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分数与小数互化》教学设计五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22 17:54:02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0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1、2题。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作用;  2、正确掌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数学《分数与小数互化》教学设计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数学《分数与小数互化》教学设计五篇【优秀范文】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0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1、2题。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作用;

  2、正确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并总结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找规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 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 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 5 0.48 1.25 1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 =24%

  1.4= = = =140%

  0.123= = =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 =27÷100=0.27

  135%= =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三、练习巩固

  1、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百分数化成小数。

  2.1= 0.313= 18.5%= 1.07=

  26.34%= 59.8%= 1.41= 0.69=

  2、连一连:找出相等的两个数:

  11% 0.55 27% 0.02 163%

  1.63 2% 0.11 55% 0.027

  3、判一判:如有错的,请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答案。

  360%=3.6( ) 55%=55( )

  8=80% ( ) 0.3=0.003%( )

  0.008=80%( ) 2.5=2500%( )

  4、闯一闯:从大到小排列下列各数:

  0.87 87.6%

  ( )>( )>( )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 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并纠正。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 ,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分数转化成小数,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练习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分数有关问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流程

  一、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

  要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方法。如1/2可以用1除以2等于0.5算;而2/25可以先等于8/100再等于0.08而带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时候,直接把整数部分写成整数部分,分数部分转化为小数部分。指出学生的错误:转化成假分数后再转化成小数。

  举例:2又2/25

  二、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指定的练习:

  1/2=

  1/3=2/3=

  1/4=2/4=3/4=

  1/5=2/5=3/5=4/5=

  1/6=2/6=3/6=4/6=5/6=

  1/8=2/8=3/8=4/8=5/8=6/8=7/8=

  1/9=2/9=3/9=4/9=5/9=6/9=7/9=8/9=

  分母是两位数的分数:

  1/20=()/100=

  1/25=()/100=

  1/40=()/1000=

  1/50=()/100=

  算一算:1/16=()

  可以用除法算,也可以想它是1/8的一半也就是0.125的一半。

  继续推算:1/321/64

  小结:分数转化成小数时,有的可以除尽,有的不能除尽。不能除尽时,要么根据题目的要求保留,题目没要求的时候,通常保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两位数的分数,要知道上面这些是可以除尽的,更多的是不能除尽的。

  三、作业指导:

  1、比大小的实际问题(题略)

  要求学生分三步:

  (1)分数转化成小数

  (2)小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

  (3)完整的答句

  2、解决“每一步的长度?”应该用长度÷步数

  3、数轴上写分数

  1/3:在0~1之间量出长度3厘米,*均分成3份,其中的第一份就是1厘米,点上点,写好1/3

  5/5:也就是1。可以直接在“1”上写5/5

  1又1/4:在1~2之间,3厘米的1/4是7.5毫米,那就是在1后面的7.5毫米处写上1又1/4

  9/4:先改写成带分数2又1/4,方法基本同上。

  9/3:也就是3,在3的地方写9/3

  小结:在数轴上写分数,假分数的要先转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然后再看把“1”*均分成了几份。

  4、判断题:把单位1*均分成5份,这样的3份是3/5

  一个分数的分母越大,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小。

  让学生说明判断理由。特别是后面一个判断题。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4

  一、铺垫练习

  1.你会把下面的数分类吗?

  0.9 0.82 0.3 0.521

  2.指名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的计数单位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3.比较下面数的大小。

  0.16和0.26 0.3和0.24 4/5和2/5 2/5和2/10

  学生口答,说说怎样比较的。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9。

  (1)出示例9,仔细观察,说说图上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2)小组讨论:怎样比较0.5米和3/4米的大小?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适当板书:3/4=3÷4=0.75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根据是什么?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2.独立尝试。

  (1)学生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同时指名板演,然后共同评议。

  (2)小结:我们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注意计算时要根据题目要求,除不尽的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学习例10。

  师:同学们,怎样才能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1)谈话:仔细观察这几个小数,分别是几位小数?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怎样把它们化成分数?

  (2)学生独立尝试把小数化成分数。

  (3)师:谁愿意给大家来说一说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比较题中每组数的大小的。

  2.完成练习九第7题。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空,然后请学生口答。

  3.练习九第10题。

  4.练习九第11题。

  提醒学生理解“谁做得快一些?”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5.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学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0页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九的1、2题。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作用;

  2、正确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并总结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找规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0.45 1.2 0.367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

  4.写出下面各百分数。

  百分之十六 百分之七十二点五

  百分之一百八十 百分之五百

  5.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5 5 0.48 1.25 10.3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0.24、1.4、0.123化成百分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0.24= =24%

  1.4= = = =140%

  0.123= = =12.3%

  (3)请大家观察一个,如果不看先化成分数的这个过程,小数可以怎样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4)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5)完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2)引导学生思考: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27%= =27÷100=0.27

  135%= =135÷100=1.35

  (4)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怎样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

  (6)完成第80页“做一做”的第(2)题。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三、练习巩固

  1、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百分数化成小数。

  2.1= 0.313= 18.5%= 1.07=

  26.34%= 59.8%= 1.41= 0.69=

  2、连一连:找出相等的两个数:

  11% 0.55 27% 0.02 163%

  1.63 2% 0.11 55% 0.027

  3、判一判:如有错的,请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答案。

  360%=3.6( ) 55%=55( )

  8=80% ( ) 0.3=0.003%( )

  0.008=80%( ) 2.5=2500%( )

  4、闯一闯:从大到小排列下列各数:

  0.87 87.6%

  ( )>( )>( )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阅读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1)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10篇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首先复习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探索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非常重要。建立好这个起点,学生很快感悟到分数化有限小数跟分母有关。在教学中,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抛出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沟通、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复习的设计,使师生互动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小组活动使学生处在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中获得知识。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语言,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发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小数化分数时,还是存在不约分的现象,没有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在分数化小数时,除不尽的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由于我的疏忽,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高,难易程度不能针对全班学生,数据过大,导致部分学生越着急越做不出来(出现错误),甚至影响到语言的表述,忘记写约等号的现象。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首先复习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探索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非常重要。建立好这个起点,学生很快感悟到分数化有限小数跟分母有关。课堂中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经历各种问题,使枯燥为兴趣,由新知为熟知。课下有老师提出,分数化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直接告诉学生?我认为课堂中不仅要探索规律,更要注重解决难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抛出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沟通、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灵活机动地创设一种学生敢说乐说的氛围,以各种形式给学生以亲切感,容易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注意适当地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即便是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复习的设计,使师生互动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全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做练习时兴趣满满,也提高了练习题的正确率。

  再者是小组活动使学生处在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中获得知识。尤其是课堂发言时,组内人人站起来,都不怯场,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尤其是稍差生,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语言,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发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小数化分数时,还是存在不约分的现象,没有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在分数化小数时,除不尽的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由于我的疏忽,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高,难易程度不能针对全班学生,数据过大,导致部分学生越着急越做不出来(出现错误),甚至影响到语言的表述,忘记写约等号的现象。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第48页的例9、例10、“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的第7——11题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基本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预设:

  1、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初步明确和掌握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能运用小数与分数互化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与小数互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程实施:

  一、谈话导入

  1、记得在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是呀,双手和大脑是我们的两个宝。在生活、学习中,尤其是我们的数限额学习中,要勤于动手动脑,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瞧,我们学校手工组的同学正在用她们的智慧和小小巧手做手工呢——

  2、(出示挂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指名自由说说,提出问题“谁用的彩带长?”

  3、让学生自由说说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比较方法。

  二、探索发现

  (一)探索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比较谁用的彩带长,实际上就是比较0.5与的大小,一个是分数,一个是小数,不便比较,想到了将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比。这非常好,用了我们数学中常用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转化(边说边板书:转化)可以把——(边说边出示:分数化成小数)。仔细看一下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你理解吗?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2、结合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将分数化成小数。(出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再任意举一个例子,师生一起完成

  3、那么任意给你一个分数,将它化成一个小数,行吗?用什么方法?(友情提醒:分数化成小数,只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谁来写几个分数考考大伙儿?指名写3个分数,学生练习。

  (二)探索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1、启发追问:分数与小数看起来是不同的两类数,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能转化成小数,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出示:小数化成分数)怎么样把一个小数化成分数?比如0.3,(板书:0.3=0.13=0.213=),让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归纳:你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0.3要化成分母是10的分数?……这是我们以前学的小数的意义,贴出板书(小数的意义)。小数化成分数,我们可以根据,友情提醒:一位小数写成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写成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写成千分之几……(边说边出示板书)

  4、及时反馈:完成练习九7(卡纸出示)做在书上,

  5、游戏巩固:口答第8题

  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说小数,你说分数,比比谁的反应快!

  0.90.190.830.070.123(补充:2.02)

  三、应用提高

  1、分数王国中来了一些小数朋友,吵着要和分数比比大小,你们愿意帮他们做裁判吗?

