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乡村公共设施(8篇)

发布时间:2022-12-29 13: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国外乡村公共设施(8篇)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也充分表明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构建农村产业链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外乡村公共设施(8篇),供大家参考。

国外乡村公共设施(8篇)

篇一: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也充分表明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构建农村产业链优化农村的生存环境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相关规范的缺失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连带着这些地区的产业规划也备受重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祖硕刘保东李鹏飞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0期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健全,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加速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探讨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路。

  Abstract:TheruralpublicservicefacilitiesbeingimperfectnowinChinaisamajormanifestationoftheimbalanceofurban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Topromoteruralpublicservicesystemsandbuildmoreperfectruralpublicservicesystemsisanimportantissuefacinggovernmentcurrently.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oftheruralpublicservicesystemconstructionandproposesimprovementprograms.Besides,italsoexploresthecountermeasuresoftheruralpublicservicesystemconstruction.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新农村;改进方案

  Keywords:publicservicefacilities;newcountryside;improvementprogram

  中图分类号:F29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023-02

  1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作用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能够体现出该区域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高低。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则主要反映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上。加快农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三农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在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部分,是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在农业生产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作用于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组织形式,直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地区的福利水平。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也充分表明,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构建农村产业链,优化农村的生存环境[1]。

  2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相关规范的缺失自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连带着这些地区的产业规划也备受重视。但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村地区的规划体系与城市规划尚有不小的差距,农村地区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规划体系,这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未经科学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一部分公共服务设施无法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现阶段,国内主要参照镇规划标准进行农村建设规划。这套标准仅仅给定了农村公共设施的类别、项目,但等级的划分只有中心镇和一般镇两级。新标准中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指导比较笼统[2]。

  2.2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服务于农村居民,因此它的具体项目和建设规模应该根据居民的需求而定。总的来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人口数量决定了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及农村特定的生活习性决定了村落的布局和规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而且据中国统计局调查显示,上一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917元,这个水平低于同年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城镇居民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需求远高于农村地区。

  2.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仍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造成了虽有规划但没有积极付之于实施的状况,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出现供给数量和质量达不到预期,结构欠佳且地区差异明显等诸多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受影响。由此可见,中国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与城镇地区尚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尚未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标准。[3]

  2.4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有限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公益性服务设施通常被视为“福利品”。虽然近几年农业产业和市场经济都在进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也从政府供给逐步转向政府与市场混合供给,但就整体而言,市场供给模式尚未普及,而且供给数量有限,所以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与村经济集体共同承担。由于资金有限,政府只能以政策支持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供给,其余的部分需要村庄自己承担。而村庄经济差异较大,集体经济较好的村,有能力支持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经济情况较差的村,不会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本村的经济财政预算中。

  2.5权责不明确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因利益和权责关系的冲突,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不明确,导致供给主体发生错位。首先是相关部门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方面产生缺位。各部门不仅有“重管理、轻服务”的通病,而且过分关注对于利益和权责关系的划分,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因利益或权责关系冲突而相互争执,在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工作上也相互推脱。此外,各级政府、各部门对于公共服务供给责任的划分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制度或体系。其次,乡镇政府在供给过程中的错位。一方面,由于上级政府的缺位,乡镇政府承担着与其财力极不相当的职能,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乡镇政府职能过宽,机构设置过多,行政性支出较大公共服务性支出处于萎缩状态[4]。

  2.6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维护管理[5]。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6]。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改进方案

  3.1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法现有《镇规划标准》关于村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编制体系和标准控制的内容和深度不足,使得村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处于无章可依的尴尬境地,城市和乡村之间缺少过渡和衔接。因此,必须完善有关规划法规体系,制定与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配套的有针对性的村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实施细则,制定村镇规划法规管理条例[7]。另外,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权力的倾向,农民作为服务的对象和接受者,在机制体系缺失的前提下,根本没有参与和表达意愿的机会。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听证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民拥有参与的机会,进而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在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果的检验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和评价机制。

  3.2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通过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空间布局进行处理,在村民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布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了提供服务设施的功能,需要对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互补性进行考虑,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布置各类设施,进而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效应。另外,政府作为一个服务机构,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渠道方面,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拓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渠道,逐渐从单一的政府直接供给转变为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在公共服务建设中,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各种社会公共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农户广泛参与方式,进而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服务农村公共体系的新格局[8]。

  3.3构建多元化的供给模式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政府和村集体供给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市场经济调节的作用,对企业、组织或个人进行积极的引导,逐步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主体通过法律规范等进行统一的管理,进而形成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多中心的配置模式[9],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的选择范围和选择途径。

  3.4吸引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过程中,不断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不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一个吸引民间资金进入的融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筹集更多的资金。一是有效利用财政政策工具,不断吸纳信贷资金的投入;二是对财政支农方式进行创新,随社会资金进行引导和鼓励,进而增大投入的力度;三是建议财政应花大力气安排财政资金,加大对纯公益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采用政策激励的办法,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领域,利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开拓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丰富农村吸纳社会资金手段[10]。同时鼓励工商企业主担任村经济顾问与村进行结对帮扶,解决村集体经济不足的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题;由村集体组织农民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村道整治、河道保洁、村庄美化等以投劳为主的建设任务。

  3.5明确权责作为管理者的地方政府负责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规划、公共政策的供给、组织与监督以政府为主体、市场及第二来源为补充的投资者,在以政府财政拨付前提下,由国内外企业、个人和社会集团等通过投资或捐赠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设施。设施的运营组织实体分为,政府建立的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民间组织。公众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过程中扮演被服务对象、规制对象、参与者等角色[7]。

  3.6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并加强监督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经济管理体制,通过承包、转包、出租、合伙经营的方式,实施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革。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行功效[11]。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作是一项庞大而重要的工程,不能杂而无章.要保证农村和农民受益,就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的机制,同时注重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孙继军.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3):23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孙继军.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3):2325.

  [4]于静,蔡文婷.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规划对策[J].山西建筑,2012(3):01-02.

  [5]周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1(14):39-40.

  [6]张征良,张喜梅.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管理[J].管理观察,2012(2):122-124.

  [7]姚忍韬,苏志华.村镇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策建议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2(1):1-4.

  [8]余世喜,李喆.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南方农村,2006(3):11-13.

  [9]魏涛.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多中心供给模式[J].攀登,2007(1):35-38.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0]郭伟,曹琳剑.拓宽我国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途径之我见[J].现代财经,2009(10):77-80.

  [11]汪克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商业,2008(5).

篇二: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电商基础设施是否有助于农民增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聂昌腾;庄佩芬;谢桂花

  【摘要】完善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范围,还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文章选用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2011~2016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对数函数计量经济模型,并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收入弹性系数在0.1以上,且东、中、西部差异不大;而交通基础设施中的等外公路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存在区域差异,东、中部相较于西部抑制作用更大.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前提,各地区应充分利用政策契机,稳步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7)001

  【总页数】10页(P7-16)

  【关键词】电商基础设施;农民收入;地区差异

  【作者】聂昌腾;庄佩芬;谢桂花

  【作者单位】福建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福建福州35001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一、引言自2004年起,国家连续十五年发布以“三农”为核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投入持续增加,粮食生产连年取得丰收,农民收入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当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弱点开始显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面临生产成本高企和收购价格走低的双重压力,农民从农业生产中的可得收益减少,增收困难。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与“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6%相比,增速明显放缓,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此外,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也要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渐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加成为破解“三农”新难题的关键,农民富裕也成为衡量乡村振兴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多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试图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断弥补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不畅通等短板,强化电子商务对农业的支持,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本文试图从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视角分析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以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二、文献综述学术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关注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广泛而深入。农村基础设施是向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总和,被称为“社会间接资本”[1]。通常,农

  村基础设施被分为三类:一是生产服务设施,如农业科研、水利设施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如文化、医疗设施等;三是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如道路、通信和教育设施等[2]。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生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服务型基础设施,由于研究时代不同,各分类下的细项有些许差异[3]。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而体现出对基础设施更强的依赖性。国内关于“三农”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农村基础设施确实对农民收入提高有促进作用。林毅夫早在2001年就指出,农村的电力、水利等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4]。同年,李纯英研究认为国家大规模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5]。而方晓婀等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她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增加农民收入,包括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农民素质[6]。相同的,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种促进作用。Winters等调研15个国家的农村数据后,证实了较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农民获得更高的收入[7]。Gibson&Olivia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数据,也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贫困[8]。近年来,一些学者并不是笼统地去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而是从某一具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出发去探索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如毛园园和李白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贡献率在0.02~0.09之间[9]。周春平运用江苏省县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等级公路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有正向显著影响[10]。此外,钟熙维和周银斌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方法分析通信基础设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益,研究发现通信基础设施促进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1]。但是,有些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彭代彦在2002年的研究中就发现农村生产服务设施中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增加了农业生产支出,减少了农民收

  入[12]。郝二虎等的研究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基础设施都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像农村教育、农村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存量并没有发现对农民收入有显著影响[13]。还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差异,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却显著为负,即农村基础设施不能促进农民增收[14]。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对农村电商的投资也在逐步增加,这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黄丽娟等认为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农村经济放缓和农民增收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驱动要素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农村电子商务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崭新驱动力[14]。Couture等通过对中国100个村庄开展随机干预实验,发现在农村中建立快递收取点和电商终端,有助于农村经济福利的提升[15]。但是,农村电商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作用机制并非水到渠成,而是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村电商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钟燕琼的研究指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物流设施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应该稳步推进农村宽带的普及,同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物流发展[16]。李秋斌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发现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尤其是加强贫困地区的信息、交通、物流设施建设,是农村电商扶贫成功的原因,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验[17]。马泽波也认为电商基础设施对农村电商扶贫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电商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发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交通、网络、物流基础设施[18]。综上,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非全都是单向的正向促进作用,也有学者指出了农村基础设施会抑制农民收入增长,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等生产服务设施;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还应注意区分区域差异。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不同类别的农村基础设施作用机制不同,若不加区别地笼统对待,则可能导致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浪费。如近年来部

  分学者针对交通类农村基础设施、通信类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就属于“于细微处见真知”。三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开创了新的路径,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成为政府、企业、学者们的共识,但是农村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受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制约。四是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梳理,与农村电商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五是学术界对于农村电商、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之间作用机理的研究多见定性分析,定量的实证研究还鲜有发现。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运用定量实证分析方法,探究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一)模型设定基于上述的原理分析,并参考钟熙维等[11]针对农村通信基础设施、任晓红等[19]针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之间作用机理的研究,本文将检验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是否会影响农民收入的计量模型设定为如式(1)所示的面板回归形式:LnYit=∂0+∂1LnEINFRk,it+ΣβιLnXι,it+εit(1)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t年i地区的农民收入;EINFRk,it代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关键变量;k代表不同的解释变量;Xι,it为控制变量,代表影响农民收入的其他因素;βι代表对应控制变量的系数,l代表不同的控制变量;εit代表随机干扰项。(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农村居民收入(INC)为被解释变量,数据来自201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13年以前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是农民人

  均纯收入,2013~2016年统计的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参考张笑寒、金少涵[20]和任晓红等[19]的研究成果,认为二者实际上差距不大,因此可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统称为农村居民收入。2.解释变量农村宽带网络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而农村硬化道路可加快物资运输速度扩大运输范围,两者匹配后可以降低生产资料、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了农产品滞销的可能性[21],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本文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并作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本文将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BD)作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BD=(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农业人口)*100。(2)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指农村地区的公路,学者们对农村公路的概念有诸多不同定义,国家也未对农村公路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的统计,根据国家对等级公路、等级外公路的功能划分,并考虑农村电商发展中对公路诉求的特性,选取等级外公路作为替代指标。为了使各省区等外公路指标具有可比性,本文将等级外公路密度(RD)作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衡量指标,计算公式为RD=等级外公路里程/行政区域面积。3.控制变量为了尽量减少遗漏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而造成模型估计的偏误,本文结合现有研究和农村电商发展实际,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最终选取影响农民收入的4个变量。解释如下:(1)财政支农水平(FIN)。长期来看,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会对农民收入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学者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机制[22],因此,本文将财政支农水平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鉴于2007年后统计部门将农业、林业、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合到一

  起统称为“农林水事业”,故用“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来衡量财政支农水平。(2)农村能源供应(ELE)。随着村村通电工程的落地,电力已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利用最为普遍的能源,因此本文选择农村用电量作为反映农村能源供应的代理指标。(3)农业科技进步(IT)。技术进步会释放大量劳动力,并加速农村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进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本文将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另一控制变量,并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代理指标。(4)公路运输周转量(TUR)。除了上述的控制变量外,考虑到农村电商发展中具有代表性且可能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将公路运输周转量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在农村电商流通形态中,商品从商家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中间环节要比城市电商多,而且周转量本身就反映了经济活跃程度,因此公路运输周转量可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4.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国家从2011年开始在统计年鉴中统计农村宽带接入户数指标,因此本文采用2011~2016年的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相关计量分析。由于京津沪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80%,且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而西藏自治区的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因此研究样本剔除上述四个省级区域。各省份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表1列出了文章主要数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指标符号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农村居民收入INC1629460.5343100.7673909.3722866.07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BD1627.8631666.733401.590163938.84198等外公路密度RD162958.52631058.30126.24441.88财政支农水平FIN162474.18206.5713104.741008.6农村用电量ELE162280.8099411.52444.11869.3农业机械总动力

  IT1623782.6513004.478410.613353公路运输周转量TUR1622108.7271845.74475.427392.37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变量的相关性检验为削弱数据中可能的数据波动和异方差,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看(见表2),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公路运输周转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2,呈高度相关关系,并且与财政支农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高,为0.776。这提醒我们,回归模型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变量可能与其他某些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易导致对未知参数的估计出现有偏估计,因此必须谨慎对待。表2变量的相关性检验农村居民收入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等外公路密度财政支农水平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公路运输周转量农村居民收入1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0.880∗∗∗1等外公路密度-0.1130.01101财政支农水平0.516∗∗∗0.520∗∗∗0.229∗∗∗1农村用电量0.572∗∗∗0.731∗∗∗0.275∗∗∗0.726∗∗∗1农业机械总动力0.209∗∗∗0.239∗∗∗0.163∗∗0.776∗∗∗0.632∗∗∗1公路运输周转量0.300∗∗∗0.341∗∗∗0.1170.704∗∗∗0.697∗∗∗0.852∗∗∗1注:相关性检验中各变量均采用对数值,***、**分别表示在1%、5%的水平显著.(二)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为了检验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需先进行模型的选取。由于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公路运输周转量高度相关,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剔除农业机械总动力变量。基于上文变量间相关性检验,本文通过三个步骤将核心解释变量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等级外公路密度以及剩余的控制变量引入回归模型。首先,将核心解释变量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等级外公路密度引入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模型1所示(见表3)。其次,添加已被学者证实的对农民收入有影响的控制变量,包括财

  政支农水平和农村用电量,估计结果如模型2所示。第三,继续加入本研究认为可能对农民收入有影响的且比较能反映农村电商发展特性的控制变量,即公路运输周转量,估计结果如模型3所示。在回归模型选择上,用F检验来判断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的选择,对变量初步回归后,F检验拒绝原假设,因此存在固定效应;然后,通过Hausman检验来确定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H检验对应的P值为0,故接受固定效应模型。除了统计数据说明应该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外,从完备性角度来讲,模型中难以包含所有影响因素,可能存在遗漏变量的情况,导致内生性问题产生,而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能较好地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此外,遗漏的变量与模型解释变量的关系难以确定,而固定效应相较于随机效应的假设则更为宽松,相对而言可降低犯错误的可能性。表3模型估计的结果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收入对数模型1模型2模型3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对数0.339∗∗∗(0.0235)0.118∗∗∗(0.025)0.130∗∗∗(0.0247)等外公路密度对数-0.344∗∗∗(0.0531)-0.155∗∗∗(0.0405)-0.178∗∗∗(0.0403)财政支农水平对数0.494∗∗∗(0.0514)0.442∗∗∗(0.0533)农村用电量对数0.234∗∗(0.0797)0.187∗(0.0793)公路运输周转量对数0.115∗∗(0.0401)常数项10.68∗∗∗(0.362)5.764∗∗∗(0.524)5.597∗∗∗(0.513)样本数162162162adj.Rsq0.7820.8930.898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括号内的数值为对应的标准误.通过表3可以发现,三个模型主要自变量除了系数发生变化外,其显著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模型3在加入公路运输周转量控制变量后关键解释变量的系数相对于模型2变得更大,公路运输周转量变量本身估计结果也显著,所以模型3的估计结果更为准确合理,具体分析如下。

  从解释变量来看:一是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效应,其弹性系数为0.13,即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每增加1%,农民收入增加0.13%。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农产品上线速度,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要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必须借助电脑来开设、装修和运营网店,同时电脑必须通过宽带接入因特网。此外,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还可以促进农村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推广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和促进知识的传播。二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负效应,其弹性系数为-0.178,即等级外公路的密度每增加1%,农村居民收入反而降低0.178%。估计结果与预期相反,这极有可能是源于等外公路、等级公路对农民收入存在此消彼长的反向影响联系。等外公路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负向影响和等外公路、等级公路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反向影响关系的结论与周春平[10]的研究结果一致。对控制变量而言,财政支农水平显著地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其弹性系数为0.442。财政支农主要通过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或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支出来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这个结论与白志远、乐美媛[23]的研究结果一致。农村能源供应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为0.187,表明农村用电量每增加1%,农民增收0.187%。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地区经商、办工厂的现象增多,用电量相应增加,而农民非农收入比例逐渐提升,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公路运输周转量对农民收入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公路运输周转量每增加1%,农民收入将提升0.115%。近年来,伴随电子商务一起发展起来的还有物流经济,在农村电商形态中,农产品从网店销售成功到最终消费者手中,一般需要经过从发货地出发并经若干中转中心才能到达。这个物流运输过程需要产品的多次周转才能完成,公路运输周转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农村电商发展的加快,会对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公路运输周转量增加也体现了当地高效的产品流通效率,是市场更加活跃的一种表现。

  (三)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在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合理。由于东部地区的回归模型中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故剔除控制变量财政支农水平。从表4的统计结果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差别不大,弹性系数方向相同且比较接近,而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环境中,宽带接入户数指标确实是影响农民增收与否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东部水平差不多,弹性系数都在-0.3左右,且东部地区抑制作用更大,也更加显著。而西部地区的弹性系数不到-0.2,相对于中西部来讲,抑制作用更小。可能的解释是等外公路较之等级公路更为低劣,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相应的等外公路对农民收入的抑制作用也逐步降低。从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其他因素来分析,一是对于财政支农水平变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弹性系数更大且更加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我国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经济更加落后,而且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对财政的补助依赖性更大,故财政支农水平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也更大。二是对于农村用电量变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中部影响显著,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通过检验,西部地区不是很明显,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我国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发展落后,产业化结构升级较慢,因此对电力的需求水平较低,而东部、中部地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农村中第二产业发展快,因此对电力的需求更旺盛,因而用电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差异。三是对于公路运输周转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三个地区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东西部影响较为显著,东部和西部地区回归系数分别在5%、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中部地区不是很明显,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航空周转,都需要依

  托大型的物流中转中心。国内主流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都会将主要的物流中转中心设在具有战略位置的大型城市,如东部的沈阳、南京、杭州和广州,西部的成都、重庆和西安,而中部地区一般仅设武汉,因此东部和西部地区公路运输周转量对农民收入影响效应更显著。表4分地区模型估计结果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收入对数东部中部西部每百人宽带接入户数对数0.194∗∗(0.0666)0.149∗∗(0.0438)0.136∗∗(0.0479)等外公路密度对数-0.305∗∗∗(0.0769)-0.276∗(0.128)-0.195∗∗(0.0660)财政支农水平对数0.211∗(0.103)0.502∗∗∗(0.133)农村用电量对数0.510∗∗(0.162)0.762∗∗(0.242)-0.108(0.134)公路运输周转量对数0.205∗(0.0872)0.0962(0.0678)0.216∗∗(0.0768)常数项6.123∗∗∗(1.203)5.104∗∗(1.478)5.934∗∗∗(0.859)样本数484866adj.Rsq0.8340.9080.892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括号内的数值为对应的标准误。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中国统计局2017年分类标准:东部地区包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海南、广东;中部地区包括吉林、山西、黑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广西、重庆、陕西、贵州、青海、宁夏、云南、新疆、甘肃.五、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利用中国2011~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东部、中部和西部间差异不明显;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中的等外公路设施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抑制作用,且区域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区域的等外公路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弹性系数在-0.3左右,而西部地区不足-0.2。此外,本文关注的公路运输周转量对农民收入也有显著的正向

