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19篇)

发布时间:2022-12-29 20: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19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范文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19篇),供大家参考。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19篇)

篇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范文最新推荐------------------------------------------------------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昂首阔步人才强国新征程随着建国以来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人才强国战略”被正式提升为一项新的国策。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明确目标要求。会后印发的中央《人才工作决定》,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政策措施,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人才成为一项国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力资源也成为国家第一资源;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这一项国策的出台作为里程碑,在国内国外引起极大反响。一、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用胡锦涛主席的话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三个必然的要求: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职能地位的必然要求。21世纪对于中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中国是人口大国,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把这个包袱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这个战略不仅对国家层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我们社会中每一个具体的人才都有很现实的意义,鼓励每个人

  1/13

  都成才,人人都做贡献.从2001年开始,每年盛夏,美丽的北戴河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

  来自各条战线的300余位专家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这里休假.他们中既有著名院士专家,也有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还有工人技师、“土专家”和“田秀才"……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但他们都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党深切地关怀着他们。

  二、随着这一战略的提出,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思想理论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全党全社会重视人才工作,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氛围;二是在人才工作层面,创新了人才的政策、法规和机制,确实解决人才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国人才工作理论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

  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公务员法》相继颁布实施,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票决制等逐步在全国推广;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全员聘用、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央陆续研究制定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

  ---------------------------------------------------------------范文最新推荐------------------------------------------------------

  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管宏

  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为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近85%的地(市)组织部门建立了专门人才工作机构,78。8%的县(市、区)组织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已经形成。

  三是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人才观的含义及与以往的人才观的不同。科学的人才观认为判断人才不是看重学历、资力,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的大小;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讲的很好,人才评价不唯学历,要讲知识、能力、业绩、贡献.这才是正确的人才观。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紫金山天文台有一个小伙子特别聪明,他打磨的镜片比计算机还好。但是评职称,他就没有优势了,学历只有高中,高中生一毕业就是工人,再高也是技工,他很着急。正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江苏省人事厅请了院士、教授给他评职称。按照以往规定,他只能评个技工,高级技工到头了。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教授院士们解放思想,一举给他评上了高级技师。由此可见,落实中央精神必须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永远没办法发现人才,更

  3/13

  别谈激励人才和用好人才了。因此,我们说调整人才结构战略是很正确的,但落实这个战略需要解放思想,拿起中央的武器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人才兴则国运隆”、“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我国的人才观从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涵,发展为坚持以人为本、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的科学人才观。

  30年光辉历程,党和国家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昂首阔步人才强国新征程

  随着建国以来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人才强国战略”被正式提升为一项新的国策。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明确目标要求.会后印发的中央《人才工作决定》,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政策措施,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人才成为一项国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力资源也成为国家第一资源;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这一项国策的出台作为里程碑,在国内国外引起极大反响。

  一、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用胡锦涛主席的话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三个必然的要求: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职能地位的必然要求。21世纪

  ---------------------------------------------------------------范文最新推荐------------------------------------------------------

  对于中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中国是人口大国,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把这个包袱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这个战略不仅对国家层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我们社会中每一个具体的人才都有很现实的意义,鼓励每个人都成才,人人都做贡献。

  从2001年开始,每年盛夏,美丽的北戴河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各条战线的300余位专家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这里休假。他们中既有著名院士专家,也有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还有工人技师、“土专家"和“田秀才”……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但他们都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党深切地关怀着他们.

  二、随着这一战略的提出,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思想理论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全党全社会重视人才工作,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氛围;二是在人才工作层面,创新了人才的政策、法规和机制,确实解决人才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国人才工作理论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

  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公务员法》相继颁布实施,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

  5/13

  票决制等逐步在全国推广;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全员聘用、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央陆续研究制定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各级党委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为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近85%的地(市)组织部门建立了专门人才工作机构,78。8%的县(市、区)组织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已经形成。

  三是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人才观的含义及与以往的人才观的不同。科学的人才观认为判断人才不是看重学历、资力,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的大小;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讲的很好,人才评价不唯学历,要讲知识、能力、业绩、贡献。这才是正确的人才观。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紫金山天文台有一个小伙子特别聪明,他打磨的镜片比计算机还好。但是评职称,他就没有优势了,学

  ---------------------------------------------------------------范文最新推荐------------------------------------------------------

  历只有高中,高中生一毕业就是工人,再高也是技工,他很着急。正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江苏省人事厅请了院士、教授给他评职称。按照以往规定,他只能评个技工,高级技工到头了。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教授院士们解放思想,一举给他评上了高级技师。由此可见,落实中央精神必须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永远没办法发现人才,更别谈激励人才和用好人才了.因此,我们说调整人才结构战略是很正确的,但落实这个战略需要解放思想,拿起中央的武器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人才兴则国运隆”、“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我国的人才观从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涵,发展为坚持以人为本、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的科学人才观。

  30年光辉历程,党和国家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大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回望昨日步履维艰,我们欣喜发现,党的十七大勾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各类人才有了充分展示才华更为广阔的舞台,昂首阔步人才强国新征程。

  4月28-30日,在省局机关党办的组织下,我们到

  7/13

  兰考县考察学习焦裕禄的工作作风,现场感受焦裕禄奋斗场景,缅怀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听取了郑州大学教授周文顺关于亲民艺术和焦裕禄精神的专题讲座,参观了焦裕禄烈士纪念馆和焦林,灵魂受到了深深地触动,思想得到了深刻的洗礼。焦裕禄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他心系群众的公仆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在困难面前大无畏的英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结起来,焦裕禄精神的核心体现在一个“真"字上:二是以真诚面对历史和事业。焦裕禄以高度真诚的态度面对历史和事业,主动接受历史的检验,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具有非凡的眼光,看得深远,看得透彻,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有正确的历史观。个别人认为他有政治野心,对他有偏见和误解,而他无不动情地说,历史会作出正确的评价,他要面对的是历史,将沙漠变成绿洲,将让盐碱地长出庄稼,治理好风沙,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这种豪情壮志,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其次,他有正确的事业观。焦裕禄工作务实,他认为只要人民满意了,党也会满意的。正是这样,面对党组织提出的三个“最”,焦裕禄坚决地说:“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党是叫我们带领30万兰考人民战胜灾荒的,而不是来送人民群众逃难的……”他在兰考县创造出生命最光辉的篇章,而当时沸沸扬扬的所谓“灾区栽干部”的议论,正像幽灵一样缠绕着某些干部,他面对狂暴的“三害”,从灾难压顶的兰考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豪迈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变成绿林,涝洼可以养鱼,盐碱地可以

  ---------------------------------------------------------------范文最新推荐------------------------------------------------------

  长出好庄稼,关键是要有一个“干”字!他紧紧依靠群众领导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殊死搏斗,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了一件件实事。焦裕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三点:

  一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在当下特别需要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历史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我们的事业就会进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树立起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们的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过去的十年,我们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也没有考虑到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造成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特别需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要象焦裕禄那样,实事求是的对待困难和问题,如果连求真务实的精神都没有,深化改革就是一句空话,求真务实在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是高度负责的态度。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向每个党员干部发出忠告:永远要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人民乐意不乐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同意不同意作为想题目、办事情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才会推戴你、支持你。正是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焦裕禄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走遍了兰考的每寸土地,为抵住肝病的疼痛他竟然把坐骑抵出一个窟窿。今天,我们对待社会主义建设,对待深

  9/13

  化改革,就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事业全面进步.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焦裕禄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留下了精神丰

  碑,这与当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侈之风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节约勤俭、艰苦创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眼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力提倡知难而上的作风.始终保持敢作敢为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英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勇于挑起重任,勇于克难制胜,善于在挑战眼前捕捉和掌控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养有益因素.

  《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廉洁履职规定》)热潮的出台专门针对基层基层干部的廉政准则,可见国家对于基层基层干部的重视。基层干部只有廉洁履职、公正办事、一心为民,才能使农业最需要加强、经济最需要发展、增收最需要加快的基层基层得以根本转变。作为一名在基层基层工作的乡镇长,深感《廉洁履职规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对“22个不准”心怀敬畏。在认真学习后,将以《廉洁履职规定》武装自己,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范文最新推荐------------------------------------------------------

  使自己的基层履职之路走得更加踏实长远。一、用知识武装,筑牢思想防线《廉洁履职规定》是由国家颁布的适用于新时期基层基层干部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针对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成员规定了”22个不准”,内容涵盖了基层换届选举、基层事务民主决定、基层事务管理及监督等各方面内容,全面具体地列出了基层成员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违法乱纪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基层管理秩序,以为自己或他人谋私利为出发点,侵害了基层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坚决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否则就会受到党纪政纪乃至法律的处罚制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深入学习《廉洁履职规定》后,我认识到廉洁履职的重要意义.在日后工作中,我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论、《廉洁履职规定》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新时期出现的王瑛、郭明义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事迹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思想觉悟。用正确的廉政思想指导基层管理实践,不仅能让自己的政治素质不断提高,而且能让所在的基层组织管理得更民主公开,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赢。二、用行动武装,筑牢廉政防线思想是人的灵魂,有了廉洁履职的意识,才能规范约束基层干部的行为。但是仅有廉洁从政的意识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纷繁复

  11/13

  杂的社会现实,一些基层干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铤而走险,时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发生。基层基层干部应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绷紧廉洁履职这根弦,不留有任何侥幸心理,正确处理公事与私事、集体与个人、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行动践行《廉洁履职规定》,真正做到“22个不准”,兑现执政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一是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作为基层基层干部,代表基层集体进行管理事务,要从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不得独断专行,以权谋私,不得滥用职权,损公肥私。公事与私事分别代表了基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我们要认清两者的不同性质,并在工作生活中以基层集体利益为重,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负责,才能无愧于基层民众的期望。我将坚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为人格言,依靠农民群众,做好履职工作.二是正确处理集体、个人关系。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坚决不做借以集体事务为名、谋取个人利益行为;坚决不做以办理基层政务为名,支付个人开支等《廉洁履职规定》中规定的禁止行为.做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坚决严格要求自己,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踏实做事,不给自己和身边人留下滥用权力的空间,担任集体中为人民服务、工作中积极依法履职、生活中实在做人的角色,形成自律观念,明确可为和不可为,争做一名基层基层廉洁履职干部。三是正确处理干部、群众关系。在人们普遍的意识里,干部与群众

  ---------------------------------------------------------------范文最新推荐------------------------------------------------------

  是管理与被管理地位,这种单一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权力是国家代表人民赋予的,干部行使权力要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基层基层,民众的监督意识正在逐步加强,如健全建立纪检监督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我认为基层基层干部应该重视群众的监督职能,加强与群众联系,让其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监督职能,最终实现村民自治。三、用心态武装,筑牢自律防线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基层的变化让人们的眼前一亮:新的居民住宅、干净整洁的村居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等,都让人们对基层刮目相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中,存在着很多诱惑。基层基层干部要坚决抵制贪污腐败,从小事开始自律;用平常心看权力,用畏惧心看廉洁履职。用良好的心态武装自己,不因世事沉浮而改变,筑牢自律反腐防线,真正做到上不负党,下不负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考验基层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重要工作。我们要放下身子,认真学习研究规定;要扑下身子,以《廉洁履职规定》为准则,处理好各种关系;要调整心态,看淡权力和财富,筑牢拒腐防变防线,为加快建设文明、健康、进步、和谐XX贡献力量!