  练一练(卡纸出示)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交流评议(第一组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比较,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比较,第二组和第三组,怎么想到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的?如果化成分数,不同分母的分数比较,我们暂时还没学,以后学了以后也可以用。这里的商至少要保留几位小数?一个分数与两位小数比,分数至少要保留三位小数)

  2、我们公正地为他们一些分数和小数做了一回裁判,可这边小军和小明也有问题要求助于我们,赶快去看看吧(第11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指名板演

  交流评议(时间用的多,说明做得慢……)

  3、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田径比赛、工作等(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如,两人打同样多的字,谁用的时间短,谁打得快……)

  四、收获提炼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同桌相互说说:分数怎样转化成小数?小数又如何转化成分数?

  还有问题吗?

  五、分层作业

  1、完成练习九10、思考题(二星题)

  2、交流答案

  3、做对的做三星题(每日一题:比较、0.5、0.75的大小)

  没全对的同学完成练习九第9题

  课堂回顾:

  这节课,我首先用了一首大家都熟悉的儿歌,这并非是仅仅为了导入情境,而是渗透动手动脑的学习好习惯的培养,或者说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一种鼓励。接着以“比较两位同学做手工谁用的彩带长”的问题情境,让学

  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接着很自然地探索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从探索发现到分层练习,自我感觉脉络很清晰,孩子们掌握得亦不错。但课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让我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钻研,那么多的细节需要考虑……

  几处败笔:

  1、我让学生任意写一些分数,考考大家,小珍写了两个很简单的分数,我进行了补充,本应补充一个除不尽的,但却由于我没有预设,随便补了一个分数,使得这样的补充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应该注意练习的梯度,使课堂真正有效。

  2、课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背诵儿歌,本想调解一下气氛,并鼓励孩子勤于动手动脑,却被听课老师认为是一种无效情境。细想想,也确实如此,这样的情境和本课教学,并没有多少关系,还不如直接出示问题情境来得明了简洁。简单就是一种美!

  3、在我们的新教材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只是说“小数化成分数,可以根据小数的意义,一位小数化成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化成百分之几……”我不该自己把其归纳为小数的意义。也许,教材没有明确下定义时,我们宁可不要下定义。

  努力方向:

  如果孩子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他们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也就会把学习作为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当好导演,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对各种出现的问题要见机行事,激励学生的进步,对不好习惯要及时指正,支持学生的兴趣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我们努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情趣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让课堂生机勃勃!

  我努力,我期盼……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4

  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

  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一个既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分母只含有素因数2和5。第一次和第二次试教,学生都不能找出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给学生一个好的认知起点。学生都选择:“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老师也没有要求学生用第二种方法化成小数。一个有限小数都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这是学生探索这个规律的认知起点,而他们没有这个起点,如何让学生探索这个规律呢?课后黄老师向我指出这个问题。重新备课,所以在后来的课中

  我请学生用二种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并板书。给学生建立好了认知起点,学生很快就感悟到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母有关。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后有部分老师认为,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直接告诉学生。我认为这还是有待商榷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道我们就这样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吗?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谈21世纪的*教育时曾说过的一段话: “学校所给的数学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是清楚的,题目也一定做得出来。但是到了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解决难题的能力,掌握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出来,更多地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难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钻研透教材,才能预设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可预设,但课堂教学又是生动地、有些是无法预设的。所以我们只有钻研透教材,那么学生才会按照你预设教学活动开展。例第二部分的12个分数都编教材的专家精心挑选过地,不能随便的舍弃。如9/16开始我想这个分数计算的结果是四位小数,学生计算太麻烦就把它舍弃。可后来听了*小学卢老师的课后,我知道其实这个分数是缺一不可的。首先它可以复习我们五上学的内容:怎样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看这个数可分成几队2和5,它就有几个0)所以在课前应做一些分解素因数的题。其次它能化解难点:把9/16用第二种方法化成小数,先要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只要他能把这一题能化成分母是100000的分数。那么后面“一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什么有关?”这个大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探索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分母只含有素因数2和5。也就水道渠成。课后听了于老师的发言,发现这题还有一点没有挖掘出来。根据2和5派队的个数,我们还能马上知道它是几位小数。这里又可以分成二种情况:第一种只有2或只有5,根据2或5的个数确定小数的位数:第二种有2又有5的,根据个数多的来确定小数的位数。看视很简单的一道题,其实它有三个作用。复习学过的知识,化解今天学习的难点,探索了规律。我想,如果能这样吃透教材,那么怎样生动的课堂都能驾驭。教学任务也肯定能完成,再也不会叫时间来不及,内容太多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5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怎样把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理解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说学生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学中我结合两个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学生说的都不错,通过观察例题的三个分数,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出一位小数的分母是10、两位小数的分母是100、三位小数的分母是1000,分子就看小数的小数部分是多少的结论。

  因为学生说的都很好,所以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试着把带分数转化为小数。学生完成的也不错,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我在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后的小数与带分数进行比较,结果很多学生发现它们的整数部分是相同的,然后我再启发他们思考:带分数化成小数还可以怎么化?学生很自然得出整数部分不变的结论。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感觉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比较,二是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大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有了之前分数同除法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也已理解并掌握。

  对照比较,不难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易被学生接受。这一点可以从之后的试一试中也能体现,只是除不尽的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注意约等号的使用。因为除不尽的往往都是循环小数,也有学生说保留三位小数,不一定要除到第四位。看来还是挺有思想的,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书本,不盲目地服从,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6

  《百分数和小数、分数互化》是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小数和分数的互化,上节课又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学习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并不是难点。但是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后面的学习通常是把百分数转化成小数或分数进行计算。为了给学生打下结实的基础,我把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进行单独教学,知识相对简单,知识点较少,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不至于使互化方法混乱。而更好的区别于之后要学的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虽然知识点较少,但是由于本班学生基础并不扎实,我还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在考虑教学策略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同时利用一系列的梯度练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熟练程度。练习方法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

  一、巧铺垫

  新授前恰当的铺垫,好比是修路前准备好材料一样,一切准备就绪,开工时想用什么顺手拈来。首先是一系列基础知识的铺垫:把小数化成分数,把分数化成小数,关键是要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转化方法,并且再次明确小数的意义,因为它和百分数的转化有密切关系。在这两道题之后,又进行了把小数和整数扩大、缩小100倍,的练习。这些旧知识的铺垫,为学生扫清了学习新知的障碍。在复习时如果能加上一道把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准备题,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过渡到新知识当中。但整个复习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

  二、敢放手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再加以引导,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在教学例1时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把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拓宽思路,发挥互动学习的作用。

  三、不单一

  重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的新教材的特点,本内容教材最后并没有总结出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做。所以,在学生通过例题探索方法时,我有意从最基本的方法去引导,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化成小数,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再发现其他方法。于是,有学生发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同样可以用分子除以100得出小数,或把小数扩大100倍,就是百分数的分子。把百分数的分子缩小100倍就是小数等互化方法。从本节课的课堂反馈看,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适合的方法,效果不错。

  四、重算理

  在探究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通过观察做一做的题目归纳互化方法时,有学生提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需要把小数扩大100倍就可以了。这时我顺水推舟地问把小数扩大100倍后和原来的数还相等吗?要使这两个数相等,必须要怎样做?小数扩大100倍小数点怎样移动呢?把学生带入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算理,得出方法,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五、分层训练

  首先通过两道口答题进行基本性的练习,巩固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获取反馈信息。再利用书上练习的1、2题与改错题、判断题进行综合性练习,强化掌握所学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一道比较小数、百分数与π的大小稍有难度的思考题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与敏捷性。

  反观整节课,虽然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但有很多地方仍然有待改进:

  1、复习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

  2、在复习时加上把分母改写成百分数的练习或29/100=29/()=()%的练习,学生会对算理有更清晰的理解。

  3、虽然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但最后并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选择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导致做练习或作业反馈时还有不少学生使用例题的方法,导致计算速度比较慢。

  4、在归纳方法时教师着重于引导学生进行算理分析,导致学生对方法的归纳总结说得较少,掌握得不牢固。

  5、新课教学后做一个小结,最好让学生看书进行回顾,并把相关例题补充完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后再做练习。

  6、课堂各环节可更紧凑,压缩更多的时间完成设计的练习。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7

  教学的得失:

  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运用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来学习的,所以一开始的复习给学生们新知识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们能够顺利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比较恰当。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使学生明确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3、把课堂教学放手给学生,学生们在预习中积极探索,变枯燥为兴趣,变新知为熟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由于时间安排充足,所以例1教学过程比较详细,例2的时间就不是很充足了,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练习量减少了。

  学生自主性的表现:

  1、大部分学生在课下能够认真预习、积极动脑,课堂上积极举手,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2、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突出重点,找到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有的同学甚至不局限于课本,积极探索,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3、个别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被动,需要积极引导,教师对个别优秀学生能力估计太低,练习题的梯度太小,好学生的潜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8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下面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谈谈教学后的感想。