  促进作用,而且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西部的公路运输周转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中部地区则不明显。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对于合理制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有较大的启示:一是应大力建设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进村、入户,逐渐降低宽带资费,减轻农民的成本负担;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宽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加快农产品上行速度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范围。但中国广大农村区域的网络基础设施仍然很落后,每百人中宽带接入户数的比例非常低,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投入,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二是继续优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管21世纪以来中国的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公路村村通工程的有效推进,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但我国农村的公路网络体系、公路密度以及人均公路里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跟不上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因此,仍需实施交通设施先行发展战略,提高农村等级公路密度,减少质量低劣的等外公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稳步提升农民收入。三是逐渐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区域农产品的周转速度,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品类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参考文献:

  责任编校:陈强,王彩红

  【相关文献】

  [1]鞠晴江,庞敏.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2]彭代彦.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02,(5):79-82.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收入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皖省例证与政策选择[J].改革,2012,(5):5-23.[4]林毅夫.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基础设施的牢固[J].调研世界,2001,(7):3-4.[5]李纯英.国家投资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J].经济问题,2001,(12):41-43.[6]方晓婀,张秀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收入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9,(11):42-43,161.[7]WintersP,DavisB,CarlottaG,CovarrubiasK,QuinonesEJ,ZezzaA,AzzarriCandStamoulisKAssets,activitiesandruralincomegeneration:Evidencefromamulticountryanalysis[J].WorldDevelopment,2009(37):1435~1452.[8]GibsonJandOliviaS.Theeffectofinfrastructureaccessandqualityonnon-farmenterprisesinruralIndonesia[J].WorldDevelopment,2010,(38):717~726.[9]毛园园,李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比较——基于中国30个省区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28-33.[10]周春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江苏省2000-2014年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9):6-12.[11]钟熙维,周银斌.通信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升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6,(3):112-117.[12]郝二虎,胡凯,陈小萍.农村基础设施存量的增收效应——基于全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5,(4):64-68.[13]陈银娥,邢乃千,师文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97-103,144.[14]黄丽娟,赵文德,窦子欣,汪玥,朱慧.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电商生态系统构建及仿真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8):33-42.[15]CoutureV,FaberB,GuY,&LiuL.E-CommerceIntegr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EvidencefromChina(WorkingPaper)[D].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2018,No.24384.[16]钟燕琼.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173-175.[17]李秋斌.“互联网+”下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的案例研究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79-188.[18]马泽波.农户禀赋、区域环境与电商扶贫参与意愿——基于边疆民族地区630个农民的问卷调查[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5):47-54.[19]任晓红,但婷,侯新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来自中国西部地区乡镇数据的证据[J].西部论坛,2018,28卷(网络首发).[20]张笑寒,金少涵.财政农业支出的农民收入增长效应——基于收入来源的角度[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46-55.[21]张亦弛,代瑞熙.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3):90-99.[22]罗东,矫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2):48-

  53.[23]白志远,乐美媛.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1999-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政监督,2018,(9):86-93.

篇三: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惠恩才;赵军蕊【摘要】在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及融资理论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分类,并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流行的项目融资模式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道路.同时,借鉴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经验,分析我国建设融资以及项目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24)005【总页数】7页(P585-591)【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融资对策【作者】惠恩才;赵军蕊【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9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一半以上,他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我国整体的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是“三农”问题却一直是我国的难题,是经济、社会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且是首要任务,

  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并在随后几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都重点强调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国内外专家学者也都表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农村社区完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载体和前提。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制约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水利建设不完善,农产品的产能就会大大地减少,公路不畅通就没有足够的货物流通能力,农民的粮食也就不能变现等;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关系到农民整体的生活质量,如用电问题、饮水问题、环境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是软件设施的建设,农村的医疗保险和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重点难点就是资金问题。由于我国财政体制不完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投资有限,而我国金融服务及政策也没有向农村建设倾斜,因而难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引进私人投资的各种机制也不完善,部分大项目可以运用项目融资模式,小项目很少能吸引到资金。因此要系统地分门别类地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渠道和来源,确保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推动整个农村发展,因为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1.1农村基础设施的含义基础设施从其属性上来说属于公共产品。最早出现基础设施是在军事领域对战争竞争力的研究中,基础设施被定义为对社会生产力有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作用的经济项目。首次将基础设施引入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是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他在1943年所写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中,认为应该把投资

  领域的重点放在社会基础设施上[1]。基础设施在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构下分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换句话说,在农村地域的基础设施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关于农村基础设施概念及范围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费振国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融资研究》中对农村基础设施是从农业生产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角度定义的,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指再生产的能量转换、物质交换与循环等整个过程中物质的投入及社会条件的有机整体;彭代彦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中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一种投资周期长、外部效应大、为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最基本服务的设施;作者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公共物品重要的一部分,是具有一定外部性的,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基础。农村基础设施要从公共经济角度依据项目区分理论进行划分,将其分为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经营性基础设施。根据项目的性质设计项目融资中投资结构、运作模式的选择、资金来源的渠道以及权益的最终归属。1.2融资理论依据1.2.1公共产品理论最早是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对公共产品提出了较明确的定义,之后该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假设产品Xi表示第i种商品的供给量,而表示消费者h对Xi的消费,当时,即每一个人对该商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商品的消费,那么该商品为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收益的排他性,二是效益的不可分割性,三是消费的非竞争性。根据公共产品的特性将公共产品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又划分为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垄断性质的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与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优效性的准公共产品。1.2.2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失效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其政治权利,本着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职责,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政府分配行为。它能够弥补市场不足,着眼于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对经济宏观调控和对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功能。公共财政的职能:一是资源配置职能,通过政府的职能和权利把有限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二是财政收入分配职能,通过税收机制和转移支付体系将收入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三是调控经济职能,通过特定的财政手段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四是监督管理职能[2]。1.2.3农村金融体系理论农村金融就是一切与农村货币资金融通和信用有关的经济活动。农村金融的涵义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农村发展过程中对金融的需求相对应,不能局限于只为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而是要包含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相互联系的组织体系,有明确的分工和交换;其次,农村金融具备双重特征,不仅具有一般金融体系的特征,还需具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形态,也就是说不仅属于整个金融系统的一部分,还属于农村经济的一部分,具有一般储蓄、信贷、结算、理财、投资等功能,还要有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功能。1.2.4项目融资理论项目融资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其背景为国际债务危机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大量举债而加剧。在这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基础设施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但是政府的财政并不能支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样财政困难和基础设施需求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而且不只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首次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方案的是土耳其总理奥热扎尔,他在探索公共项目

  私人参与的模式时提出了BOT,随后崭新的模式就发展起来了。项目融资是以项目为导向,将项目的资产、现金流、未来收益等作为抵押来进行有限追索或无限追索的融资活动。项目融资在设计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的项目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融资结构和模式。2.1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概述2.1.1BOT融资模式BOT模式是一种最典型的引入私人资本和外资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模式。其主体思路是政府出让特许建设权和经营权,投资方独立或联合其他投资人或公司组建一个项目公司,整个项目公司就以项目为主,为其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投资方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在特许经营期内运营该项目所获得的效益,等特许经营期满之后,该项目就会无条件地无偿或低价转让给政府。BOT融资模式是将多个投资人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以平衡和分散风险。该模式具体操作起来非常复杂,要保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成功应用BOT融资模式,则需做好以下前提工作。(1)农村基础设施本身对贷款资金不具有吸引力,所以要在项目实施之前,设计出适合的融资结构,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来源的连续性与稳定性。(2)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特殊性,投资结构和管理设计要符合其项目特点,整个运作需要在平衡各投资者的利益和风险的前提下,确保该项目有主要投资主体或负责人,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2.1.2PPP融资模式PPP模式是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模式。这个合作模式并不像BOT模式那样由政府对项目进行研究、设计和提出可行性报告之后再引入私人部门,并在一段时间内全部转给私人部门,其中包括项目的效益、责任、风险等,而是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及政府扶持优惠措施的资信来安排融资。在这里,项目一开始就让私人部门参

  与进来,对项目的可行性、设计技术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成立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特许权协议,在对项目进行招标建设即运营期结束后移交给政府。PPP模式是对BOT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突破了公共项目引入私人部门的诸多限制,特别适用于一次性的、大型的项目,如地铁、监狱、医院、学校等。PPP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公共项目建设中已经很常见,基本上运用于可经营性项目,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没有相应的借鉴案例。2.1.3PFI融资模式PFI模式,即私人主动融资,是由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也是一种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模式。政府根据所需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投标由私人部门对该项目进行设计、建设与运行,在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完好地移交给政府,其经济效益来源是从政府部门或享受服务的一方收取的费用。PFI可划分为3种模式,一是直接向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融资与运营,项目的收入是政府向其支付的适用费用或影子价格。二是收费自立模式,即私人部门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收回成本获得收益,该模式与BOT模式基本一致。三是公私合营模式,即政府会投资一部分,但依然是私人部门主导,具体的收益或费用收取等可在协议中具体协商。由此可见,PFI模式更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类型的项目可选择不同的PFI模式。2.2项目融资有效模式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选择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时,要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投资者的偏好、外部环境、战略规划等进行设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2.2.1根据项目及发起人自身条件设定有限追索有限追索本身也是项目融资的一大特点,为了实现项目融资过程中对项目发起人实施有限追索,必须加强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和项目借款人在项目的一个特定阶段提供强大的来自投资者以外的信用支持。

  2.2.2确定项目参与者对项目风险的承受能力一个成功的项目融资结构是不会使整个项目的风险全部由项目发起人承担的,应将项目的风险在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其他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确定项目的各个参与者对项目风险的承受能力和程度,充分认识和利用规避风险的方法,尽量使其融资结构最优化,风险最低。2.2.3使项目融资过程与项目的市场效益相适应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行周期长,融资需要持续性,而私人部门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从市场上获得经济利益,所以整个项目融资的连续性要与项目的市场效益联系起来,相互配合,从而使项目的投资者获得最大的利益。2.2.4融资成本最低化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体收益低、所需的金额大、周期长,所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融资成本是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降低融资成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融资结构的设计,合理选择融资渠道,优化股份与债务所占的比例;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其建设与运营都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或地方都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因此不管是在贷款还是其他融资方式方面,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可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3]。2.2.5使项目的信用结构多样化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本身吸引贷款能力不强,这就需要设计更多的信用结构来吸引贷款或其他方式融资,可以从项目的产品购买、建设、资源开发、设施利用等方面进行设计,如政府对基础设施的产品购买协议,就可保证该项目稳定的现金流,投资者也能获得一个稳定的信贷资金,从而减少对项目其他资产的信用关注程度,也提高了项目的负债率。2.2.6把项目设计成表外融资,分散风险一般情况下,项目是要设计成表外融资的,这是实现风险分散的重要一步,也是为

  了对借款人的有限追索,其追索权仅限于项目公司的现金流量和资产。除此之外,其最大的价值就是使项目的投资人参与到比其公司资产规模大的项目中来,同时又将投资风险分散到更多的项目中去。总而言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没有固定可循的模式,每个模式在每个具体的项目上都要进行演变和修改,以使其与项目相适应。2.3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选择2.3.1非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1)非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如大型水利、义务教育、农村公路、渔港渔政等项目融资的特点:第一,项目规模中上,资金规模大,一般个人和企业很难单独承受,需要政府拨款、银团贷款等;第二,投资的成本回收性小,因为项目接近纯公共物品,如农村公路、水利、义务教育基本上不能向其使用者收取费用,所以融资成本很难收回;第三,运营维护成本高,这些设施不只是投资建设,而主要是运营,如公路路面的修缮、水利设施的维护、义务教育所需师资、管理队伍的提供等[4]。(2)非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投资主体及责任。该类项目大部分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包括中央投资与地方投资两种情况。中央直接投资建设一般是通过财政建立专项资金,或者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或者利用转移支付的方法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般的程序为政策规划、拨款修建、运营维护。中央直接投资的项目包括关系到农村整体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如大型水利建设、农业科技研发项目、省际相连的农村公路以及省内的一些大型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额巨大,省内财政提供困难时,中央财政也可提供支持。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建设时,一般来说,地方性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可由省级政府主要投资建设,地方区域性强的项目可由省级政府发起,县市地方政府主要承担建设。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其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职责分工明确,所以能够有完备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直接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成功的关键是将基础设施科学

  分类,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效用最大化,并做到不重复建设,也不使其短缺。(3)非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案例——农村公路建设的项目融资应用。上文将农村公路归为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是区域性的纯公共产品,因为农村公路并不能像高速公路那样对来往的车辆收取一定的费用,整个公路虽然在使用上有一定的排他性,但就其总体的性质来讲是不具有经营性的。农村公路分为县道、乡道和村道,农村公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国计民生,是国家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传统模式上讲,由于农村公路不具有经营性,对私人部门的吸引力有限,BT模式是吸引民间资本最基本的模式,但是也不排除可用BOT模式。由于该项目必须由政府进行项目的整体战略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所以在项目的一开始不能让私人部门参与其中,因此PPP模式与PFI模式就不适用于该项目。2.3.2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1)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特点。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农村电网、饮水设施、沼气池设施等,其融资特点:第一,建设期投资大,一旦建成后边际成本很小;第二,投资成本具有可回收性,项目可向设施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弥补成本;第三,投资风险小,设施的使用者固定,市场效应可预期,政府政策上也有相应的支持;第四,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如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的维护成本较低,并能通过向用户收费弥补。(2)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主体及责任。该类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具有垄断性质,如电网设施这类项目的融资主体已固定,均由国有相关企业来提供,农村的电网建设与维护以按片区的国家电网或南方电网为融资主体。这些公司资金实力雄厚,融资迅速,能够加快这些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些融资主体的责任同样是进行可行性分析、筹集资金、建设项目、运行和管理项目,其中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当中,财务分析占主要部分。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为企业

  的自有资金和银行的信贷资金。不具备垄断性质的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如小型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饮水工程等,这些项目是通过经营收费来回收成本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因此可在相应的政策下吸引私人部门投资建设,其融资主体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或以村为单位的集体企业。这些融资主体的主要责任包括:一是研究有关政策,对项目进行综合的可行性分析;二是与政府协调,与政府签订相关协议,取得相关授权或经营权;三是与产品购买者、设施使用者及施工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四是确定融资模式,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相关股权协议;五是负责项目的建设施工和经营管理。(3)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案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融资。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是区域性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规模适中,可通过经营回收成本,其外部性也较强,对社会贡献较大。并且财政部和水利部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有相应的政策,如“民办公助”方式,并对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自主筹集建设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补助[5]。从项目属性分析和国内外经验来看,小型的农田水利项目融资主体可为私人企业、集体经济或者农户个人,可以采用PPP的模式,整个项目的投资结构为股份制,由政府、企业、个人入股。政府参与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强大的项目背景,吸引更多的私人参与。若其水利收益范围更小,则可只由集体和农户两方面入股,集体资金占绝大部分,农户按其平均分配的股份出资,资金若还不足则通过农业贷款和政府补助等方式筹集,其建设和日常运营维护则由集体经济或企业承担。此外还可以完全由农户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筹集资金,成立项目小组,选出代表负责相关事务。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也可分很多种,并且根据地域性,项目性质也会略微发生变化。对于一些水利灌溉的技术改造工程,其投资贷款是具有政策性的,贷款一般为低息或无息,财政对银行进行补贴,或由政策性银行来执行,有时会给予担保和兜底补

  贴。在贫困地区,即使该水利项目经营性较强,但由于该地区较落后,集体或农户没有资金实力建设,则政府支持的力度要相对大一些,会提供较高比例的贴息。2.3.3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1)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特点。经营性基础设施接近于私人物品,其融资的特点是:第一,融资规模小。这种经营性项目区域性较强,受益范围固定,所以规模就相对小些;第二,建设周期短。由于规模小,从决策到执行都很快,建设也快;第三,融资风险小。因为规模小、建设周期短,不确定性因素少,而且该类农村基础设施大都是生活类基础设施,受益人群固定,有较稳定的市场。根据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特点,可直接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交由市场调节其供给。由于我国市场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的效率,政府的逐渐退出也符合“守夜人”的角色,其需要做的就是加强政策性的引导,完善国家的投融资体制,拓宽这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2)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主体和责任。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的中小型节水设备、农业机械以及农民或农户家庭自用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其融资主体一般是为其投资受益的村民。该类设施投资规模小,其融资主体担负的责任也相对简单,可以自主进行投资决策、资金的筹集、建设与运行。资金的来源为自筹资金和相应的政府补贴。(3)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由于这些项目都是小型项目,不存在大规模筹集资金的问题,也不需要特定的项目融资框架和程序,整个项目交由市场操作,政府进行政策性引导。将项目融资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根据他国的经验,政府角色的转变,投资主体、资金的多元化是前提条件;金融体系的完善是对项目融资强有力的支撑;项目融资所需的产权改革、市场准入创新、定价机制的合理性是必要条件,与此同时

  还要做好项目融资实施过程中的规划。3.1合理发挥政府在农村基础建设中的作用3.1.1明确中央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与职能是财政支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包括财政支农、国家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将耕地占用税的收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县级以下的配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1.2明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作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更加关注投入方式、产权制度、管护机制以及投资多元化方面的改革。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并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同时发挥政府投资向导作用,引导农民自主参与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产权制度上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和转让等多种形式。3.1.3明确省级政府作用根据各省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政策,发挥最大的效应。东部和中部较富裕的省份,基本上采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同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3.2建立多元化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体系3.2.1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提倡私人资本的大举进入,但我国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也不会像美国那样有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成立专门的建设基金。因此政府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而且根据各国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与政府的支持力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政府要在增加投资的基础上有总体规划,将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使其效用最大化。3.2.2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最被吸引投资建设小型基础设施的主体是农户和村集体,因为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具有建设的最大动力。我国可以通过对农村土地使用范围和产权方面的改革,发挥村集体土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已经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农村土地使用权作出了突破性规定,“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等”。这样村集体就能够通过集体土地来获得企业或资金的支持。3.2.3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企业发展了,必然会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带动本地区的发展,而本区域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机遇。从发展经验和结果来看,一般东部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较完善。3.2.4吸引国外资金国外资金包括外商的直接投资、双边政府之间的合作投资及多边机构提供的贷款与援助,其中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提供的优惠贷款、政策性贷款和一些无偿援助项目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很大的比重。政府可以申请利用这些贷款或援助项目,或者通过双边政府政策来引入国外的资本。重点领域可在农产品深加工、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生态农业及农村环境等。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集团,使其有实力与外商进行谈判、合资,有效地利用外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3完善农村金融体制3.3.1加大农村金融环境改善力度资金是融资最大的保障,除了财政资金的支持以外,要想弥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缺口,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国家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中来,改善融资环境。首先,要发挥好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作用。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准确定位在农村发展和农村金融的核心地位,因而要逐步扩展对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范围,有效地利用政策性信贷资金。农业银行要发挥对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的支持作用,有效地向涉农信贷倾斜。国家发展银行要将“三农”事业服务、民生改善作为重点,拓展对农村领域信贷的投放,并充分利用与国际上的联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资金[6]。其次,不断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银行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各地的情况,不断调整贷款产品,并推出新的涉农贷款产品,或根据资金需求积极创新抵押贷款,除了房屋抵押,还可开展仓储、盐田、运输车辆、船抵押贷款。最后,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提高其资本质量,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和支农能力。同时还要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县级市设立本区域的银行,使其金融机构更好地贴合农村。继续完善农业银行的“三农”事业部体制与机制,发挥农业银行的“惠农卡”在农村社保中的作用。完善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作用,开展小额贷款业务。还要放宽金融市场进入条件,降低设立和监管的门槛及标准,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从而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3.3.2改革银行项目评估机制项目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据统计,银行信贷资金占项目融资资金金额的80%左右。但由于融资项目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贷款周期长、风险结构复杂以及高技术性和杠杆性等,银行对其评估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是其中的一大难题,因而对其评估的难度更大。银行的评估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改革:一是认真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将其加以分类,研究各类设施的特征和属性;二是对各类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结构和风险进行专业研究和评估,