  13/13

篇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作者:张庆尧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12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进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历史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无一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为转移。但是,普通高等教育人才观的定向思维一时难以转变,轻视技能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不会轻易消失,因此应深入理解高技能人才的由来、内涵及特征。一、党中央提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训)任务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期。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凸显出我国从业人员中技术结构的矛盾。高级工以上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12月18~20日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在中国率先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并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会议形成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2004年2月28日,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讲话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也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初步形成的标志。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到“十一五”期末,使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高级工数量增加700万,技师和高级技师数量增加190万。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并在全国一批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开展预备技师的试点工作。二、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及其特征什么是高技能人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说法很多。笔者总结了一些权威性的论述,陈述如下:“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白领,应该叫„银领‟。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能动脑,更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能够迅速成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综上所述,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生产操作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素质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从属于我国产业大军,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人员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从事现场管理、技术维护、工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技能精湛;能解决关键技术和生产操作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国家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种高技能人才包括程序设计师、网络管理员、服装设计师、项目经理、营销师、物流师、汽车维修技师、汽车装配技师、数控机床操作员、维修员、生产控制系统技术员等等。高技能人才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作者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篇三: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推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基础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就

  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密切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底,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二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范围。三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行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开始得到发挥,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四是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

  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五是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逐步健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已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六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加强。以“首席技师”、“首席工人”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开始建立,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七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崇尚劳动、尊重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基本经验

  总结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二是必须坚持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相结合,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必须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四是必须切实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各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加强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提出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实现我国经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对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

  2.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强劲。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二是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三是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

  3.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4.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每年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推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基础,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和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构建政府与市场功能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

  ——产业政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相互协调。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方向,制定高技能人才开发战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积极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建立产业发展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有机结合。注重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上的突破,畅通整个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通道。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通过技能劳动者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为高技能人才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机制建设与能力建设并重。着力完善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和技能成才的激励机制,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强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有关的培训资源开发和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1.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升。

  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高级技师140万人,技师630万人,高级工2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

  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使高技能人才数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和素质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

  2.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1)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中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3)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4)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类型多样、布局合理、运行高校的公共实训基地。(5)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6)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7)依托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其他有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系统。3.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进一步加大。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组织、引导各类行业和企业结合生产和技术发展需求,大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积极探索引导职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才的有效途径。推动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财政投入和多种筹资方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各类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和其他劳动者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

  (二)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通过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规范鉴定程序,构建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建立有利于激发高技能人才岗位责任感和创新创造活力,实现高技能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方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选拔和树立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使“劳动光荣、技能成长”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

  四、重点举措

  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通过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度提高,使用效能明显增强。重点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以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重点加大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到2020年,全国新培养技师350万人,高级技师100万人,使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国家重点推动加强上述行业(领域)50万名高级技师培训。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底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成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其中,到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来布局,重点依托上述行业和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职工培训机构(包括行业、企业举办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城市公共实训基地来建设。

  制定完善支持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对参加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培训的人员,可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制定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规定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试点;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企业与职工院校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

  (二)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并能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

  制度,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引导更多劳动者走素质就业、技能成才道路。

  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青年就业及成才的需要,发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主体作用,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在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依托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改造一批适应不同层级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城乡青年及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通过脱产、半脱产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班组长培训、技能比赛等形式,提升企业新录用农民工和在岗职工的岗位技能;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半脱产培训,应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企业新录用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三)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依托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院校教学实际,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指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技能鉴定活动,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并公布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同时,大力发掘高技能人才掌握的绝招绝技,探索进行专项职业能力认证。

  做好职业资格目录的公告工作,规范职业资格设立和管理。加快新职业开发,规范新职业申报审批和发布流程。进一步完善鉴定所(站)设立审批和管理、鉴定考务管理、证书核发管理制度,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鉴定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和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推动鉴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统筹组织和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程序、参赛条件、竞赛职业(工种)的选择、竞赛内容、竞赛后的激励方式等,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按照世界技能组织要求,积极组织我国优秀选手参加国际技能大赛,推动我国优秀技能人才走向世界。获得国际、国家级和省部级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名次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四)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鼓励企业以岗位为基础,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并给予相应待遇,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职业发展。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等支持。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到2020年底前,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全国技术能手,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建成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的技能传递与推广网络,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价值实现及代际传承推广机制。

  (五)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高技能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高技能人才流动渠道。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面向西部地区重点项目流动。大力发展行业技师协会和区域性技师协会,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服务、

  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使之有利于引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制定完善适用于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六)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进一步完善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以及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相关政策,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地方政府对为本地区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崇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

  鼓励行业企业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同业交流、联合攻关、培训深造、出访考察活动。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与招录、考核、使用及待遇相挂钩的机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职工获得与其职业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和待遇。探索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加大对技能创新成果的评价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状况,制定高技能人才鼓励办法,使其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出国进修、休假、体检等方面享受与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待遇。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

  (七)以强化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有关立法,完善培训鉴定配套规章制度,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出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等法规,修订《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制定出台《技工院校管理办法》等规章。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为开展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

  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加快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的开发。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保持国家标准体系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通过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及时准确获得高技能人才相关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需求预测和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和合理流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分层次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八)切实加大投入,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牢固树立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理念,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并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评选、表彰、教材开发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同步。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鼓励支持更多青年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经费中,对就业率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给予重点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对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并按规定合理安排城市教育费附加的使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支持。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支付的报酬,可按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研修、技术攻关、创新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提供支持。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有关规定安排职工技术培训经费,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努力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其他培训服务。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贯彻实施本规划作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推动。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的工作协调机制。各地区、各行业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制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计划,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地方、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体系。

  (二)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行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各地区、各行业要强化目标责任制度,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单位绩效评估、干部政绩(业绩)考核、相关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控和评估。建立高技能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和报告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年底前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报规划实施进展情况,重点反映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重大政策措施及成效、存在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各地区、各行业上报信息,结合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指导和督促规划任务的落实。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并每年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报告阶段性实施情况。2015年和2020年,分别开展两次大规模检查评估,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总结。

  (四)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人才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实施本规划的重大意

  义和规划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和举措,大力宣传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和事迹,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为促进高技能人才成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附表:1.2015年、2020年各等级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长预测2.2009-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分大行业需求预测3.2009-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分细行业需求预测(前20位)4.2009-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分大行业需求预测5.2009-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分细行业需求预测(前20位)

  附表1:

  2015年、2020年各等级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长预测

  2009-2015年加2009-2020年加

  技能劳动者结2009年技能劳动权方式下技能劳权方式下技能劳

  构

  者需求规模(人)动者需求增长动者需求增长

  (人)

  (人)

  合计

  115773408

  高级技师

  214314

  401897

  技师

  963859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附表2:

  2009-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分大行业需求预测

  行业分布

  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

  业公共管理和社会

  组织

  教育

  房地产业

  住宿和餐饮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业农、林、牧、渔

  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

  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

  乐业

  金融业

  09-15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增

  长量

  696246

  432852

  595423

  418001

  344705

  374814

  314482

  256376

  313196

  223800

  205273

  165065

  158513

  99326

  57306

  09-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长量

  642002

  711532

  542744

  699081

  508731

  391886

  621577

  342589

  335443

  279890

  264923

  149429

  105808

  2015年分行业需求

  852443

  372655

  2020年分行业需求

  902545

  421157

  202009-20年需求年需求占比增长占(%)比(%)

  37.9526.385.445.13

  35.528.296.05

  5.9

  3.773.61

  2.681.95

  2.613.64

  2.272.16

  2.021.65

  1.832.12

  1.81.55

  1.551.19

  1.41.891.351.041.161.020.90.850.880.810.610.450.280.32

  注:2015年存量权数和增量权数分别为0.860和0.140;2020年存量权数和增量权数分别为0.779和0.221。

  附表3:

  2009-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分细行业需求预测(前20位)

  行业分布

  2009-202009-202015年2020年分2020年2009-2015年技20年技分行业需行业需求需求占20年需

  能劳动能劳动

  求

  者需求者需求

  增长量增长量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

  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675638

  通用设备制造业62219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82166

  批发业

  60484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533123950595

  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488139833383

  商务服务业

  58130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85607563174

  零售业

  48273388447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370908543793

  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355153532849

  供应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447324859433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建筑安装业

  361265586691

  纺织业

  30559240938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363517635673

  业

  房地产业

  374814699081

  纺织服装、鞋、帽制343462603191

  造业

  金属制品业

  291189534892

  道路运输业

  233449358846

  比(%)

  求增长占比(%)

  22.2823.88

  3.68

  3.49

  3.41

  3.19

  3.25

  3.94

  3.03

  3.36

  2.75

  2.89

  2.64

  2.53

  2.54

  3.56

  2.41

  1.71

  2.41

  2.69

  2.32

  1.65

  2.18

  1.62

  2.1

  2.61

  2.06

  1.78

  2.04

  1.24

  1.92

  1.93

  1.83

  2.12

  1.8

  1.83

  1.45

  1.63

  1.4

  1.09

  附表4:

  行业分布

  2009-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分大行业需求预测

  09-15年09-20年2015年分2020年分2020年高技能人高技能人行业需求行业需求需求占

  09-20年需求

  才需求增才需求增

  长量

  长量

  制造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310867579246

  采矿业

  279498525995

  交通运输、仓储和223436407315

  邮政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161123282573

  生产和供应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129420234211

  织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7496268074

  科学研究、技术服124153223512

  务和地质勘查业

  教育

  115627204393

  房地产业

  102813192632

  住宿和餐饮业

  94775169221

  水利、环境和公共81093

  设施管理业

  142114

  农、林、牧、渔业83302160895

  信息传输、计算机65908

  服务和软件业

  119328

  卫生、社会保障和51696

  社会福利业

  9277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44643

  务业

  80935

  按文化、体育和娱41617

  乐业

  71444

  金融业

  1837834473

  868230826580838705799880657020647229567129508340441892

  350713

  298780

  298468117426

  比(%)增长占比(%)

  40.740.0921.5621.815.595.834.985.29

  4.11

  4.1

  3.072.84

  973021

  2.4

  2.36

  9571582.36

  2.7

  9380642.312.25

  8886462.192.06

  7468391.841.94

  7216741.78

  1.7

  6281501.551.43

  5859331.441.62

  4953111.22

  1.2

  3917870.960.93

  3350720.830.81

  3282950.810.72

  13341

  0.33

  0.35

  附表5:2009-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分细行业需求预测(前20位)

  行业分布

  2009-2012009-202

  2009-202

  2020年需

  5年高技0年高技2015年分2020年分

  0年需求

  求占比

  能人才需能人才需行业需求行业需求

  增长占比

  (%)

  求增长量求增长量

  (%)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

  976154

  17.8

  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7044373788

  3.84

  通用设备制造业192723349465

  3.56

  批发业

  173168322484

  3.12

  专用设备制造业167818308566

  3.0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69747323371

  2.9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167293314541

  2.98

  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7911239065977529

  2.6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132247229458936340

  2.54

  加工业

  零售业

  137699256761886101

  2.4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1242622168318736959662632.38

  供应业

  商务服务业

  1335872604498031039299652.29

  纺织业

  1164861982088441709258922.28

  建筑安装业

  1123361989677751708618012.1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1198412284897461558548032.1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1031491841457045607855561.93

  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1030571888706795807653941.88

  造业

  房地产业

  1028131926326570207468391.84

  道路运输业

  913701603156380467069911.74

  金属制品业

  828481547125319856038491.49

  18.053.763.513.243.13.253.162.42.312.582.182.621.99

  22.3

  1.85

  1.91.941.611.56

篇四: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2022年国家领导人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讲话

  2022年国家领导人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讲话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

  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

  出,人才资源是

  2022年国家领导人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讲话

  和落脚点,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构建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发挥高层

  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人人都作贡献、

  人人都能成才,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

  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

  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

  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

  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

  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

  三要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重点围绕用好用活

  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从人

  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

  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

  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

  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

  环境,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

  优质文档你我共享

篇五: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我省召开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

  佚名

  【期刊名称】《四川劳动保障》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总结交流经验,表彰优秀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安排部署高技能人才工作,省政府日前在成都召开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亲切接见了受表彰的优秀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并向他们表示祝贺。副省长张作哈出席会议作了题为《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省劳动保障厅厅长张成明作了会议总结讲话。

  【总页数】2页(P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

  【相关文献】

  1.我省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全面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奋力推动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张庆黎张庆伟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J],2.我省召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推动高新区成为我省自主创新重要基地[J],邹薇3.努力开创我省依法治税工作新局面--我省国税系统依法治税工作会议在肥召开[J],无4.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支持我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银行

  哈尔滨中心支行召开全省年中工作会议[J],5.开创我省统一战线培训工作新局面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暨四川省第十五次统战干部培训工作会议召开[J],傅烨红;毕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摘要: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义上,党中央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开始突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这对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的转折点和里程牌,深刻理解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积极实践并探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一、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早在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但是,这一精神由于诸多因素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办高职,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提法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等。1999年11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主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得到大家的认同,会后下发的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有这样的描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个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技能一词的解释,所谓“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由此,可以有这样的理解,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即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在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通常分为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类,传统的认识是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方案的制定、提出技术要求、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等,技能人才则是在技术人才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技术实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能人才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传统观念惯性较大又存在一定客观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技术”而不是“技能”。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看,这样的定位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却存在太大的差距。技术应用性人才与工程型人才之间存在“重叠带”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我国理工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中相当大的部分要到基层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工作,为此,普通本科院校也在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之间也存在“重叠带”,而高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这个“重叠带”偏向技能人才的部分。在企业庞大的员工队伍中,“白领”的比例很小,“蓝领”总是大多数,这样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现阶段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则显得有些宽泛,也易于“拔高”,容易造成在目标定位上的模糊,有必要提得更明确、更实际些。新时期高职教育定位在“主要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就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既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紧缺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方针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明确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的需要。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视野,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和提高,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紧缺状况”,形势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面前,高职教育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而且要旗帜鲜明地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特色和新的发展转折点。二、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

  才”①“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什么?就是高素质和很强技能的实用型人才。”③“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说得雅一些.就是要培养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等。”④准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问题,这涉及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等,从上述引文中可以形象、粗略地领悟高技能人才的特征,但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弄清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到底高在何处?高技能人才首先是技能型人才,技能从其特点和表现特征可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传统的技能注重经验技术的运用和动作技能,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技能人才应该是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这类人才的标志。技能人才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工作场所的一线性,即工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2)工作活动的实践性,即在工作现场从事具体作业线、具体单机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3)工作层次的墓础性,即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物化过程、实现过程的效率、效益与质量,在企业积累型、渐进型技术创新中起着其他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4)工作要求的规范性,即在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来执行;(5)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即技能人才必须对现场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6)工作团队的合作性,即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工作任务。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刚确立的概念,2001年4月由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李宗尧研究员等编写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一书中曾尝试给高级技能人才概念一个科学定义,即“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定义有些感性,也显得粗略。然而,要给出更理性、精确的定义并非易事。实际上,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所谓动态性,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所谓相对性,即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所谓多样性,即高技能人才既包括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正因为如此,我们对高技能人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可先搁置定义而着重弄清高技能人才到底高在何处?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高技能人才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能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的工作,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对生产中较关键的技艺难题、实操难题敢于负责、敢于决策并能独立有效地加以解决,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现场对初、中级技术工人能发挥骨干带头、攻关中坚、质量把关、指导培训作用。动手和实践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基础,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高技能人才“高”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即应该成为“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技能人才与其他技能人才的区别所在。现代设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中、高端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更