  首先,生活情景引入,体现数学的价值。环节:小芳跳绳的次数是标准数的1.15倍;小明跳绳的次数是标准数的6/5;小丽跳绳的次数是标准数的110%。问:谁跳的次数最多?我原设计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跳绳数据改编成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要想比较3人跳绳次数的多少,就必须进行相互的转换,从而感受互化的必要性。但是这个情景并没有达到最大的利用效果,并且只有提出没有解决,这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其次,合作交流,确保人人有收获。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因此我提前一天布置学生仿写类似的例子。上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举的例子,同桌合作交流,说一说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通过仿写、交流等活动使得每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些收获。但是如果在后面的练习中能设计一些同桌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的环节,或许对本知识的学习更扎实。

  最后,探索发现,使得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百分数化小数的合作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当中出现两种方法,方法1是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化成小数,80%的学生都用这个方法;方法2是把分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添上%。这个方法只有少部分学生知道,而且他们只是停留在知道的份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方法为什么行得通,我通过设计了一个探索发现的环节,既突破了重难点,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但是由于我没有组织学生进行两种方法的比较,而是直接说方法2是简便快捷的方法,感觉有点硬塞给学生了。其实可以出一些位数较多的小数,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来做,从而对比得出方法2是快速简便的方法。整节课下来,我感觉过程算是比较顺畅的,但是存在较大的困惑。就是像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基本弄懂的一节课,我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该怎么拓展提高?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中的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例1例2,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和规律,即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百分数,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既是百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具体体现、扩展与深化,又是便于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比较,便于百分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的基础。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的计算和应用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必要性,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互化方法。

  2、使学生总结和分析小数、百分数互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教学难点:探究归纳百分数与小数地互化方法,弄清其推理过程。

  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在考虑教学策略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同时利用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熟练程度。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10

  一、较好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索。

  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转化成小数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转化结果,然后总结规律;又如:在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转化为分数时也让学生大胆自己写转化后结果,并总结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后的分数是否最简分数,接着让学生看课本了解小数转化成分数后能化简的一定要化简成最简分数。最后对于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转化成小数,让学生自己先尝试,部分学生先把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然后再把分数转化为小数,肯定学生的做法后,出示三分之一等这些分母转化不正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让学生尝试转化成小数,当学生感到道路不通时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关系,把分数转化成除法,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到小数。

  二、恰当对比,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案,

  在教学分数和小数比大小时,有学生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再比大小,也有学生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再比大小,这时恰当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只是除不尽的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注意约等号的使用。

  三、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不论是青岛版教材还是人教版教材中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能否转化成有限小数的探索规律,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探究,我让学生在练习把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后,引导学生把分数按照能否转化成有限小数进行分类,并探究其中的规律。对于“一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这个规律是我利用人教版教材中最后的知识链接—————“你知道吗?”直接让学生看着读了解的。因为既然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不再作为知识重点让学生探究,本人仅仅为了拓展一下学生的视野,所以不必要再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深入探究。让学生读过知识链接后,尝试自己举例验证规律,从而以后练习中出现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转化小数时,可以自己验证做题的准确性。

  四、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基。

  学生熟练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后,搞了小比赛:把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五分之一、五分之二、五分之三、五分之四、八分之一、八分之三、八分之五、八分之七等一些常用分数转化成小数,并要求学生将结果牢记在心,熟练进行分数小数的转化,为后续学习分数小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不足:

  1、学生小数转化成分数之后,学生有的不约分,还有的约分不彻底。

  2、小数与分数在一起排列顺序学生做题准确率不高,应适当加强联系。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2)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10篇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1

  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

  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一个既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分母只含有素因数2和5。第一次和第二次试教,学生都不能找出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给学生一个好的认知起点。学生都选择:“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老师也没有要求学生用第二种方法化成小数。一个有限小数都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这是学生探索这个规律的认知起点,而他们没有这个起点,如何让学生探索这个规律呢?课后黄老师向我指出这个问题。重新备课,所以在后来的课中

  我请学生用二种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并板书。给学生建立好了认知起点,学生很快就感悟到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母有关。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后有部分老师认为,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直接告诉学生。我认为这还是有待商榷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道我们就这样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吗?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谈21世纪的*教育时曾说过的一段话: “学校所给的数学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是清楚的,题目也一定做得出来。但是到了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解决难题的能力,掌握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出来,更多地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难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钻研透教材,才能预设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可预设,但课堂教学又是生动地、有些是无法预设的。所以我们只有钻研透教材,那么学生才会按照你预设教学活动开展。例第二部分的12个分数都编教材的专家精心挑选过地,不能随便的舍弃。如9/16开始我想这个分数计算的结果是四位小数,学生计算太麻烦就把它舍弃。可后来听了*小学卢老师的课后,我知道其实这个分数是缺一不可的。首先它可以复习我们五上学的内容:怎样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看这个数可分成几队2和5,它就有几个0)所以在课前应做一些分解素因数的题。其次它能化解难点:把9/16用第二种方法化成小数,先要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只要他能把这一题能化成分母是100000的分数。那么后面“一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什么有关?”这个大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探索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分母只含有素因数2和5。也就水道渠成。课后听了于老师的发言,发现这题还有一点没有挖掘出来。根据2和5派队的个数,我们还能马上知道它是几位小数。这里又可以分成二种情况:第一种只有2或只有5,根据2或5的个数确定小数的位数:第二种有2又有5的,根据个数多的来确定小数的位数。看视很简单的一道题,其实它有三个作用。复习学过的知识,化解今天学习的难点,探索了规律。我想,如果能这样吃透教材,那么怎样生动的课堂都能驾驭。教学任务也肯定能完成,再也不会叫时间来不及,内容太多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首先复习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探索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非常重要。建立好这个起点,学生很快感悟到分数化有限小数跟分母有关。课堂中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经历各种问题,使枯燥为兴趣,由新知为熟知。课下有老师提出,分数化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直接告诉学生?我认为课堂中不仅要探索规律,更要注重解决难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抛出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沟通、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灵活机动地创设一种学生敢说乐说的氛围,以各种形式给学生以亲切感,容易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注意适当地给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即便是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复习的设计,使师生互动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全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做练习时兴趣满满,也提高了练习题的正确率。

  再者是小组活动使学生处在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中获得知识。尤其是课堂发言时,组内人人站起来,都不怯场,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尤其是稍差生,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语言,促进了学生主动的发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小数化分数时,还是存在不约分的现象,没有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在分数化小数时,除不尽的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由于我的疏忽,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太高,难易程度不能针对全班学生,数据过大,导致部分学生越着急越做不出来(出现错误),甚至影响到语言的表述,忘记写约等号的现象。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3

  一、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

  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一个既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分母只含有素因数2和5。第一次和第二次试教,学生都不能找出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给学生一个好的认知起点。学生都选择:“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老师也没有要求学生用第二种方法化成小数。一个有限小数都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这是学生探索这个规律的认知起点,而他们没有这个起点,如何让学生探索这个规律呢?课后黄老师向我指出这个问题。重新备课,所以在后来的课中

  我请学生用二种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并板书。给学生建立好了认知起点,学生很快就感悟到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母有关。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后有部分老师认为,一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分母有关?直接告诉学生。我认为这还是有待商榷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道我们就这样直截了当的告诉他们吗?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谈21世纪的*教育时曾说过的一段话: “学校所给的数学题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么,求证什么,都是清楚的,题目也一定做得出来。但是到了社会上,所面对的问题大多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答案。”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实际数学问题的方法。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解决难题的能力,掌握遇到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的视角从狭窄的思维中*出来,更多地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难点,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钻研透教材,才能预设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可预设,但课堂教学又是生动地、有些是无法预设的。所以我们只有钻研透教材,那么学生才会按照你预设教学活动开展。例第二部分的12个分数都编教材的专家精心挑选过地,不能随便的舍弃。如9/16开始我想这个分数计算的结果是四位小数,学生计算太麻烦就把它舍弃。可后来听了*小学卢老师的课后,我知道其实这个分数是缺一不可的。首先它可以复习我们五上学的内容:怎样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零?(看这个数可分成几队2和5,它就有几个0)所以在课前应做一些分解素因数的题。其次它能化解难点:把9/16用第二种方法化成小数,先要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只要他能把这一题能化成分母是100000的分数。那么后面“一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跟什么有关?”这个大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探索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分母只含有素因数2和5。也就水道渠成。课后听了于老师的发言,发现这题还有一点没有挖掘出来。根据2和5派队的个数,我们还能马上知道它是几位小数。这里又可以分成二种情况:第一种只有2或只有5,根据2或5的个数确定小数的位数:第二种有2又有5的,根据个数多的来确定小数的位数。看视很简单的一道题,其实它有三个作用。复习学过的知识,化解今天学习的难点,探索了规律。我想,如果能这样吃透教材,那么怎样生动的课堂都能驾驭。教学任务也肯定能完成,再也不会叫时间来不及,内容太多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把分数化成小数以及把小数化成分数。我认为分数化小数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数,二是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数,但能化成分母是这样的分数,例如:3/25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4,得到12/100。三是分母不是也不能化成10、100、1000的数。