  充分利用担保、保险和政府作用来分担风险;三是相关投资主体评级是不可缺少的,其主要目的是考察主体的资产、信誉等,充分了解后才可放贷。3.4切实做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工作3.4.1增强产权制度灵活性在进行项目融资之前,一定要将产权分配确定清楚。项目融资可把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并通过产权的分配将外部效果内部化,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大部分基础设施只建设不管理,是因为经营管理和产权制度的缺陷,而管理的滞后也是因为产权的不明晰,所以要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将投资收益和责任统一,建立一个系统的、长效的机制。另外,还要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同种类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第一,收益范围广而分散、产权分割困难的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就要分离开来,将经营权通过签署特许经营协议、承包或租赁等方式转移出去,但所有权要保留在政府方;第二,区域性强、收益性可划分为单个农户的项目,完全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自行筹建、拥有、应用和管理,产权可归收益者集体所有,或归筹建和运营者所有;第三,经营性强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公开拍卖竞标的方式将产权转让,购买者可享有充分的所有权和使用权。3.4.2创新市场准入制度市场是进行项目融资的一个必不可缺的因素之一,首先要确定农村基础设施准入的类型,这样才能在改变政府单一投资的情况下,加大民间资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行政管理上讲,政府应该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将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跟随相关政策推向市场,开放小部分非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大部分准经营性和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政府的配套政策来提高财务效益,降低成本,调整需求供给函数。所谓相关政策就是一定的激励机制,如政府补贴、收费机制、政策性贷款和产权改革等。激励机制不仅要完善,政府监督也要到位,从而保证食品、医疗、教育、饮水和交通的安全。

  3.4.3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即农村基础设施有偿使用,要在确保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考虑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基本需求,体现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满足社会效益,将公共产品合理定价。不同类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定价方式和程序不同,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使项目投资者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非经营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因没有资金流入,无收费机制,也就不存在价格的定位,但是仍可创造条件,与能产生现金流的设施打包建设,形成一揽子工程,既可保证投资者的既得利益,又可创造社会福利;对于准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政府需要估算产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农村经济的需求和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的可承受力,进行直接定价,也可在初步估计后由公众议价再定价;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政府可根据相应的项目建设和融资的法律法规,对项目进行招投标,企业再根据相关的融资政策来计算内部成本和收益来填写招标书中的金额,政府根据中标单位的标的价格进行议价、公众听证等确定最后的方案,价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但是要确保公众利益。总之,合理的价格机制也是激励私人部门积极参与基础部门建设的重要前提[7]。3.4.4做好项目融资规划在项目计划实施之前,政府作为规划主体或监督者,应监督投资方对项目的整体及相关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并做好前期规划,规划方案应具有可持续性。另外要提高建设质量,引进先进的技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人的因素,包括设计者的水平、施工人员的经验和操作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等;二是方案因素,包括施工方案、组织设计方案、管理运营方案和投资机构方案等;三是技术因素,包括项目施工技术、运行时运用的技术等;四是材料因素,包括原材料、工程配件的质量等。要提高项目的质量和先进性就要从以上4个方面着手,放眼整体落实细节,做到建设一个项目,成就百年基业,造福几代人民。

  【相关文献】

  [1]李谱玲.BT融资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探析[J].企业导报,2012(3):12-16.[2]项英辉,薛飞,李荣彬.农村基础设施不同融资模式适用性的比较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5-29.[3]王春福.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9-56.[4]高鉴国.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社区供给机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63-321.[5]王真真.项目融资方式在农村公路筹资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1(6):157-198.[6]刘强.浅议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财税,2010(2):27-85.[7]张秀莲,王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分析[J].财经科学,2012(3):19-48.

篇四: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题目青州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考察及策略研究第一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对策研究绪论第事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王府街道办亊处山区农村基建的现状分析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青州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考察及策略研究第一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对策研究绪论第二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王府街道办事处山区农村基建的现状分析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第四章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第五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结论参考文献乡村基础设施完4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丌仅关系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丏关系着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竞争能力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青州市乡村根底设施建设的现实考察及策略研究【第一章】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有效对策研究绪论【第二章】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3.13.2】王府街道办事处山区农村基建的现状分析【3.3】山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4】山区农村根底设施开展滞后的原因分析【第四章】国内外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第五章】加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结论/参考文献】乡村根底设施完4、国内外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

  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不仅关系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关系着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竞争能力。加快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是一个可以直接改变农民的生活质量,消除过剩生产力,有利农村产业、就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一石二鸟〞的政策。但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不同于农产品价格支持对农民收入的间接补贴,也不同于直接支付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向农业或农村提供农产品,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来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创造良好的环境。换句话说,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不是简单的向农业或农民“输血〞,而是增加农业或农民自身的“造血〞机能。

  正因如此,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成为各国或地区政府重点运用的一种国内支持手段。在我国,由于受到国家财政实力、经济开展阶段以及经济开展战略等诸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强度小、效率低,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开展新阶段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开展的要求,国家财政和整个社会真正用于农村电力、水利、道路、环境等根底设施方面的投资却明显缺乏,从而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农业产生过分依赖于自然条件,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农业分工的细

  化,降低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收益率,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开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4.1、沈阳市于洪区沙岭镇秸秆气化站采用PPP模式

  PPP是英语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通常翻译为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是目前国际上愈益为人们所看重的为根底设施和公共事业进行融资与管理的一种模式。在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中引进民间和民营资本及其管理方法,对于我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沈阳市于洪区沙岭镇秸秆气化站的建设与管理在PPP模式的运用上提供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值得思考与总结。

  秸秆燃气是通过专用设备将农作物秸秆、稻壳等固体生物质原料经过燃烧产生的方便、清洁的燃气,是供人们使用的一种新型的环保能源。这种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将彻底改变目前农村普遍应用的直接燃烧秸秆做饭、取暖的传统的用能方式。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开发利用环保、可再生能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沙岭镇充分利用PPP模式,推动秸秆气化站的建设与管理,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于洪区沙岭镇位于沈阳市西郊,紧邻沈阳绕城高速公路,是二、三产业比拟兴旺的农村乡镇。2003年该镇按照全市统一规划,进行旧区改造,在沙岭村建设“园东小区〞,村民辞别了一家一户的农村庭院,统一搬进了新建的楼房。由于该地区远离城市煤气管网,村民饮食燃料问题凸显出来,秸秆气化站的建设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农民生活带来了方便。该站当年建设当年受益,设计用户1200户,目前已增加到1500户,是沈阳市规模最大的秸秆气化站。

  按照沈阳市秸秆气化站建设资金的筹资方式,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补助一局部,其余由农民自筹,自筹比例一般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该站建设总投资263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130万元,区财政补助25万元,承建单位投资108万元,负担了应由农民自筹的那局部资金。

  气化站建成后,由园区物业公司管理,效劳周到,管理标准,收费合理,受到农民群众的欢送。沙岭镇秸秆气化站

  〔1〕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引进PPP模式切实可行

  受财力、体制、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政府对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县区以下的基层财政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多渠道融资,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沙岭镇的做法也证明了它是可行的。在我国农村根底设施十分缺乏的同时,对已经建设的根底设施又往往没有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和保护。同城市相比,农村根底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更为严重。常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无人管理的情况,这主要是权责不明、利益不相关所导致的结果。沙岭镇的做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2〕应用PPP管理模式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农村根底设施不同于城市,在建设与管理中成功地应用PPP模式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适宜的工程。要选择盈利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现金流量的工程。如果工程本身盈利能力较弱,那么应注意构造较好的盈利模式。沙岭镇的工程就是紧紧围绕旧村改造后村民上楼,炊事燃料无法解决这一实际情况,选择了秸秆燃气

  工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二是建立有力的鼓励机制。政府应根据特点提供优惠的政策,帮助建立合理、有效的鼓励机制。沙林镇的工程充分表达了财政扶持的积极作用,2005年市政府将气化站建设列为政府为群众办的22件实事之一,每年安排一局部资金给予补助,有力的促进了这项事业的开展。三是技术上的创新与保障。在农村根底设施建设中使用新的技术是十分关键的。缺乏了新技术的保证其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沙岭镇的工程就是在解决了燃烧废弃物粘连、输气管道堵塞、冬季管道防冻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后才取得成功的。

  4.2、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成功经验

  韩国经过几十年努力,终于摆脱贫穷和落后,跨进中等兴旺国家的行列,“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快速开展和推动社会和谐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末期韩国政府发现,农业开展缓慢已经制约了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开展,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改造,因此在第3个五年方案中,提出了农渔

  村经济的革新开发方案,即“新村运动〞。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农民树立“勤劳、自助、合作〞精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开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10。其核心经验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突破口,把政府投资重点倾向农村根底设施。

  “新村运动〞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国家提出包括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生间、供水设施建设,如集中建水池、给水井加盖、架桥、盖村活动室等20种工程工程,由村民民主讨论、自助选择。1970-1980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相当于财政支出的1%。参加“新村运动〞人数累计达11亿人次,效果十清楚显。突出变化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着改善。到1977年作为农村贫穷标志的草房顶全换为彩钢或瓦顶,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用上了电。19711975年,全国共架桥梁6.5万座,每个村都修了宽3.5m、长2-4m的进村公路,新建自来水管线4440km,新建会馆3.6万座。此外,农民收入迅速增加。1967-1976年,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约8倍,城市工人收入增长约5倍。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

  4.3、印度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经验借鉴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受财力等所限,印度农业根底设施长期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开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改善这种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带动下,印度加强了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

  作为开展中国家,印度财政实力有限,为解决农村根底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印度采取了以财政投资为主、私人投资为辅、金融机构配合的方法。联邦政府出资兴建农村电力、道路等农村根底设施,以及堤坝、运河、灌渠等外部性强、工程投资规模大、一般私人投资难以独立承当的地表灌溉工程。安装水泵等中小型地下灌溉工程那么由农民私人投资完成。另外,印度政府积极引导和利用金融资金,如为鼓励农民大力投资打井,充分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印度组织各级银行和信贷机构为打井提供优惠贷款,并对农村用电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业用电免税等措施,鼓励农民打井抽水、灌溉农田。

  印度非常重视改善农业生产领域的根底设施建设。除建筑道路、开发地下水资源改善农田水利根底设施之外,还尤为重视农村通讯网、电力网的铺设,以及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通过农业电气化促进农村开展。印度还大力支持农业机械的开展,如实行农机具国内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的政策,鼓励国内开展农机制造业,使得农机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农用水泵、收割机、脱粒机得到大范围普及。

  此外,印度还支持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和改善,如强化农村定期市场制度、为农产品主产区农民提供制冷储藏设备以及改善农村零售市场的管理和配置、大力传播市场经济的根本知识等。

  4.4、总结

  从以上国内外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经验看,政府都是作为农村根底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建设投资大、外部性强、私人无力承当的农村根底设施工程,如公路、灌溉设施等;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作为农业根底设施建设的补充,注重发挥国家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带动和

  示范作用,鼓励私人〔包括农民〕将自己的积累投资于农

  业,完成农村大量小型农村根底设施,如小型灌溉机械、水

  泵、拖拉机等。根底设施对农村开展影响重大,投入之后结

  合必要的后期管护,会在较长时间内对经济社会开展发挥重

  要作用。

  -------------------------------------------------------------------------------------------------------------------------------------------感谢您使用本套资料,您可以根据您的风格和实际情况对本套资料做相应的修改,这样才能变成属于您的东西,切勿完全照抄照搬哦,这样就失去了本套资料存在的初心,相信您在工作和学习路上会一路高歌,完成您最初的梦想。再次感谢!--------------------------------------------------------------------------------------------------------------------------------------------

篇五: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农村卷烟市场特征调研分析关于企业政工工作的难处与办法探索浅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囚徒两难对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分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管窥论如何构建中小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新产品开发的团队管理的探讨ceo声誉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何上好一节体育课探索中学欣赏美术课漫话小学快乐体育教学彩画创作中的反叛精神浅析提高农村高中音乐特色生声乐水平的有效措施探索英语快速入门的策略语文教学要培养情感素质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谈多媒体应用与学科的整合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好规范化答卷试谈游戏与英语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演讲致辞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党建材料常用范文分析报告应用文档免费阅读下载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

  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参与的积极性、过程的愉悦性、内容的文化性等特点,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主题不够鲜明,文化氛围不浓;基建设施不足,安全意识淡薄;逐利色彩较浓,环境保护不力;服务质量偏低,游客评价不高。本文从优化体验主题、预防体验隐患、合理开发项目、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对策,逐步完善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

  关键词:乡村;体验式旅游;问题;改善对策一、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主要特征乡村体验旅游是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体验经济在美国的迅速发展而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所谓乡村体验式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空间,旅游者用较长的时间充分参与乡村真实的生产与生活,并体会城乡差异和乡村文化的活动过程。它能有效地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审美求异、考察学习和娱乐等需求,纵观乡村体验是旅游过程,具有与一般旅游不同的特征。(一)鲜明的主题性乡村体验式旅游将乡村的民俗、民情要与一定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它就是整个体验过程的灵魂。因此,对主题的选择和展开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体验主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主题来源于旅游地的各种特殊文化形态表现,要富

  有当地性和本土特点并要具有感召力和实践性,有利于体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活动的增值。比如说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的中岭村,整齐划一的巴山新居宽敞亮堂,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展示着新村活力,可谓做足了“农”特色主题。

  (二)参与的积极性高参与性也是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乡村体验式旅游活动中,游客与旅游产品、当地居民及其他游客之间产生互动行为,从而完成个人独特的旅游体验。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与体验式旅游的效果直接相关。而传统的观光休闲式旅游中,旅游者参与较少,通常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他们希望借助旅游逃避日常生活的繁琐与压抑;在乡村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在旅游活动中通过不断亲自的体验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乡村生活,通过沟通、学习、体会,主动地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体验。例如:河南省宁陵县石桥镇万顷生态梨园景区酥梨采摘节2012年开幕一个月之内,竟有20万的游客亲自参与到采摘酥梨的活动中,在参观旅游的同时,了解酥梨之乡的“葛天文化”。(三)过程的愉悦性传统旅游方式虽然也有愉悦性的特征,但那仅是提供某种相关景观供游客观看,至于是否从中获得知识,游览过程是否愉悦,则只是游览之余的附加效果。有自然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尤其是发展到现在的“快餐式旅游”,更是失去了旅游原有的味道。而乡村体验式旅游则是从游客角度出发,将情感上的愉悦性作为重要卖点,其出发点就是让游客从实实在在的乡土风情中获得某些知识和感触,让人放松爽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其中乡村景区只是作为实现其情感目的的载体。这种从旅游者需求出发,直接给游客以心灵情感上的冲击的方式,无疑是更容易被游客所接受和喜爱。

  (四)内容的文化性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乡村体验式旅游同样具有文化性的特征,它要求体验式项目或活动要围绕一定主题展开,具有乡村特有的文化气息,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到当地的地方乡村特色风情,融入到乡村的生活气氛中。二、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的现实意义乡村体验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一)乡村体验式旅游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地方的经济都依靠旅游来拉动,无论是增加GDP,还是拉动内需,无论是促进就业,还是加强地域开发建设,旅游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说,旅游的最大作用就是拉动经济,国内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1998年美国两位著名学者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曾提到:体验经济已继农业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有调查显示,在单纯的观光旅游中平均每个游客逗留1-2天,人均花费300元,而单纯的休闲旅游的时间会延长到5-7天,人均花费3000元左右,而到了以体验旅游为主的阶段,游客至少会停留10天以上,人均花费5000元以上,并且可以形成重复性消费。目前,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开发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

  程,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研究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

  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率13.26%,

  乡村体验式旅游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体验式旅游是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的有效途

  径

  乡村地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和传承着极具底蕴

  的传统民俗、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资

  源,能够给游客以审美、娱乐的体验;乡村旅游满足了旅游

  者感受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无污染的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

  生活,能够给游客以“逃避”现实的体验;通过参与农业劳

  动,加深对农产品的认识,更深深体会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

  道理,给游客以教育体验。而现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恰恰使

  得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乡村,亲近自然。所以乡村体验式旅

  游是城镇居民体味乡土文化,乡村百姓感受现代气息的直接

  途径。

  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

  情况报告,我国乡村人口65656万人,虽然我国的城镇化进

  程正在飞速发展,但乡村文化生活依然在生活中占有很大比

  重。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农业、乡村的分量举足轻重,

  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灿烂丰富。根据不同的地域风情和环

  境,我国各地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农业景观,同时,各地的乡

  村风光又与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农事文化、宗教文化以及

  节庆文化等紧密融合,为游客体验乡村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环

  境。

  (三)乡村体验式旅游是游客放松自我的有效方

  式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源自于工作、生活上的精

  神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层次

  的消费,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传统的“到站观光

  式”的旅游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旅游消费者。

  在城市的生活压力下,乡村体验式的旅游无疑是旅游

  消费者愿意选择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积极的参与性和过程

  的愉悦性可以很好的满足旅客的放松自我的需求,可以使得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去享受乡村宁静的生活节奏。

  三、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主题不够鲜明,文化氛围不浓作为大城市的近郊,乡村正逐渐成为城市的延伸,在城市的影响下,乡村旅游地正慢慢失去原有的“农”的特色。乡村旅游正慢慢形成规模化,建造豪华的设施,模仿城市里的服务方式等,这些都会使得乡村体验式旅游失去原有的体验内涵,失去体验的方式乐趣,不利于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开发。而韩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上把乡村旅游分成农村体验型、渔村体验型、生态体验型、文化体验型、体育体验型等。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学习、还可以利用场所设施深入体验乡村真实生活、、体验农活儿、了解民俗文化、参与农产品收获和农副产品销售。以这种方式吸引大批的海内外游客。而我国与国外乡村体验式旅游较为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二)基建设施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目前我国道路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设施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虽然在日益完善,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仍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提供的旅游产品尤其特种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环境不符合旅游安全要求,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保证,在旅游景区表现在游乐设施老化、质量不达标、缺少安全防护设施或警示标志,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旅游事故的发生。在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农户文化素质水平有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2007年5月9日,李女士等在怀柔雁栖镇上官地村的一户农家院入住,随身值钱的物品悉数被盗。2008年9月13日,32名游客在水西沟王芳农家乐就餐后出现头晕、无力、上吐下泄症状,全体食物中

  毒……类似的食物中毒、财产被盗等安全案例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不胜枚举,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逐利色彩较浓,环境保护不力近年来,旅游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体验式旅游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而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旅游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已经超出乡村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极大的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四)服务质量偏低,游客评价不高谢彦君教授曾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的视角》中提到过:体验的质量,实际上是体验式旅游的根本性问题。然而,在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服务质量却一直没有的到改善。由于乡村旅游地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人员,乡村体验式旅游中旅游者实际享受到的服务与期待中的服务差距大。从而使得游客的评价偏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四、改善乡村体验式旅游的主要对策(一)优化体验主题,丰富体验内容针对目前国内乡村体验式旅游主题不够鲜明,文化气氛不浓的问题,乡村体验式旅游要明确主题,强化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农味”主题是乡村体验式旅游发展的灵魂,也是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乡村体验式旅游只有具备了独一无二的主题才能谋得长足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可以借鉴国内比较知名的具有鲜明主题和特色的主题公园在当今体验式旅游竞争日益激烈化的背景下,乡村体验式旅游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要选定有特色的主题,与他人形成明显的对比。其次,提升乡村体验式旅游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到异域旅游的最大动力是异域文化,文化内涵的深浅直接决定着体验式旅游的档次和品位。在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过程

  中,要结合旅游目的地的乡村风情与文化背景,挖掘其中的文化亮点,使乡村体验式旅游成为乡村文化的制高点。

  (二)预防体验隐患,重视体验安全不同于其他旅游方式,体验式旅游因为具有参与的积极性这一特征而更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各个乡村旅游景点疏于安全防范、提供的旅游产品尤其特种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环境不符合旅游安全要求等这些都凸显出旅游安全管理已成体验式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监管已刻不容缓。规范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安全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制定安全标准,各乡村景区标准化有利于政府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也方便游客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政府要制定有关乡村景区的安全标准并向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知道开办乡村旅游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景区标准中应明确经营者要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必要的照明设备,有防盗、防窃等防护措施,客房的门锁要有暗销防盗装置。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和项目,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从业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等。(三)合理开发项目,保护旅游环境如果开发乡村体验式旅游仅仅是为了赚得利润而不是发挥旅游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话,是不能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只有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兼顾,才会使得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得到合理的开发,当社会效益功能不能发挥,生态效益不能得到保障时,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然而,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超规模接待游客、激烈的行业竞争、大规模的项目开发等原因,很多景区开发人员都没有重视环境的保护问题。乡村体验式旅游若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有规划地进行项目开发,注重旅游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同样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

  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尽管国家旅游局在旅游法规

  和标准制定的时候都强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但仍然

  不够全面,很多都仅仅是原则层面的,并不能满足旅游业发

  展的需要。

  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乡村旅游资源

  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乡村旅游资源的

  开发,约束乡村旅游开发中不良行为,把乡村旅游开发中的

  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还应积极通过客观财

  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活

  动给予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

  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乡村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

  发展过程中。

  (四)抓住发展机遇,提高服务质量

  乡村体验式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已成为旅游行业竞争

  的重要因素的服务质量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想要完善体验

  式旅游的服务体系,提高体验式旅游的服务质量,应该做到

  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加快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和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业等

  第三产业;

  其次,要开展乡村体验式旅游从业人员相关的培训,

  来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提高其服务技能;

  最后,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和游客反馈平台,

  可以不断收到旅游消费者的建议和更需要的服务内容,并据

  此作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乡村体验式旅

  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户居民收入的增

  加。

  五、结语

  乡村体验式旅游以它独特的特征正在我国迅速的发

  展,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的喜爱,十足的“农”味主

  题和亲身体验的方式给予旅游消费者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

  觉。政府和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在大力推动乡村体验式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在景点安全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做好监督。各个乡村景区要以服务质量为标准,在保证旅游消费者的安全和提高服务质量上做足功夫,这样才能保证体验式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居民收入的增加。(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项目“网络时代的经济型酒店后危机管理研究”(项目编号:E41302).

