在居住地交纳。⑤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⑥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其收入的1/3征税。作用: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实行初期有积极作用:①扩大了征收赋税的范围,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②“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赋役负担较为合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但是,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身之居”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地主凭借政治势力,千方百计隐瞒土地和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随着政治的腐败,唐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户钱折成绢帛,随着钱重物轻,农民的户税实际上不断提高。由于以上原因,到了唐朝末年,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正是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6)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分别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7)一条鞭法概念: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人口)。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农民大量逃亡,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①赋役合并。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②将以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作用: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积极作用有: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将部分丁役(不是全部)摊入田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并为以后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开了先河。③赋役征银,这在中国赋役史上是第一次,既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概念:清朝于1644年迁都北京后,宣布以明朝的“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免除一切杂税和“三饷”,农民的负担一度有所减轻。后来,随着用兵频繁,军需日增,丁银负担不断加重,农民被迫逃亡。为了稳定征税的数额,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51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的丁银额为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加征丁银。1723年,雍正帝在全国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即把全部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所以称“地丁银制”。作用:“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改革。积极意义:①丁税全部(一条鞭法只是一部分)摊入田亩中,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②赋役征银和“一条鞭法”一样,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③据《熙朝纪政》记载:“摊丁入亩”后,“保甲无藏匿,里户不逃亡,贫民免敲扑”。意思是隐瞒人口和农民逃亡的现象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这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摊丁入亩”的实施,是18世纪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检测2: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墨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检测3: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①均田制无法推行②封建经济发展④土地买卖和兼并严重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③①⑤③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⑤两税法实施C②④①③⑤D④②③①⑤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⑴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⑵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发展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⑷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⑸税种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⑹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商品征收的税越来越重。检测4:想一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学案答案略)更赋、庸、两税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检测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两大主要趋势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学案答案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两大主要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影响:政治上,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经济上,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人口增长方面,隐蔽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也有利于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税种分类:⑴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编户齐民、租调制、租庸调制。⑵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⑶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高考热点预测:土地政策、赋税改革可与“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相结合或切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巩固练习: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制度,其变化规律反映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回答下列问题。1、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A封建地租剥削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地主阶级统治D确立封建社会制度2、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对,主要是:A把田亩的多少作为纳税的主要依据C必须把实物变卖成银两交税B只征收实物

  D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在田亩上

  3、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B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C刺激了冶金业的发展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4、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进步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B使土地利用率提高C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5、以下措施解决了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是:A商鞅变法B方田均税法C土地改革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课外作业: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大唐六典》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明史·食货志》材料四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说明其影响。

  答案:(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影响: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驰。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是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D.①②③④

  2.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主要是为了A.恢复和发展经济C.稳定社会秩序B.控制农民和保障税源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时期,在赋税上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其最大特点是A.设立以人丁为主要赋税标准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严密4.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制已无法维持的势头④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①②B.③④⑤⑤封建经济的发展C.①②③D.①②⑤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遏制了土地兼并B.实行赋税与行政管理一体化D.赋税简明易行

  5.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在于A.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减轻了农民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

  D.扩大了税源增加了

  6.与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7.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最主要区别是A、废除了人头税C、征税范围扩大B、征税标准不同D、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B.依据资产和田亩多寡收税D.农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

  8.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9.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因为改变过去A、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C、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B、以财产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D、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10.两税法实行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这里的“新赋税”主要是指A.人丁税B.土地和财产税C.兵役税D.徭役税

  11.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C.农业、手工业发展12.一条鞭法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A.按实物征税C.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13.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B.把实物折成银两征税D.按田亩的多少征税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14.“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废除了人头税C.赋税折银征收B.以田亩数计征D.按照资产交纳

  15.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C.土地的利用率提高B.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D.使雇佣劳动者增多

  16.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实践儒家的仁政思想B.保护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D.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17.以下按土地多少为标准征税的制度是①初税亩②两税法③租庸调制④一条鞭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18.明朝后期,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①赋役合并②以钱募役③赋税征银④按田亩征税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19.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后期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A、轻徭薄赋B、无夺农时C、平均负担D、平源节流

  20.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摊丁入亩制度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以货币形式征收租税B.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1.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相似之处在于A.都征收银两B.都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D.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

  C.不以人头为征税的标准

  22.上述三种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A.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C.由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税D.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3.中国古代的徭役不断演变,先由实物形式代替,乃至于最后摊入田亩中,统一征收地丁银。这种演变从本质上表明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人身控制不断松驰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小农经济不断巩固