  特别是分母不是也不能化成10、100、1000的数,需要作分子去除以分母,这时又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能除尽的,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种是不能除尽的即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分母,探索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母的特点。即: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再通过判断题3/12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因为12里面有质因数3,可是通过试验,3/12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因此告诉学生需要补充一个前提条件:必须是一个最简分数。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针对具体分数的情况去用合适的方法转化,也掌握了一个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把教材100页的“你知道吗?”提到这里来讲解。

  本节教学中,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既使学生对已学的旧知识加深了理解,也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是选择“分数化成小数”还是“小数化成分数”要根据具体情境和数的特征来确定。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5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怎样把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理解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说学生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学中我结合两个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学生说的都不错,通过观察例题的三个分数,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出一位小数的分母是10、两位小数的分母是100、三位小数的分母是1000,分子就看小数的小数部分是多少的结论。

  因为学生说的都很好,所以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试着把带分数转化为小数。学生完成的也不错,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我在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后的小数与带分数进行比较,结果很多学生发现它们的整数部分是相同的,然后我再启发他们思考:带分数化成小数还可以怎么化?学生很自然得出整数部分不变的结论。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感觉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比较,二是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大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有了之前分数同除法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也已理解并掌握。

  对照比较,不难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易被学生接受。这一点可以从之后的试一试中也能体现,只是除不尽的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注意约等号的使用。因为除不尽的往往都是循环小数,也有学生说保留三位小数,不一定要除到第四位。看来还是挺有思想的,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书本,不盲目地服从,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6

  《百分数和小数、分数互化》是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小数和分数的互化,上节课又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学习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并不是难点。但是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后面的学习通常是把百分数转化成小数或分数进行计算。为了给学生打下结实的基础,我把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进行单独教学,知识相对简单,知识点较少,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不至于使互化方法混乱。而更好的区别于之后要学的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虽然知识点较少,但是由于本班学生基础并不扎实,我还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在考虑教学策略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同时利用一系列的梯度练习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熟练程度。练习方法的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起来倍感轻松。

  一、巧铺垫

  新授前恰当的铺垫,好比是修路前准备好材料一样,一切准备就绪,开工时想用什么顺手拈来。首先是一系列基础知识的铺垫:把小数化成分数,把分数化成小数,关键是要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转化方法,并且再次明确小数的意义,因为它和百分数的转化有密切关系。在这两道题之后,又进行了把小数和整数扩大、缩小100倍,的练习。这些旧知识的铺垫,为学生扫清了学习新知的障碍。在复习时如果能加上一道把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准备题,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过渡到新知识当中。但整个复习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

  二、敢放手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互化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再加以引导,通过观察例题,再结合“做一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互化的规律,从而找出快捷的互化方法。在教学例1时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与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把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拓宽思路,发挥互动学习的作用。

  三、不单一

  重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的新教材的特点,本内容教材最后并没有总结出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做。所以,在学生通过例题探索方法时,我有意从最基本的方法去引导,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化成小数,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再发现其他方法。于是,有学生发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同样可以用分子除以100得出小数,或把小数扩大100倍,就是百分数的分子。把百分数的分子缩小100倍就是小数等互化方法。从本节课的课堂反馈看,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适合的方法,效果不错。

  四、重算理

  在探究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通过观察做一做的题目归纳互化方法时,有学生提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需要把小数扩大100倍就可以了。这时我顺水推舟地问把小数扩大100倍后和原来的数还相等吗?要使这两个数相等,必须要怎样做?小数扩大100倍小数点怎样移动呢?把学生带入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算理,得出方法,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五、分层训练

  首先通过两道口答题进行基本性的练习,巩固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获取反馈信息。再利用书上练习的1、2题与改错题、判断题进行综合性练习,强化掌握所学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一道比较小数、百分数与π的大小稍有难度的思考题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与敏捷性。

  反观整节课,虽然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但有很多地方仍然有待改进:

  1、复习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

  2、在复习时加上把分母改写成百分数的练习或29/100=29/()=()%的练习,学生会对算理有更清晰的理解。

  3、虽然注重了方法的多样性,但最后并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选择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导致做练习或作业反馈时还有不少学生使用例题的方法,导致计算速度比较慢。

  4、在归纳方法时教师着重于引导学生进行算理分析,导致学生对方法的归纳总结说得较少,掌握得不牢固。

  5、新课教学后做一个小结,最好让学生看书进行回顾,并把相关例题补充完整,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后再做练习。

  6、课堂各环节可更紧凑,压缩更多的时间完成设计的练习。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小数和分数之间互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百分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成功之处:

  沟通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正确掌握互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没有出示例题,而是直接出示几个小数,如:0.50.250.367这三个小数,让学生试着练习化成百分数,学生能够根据百分数的特点,把这些小数都化成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即:0.5=5/10=50/100=50%0.25=25/100=25%0.367=36.7%;最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小数,想一想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加上%。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呢?学生能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逆向思考并得出结论: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能够正确掌握。在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学生只要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利用刚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新问题。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解决百分率的问题时,还是出错在算式中不写乘100%的现象。

  2.学生在进行百分数化分数时,还是存在不约分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的现象;而在进行百分数化小数时,除不尽的没有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另外有的学生对于小数保留三位小数误认为是百分数保留三位小数,导致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1.加强对百分率算式的要求,强化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强化应用就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突出转化思想在学习中的作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是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要求学生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设计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经过独立的尝试,探索发现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并自己进行概括和归纳。先组织进行复习,唤起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回忆,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在新知的学习探究中,组织进行独立尝试、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明确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有学生自己概括,自己总结,老师只是引导,补充。在学习中,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还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学生体会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乐趣,更是学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教育。

  上课下来,发现还是有些不足:首先,对学生已有只是基础预设不足,在复习阶段,学生对小数的意义遗忘比较多,花了过多的时间;再有,在组织学生进行概括总结时,还是放手不够,老师的提示、引导过多,学生在用语言进行总结不到位的时候,往往自己就代说了;留给学生概括的时机也不够,只是几个学生发表了意见,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听;第三、小组的合作学习指导不够,个别小组的合作比较肤浅,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长期,详尽的指导。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9

  今天教学了《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下课铃声一响,就给我的一堂课判了个死刑,小结如下:

  一、小安慰

  由于本堂课教学是将“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知识融于实际应用中,所以对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比较清楚,特别是对出勤率、发芽率、合格率等,谁占谁的百分分之几,学生理解比较好,也正好弥补了上节课小曾老师的缺失。

  二、大黑呀!

  1、对于4/6≈0.667=66.7%,为了教学表示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我首先写成4/6=0.666≈0.6667=66.7%,然后我再板书成4/6≈0.667=66.7%,显然步骤上有画蛇添足之嫌,学生反而不知该咋办了。

  2、“将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再添上%”强调得不够。

  3、对于小数化百分数讲得过多,所以教学“百分数化小数和百分数化分数”的份量不够。

  相对而言,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容易的,却是近阶段以来教学最糟的一次。下节练习课时弥补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中的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例1例2,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和规律,即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百分数,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既是百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具体体现、扩展与深化,又是便于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比较,便于百分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的基础。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的计算和应用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必要性,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互化方法。

  2、使学生总结和分析小数、百分数互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教学难点:探究归纳百分数与小数地互化方法,弄清其推理过程。

  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在考虑教学策略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同时利用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熟练程度。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3)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判断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书设计: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导入)

  1、把下面几个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小数

  3、请同学们和老师比赛,判断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4、揭示课题:为什么老师判断的这么快,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尝试练习 提出问题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根据计算结果,板书

  根据结果,可以把这些分数分成几类?

  根据分类,你想到了什么问题?本节课核心问题

  2、自愿分组 共同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3、汇报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和分子无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并由学生分类。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教材怎样表述。

  4、评价提高 实现优化

  第2小组和第3小组的发现有矛盾么?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三、巩固拓展

  出示练一练2

  同组同学互相出数,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四、全课总结

  略

  五、学生作业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08-109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并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数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把分数化小数。

  教学难点:

  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

  教学理念

  分数化成小数的基础知识有两个:

  一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二是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旧知,然后逐步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制造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在知识的分化处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研究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的活动过程

  学生的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铺垫

  1、把25、8、12、33分解质因数。

  (板书:25=5×5;8=2×2×2;12=2×2×3;33=3×11)

  师:你能把上面的这些数乘以几个质数,使它们的积是10、100、1000、……吗?

  师:哪些数可以变成是10、100、1000、……?哪些不可以变成10、100、1000、……?

  2、归纳概括

  师:你有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吗?这个规律是什么?

  师:这是什么道理呢?

  师:下面的数乘以一个或几个质因数能变成10、100、1000、……吗?

  6、15、20、16、50、8、125、48、60

  3、你会把下列分数改写成小数吗?

  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是什么?