  参考文献[1]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7-8.[2]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第11卷,第145期:41-44.[3]唐代剑、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就业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第12期:122.[4]郑海燕.浅谈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第9卷,第1期:98-99.[5]刘海燕、池进.《乡村旅游安全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北溪村为例》[J].旅游研究,2011,第3卷,第3期:43-44.[6]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41.[7]贺红梅.“农家乐”旅游消费安全问题探析[J].消费经济,2009,第25卷,第2期:58-59.

  文档资料: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农村卷烟市场特征调研分析关于企业政工工作的难处与办法探索浅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囚徒两难对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的分析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管窥论如何构建中小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新产品开发的团队管理的探讨CEO声誉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如

  何上好一节体育课探索中学欣赏美术课漫话小学快乐体育教学试谈水彩画创作中的反叛精神浅析提高农村高中音乐特色生声乐水平的有效措施探索英语快速入门的策略语文教学要培养情感素质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谈多媒体应用与学科的整合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好规范化答卷试谈游戏与英语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演讲致辞】【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党建材料】【常用范文】【分析报告】【应用文档】免费阅读下载*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篇六: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三农问题

  百科名片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简介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

  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

  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

  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

  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

  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胡锦涛、温家宝以及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重点

  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

  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两个制度”。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中央要求,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坚守到2020年。必须节约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偏低,需要逐步适当提高,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但农产品价格一时上涨过多,城乡中低收入群众承受不了。所以,对农产品价格问题要统筹兼顾,努力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2008年给农民的补贴达到1028亿元。如果财政状况好,还要下决心大幅度增加。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要向主产区倾斜,对粮食大县的财政奖励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强化科技进步和农田基本建设“两个手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争在农业科技的关键领域、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

  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必须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要慎重。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是不稳定的,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落实。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危害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

  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焦点

  一)“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二元体制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仍极不完善,政策缺位。

  (二)“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

  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表现是,政府一方面通过征收农业税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规定较低的农业产品收购价格和较高的工业产品供应价格,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扭曲虽有所纠正,农民也从农村制度创新中得到不少实惠,但在国民经济运行操作层面上,宏观调控仍未能阻止和扭转农业、农村资源的外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农业向财政提供的明税和暗税总量大于农业的财政投入量,农业始终处于财政净流出状态。

  (三)“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

  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高价值农产品生产代替低价值农产品生产,农业再生产循环会难以为继。中国粮食生产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是与生产成本上升、物耗提高有直接关系的。大量使用现代农业投入品的另一个结果是,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有专家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由于农业内部物耗率的提高,约可减少9000万以上劳动力的使用;若按照1988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农业内部劳动力的剩余程度相应上升到60%,即剩余总量高达2亿人。

  (四)“三农”问题的经济流程因素。

  从国民经济流程上认识,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尽管中国城镇居民占全体人口的比重刚刚超过37%,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存在城乡分割的局面,城乡人口收入差距巨大,大约为3:1。所以,事实上仅占37%的城镇人口,在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却占到了64%,而且还在提高。这就决定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流程势必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实的情况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出现升级转变,恩格尔系数从80年代的55%下降至1994年的50%以下,2000年又降到40%以下,2001年进一步下降到37.9%。这个变化对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显见的。首先,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的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因此,农村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得不到释放。再次,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工业结构“由轻转重”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也出现相似的变化。而这一过程都刚刚开始,必将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重。

  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

  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导、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广制度,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抓好地膜覆盖、种子工程、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村沼气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采取其他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

  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相关新闻

  2009年年底前,中央相继召开的经济和农村两大会议,均将&sup2;007年的“三农”工作放到了重中之重的战略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宏观全局高度对“三农”工作作出总体部署之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进一步作了具体安排。金融业应高度重视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精神的新变化,以便作出相应的布置和调整。

  变化之一,中央首先是对一些地方出现的放松“三农”工作的苗头敲了警钟,严厉强调了“三农”工作的战略重要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三农”工作列为&sup2;007年经济工作八大主要任务之二,提出了“三不”指导方针: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将“三不”方针扩展为“四不”,专门增加的另外“一不”是: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

  变化之二,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而稍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将“着力点”上升到了“首要任务”的高度,显见中央对现代农业的愈加“垂青”。

  变化之三,中央明确提出支农惠农政策不只是要巩固、完善,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当前农业和农村出现了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因此,惟有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和多取少予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农村经济,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推进。

  中央关于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的精神,很快就在财政政策上体现出来:&sup2;007年我国新增政府投资的大部分将用于新农村建设,确保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总规模和比重均超过&sup2;006年。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透露,&sup2;007年将继续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土地出让收入要确保足额支付征地和拆迁补偿费,要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sup2;007年将让公共财政的阳光进一步照耀到广大农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日前也建议,要“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结构合理、目标清晰的农业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如果说财政是农业投入的一条腿,那金融则是农业投入的另一条腿。金融业如何适应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精神、新变化呢?

  首先,农村金融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原则不动摇,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继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随着农业农村的稳步发展,随着国家财政对农村投入的日渐扩大,农村的生产力和消费能力必将日益增强,因而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消费能力也必将日益提升,农村金融将迎来越来越广阔的空间,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不会是无所作为,而是将大有作为。其次,要坚持适度竞争原则,将多元化所有制金融机构引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随着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年关前的发布,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望有效提高。再次,要坚持整体布局原则,今年在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邮政储蓄改革、农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定位问题时,都应按照为农业农村服务的宗旨进行通盘考虑。第四,逐步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应当把农业政策性保险作为今年新增的一项重大支农政策,将保险费补贴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第五,要研究如何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发展现代农业的六大总体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六个方面,应当是今年金融服务的"主攻方向"。

  事实上,农村金融并非如一些人所讲的那样总是"吃力不讨好"。如农业发展银行&sup2;006年以来在山东、江西、重庆、福建四省开展了农业小企业贷款试点,截至&sup2;006年&sup1;&sup1;月末,农发行4家试点分行累计向&sup1;5&sup2;个项目发放贷款9.6亿元,利息收回率达&sup1;00%。从该行试点看,农村金融也是可以实现安全性、收益性、社会性三者兼顾的。

篇七: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隹如橄榄树的间距葡萄的单位产量黑猪的生长周期等这些规定均以保护乡土物种和保持优越品质为宗逆的恶性吸血使待输血乡村与可供血城镇近在咫尺人员和资本在城乡间进退自如乡村地区始终保持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的全维度活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国外的乡村振兴

  作者:齐镭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8年第11期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过乡村衰落的问题,并形成一系列实证可行的解决模式。我国“乡村振兴”所需应对的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既具共性,也存个性。在借鉴别国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和责任。

  英国规划先行以点带面。从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到“二战”期间以大伦敦规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再到“二战”后的新镇建设规划可谓一脉相承。其主旨在于加强小城镇发展,以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性良好的大量小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其优势在于,避免形成少数大都市因其过高的城市首位度而对广大乡村地区产生不可逆的“恶性吸血”,使“待输血”乡村与“可供血”城镇近在咫尺,人员和资本在城乡间进退自如,乡村地区始终保持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的全维度活力。

  日本基础先行复兴生境。为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农村过疏”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日本政府规划并实施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是其首位要务,以保证所有村落“都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此基础上,资金还被投入到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域形象营销、农产业/旅游业生产技能培训等各个领域。该工程是一项长效机制,与时代和地区特征需求紧密对接,其适用对象可以是单个村落,也可以是多个村落组成的集群。其实施主体通常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担任,投资费用的50%由中央政府支付,其他由各级政府分担。该示范工程的最大成果是复兴了乡村“生境”,重振了农民的乡土信心,使其享受到与城市“生境”等同的“硬件”配套和相对更好的“软件”环境,自觉自愿地引领乡村社区积极投身地域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使乡村地区获得真正可持续的生机。

  美国以产促融顺畅过渡。美国于19世纪末开啟迅猛的城市化过程,至1920年城市化率过半,至1950年非农劳动力比例已达87%。然而,美国的农村地区并未发生不可逆的衰落,其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均不低于都市地区并持续至今,这主要源自以下几点: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政府引导技术与资金投入;农业与工业、服务业部门有机融合。

  法国、意大利尊重传统价值实现。法国和意大利作为很早完成工业化的老牌经济强国,其乡村地区至今仍生机勃勃,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境”品质均令城市居民艳羡。究其原因,在相当程度上源自这两个南欧国家对农耕传统的尊重,令其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法国和意大利政府为其主要农产品的种养殖方法提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如橄榄树的间距、葡萄的单位产量、黑猪的生长周期等,这些规定均以保护乡土物种和保持优越品质为宗旨。同时,两国政府还立法对这些农产品进行等级评定,如意大利的葡萄酒就从低到高分为IGT、VDP、DOG、DOCG四个等级,在价格上有着合理的区分。此外,两国还十分重视传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手工业的统筹传承和增值溢价,以此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和老人,令其乐守家园。

  在这些法律保障下,尊重传统、坚持品质的农户和农企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也会令整个国家的农产品具有形象公信力,从而实现以农业生产价值最大化支撑农村社区持续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其农村家庭结构相对保持良好,人口空心化等问题得到可持续的解决。

篇八: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表53农村生产设施内容表层次一层次二层次三生产设施a1道路交通设施a11道路设施a12停车场a13车站a14桥梁设施a15码头11a2能源通讯设施a21电力设施a22燃气设施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等a23煤炭柴薪秸秆a24燃油设施加油站输油管道a25清洁能源设施太阳能设施风能设施a26邮电设施邮政设施电信设施a3产业配套设施a31农业技术培训设施科技开发推广基地农资服务站a32动植物防疫设施a3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施a34农业仓储设施仓库储藏室和集贸市场a35基本农田建设高质量耕地a36畜禽圈所建设a4农田水利设施a41河流水库沟渠泵站a42土壤改良设施a43生产供水设施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2生活设施生活基础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七章

  村庄基础设施整治规划与运营管理村庄基础设施整治规划与运营管理

  5.1村庄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建设中的问题

  5.1.1概念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叶兴庆(1997)、杨林(2005)甘琳(2008)都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鞠晴江、庞敏(2005)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向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的总和。彭代彦(2002)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指那些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使用期限较长的设施。综合以上观点,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生活、发展服务的各种物质和技术条件的总和,包括经济类基础设施和和社会类基础设施,它是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些设施在提供服务时具有一定的消费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属于准公共产品。村镇基础设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公用工程设施。《村镇规划标准》(1993年版)的设置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邮电工程、村镇防洪工程。另外还有道路、对外交通和竖向规划。《村镇规划标准》中项目的确定。一方面是考虑现状及未来的发展,二是结合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公认与约定。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增强社会保障的设施,即公共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广义的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交通、环卫等市政设施,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从功能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具备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功能。农村基础设施是村庄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村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村庄的发展相互协调。1本文对村庄的定义,是指的村域范围内的村庄。本文所指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在一个或几个村落范围内提供的,为农村农民所消费的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5.1.2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征①公共物品特征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性。纯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充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并不能确定价格的产品,即完全意义上的公共社会产品。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所谓准公共产品是指既有私人产品性质又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商品和劳务。即个人消费的产品总量

  1

  张义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与构建新农村关系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1

  对别人的福利有重要的外部影响,且具备其中一个特征而不具备另一特征的公共产品。从排他性和竞争性概念入手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特性。它是一种低排他性和低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基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其不同与工业或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制进行一定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一定的对策措施,有利于克服以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②技术含量较低相对于一般的工业或城市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还具有一定特性。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技术构成往往比城市或者工业基础设施的要求要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劳动积累,即由较多的活劳动与少量的资本相配套,活劳动直接转化为凝结的资本形态,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难以争取到更多的私人投资,由于政府在制定基本建设计划和各种决策时对城市的偏好,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难以得到保障。

  5.1.3我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村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在我国除一部分新建、改建村庄环境治理力度较大以外,大部分村庄由于缺少建设规划,无序建设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村庄人居环境差。就全国而言,有约40%的村庄没有自来水,大多数没有公共活动场所,大多数还在使用传统旱厕,垃圾随处填埋,农村饮用水水质差,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健康。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质量。目前村庄基础设施的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无法从物质规划层面体现村庄本身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需要从规划内容和方法上探索村庄规划的体系。具体问题如下:(1)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缺乏理论基础)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缺乏理论基础目前关于村庄基础设施的分类存在着依据不清晰、标准不统一、体系不健全的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的直接结果就是规划上的无序。我们的城市规划师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多数规划通过改变了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新农村所必须的,需要相应的规划理论来指导实践。(2)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可操作性较差)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缺乏统筹,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有的基础设施规划不科学、脱离

  2

  实际、不适用或不便于操作;目前,各地都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发展或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一般都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但往往比较原则,而专项规划则存在着各自为政、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看,这些规划必须进行必要的整合,特别是各专项规划要相互衔接。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呈现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低档和硬件设施供给多,高档和软件设施供给少等问题。这些必将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3。(3)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缺乏统筹性)农村尤其是村庄的基础设施规划,往往是就村论村,很多地方都强调以村为单位,新农村建设缺乏区域的统筹。不是将新农村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三者割裂开来单独发展,它们三者相互扶持、互相促进。村庄基础设施规划脱离了城镇的背景,不顾农村人口规模和发展状况,对发展潜力小的村庄,无选择的批量生产规划,劳民伤财。盲目进行规划和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阻碍城镇化发展。如水电、交通、能源、电讯等项目的建设,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进行统盘规划。如果继续沿袭城乡分治的理念,城乡政府对城乡水电、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结果势必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结果带来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城乡规划相脱离,难以实现城乡两个板块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和繁荣4。(4)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缺乏可实施性)在规划实施上,加强规划的可实施性。需要解决有设施、无服务的情况。搞超前形象工程和不可维持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低下,日常维护费用也很高,加重当地财政负担。另一方面,需要规划的公众参与来调动农民积极性。需要通过各级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主体——农民,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规划在规范新农村建设中有据可依的同时,实现农村建设公众参与机制,从各个方面使规划充分体现为农民服务的本质。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规划理念在农民中的推广,减少规划实施的现实阻力。我国现有行政村近60万个、自然村约250万个,居住生活着近8亿人、2亿户,建设用地2.1亿亩(14万km²)。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农村问题并不会随城镇化发展而消失。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即使这样,到时候仍然有五六亿农民,他们也需要通过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来提高农村生产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享受现代化,也需要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量大面广的农村将一直存在物质环境的整治需求,对农村物质环境的整治研究意义重大。

  2

  张忠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推进思路[M].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张晖.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8,(5)4姜作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辩证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7,(1)

  2

  3

  3

  5.2村庄基础设施的分类

  5.2.1分类中的不足和问题(1)分类中的不足1)划分的内容不够明确)分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容和分类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容划分模糊,如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活型基础设施的划分不够明确,在两者之间存在着过渡型的生产生活型设施。在划分原则上,有从基础设施用途上的划分方法,有从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方面的划分方法,没有从村庄自身功能出发的划分方法。2)重要设施在分类中没有落实)目前村庄规划,对新农村法规文件中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态性基础设施缺乏关注,导致农村支撑系统的内容不完整,如规划当中,较少考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较少关注农村防护林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等重要的生态设施。总之,欠缺从村庄功能动态演进的分析和研究,全面考虑符合农村需要的基本设施。(2)分类中的问题1)缺发对基础设施系统的乏统筹思考)农村基础设施在新村庄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中是重要内容,但对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放在道路、供水、用电等各个孤立的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涉及到众多部门的工程缺乏全面的思考。2)沿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设施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基本沿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分类体系,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离现实经济水平、脱离农民需求;没有从村庄自身功能出发的划分方法(见表2.1),缺乏对村庄本身设施的关注。如较少考虑重要的生态设施。反观国外的小城镇和农村规划,十分注意空间的落实问题。特别注意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仔细地规划以便保存那些肥沃的农田,保存那些环境资源,如河流、湖泊、小溪、沼泽、山坡,林木等等。表5.1城市与村镇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对比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村镇规划1交通设施规划、2能源设施规划(供热、燃气、供电)通信设施规划(邮政、电、3信、广播)4给水设施规划、5排水设施规划、6防灾设施规划(消防、防洪、防灾减灾)环境卫生设施、71道路交通工程规划、2电力工程规划、3电信工程规划、4给水工程规划、5排水工程规划、6防灾减灾规划、7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规划

  此外,村庄与小城镇混淆。村庄作为农业生产者集聚的地点,其职能与小城镇和集镇不能完全等同,而目前的理论和实践中,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基本延续小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无法体现村庄本身的特点和满足功能需求。

  4

  3)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繁琐、不成体系)基础设施规划内容繁琐、在村庄整治现行规范(GB50445-2008)中,村庄整治规划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方面:安全与防灾、给水设施、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粪便处理、排水设施、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公共环境、坑塘河道、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生活用能。从内容来看,各项缺乏关联性,比较繁琐,不便于实际操作,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规划者难于顾及各个方面进行规划,难免出现遗漏的情形。在现实的执行中,也不便管理和实施。

  在新农村规划中,村庄建设规划的成果主要包括:现状图、规划图、设施图、农房设计参考图、主要指标表、工程量计算表、行动计划表、说明书。其中设施图包括了道路红线的位置、横断面、交叉点坐标及标高、道路构架清楚、分级明确;给水管线走向、管径、主要控制标高;排水沟渠走向、宽度、主要标高及沟渠形式;燃气管线的走向、管径;配电线路、电信线路的走向和有线电视线路;以及其他有关设施和构筑物的位置。5内容很多,却要在一张图上表达出来,信息量较大,表达不清晰。4)村庄基础设施规划缺乏标准来指导)07年颁布的新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与老版《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最明显的区别是,新版标准的题名中去掉了“村”字,也就是说明,新版标准只适用于除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和乡的规划,包括基础设施规划的村庄规划,需要出台单独的标准予以指导。目前出台的《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内容量大,可操作性不强,尚不能对规划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拟提出以生产、生活、生态优化为根本,选择合理的规划项目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中,形成适合农村的发展支撑系统。5.2.2分类依据

  (1)以村庄功能演进为依据

  从村庄的发展历程来看,村庄经历了原始村庄、传统村庄、现代村庄的演变。土地、生物、水、光、热作为劳动的对象,始终是农村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村庄的功能尽管在不断的变化,但生产、生活和生态始终是三个稳定的核心。(见表5.2)表5.2不同时期的农村功能原始村庄农村资源系统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传统村庄劳动力、设备资金现代村庄代农业劳动力、设备、资金、信息

  土地、生物、水、光、热

  土地、生物、土地、生物、水、光、热水、光、热

  5

  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8-29

  5

  农村产业系统

  产业系统

  原始产业系统(原始畜牧业、原始种植业、原始养殖业、原始手工业)原始技术系统

  传统产业系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传统技术系统(铁器技术、铜器技术、畜力技术)