  24.纵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史,可知其演变的基本趋势有①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逐渐减少②赋税种类由繁多到

  ③征税标准由计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④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演变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5.从西汉到清前期,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①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②由征收实物逐渐向征收银两过渡人口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④商品税在赋税中的比重日益减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②

  26.纵观古今的税收,从根本性质上说,社会主义税收A.较前种类增多了,但数量减少了B.较前范围扩大了,种类增多了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D.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非选择题27.赋税制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在清朝康乾盛世,赋税制度发生过重大变化。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摘自《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材料二将全国丁银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丁数字的增长而加赋,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也使广大农民不再因丁税太重而四处逃亡。这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摘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三“地下合一”(即“摊丁入亩”)的具体内容是:“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清史稿》卷一二一)以上所引,说得很明白,“地丁合一”的基本精神是简化赋役的征收办法,将双重标准化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摘自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运用材料一说明康熙年间在赋税制度方面有什么新举措?实行这一新举措的原因如何?

  (2)材料三所涉及的赋税制度对上述新举措有何进一步发展?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二者的共同影响。28.阅读下列材料: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这次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材料二这次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农村税种,将原来的一些行政收费项目统一改为税,并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

  1)我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有过多次改革,简述清初税费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提到我国农村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1979年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试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材料二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4)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对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的稳定有怎样的意义?

  29.清朝建立以前,我国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转变:一是收税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于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于什么朝代?简述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30.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放松的?其实质是什么?

  31.简述西汉至唐朝中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简述唐初至清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答案参考

  1.D

  2B3B4D5D6B7B8.D

  9D10B11A

  12D13D14C

  15A16A17D

  18B19C

  20B21D

  22B23A24.D25B26C二.非选择题27.(1)新举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原因:人口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减少。(2)发展: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稳定社会秩序。28.(1)雍正帝时,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地丁银。这样,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相同点:都是一次重要的改革,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同点:改革的内容不同,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结果不同:前者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3)税费改革简化了税种,改变了过去按人头、田亩均摊税费负担的做法,避免了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由于以前的乡统筹费主体是行政机关,收费项目和标准的设置随意性大,容易导致乱收费。乡统筹费改为税以后,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税收的确定和变化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这样就彻底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需求不足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要刺激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减轻农民负担,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扭转农村消费不足的局面,从而带动全国消费需求的增加。(4)我国对内职能之一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次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从而消除了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29.明朝(或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影响: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商品化。

  30.⑴农民被编入国家户籍,人口、性别和年龄被作为征收和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⑵唐朝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交纳赋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明朝一条鞭法,把按户口、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到田亩上。清朝的"摊丁入亩",把木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废除了人头税。⑶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1.(1)演变:西汉编户制度(以赋役为主):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2)趋势:一是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二是征税标准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以地产收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三是税收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四是由劳役地租为主过渡到实物地租为主。(3)演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4)趋势:以银两代实物,赋税中货币比重加大;征税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改为以地产为标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

  1

篇二: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2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概述: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应注意:(1)在封建社会中,所有制关系主要指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重点)。(2)产品分配形式主要是指赋税、摇役、兵役、地组等。(3)人们生产中的地位主要是阶级关系.

  本专题概况(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

  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2、兴衰:

  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3、内容(权利与义务):

  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4、特点5、瓦解原因

  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

  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

  1、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

  2、国有土地是封建政府掌握的土地在封建杜会整个过程中不占主导地位,一般作为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出现危机时的后备补充。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产生关系的基础,它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如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肥田沃土,唐后期土地兼并,明后期土地兼并。

  1、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

  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的势力也会日渐恶性膨胀,土地兼并就随之加剧。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农民揭竿起义,以求生存。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采取某些措施遏制土地兼并,保证农民获得少量土地,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和清前期的“更名田”等,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1)王田制(如王莽时实行):

  ·性质:形式上表面上似乎是奴隶制阶段井田制的恢复,但性质仍为封建土地所有制。

  ·目的:是托古改制、限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内容: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规定一家不满8个男子,占田不准超过900亩,多占的要分给

  族人或乡里;没有土地的农民按一夫一妇100亩的标准分给。·结果:

  王莽企图以此抑制地主官僚的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遭到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废除了。