  1、学生口答。

  2、学生研究回答:

  生:一个数只有质因数

  2、5,就能乘以几个质因数变成10、100、1000、……;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的数不可以。

  3、学生口答。

  这个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可以乘以一个数变成10、100、100、……,为下面学习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研究能转化成十进制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规律和方法。

  2、在掌握百分数化分数、小数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逆向思维发现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规律和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3、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4、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可供研究的材料

  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答略。

  师: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

  生:地球上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约占71%;空气中氧气约占20%……(教师有针对性地板书)。

  2、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是呀,百分数在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其实我们*时的语言中也经常用到百分数的知识,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时会说“褒贬参半”,“褒贬参半”用百分数表示是多少?

  生:50%(板书)。

  师:老师批评学生学习不刻苦时会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谁能用百分数解释一下?

  生:学习的时间占60%,玩耍的时间占40%。

  师:形容一个人非常突出会说“百里挑一”,“百里挑一”用百分数表示是多少?

  生:1%(板书)

  师:一个人考虑问题非常全面,事情处理得很完美,领导会说“我十二分满意”,“十二分满意”用百分数怎么表示?

  生:120%(板书)

  设计意图:巧用生活中的语言引出百分数,既得到了可供研究的材料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亲切!

  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

  1、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规律。

  (1)根据旧知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

  过渡:现在黑板上已经写出了很多百分数,看着这些百分数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生: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

  师:请你从黑板上任意选择一个百分数,把它化成分数和小数。

  生:我选50%,50%化成分数是,化成小数是0.5。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50%写成分数形成就是,约分化简后就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相当于50÷100,所以50%化成小数是0.5。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谁想说?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如下:

  27% = 0.27 =

  50% = 0.5 =

  1% = 0.01 =

  53.8% = 0.538 = =

  120% = 1.2 =

  (2)总结过渡:想一想解答这类问题有没有规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不仅给学生梳理、总结了知识,教给学习方法,而且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可谓一举三得。

  (3)探索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规律。

  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某小组一起活动)。

  ②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只要把百分数先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化简。(板书)

  生2:我发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板书)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去掉百分号,这个数就扩大了100倍,要使数的大小不变就要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也就是缩小100倍。

  2、探究小数、分数化百分数的规律。

  (1)过渡。

  你还有什么发现?(生:一片茫然!)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竞猜活动:在老师的提示下你能猜出下面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的就请举手!

  师:这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人们思考问题时往往从正面入手,逐步推理直至解决问题,我们称为顺向思维(已有个别学生举起了小手);但有时在顺向思维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或为使解题途径多样化而另辟溪径还会从反面入手(很多同学举手),我们称之为逆向思维(几乎全举起了手)。同学们,你们猜出了下面我们将要研究的内容了吗?

  生齐答:怎样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师:刚才我们从左往右观察,发现了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规律。如果我们反过来,从右向左观察,你会有什么发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竞猜活动巧妙地将两块知识联系起来,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同时渗透了“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板书)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1:如果在小数的后面直接添上百分号,这个数就缩小了100倍,为使数的大小不变,所以要把原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也就是扩大100倍。

  生2: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板书)

  生3:首先,我同意他的方法,但我想给他补充两个字——“通常”。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3:因为除了这个方法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可以直接把分子分母同时乘4就可化成12%;也就是说,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100的约数时,可以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直接化成百分数。

  生4:受这位同学的启发,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是100的 倍数可以直接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化成百分数。比如,把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就得到了59%。

  设计意图:抓住“通常”二字作足文章,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看书质疑

  1、揭示课题。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这就是今天这节课的研究内容。(板书课题)

  2、看书梳理。

  师:这部分内容在书上92~93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从例1看到例4。

  3、质疑问难。

  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或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怎么处理?要注意些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1: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生2:要注意“≈”的运用,如:≈0.167=16.7%,如果省略中间一步应写成≈16.7%。

  师:这样回答你满意吗?还有疑问吗?

  四、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93页两个“练一练”。

  2、完成练习二十第3,4题。

  3、填表: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分 数

  小 数

  0.7

  0.36

  百分数

  70%

  7.5%

  五、总结回顾,梳理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获得这一知识的?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练习二十第1,2,5,6四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27% = 0.27 =

  50% = 0.5 =

  1% = 0.01 =

  53.8% = 0.538 = =

  120% = 1.2 =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进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大小比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利用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知道了那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师:有什么问题吗?

  师:分数和小数之间能直接比较吗?怎么办?

  学生试做·

  反馈:指名回答·引导出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分组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研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一组研究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集体交流·

  总结方法·

  练习:

  把9/25、5/6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把0·3、0·13、0·213化成小数·

  二、巩固练习·

  1、小麦地的面积是7/8公顷,棉花地的面积是0·8公顷,什么地的面

  积大一些?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交流·

  2、小军做了1·1小时,小明做了6/5小时,谁做得快一些?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交流·

  三、思考题·

  A和B都是大于0的整数,当A( )时,B/A是真分数;

  当A( )时,B/A是假分数;B/A能化成整数·

  四、课堂总结:

  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是什么?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课本第102页例2、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过程,理解和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随着学校冬锻比赛的日益临近,课间同学们都在积极地训练着,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掌握高超的技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体能。学校田径队也在积极地进行体能训练。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学生默读题目。

  学校田径队进行体能训练,李老师要求队员用5分钟完成指定个数的仰卧起坐练习。结果王红完成了指定个数的1.15倍,李芳完成了指定个数的110%。谁完成的个数多?

  2、从这个事例中,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3、怎样才能比较出谁完成的个数多呢?(比较1.15与110%的大小。)

  4、同学们的意思是把王红完成的指定个数的1.15倍与李芳完成的指定个数的110%来比较,也就是通过比较1.15与110%这两个数的大小来得出谁完成的个数多,是这样吗?

  5、你会比较1.15与110%的大小吗?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6、交流比较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1.15==115% 110%==1.1

  因为115%>110% 因为115>1.1

  所以1.15>110% 所以1.15>110%

  1、运用这两种方法比较的结果相同吗?

  2、对,都是1.15>110%,现在你知道谁完成的个数多吗?一起说一下。

  3、同学们,要比较百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既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板书课题)

  4、这儿有两个小数,你们能通过填空的步骤把它们一步步改写成百分数吗?试一试。

  0.3===( )% 0.248===( )%

  5、流改写结果。

  6、观察每组中的小数与百分号前面的数,你有什么发现呢?

  7、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百分号前面的数,把百分号前面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前面的小数。在刚才研究的两组数中,小数与百分号前面的数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8、通过观察验证,小数与百分号前面的数之间的确存在这样的关系,谁能把这种关系完整地来说一说。

  9、根据刚才的发现,想一想,怎样把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呢?(板书: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添上百分号。)

  10、完成练一练第1题。

  把0.25、0.08、0.8、1.7、2改写成百分数。

  11、想一想,又怎样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呢?

  12、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一般可以先去掉百分号,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板书: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13、完成练一练第2题。

  把43%、131%、16%、1.6%、0.4%改写成小数。

  三、巩固练习。

  1、把相等的两个数连起来。

  1.05 2.13 0.09 1.5 0.13 0.009 9

  150% 9% 13% 213% 0.9% 105% 90%

  2、把下面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0.85 85.1%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添上百分号。

  小数 百分数

  去掉百分号,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1.15==115% 110%==1.1

  因为115%>110% 因为115>1.1

  所以1.15>110% 所以1.15>110%

  答:王红完成的个数多。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4)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教学设计5篇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⑵ 学习商是纯小数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出示信息窗,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三峡工程不但雄伟壮观,而且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蓄水发电,造福人类,谁再来为大家继续介绍三峡大坝的蓄水情况?

  出示信息窗,找信息。(生答)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生:水位*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三、解决问题:

  1、学生列式。9.84÷3=

  师:同意吗?想一想,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小数除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小数除法

  动脑想一想该怎样算呢?

  (1)估算

  师:先估算一下,3天上升了 9.84米,*均每天上升了多少米呢?你是怎样估算的?(生答)

  师:3米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多多少呢?还需要精确的计算,有办法吗?

  (2)笔算。

  师:接下来呢,老师就给同学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道题应该怎样算?注意小组合作的要求,第一,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小组长负责做好记录,最后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全班交流,清楚自己的任务吗?开始活动。

  ① 小组合作。

  ② 全班交流。

  (一)9.84×100=984

  984÷3=328

  328÷100=3.28

  师:对于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

  谁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法怎样?(学生评价)

  同学们的认同是对你们最高的评价。

  (二)9.84÷3=3.28

  竖式

  师:你是怎样做的?(生答)

  ③师结:这样看来,这两个小组的交流就不谋而合了。大家都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了整数除法来做的,你知道吗,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板书),把9.84扩大到它的100倍,结果还要缩小到它的.板书

  这种方法叫什么?

  转化有什么好处?