  现代产业系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农村技术系统

  基础技术

  现代技术系统(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村庄的功能

  满足村庄自身满足村庄自最基本的生存、身的生产生生产的功能活需求为工业发展做物质积累

  满足村庄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发展成为分散型工业生产的设置区,也可能发展成为部分非农居民的生活空间,或工业人口的休憩地;农村的生态保育、文化承载功能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产业替代已接近完成,中国传统家庭的性质和职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农民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希望能够建立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庄,形成村级市场,方便农民,并通过与大市场的衔接,从而有效带动农村产业发展,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希望住宅能够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全面配套道路、排水、供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能够切实提高乡村道路建设标准,实现道路硬化及通汽车,并依托中心村庄配套建设学校、卫生所、幼儿院等公益设施,方便孩子上学及群众就医。6村庄作为一个有机体,其生产、生活、生态的功能包括很多方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无形包括生产方式、传统意识、农村制度、合作组织等等,基础设施作为村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有形体现,只是村庄完成其功能的组成部分,但它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以村庄功能分解为依据1)村庄的生产功能)村庄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农村的农产品供给和收入提供功能,它是村庄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不仅保证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同时也为相关工业生产发展供应了大量的原材料。村镇环境具有显著的农业特征。农村以农业为主体,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自然再生产相联系,形成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系统。①农业生产功能农业生产是村庄基础功能,村庄围绕着农业生产而产生,同时农业生产又以乡村为承载空间。农业生产主要是围绕自然资源进行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农业生产不尽相同。

  6

  涂晓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J].中国行政管理2009(6)

  6

  作为围绕自然资源生产和加工的农业,其生产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工具以手工农具与农业机械相结合为主;机器在农产品仓储、冷藏、加工、运输过程中广泛应用;电力、水利工程、农业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的生产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和应用,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农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协作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等特点。②农村工业功能农村工业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化的功能,具有自己的特点:农村工业化是在乡村范围内进行的,具有地域性,是以乡村为单位展开,依赖于农业剩余劳动力、乡村的土地,具有乡村地域性的特点;且农村工业化一般不会形成生产能力范围广泛的产品,而是针对不同乡村的资源特点和历史基础发展的乡村工业。③农村第三产业的功能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而发展的,它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健身、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趣等提供了新的空间场所。目前多集中在大城市的郊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区。它是一种新型具有农业与旅游业双重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既可发展农业生产,又可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与优化农村产业的目的。农村在旅游业的促进下,要求乡村有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硬件环境。基础设施的实际功能和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当地村民的需要,而是同时兼顾旅游观光和等服务的功能。2)村庄的生活功能)乡村作为一个社区单元,是乡村居民安居乐业的场所,具有提供农村的就业保障,乡村作为一个社区单元,是乡村居民安居乐业的场所,具有提供农村的就业保障,承载乡村生活方式,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生活功能。生活方式,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生活功能。从我国农村建设历程来看,村庄仅仅被作为生产服务基地,其居住功能的建设体现不足。农村生活环境条件差,使农民不方便,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贫乏。村庄的服务于农民的生活功能及社会的功能十分重要,应在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生活设施上逐步落实建设。文化功能是生活功能的衍生功能,文化功能是指土地本身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的休闲、审美、文化教育功能和保护原有乡村生活形态,保留乡村文化多样性遗产、继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在人类长期的农业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农耕活动、农业风俗习惯等是人类正确认识自然不可缺少的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如何在整治规划中继承和发扬它,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乡村地区虽然时代的变迁是的农村居住形态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裂变,但一脉相承的家族亲缘、邻里关系和传统习俗使他们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应保护乡村文化,保护古民居、古村落、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古建筑,保护优秀的乡风民俗。73)村庄的生态功能)

  7

  张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

  生态功能是村庄的又一大功能,村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环境,不断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生态功能是村庄的又一大功能,村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环境,不断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释放氧气,营造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释放氧气,营造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生态功能是指土地与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与城市经过人工雕琢的生态系统相比,村庄生态系统一方面在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了人们对亲近自然环境的需求。乡村的水体、山地、森林等自然要素是构成乡村生态系统的主要元素,同时乡村生态系统也包括了经人类改造的半自然元素如农田、人工水体(鱼塘)、园地等,还包括如乡村住宅建筑、乡村道路、桥梁等纯粹的人工构筑物以及乡村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非物质形态元素等。所有这些元素有机结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整体,在这个既含有自然元素又含有人工元素的生态整体内,合理的乡村生态系统结构是形成乡村生态系统较高的生产力和实现乡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和前提。乡村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产品,维持人类的繁衍,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保证。乡村空间地域系统,在传统的城乡格局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污染的稀释和缓冲区。然而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和乡村地区的发展,乡村空间已经不再是单纯净化功能,因为城市的污染已经突破了乡村空间的环境容量,乡村的工业、现代化农业、乡村本身的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在整个生态环境体系中,乡村已经从缓冲区的角色变为保障区的角色。

  8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本身的问题已经成为保障区域环境质量的关键。5.2.3分类的内容框架(1)生产设施生产基础设施:为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服务的基础设施。生产基础设施:为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服务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是保证农村的经济合理、高效、协调、平稳运行,保障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发展的设施。生产设施的作用在于支撑高效、协调、平稳运行,保障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发展的设施。农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农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入农村。生产设施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村

  生产性基础设施,服务于农村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业基础设施覆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但不直接参与生产的一些物质生产条件,如公共水利设施、农用灌溉设施、运输销售设施、通信、道路、电网、贮藏等;二是为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所提供的一系列公共服务,它侧重于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社会条件,特别是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或农民素质的社会条件,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与设施、农业试验或研究机构与设施、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农业信息与咨询机构、农业政策与管理机构、土壤保持机构等。前者一般被称为农业物质基础设施,后者被称为农业社会基础设施。文章中的生产设施主要物质生产条件9张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4康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民间供给模式研究——以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8

  9

  8

  1)生产设施的功能)生产型基础设施直接影响村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生产型基础设施直接影响村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交通、水利、展水平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一定很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等要素共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劳动条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可降低农业发展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农村基础设施可降低农业发展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经济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农产品市场及农业气象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储藏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在内的农产品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农业生产方式的电力化和机械化,将改变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陈文科、林后春2006)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外部性强,是农村生产的基础所在,它能够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条件。生产服务设施增加农产品市场交换能力,能够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生产朝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改造传统农业。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同时,便捷的交通和通信也使非农生产能更多接受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步伐。10基础设施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是由于缺乏基本的道路桥梁、通电通信基础设施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等设施,“走不出去,也引不进来”;现代农村经济巳不是传统的自然经济,而是一个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在现代农村商品生产中,信息要素十分重要,与此相联系的是信息技术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将现代文明引入农村。引入现代文明,在现代化通信基础设施体系的保障下,人类的发展名副其实地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被通信基础设施覆盖的地域,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同时共享同一条信息资源,或根据同一条信息采取一致的行动。从发展趋势看,信息资源将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1如果道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生产力的“骨骼系统”就完善,农村的商品就可以实现流通,农村就可以接受现代文明的辐射。发达的道路、交通、能源、通讯条件,良好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是现代农村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志。道路交通和邮电通信项目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引入现代文明,促使农村传统观念的转变。生产基础设施扩大农村消费。对城市来讲,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状况直接制约着农民消费生产基础设施扩大农村消费。的实现程度。农民的消费可以分成依赖性消费和非依赖性消费两类,后者是指农民在其家庭条件范围内就能够实现的消费,前者是指农民必须依赖外部条件才能实现的消费。农民对电视机的消费,就必须依赖外部提供的电压稳定的电源和电视信号等条件;农民对洗衣机的消费,就必须依

  10

  11

  鞠晴江,庞敏.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M].2005(4)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

  9

  赖外部提供的自来水系统和上下水道系统。一般而言,对现代家用电器产品的消费,都是依赖性消费。由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是农民依赖性消费实现的条件,这些设施的水平低,农民依赖性消费的实现程度就低;这些设施的水平高,农民依赖性消费的实现程度就高。开发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需求,提高农民消费,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此外,生产性基础设施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2)生产设施的内容)道路交通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地区的公路、铁路、水道等各种道路和车站、码头、桥梁等各类设施以及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交通运输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和主体,也是发展其他基础设施的必要条件之一。道路设施的建设往往成为农村地区最重要的发展契机之一,其建设水平也成为该地区发达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很多地区才会出现村落沿公路线性布局的情况。能源通讯设施:能源通讯设施: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包括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服务的电力、煤炭、燃油、柴薪、燃气等能源的供给设施和设备。电力、燃气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村落布局结构与空间形态的生长。良好的邮电通讯基础设施,是现代农村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现代农村经济巳不是传统的自然经济,而是一个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在现代农村商品生产中,信息要素十分重要,与此相联系的是农村的信息技术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产业发展配套和服务设施:产业发展配套和服务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功能的设施,包括禽畜养殖设施、农业仓储设施、高质量农田设施。为都市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体育产业提供服务的娱乐设施等。包括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各种物资供应、保管、销售等业务活动的仓库、储藏室和集贸市场等建构设施,它们对于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功能的设施,包括农业技术培训设施、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设施、动植物防疫体系。保障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生产朝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包括各种河流、水库、沟渠、土壤改良设施、生产供水设施等。水利设施是农业的命脉,对农业生产水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水利排灌设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靠天吃饭,无法摆脱大自然的束缚的情形。完善配套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改善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表5.3农村生产设施内容表层次一A生产设施层次二A1道路交通设施层次三A11道路设施A12停车场A13车站A14桥梁设施A15码头

  10

  A2能源通讯设施

  A21电力设施A22燃气设施(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等)A23煤炭、柴薪、秸秆A24燃油设施(加油站、输油管道)A25清洁能源设施(太阳能设施、风能设施)A26邮电设施(邮政设施、电信设施)A31农业技术培训设施、科技开发推广基地、农资服务站A32动植物防疫设施A3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施A34农业仓储设施(仓库、储藏室和集贸市场)A35基本农田建设、高质量耕地A36畜禽圈所建设A41河流、水库、沟渠、泵站A42土壤改良设施、A43生产供水设施(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

  A3产业配套设施

  A4农田水利设施(2)生活设施

  生活基础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配套供水设施,农村安全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基础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配套供水设施,农村安全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见表公共服务设施(2.3))防灾和饮水设施关系到基本生存,确保水源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是规划中要解决的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提供保障功能,公共服务设施为农民发展带来了机遇,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项目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培育现代化的农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直接服务于村民的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它可解决部分村民就业,主要是发展村庄第三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某些公共服务设施还可带动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它还可以成为传承村落文化的载体,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是村庄最生动的活力体现,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通过活动延续村庄的传统文化,通过交流增强村庄和谐氛围。另外,公共建筑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村庄景观风貌。12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最需要加强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农村文化站(室)、图书馆(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二是农村卫生事业,卫生事业包括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每个县都有一所中心医院、一所妇幼保健医院、一所疾病防治中心,每个乡都有一所卫生院,每个村都有一所卫生站)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与提升。三是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包括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娱乐的机构与设施。农村娱乐对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13

  12

  张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张忠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推进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11

  13

  此外,公共服务设施还包括农村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和农村景观设施。行政村的管理设施包括村委会和其它管理机构。商业服务设施为经营型设施,属全根据市场调节的公共服务设施。景观设施的作用在于合理配置公共空间,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村庄凝聚力。表5.4农村生活设施内容表层次一生活设施层次二层次三B1安全防灾设B11消防设施B12防洪设施施B13防震设施B2供水配套设B11集中型农村供水配套设施施B12分散型供水设施(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B31教育文化设施(幼儿园、小学、中学、图书馆、养老院B32医疗设施(乡村医疗设施)B33管理设施(村委会、其它管理机构)B34商业服务设施(小型超市、粮油副食店、日杂用品店、旅馆、招待所、餐饮小吃店、理发室、浴室、洗染店、综合修理服务)B35文化娱乐设施(健身场所等)B36农村景观设施(公共活动中心、农村集中场院、宗祠庙宇等)

  B3公共服务设施

  (3)生态设施农村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这一概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风沙区荒漠化防治生态工程等。就村庄而言,生态基础设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污染物处理和生态保育两方面。生态基础设施具体的包括排水配套设施,环境改善设施,生态保育设施。的包括:生态基础设施具体的包括:排水配套设施,环境改善设施,生态保育设施。还有在农业、旅游业、加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见表5.5)表5.5农村生态设施内容表层次一C生态设施层次二C1排水配套设施层次三C31排水沟渠C32水源地保护C33污水处理设施C21垃圾收集设施C22垃圾处理设施C23公厕C31庭院绿化C32整体林带C33景观的斑块、基质、廊道

  C2环境改善设施C3生态保育设施

  12

  农村基础设施内容体系

  第一层次

  农村类型

  类型、规模、地形

  第二层次

  生产设施

  生活设施

  生态设施

  第三层次

  道路交通设施能源通讯设施农业服务设施农田水利设施

  安全防灾设施供水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排水配套设施生态敏感区保护垃圾处理设施绿化设施

  第四层次

  具体项目

  具体项目

  具体项目

  图5.1生产、生活、生态设施的主要内容图

  13

  村庄基础设施整治规划5.3村庄基础设施整治规划

  5.3.1村庄基础设施规划概述(1)村庄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1)统筹区域、以城带乡)统筹区域、我国城市实行的是市带县、城带乡体制,城市政府理所应当承担市行政区内农村地区村庄基础设施任务。这决定了,城市政府要依据规划,整治未来的农村聚落的地区、生态保留地区、控制建设地区内的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的地区。实行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可以防止造成城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反复出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这对加快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村庄作为我国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大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存在于小城镇这个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范围内,所以要通过小城镇促进农村新农村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这个重要基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规划应统筹安排区域范围内有利于农村生活生产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高潮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中心村建设,适度集中农村人口,减少自然村数量,健全配套设施,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尊重民意、农民参与)尊重民意、农村规划在实施手段方面与城市规划不同,村庄基础设施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他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这在于基础设施规划的利益主体是广大的农民,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只有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同,才有实施的价值,因此村庄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主观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规划方法上。3)试点带动、不均衡发展)试点带动、在当前规划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以村为单位。但是每一个村在当地的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潜力不同,带动作用也不同,以村为单位,无主次的批量生产,只会劳民伤财。这就需要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区域内乡镇村庄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规划有重点的选择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充分发挥这些点的带动作用,实现适合自身新农村建设的新规划模式。144)注重效益、门槛限制)注重效益、我国自然村庄中人口规模偏小的较多,达不到规模效应,如果居民点太分散,也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对政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做,然而维护的费用很高。忽视规模效益和维护费用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出现无法正常运转,浪费资源的情况。从浙江的经验来看,门槛限制有三类。一是人均GDP,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保证消费者支付的意愿,保证政府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作为必须的财政支出。二是人口集中居住比例。只有这个数值够大,才可能克服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障碍。三是环

  14王珍子.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规划困境及建议广东农业科学[J].2009(7)14

  境污染的强度。只有在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规模足够大、城镇人口密度足够大的地方才会达到足够的环境污染强度,此时规划和治理是恢复的主要手段,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治理的主要方式。155)节约成本、精简内容)节约成本、在农村规划中,要以经济和产业发展条件为基础。要本着节约原则,资源整合利用、落实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方明、邵爱云)。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规划比城市规划内容深度浅,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标准和要求。村庄总体规划图纸可精简为:①现状图(含区位图)(②村庄布局和产业布局图;③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布局图。文字资料可以合并成说明书。村庄建设规划图纸可精简为:①现状图(含区位图);②总平面图;③工程规划图。文字资料可以合并成说明书。精简内容可以突出村庄规划的重点,增强可操作性。6)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村庄基础设施规划是吧村庄的各种基础设施要素结合起来作为整体考虑,从村庄支撑系统总体解决村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的实践研究。这决定了村庄基础设施规划不是某个部门单独能实现的,而是众多利益部门共同协作完成的。因此,在规划中,不仅要考虑空间、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上的结合,而且要考虑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只有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才能真正确保村庄的可持续发展。(2)规划的任务、内容和目标(1)规划的任务)村庄基础设施规划是村庄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是政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庄经济,提高村庄居民收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解决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实现村庄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村庄建设与管理的依据。(2)规划的内容)基础设施的范围界定为,村域内的,主要服务于农村居民点的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内容包括确定村庄基础设施的类型、结构与特点,基础设施的评价,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村庄规划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技术准备,现场测量,提出方案,编制规划,征求意见,完善规划,张榜公布。16在村庄基础设施规划中,应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村庄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现状,村庄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对村庄居民的生活要求村庄生产、生活、生态基础设施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对三类基础设施进行布局。以下是村庄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表格(表5.6):

  15苏杨,程红光,马宙宙.农村聚居点环境问题及十一五期间对策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6(6).16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

  表5.6村庄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表格大类测量及规划资料中类地形图小类区域地形图1:5000~1:10000村庄地形图、村庄现状图1:500~1:1000乡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地形、地貌土壤成份,土壤承载力大小及其分布,以冲沟、滑坡、沼泽、盐碱池、岩溶、陈现行大孔土等的分布范围江河湖海的水位、流量;最大洪水位、历年的洪水频率、淹没范围及面积、淹没概况等,江河区的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防洪设施,山区的山洪、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主导风向、风向频率、风速,降水量、蒸发量,气温、地温、湿度、日照、冰冻等风景资源、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农林牧副渔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数量、开发利用价值等资料;自然保护对象及地段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名胜名胜分布与现状等行政建制及区划、各类居民点及分布、村庄辖区、边界及相关地界现状和规划人口数量、总户数、性别、年龄构成、教育状况、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虑、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的人口变化规律种植养殖业的单产和总产,经济效益等建设工程的造假资料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各类公用设施、基础设施资料

  规划图自然条件与历史资料地形资料地质资料

  水文资料

  气象资料乡村资源

  历史资料社会经济资料行政区划人口资料

  建筑资料

  经济结构造价资料现状资料

  (3)规划的目标)村庄基础设施是村庄中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基础设施的总和,这决定了村庄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内涵包含了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层面。作为一项综合规划,基础设施规划需要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均衡发展,就是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效益和均衡发展。因此,村庄基础设施规划的目标就是以村庄功能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村庄基础设施的分析与评价,整治与规划,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提升村庄基础设施的水平,实现村庄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5.3.3生产设施规划

  16

  规划的内容

  生产设施

  道路交通设施

  能源通讯设施

  生产配套设施

  道路设施停车场桥梁设施

  电力设施其它能源设施通信设施

  村域生产配套设施社区生产配套设施

  图5.2生产设施规划内容图

  应以相应的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农业区划、县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具体内容包括:(1)A1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应按照县(市)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公路网,考虑规划村庄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细化镇村道路规划。结合村庄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类型,研究确定村庄道路的布局形式、断面形式、停车场位置。有条件的确定路面材料。(2)A2能源通讯设施规划)电力设施规划:根据县(市)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电力设施布局,控制高压走廊通道,确定村庄供电电源点的位置,至村庄的10kv主干线路配电线路走向以及控制高压走廊通道。研究确定村庄用电量,确定变电所的位置,供电线路的走向,路灯的位置。燃气工程规划:明确燃气气源、种类、供气方式,鼓励使用秸秆制气,鼓励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管道气的要明确标注调压站位置、规模、进村干管的走向和位置的布置。研究确定燃料供应方式,优化村庄燃料供应设施的布局。电信设施的位置、规模、设施水平和管线布置。(3)A3产业配套设施规划)对与农业生产配套设施进行研究,提出设施的类型,确定如:农业仓储设施、禽畜养殖设施、高质量农田等生产辅助设施的位置。确定防洪洪泵站、灌溉泵站布点设置;梳理河道等水网体系;研究防洪堤、灌溉渠的

  17

  线路布置。确定农业技术培训设施的位置、研究农产品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法的可获得性。

  规划的指标

  (1)主要指标)①道路设施表5.7道路设施的指标表道路布局形式道路设施规划·规模较大的村庄:(1500人以上)可按主要、次要、宅间道路进行布置,·中小规模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与宽度道路建议宽度·干路:4~6m;·次要道路:2.5~3.5m;·宅间道路:2-2.5m停车场指标·规划一般按20%左右的农户数考虑室外停车