  (2)屯田制:·起源:

  屯田古已有之,汉代实行过,当时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推行情况: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

  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3)均田制:·实行情况: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影响很大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背景:

  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目的: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前提条件:

  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内容:

  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B、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C、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D、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开始向政府领种土地,到了不能劳动或者身死时,再把土地还给政府。土地有两种,无主的荒地称露田,按规定还给政府,不能买卖。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按规定不必还给政府,可以买卖。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瓦解原因: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唐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可分土地,均田制则无法继续实行。

  (4)清前期的“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但人数众多,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

  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认识: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A: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B: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

  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建立初期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整体。

  A:调整的原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地主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爆发,广大农民为反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封建国家由于统治力量削弱,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迅速消灭。

  B:调整的基本点: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和财政收入;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旧中国的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不足农村人口总数1%的地主富农手中。这种封建土地所有

  制和封建的剥削关系,给广大农民造成极痛苦,阻碍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改革。因此,土地问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变革土地制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标准。(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大朝亩田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C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2)建国后农村经济落后的四次调整

  A第一次: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第二次: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第三次:人民公社化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去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练习:下列对均田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先进经济形态的迫使B.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C.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D.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停滞

  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结

  合有关知识回答1—2题。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

  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

  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

  表述不正确的是①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②农民土

  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

  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逐渐消

  失

  A.①④

  B.②③

  C.③④D.①②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均田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结合有关知识回答3—5

  题。

  3、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融合的趋势

  D.先进的经济形态

  4、唐朝均田制与北魏均田制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5、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分别是

  A.地主、国家

  B.农民、地主

  C.农民、国家

  D.国家、地主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结合有关知识回答6—7题。

  6、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其根源在于

  A.封建经济受到破坏

  B.封建地主力量增强

  C.封建地主力量削弱

  D.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7、土地兼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

  于

  A.生产力的发展

  B.重农抑商的支配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赋税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对劳动人民强制征税。结合有关知识回答8—10题。

  8、在我国古代,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我国征取土地税的开始②北魏租调制中的“调”指户税,

  以户为单位征收③唐朝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转折④明朝一条鞭法是实物

  地租转向货币地租的标志A.②

  B.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北宋王安石变法规定农民缴纳赋税的标准是

  A.土地的数量和质量B.财产的多少

  C.成年男丁数

  D.按户收取

  10、以下各项未触动大地主的利益的是

  A.租庸调制B.方田均税法C.一条鞭法

  D.地丁银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1—13题。

  11、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2、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

  A.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B.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关

  系

  C.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和货币

  化

  13、明朝中后期,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是

  A.一条鞭法的实行

  B.农民起义的爆发

  C.民主思想的产生

  D.手工工场的出现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4—15题。

  14、租庸调制在唐朝中后期逐渐难以维持。其原因在于

  A.农民阶级的反对

  B.均田制的破坏

  C.自然灾害的侵袭

  D.国家政策的调整

  15、上述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A.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前进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物质决定意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二、非选择题:40分

  16、以唐都长安、宋都东京为例,说明唐宋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由此引起的

  当时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城市布局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A3.D4.C5.C6.D7.D8.D9.A10.A11.D12.B13.D14.B15.B

  二、非选择题:16、表现:①唐都长安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内有东市、西市,市内店铺林立。②北宋东京居民有20万户;出现夜市、晓市和瓦肆。

  变化:①土地制度。唐朝中期以前,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此后,由于土地买卖加剧,封建国家不再拥有大量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承认了土地自由买卖和大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②赋税制度。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两税法是建立在大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赋税制度。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也属同类性质的税法。③城市布局。唐代城市商业区、住宅区分开。北宋时,封闭型的城市被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工商业者临街而居,随地经营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考历史教案系列之高考专题教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临夏中学高三历史教师:王鹏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贡:是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主;赋: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税:由“禾”“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即送达,其本意是社会成员向国家送交农产品。1、赋税制度的变化(沿革)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1)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2)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秦朝由于赋税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西汉的编户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汉代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从景帝二年(公元155年)起,终汉一代田租基本是三十税一。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赋交钱币(在历史上,租、赋、税的概念又往往相互混用)。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影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其二,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其三,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曹魏时,战乱频仍,人口流移,官府籍簿散佚,无法按丁征赋,而户比丁易于统计,且较稳定,故改为按户征收,是为“户调”。户调又何以纳绢或布帛而不纳货币?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曹魏时将调以固定的赋税形式确定了下来,并按户征收,遂形成“户调”。(3)北魏,租调徭役制。