  你们都用哪种方法?(学生举手)

  ③讲解竖式。

  出示竖式:

  师:想一想,商里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小数点能随便点上去吗?讨论讨论,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

  (学生讨论)

  交流:

  1.从转化成整数的角度分析的。

  2.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分析的。(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结:你能说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同位两个先说说看。

  (课件出示)

  同位交流

  全班交流

  师结:数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小数点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结果是3.28.和前面估计的3米多差不多。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商的取值范围。研究到这,你感觉一下,小数除法在计算的时候,最关键是要注意什么?(生答:小数点对齐)为此,老师准备了一个小练习。

  你能快速给下面各题的商点上小数点吗?(课件出示)

  学生做,并说明为什么点在这?

  师:你现在会做小数除法了吗?

  (3)练习。

  ①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②生讲是怎样做的。

  ③纠错(学生的错题)

  四、课堂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接下来,老师带同学们到超市里面看一看。

  (课件出示)

  1.哪种彩笔更便宜?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2.四人共花了32.08元,*均每人花多少元?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3.小小对抗赛。(课件出示)

  分三大组做

  交流

  师:三个竖式展示

  观察三个竖式,你有什么发现?(小数点对齐)

  根据刚才的发现,读题,根据5823÷3=1941的商,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五:收获*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建立整的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 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例4、“练一练”,练习十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2÷86.3÷37.5÷55.6÷4

  0.32÷80.63÷30.75÷50.56÷4

  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提问:

  (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

  (2)把13.8、4.67、0.725的小数点去掉,和原来的数相比,各扩大了多少倍?

  (3)把5.34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

  提问:求*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

  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

  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7.5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7.5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被除数47.85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478.5。

  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评析:这里的例题教学先引出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依据旧知萌生相除方法的动机,再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怎样转化,弄清转化的依据,这就不仅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算理,增强应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47.85,而是4.785,除数仍是7.5(板书:

  7.5)4.785)怎样把它们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是47.85,除数是0.75呢?(板书:0.75·)47.85一)提问:你认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小数点的处理)怎样移动小数点后再计算?

  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

  (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

  (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怎样算?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第3题。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5页,例3、例4;第7、8页,练习一第4-6题。 教材分析

  “小数乘小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对其中的处理做出合理解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再次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组织学生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0.86×73.5×16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两生板演。

  (2)反馈,校对答案,并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和算理。

  2、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小数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呈现例3主题图。

  (1)引导学生独立审题后指名列式:1.2×0.8。

  (2)请学生估一估1.2×0.8的积。

  (教学预设:1.2×0.8≈1×1=1(*方米))

  (3)提出问题:1.2×0.8的积到底是多少?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

  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指名三位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学预设三种可能如下:)

  生1: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方分米=0.96*方米

  生2: 1. 2 生3: 1.2

  × 0. 8 ×0.8

  9. 6 0.9 6

  (5)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积是9.6还是0.96,为什么?

  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

  ②观察并思考生1和生3方法指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外显形式不同,数学本质是相同的。

  (6)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讨论以下问题:

  ①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②比较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发现0.96比因数1.2小,比因数0.8大。

  【设计意图: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的乘法。同时,具体的长度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呈现了学生不同的算法和错误,并为此资源组织学生辨析、沟通,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初步掌握了算法。】

  2.基本练习:教材第4页做一做。

  6.7×0.3 2.4×6.2 0.56×0.04

  (1)观察并判断: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如:6.7×0.3的积比6.7小,比0.3大;

  2.4×6.2的积比2.4和6.2的都大;0.56×0.04的积比0.56和0.04都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几位学生板演。

  教师应注意收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0.56

  特别是计算0.56×0.04时,学生可能出现如右错误×0.04

  0.224

  (3)校对答案,并指名说一说算法和算理,重点讨论:0.56×0.04的积到底是0.224还是0.0224?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怎样点小数点?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这些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四人小组进行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面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在整数乘法的学习经验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片面的认识,即“两个因数相乘(0和1除外)总是越乘越大”。教师通过小数乘法的学习使学生打破这种片面的认识,即要使学生认识到,两个因数(0和1除外)相乘,积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大,也可能比两个因数都小,还有可能比其中一个因数大,比另一个因数小。在“做一做”的计算前,先引导学生判断积和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纠正上述错误认知。如果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积与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那么当学生面对“0.56×0.04=0.224”的错误时,

  就能自觉地进行校正。在教学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0题时,将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判断积与因数大小关系的方法。当然,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越乘越小”的道理,因为这需要学生具备分数乘法意义的相关知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3.7×4.6 0.29×0.076.5×8.4

  (1)先引导学生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其中6.5×8.4的积是不是两位小数可能会有争议,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

  (2)独立计算。

  (3)投影反馈,重点是第3小题。

  6.5

  × 8.4

  2 6 0 5 2 0

  5 4.6 0

  6.5

  ×8.4

  2 6 0 5 2 0

  5.4 6 0

  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①当乘积末尾有0时,是先撇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撇去0?②6.5×8.4的积为什么变成一位小数?

  2.口算训练。

  0.7×0.6 1.2×72.5×0.43.6×10

  0.3×0.2 9×0.09 0.04×0.5 1.25×0.8

  四小题一组,口算卡片依次呈现,学生独立写答案,然后校对答案,重点落实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3.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4题,反馈时选择其中三个算式说一说想法。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再次说一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和第6题。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五年级上册P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掌握整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理解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和估算。

  3、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预设学习材料与教学路径

  预设学生活动

  与备选方案

  环节意图

  与实施要求

  一、准备导入:

  1、复习小数的意义

  说说下列小数的意义:

  0.5、0.2、0.123、0.56

  2、出示例题

  一种抛毛线每千克售价78元,买2千克要多少元?买0.5千克要多少元?买0.1千克呢?

  学生列式不计算。

  3、揭题:今天继续来学习小数乘法中的另一类,一个数乘小数。

  二、展开教学

  1、分别说说这三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可以讨论一下。

  2、揭示并板书意义

  3、请在小组中相互编题来考考同学,说说意义。之后抽一个小组汇报一下编的情况和说的情况。

  4、尝试用竖式来计算一下

  5、反馈尝试情况: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格式上有什么要求?投影学生在草稿上的格式。

  6、用竖式规范地计算下面各题:

  35×1.2、35×0.9

  35×1.1、35×0.6

  学生板演

  比较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完成课本中的“练一练”各题

  四、小结:说说你有何收获?

  学生对第一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肯定能说,对第二个算式不一定会说,如果学生能说,则让学生说一说,当说不明白时,则建议用合理的方式来表示(线段图、画图等)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则教师用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让学生能顺利理解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作好铺垫。

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两位小数;通过具体形象材料为依托让学生建立起活灵活现的小数形象,加深对小数的理解,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 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认识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关系。

  2.通过小数的产生,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小数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产生。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小数的应用。

  师:一个大练习本多少钱?一支钢笔呢?在标签上它们都是怎样写的?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吗?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数吗?看书第2、3页,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你还记得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小数。(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通过回顾探究,研究两位、三位小数意义。

  (一)通过把一条一米长的线段看做整体1认识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小数。

  1.十分之一的小数

  (1)投影显示:把一条一米长的线段看成整数1,*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板书:十分之一)

  师:十分之一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看我是怎么写的。(板书:0.1)

  0.1就是一个小数,它的计数单位也就是十分之一,在十分位上。小数里的点叫小数点。

  说说0.1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分之一表示什么?0.1表示什么?

  师总结:十分之一和0.1的意思相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

  追问:十分之四是把谁*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0.1是把谁*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2)阴影部分显示3份。

  问:现在阴影部分表示几份? 是几个十分之一? 是几分之几?

  用小数怎么表示? 0.3表示什么?

  (3)阴影部分显示7份。

  师:阴影部分用小数、分数各怎么表示?

  0.7和十分之七都表示把谁*均分成几份?是几份中的几份?

  0.7里面有几个0.1? 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师小结:象这些都是特殊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4)通过练习巩固十分之几的数。

  ①生自己动手操作。用一个正方形代表整数1画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并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②师投影出示2份用小数表示0.2,问:0.2是几个0.1?

  投影显示6份用小数表示0.6。问:0.6是几个0.1?(0.6里面包含0.2)

  师:你发现了什么?

  把0.6*移开,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通过生活认识百分之几的小数。

  (1)百分之几的小数。

  ①把一个正方形看作整数1*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把正方形再继续*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出示:百分之一)

  也可以写成0.01。(板书:0.01)

  问:0.01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和0.01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百分之几的小数

  投影显示8份问:现在是几份? 是几个百分之一? 是百分之几?

  用小数怎么表示?(0.08)

  0.08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有几个0.01? 8个0.01是多少?