  产业特点不同的村庄道路指标的内容也不同。以村庄道路系统规划为例,运输业为主的村庄,村庄干路、支路的相对要求较宽。林果花木业为主的村庄,考虑产品的进出,宅前路相对要求较宽。旅游型村庄,需要方便快速的对外联系,因此村庄干路要保持顺畅,同时要围绕干路选择合适的停车场地。游型村庄停车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村民私家车,可按大分散与小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布局;另一部分是旅游车辆,可结合旅游景点或者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停放,没有明确的旅游服务设施的村庄,一般集中停放在村庄的边缘,以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干扰17。②能源通讯设施表5.8能源通讯设施的主要指标表电力设施主要参考指标能源设施规划·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50m。邮电电信设施的主要参考指标·较大型新村应设邮政代办点,并应设信箱或信筒,按1个/300户设置。·村庄的固定电话主线容量可按1门/户计算,另外考虑10%左右的公共用户供热和燃气规划的主要参考指标·供热工程规划应考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每个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一般供应2000—5500户。供应站应选择在区域中心,供应半径不宜超过0.5—1.0千米。

  ·电力:以乡镇供电规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村电力:庄10KV配电可采用杆上配电式及户内式,变压器的布点符合“小容量、多布点、近用户”原则。农村低压线路(380/220V)的干线宜采用绝缘电缆架空方式敷设为主,有特殊保护要求的村庄可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架空线杆排列应整齐,尽量沿路一侧架设。低压架空线路

  17

  张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

  18

  的干线截面不宜小于70平方毫米。有线电视线路宜同杆敷设。·电信、电信、电视:电视:村庄的通信线路一般以架空方式为主,电信、新村有线电话线路网可采用线形和树形结构,顺应街道走向,主干电缆应沿村庄干道布设;宜设在电力线道路走向的另一侧。同时应考虑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电信网考虑向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ADSL的逐步过渡和信息网的统筹规划。村庄的广播、有线电视线路宜与电信线路统筹规划,并可同杆、同管道敷设,但电视电缆、广播电缆不宜与通信电缆共管孔敷设。新村应适当发展有线电视,线路应短平直,避开易使线路损伤的场区,减少与其他管线与障碍物的交叉跨越。·供热、供气:有供热村应采用枝状供热管网。供热管线应沿街道一侧铺设,应少穿越供热、供气:主要交通线。供热管线与其他市政管线、构筑物应协调安排。供热管网应考虑当地的气象、水文地质、地形地貌、交通线等因素,选择架空或地下敷设。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规模应根据供应用户类型、户数等用气量指标确定。靠近城镇新村应利于城镇条件或邻近燃气管网系统使用燃气,燃气干线应尽量靠近大型用户。辅气管网要尽量避开交通干线和繁华的街道。新村燃气管道一般沿路单侧敷设。能源规划应考虑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能源能源规划应考虑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目前农村传统能源结构没有改变,仍以秸秆和薪柴等非产品的生物质能为主要燃料。优质能源比例低。新农村规划的能源规划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尝试:1农村现有设施与太阳能新农村规划的能源规划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尝试:新农村规划的能源规划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尝试村庄绿化与单户垃圾处理相结合。利用相结合2大型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相结合3村庄绿化与单户垃圾处理相结合。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能绿色产品,将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比起电热水器来,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清洁舒适的卫生环境,还能为中国节省大量电能,太阳房,可以理解为建成能自动达到冬暖夏凉效果的房屋。其投资,仅在原建筑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增加10%一20%,而太阳能的利用率即可以达到60%一70%,也就是可以节约将近70%的采暖能耗,降低了农民供暖、空调降温的投资。型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结合到一起,中心区域为居民区,向外扩展一次为第二产业区和第一产业区。在居民区与第二产业区的交界处建设大型环保型沼气工程,主要用来处理村镇聚集后居民产生的大量日常生活废弃物,改善居民区的生活环境。在第二产业区与第一产业区的交界处建大型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将农作产生的大量秸秆及大型畜禽厂的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将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居民区,作为清洁能源供居民日常生活使用(做饭,照明,取暖等)改善农村室内空气质量,向集约方向发展,避免了单户沼气池运行中原料不足、技术知识缺乏、管理疏漏而造成的一些问题。有机废弃物的蚯蚓堆制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生物处理技术,且对绝

  19

  大多数有机废弃物有较强的分解作用。同时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并能有效除去或抑制堆制过程中产生的臭味。因此利用蚯蚓处理家庭生活垃圾,不仅工艺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还可促进垃圾资源化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户家里制作两个约1立方米大小的蚯蚓垃圾处理箱,费用约为50元,每天可以处理垃圾1.5kg,产生蚯蚓粪0.9kg,蚯蚓粪氮、磷、钾含量齐全,并含有大量有机质、腐植酸物质,卫生、无异味、颗粒状、吸水、保水、透气性能强,是花卉、草坪极好的肥料,特别适合做庭院及村庄绿化肥料,提高植物栽培的成活率,维持生长旺盛期。所以在中国农村推行户用蚯蚓垃圾处理箱,经济合理操作简单,不仅一边处理垃圾,一边还可以为种植庭院蔬菜、花卉提供肥料,绿化村庄,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18。③生产配套设施表5.9产业配套设施的内容表生产配套设施(村域)生产配套设施规划·提炼出各个村庄的资源特征和产业特征,源特征和产业特征,规划集中的种植、划集中的种植、养植场地,集中布局运输业车辆存放场地等。辆存放场地等。生产配套设施(社区)·采取适度混杂的方式配置各种生产功能用地,为村庄产业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途径。产业服务设施确定其它产业配套设施的位置和可获得性。如农业技术培训设施、农产品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设施等。

  (2)提交成果)村庄生产设施现状图(比例1/500—1/1000)(包括道路、电力、邮电通讯、能源、排水设施)如果难以用一张图难于说明清楚,可以分别出图。村庄生产设施规划图(比例1/500—1/1000)(包括产业配套设施、道路、电力、邮电通讯、新型能源利用等设施的位置、分布)村庄生产设施如果难于说明清楚,可以分别出图。5.3.4生活设施规划规划的内容

  18

  新农村能源利用问题探析.科技资讯[J].2008(26)

  20

  生活设施

  安全防灾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

  供水配套设施

  ·消防规划(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防洪排涝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防风、防火、防震、防泥石流)

  ·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农村景观设施

  ·饮水水源改造(水厂的建设、饮用水的净化处理)·管网建设·消防设施·分散式给水设施

  图5.3生活设施规划内容(1)B1防灾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中的防灾,是村庄布点规划在选址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安全性是村庄选址首要考虑的问题。编制村庄规划,需要强化地质条件的调查和村址小气候的分析,避开行滞洪区、易涝地区、滑坡泥石流地带、采矿塌陷区、干旱风沙严重地区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在微地形的处理上,要注意避免极端的地形,如山顶、陡坡、沟底、河床、湿地等,确保村庄的选址安全。19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防灾重点领域。防洪方面,结合农田水利设施要求,合理确定村庄排涝模数和排涝工程设施规模,根据流域防洪、城镇防洪标准,因地制宜安排各类防洪工程设施。消防方面,确定消防规划的水源、消防管网的的布置,消防通道、消防队伍建设方式。地震灾害方面,根据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明确疏散通道、避震场所等规划措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针对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2)B2给水设施规划)农村饮水规划必须在水量、水压、水质等方面满足生活生产要求,新农村给水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饮水解困,解决有水喝的问题;第二是饮水安全,解决水量、水质问题。提供清洁饮用水;第三是饮水方便,解决饮用方便的自来水。在距离城镇很近的村落,可以考虑城乡统筹,拓展城镇供水范围.即由城镇管网辐射向农村供水,逐步建成城镇联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农村饮用水与城市同

  19

  张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

  21

  网同质。对城市供水无法到达的丘陵山区、偏远中心集镇地区,重点抓好集镇中心水厂和水源工程建设,以乡镇或几个村为中心,合理布局供水管网,形成乡镇分片集中供水工程体系,有效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对偏远山区,通过建设山塘水库、高位蓄水池或开采地下水等措施,配套相应的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一批小型独立供水体系,以解决山区农民的饮水困难。山泉水泉室消毒剂高位水池管网用户

  消毒剂地下水管井消毒剂河流净水池

  水泵

  水泵

  图5.4无法接入城镇给水管网常见给水示意图

  根据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规定,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升为安全;不低于20-40升为基本安全。根据气候特点、地形、水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将全国分为5个类型区。给水工程规划:在县域层面,明确村庄水源、增压泵站和输水管网走向,人口密集地区应适时推行区域供水。研究确定活用水的水源,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条件,合理预测水量,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和水压要求,结合道路规划,合理布置输配水管网。(3)B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村庄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学校应按规划村庄布点,并与教育部门有关规划衔接。主要依据村的规模和类型,职能,按照分级配置的原则,研究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及配置规模。有条件的村庄,可以进行景观规划,也可以对村庄公共空间进行综合布置。村庄活动空间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乡情,适当布置休息、健身活动和文化设施,形式自然、生态、简洁。规划的指标(1)主要指标)①防灾设施

  22

  表5.10防灾设施指标表消防设施防洪设施确定其它防灾的类型制定相关标准安全设施规划·燃油、燃气供应站·围埝、水台碧水太设防风、防雪等防灾类型与防灾指标选取

  等与住、医疗、教育、施的超高应符合相关安市场等之间的防火距不得小于50米。·比在疏散场所与周围依然建筑等一般火灾危险源之间设大于30m的防火安全带全超高的规定·新村中应设有高程较高的应对突发洪水、泥石流、地震的空旷场地,面积要大于1000平方米,以安置受灾村民,也可以分散安置。

  ·消防水源:村庄应充分利用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因地制宜建设消防取水设施;天然水源不能满足火灾扑救需要的,应结合村庄配水管网安排消防用水或设置消防水池。消防通道:5000人以上的村庄应设置义务消防值班室和义务消防组织,配备通信设备和灭火设施。靠近城区、镇区的村庄可依托城区、镇区消防队。应按照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消防规范:打谷场的布置,林区的建筑与成片林的消防安全距离,各用地中建筑的防火分区、防火间距的置,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具备给管网条件时,其管网及消火栓的布置、水量、水压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有关规定。·抗震防灾规划:严禁在危险地段建设居民建筑和基础设施,对不安全的农房应及时进行加固。道路、供水等工程应采取环状布置方式。能产生火灾、爆炸,溢出剧毒、细菌、放射物质的单位或设施,应迁出村庄,或距村庄有一定安全距离,应具备明显的标志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并有防止其灾害蔓延的措施。根据地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明确疏散通道、避震场所等规划措施、工程抗震设防措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针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提出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措施。针对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提出预防和治理措施。新村中应设有高程较高的应对突发洪水、泥石流、地震的空旷场地,面积要大于1000平方米,以安置受灾村民,也可以分散安置。公共建筑不得建在有危险隐患的地段。新村应没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隔离室。·防风防灾:新衬选址应避开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等形成风灾的地段。村庄建筑物宜成组成片布置,迎风地段不宜建刚度小的建筑物,村庄迎风方向一例应选种密集型的防护林带。·其它:应设有应对突发性动物瘟病的动物尸体填埋沟、填埋坑,应距村庄有一定的

  23

  距离,并设置标志。新村应没有应对突发性人类传染病的隔离场所,临时可借用离村较远的学校、民房等,并应设置标志。总之,农村的基础设施应按照国家标准、同时参照地方标准,指导具体地区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竖向规划:地形复杂的村庄应做竖向规划。②供水配套设施有优质地表水的新村应优先选用地表水,地下水不宜过量采集。结合道路规划,合理布置输配水管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布置成环状网。农村用水量主要包括:综合生活用水量,公共设施用水量,工业企业用水量,消防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未预见用水量。浇洒道路和绿地等公共用水量所占比例较小,可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的3%一5%估算。各类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定额可根据《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ECS82:确定。96)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主要畜禽饲养用水量标准可根据《农村给水设计规范》(CECS82:96)确定。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一25%计算。水压要求:给水管网的供水压力,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米的水压。表5.11人畜饮水设施指标表用水指标人畜饮水设施规划③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以达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所取舍、有所侧重的目标。表5.12公共服务设施适配等级测算表强人均年收入(>6500元)大>2000人中800~2000人小800人以下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级G1G3G3中人均年收入4000~6500元G2G3G4G1G2G3弱人均年收入<4000元G2G3G4户均用水量240-360L户/天

  24

  G1

  卫生所、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幼托、菜市场、小学、村委、养老院、文化站、中学、银行

  G2

  卫生所、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幼托、菜市场、小学、村委、养老院、文化站卫生所、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幼托、菜市场卫生所、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

  G3

  G4

  图5.5公共设施配套等级划分图

  ·规划指标(见表5.13)

  20表35.13公共服务设施指标表

  20

  设置条件1.村(居)委会2.幼儿园、托儿所3.文化活动室(图书馆)4.老年活动室5.卫生所、计生站6.健身场地7.文化宣传栏村委会所在地位置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筑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可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可与绿地广场结合设置可与村委会、文化站、村口结合设置

  建设规模100-300m2——不小于50m2——不小于50m2不小于150m2长度不小于3m

  提倡公共建筑的多功能组合设计,性质相近的项目建成综合楼,提高建筑层数,统筹安排所属设施场地的综合利用,避免各单位自建小型建筑、附属设施各搞一套的做法。节约用地,减少投资,增大建筑体量。(2)提交成果)村庄生活设施现状图(比例1/500—1/1000)(包括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如果难以用一张图难于说明清楚,可以分别出图。

  20

  张泉.村庄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

  25

  村庄生产设施规划图(比例1/500—1/1000)(包括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生产设施如果难于说明清楚,可以分别出图。5.3.5生态设施规划规划的内容

  生态设施

  排水配套设施

  环境改善设施

  生态保育设施

  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

  垃圾处理公厕布置

  河道整治村庄绿化生态敏感区保护

  图5.6生态设施规划内容(1)C1排水配套设施)预测村庄污水量,选择排水体制选择与管道布局,确定污水处理方式。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一般5公里以内的村庄)可采用接人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人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其它村庄可根据村庄分布与地理条件,集中或相对集中收集处理污水;不便集中的应就地处理。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如果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可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即所有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商业污水排放到自建化粪池中,经过物理过滤,排入污水管,通过污水干管统一收集,排至污水处理设施中,经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水质标准后,排入村庄低处,用作农田灌溉。排水方式:对有条件的村庄,特别是距离市政污水、雨水管网较近,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接入就近的管网;没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雨污合流制(图3.6),利用道路排水边沟收集雨污水。优化排水管渠。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表径流和沟渠就近排放;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污水管渠宜尽量采用重力流。

  26

  用户

  化粪池

  道路排水边沟

  截流井

  雨天

  河道(农田灌溉)

  雨水

  污水处理构筑物

  河道(农田灌溉)

  图5.7“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示意图“雨污合流”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确定污水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工艺(化粪池简单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生态处理等),村庄工业企业或养殖业等废水除国家规定要求外,预处理率要达到100%。有条件的村庄还可以建污水再利用工程,污水处理后再利用,主要用于农业灌溉、补充地下水、市政及生活杂用水、工业冷却水及环境用水等。(2)C2环境改善设施)确定生活垃圾村庄收集点和镇中转站转运设施的位置。明确现状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处理方式(堆肥或厌氧消化设施)。根据村庄规模,合理配置公共厕所。·垃圾收集预处理: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应实行垃圾袋装化,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结合村庄规模、集聚形态确定生活垃圾收集点和收集站位置、容量。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肥料,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有机垃圾资源化。新村应逐步实现生活垃圾清运容器化、密闭化和处理无害化的环境卫生目标。农村应设置垃圾收集箱。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往镇上的转运站,统一这垃圾处理场处理。有条件的农村可因地制宜采用堆肥方法处理。·公厕布置: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3)C3生态保育设施)确定村庄整体林带和庭院绿化的布局,疏通和整理河道。水体整治:保护和利用现有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特别要注意利用村庄外围和河道、山坡植被,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村中的河、溪、塘等水面,发挥其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水体景观:尽量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质环境。河道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并与绿化、建筑等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河岸景观。滨水绿化景观以亲水型植物为主,布置方式采用自然生态的形式,营造自然式滨水植物景观。滨水驳岸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因功能需要采用硬质驳岸时,硬质驳岸不宜过长。

  27

  在断面形式上宜避免直立式驳岸,可采用台阶式驳岸,并通过绿化等措施加强生态效果。村庄绿化应该进村庄宅旁空间绿化景观应品种适应、尺度适宜,充分利用空闲地和不宜建设地段,做到见缝插绿。规划的指标(1)主要指标)①排水配套设施设施表5.14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指标表排水量计算工业废水和养殖污水处理率排水配套设施设施根据其综合生活用水量乘以其排放系数0.75—0.80确定,工业废水量宜根据工业用水量乘以其排放系数0.70一0.90确定。雨水量按新村所处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②环境改善设施表5.15环境改善设施指标表垃圾收集点布置环境改善设施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米,可与公共建筑、活动中心结合设置,每座不小于30m2③生态保育设施表5.16生态保育设施内容表水体整治生态保育设施水系的整治绿化村庄绿带社区绿化(2)提交成果)村庄生态设施现状图(比例1/500—1/1000)(包括排水配套设施现状;环境改善设施现状,生态保育设施现状)如果难以用一张图表达清楚,可以分别出图。村庄生活设施规划图(比例1/500—1/1000)包括排水配套设施规划;环境改善设施规划,生态保育设施规划。公厕布置300户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公厕,300户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座以上公厕。100%

  28

  5.4野田村庄基础设施规划案例

  5.4.1野田村概况区域位置:区域位置:野田村位于扬州江都市丁沟镇东南部,野田村距离丁沟镇约10.0公里。村域范围:东、南与郭村镇接壤,西与麾中村相连,北与麻村相邻。全村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村域总面积约3.32平方公里(含河流面积)。

  图5.8野田村位置图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丁沟镇镇村布局规划确定野田村内共设置2个居民点。野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总人口2312人。2007年经济总量为366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900万元,第二产业1849万元,第三产业911万元,人均收入7600元。村民住宅建设状况:村民住宅总建筑面积约90000平方米,其中30%以上的为楼房,村民住宅建设状况:大多数始建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建筑质量良好,但建筑外墙有待出新。村庄公共设施配套状况:野田村村部为一幢二层建筑,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设在村庄公共设施配套状况:原野田村(一号居民点)西部、野田路东侧。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放射状分布医疗卫生室、体育健身广场、商业服务等设施。历史文化遗存概况:历史文化遗存概况:位于该村中部的费密故居是丁沟镇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江都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水系情况:水系情况:村域北端有团结河,南端有信新通扬运河,均为东西走向,南北向的小河沟通了两大水系。另有一些水塘及水渠,但是有的沟渠不连通,部分水体污染严重。5.4.2村域基础设施规划生产设施规划(1)规划的内容)①道路交通设施:道路交通设施:

  29

  麾七路、野田路在该村域交汇。全村以野田路为主道路,现状为沥青道路,路面宽度为5米。村域组组通上水泥路,江都乡村公交从野田路穿越村域,设置有简易公交站台一处。野田干路宽度不足,规划拓宽干路宽度。②能源通讯设施:能源通讯设施:供电:10KV野田支线由东向西横穿该村。电讯:引自镇区支局,电话普及率达96%,电视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78%以上,线路都是从镇区向南通过野田村。村庄电力和电讯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对生活用能的关注度不够,可从能源角度提出新能源建设方案。各镇村宜以瓶装液化气加沼气的方式,大力提高农村可再生燃料资源的利用率,满足环保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③产业配套设施:产业配套设施:丁沟镇作为江都市的非中心镇,资源及区位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对周边村庄的发展带动作用不十分明显。从人口规模来看,野田村属于大型村,从经济总量上来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村域以种植业为主,但发展方向不明,土地利用率偏低,需加大农田连片整理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化代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耕地适宜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要从空间上落实产业发展。针对选定的优势产业,就野田村资源、市场、技术、产业基础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村民生产需求,安排集中布置高效种植业、畜禽养殖业产业片区4个,结合费密故居发展村民生产需求,安排集中布置高效种植业、旅游业。近期保留村域一鬃刷厂及一小五金厂,远期向镇区工业集中区搬迁。旅游业。近期保留村域一鬃刷厂及一小五金厂,远期向镇区工业集中区搬迁。保留村域一鬃刷厂及一小五金厂向镇区工业集中区搬迁在确定了重点产业及其关键环节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明确各业的功能定位、空间分布和用地面积,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规划发展高效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提高农民就业和增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园艺产品和畜禽水产品是村庄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围绕发展高效种养殖业,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率。(2)规划的要点和指标)规划结合村庄生产设施的规划项目,提出野田村生产设施规划的要点和指标,具体内容见表5.1,规划方案图见图5.2。表5.17生产设施规划的要点和指标表设施类型生产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全村以野田路为主道路路面宽度为5m,干路宽度不足拓宽干路、·拓宽野田村的干路至6m宽·新建和改造村社区道路·建设停车场,远期建设车站