  加高超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再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手和动脑能力的整合。对发生在现场的技术难题和非常规突发事故或故障的处理,更多地发挥知识、技术和心智技能的作用。在工艺革新、装备改造、引进技术和发明创造中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相适应,就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技能、产学研的高度结合。

篇七: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详解

  一、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意义、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1、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意义:促使公司高技能人才结构与产品

  结构更加匹配,带动各级技能人才更好更快梯次发展。2、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

  业绩为重点,对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

  3、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原则是: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公司生产实际需要相结合,职业能力考核与工作业绩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与社会认可相结合。二、高技能人才评价范围、对象及申报条件:

  1、公司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技术等级范围是: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工种)范围主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范围内(不包括全国统考职业),股份公司规定的轨道交通工程、建筑工程、工业加工等主体技术性的职业(工种)。及《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高技能人才评价示范标准》,共计79个工种。

  2、公司高技能人才评价对象是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不含劳务派遣人员)。鼓励技术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评价,及双轨制。

  3、申报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施工生产一线员工(包含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可申请报考技师:

  (一)取得本公司高级工职业资格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种)

  -1-

  工作满2年;(二)高级技工学校高级工班、高等职业院校或普通高等大专院

  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取得本职业高级工职业资格,连续从事本职业(工种)工作满3年;

  (三)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助理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四)获得公司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工作者)、生产岗位上的三八红旗手称号。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施工生产一线员工(包含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可申请报考高级技师:

  (一)取得本职业(工种)技师资格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种)工作满2年;

  (二)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年,且经本职业高级技师正规培训达到40学时;

  (三)取得本专业高级技术职务,现从事本职业工作的人员。三、高技能人才评价程序

  1.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要在每年12月底前向公司提报次年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评价工作年度计划,经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汇总并报集团公司批准后,统一下达各单位。

  2。申报:各项目部、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公司下达的计划,受理本单位职工申报,并指导申报人员填写《高技能人才申报表》、《高技能人才主要业绩记录表》,其主要业绩应为任现职后取得。申报人

  -2-

  员资格经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初审后,于每年2月底前上报至公司人力资源部,经审查合格后,进入核心能力考核程序。

  3。核心能力考核:由申报人员所在架子队(分部)、项目部或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通过“示范标准”中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核心能力考核表》对其核心能力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合格后进入业绩公示环节。

  4。业绩公示:核心能力考核通过后,由申报人员从其《高技能人才主要业绩记录表》中选取最具技能水平代表性的关键业绩填写《高技能人才评价业绩公示表》,经各单位推荐小组核查后,在申报人员所在项目部进行公示,公示日期为五个工作日,公示结果要(照像)取证,同时申报人员需撰写《业绩总结报告》。公示期间有投诉或举报的,可向申报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分公司评价推荐小组投诉或举报.公示期接到投诉或举报的,由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或评价推荐小组有关人员进行查证核实。如发现申报人填写材料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取消其申报资格。

  5。各单位的推荐小组会议要在4月20日前召开,人力资源部门要在会议召开前3天,将经上述程序审核通过人员的《高技能人才申报表》、《高技能人才主要业绩记录表》、《高技能人才评价业绩公示表》、《核心能力考核表》、《业绩总结报告》、《技师(高级技师)评审推荐表》等晋升职业技能资格评审材料送到各参会组员手中,以便其了解申报人员的情况。

  6.推荐小组审议。推荐小组在听取组员审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参评对象的评价对象工作能力、技能水平、工作效率、工作成果、执

  -3-

  行操作规范、完成生产任务数量和质量、师带徒及传授技艺情况、技术革新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工作业绩、成绩贡献和考核意见进行充分的讨论,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全面衡量,综合评价。

  7。推荐小组表决.在充分酝酿,反复比较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一次性表决。经参会组员三分之二及以上赞成,参评对象的职业技能资格方可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推荐。未出席推荐会议的组员不得委托投票,更不准多次、反复投票。表决结果由推荐小组组长在推荐会议结束前公布.

  8.推荐结果。推荐小组应对推荐会议情况出具书面意见,同时,在每个参评对象的《技师(高级技师)评审推荐表》中填写具体评审意见及投票结果,经组长签字或盖章后,加盖本单位公章。

  9。推荐小组会议结束后,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要将组员们对评审材料提出的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本人,并做好参评材料的修改完善工作。此项工作要求在推荐小组会议结束后5天内完成,各单位要在4月20日前将本单位的职评材料整理好,按单位统一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

  10.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召集公司总工程师及有关专业专家召开高技能人才业绩评审推荐会,进行申报人员业绩评审。业绩评定优秀的(85分及以上),直接提交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审;合格的(60—84分),进入生产现场能力考核等其他程序;不合格的(60分以下),退出评审。

  11、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内容包括通用技能与结合公司生产实际的

  -4-

  关键职业能力。考核形式包括现场操作或情景模拟、笔试。生产现场能力考核成绩为优秀的(85分及以上),直接进入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程序;成绩为合格的(60分-84分),进入理论知识考试程序;不合格的(60分以下),退出评审。

  12.理论知识考试:理论知识考试由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参照鉴定站有关考试要求和“示范标准”规定统一组织。考试成绩合格的(60分及以上),申报技师资格人员进入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程序,申报高级技师资格人员进入技术答辩程序;不合格的(60分以下),退出评审。

  13.技术答辩:申报高级技师人员的技术答辩环节由集团评委会办公室按照“示范标准”要求统一组织,答辩合格人员(60分及以上)进入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评审会员会综合评审程序,不合格的(60分以下)退出评审。申报技师人员不进行技术答辩。

  14。综合评审:集团公司评委会办公室负责对公司报送的申报人员材料进行审查,公司将符合“示范标准"规定条件的申报人员资料报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审。综合评审时由专业考评小组对参评人员进行初评,再由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表决。评审表决时经参会委员三分之二及以上赞成,申报人员的任职资格方可获得通过。

  四、高技能人才评价推荐小组工作准则及管理监督事项1、推荐小组组员必须认真执行政策,正确掌握标准,切实做到作风正派、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发表意见,坚决抵制

  -5-

  不正之风,切实把好质量关.2、各基层单位总工程师及推荐小组组员及要对当年晋升职业技

  能资格人员摸底情况、考试通过情况、申报材料填写质量情况、推荐小组会议组织情况、初评通过情况及基础资料负责,并严格把关.

  3、公司将对基层推荐小组定期考核,考核结果将列入公司对基层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指标,并作为评价总工程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未完成年度职业技能资格评审推荐工作或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将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责令整改,取消总工程师年度评先资格.

  五、高技能人才评价材料填写上报要求1、公司拟定在5月中旬召开技师、高级技师评审推荐会,各单位申报人员的资料节点日期为4月30号前全部上报.2、申报资料建档要求:(1)按技师、高级技师建立文件夹.(2)以申报人员姓名建立个人文件夹。(3)个人文件夹中涵盖六个文件、一个文件夹:六个文件及:《技师或高级技师推荐简表(基层)》、《高技能人才评价申报表》、《高技能人才业绩总结报告》、《高技能人才主要业绩记录表》、《高技能人才业绩公示表》、《高技能人才和能力考核表》。一个文件夹含:学历证书扫描件(中专以上)、身份证扫描件、本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扫描件、获得过公司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工作者)、生产岗位上的三八红旗手称号证书扫描件,公司、集团公司、

  -6-

  股份公司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获奖证书、业绩证明材料扫描件、获得过专业技术职务的人事命令等

  备注:除了”推荐简表“是单独的一张A3纸,其他表格全部是A4。上述文件材料,地处太原地区的由项目部劳资负责整理并在相应表格中加盖公章、审核人签字,送至人力资源部审核.地处太原地区以外的以电子版形势发至我及时通,其中,核心能力考核表、业绩记录表、业绩公示表及推荐简表需扫描并连同电子版一起发送,审核无误后邮寄至人力资源部。

  3、高技能人才申报表:此表中专业技术职务的填写,请填写规范,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此处空着不填,工种及职业资格等级不要在此处填写.申报工种等级一栏,要按79个工种表中选取规范填写,并在工种后写明申报等级,例如工程线路工,有的人图省事就写为线路工,这种情况杜绝。电焊工,79个工种中没有电焊工,但此人高级工为电焊工,按照相近工种晋升,就可按钢结构焊接工申报,就请注意此处不要在写电焊工技师、一定写为钢结构焊接工技师。本工种工龄:累计、连续年限的填写一定要和本人所列工作简历一致,注意逻辑性,有的人简历中明明显示从事某一个工种不足5年,可本工种工龄却填写到5年以上,这种情况杜绝。备注:把本人的照片电子版放到照片栏.4、工作业绩总结报告:(1)字数2500左右

  -7-

  (2)第一段对自己及参与的工程、担任职务、从事工种做简要介绍.

  (3)第二段开始填写业绩(技师写高级工以后的、高级工写技师以后的).一项业绩填写一段;格式要求:什么时间、什么工程项目、自己担任什么职务、遇到什么施工问题或难题、自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如何解决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4)技术创新或革新情况(5)带徒弟情况传授技艺情况(6)业绩总结报告全部为第一人称填写,及“我"、“本人”备注:严格要求业绩总结的写法,是为了方便其他表格的填写。其他表格的内容填写都可以从业绩总结报告中复制.5、推荐简表:推荐简表上面的基本内容好填,“主要工作业绩”栏内容的填写方法和要求:大家把填写好的业绩总结报告内容复制粘贴到推荐简表的“主要工作业绩"栏,然后把所有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如“他”或者“该同志"就可以了。备注:推荐简表“主要工作业绩”栏尽量占满表格,这样可以给评为留下好的印象,上会时这张表对评委很重要。6、主要业绩记录表的填写:主要业绩记录表要求一项业绩记录一张表格,例如我在业绩总结报告中写了五项业绩,要求记录五张”主要业绩记录表。

  -8-

  业绩记录表中“主要项目名称及其主要内容”,写明所在工程项目及解决的问题简述,例如“北京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箱梁混凝土外观通过配合比及过程控制达到内实外美”。

  本人所起的作用一栏分1.主持2.独立完成3.√主要参加者4.一般参与者,属于哪个在序号后划对勾,此处主要要结合申报人职务,在工程中所起作用,合理选择。

  “所解决的现场技术问题或现象",一点要鲜明的写出问题所在,及达到效果,作业过程采取的措施或解决方法要细化解决方法步骤,措施,杜绝空话套话的出现,例如,xx项目正处大干快上时期,本人连夜加班加点,查阅图纸,定期召开碰头会议,最终顺利完成施工。

  技术评价(项目难度/效果/获奖情况)、项目部(工段)评价(个人作用/技术应用/技术复杂性/难度/效果等)均由基层推荐小组根据业绩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词语不得少于60字。项目部(工段)评价签名处由申报人所在项目总工签字.

  备注:技师要求不少于四项业绩、高级技师不少于五项。7、业绩公示表:对应主要业绩记录表中的业绩进行填写后,在项目部公示并加盖公章。原技术等级及年限为申报人现工种等级通过后到现在的累计时间,业绩公示时间为一周及(7天),以实际公示时间填写,不能晚于5月份。公示业绩有任何疑问者可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电话:0351-2666104联系人:范秀林。

  -9-

  8、核心能力考核表:申报人员所在单位一定按照规范单位名称填写,班组(作业队)评分由申报人所在项目部架子队或分部或项目部本部进行打分,项目部(工段)评分由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打分,人力资源部门(子公司、分公司)评分空着不填,评分完毕后在考核人签署(盖章)处加盖项目部或分公司公章,项目部(工段)处,由申报人所在项目部总工负责签字,人力资源部门空着不填,此表各单位要以扫描件格式上报(扫描件必须工整).六、其它要求:1、各个表格中反应的所干工程业绩内容及时间段要和本人工作简历对应起来,不能出现所反映的问题本来是胶济的活,但对应的这段时间本人却在北同蒲,这样原则性的错误不能犯。2、填写内容坚决杜绝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现象。3、所写工作业绩必须为本人在所在单位工作中亲身经历,自身总结出的业绩,严禁网上抄袭或抄袭已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人员或当年其他参评人员业绩内容,所写业绩一定要与本人申报工种一致,坚决不能出现与申报工种无关的工作业绩.4、工作业绩中一定避免空话、套话的出现,所写业绩要参照申报工种示范标准中业绩评审标准填写,并结合本人工作能力、技能水平、工作效率、工作成果、执行操作规范、完成生产任务数量和质量、师带徒及传授技艺情况、技术革新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工作业绩、成绩贡献等方面着重填写,要突出显示其本人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及取

  -10-

  得成果上.七、费用收取及支出标准。按照集团公司文件精神,按最低收费标准,鉴定收费标准为:技师

  技能(二级)每人300元,高级技师(一级)技能每人350元。主要用于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场地、命题、考务、阅卷、考评、制证、检测及部分原材料、能源、设备消耗、办公用品及其他费用等.