  3.认识千分之几的小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 1千克=1000克

  根据刚才学习的方法,你能说一说1克用千克表示成小数是多少?(讨论)

  1克 =( )千克(用小数表示)

  练习: 3 克 =( )千克

  11克 =( )千克

  108克 =( )千克

  4.小结: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数,到底什么是小数?归纳小数的意义。上面的0.1,0.4表示十分之几,0.01,0.18表示百分之几,0.001,0.284表示千分之几。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说一说你对小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5)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

  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

  一、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结合教学大纲,认真研究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洞悉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该课程总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备课之初就要设定好每一节课要达到的分目标,将每一节课的局部跟整体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一般来说,分目标的确定不应只是停留在要学生掌握多少概念定理、基础知识上,更为关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新的目标的确定势必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做好一个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才能谈及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明确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就要着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它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出科学合理、有条不紊的教学设计,我们需要虚心学习同行的宝贵经验,反复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日臻完善的程度。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动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教师要做好陪伴和引导的角色。高中数学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稍有脱节,就有可能学得吃力,导致兴趣下降,动力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灵活做出适当调整。课堂上准备的习题也要难易适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体验到学会的成就感,建立对本门课程的自信心。高中数学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锤炼,力求精确生动,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生活趣事,生动活泼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四、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造成教学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或没有重视去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而现代教学则是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其执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御和实施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最有助于个体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高中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课堂任务繁重,压力过大,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幽默智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轻松掌握每一节课的精髓,做到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做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

  五、建立亲切舒适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身为学生的榜样,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努力做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说难也不难的任务,说它难是因为无论是钻研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创新的教学设计,还是做好生动主动的课堂教学、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一环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高尚无私的爱,实属不易。说它不难,是因为这些工作的确就是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默默做着的,只要我们忠于职守,踏实奉献,就能收获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收获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该怎样设计?围绕问题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积分 +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3)在0

  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y1)、B(-1,y2)、C(2,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其中a0判断y1、y2、y3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问题(1)采用了直接代入计算的方法得到结果,对问题(2)显然用代入法难以得到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解决。经过讨论后,学生A回答:“因为k>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0,所以y3>y1>y2。”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习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通过引导学生对错因彻底分析与校正,学生明白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出了几道解方程的练习,结果发现,学生确实重视了错误,效果明显有所好转。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确实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体验,在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人分享成果,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

  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 ,x1x2= 。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4ac≥0时,x1+x2=,x1x2=。

  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5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该怎样设计?围绕问题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积分 +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3)在0

  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y1)、B(-1,y2)、C(2,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其中a0判断y1、y2、y3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问题(1)采用了直接代入计算的方法得到结果,对问题(2)显然用代入法难以得到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解决。经过讨论后,学生A回答:“因为k>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0,所以y3>y1>y2。”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习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通过引导学生对错因彻底分析与校正,学生明白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出了几道解方程的练习,结果发现,学生确实重视了错误,效果明显有所好转。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确实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体验,在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人分享成果,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6)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稿3篇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稿1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例1、例2是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教材联系了百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二、以人为本,说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三、以探为主,说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在故事中设计了帮助主人公比较2/5、42%、0.45的问题,然后引出课题。

  (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1)准备题。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2 1.5 0.375 1.25

  ②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2/25 21/100 7/8 3/5

  ③把下面各数写成百分数.

  71/100 120/100 250/100 12.5/100

  通过以上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打下了基础。

  (2)学习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学例1。

  活动一:

  ①出示尝试练习后先让学生说说0.24.1.4.0.123的意义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为突出转化过程进行铺垫。

  ②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联系以前的知识,可以先把小数怎么办?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做不出来的学生可先看教材例1)汇报结果时突出每道题的转化过程。

  活动二:完成P80的做一做(1),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三、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右移两位与添百分号的关系。

  学生有了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

  (2)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

  活动一:学生学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出示例2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之后每组先选代表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集体讲评。

  活动二:完成P80(2)做一做,并思考如何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设计。先出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互化的题目,再出现比较有分数、百分数、小数混合的题目。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说学情: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说教法:

  1、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2、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纠正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3、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4、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 ,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

  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稿3

  一、本课教材分析: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是一节纯技能课,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如旧知识点:

  一、分数化小数的基本技能;

  二、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

  三、小数除法的技能。

  新课知识点:

  一、分数与小数互化的一般方法;

  二、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分数化小数有时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三、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

  而且例题也有3个,一节课容量比较多。象这样的课,新旧知识点比较多,课的密度高。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反复思考,觉得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自主发现、引导探索、合作交流、实践论证的关系。

  二、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到分数、小数进行互化的必要性

  2、经历分数、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

  3、发现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掌握互化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猜想、发现、论证,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

  四、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运算”还很陌生的情况下进行的,紧接着本课后的内容是“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因此,本课内容看似简单,但不能掉以轻心,它在这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掌握好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对提高后面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本课设计思路:

  1、学生在小学里学习了小数化分数中把分母化成10、100、1000的分数,但没有要求约分。对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与小数互化这一部分的知识也掌握得比较好,因为它是建立在已有的小数知识上的。但实际应用中,很多分数不是用10、100、1000等的数做分母的,或者说是不能转化成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那么这些分数转化成小数就必须依靠分子除以分母这组关系式得出。究竟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是“分数化小数”教学中的重难点。

  2、若按照以往的教学规则把书本上的规律硬灌给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引导而言是方便了许多,但学生理解概念会很生硬,而且也不利于其知识的融会应用。学生只有通过其实践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出的解题规律才会铭记于心。

  因此,在课的设计中我有意识的将原素材稍作修改,引导学生通过例1的把分数化小数的计算,进行观察,教师提问“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什么部分有关”。其次我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猜想,猜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究竟和分数的什么部分有关,又会存在什么关系?第三,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探讨、发表高见,初步得出规律,然后检验猜想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用一定的数据来验证、完善猜想从而得出规律。最后,将发现的规律用于灵活解题。整体设计沿着提出猜想——检验猜想——论证猜想——应用规律的线路,一步步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掌握本课知识。

  3、课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的了解,以及对他们的发现能力的信任上的,再运用多媒体手段,这样教学过程就能轻松自如、流畅。特别是: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后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只于分母有关,首先将研究范围缩小。再通过交流验证总结出分母的特点,找出规律的这两个环节,环环相扣,过程紧凑,让学生能系统的牢固掌握知识。教学的重点由此突出,难点同时也突破。而后通过例题的教学,补充练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步步深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逐渐熟练,最后通过一道《相信你能行》,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难度的考验,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思维能力的一个空间。整堂课条理清晰,密度高,练习也有坡度,对学生学好这堂课的知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7)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3篇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小数和分数之间互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百分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成功之处:

  沟通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正确掌握互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没有出示例题,而是直接出示几个小数,如:0.5 0.25 0.367 这三个小数,让学生试着练习化成百分数,学生能够根据百分数的特点,把这些小数都化成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即:0.5=5/10=50/100=50% 0.25=25/100=25% 0.367=36.7%;最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小数,想一想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加上%。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呢?学生能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逆向思考并得出结论: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能够正确掌握。在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学生只要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利用刚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新问题。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解决百分率的问题时,还是出错在算式中不写乘100%的现象。

  2.学生在进行百分数化分数时,还是存在不约分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的现象;而在进行百分数化小数时,除不尽的没有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另外有的学生对于小数保留三位小数误认为是百分数保留三位小数,导致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1.加强对百分率算式的要求,强化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强化应用就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突出转化思想在学习中的作用。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2

  在学习完百分数的意义之后,紧接着就是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教学,为以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铺*道路。

  为了给学生打下结实的基础,我把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进行单独教学,知识相对简单,知识点较少,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不至于使互化方法混乱。而更好的区别于之后要学的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虽然知识点较少,但是根据本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我还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一、巧铺垫

  新授前恰当的铺垫,好比是修路前准备好材料一样,一切准备就绪,开工时想用什么顺手拈来。首先是一系列基础知识的铺垫:把小数化成分数,把分数化成小数,关键是要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转化方法,并且再次明确小数的意义,因为它和百分数的转化有密切关系。在这两道题之后,又进行了把小数和整数扩大、缩小100倍,把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百分数的练习。这些旧知识的铺垫,为学生扫清了学习新知的障碍。

  二、轻松衔接

  在准备工作做充分之后,出示了例题:比较0.741、75%、0.739、72.8%这组数的大小。遇到问题,寻找突破口时,就比较轻松了。学生脱口而出解决方法:转化成统一的数。转化成什么数?立刻有的学生说都转化成小数,有的学生说转化成百分数,还有的说两种方法都可以,这时老师就可以进行板书了,转化的方法自然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旧知铺垫,一切水到渠成。

  本节课老师只需进行关键之处的强调,一是72.8%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分子是分数,应同时扩大,不能只扩大分子。二是0.741写成分数是741/1000,应分子分母同时缩小,三是如果去掉或加上百分号就是把数字扩大或缩小100倍。

  三、错中巩固

  在学习了互化方法后,首先是判断正误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找错中巩固知识。7=7%、0.9%=90,学生首先想的是正确答案,然后寻找错误原因,使以后自己不再出现类似错误。

  虽是一节简单的课,但上下来之后,学生兴趣盎然,学生感受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3

  这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仅仅围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助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以生活的方式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已有的分数的知识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教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的教学。