  30

  规划项目

  村庄资源条件

  规划要点

  规划指标

  能源通讯设施

  供电:用电基本普及。电讯:电话普及率达96%,电视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78%以上以秸秆焚烧和柴薪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

  ——

  ——

  提高生活用能水平提高绿色能源利用

  ·推广瓶装液化气·宜以沼气的方式,大力提高农村可再生燃料资源的利用率,满足环保及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产业服务设施

  村域以种植业为主,但发展方向不明;尚有工业遗存

  要从空间上落实产业发展;结合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乡村特色,发展旅游业

  ·发展优质农产:布置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基地,实现规模化种植·远期搬迁小五金厂·注重自然性乡土性、特色性、结合费密故居发展乡村旅游业

  31

  图5.9生产设施规划图生活设施规划(1)规划的内容)①给水配套设施:给水配套设施:由镇自来水厂供水,遍及野田村各组。村内主管道为DN100给水管,村庄自来水普及率达80%。自来水普及率有待提高,水质有待改善。镇水厂的水源是地下水,日供水量2500吨。江都市长远不鼓励镇一级水厂供水,因为镇一级给水系统不能做到统筹和共享,各自独立,相对封闭运行,特别是乡镇水厂,为数众

  32

  多,为减少水处理成本,大量开采地下水源,掠夺和浪费地下水资源严重,引起地面沉陷,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实行间断供水以降低运行费用、水质水压难以满足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议野田村的供水远期并入江都市区域供水系统。②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野田村村部为一幢二层建筑,建筑面积约320平方米,设在原野田村(一号居民现状:点)西部、野田路东侧。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放射状分布医疗卫生室、体育健身广场、商业服务等设施。规划:规划:用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测算对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适配等级的方法来规划,从理论上来看,野田村应该包含的文化设施有:卫生所、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幼托、菜市场、小学、村委、养老院、文化站、中学、银行。目前丁沟村已有的设施包括:村部、医疗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体育健身广场、必要的商业服务设施,理论上建议配备幼托、小学、养老院、文化站、中学、银行。就江都市的发展来看,由于全市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市内各村、片区中小学校设施已相对过剩。江都市的规划重点择优做大做强各镇中心小学,片区中心小学维持现有规模,不宜扩大发展。对各村办小学按照实际情况逐步进行调整撤并,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布局,提高教育水平。所以在丁沟镇的村级规划范围内可不考虑中、小学的建设。所以,野田村的幼托、文化站、养老院均应在远期规划。如果村庄附近有可以方便使用的银行,可不单独布置银行网点,如果有使用需求,乡镇经济上也可负担,可以规划建设。按照江都市镇村布局规划的规定,公共设施配套总指标建筑面积按每千人1000——2000平方米计算,丁沟村的人口数为2312人,则其公共设施的面积可控制在2300-4600之间,其中包括了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如:集贸市场、餐饮小吃、浴室、理发店、日杂百货应根据市场需要,按规划进行选址,安排用地。商业服务型公建应相对集中,规模不宜小于500平方米/处。③安全防灾设施就目前灾害情况来看,野田村的灾害类型有火灾和水灾两种。但目前野田村没有必要的消防设施,缺乏必要的排涝规划。规划在村域内确定消防取水点,增加消防水池和消火栓等设施,村庄主要街道空间满足3.5m消防通道宽度要求。另外需结合农业灌溉设施进行排涝建设。(2)规划的要点和指标)规划结合村庄生活设施的规划项目,提出野田村生活设施规划的要点和指标,分析了生活设施的现状、提出规划要点和指标(表5.18),绘制规划方案(图5.10)。表5.18生活设施规划的要点和指标表

  33

  设施类型生活设施

  规划项目

  村庄资源条件

  规划要点

  规划指标

  安全防灾设施

  没有必要的消防设施。缺乏必要的排涝规划

  加强消防、排涝设施建设

  ·改造给水工程建设消防设施,增加消防水池和消火栓等设施。村庄主要街道空间满足3.5m消防通道宽度要求。·结合农业灌溉设施进行排涝建设

  人畜饮水设施

  ·自来水普及率为80%,有待提高,水质有待改善。·丁沟镇给水系统不能做到与江都市统筹和共享,各自独立,相对封闭运行。

  提高用水普及率,加强区域统筹

  ·近期镇域供水管网要全覆盖所有规划布点村庄,提高普及率至100%;·远期并入江都市市域给水水网,改善自来水水质。

  公共服务设施

  ·村部面积320㎡,增加设施和与便民中心、医疗所结合。·公共设施配套面积不够·缺乏幼托、养老院等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设施的面积

  ·扩大公共设施配设施总套面积,总建筑面积2300-4600㎡。·远期增加幼托、文化站、养老院等必要的设施·引导必要的商业性服务设施建设

  34

  图5.10生活设施规划图生态设施规划

  35

  (1)规划的内容)①排水配套设施现状:目前村庄生产、生活污水以自然明渠及暗沟的方式向村境内的塘西河排放。现状:问题:现状村庄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入水体,大部分问题:工业污水、废水自行处理排放,造成城镇附近河道沟塘自净功能下降,经常发黑发臭,淤积堵塞。村庄道路不通畅,等级较低,由于缺乏排污设施配套,村庄存在污水乱排的现象,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污染日趋加重,整体水质恶化呈由点向线、面扩散的趋势,水质性缺水已渐成问题。水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城乡形象,也影响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村庄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远,近期可考虑自行处理污水。在野田村域推广实用、规划:小型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包括采用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净化、铺设污水管道、新建三格化粪池等等用以收集并处理生活废水,改造雨水边沟收集雨水用于灌溉。至2020年估算农村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00升/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②环境改善设施现状:村庄内部环境质量一般,垃圾箱主要沿村庄主、次道路设置。现状:问题:野田村远离镇区,村庄内生活生产垃圾都不进行统一集中收集填埋,由农户自行问题:处置,或堆肥或乱弃,影响村庄的环境质量。目前村庄内住户宅内均有厕所,但农户的生活垃圾带来了污染。村庄垃圾乱堆的现象,严重污染了村庄的生态环境,这与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民的需求极不相适。规划:规划:·垃圾转运站:村域范围内建设一座小型垃圾收转站,当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为0.4-1.0km;当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为2.0-4.0km。·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收集点可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超过80米。选择交通方便又较为隐蔽的位置设置,避免正对住宅院落入口。·垃圾处理方式:近期规划垃圾处理方式为(堆肥或厌氧消化设施),远期并入江都市垃圾处理体系。近期内实施地埋式垃圾填埋,远期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垃圾经转运站运至镇或市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厕所:目前村庄内住户宅内均有厕所,公共厕所仅结合村部、敬老院设置2处,每处建筑面积不小于30㎡,全部采用水冲式厕所。③生态保育设施:生态保育设施:现状及问题:沿宁启铁路、海溧高速两侧各为100米的林业带。村域北端有团结河,南现状及问题:端有信新通扬运河,均为东西走向,南北向的小河沟通了两大水系。另有一些水塘及水渠,但是有的沟渠不连通,部分水体污染严重。位于该村中部的费密故居是丁沟镇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江都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36

  规划:村域内基本农田以《丁沟镇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约为规划:180公顷。规划对生态敏感地区的进行必要防护,包括对自然水体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疏通河道,利用河湖水系建设生态廊道,形成点线面相融合的网络化生态空间。建设生态保育林带,同时鼓励村民对住宅空间及周围进行绿化。(2)规划的要点和指标)规划结合村庄生态设施的规划项目,提出野田村生态设施规划的要点和指标,分析了生态设施的现状、提出规划要点和指标(表5.19),绘制规划方案(图5.10)。表5.19生态设施规划的要点和指标表设施类型生态设施排水配套设施·雨水排放不畅,缺乏相应的防洪排涝设施·生产生活污水、粪便造成城镇附近河道沟塘自净功能下降,经常发黑发臭,淤积堵塞加强雨水排水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合理选择雨水边沟断面形式;加强雨水管渠的维护清理,确保排水通畅。·利用现有干渠截洪排涝·近期各镇联建污水处理设施,远期结合城市污水管网进行布置·至2020年估算农村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00升/日,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环境改善设施村庄内部环境质量一般对生活垃圾处理进行近远期规划;新建厕所·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化,设小型垃圾转运站,统一处理·远期与镇区垃圾统一处理。·新建两座厕所,每座不小于30㎡。生态保育设施·现有规划中,忽视了社区绿化加强社区绿化,进行生态·对于自然水体进行环境整治和保护,疏通河道·建设生态保育林带·鼓励村民对住宅空间及周围进行绿化(3)规划方案图)规划项目村庄资源条件规划要点规划指标

  ·有的沟渠不连通,整治部分水体污染严重

  37

  图5.11生态设施规划图5.4.3居民点基础设施规划本次居民点建设规划为镇村布局规划所确定的野田村第1号居民点。居住总户数205户(其中保留居住户数125户),居住总人口800人。该居民点位于村域中南端,西侧紧邻野田路。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250米。规划面积为10.02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8.56

  38

  公顷,水域及其它面积1.46公顷。主体规划方案规划采用院落——组团——村庄结构。充分结合地形,力求结构清晰、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依托西侧野田路及两横向道路,作为村庄的主道路结构,由河流与道路将居民点分为四个组团,延续该村庄的空间布局。对旧村庄整治的同时,重点使村庄下向西、向南发展。5.3.2居民点“三生”设施规划重点居民点基础设施规划选取了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最突出的问题,选取提出规划的内容和指标,具体内容见表5.20。表5.20居民点基础设施规划表设施类型生产设施设施内容道路交通设施(1)路网结构:村内道路以环通式布置为主,尽端式布置为辅。(2)道路等级与宽度:主要道路红线宽7米,车行道宽5米;组团道路宽3.5米;宅前道路宽2.5米。(3)停车场地:沿村庄主道路设路边停车位,可供村庄内部居民私家车与外来车辆停放;公共建筑的服务停车在村口广场内集中考虑。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2)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在村庄主出入口处结合体育健身广场设置文化娱乐室。(3)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在村庄主入口处布置便民服务店。安全防灾设施消防设施:村庄消防主要利用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在村庄内的河流设消防取水口码头5处。在没有天然水源的区域按要求设置消防栓。村庄消防通道为村庄主要道路。公共建筑、公共场所设置室内消防设施。生态设施生态保育设施(1)垃圾收集点:a、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近期普及率为70%,远期普及率达100%。b、按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设小型垃圾收集箱,规划设置4处。(3)公厕:保留并改造原村内公共厕所。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公厕标准,建筑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5.3.3建设指标投资估算对近期建设的生产、生活、生态设施项目指标进行投资估算,以利于居民点设施建设的实施推进。具体投资估算项目见表5.21。表5.21近期建设投资计划表项目名称数量单价造价规划重点

  39

  便民店、文化中心公厕(改造)垃圾箱道路路灯植树D300排水管道D400排水管道合计

  240平方米14个400平方米10100株300米300米

  650元/M210000元/座500元/个70元/平方米1000元/盏20元/株60元/米80元/米

  15.6万元1.0万元0.20万元2.8万元1.0万元0.20万元1.8万元2.4万元25.0万元

  6、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2008年,村庄整治课题组结合课题研究需要,针对村镇整治的关键内容,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小城镇发展概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情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对村镇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项目建设与运行的运作模式、新农村建设状况、经验及存在问题等。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踏勘、居民走访与座谈会的等形式。调查对象为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桐乡市濮院镇、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等。

  一、

  小城镇发展状况

  1.德清县武康镇1.德清县武康镇

  德清县是一个经济强县,位居2006年百强县第39位。县域面积936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现辖9镇2乡、个行政村。166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7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27990元;财政收入1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61元,城镇居民人均德清县武康镇中心

  可支配收入1533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为75.7亿元。1994年德清县城从乾元搬迁至武康镇,武康镇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建成区面积从0.6平方公里扩至15.1平方公里,城

  40

  市人口从0.6万人发展到13万,到2005年年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0%。现代化城市所具备的交通、电力、金融、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休闲、娱乐、会展等城市功能逐渐具备,武康镇成为德清县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2.达拉特旗树林召镇

  达拉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总面积8188平方公里,总人口33.7万人,下辖7镇1苏木,2005年全旗城镇化率达到35%。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为89.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6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655元。达拉特旗地处蒙中经济区及呼和浩特、包头的经济辐射圈内,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及能源优势。树林召镇是达拉特旗的旗政府所在地,建成区面积29.2平方公里,镇区常驻人口近12.4万人。境内有210国道和包东公路,神华铁路横穿镇区。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运输业发展迅速,现在每天通过该镇的运输车辆达到15000到18000辆,镇内居民拥有的货车数量达到1万多辆,树林召镇已成为运输大镇和重要的煤炭集散地。达拉特旗城市中心的达拉特广场

  3.桐乡市濮院镇

  桐乡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居上海、杭州、苏州三角之中,市域总面积727平方公里,下辖三个街道组成的中心城区和9镇1乡,现在常驻人口有66万人,另有流动人口30万人左右。2005年工业总产值245亿元,财政收入达23亿元,跻身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9位。濮院镇是江南五大名镇之一,桐乡市濮院镇中心商务区

  41

  南宋时期丝绸业发达,有雄厚的商业文化基础。2002年被评为中国小城镇示范镇,位列千强镇第92位,是以皮毛加工贸易为特点的工贸强镇。1988年开始从自发型批发市场起步,政府和私营企业逐步增加投入建设,形成了现在的大型毛衫市场,销量占全国份额的40%。“十五”期间,该镇的生产总值从8.7亿元增至27.3亿元,工业总产值从32.58亿元上升到100.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0.17亿元上升到1.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052元上升到8448元,2005年,濮院羊毛衫市场的成交额达到了113亿元。城镇区域面积从2.83平方公里拓展到10多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8483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农民人均收入1倍多。濮院镇总面积6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1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和5个居民社区。镇区常驻人口4.35万人,外来人口约有7到8万人。濮院镇到2020年的城区规划面积为15.9平方公里,届时将于桐乡市区相接。现在濮院镇的规模和繁荣程度已远远大于我国很多县级城区,反映了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概况

  1.德清县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概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近五年来,全县先后高标准实施了36个工程项目,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城市道路、公园、广场、水厂、污水处理厂、博物馆、体育中心及客运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和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带动了城区土地增值,为经营城市夯实了物质基础。在垃圾处理设施方面,德清县现有武康、乾元、新市、钟管4个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分别为6.51公顷、3.33公顷、1.56公顷及1公顷;平均日处理垃圾分别为120吨、70吨、50吨、40吨,合计日处理能力为370吨;按设计使用年限计算,两个较大的垃圾处理厂剩余使用年限仅为3年。现已决定投资400万元对武康填埋场进行扩容,扩容后使用年限可延长10年。除武康填埋场无害化处理水平较高外,其余的填埋场均未建立污水处理、防爆等配套设施,大部分垃圾未经处理裸露填埋,防渗措施达不到技术要求,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压德清县城市公园景观

  42

  实覆盖,从而污染水体、土壤及大气,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二次污染。随着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将更为突出。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德清县现已建成3个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武康镇(县城)、新市镇、钟管镇,日处理污水能力分别为5万吨、3万吨、1万吨,合计日处理能力为9万吨。2006年德清县开始实施城乡规划、供水、公交、垃圾集中处理“四个一体化”工程,也预示着德清的城市化正在发生实质性转变并开始惠及村镇。规划是龙头。按照中等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通盘考虑城乡发展布局,德清县编制了《德清县一体化规划》、《德清县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等,具体指导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与此同时,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县新一轮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开始启动。根据供水一体化规划,水厂建设、管网建设等概算投资需要4.7亿元,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投资约2.6亿元。供水能力从原来的2.5万吨/日增加到6万吨/日,确保了县城夏季供水高峰期的用水。自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以来,全县已通水9个乡镇132个行政村,入户率达95%以上,受益人口39.1万。在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项目中,投资接近2亿元,建设、改造了96个行政村192个项目229.3公里的通村公路。目前,全县169个村庄全部建成了乡村“康庄大道”,客车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网络基本形成。2006年德清县正式启动了德清县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项目,主要是建立“户集、村收、镇送”的垃圾收集和清运系统,并将建立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的焚烧发电系统。垃圾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9480万元,设计日垃圾处理能力为400吨,此项目建成后,将可解决德清县的垃圾处理问题。

  2.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概况2.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达拉特旗今年实施的主要项目如下:北出口景观大道修建工程:南起新园街,北至210国道(吉巴线北600米处),道路全长6607.3米,道路红线60米,设计道路宽度21米,两侧各15米绿化带,投资规模为3500万元。北出口的修建解决了原通过市区的210国道车辆混杂拥挤的现象。南出口工程:南出口全长4.2公里,与原有达拉特路相接,形成城市主干道的一部分。南出口的修建,与运煤专线打通,彻底把电厂运煤车辆从镇区街道分离出去,有利于改善南出口车辆混乱状况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羊场湾停车场服务中心:位于达拉特旗电厂以南500m处,东邻210国道,电厂运煤专线从服务区中心东西向穿过,总占地面积6.59公顷。服务区维修用地即维修车间用地及门前合理间距内的空地,用地面积约为29338平方米。主要安排汽车修理,汽车零配件销售,服务站等。设计总居住建筑面积为28938平方米,居住户数约为230户,居住人口为800人左右。停车场用地面积约为13200平方米。主要为运煤车辆服务。预计2007年7月完工。

  43

  万通汽车服务城:位于树林召镇达拉特路东、运灰专线南、运煤专线北,占地332303.9平方米,预计投资7000万元,2007年8月份投入运营。建设内容包括汽车展厅、居住小区、汽车修理厂及停车厂及服务城的其它配套设施。其他,树林召镇还建设了占地47公顷的包括儿童游乐场、老年活动中心、露天游泳池、假山、人工湖等在内的白塔公园、占地59400平方米的达拉特旗体育中心、达拉特广场等公益设施。

  3.桐乡市濮院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概况3.桐乡市濮院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城镇建设的发展,由世贸大厦、经贸大厦、高档酒店等商业设施组成的中央商贸区已展露新姿;由政府大楼、市民广场、市民公园等组成的行政中心已基本形成;工贸大道、红晓大道、宏苑路等一批重点道路工程也已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三横四纵”的城镇道路总体框。三大主要公共基础建设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阶段。一是城乡供水一体化。2003年,按照市级与镇分担的原则,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和国开贷款完善城乡供水网络,改造了果园桥地面水厂,配套建设了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迁建了取水口,形成了21.5万吨的日供水能力;全市共铺设供水网管4572公里。其中市到镇的一级管网长度为108.1公里,投入资金1.1亿元;镇乡到村的二级管网长度404.1公里,投入资金6179.7万元,已有126个行政村实现通水,覆盖人口53.2万人,受益率达79.0%,桐乡市整体的自来水普及率为90%。二是城乡公交一体化。通镇的公路网基本形成了以一级公路为主框架,市镇至各中心镇的“半小时”交通圈。目前全市城乡公交线路辐射到全部12镇、街道,城乡公交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0%。三是城乡污水及垃圾处理一体化。在城乡污水处理方面,建成了崇福、洲泉、濮院等中心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其他各镇也已建成或在建污水处理工程。在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方面,桐乡市于2004年启动建设了新都垃圾焚烧综合利用项目,投资1.5亿元的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11月正式投产,设计日处理垃圾400吨,实际日处理量360-370吨,发电1.5万kw。全市各镇乡街道都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建设了一批垃圾收集房,配置了保洁车、垃圾箱和保洁队伍,形成了运转有序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目前,全市行政村垃圾收集处理实施率为85.2%,垃圾焚烧处理率为80.4%。濮院镇是桐乡市第一个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成为村村通公交的乡镇;第一个实现城乡利用国开贷款建设的德清武康镇城东道路网,远处别墅式住宅为安置农民的新村

  44

  供水一体化的乡镇,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第一个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乡镇;此外,城乡教育一体化已基本实现,城乡医疗一体化也在积极探索之中。