  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特征:调指户税(财产税),以农户为单位,它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4)隋唐租庸调制

  从西晋至唐中叶,商品货币关系虽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各封建政权仍然使用租调这种赋税征收方式,有所变化的是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用:A、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

  B、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1)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封建赋税形式,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种: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形式。劳役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劳动者失去任何自主。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服劳役又直接影响农业劳动时间的适时安排。租庸调制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即以庸代役,一方面使劳动时间增加,同时,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展。(2)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主要是兴革封建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诚如太宗所说:“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贞观政要·论务农》)

  租庸调制的局限性:租庸调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自然受到封建国家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限制。从阶级局限看,封建国家兴革赋税制度,适当减轻人民负担,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和加强对劳动者的更多榨取。因而,轻徭薄赋是有限度的,每当经济转机,生产发展之后,统治者的剥削也随之加重,结果阻碍了经济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从历史局限性看,它不可能超出赖以存在的生产力水平,并要受封建土地管理体制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租调制这一赋役制度就失去了历史作用和存在价值。

  有关唐朝租庸调制的基本内容的史料:“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

  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二斤,皆书印焉。凡丁岁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见《唐六典》卷三)郑樵在评价唐朝这种赋役办法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旬,不役则收其资。役多则免调。过役,则租调俱免,无伤于民矣!”(见郑樵《通志·货一》)思考:唐朝的租庸调制与前代租调制有无本质区别?其主要不同在哪里?有何积极意义?从郑樵的评价材料中找出该制度对农民有益的证据。租庸调制自唐高祖李渊颁布,始成定制,后经唐太宗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一直承袭。开元之后,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随之破坏,被两税法取代。

  以上制度的共同点是以人丁为主要收税标准。不同点是,唐朝开始有了纳绢代役。

  (5)唐中后期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

  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这种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内容:780年,宰相杨炎建议(1)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两税法将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扩大征税面,保证财政收入,这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2)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唐代征赋名目繁多,除租庸调外,后又有地税、户税、青苗钱等各种杂税。两税法则“置两税以总之”,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以一其名”,并规定,若有“此外敛者,以枉法论”。(3)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租庸调以丁为计算单位,贫富负担不均。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4)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5)征课形式:“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租庸调制是“租出谷,庸出绢,调杂出缮纩布麻”。还有各种杂税杂役。两税法则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即所谓“定税之初,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这样,相对简化了纳税手续,便于国家计算征收。(6)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量出为入是中国赋税史上仅有的创见。两税法提出,“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即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作用(两税法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这也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C、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D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E、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F、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地位: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同时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局限性:A、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B、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对巩固政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两税法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7)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背景: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明朝中期,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在继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旨在挽救明朝统治的张居正改革。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对象征收,分为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是比较合理的。但到明朝中期时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1581年张居正正在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把嘉靖初已在福建、江浙、直隶、广东等地施行的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推行“一条鞭法”,也称“条鞭法”,将原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具体内容:(1)赋役合并,并部分“摊丁入地”。即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役等名目繁多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之中,把过去按户丁出办的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数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各地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地方以丁为主,有的地方以田为主,有的地方丁田各半,还有的地方全部摊入田亩中,但丁役摊入田亩的倾向是一致的。故称“一条鞭法”。(2)赋役征银,由地方官征收。田赋中除了苏、松、杭、嘉、湖等地仍收“本色”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两。差役把正德以来的力差、银差统一规定为以银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充当。赋役的征收,由地方官直接管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的办法。(3)以州县为单位,把一切赋税、役法项合编起来,确定征收的总数。

  意义:A、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件大事。B、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C、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

  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对豪强漏税有一定限制作用。

  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8)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清初的赋役制度沿袭明朝,但也开始着手整顿赋役制度。原因:

  A、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B、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内容:A、为了有一个稳定的税收额,先是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永不加赋使丁银额固定下来,这是赋税发展的一大进步。因为以丁之多少为课税标准,会逼跑贫户,隐匿人口,岁收并不能确定;而丁银定额,就相对减轻了贫民的负担。这既减少了贫户逃亡,保证国家岁收,又给日后的“地丁合一”创造了条件。B、在明以前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国家一直以土地和人丁为双重标准征税。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土地买卖的加速,人口数量的激增及流民反抗的加剧,封建国家越来越难以束缚农民于固定的土地之上,直接向农民征收人口税(丁役银)更加困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难,旧的标准很难维持下去。在康熙五十一年永不加赋,停止征收新增人头税的基础上,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所摊数额,一般是纳一两银子的田赋,摊入一二钱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以上四项的共同点是:以土地财产作为收税主要标准;纳税不再收取实物而收取货币。思考: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同:(1)都收取银两,即货币地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2)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3)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4)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异:(1)失败——成功;(2)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固定;(3)王朝中期——王朝初建时期;(4)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完全按田亩的多寡来分担2、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

  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3、税种分类纳税主体:臣属(西周)、土地(春秋)、土地、人丁(秦汉)、户税(北魏)、人丁(唐前期)土地和财产(唐后期)、土地(北宋王安石变法)、土地(明)、土地(清朝前期)纳税形式:实物地租、力役地租、货币地租纳税内容:土地税、人头税、徭役、兵役(西汉)、租粟;调帛或麻---户税、兵役、徭役(北魏)、租谷、调绢或布、纳绢或布代役---庸(唐前期)、土地税和财产税(唐后期)、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征收役钱(北宋王安石变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明朝)、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赋税(清初)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3、古代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王朝建立之初,吸取前朝教训而减轻赋税;二是在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而推行均田制时实行租庸调制;三是为解决经济困难,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赋税制度;四是临时加派的税款如辽饷。

  特点纳税主体具有多样性纳税形式具有多样性纳税内容具有多样性,以田赋、丁税为主。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五大趋势(演变特点):从秦到清,我国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1、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2、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以两税法为变化的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3、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名目和手续的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4、征收的物品: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5、征收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6、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纳税种类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反映了赋税的名目、手续简单化。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8、纳税形式由实物地租、力役地租发展到以货币地租为单一形式,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无法抗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5、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1)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2)农民的反抗斗争;(3)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5、不同的赋税制度产生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迅速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第二种情况,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第三种情况,通过税制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四种情况,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4、认识(1)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3)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4)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5)反映的问题:历史上,一些封建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减轻对农民的赋税剥削,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加重剥削。一般说,一个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刚经过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或长期战乱的破坏,社会比较贫困,统治者总会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比较宽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一当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财富有所增加,统治阶级就会重新加重对人民的盘剥。(6)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对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哲学思考: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2001年将在安徽省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行展开。4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安徽省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后,农民负担主要为农业税及其附加和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当前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这从政治上给我们的启示是:(1)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根本的经济利益。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将会更好地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经济利益,巩固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2)体现了党和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依法调整和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利益,将农村的分配制度进一步纳入法治轨道,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3)体现了国家的对内职能。一是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4)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关心。这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集中反映,也是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原则的具体体现。提示:农村税费改革,在经济学上可用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作用,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农业基础地位等知识分析;在哲学上可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普遍联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知识予以分析。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模拟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唐朝后期,唐政府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从而推动我国赋税制度重大变革。据此

  回答第1~4题:

  1.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

  ①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④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⑤封建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2.唐朝实行两税法产生的作用是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缓解了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问题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3.两税法与以往的税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统一税制

  B.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D.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4.两税法实行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这里的“新赋税”

  主要是指

  A.人丁税B.土地和财产税

  C.兵役税D.徭役税

  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明朝推行的一条鞭法和清初实行的地丁银制度都是我国历史上重

  大的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回答第5~9题:

  5.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征收银两

  B.都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

  C.不以人头为征税的标准

  D.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

  6.上述三种赋税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

  A.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

  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由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税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D.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7.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C.农业、手工业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8.一条鞭法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A.按实物征税B.把实物折成银两征税C.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D.按田亩的多少征税9.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中央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长期稳定。据此回答10~15题:10.农村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通过增加税收减少国家财政赤字B.遏制“三乱”,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C.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D.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11.税费改革先试行后再推广的哲学依据是A.税费改革是新生事物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12.切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工作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说明A.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B.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归根到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D.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13.费改税之所以能够减轻农民负担是因为

  A.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B.税收具有固定性,费改税能够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

  C.税收具有强制性,各种收费具有随意性

  D.国家征收的税收,可以返还一部分给纳税人

  14.针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广大农民应该

  A.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农村经济运行

  B.积极争取税收优惠,维护自身权益

  C.急国家所急,尽量多向国家交税

  D.增强纳税人意识,自觉依法纳税

  15.税费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因为

  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惟一形式②税费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③各