  按照集团公司文件精神,培训费暂定为:技师、高级技师200元,上述费用主要用于支付教师和考务人员的授课费、考务费、考评费、外聘人员的住宿和差旅费、手机通话费、以及各种资料印刷费等。

  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在顺利通过公司评审会,且理论、实操成绩合格上报集团公司评审时,需缴纳技师评审费100元、高级技师评审费500,用于集团公司聘请专家评审费用.

  八、材料字体及排版要求:由于时间紧张,不能一一列举,六张表格的字体均以劳资共享群高技能人才评价文件夹中相关表格模板为准,参照模板中各项填写内容字体大小排版,包括部分内容要比照模板中所填项目规范填写,不得擅自更改表格内容,小到简历中时间、会后会将六张表格模板发至群共享,注意基层推荐小组会议召开后要在投票情况及基层推荐意见中填写,并加盖基层项目公章.最后祝各单位申报高技能人才评价人员,顺利通过评审,也祝大家工作顺利.

  -11-

篇八: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14-2020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就

  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密切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底,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二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范围。三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行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开始得到发挥,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四是高技

  2

  3

  4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推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基础,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2.基本原则——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和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构建政府与市场功能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产业政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相互协调。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方向,制定高技能人才开发战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积极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建立产业发展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有机结合。注重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上的突破,畅通整个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通道。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通过技能劳动者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为高技能人才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5

  ——机制建设与能力建设并重。着力完善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和技能成才的激励机制,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强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有关的培训资源开发和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二)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1.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升。

  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高级技师140万人,技师630万人,高级工2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

  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使高技能人才数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和素质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

  2.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

  (1)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中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3)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4)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类型多样、布局合理、运行高校的公共实训基地。(5)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6)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7)依托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其他有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系统。

篇九: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依照国家职业大典,高技能人才能够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人才定义高技能人才要紧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

  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能够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要紧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训高技能人才,被视为中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高技能人才-人才特征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有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之分,群体特征通过个体特征体现

  出来,个体特征又包含在群体特征之中。研究高技能人才的特征不管从群体动身依旧从个体动身,差不多上可行的。以下对高技能人才特征的研究采纳统筹法。

  (1)高超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所有技能人才共有的特征。然而,只有高技能人才才能戴“技艺超群”这一桂冠,这也是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现代高技能人才高超的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和某些“绝活”,而是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这种“手脑联盟”将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2)突出的制造能力。制造性是一切人才的共同特征。高技能人才的制造性要紧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制造。日常关于这方

  1/59

  面的实例举不胜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制造能力的,但不同的人制造能级不同。一般来讲,初、中级技能人才要紧是掌握熟练技术,从事的是熟练劳动,熟练劳动要紧是动作技能的重复。高技能人才则较多地掌握了周密技术,从事的是较复杂的劳动,其心智技能化的程度较高。不仅如此,高技能人才的制造能力还具有个性化特征。

  (3)极强的适应能力。高技能人才有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同专业(工种)工作岗位的流淌方面,也表现在对邻近专业(工种)工作岗位的流淌方面。相比之下,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远不及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中国现状

  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总体上看,目前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养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

  2/59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治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34家中央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这些试点企业共有职工453万,占中央企业职工总数的40%以上;有技术工人223万,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2.5%,高级工占20.1%。试点企业将按照劳动保障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打算”和《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开展职工队伍素养摸底调查,制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淌、激励和保障七个环节的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和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进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的梯次进展。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能够归纳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方式,而关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对职员进行在职培训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1、企业培养目前,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方式要紧有以下几种:(1)企业内培训机构培养。中国多数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有的还有自己的技工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企业培训基地2万多个,如仅广东省企业培训机构就有30多个,年培训能力约80万人次。(2)在企业内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方式是高技能人才培训中最常见的形式,班级可大可小,大的班级达40-50人,小的班级10人以内。

  3/59

  (3)开展技术比武与技能竞赛、组织技能月等活动,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

  技能成果搭建舞台。并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

  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技能人才通过自学不断成长壮大。

  (4)以师带徒。通过师徒“结对子”或“拜师学艺”等形式,在工作中安排中

  级技术工:人与高技能人员、技术专家或技术带头人组成工作组,形成技术上的

  传、帮、带。

  (5)课题攻关。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和科技攻关过

  程中,将其中的某些难点问题确定为课题,并形成若干攻关研究组,通过攻关研

  究,培养高技能人才。

  (6)外送研修。一是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有关培训项目;二是参加行业协会、

  学会等社会团体举办的培训项目;三是到院校进行专题研修。

  2、院校培养

  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学制模式要紧有四种:一是招收相关专业中职毕业

  生,在校学习三年,培养高级技工,即三年制高级工班;二是招收中职毕业生,

  在校学习四年,培养技师,即四年制技师班;三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五

  年,培养高级工,即五年一贯制高级工班;四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六年,

  培养技师,即六年制技师班。

  3、校企合作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目前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简单合作,

篇十: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示(摘录)

  佚名

  【期刊名称】《电子电路与贴装》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

  【总页数】1页(P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1

  【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J],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J],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摘录)[J],4.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摘录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示[J],5.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学习体会

  昂首阔步人才强国新征程随着建国以来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人才强国战略”被正式提升为一项新的国策。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明确目标要求。会后印发的中央《人才工作决定》,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政策措施,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人才成为一项国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力资也成为国家

  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大国。这个战略不仅对国家层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我们社会中每一个具体的人才都有很现实的意义,鼓励每个人都成才,人人都做贡献。从20__1年开始,每年盛夏,美丽的北戴河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各条战线的300余位专家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这里休假。他们中既有著名院士专家,也有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还有工人技师、“土专家”和“田秀才”……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但他们都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党深切地关怀着他们。二、随着这一战略的提出,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

  一是思想理论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动员全党全社会重视人才工作,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氛围;

  二是在人才工作层面,创新了人才的政策、法规和机制,确实解决人才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国人才工作理论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公务员法》相继颁布实施,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票决制等逐步在全国推广;企业人才市场化选聘力度进

  一步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全员聘用、岗位目标责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央陆续研究制定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为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近85%的地(市)组织部门建立了专门人才工作机构,78.8%的县(市、区)组织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已经形成。三是进一步认识到科学人才观的含义及与以往的人才观的不同。科学的人才观认为判断人才不是看重学历、资力,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的大小;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讲的很好,人才评价不唯学历,要讲知识、能力、业绩、贡献。这才是正确的人才观。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紫金山天文台有一个小伙子特别聪

  明,他打磨的镜片比计算机还好。但是评职称,他就没有优势了,学历只有高中,高中生一毕业就是工人,再高也是技工,他很着急。正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江苏省人事厅请了院士、教授给他评职称。按照以往规定,他只能评个技工,高级技工到头了。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教授院士们解放思想,一举给他评上了高级技师。由此可见,落实中央精神必须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永远没办法发现人才,更别谈激励人才和用好人才了。因此,我们说调整人才结构战略是很正确的,但落实这个战略需要解放思想,拿起中央的武器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人才兴则国运隆”、“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我国的人才观从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涵,发展为坚持以人为本、主要看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的科学人才观。30年光辉历程,党和国家人才资开发和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昂首阔步人才强国新征程

  随着建国以来的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人才强国战略”被正式提升为一项新的国策。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提出明确目标要求。会后印发的中央《人才工作决定》,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政策措施,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人

  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人才成为一项国策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力资也成为国家第一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优势,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大国,这一项国策的出台作为里程碑,在国内国外引起极大反响。一、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用胡锦涛主席的话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三个必然的要求: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职能地位的必然要求。21世纪对于中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中国是人口大国,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把这个包袱转变为人力资的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优势,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大国。这个战略不仅对国家层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我们社会中每一个具体的人才都有很现实的意义,鼓励每个人都成才,人人都做贡献。从20__1年开始,每年盛夏,美丽的北戴河都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各条战线的300余位专家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这里休假。他们中既有著名院士专家,也有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还有工人技师、“土专家”和“田秀才”……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但他们都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党深切地关怀着他们。二、随着这一战略的提出,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

篇十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途径辨识——基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案例研究

  张弛;张立飞

  【期刊名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2)2

  【摘要】Formationapproachesonhigh-skilledtalents'vocationalabilitykeepcloserelationshipwithenterprisefield.Multiplefactorsofenterprisehavethepositiveinfluenceonformationofhigh-skilledtalents'vocationalability,whichcomefrommacroscopicandmicrocosmiclayer.Basedonhigh-skilledtalents'developmentexperienceandcasestudiesofChineseskillcompetitionwinners,variouslearningapproacheshavebeenformationapproachesonhigh-skilledtalents'vocationalability,suchascombinationofwork-and-study,distributedstudy,practiceofproduction,groupcollaboration.%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途径与企业场域关系密切.企业所处的宏观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多重因素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基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经验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案例分析,工学整合式学习、分散式学习、生产实践过程学习、团队协作学习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形成途径.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张弛;张立飞

  【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相关文献】

  1.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在京召开[J],李新临;2.实现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创新发展——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本刊编辑部;3.20年,他铸成柴油机模具"王牌工匠"r——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r模具钳工、高级技师池昭就[J],邓卉;杨春华;陈振成4.关于命名2006年度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和天津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表彰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的通知[J],;5.企业技能大师聚集现象、成因及启示——以历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为例[J],王娟;韩永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三: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2021年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领导讲话同志们,大家上午好!最近,省委___、省政府___印发了《___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___发〔〕___号)。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劳动保障部门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主管部门,对于贯彻落实好23__文件,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省厅决定召开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就是要动员全省劳动保障系统的同志们立即行动起来,把23__文件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开创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23__文件出台的重大意义___发23__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件进一步确定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期间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含金量高,对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指导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技能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范本)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

  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23__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带动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同时指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增强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范本)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___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把高技能人才工作摆上这样的高度,这在省委、省政府的文件中还是

  实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期间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23__文件不仅立足于解决高技能人才工作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而且着眼于构建今后发展的长效机制;不仅要求加大高技能人才各环节的工作力度,而且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___领导等保障措施。省政府还将召开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安排,我们一定要将思想统一到23__文件精神上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各项工作。

  二、精心___,周密部署,认真抓好23__文件的传达贯彻

  部、发展委、教育、科技、国防科工委、财政、人事、国资、经委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___联系,搞好协调配合,争取重视支持,形成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要制定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定期召开会议,及时通报情况,沟通信息。对于影响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提交联席会议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省厅计划在___月份开展全省高技能人才宣传月活动。我们将制定活动方案,撰写宣传提纲,会同新闻单位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早动手,及早安排,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培养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使敬慕高技能人才、学习高技能人才、争当高技能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篇十四: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劳动保障部提出八条措施

  推出3年培养50万新技师计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社会保障工作,劳动保障部研究提出八项措施,推出3年培养50万新技师计划。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制定和实施贯彻落实的工作措施.劳动保障部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劳动保障系统落实《决定》的重要任务,抓好贯彻落实。省级和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落实工作责任.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当地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要将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建设终身教育培训体系相结合,与推动职业培训的整体工作相结合,带动职工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青年就业培训和农民工培训.

  二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结合实施技能振兴行动,全面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从2004年到2006年,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实施50万新技师(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

  三是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要通过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2004年至2006年,劳动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要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等活动.大力推广一些企业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职位的做法,培育技能领头人并发挥其作用。

  四是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实完善现有国家职业标准,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对新兴职业和复合技能岗位,抓紧制定新的国家职业标准。加快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现场、学校教学过程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2004年至2006年,要实现职业技能鉴定质量规模的双提高,在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鉴定数量递增20%,其中新技师数量要有较大幅度增长,质量要有切实保证.