  二、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坚持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通过看、思、说、试,使多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创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小数的区别和联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这节课主要通过创设“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应用,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理解。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得新知、学会学习是教师共同认同的。但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任然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8)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3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1)如果把1块饼*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3(1)来表示,这一份就是3(1)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3(1)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3(2)块)怎样看出来的?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

  ( 1 )如果把3 块饼*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板书:3 ÷ 4)( 2 )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饼看作单位“1”。)把它*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 块饼*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4(1),3 个饼共得到12个4(1), *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4(1),合在一起是4(3)块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饼叠在一起,再*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4(3)块饼,所以每人分得4(3)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 3 )加深理解。(课件演示)

  老师:4(3)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4(1)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4(1)块,就是4(3)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4(1),就是4(3)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4(3)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3(2)(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9(7))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1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 = (块)3÷4 =4(3)(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 8(5)=( )÷( ) ( )÷24=24(25) 9÷9=()(()) 0、5÷3=3(0、5) n÷m=()(())(m≠0)

  ②1米的8(3)等于3米的( )

  ③把2米的绳子*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每段长( )米。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0(1) ( )

  ②1米的4(3)与3米的4(1)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均锯成3段,*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3(1)。( )

  ④把45个作业本*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15(1)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景,巩固、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3、 初步养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巩固、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教学过程】

  一、 情景感知,适时提问。

  1、用竖式计算

  (1)57÷9(2)40÷8(3)38÷7(4)24÷6

  (请学生独立完成,及时校对)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学生已学知识,为这节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件出示例1,进入情境:用15盆鲜花来装饰联欢会的会场,以每5盆为一组,可以摆几组呢?

  T: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道题目吗?谁会列算式?(板书:15÷5=3(组))

  二、探究发现,试作体验。

  1、出示例题3:如果上一例中一共有16盆花,还是每5盆一组,最多可以分几组?多几盆呢?

  T:如果现在变成了16盆花,条件没变,你还会算吗?这道题该怎样列算式呢?谁会算?(板书:16÷5=3(组)??1(盆))

  2、改变条件,花盆的总数变成了17、18、19、20盆,请学生分别再来列算式算一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T:如果是17、18、19、20盆,还是每5盆一组,那最多可以分几组?还剩几盆呢?你会算吗?怎么列算式?

  三 合作交流,试说分享。

  1、请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T:前后4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题,并相互检查,看看有没有漏算,有没有算错,看哪一小组最先得出答案。(学生动手写一写)

  T:现在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的计算成果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呢?(学生汇报,并板书) 17÷5=3(组)??2(人)

  18÷5=3(组)??3(人)

  19÷5=3(组)??4(人)

  20÷5=4(组)

  T:看来同学们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好了。那现在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几条算式的除数和余数,谁能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

  预设:除数比余数大;除数是5,余数可以是0、1、2、3、4、(真棒,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T:可是,有人不服气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小精灵的话——不对不对,这只是个巧合,

  如果数大一点,结果肯定就不一样了。)你们觉得是巧合吗?好,那现在我们就去验证一下,让它输的心服口服,怎样?有信心吗?

  (增加花盆的总数,分别是21、22、23、24、25盆,让学生将课本上相应的算式补充完整。——开火车汇报答案。)

  21÷5=

  22÷5=

  23÷5=

  24÷5=

  25÷5=

  2、课件出示所有算式,再来看看除数和余数,说一说余数为什么不能是“5”。(提示:被除数逐渐变大,除数不变,那余数呢?除数是“5”,余数可能有几种情况呢?)

  3、归纳总结:(1)余数要小于除数;(2)知道除数是几,就能知道余数可能是几。

  4、改变除数,不改变被除数,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加深余数和商之间的密切联系,尤其让学生明白,当知道除数时,便可以知道余数可能是几)

  16÷4=

  17÷4=

  18÷4=

  19÷4=

  四、知识梳理,适时拓展。

  1、判断题:第52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判断,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并列出正确的竖式。

  2、先做第一小题,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理由,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解决问题:十月份有31天,十月份有几个星期?多几天?

  4、拓展延伸,完成填一填。

  5、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7÷5=3(组)??2(人)

  18÷5=3(组)??3(人)

  19÷5=3(组)??4(人)

  20÷5=4(组)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5篇(扩展9)

——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1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怎样把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理解了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说学生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

  在教学中我结合两个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学生说的都不错,通过观察例10的三个分数,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出一位小数的分母是10、两位小数的分母是100、三位小数的分母是1000,分子就看小数的小数部分是多少的结论。因为学生说的都很好,所以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试着尝试把带分数转化为小数。学生完成的也不错,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我在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观察化后的小数与带分数进行比较,结果很多学生发现它们的整数部分是相同的,然后我在启发他们思考:带分数化成小数还可以怎么化?学生很自然得出整数部分不变的结论。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也感觉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分数的意义来比较,二是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大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说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有了之前分数同除法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把分数化成小数,学生也已理解并掌握。对照比较,不难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易被学生接受。

  这一点可以从之后的试一试中也能体现,只是除不尽的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注意约等号的使用。因为除不尽的往往都是循环小数,也有学生说保留三位小数,不一定要除到第四位。我很欣赏学生们有这样的想法,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书本,不盲目地服从,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

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2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是五年级下册由小数的计算向分数的计算过度的重要知识组成,单纯从知识点上来说,没有什么,但我们教师的内心里首先要有一个意识,对于各种不同的互化方法,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们了解,并教给他们自己去感知领悟该如何互化,一方面,既利于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更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学习的气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氛,对于一些知识,我们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而是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提示,让孩子们不致产生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不致让学生产生一种如坠五里云中怎么想也无从下手的感觉,在这节课中,在同学们理解了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我提出了问题,怎样能比较出谁跑得快,同学们很快有了自己的想法,我找两名同学说了他们不同的思路,可以说这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有效地经验和示范,于是再让孩子们自己去动手解决,避免了孩子们的那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也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更顺畅,当然,我们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些知识,我们必须提前进行必要的提示,有些知识,我们是坚决不能多说的,三缄其口也许是更好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惟有动态的课堂,惟有让自己的课堂动态起来,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有效率的课堂。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可贵的想法,同学们不是简单的用分子除以分母,而是从分数的意义上去理解,对于我们的课堂来说,颇为难能可贵,因为我们不是寻找那种只会做题,只会用数据解决问题的人,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那种能够在具体的问题中,把问题的根源掌控在手掌控在脑的人,只有如此,在问题的本质上来解决,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成为智慧的人,才不会成为数学中的呆子,孩子们把1千米看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10份,每份是0.2千米,再乘4就是0.8千米,4/5千米很容易地就化成了小数,再进行问题的解决,轻而易举,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常常用自己不恰当的言行和动作或感情让孩子们的想法与思路在无辜中成为了永远也不会露出来的东西,需知长此以往,我们永远也无法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孩子去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去把分数化成分数呢?孩子们都紧张起来,能紧张起来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而在我们现如今的课堂上,孩子们已经很难得有紧张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耐和,或是一种如梦如醉了!只有小彬把手举了起来,他说“我知道了,就是用分子除以分母”我让大家用他的方法试一试,同学们如梦初醒,掌声不自觉地响起来,原来,还有更加简捷的策略,小彬也为自己感到骄傲。

  能让学生说出来的,教师不再越俎代庖,当我提出怎样把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化为分数的时候,同学们很容易地就想到想把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再与整数部分合起来,但另一种方法同学们却不敢轻易地说出来,一个学生说,“我想到了一种方法,但不知道对不对”,我鼓励他“不管对不对,想到了就要说,要不然没机会了!”他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如1.4直接写成14/10然后化简,我肯定了他的猜测,希望他下次继续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没准就是对的,只有敢于猜测,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正确,一切都不会错,只有答案是错的,但行动永远都是正确的。

  整节课下来,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一种紧张感,更或许有些孩子对于所说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但我分明已经从孩子们的表情中体会到了几点,一是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孩子们。二是对于知识的学习,要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三是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们思考与表达。

  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孩子,把课堂学习的职责交给孩子,把课堂的权利交给孩子,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轻松的教师,我们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地教师。

分数、小数互化教学反思3

  教学的得失:

  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运用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来学习的,所以一开始的复习给学生们新知识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们能够顺利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比较恰当。课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使学生明确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3、把课堂教学放手给学生,学生们在预习中积极探索,变枯燥为兴趣,变新知为熟知,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由于时间安排充足,所以例1教学过程比较详细,例2的时间就不是很充足了,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练习量减少了。

  学生自主性的表现:

  1、大部分学生在课下能够认真预习、积极动脑,课堂上积极举手,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2、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突出重点,找到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有的同学甚至不局限于课本,积极探索,找到了更好的方法。

  3、个别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被动,需要积极引导,教师对个别优秀学生能力估计太低,练习题的梯度太小,好学生的潜力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推荐访问:小数 教学设计 分数 数学《分数与小数互化》教学设计五篇 数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1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