  种乱收费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④税费是由国家确定的,强制征收的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6.简述唐初至清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

  17.清朝建立以前,我国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转变:一是收税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

  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于唐朝,

  第二次转变发生于什么朝代?简述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

  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这

  次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

  重大步骤。

  材料二这次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

  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

  重要举措。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农村税种,将原来的一些行政收费项目统一改为

  税,并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

  收。

  请回答:

  (1)我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有过多次改革,简述清初税费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提到我国农村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1979年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包经营责任制,试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材料二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国

  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4)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对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的稳定有怎

  样的意义?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www.dxstudy.com

篇三: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特征租与赋

  历代之税制,类皆以征收土地之生产物及人民之劳动力为主,广义言之,即将两者合而称为"赋役",唯自狭义言之,则前者谓之"田租"、"田赋"等,后者称为"赋役",又称"力役"、"徭役"。租之愿意,本指祭神时上供欲物及部分收获物;赋则由军事力役而来,含有兵役义务、人头税之意义。

  以农业为生产基础之中国税制,与土地制度有密切之关係,因土地国有有改为私有制,而使课税方式产生变化:由支配人身之税制变为以每户为单位之户调式,田租由定率调课税改为定额课税;未几,出现以均田法为基础之租庸调制,此等秀税皆以缴纳实物为主,唐末以降则改为缴纳货币,同时赋役亦由直接之征调劳动(差役)转为间接之征调劳动(雇役),而其力役之项目又以从事职役之工作为多,即作为小官僚之力役。十五、六世纪以后,赋役与田赋有合並为一之倾向,再经明代一条鞭法及清代地丁银之实施,劳动征调及土地税乃完全变为征收田赋之一元化矣。支配人身之税法

  依古典所载,对公田之地租征收,夏有贡,殷有助;春秋时代则有彻法,以年耕之丰歉为基准征收部分收获物,战国时代则成立贡法,平均数年之收获,征其十分之一。吾人可由此变化,明了原为集团之耕作已易为个别之零细经营,而土地国有制亦因此课税之变化而崩溃,及至秦国商鞅"广开阡陌",改革土地制度,新课税法亦因应土地私有制之展开而成立。

  汉代,由政府调查及民间申告占租之事实以审定田税,依其收获量,三十税一;赋则片调为兵役及吏座,在地方郡县从事劳役。凡此皆以征收实物及征调劳动力为原则,但亦有免除吏座之更赋,而代以缴钱者,又有所谓"算赋"、"口赋"之人头税,亦含有免除兵役之代偿金之意味。总之,汉代税制乃以国家对人民实施人身支配为其特色。户调之制

  曹魏之"户调制",将原本人身支配之税制基本方式改以户为课税单位,将将田租由定率课征改为定额课征(每亩四升),此种制度,经西晋武帝之"户调式"而为南朝所沿袭。东晋以降,徭役日渐苛酷,南朝甚至将徭役改以换钱缴纳,按年课征。北方之五胡诸国,似亦实施户调制,但北魏之均田法,其课征对象由户改为夫妇,並整顿徭役,施行"土断",流民设籍,实施三长制以整理户籍,防止逃避徭役,因之,租调役之制度至北朝末年已大备矣。租调役之制

  隋继北朝之制,起初亦对丁妻征租、征调,其后废止授田,租调役改专课丁男,其间亦行代役之征庸制。唐初承隋之制,其后律令完备,乃行每丁岁输粟二石,谓之租,岁输绫绢丝各二丈、绵三两(输布则二丈五尺,兼调麻三斤),谓之调;每丁正役平年二十日、闰年二十二日,必要时得延役,但最长以三十日为限,延役则租调全免。唯实际上不服正役者,可以每日纳绸或丝三尺、布则三尺七寸五分之例代之,此谓之庸,其后纳庸成为常制。此外亦有以中男为对象之杂徭(译注:唐初定令,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可以赀课代偿,以充地方行政必要劳动之用,杂徭之日数不明,但可想见其必相当繁重。

  正役可以以庸、杂徭可代以赀课,正显示由差役转入雇役之趋势,而均田法之杂行,相对地削弱了租庸调制之成果,加之国费日增,征收户钱(纳钱)、地税(纳实物)之外,更课以附加税,座至均田租庸调制解体,因此此种国家财政大制,未几即为两税法之税制所取代。