  五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依托大中城市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以及企业集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开发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为技能人才的交流提供平台,并为高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同业技术交流、绝招绝技展示以及创新创业等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技师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是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总结、交流和推行企业中推行的“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加快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

  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在企业薪酬中充分考虑发挥技能做出贡献的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大力推广高技能人才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做法。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建立津贴制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七是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和有关企业、培训机构,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2004年至2006年,劳动保障部将组织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技能表彰活动,并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表彰奖励规模扩大一倍,同时授予培养技能人才成绩突出的企业和培训机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八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队伍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将企业各类人才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指导企业做好各类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等补充保险工作,并注意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倾斜.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技能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及其他保障福利问题。

篇十五: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会讲话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更好地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对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STRONG>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全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创新,主体在企业,关键在人才。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而且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没有这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再先进的科技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谈不上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品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具有开拓能力的企业家、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级专家,同时也需要具备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各类实用人才。坚持科学人才观,加强

  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广大劳动者开辟技能成才的广阔通道,不断提高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工人阶级永葆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掌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的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影响和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地位更加巩固,先进性不断增强,从而使党的阶级基础更加牢固。

  以贯彻落实中央15号文件精神为契机,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工作机制,改善舆论氛围,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步入了快车道,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明显加快。到20*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数由20*年底的8720万人增加至9890万人,其中,高级工由1500万人增加至181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由360万人增加至429万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组织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技工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院校基础作用,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共同培养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提供高水平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公共服务。

  2

  目前,全国已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为培训基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不断改进创新。按照中央关于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的总体要求,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导地方和有关行业部门认真做好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工作,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对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掌握高超技能、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允许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或高级技师考评。同时,会同国资委开展企业内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会同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毕业生中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在加工制造、建筑环卫、饮食服务等农民工就业较为集中的行业领域,开展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励制度初步建立。今年,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首次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选拔范围,一些省市也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在关键岗位(工种)中积极推行“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等技能带头人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加技能津贴的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技能劳动者的积极性。

  高技能人才竞赛和表彰活动蓬勃开展。20*年和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组织了以“技能中国”为主题的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涉及数控车工、汽车维修等上百个工种,全国有上千万职工参与了竞赛。通过竞赛,不仅发现和选拔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而且激发了广大技能劳动者勤练技术、争当能手的热情。与此同时,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行业部门)和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体系。自1995年至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组织开展了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工作,共评选和表彰了10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1119名全国技术能手。各地、各部门以及行业企业也都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树立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典型。

  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不断开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在充分肯定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相对于15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言,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培养体系不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

  3

  足和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等问题。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全面推进高技

  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此,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进一步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培养体系,健全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投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把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高技能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作出制度性安排,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投入机制,从资金上确保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

  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院校与企业开展广范围、深层次合作,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搭建面向全社会技能劳动者提供高标准、高技能、公益性技能实训服务的平台。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督促和指导企业落实职工培训责任,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培训,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依托一批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促使高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活得以加速传承。

  完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建设,健全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对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进行补充和更新,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提高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运行的规范化和高效率。同时,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完善社会化技能鉴定、院校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工作,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落实激励政策,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

  4

  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鼓励企业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使用和薪酬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更多技能人才岗位成才和发挥作用。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的和事迹的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争当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加快立法,加强高技能人才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对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职责作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继续做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教材开发、教学研究、教学手段革新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5

篇十六: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可修改编辑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规划》共分规划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举措、组织实施5个部分。

  基本信息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就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密切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底,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二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范围。三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行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开始得到发挥,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津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四是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五是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逐步健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已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六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加强。以“首席技师”、“首席工人”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开始建立,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

  精选

  可修改编辑

  到发挥。七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崇尚劳动、尊重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精选

  可修改编辑

  (二)基本经验总结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二是必须坚持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相结合,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必须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四是必须切实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各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存在问题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面临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才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加强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提出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实现我国经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对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

  2.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强劲。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二是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三是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

  精选

  可修改编辑

  3.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4.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每年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篇十七: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考评激励考评激励考评激励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北京市评选表彰北京市评选表彰北京市评选表彰303030名高技能人才中石化聘用名高技能人才中石化聘用名高技能人才中石化聘用185185185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专家并提高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专家并提高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专家并提高其待遇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其待遇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其待遇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金蓝领金蓝领金蓝领工作室工作室工作室

  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高技能人才,被人们俗称为“金蓝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支兴企强国的“生力军”,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健全机制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近几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770万人,增长了约40%。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好政策营造的成长环境。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安排部署。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部门联动十分重要。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财政、科技、国资、教育等部门参加,共同成立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司(局)际协调小组,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各地也都相应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企战略,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由此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配合联动,行业、企业积极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一些地方还建立了本地的高技能人才政府特贴制度,并在落户、休假、医疗、住房等项政策上对高技能人才予以倾斜,

  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升。北京市今年就专门出台政策,让1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较之2008年比重明显加大,而全市各类人才中获此殊荣的不过75人。江苏常州市就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常州”工程,有效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奖励、资助等政策体系……在中央、地方的高度重视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发力培养

  助推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

  200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是首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组织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依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和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已认定28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东部地区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筹集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公益性、开放式的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公共服务。

  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几年来,各类企业不断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并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加强对职工的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捷径,这就离不开发挥技工院校的基础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同时,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融通合一的

  “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和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试验工作,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如今,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已达96%以上。

  为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有关部门还努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基础工作。譬如,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在全国建立了十大专业类别的30个师资培训基地,每年组织500—600名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

  考评激励

  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北京市评选表彰30名高技能人才,中石化聘用185名技术能手为公司技能专家并提高其待遇,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金蓝领”工作室……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并适应不同技能人才群体特点的多元评价机制。

  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则从另一方面释放着高技能人才的能量。2008年,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范围,首批40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贴。一些地方纷纷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北京等10多个省市在企业关键岗位(工种)中积极推行“首席技师”、“首席员工”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江苏、湖南等地还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对其承担的技术攻关和技改创新等活动给予经费支持。

  而在对高技能人才激励作用明显的薪酬制度方面,国家也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挂钩的机制。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已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

  加技能津贴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还给予重奖,并运用股权分配办法,进行长效激励。

  不光给予高技能人才高薪酬,还扫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实行社会保险倾斜政策。上海、重庆等省市在调整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时,对高级技师每人每月增加80—230元不等的养老金。

  今年我国将开展2010年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评选等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和表彰奖励活动……不断完善的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和表彰奖励制度,也促使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篇十八: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简介

  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代表人物大量涌现。为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201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十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推选活动,确定王洪军、代旭升、孔祥瑞、窦铁成、杨杰、张全民、赵大坪、郑启湘、苗俭、刘生友等10人为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

  “创新楷模”王洪军: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冷作工,高级技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敢于超越、勇于创新,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整修工具47种2000余件,创新发明出123种轿车整修方法,“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攻克了700多项技术难关,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车工多面手”张全民:

  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刻苦钻研车工技术,能操作多种国内外先进的数控车床,掌握一套高超的车工技术;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对数控加工工艺、刃具、程序以及数车专用滚压工具进行开发,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合格率达到了99.9%。仅通过攻克技术难题和开展工艺攻关,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380余万元。

  “工人发明家”代旭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坚持围绕生产开展技术革新,先后自主完成8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16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创办“采油技能大师网站”,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体会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带出了一批批优秀徒弟,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空养路人”赵大坪:

  北京铁路局接触网工,高级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从事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工作25年,爱岗敬业,工作认真,精检细修,多次发现不易察觉的设备隐患,避免了多起列车牵引供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研究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研制专用检修工具,解决技术难题,大幅缩短了接触网断线事故抢修时间,成倍提高工作效率;编写《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隔离开关分解安装及调试》、《接触网接地极、地线制做及安装》、《接触网线岔始触区高差调整》等大量职工培训教材。

  “蓝领专家”孔祥瑞:

  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有限公司电动装卸机械司机,高级技师。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被天津港集团确定为“港口工人的坐标”。潜心钻研,积极进取,学习先进技术,勇于探索创新,创立了“孔祥瑞星型操作法”、“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了千万元以上的效益;主持开展技术革新项目150多个,其中,“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曾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航标灯王”郑启湘: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航标充电工,高级工。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怀着“研制世界最先进的航标灯!”的理想,自学初中和高中课程,自费参加大学电子技术函授,从材质创新,到新型光源应用,30多年锲而不舍,潜心攻关,自主研制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已经有4000多盏应用于长江干线、黄河等水域航道,为国家节省费用上千万元。30多年来,完成20多项航标灯技术革新,其中7项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成果获国家优秀奖。

  “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线路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坚持走自学成才、岗位成才之路,专业技能精湛,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设计绘制电力图纸,掌握CAD制图等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52项,排除送电运行故障300余次,负责安装的38个铁路、公路变配电所,全部获得优质工程,为企业创造和节约价值上千万元。

  “航天数控英才”苗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铣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国家重点工程任务关键部件的加工工作。坚持岗位学习,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实操技艺。善于总结,熟悉数控加工工艺,掌握多种CAD\CAM软件和编程手段,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和科研生产中多项技术瓶颈,已成为新时代航天技能领军人才。

  “机电大王”杨杰:

  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术革新成果200多项,有的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9000多万元。具有快速排查电器故障的绝活,被称为“故障快速探测仪”。首创的“提升系统故障查排多维思维法”和“数字化需求动态检修法”填补了全国煤炭行业空白。

  “织机维修专家”刘生友:

  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纺织设备保全工,高级技师。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纺织设备维修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0多年。干维修、爱维修、钻维修、精通维修,总结出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先进的操作技能,编写了《喷气织机调试工作法及规程要求》、《喷气织机上轴操作方法》等技术资料,成为企业设备维修人员执行工艺、排除故障、翻改品种的必备依据,实现了喷气织机工艺上机和开车调试操作标准化。(光明日报)

篇十九: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P>  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训高技能人才,被视为中国提升国家核心竞

  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有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之分,群体特征通过个体特征体现出来,个体特征又包含在群体特征之中。研究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无论从群体出发还是从个体出发,都是可行的。以下对高技能人才特征的研究采用统筹法。

  (1)高超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所有技能人才共有的特征。但是,只有高技能人才才能戴“技艺超群”这一桂冠,这也是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职业形象特征。现代高技能人才高超的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和某些“绝活”,而是通过技能教育和培训获得更多的现代化理论知识,成为“手脑联盟”的技能劳动者,这种“手脑联盟”将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

  (2)突出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是一切人才的共同特征。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日常关于这方面的实例举不胜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有创造能力的,但不同的人创造能级不同。一般来说,初、中级技能人才主要是掌握熟练技术,从事的是熟练劳动,熟练劳动主要是动作技能的重复。高技能人才则较多地掌握了精密技术,从事的是较复杂的劳动,其心智技能化的程度较高。不仅如此,高技能人才的创造能力还具有个性化特征。(3)极强的适应能力。高技能人才有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同专业(工种)工作岗位的流动方面,也表现在对邻近专业(工种)工作岗位的流动方面。相比之下,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远不及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总体上看,目前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34家中央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这些试点企业共有职工453万,占中央企业职工总数的40%以上;有技术工人223万,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2.5%,高级工占20.1%。试点企业将按照劳动保障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和《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开展职工队伍素质摸底调查,制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激励和保障七个环节的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和市场需求,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

  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方式,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1、企业培养

  目前,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企业内培训机构培养。中国多数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有的还有自己的技工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企业培训基地2万多个,如仅广东省企业培训机构就有30多个,年培训能力约80万人次。

  (2)在企业内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方式是高技能人才培训中最常见的形式,班级可大可小,大的班级达40-50人,小的班级10人以内。

  (3)开展技术比武与技能竞赛、组织技能月等活动,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搭建舞台。并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技能人才通过自学不断成长壮大。

  (4)以师带徒。通过师徒“结对子”或“拜师学艺”等形式,在工作中安排中级技术工:人与高技能人员、技术专家或技术带头人组成工作组,形成技术上的传、帮、带。

  (5)课题攻关。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和科技攻关过程中,将其中的某些难点问题确定为课题,并形成若干攻关研究组,通过攻关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

  (6)外送研修。一是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有关培训项目;二是参加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举办的培训项目;三是到院校进行专题研修。

  2、院校培养

  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学制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招收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三年,培养高级技工,即三年制高级工班;二是招收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四年,培养技师,即四年制技师班;三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五年,培养高级工,即五年一贯制高级工班;四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学习六年,培养技师,即六年制技师班。

  3、校企合作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目前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简单合作,主要是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做,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学校以企业为实习基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按协议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服务,共同研究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科研攻关、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经企业认可后实施教学,或企业提供培训课题或课程计划,委托学校具体实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

  人才培训

  1、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的推荐、选拔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4]20号)的规定,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统一组织,同时开展。

  2、人事部会同劳动保障部,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下达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人选控制指标数。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人事厅(局)会同劳动保障厅(局),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人事(干部)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人事(劳动)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部门、单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工作。基层单位按照隶属关系逐级向上级推荐人选。非公有制单位选拔工作由所属地区统一组织。

  4、高技能人才的推荐人选必须经过专家评议。专家评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人事厅(局)会同劳动保障厅(局),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人事(干部)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人事(劳动)部门负责组织。没有进行专家评议或专家评议没有通过的,不得作为推荐人选。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人事厅(局)会同劳动保障厅(局),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人事(干部)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人事(劳动)部门,根据选拔条件和控制指标数,对高技能人才的推荐人选进行初审后,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选一同,按照文件规定的程序审核、审定、公示后,统一上报人事部。

  6、人事部、劳动保障部会同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集中审核人选,并将拟定的名单报国务院审批。军队系统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工作,由军委总政治部结合部队实际情况组织实施。选拔的人选由人事部

  高技能人才-人才评价

  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影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许多劳动者在企业工作岗位中,技能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但由于评价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不能被认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其能力和才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成长受到制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影响。

  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不高,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一些地区、行业的鉴定机构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造成鉴定质量“假、次、低”,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低顶高。鉴定工作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

  高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导致评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技能人才评价应该作为岗位使用与待遇的依据,并能够引导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评价工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

  中国急需高技能人才“八级工”辉煌有望重现

  2011年10月16日12:00来源:新华网参与互动(0)【字体:↑大↓小】

  战略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将像重视教授一样重视高技能人才,重现“八级工”辉煌

  近期,中央提出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培养体系,完善评价使用制度,强化激励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

  中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源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跨入制造业强国的本质要求。

  200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概念,明确其属于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2011年5月,作为纲要的配套规划,中组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联合下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是指导今后十年相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对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采访中了解到,作为纲要中已经明确的国家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已经印发。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对于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目标、举措、载体、投入均已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车轮,正隆隆前行。

  “技能人才只能自己培养”

  “科学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从海外引进,但适合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只能我们自己培养”,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巡视员何文芳对本刊记者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