  两税法与职役制两税法乃将昔日之杂捐诸税合而为一,分夏秋两期征收,有地者课田税(纳谷),有财产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者课户税(纳钱),其不居处而行商者课商税(纳钱),量出计入而为单一之税,较之租庸调制更能适应时代,而其后乃长期地成为中国税制之中心,然遇财政困穷之际,则又合征其他杂役,民亦苦不堪言。

  两税法之施行,原应吸收本来之力役在内,唯实际上力役仍然存续,仅其对象由原来以丁为单位改为以户为单位而已。此外,力役之内容又有在原来之徭役劳动之外,另独立产生办理州县乡村杂物之战役出现,至宋代乃成为职役制,为其后各代所继受,而赋役之趋势亦逐渐以纳钱取代。

  宋代税制以两税法为本,民田之赋(夏秋两期征收)外,尚有公田之赋(官佃之佃租)、城郭之赋(城市之地宅税)、丁口之赋(丁男之人头税)、杂变之赋(牛皮钱、麦钱、茶钱等)、商税(对有店铺营业所课之住税及商品通行之过税),以及茶、盐、酒之专卖、至南海留易所课之关税等,大都以缴纳货币为主,而以商税及专卖收入为国家财政之主要来源。此外,将原为税制一环之役改行职役制,专以居住农村之户(乡户)而有不动产者为对象,而居住都市者(坊廓户)不与之,又制作五等户之版簿,视其土地大小量其负担之轻重给役,轮番充作里、户长、乡书手以课督乡村赋税,及充作耆长、弓手、庄丁以行警察之役,皆不许代役纳钱。职役之制,一则使州县之劳力征集得节约费用,再则容认地主阶层对农民之支配,将土地与户口紧击一起,以贯彻政府之统治,使中国之官僚制度披上特殊性格,其后之王朝亦随之而未发生基本上之变化。而王安石新法之一,即将差役废除改以雇募方式,由原来负担实役之乡户出免役钱,原来免役之坊廓户则出助役钱,以此财源实施募役法,然此役法之论议与党争混为牵扯,而职役则在实役与纳钱免役之间摇摆不定。地丁併征之方向

  明初之基本税制一如明史食货志所言:"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而编鱼鳞黄册(土地帐册)与赋役黄册(户籍兼赋役帐册),设里甲制以行征税。田租依两税法,役则有里甲正役与杂役。里甲正役以里甲制为基础,服事里长、甲首之役;杂役则包括官厅之杂役、官用交通运输、维持地方治安及租税之征收与输送等,然而杂役之运用全依地方官恣意裁量,故弊害丛生,乃有均徭法之施行,改依甲地之多寡,以甲为单位,每十年定期赋课一次。随着银之普遍流通;南方诸省之田赋改纳物为纳银,名之金花银,赋役亦改为纳银。嘉靖年间,更将从来各式各样之田赋及役合並一条,折合银两合並征收,而成立划时代之税制--一条鞭法。杂役全部纳银,以行雇役,其缴纳标准,先计各州县之赋役,再决定每丁应出纳之银数,富户以其土地所有额折算丁数,附加两税以行征收。此法虽以纳银免役,农民可免於役,然在银钱並不十分流通之华北诸省,仍有征收实役者(力差)。

  清代之租税主要亦为;田地课地银、人丁课丁银,以亩及丁为单位定其税率、分其种类,而合之以户课赋役。康熙、雍正年间,人口逐渐增加,乃以原来之定额为基础,将丁银並入地银中,合而为一,实施"地丁银",原来之一条鞭法,原为田赋与役两立,至是乃将古来之人丁税废除,成为单一之土地税。

  此外,明清两代尚有商税、契税(不动产登录税)、关税、盐税、茶税、酒税、渔税、矿税等杂税,明末为筹集防卫满洲,又行征收辽饷、剿饷等繁重之附加税;清末於太平天国乱后,本已为银差所消灭之徭役,亦公然以"力差""兵差"之名义予以恢复。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

  【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3.均田制:

  【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重点提示】(1)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

  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附:(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评价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①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史统治都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②形成发展: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历史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sevralgoupnmb,thwi±=cyxfz.P-2~3dqFG

推荐访问:土地制度变化与赋税制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制度 赋税 化与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