  在科技成果物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还必须有技术工人的参与,特别是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和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往往发挥着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替代的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依照图纸和工艺进行新产品生产,更体现在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生产工艺的设计上。”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是深度参与2010年人才纲要编制起草的两位驻会专家之一。他说:“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引进了大批国外先进生产线,一些车型也是与欧洲同步上市,但是与国外汽车厂家生产的汽车在质量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键原因就在于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存在着差距。”

  目前,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

  “对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培养体系不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几个方面。”何文芳这样认为。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

  在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有待加强,政府的相关公共资源建设不足。“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这是一种短视心态”,何文芳说。

  此外,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总体偏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在政府投入方面,除部分省市外,大多数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缺乏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难以确保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需要”。何文芳说。

  急需紧缺人才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主要包括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等三个工作项目,并首次确立了中央财政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机制。

  按照这一计划的要求,为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我国将加快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掌握新知识、新工艺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从2011年至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其中,国家重点支持50万名(每年5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和领域的高级技师培训。

  沈荣华说,目前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这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都是到2020年的急需紧缺人才。

  “当前,还要特别重视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沈荣华说,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国家50%左右的水平。可以说,服务业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伴随我国服务业的大发展,与此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此外,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何文芳说。

  “对急需紧缺人才的重点培养,要把握一个关键,即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培养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做人与做事结合。特别是要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精湛技艺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沈荣华表示。培训基地精细化

  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需求驱动下,全国各地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已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2008年,人社部就已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单。

  在何文芳看来,纳入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后的培训基地建设,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

  “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已经明确了资金投入额度”,何文芳说,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其中,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国家重点支持400个培训基地的建设。

  “国家层面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非常难得。‘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主要是起到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激发地方的积极性”。何文芳说,“此次国家重点支持的培训基地不是大兴土木重新建设,而是在各地现有的培训基地中,严格筛选产生,旨在提升这些培训基地的质量和实效,对每一笔钱的使用途径都制定了精细的管理规定,确保钱用在刀刃上。”

  绝技大师代际传承

  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活跃着一批身怀绝技绝活的大师级高技能人才。比如中国一汽的王洪军,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毁损车辆钣金修复,不留痕迹;中石化的代旭升,采油绝技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平高集团的张全民,凭着数控机床的高超车工技艺,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9.9%。

  “这样的绝技大师在数十年孜孜以求的生产劳动中练就了精湛的绝活,带徒弟、写专著,属于专家型人才,在企业中被工人像‘神’一样崇拜着”,何文芳说,“这些绝技大师的价值实现和代际传承,也是我们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纲要中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在现实中,高技能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高技能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使用机制,正在不断探索完善中。

  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被何文芳认为“最有特色”。该项目旨在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

  到2020年底,国家将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把工作室设在企业一线,最能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是尊重劳动的精髓,让极为珍贵的技能大师得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何文芳说。

  职业发展有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借鉴前苏联经验,我国将工人技术等级和工资等级实行全国统一的八级工制。技术精湛的“大工匠”曾经是那个时代的骄傲,“八级工”不仅工资高,而且受到社会尊敬,从而带动一大批年轻人钻研技术,形成源源不断的后继队伍。

  在新时期新阶段,纲要提出,要“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加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现在问题是要抓落实”。沈荣华解析道。

  沈荣华说,要彻底改变企业重管理型、研究型人才,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错位现象。要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像重视高级专家培养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像关心高级专家的成长那样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将高技能人才开发纳入企业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学习发达国家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较好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此外,当前十分有必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的贯通办法,使高技能人才可以继续向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党政领导干部等不同的方向发展。”沈荣华说。这一“贯通办法”,被何文芳视为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立交桥”,可以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使更多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者中,已经出现了一线技术工人的身影。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技能竞赛活动,也促使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从默默无闻的工矿厂房走向了社会前台,赢得社会尊重,得到物质奖励。

  “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比如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应考虑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给予相关待遇。同时,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加大在其中评选劳模、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力度。”沈荣华说。

  “我们在德国考察时了解到,七八成的中学生毕业后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学习,男孩子们以能够操作大型机械车床而自豪。反观我国的民众教育观念、唯‘高考’是从的普遍现象,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社会氛围亟待改善。”何文芳说。

  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国外

  许多发达国家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层次结构,以及培养体系、政策法制环境、政府投入和社会氛围等方面,均有一些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其一,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义、使用范围、培训合同和报酬、福利保障等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国家机构和经济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作用。《企业组织法》则规定企业职工委员会必须协助企业完善技术工人的培训和保护工作,《青年劳动保护法》规定企业有义务在学徒培训期间为其提供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德国职业教育属于国家免费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8200万人口,有各类职业学校9727所,在校生高达260多万人。

  其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较大。2001年,欧盟国家公共教育和培训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平均为5.1%。比利时专门建立公共资金,鼓励企业和技能人才个人参加培训,政府促进独立培训机构的设立,而这些培训实训基地可以为包括自我雇用的从业者在内的各种劳动者提供培

  训,并给予金额不等的津贴和补助。丹麦法律规定,年满25岁的丹麦公民,无论在职或失业,都有权享有最长可达52周的有偿脱产职业教育,而这些法定培训大部分由政府付费或提供各种财政支持。

  其三,构建职业资格和学历互相沟通的渠道。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的制度,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如英国职业资格证书NVQ4级大体相当于学士学位,5级大体相当于硕士学位,同时可以互相转换。获得职业资格证书NVQ3的技工可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学士学位课程。

  在德国,普通技工一旦晋升至高级技工,便有权利作为法人独立经营企业,开店办厂。一些政治家、企业家就是从技术工人开始谋职并成功拓展了事业。这些人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生活富裕,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声誉很好。

  其四,高技能人才薪酬福利水平较高。挪威技术工人平均工资水平全国最高,2004年时为21.69美元/小时。德国技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德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目前攀升至2500欧元以上。技工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技工,其工资增加幅度更为显著。(《瞭望》新闻周刊资料整理杨琳文记者杨琳)

  关文杰:执著创新的工人技师

  辽宁日报2008-10-09

  提起工人技师关文杰,辽阳石化公司烯烃厂的职工对他的创新精神都很服气。虽然进厂时只有初中文化,但善于钻研的关文杰多年来在装置的安全运行和降耗增产方面提出了多项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并先后完成粉尘收集器、造粒模板增孔改造等17项技术攻关项目,其中仅造粒模板增孔技术改造一项就让企业年增加利润900多万元。

  从当初的一名普通操作工到现在的造粒工段工段长,今年50岁的关文杰始终坚持在岗位上用心发现问题,并克服困难积极解决。装置物料向下游输送时,一部分粉状料进入粉末收集器,形成粉尘沉淀。长期以来,操作工人每隔几天就必须清理收集器,以免影响生产。每逢清仓时,一打开收集器仓门,白色粉尘便瞬间飘洒出来,工人清理的难度很大。而且这些每星期都能清理出的200公斤粉尘,当时只能作为废料处理。后来,关文杰提出了整改粉末收集器的建议方案,并被采纳,2000年5月,他开始对粉末收集器实施改造。凭借多年的摸索,他先在输送系统上确定最适合进行改造的位置,然后自己绘出图纸,再选择材料、确定尺寸、制订施工计划。经过两个月,粉末收集器改造完毕。启动后,几乎把粉末物料全部收进掺合系统,送往下游,再也不用人工收集了。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辽阳石化聚丙烯产能从原来设计的年产3.5万吨增加到5.2万吨。由于负荷增大,原有设备性能影响了企业生产要求。关文杰又开始琢磨了。他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在生产线上反复观察,找到了制约大负荷生产的症结是造粒模板产能低的缘故。关文杰成了企业增孔改造技术攻关的重要参与者。在新板设计研制期间,他提供了许多生产工艺参数和重要数据,使造粒模板改造顺利成功。

  除了善于创新研发生产技术、工艺外,关文杰精湛的维修技术在厂里也很出名。一天晚上,造粒机切断刀松动,生产人员停机检查再安装后,造粒机却无法正常运行了。有人找来维修班的师傅,但问题仍无法解决。维修师傅建议生产线单线停车,但这样将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于是他们找来已经下班的关文杰。仔细琢磨后,关文杰发现原来是因切断刀的角度不对,从而导致刀盘上的四把刀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他重新装刀、校正角度、调准缝隙,再开机,使机器恢复了正常。

  关文杰如今是企业里响当当的技术人才,但他一直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无比的。这样的想法让他在日常工作中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言行凝聚人心。聚丙烯装置的造粒塔很高,仅建筑高度就达40米。关文杰和同事们楼外作业时经常要爬上爬下。他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平时关师傅总是站在相对危险的区域,而把安全的地方让给别人。他还对楼梯的宽度进行了处理,让咱们工作时感到更安全、更方便。”

  为增强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关文杰积极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传授给青年员工。他先后带过6位徒弟,有的现在已经成了企业里的装置专家、技术状元。

  姚毅:干就要干得优秀

  辽宁省就业网2008-11-12

  近日,在2008年“中油石化杯”抚顺市第五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电机下线工种比赛中,36岁的抚顺煤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姚毅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操作技能,获得了这个工种的技术状元称号。

  1991年,技校毕业的姚毅被分配到抚顺煤矿电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电工车间下线班从事下线工作,一干就是17年。参加工作伊始,姚毅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来。“干就要干得优秀”成为姚毅的座右铭。

  在工作中,姚毅不耻下问,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业余时间里,他努力学习有关电机制造及原理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仅仅几年的功夫,姚毅便成长为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车间有什么急、难、重的生产任务,领导都放心地安排姚毅完成。下线是采煤电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下线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电机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采煤电机能否正常运转使用。为此,姚毅在工作中严把质量关,无论是多么细小工序他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做,精心操作,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姚毅生产的产品,可以说是我们车间的‘免检产品’,他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值得员工们学习。”电工车间主任孙玉江这样评价姚毅。

  大多数技术工人认为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是技术部门的事,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姚毅则认为凡是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工作,自己就应该努力成为参与者,决不作旁观者。几年来,姚毅配合技术部门完成了10余个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项目,得到工友们的一致好评。如企业在试制一种高压采煤电机时,姚毅认为在下线工艺方面存在不足,便及时向有关技术部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技术部门采纳了姚毅的建议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无独有偶。企业试制另一种高压采煤电机时,在下线过程中,员工按正常的接线方法无法保证采煤电机的质量,为了保证采煤电机的质量,姚毅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经验,建议尝试一种新的接线方式,并得到了技术部门的肯定及采纳,为企业保质保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姚毅多次在各级技术比武中名列前茅,为车间、企业争得了荣誉。2004年,在企业组织的技术比武中,他获得了企业“技术状元”的称号;在“中油石化杯”抚顺市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电机赛区下线工种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今年,姚毅又一路“过关斩将”,以90.95分的总成绩,圆了他成为抚顺市职工技术状元的梦想。

  刘牧:我省功勋高技能人才

  刘牧,38岁,共产党员,中油集团辽阳石油化纤公司机械厂容器分厂铆电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中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辽阳市焊工状元。

  刘牧1984年12月进入辽化机械厂成为一名电焊工。1988年9月就在辽阳市青工技术比赛中一鸣惊人,勇夺技术能手称号。1996年,刘牧开始担任焊工班班长。

  “重型压力离心机”项目,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辽化研制出的转鼓直径为Φ1200mm的卧式螺旋卸料沉降式重型压力离心机填补了国内在重型压力离心机制造方面的空白。但是在研制过程中,壳体和转子的焊接由于材质特殊,稍不留意即会形成裂纹,而且外形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焊接十分困难。刘牧接到这个任务后,一方面定制工装,一方面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结果很好地控制了焊接变形问题,为项目最后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为加氢高压换热器内部加耐腐蚀层时,厂里决定采取带极堆焊的方法在内表面堆焊。但这一方法以前从来没用过,到底能不能成功?刘牧到处查阅资料,反复实验,在不断的摸索中终于获得成功。这一装置从1996年投入运行,至今仍然状况良好。

  在聚酯装置成套设备开发的过程中,刘牧又承担了关键设备酯化反应器、刮板冷凝器、工艺塔等重点设备的焊接工作。由于冷凝器上有与筒体直径相近的大开孔,其内部刮板组装的精度要求很高,因此要严格控制筒体变形,难度很大。刘牧反复研究工艺,设计了组焊支撑工装,加上精心操作,在保证焊缝探伤合格率的同时成功地控制了焊接变形,保证了设备制造的圆满完成。现在,这些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辽阳石化分公司、天津石化、沈阳久大等多套聚酯装置。

  80米高的D302低温乙烯塔是辽阳石化公司乙烯脱瓶颈改造工程的重要设备,由于是低温设备,材质为09MnNiDR低温钢,对焊接要求十分特殊,加上需要在盛夏季节实施高空作业,难度可想而知。刘牧带领着同志们,边学习边实践,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

  刘牧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是认真,第二是认真,第三还是认真。

  2004年,辽化公司新建硝酸装置,其中关键设备硝酸装置硝酸塔对焊接质量要求特别高。因为工作介质的腐蚀性很强,所以内部盘管与管板的焊接如果采取普通方法,很容易腐蚀损坏,必须把焊枪伸到里边,在对接处采取内孔焊。这台设备盘管与管板的连接焊缝共有3600余个,全部一次合格的漂

  亮成绩总结了刘牧所有的辛苦和努力。该塔的合口环焊缝需要在50米高的现场施焊,刘牧又是顺利完成,并且一次探伤100%合格。

  在裂解装置国产化过程中,刘牧又接受了急冷锅炉耐热钢的焊接工艺试验的任务,他以出色的工作,为裂解装置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年为辽化各种化工生产装置里各式各样的设备制造服务,特殊的材质,特殊的要求,特殊的焊接方法刘牧实在接触太多了,他常常说自己的水平就是从实战中磨练出来的。

  1995年为辽阳石化公司制造的焦碳塔,直径为Φ6100mm,材质为20R,其中锥体部分壁厚38mm。由于体积巨大,只能将锥体分瓣压形然后组焊,但结构所限全部焊缝都必须立焊位置施焊。刘牧动脑筋制作定型工装,又悉心安排施焊顺序,全部焊缝又是一次探伤合格。

  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气体保护焊、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等十多项焊接资格证书后,刘牧仍然海绵吸水一样坚持不懈地学习焊接专业和相关知识。2003年,他又考取了德国焊接协会IIW认可的国际焊接技师资格,这不仅意味着他本人有资格在国外从事焊接工作,更意味着他所属的辽化机械厂具备了在国际项目中竞标的资质。而从1990年以来,机械厂取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相关压力容器制造相关资质证书需要的示范产品都是刘牧完成的,他为美国专家演示的现场焊接更被评为国际一流水平。

  2004年,刘牧受聘为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电焊专业考评员,尽心竭力为全公司电焊专业职工的技能鉴定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被评为优秀考评员。

  2006年1月,刘牧被评为化纤公司技能专家;4月,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9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8-12-12

  赵天杨:刻苦努力赢得全国第一

  沈阳网2009-02-27

  29岁的赵天杨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机匣加工厂数控工人,在2008年全国第三届数控技能竞赛中,他技高一筹获得数控铣工第一名。

  2005年赵天杨从技校毕业,在数控行业算是个刚刚入门的“小字辈儿”,可他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攀登到了数控技能的巅峰。完成了按照常规要用10几年的成长过程。

  赵天杨先后从事数控立车和五轴加工中心的操作,他练就了过硬的数控加工技术本领,自己总结摸索出一套合理的加工参数。在加工零件过程中,赵天杨针对某零件的粗铣加工工序,通过采取更换刀具和刀柄,调整切削参数,利用间接测量保证斜面尺寸的方法,不仅保证了零件的尺寸质量,使生产效率也提高了近一倍。

  参加工作的3年来,工作与学习占用了赵天杨的全部时间,他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自修理论。为了尽快掌握CAXA和VERICUT软件,赵天杨边学习、边分析、边总结、边记录,付出了比常人大得多的心血和汗水。

  在全国第三届数控技能赛的实际操作部分,试件形状复杂,需要多件配合实现机构动作,因此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工艺性也极强。赵天杨在仔细分析了试件的结构、材料、加工部位、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后,运用宏程序进行编程,采用高转度、小吃深、大进给的切削方法,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六个半小时的比赛结束了,手捧着工艺品般试件的赵天杨,脸上露出了成功和自信的喜悦。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赵天杨先后荣获国家、辽宁省、沈阳市和原中国一航的多项荣誉:2006年荣获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第四名,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荣获原中国一航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优胜奖;2007年荣获原中国一航技能大赛东北片区第二名;2007年,荣获辽宁省第三届数控大赛数控铣工第一名,并荣获“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辽宁省选拨赛数控铣工第一名;2008年荣获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第一名;2008年荣获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技师”称号。通过比赛,赵天杨用优异的成绩实现了他的美好愿望,“我比赛、我快乐、我成长、我收获!”

  提升技工院校实力和影响力

  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答记者问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全面了解文件出台的背景、有关政策内容和工作要求,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

  记者:技工院校具有60年的发展历史,请您介绍一下技工院校发展的现状。

  负责人:近些年来,技工院校在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且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国共有技工院校3064所,2009年完成学制招生156万人,在校生数达到414万人,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32%和50%。二是成为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技能培训的综合基地。技工院校在通过学制教育培养中级以上技能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者、企业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2009年面向社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达到484万人次,规模超过学制教育人数,与2005年相比增加79%。三是校企合作成为基本办学模式。技工院校始终坚持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办学,通过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突出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其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深得企业欢迎和社会认可。

  记者:目前下发此意见,出于何种背景考虑?

  负责人: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个方面是,这个文件是我部在2000年下发推动技工学校调整改革文件10年后,下发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文件。技工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源大幅度减少。作为技工院校主要生源的初中毕业生,近几年大幅度减少。二是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重学历、轻视技能的传统观念影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的状况影响着学生报考技工院校。三是基础工作能力薄弱。技工院校专项经费投入少,在基础设施、实训设备、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能力还较薄弱。

  第二个方面是,新的形势对技工院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加快技工院校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考察技工学校,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张德江副总理更是在多次讲话和批示中明确要求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培养技能人才。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些都对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带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以上两方面的情况,我们在进一步总结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技工院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就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发展,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记者:文件的主要内容和下发的目的是什么?

  负责人:《意见》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统领,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工作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各类技工院校功能定位,明确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责任,并从技工院校教学改革、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毕业生待遇等多个方面,提出促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总的考虑是,进一步完善支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技工院校硬实力,强化软实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支持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为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就业创造条件。

  记者:技工院校包括普通技校、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在实际办学过程中,3类技工院校在办学层次、培养能力、学校软硬件、承担培养任务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如何充分体现分类指导,进一步突出技工院校办学特色?

  负责人:《意见》明确了3类技工院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技师学院定位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基地,主要承担预备技师和高级技工的培养任务,同时也是开展企业技师和高级技师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高级技工学校定位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主要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普通技工学校定位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主要承担中级技工培养任务,同时面向社会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群体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记者:多元办学是技工院校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使这一经验得到发扬光大?

  负责人:《意见》对开展多元办学提出3方面要求:一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倡导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举办技工院校。二是办学功能多元化。指导技工院校由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扩展。三是教育培训对象多元化。要求各类技工院校在坚持学制教育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

  (包括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在岗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记者:文件中对关于技工院校教师和毕业生待遇有哪些新扶持政策?

  负责人:针对目前技工院校教师和毕业生政策待遇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通知》中首次提出了以下新的政策:一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明确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工作,也为技校教师自身发展提供了通道。二是在毕业生待遇方面,提出鼓励企业在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三是在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提出要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四是在军队招收士官方面,明确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并规定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以上政策对于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扩展技工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增强技工院校吸引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在加大资金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负责人: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需要加大对技工院校的资金投入力度。《意见》强调利用好现有的各项资金渠道,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及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同时在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过程中,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对技工院校发展专项的建设资金支持。

  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技工院校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现就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方向

  (一)充分认识加强技工教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

  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国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5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在校生规模达到20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到800万人次。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1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国建设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200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500所示范性普通技工学校和100个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二、明确技工院校功能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三)坚持高端引领。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立足技工教育发展基础,加强规划引导,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基地,承担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的任务,也是本区域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高级技工学校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普通技工学校在主要承担中级技工培养任务的同时,应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50%以上,技工学校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人次应高于学制教育在校生数。

  (四)开展多元办学。各地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途径。要注重发挥多方面力量开展技工教育培训;要指导技工院校由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由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转变。各类技工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多元招生渠道,在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

  (五)注重内涵发展。各地要处理好扩大规模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指导技工院校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同时,强化内涵发展。要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训能力,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六)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各类技工院校要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资源,强化实训实习。结合专业设置设立企业定点实习基地,并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个专业至少与3个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七)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在全国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技工院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模拟教学。

  (八)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要科学划定学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监控。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生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提前毕业。开展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可采取弹性学制,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取得相应的技工院校毕业证书。

  (九)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学制。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4年。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收对口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达到中级技能水平学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2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学生学习期满且毕业成绩合格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做好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十)加大招生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全国技工院校扩招计划,每年定期举办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并形成制度安排。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劳动力需求、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能力,加强与教育部门协调配合,指导技工院校做好招生工作。要利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搭建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招生宣传工作网络,依托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一支技工院校招生信息员队伍。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技工院校专门招生窗口,开展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常年招生。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要积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收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学员,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十一)抓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效能,指导技工院校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凡省级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都要设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要建立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十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技工院校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定期组织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鼓励技工院校教师参加专业硕士学习。到“十二五”末,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70%以上。要积极吸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地方,对表现优秀的技工院校教师可给予适当奖励。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

  (十三)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协调办学主管部门为技工院校配备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熟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校级领导班子,并保持稳定。要结合技工院校发展趋势和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校长岗位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全国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十四)规范学校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技工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活动,加强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定期组织进行技工学校合格评估,继续实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四年复评制度。推动全国技工院校全部使用“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与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免学费政策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化技工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五、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经批准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其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试点院校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考评工作方案,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进行检查督导,实施课程认证和过程化考核。

  (十六)制定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政策。引导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鼓励企业在与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取得预备技师证书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后,可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综合评审,合格者按规定取得相应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根据《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

  (十七)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培训和鉴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服务。由政府部门建设和管理的公共实训基地,要合理整合地方培训资源,突出高技能实训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方向。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培训、评价以及竞赛等组织服务工作。依托县(市)级技工学校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十八)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不断优化政策,加大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发展改革部门,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要主动加强与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积极争取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城市教育费附加等政府公共财政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技工院校改善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各地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和奖励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技工院校,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等工作。要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针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制定紧缺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落实任务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整合资源,加强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发挥教学研究机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对技工院校管理支持服务力度。要加大对技工院校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和形式,广泛开展技工院校招生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技工院校发展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技工院校发展的意见(讨论稿)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省属大中型企业,中央驻滇各单位: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技工院校讲话及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人力资源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发展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现就加快推进技工院校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技工院校发展方向

  (一)切实提高对加快推进技工院校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技能型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技工院校在新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技工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技工院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技工院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云南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模式科学,服务社会功能显著,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其中,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在校生规模达到4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到80万人次。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1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技工学校,经济条件较好的地级城市建成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力争有1至2所技师学院、2至3所所高级技校、4至5所普通技校分别进入全国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200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500所示范性普通技工学校。

  ───到2012年建设8所技师学院(各级政府建设5所,行业企业建设3所),到2015年建设10所以上技师学院。重点培养我省冶金、有色、化工、机电、煤炭工业以及交通等行业的高新技术和紧缺工种所需的技师、高级技师。

  ───到2015年建设15所重点技工学校,重点培养工业发展所需的中级工技能人才。同时承担大量社会失业人员、劳动预备制、退役士兵、农民工、残疾人、企业在职职工和各类社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依托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在全省建设20个公共实训(技能鉴定)基地。

  三、明确技工院校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技工教育工作

  (三)技工院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

  ───政府主导。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技工院校作为第二产业的第一车间来建设,在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战略中予以部署,技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纳入所在地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财政对技工教育的扶持力度。

  ───高端引领。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立足技工教育发展基础,加强规划引导,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基地,承担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的任务,也是本区域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和高级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平台。高级技工学校承担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普通技工学校在主要承担中级技工培养任务的同时,应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规模要达到40%以上,技工学校每年开展社会培训人次应高于学制教育在校生数。

  ──多元办学。根据我省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对技工院校进行战略重组,实施新建、改扩建,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和股份制办学、联合办学等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模式,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技工院校要由注重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由注重学校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水平评价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性功能转变。各类技工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多元招生渠道,在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

  鼓励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投资技工院校建设或开办民办技校,民办技校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平等享受公办学校的相关政策和待遇,其教师和学生享有与公办学校师生同等的义务和权利。

  ──内涵发展。要处理好扩大规模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指导技工院校在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保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同时,强化内涵发展。要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技工教育培训能力,实现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要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通过

  加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深化技工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四)简政放权,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具备办学条件的前提下,技工院校自主决定招生规模、自主招生、自主设立专业(按国家工种目录),按管理权限报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深化技工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行院(校)长公开招聘,实行院(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副院(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由校长聘任。技师学院为副厅级事业单位,由省和州市政府、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编制部门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1:20的师生比例要求核定技工院校教师编制;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学校可以依据教学需要从行业企业选调具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者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扩大学校选人用人的自主权。

  (六)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各级政府要按照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界限,淡化中等职业学校类别,应以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为“龙头”,通过整合、划转等形式,将所在州市同一城市办学专业相类似的工科类中专或职高学校并入,优化技工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约化和连锁化发展。

  五、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七)深入实施校企结合。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项基本办学制度。要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各类技工院校要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享师资资源,强化实训实习。结合专业设置设立企业定点实习基地,并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个专业至少与3个以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企业应当与技工院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实作基地,对技工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就业予以支持,为其提供技能师资,并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所支付的报酬准予进入成本,在税前列支。

  (八)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在全省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推进一体化教学场所和师资队伍建设。技工院校要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加快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仿真模拟教学。

  (九)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结合教学改革实际,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要科学划定学分,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质量监控。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学生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提前毕业。开展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可采取弹性学制,企业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可取得相应的技工院校毕业证书。

  (十)规范高技能人才培养学制。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4年。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收对口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达到中级技能水平学生,培养高级技工的学制教育期限为2年,培养预备技师的学制教育期限为3年。学生学习期满且毕业成绩合格者,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后,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加大招生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全国技工院校扩招计划,每年定期举办技工院校招生宣传活动并形成长效制度安排。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劳动力需求、生源情况和学校办学能力,指导技工院校做好招生工作。要利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搭建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招生宣传工作网络,依托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一支技工院校招生信息员队伍。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技工院校专门招生窗口,开展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常年招生。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要积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收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学员,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技工院校招生的指导,将技工院校的招生纳入到全省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技师学院的招生与高职高专(一专)同批次录取。

  (十二)抓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效能,技工院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凡省级和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都要设立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要建立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十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各地要制定技工院校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定期组织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安排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鼓励技工院校教师参加专业硕士学习。到“十二五”末,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50%以上;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应达到7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对表现优秀的技工院校教师可给予适当奖励。开展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技工教育。

  (十四)加强技工院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各办学主管部门应为技工院校配备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熟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校级领导班子,并保持稳定。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门要结合技工院校发展趋势和办学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校长岗位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参加全国技工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十五)规范学校管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指导技工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活动,定期组织进行技工学校合格评估,继续实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四年复评制度;加强对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使用的指导和监督;推动技工院校全部使用“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与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学生学籍注册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免学费政策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六、深化技工教育投入体制改革

  (十六)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行业企业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保障体系,把技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所在地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20亿元重点支持十所以上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的技工院校建设,并纳入省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

  ───各级财政应对中专职高与技校、高职高专与技师学院建立统一且合理增长的生均经费政策;技师学院的生均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拨付。

  ───各级政府安排的职业教育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以及政策性投入职业教育的资金等,用于技工院校的比例应不低于技工院校学生所占中职学生比例。

  ───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好技工院校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财政、教育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要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将技工院校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技工院校改善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各地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支持和奖励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的技工院校,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等工作。要用好用足现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

  ──企业或个人对技工院校的捐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或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行业、企业应对所办技工院校加大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对开办技工院校的企业应按适当比例返还企业所缴纳的教育费附加,用于企业办学。

  ──依托技工院校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劳动预备制教育专项经费。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针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制定紧缺技能人才定向培养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七、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十七)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结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认证考核。经批准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其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职业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技能考评工作方案,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进行检查督导,实施课程认证和过程化考核。

  (十八)制定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政策。引导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分别参照大专和本科学历毕业生待遇确定。取得预备技师证书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后,可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综合评审,合格者按规定取得相应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参加相应专业职称评价试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的预备技师(2年后)、高级工班毕业生比照大专院校毕业生可以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积极探索在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根据《直接从非军事部门招收士官工作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纳入军队士官招收对象范围,首次授衔确定工资起点标准等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

  (十九)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共培训和鉴定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竞赛服务。由政府部门建设和管理的公共实训基地,要合理整合地方培训资源,突出高技能实训特色,坚持公益服务方向。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端技能培训、评价以及竞赛等组织服务工作。依托县(市)级技工学校建设的公共实训基地,要重点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政府负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管的技工教育发展体制,制定扶持技工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现代技工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解决技工教育的重要问题;各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将技工教育工作纳入当地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当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内容,落实任务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发挥教学研究机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对技工院校管理支持服务力度。要加大对技工院校宣传力度,运用多种新闻媒介和形式,广泛开展技工院校招生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技工院校发展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良好氛围。

  教育部门要把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要在技工院校基本建设的资金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等重大问题上给予大力支持。

  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暨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口号

  一、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二、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三、技能就业,技能成才。

  四、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

  五、上技校,学技能,当技师,做贡献。

  六、我学技术我成长,我有技能我骄傲。

  七、办好技工院校,服务经济,服务就业。

  八、发展技工教育,促进技能就业。

  九、提高素质能强国,学好技术好就业。

  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技工院校。

  十一、尊重劳动,崇尚技能。

  十二、一本资格证书,一项职业能力,一个就业机会。

  十三、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就业凭证。

  从国家战略看高技能人才培养

  李剑平《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6日05版)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自2005年举办第一届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并正以青春活力、阳光自信的步伐前行。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之所以这么红火,是因为它推助高技能人才成长,符合高技能人才兴企强国的客观规律。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设计再先进、再完美的工艺图纸,如果没有高技能人才加以实现的话,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

  众所周知,企业缺少国际一流的生产制造设备与高端研发人才,可花高价钱引进解决。但企业缺少成千上万的高技能人才怎么办?唯有自力更生,自己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借鉴前苏联经验建立了技能人才的“八级工”制,培养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大师”与“大工匠”。“八级工”不仅待遇高,而且深受社会尊重,成为那个时代的骄傲,吸引与带动了一批批青年技能人才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攀登高峰。

  进入新时期尤其是2003年以来,高技能人才发展上升为兴企强国的国家战略。从2003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成为举国的意志与战略之一。

  国家不但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而且还绘就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路线图,即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其中,到2015年,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具体措施体现在,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营造的成长环境,离不开中央各部门联动力推发展的格局,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制定的具体措施。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就是这样一个青年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展示自我的宽广舞台。从“塔基”到“塔尖”,2011年全国有400多万青年技能职工参与各地区、各部门、各层次的技能大比武。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者中,已经出现了一线技术工人的身影。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高技能人才已经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与载体,促使了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从默默无闻的工厂车间走向了社会前台,赢得了社会尊重。

  当工人光荣,当技能工人更光荣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当尊重劳动技能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当高技能人才与教授、工程师一样平起平坐时,我们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业强国的日子便指日可待。

  高技能人才短缺,挑战“中国制造”优势(2006-05-1011:22:31)

  新华社信息合肥5月9日电(记者卢尧)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高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发展“软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的数字表明,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只有8720万人,只占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

  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0万人和300万人。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和行业普遍存在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数量短缺。二是结构不匹配,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的占技师、高级技师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匮乏之源:教育结构不合理待遇和地位不高

  造成我国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原因有多种。第一,在长期以来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思想影响下,我国的教育结构失衡。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度向学历教育倾斜,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目前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比例太小。

  第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使技术工人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第三,社会正常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制没有形成,技能劳动者待遇过低。目前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与中青在线联合发起的“2005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技校的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

  加大投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家提议:一、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要及时调整人才战略,把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制度。强化岗位培训提升技能,在岗位工作中培养企业真正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三、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走以就业为导向的道路。

  四、尽快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的新机制。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

  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培养和吸收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

  我国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铁军”

  2011-08-0308:18:35来源:南方网暂无网友评论

  “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

  “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

  日前,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业内人士表示,发布《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

  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

  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范围。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行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

  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逐步健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已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

  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加强。以“首席技师”、“首席工人”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开始建立,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形成合理的高技能人才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规划》强调,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

  《规划》提出,要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20年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中2015年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类型多样、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

  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以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

  养和素质提升。重点加大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

  二是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并能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制度。

  三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四是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鼓励企业以岗位为基础,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并给予相应待遇,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职业发展。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等支持。

  五是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高技能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高技能人才流动渠道。(编辑张颖)

  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解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本报记任意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如何?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有哪些?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同志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问:哪些人才是高技能人才?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如何?

  答: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这些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截至2009年底,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

  同时,高技能人才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问:《规划》提出了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哪些目标和主要任务?

  答:总体来说,我们的努力目标主要有3个基本方向。

  一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

  二是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是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将得到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同时,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有效激

  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问:为了完成《规划》确定的这些目标和任务,我国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答:我国将通过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度提高,使用效能明显增强。重点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二是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三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四是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五是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六是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七是以强化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八是切实加大投入,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三类技工人才直接入户

  2012-09-0707:01:00来源:广州日报(广州)有0人参与

  《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方案》降低门槛吸引全国技工人才直接入户

  本报讯(记者陈明、张翔宇)日前通过的《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方案》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的对象范围,降低了高技能人才入户门槛,同时欢迎全国各地技工人才直接来东莞入户发展。对于这一消息,东莞市各大企业和人才市场反映强烈,纷纷表示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挽留人才,对于东莞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间接提升提供平台。

  设绿色通道任何部门不得增设门槛

  “作为制造业城市,我们要怀着开放包容心态,欢迎全国高技能人才来莞工作、创业。”市长袁宝成的一席话,让拥有高级职称证书、拥有高级技术的技工、工程师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工作方案》明确规定,由新莞人服务管理部门实行统一受理,参照积分制入户“条件准入类”受理方式,对资料进行初审和分送,各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审核验证工作。对于条件符合的,公安部门落实入户迁移办理手续。此外,申请人原则上向自有居所所在镇街的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申请入户;无自有居所的,向工作单位所在镇街的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申请入户。

  为了提高效率,体现公平公开的原则,《方案》还明确提出建立“绿色通道”,要畅通入户渠道,确保获得入户资格的申请人顺利迁入自有产权居所或新型社区,任何部门、社区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不得在市政府已公布的条件外附加任何限制条件。

  除建立“绿色通道”外,还要求建立跟踪服务制度和定期报送制度,确保对有入户意向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率达100%。

  条件:高级工以上均可入户

  高技能人才是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即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和一级)的人员。

  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无违法犯罪和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记录的非莞户籍人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直接申请入户东莞:

  (一)具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

  (二)具备高级工职业资格,在莞稳定就业,且在莞购买社会养老保险满2年、45周岁以下的技能人才;

  (三)具备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省内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

  各方反应

  部门:宣传力度要加大

  市人力资源局综合规划科科长尹志权介绍,在此次方案通过前,东莞积分入户政策中,高级技术人才符合“条件准入类”标准的也可直接申请入户。而这次出台的方案则为高技术人才单独开辟的一个入户通道,“可以说是政府对高技能人才更加重视了。”

  尹志权说他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摸底统计一下在莞具备入户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数,同时还要做好向企业和相关人才的政策宣传工作。“我们会加强对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入户东莞。”尹志权说。

  技工人才:新政很有吸引力

  “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来说确实很有吸引力,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来自四川的计算机工程师张晓华告诉记者说,这意味着,他们将不再纠结于积分入户的漫长等待,同时,他也不会轻易转移到别的城市去折腾了,这对于稳定他们这样的外地人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东莞某职业中学的张老师认为,在东莞,拥有中高级技能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在,东莞的发展选择三重项目、选择制造业作为发展方向,首先需要稳住和发展的就是技工人才队伍。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北京铁路局冉洁孙国长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

  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使高技能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工作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并把握创业的机会,实现由单纯谋职到自身事业获得发展的重大转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1.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一项成本高,周期长,专业性强的培养,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的潜在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

  有的领导即使从安全管理需要出发,抓职工教育培训,抓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往往是追求“现得利”,缺乏长远规划,措施不够得力,工作得不到落实,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影响。

  2.忽视和漠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价值。虽然也有个别企业高技能人才享受了较高的待遇,但是就整体来说,高技能人才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提职提级等方面远不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价值受到冷遇。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技术工人被人看不起,很多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即使当了技术工人,对工作也不能尽职,缺乏主动学习钻研技术业务的精神。

  3.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制度不健全。不少企业还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待遇相对较低。有关制度不完善,路局对基层站段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硬性措施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必要的制度保证。

  4.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动力不足,基础建设滞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需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能速成,对培训的硬件投入有特殊的要求,而当前由于投入不足,教育设施设备落后,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标准和培训教学大纲、教材滞后,给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企业一方面在为缺乏高技能人才而焦虑、奔走、呼喊,另一方面却舍不得在培训上加大投入,造成培训动力不足。

  5.资格等级较高,而缺乏实践经验。目前技术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已进入常态化,但由于当前的职业资格鉴定成了“应试考试”,只要反复背诵操练题库中的考试题一般就能考核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和工作经历的严重背离,导致许多职业资格等级不低的技术工人一到实际现场,针对实际设备无从下手。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比较,更侧重于技能、技巧和经验,“高技”、“绝技”和“经验”的形成来自不断的学习、思考和积累。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1.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大环境。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大力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能鼓励和引导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使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应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他们的技术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要抛弃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重干部轻工人的传

  统观念,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2.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铁路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随着铁路快速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创新,以满足铁路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标,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对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学习提高。注重对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带徒是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师带徒的作用,按照企业需要和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明确高技能人才传帮带的责任,把带徒作为技师、高级技师的考核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技师、高级技师的绝活变为企业的共同财富,促进职工岗位成才。

  4.完善培训设施,规范培训体系。要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规范培训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依靠单一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凡是适应企业特点,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动力支持的培训模式就是合适的。比如岗位练兵、技能大赛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训模式之一,它既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又可以锻炼技术工人的心里素质,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所以制度化的岗位练兵、技能大赛为技术工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提高技能水平渠道。

  5、搭建培训平台,实现动态管理。企业应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推动高技能人才不断

  进取。要使高技能人才有一种危机感。今天是高技能人才,不能说明永远是高技能人才。因此要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管理,让高技能人才时时感到有压力,也让非高技能人才有动力,有奔头。通过经常化、制度化的动态管理,使企业拥有一支具有旺盛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6.要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铁路技术院校虽已移交地方管理,但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可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化培养。院校要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优势,走和高职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最重要的舞台是企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要有主体意识,为技能人才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创造条件。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数量更应重视质量,需要全方位的统筹考虑。解决好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推荐访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高技能人才 工作会议 高技能人才 人才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