  三、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概况及其效益分析

  1.德清县武康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及其效益分析

  ①德清县武康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德清县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北湖街延伸工程、城东片道路管网工程、城北新区长虹街道路管网工程共3个道路工程项目。贷款总金额为2.7亿,期限10年。已到位贷款资金1.9亿元。包括1.5亿元的贷款资金,已完成投资3.85亿元。其中:北湖街延伸工程1.97亿元,城东片道路工程3600万元,城北新区长虹街等道路工程1.52亿元。(附图片)②德清县武康镇基础设施建设效益分析德清县在2003年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来,先后完善了城市绿化、道路、供水、污水以及垃圾等公共设施建设,国开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对该镇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05年为止,德清县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0%,污水处理率达到75.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0%。:国开项目的完成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提升了城市景观面貌,改善了原有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环境效益显著;完善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了城镇居民的出行,对实现该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效益明显:通畅的城市交通网络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道路收益区域的土地价值,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后续滚动资金,经济效益巨大。利用国开贷款建设的德清北湖街延伸工程之一英溪大桥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及其效益分析2.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及其效益分析

  ①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45

  达拉特旗汽车综合服务中心(达拉特旗过境公路北停车场)位于树林召镇北端,占地面积540亩,为进绕城公路的配套工程。该停车场设计停车位3000个,以三个功能区分布,按照组团式布局建设。各功能区内均配套加油、汽车修理、餐饮、住宿、汽车美容等设施,形成功能较为完整的机动车综合服务中心,在规划和建设中遵循方便、规范、便于管理和整体的原则。在建设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汽车服务中心(北停车场)

  过程中由北向南分期实施,拟将备用地片留在南部。在建设上采用业主投资的办法实施。2004年完成首期工程,共计投资3000万元,2005年投资4800万元,完成二期工程建设。目前该工程已完工,已投入运营。该停车场的建成,彻底解决绕城车辆的配套服务工作,并将改善镇区环境状况和城市形象。达旗树林召镇污水处理厂已于2006年9月开工,计划于2007年4月完成土建工程,10月投入运营。该污水处理厂采用浮链式多级A/O(德国百乐克工艺),该工艺属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总规模日处理污水能力3万吨,一期工程为1.5万吨,项目总投资为8385万元,其中贷款额度为5000万元,其余资金由财政和企业自筹解决。该项目建成后,出水水质将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彻底改变镇内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状况,改善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环境效益。②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基础设施建设效益分析达拉特旗汽车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现可停车1200余辆,基本满足了过往车辆的停车、维修及餐饮等服务需求。目前,该项目停车不收费,2006年,仅餐饮、维修、配件销售等服务收入就达到了1848万元,净利润为231万元。环境效益:由于大量运煤车不在树林召镇停靠,彻底根除了树林召镇煤尘污染源和交通安全隐患,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改善了城镇环境质量;社会效益:繁荣了北郊荒滩,给旗政府从梁外移民创造了条件,便于集中管理,并解决了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经济效益:不但方便了运煤车辆停靠接受服务,增加停车场本身的经营收入,而且使运煤专线更加畅通便捷,更加安全,从而提高了运煤专线的经济效益。

  桐乡市濮院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及其效益分析3.桐乡市濮院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及其效益分析

  ①桐乡市濮院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桐乡市濮院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46

  桐乡市濮院镇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是2004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开展的重点镇基础设施贷款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1645万元,其中:自筹11645万元,占总投资的53.8%;贷款1亿元,占总投资的46.2%。国家开发银行在2004年10月下旬就将8500万元贷款下放到账,2005年年底,列入贷款项目内容的果园桥水厂扩容工程(总投资6150万元)顺利竣工投产,供水能力达到15万吨/日;市区至濮院镇供水一级管网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供水复线工程(总投资3172万元)提前竣工通水,保障了濮院镇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濮院镇域范围内的供水管网建设顺利推进,共建设二级和三级管网668公里,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桐乡市濮院镇基础设施建设效益分析②桐乡市濮院镇基础设施建设效益分析濮院镇果园桥水厂现在运营管理状况良好,扩容工程竣工后,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5万吨,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了35万吨。桐乡市的给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由桐乡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公司下设供水公司、污水处理公司以及安装公司等5个子公司,均为国有企业。给水公司的运营方式与其他地区稍有不同,除了3个市属水厂、1个镇属水厂外,各个镇还设有给水利用国开贷款扩建后的桐乡市濮院镇果园桥给水厂

  站。市给水厂以1.10元/m3的价格将水输送到镇给水站,镇给水站再以1.60元/m3的价格将水供给该镇居民,实行市镇二元供水管理体制。国家开发银行重点镇贷款项目的实施,对桐乡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大缓解了桐乡市当时面临的资金短缺的紧张局势,既对濮院镇城乡供水-体化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桐乡市其他一些既定建设工程项目的加快推进预留了资金空间,同时也保证了乡镇居民的饮用水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四、

  调研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模式

  1.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营城市理念的提出,我国一些城市从城市经营的现实需求出发,相继实施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主要做法是:成立以城建投融资为主的城建投资公司,作为城市政府授权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等资产的经营机构,成为城市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的平台和载体。经过多年的运作,这些城市的城建投融资途径、运作方式和调控手段等方

  47

  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借鸡生蛋”的投融资方式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调研对象的浙江桐乡、德清及内蒙古达拉特旗也是从城市经营的现实需求出发,先后建立了城市发展投融资公司,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业务,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德清县城市发展建设公司、桐乡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达拉特旗开达投融资有限责任公司均是由县政府100%出资建立的国有投融资公司,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用地整理等大型公益性项目的投融资工作。投融资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如德清县城市发展建设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隶属于县政府,公司董事长由政府官员担任(副县长、财政局长、建设局长等,具体事务由财政局的主管科长负责),公司下设综合办公室、前期部、工程部、融资部四个部门。到目前为止,公司成功运作的项目包括会展中心、消防中心、博物馆、商业街、农民搬迁安置小区、县体育中心、行政中心、城南安置小区、城市片雨污水管网工程、城市片雨污水配套泵站、城东道路管网工程(开行项目)等,在德清县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德清县的开行贷款项目的申请和实施就是由该公司具体运作的。除城市发展投融资公司之外,民间企业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也是一种值得政府支持的一种模式。如德清县正在筹建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是这种模式。桐乡市在城乡建设资金筹措方面经历了从单一的经营城市向经营城市与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相配套的过程。2003年10月,桐乡市组建成了桐乡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全市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管理,承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运作和建设,公司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法人代表,市财政局长担任总经理,注册资本3亿元,资产总额4.4亿元。城建投资公司的组建成立既是桐乡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历史性的突破,也为本次重点镇建设贷款工作搭建了一个融资平台,从贷款项目的前期洽谈到最终签约,都通过城建投资公司这一平台来运作。除了搭建融资平台外,桐乡市建立了良好的还贷机制,对借贷银行负责,也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负责,具体做法就是“质押保障,政府承诺”。为切实保障项目贷款本息的按期归还,桐乡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质押合同,将水资源费作为出质标的提供质押担保,并在国家开发银行指定的嘉兴市商业银行桐乡支行开立专门质押账户,实行专户存储。达拉特旗的投融资模式也大体与德清、桐乡相似,主要以质押担保的形式进行操作。

  2.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模式2.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模式

  德清县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主要由德清县水务有限公司负责。该公司于2001年正式挂牌,以县污水处理厂、武康、城关、新市三大镇水厂的资产为基础,全资注入水务公司,打破了以往多头管理的格局,统一负责全县共水厂、污水厂及相关供排水设施的经营管理,公司为国有企业。

  48

  财政担保

  政府

  资金注入融资

  银行

  投融资模式

  特许经营

  贷款

  城市发展投融资公司

  投资

  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竣工设施运营管理模式

  桐乡、德清(发达)

  国企管理

  私企管理

  达拉特旗(发达)

  1

  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德清县和桐乡县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有关国计民生公益事业项目仍主要由政府国有企业管理,还带有很强公益性格,并没有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所以水价等还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尽管德清县、桐乡县的供水都是采用深度处理,而且基本都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但水价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德清、桐乡的城市居民用水价分别为1.6元/m、1.25元/m(村镇1.6元/m),工业用水为2.3元/m,民用水亏损部分主要通过工业用水来弥补。这种以丰补歉的经营方式维护了百姓的根本利益,值得借鉴。达拉特旗则与德清、桐乡不同,而是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将给水厂等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转让给民营企业,以特许经营的方式,由民营企业东源集团负责运营管理,政府则完全放弃了公益性事业的运营管理权。这种完全民营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往往直接意味着水价的提升。尽管该县的水资源极为丰富,水处理深度也远远没有达到桐乡水厂的处理水平,但是,现在该县的水价则涨至2.5元/m,远远高于德清、桐乡,高于全国县级市的水平。

  33333

  49

  其实,城市公共事业并非都是亏损或不能盈利的行业,由于其具有广泛、稳定的消费群体,竞争又不充分,所以只要善于管理和经营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和利润。德清、桐乡的成功实践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城市经营理念的转变可以释放出极大的生产力,上述三地用“借鸡生蛋”的投融资方式筹集城建资金的模式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五、

  新农村建设

  1.德清县新农村建设及仲管村新村建设1.德清县新农村建设及仲管村新村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德清县实施了中心村建设。到今年为止,在166个行政村中建设了20个左右的示范村。主要是在村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户住宅集中,原宅基地可以用于还田或工业园区建设。农民的住宅标准为占地140平方米,加上住宅周边每户大约用地0.6到0.7平方米,这样可以解决现在的农户住宅占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公共设施部分由政府承担。一般一个示范村要300万元左右,其中县政府出100万元,镇政府配套70万元,其他由村级筹措。新农村建设的面临的问题是土地承包政策和村庄规划的矛盾,换地困难是瓶颈。德清县于2001年开始实施以农村“五改一化”(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线和村庄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建设工程,2003年根据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规划,在县域内开展了“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目标是到2007年,在全县范围内建成20个左右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全县166个行政村的村庄环境的到全面整治,农村人口受益面达到80%以上。到今年为止,已累计创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4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2个,2006年新在建示范村6个,其中省级示范村4个。德清县的村庄环境整治内容包括村庄道路、自来水管网、拆除危旧房屋和露天粪坑、添置垃圾箱、新设路灯、新建公厕、环境绿化、污水处理设施等,其公共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已相当接近,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德清县的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绿化率均达到了100%,实现了村村通公交的目标,自来水通村率100%,入户率95%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德清县结合今年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确定了4个省级示范村,仲管村是其中之一。仲管村是仲管镇内最大的行政村,距城区较近,分为29个村民小组,有1133户,3399人。水田面积2178亩,桑地1000亩,养殖水面500亩,人均耕地面积少。仲管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出租土地获得,村庄发展以工业为主,提出的发展口号是“强工业、精农业、扩三产”。现在,村域内有30家企业,其中上市企业一家。2005年经济总产值2.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2.2亿元,占92%。现在,仲管村人均年收入为8180元,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强大的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50

  仲管村的集体经济依托于土地出租,一种形式是村集体将土地、房产和设备一起出租给企业,与企业分红;一种是只提供土地,收取租金。仲管村的村庄整治规划显示,仲管村将逐渐把现有的21个居住点缩减到6个,分别是中心村1个,保留点4个,居民区1个。2006年3月到11月实施了中心村建设一期工程,通过土地置换在村委会所在地附近规划了中心村。一期工程包括118户宅基地、道路、各类管网、公园、运动中心、生活服务区等,与城市居住小区的建设和管理已无二致。今年的中心村建设共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集体投入300多万元用于道路、管网等公共设施建设,其余为农民投入,主要用于住宅建设,户均住宅建设费用大概需要20万元,另外每户需交纳1万元的公共设施建设费。仲管村的新村建设是通过村庄整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设施,同时将搬迁入住农户原来的宅基地置换,回收到集体经济组织手中,再进行复垦或开发,提高土地价值和利用效率。2006年在中心村规划的每户的宅基地面积为140平方米,大概在0.2亩左右,而一般农户的宅基地面积要占到0.6到0.7亩。加上公共使用面积,中心村的户均面积为0.5亩,而一般农户由于住宅、养殖设施分散,要占到1亩左右。仲管村的中心村建设以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强大的集体经济为依托,可以为入住农户提供完备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户富裕,可以负担起较高的搬迁费用。当然,这种在政府引导下的村庄整治实施时间短,需要农户改变生活习惯,可能会增加农业生产的困难,产生新的就业压力,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新村建设模式在地方工业发达,城市化影响大的地区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德清仲管镇仲管村的新村建设

  2.达拉特旗的新农村建设2.达拉特旗的新农村建设

  达拉特旗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个是东昌渔村建设,以农户为主体投资挖水塘,引黄河水从事渔业养殖旅游,也就是农家乐形式为周边城市提供垂钓和餐饮等娱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当地成立了一个大树湾渔业协会,协会主席为一个养殖大户。该协会于2003年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政府为渔村修建了道路,方便旅客和农户出入渔村,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51

  另一个是东达移民新村建设。2005年开始由东达公司每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和住宅,预定规模为200余户。包括生产设施在内一套住宅面积造价7万元,入住农户支付4万元,这笔费用可以向该企业贷款。户均养殖规模大约为200只塔兔。该公司负责饲料供应和产品回收。这是一种产业移民方式,通过塔兔养殖为农牧民提供致富门路,企业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通过移民新村把养殖户集中起来,可以使基础设施发挥更大的效应,提高入住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便于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原料收购,是一种双赢的模式。达拉特旗通村公路,远处为东昌渔村

  六、

  公众对公共产品的认知情况公众对公共产品的认知情况

  在德清县回收了52份关于公众对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小城镇建设项目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认识的调查问卷。回收的问卷中男性占57.7%,女性占42.3%,20岁到40岁的中青年占到80.8%,居住年限在5年以内的有36.5%,在事业工作的人员有59.6%,在企业工作的有26.9%。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考察各种受益人群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认知情况,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问卷的回答者以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主,他们工作稳定,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主要受益者;回答者中的中青年占绝大多数,在德清县的居住时间为5年以下的较多,反映了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实际情况,也预示了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了解城市化过程中既有的受益者和新的受益者的认识情况,对考虑如何规划和发展小城镇的公共设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对国开贷款项目了解的有15.4%,知道的占到73.1%,其中有13%是通过新闻报道,25%是通过有关部门宣传知道这一情况的,这反映了公众对该项目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还有必要加强宣传。(2)对当地的自来水建设有55.8%的人认为很好,25%的人认为饮水的卫生状况有所提高,11.5%的人认为水费过高。对当地的污水处理情况,69.2%的人认为对改善环境起到了作用,21.2%的人感到提高了生活的方便程度。对当地的垃圾处理情况,有65.4%的人认为提高了环境的整洁程度,26.9%的人感到提高了生活的方便程度。从公众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评价来看,德清县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得到了公众的认可。(3)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67.3%的人认为是好的,主要表现在绿化率高、空气质量好,有良好的水源和湿地等方面。有26.9%的人认为一般。对当

  52

  地的生活环境,有23.1%的人认为很好,有65.4%的人认为还可以,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良好、道路宽畅、交通方便、居住密度小等方面。(4)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公众对相关设施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有65.4%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实施补贴,由社会和民间进行投资并管理,有23.1%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投资、运行和管理。说明绝大部分的公众认为政府在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应该起到主导作用。问卷也反映出公众对交通设施、公园等休闲设施、体育设施等居民活动场所的建设有较高的需求。

  七、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经验及存在问题

  1.经验1.经验

  从我国小城镇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上述三个案例都是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德清县武康镇均属于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典型案例;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虽地处西部,但依托能源和交通优势,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而且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面,三个重点镇项目建设贷款工作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经验:构架了良好的良好的投①构架了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城镇的扩张和城乡的融合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来配套和联结,城乡建设的加快推进更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来保障。近年来,三个重点镇所在的县市在城乡建设资金筹措方面经历了从单一的经营城市向经营城市与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相配套的过程,分别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全市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管理,承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运作和建设。城建投资公司的成立既突破了原有城市投融资体制,也为本次重点镇建设贷款工作奠定了基础,贷款工作的顺利推进并最终成功离不开城建投资公司这个融资平台,从贷款项目的前期洽谈到最终签约,都通过城建投资公司这一平台来运作。建立了良好的还贷保障机制②建立了良好的还贷保障机制为对借贷银行负责,也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负责,三地都十分重视还贷保障机制的建立,具体作为“质押保障,政府承诺”。为切实保障项目贷款本息的按期归还,三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质押合同,将水资源费等作为出质标的提供质押担保,并在国家开发银行指定的商业银行开立专门质押账户,实行专户存储。同时,三市政府专门出具承诺函,对贷款项目资本金配套、水资源费质押等问题进行了承诺,并保证对质押标的相应变化提供担保,同时将城投公司归还贷款本息的不足部分纳入财政预算,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良好的还贷保障机制提升了三市的还贷信誉,解除了银行的后患之忧。策划了良好的良好的贷款项目③策划了良好的贷款项目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重点镇贷款试点工作对承贷项目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符合建设部和国开要求的贷款项目为载体。因此,必须从众多的项目中塞选出及适当地继续建设的、又必须符合筛选出符合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要求的小城镇建设项目作为贷款

  53

  项目,并及时组织专家,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如德清武康镇道路管网改扩建项目、桐乡濮院镇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达拉特旗树林召真的停车场项目等,都是在反复论证、多次沟通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的贷款项目,并得到了建设部和国开行的一致认可。如濮院作为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曾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评为“中国羊毛衫名镇”,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符合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关于“重点镇”的要求。濮院作为经济强镇和市场大镇,城乡居民用水需求巨大,实施濮院镇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符合重点镇建设贷款的价值导向。而濮院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后确定的,同时濮院镇也具备承担贷款配套资金的相应财政实力,贷款项目在实际操作方面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符合重点镇建设贷款的借贷条件。形成了良好的良好的贷款项目协商机制④形成了良好的贷款项目协商机制从贷款项目的事先沟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反复论证到最后项目立项,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协调机制为依托。在本次重点镇建设贷款过程中,三市得到了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及省分行的各级领导多次莅临桐乡调研、考察和指导工作,为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多帮助。当地政府在贷款过程中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从获悉重点镇建设贷款试点计划时起,就积极与建设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沟通,在整个立项过程中,当地政府、发改局、规划建设局、财政局及镇政府等相关单位也密切合作,相互支持,根据要求及时提供了相关资料。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的互信、互助的协调机制,才有了贷款的最终成功。

  2.问题2.问题

  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尚需完善①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尚需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不能直接从事城市经营项目的直接运作,因此不少城市和县区从城市经营的现实需求出发,先后建立了城市发展投资公司等,作为城市政府授权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等资产的经营机构,成为城市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城市建设的平台和载体。但是,有的城市发展投融资公司主要职能却限定在房地产等一般产业领域,政府没有赋予它们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不能行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功能,不具备“城市运营商”的地位和能力,这就限制了大项目建设和城市资源的开发与经营。由于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我国一部分已经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开发的公司大部分主要依靠贷款运作,由于一些投资无法收回,出现经营困难。因此,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必须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投融资体制进行深入改革,拓宽投融资公司的运营范围和运营思路,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的功能。城镇建设投融资改革的方向应当是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新模式、新格局。把政府资金继续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稳定来源;把经营城市作为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要途径;把引入社会资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把多种融资方式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渠道;把依法管理作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根本保证。②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资金紧缺的矛盾突出

  54

  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政府如何逐渐以间接手段调控社会投资,同时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投融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提高投资效益,放大政府投资的效能,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是当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要课题。近几年许多城市在建设与发展领域,不断借鉴和探索城市经营的思路与模式,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的制约,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制约了城市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不少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和体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打破,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为此充分认识实施投融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借鉴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在城建领域建立和培植政府的投融资主体。③土地经营开发的问题目前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仍存在明显缺陷:一是土地处于储备状态时没有体现和利用其价值;二是土地收购、储备与土地的初级开发不能很好地配套,影响土地增值,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农民的宅基地置换问题也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由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不理解以及出于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需要,往往以现存的一些法规条例为依据,拒绝宅基地调整与置换,阻碍了农村的合并调整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影响了新村建设的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

  八、

  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继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满足城镇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融资平台城市的扩张和城乡的融合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来配套和联结,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更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保障。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的出现为我国城镇建设搭建了投融资载体,为筹措城镇设资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今后,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应在机构组织上、运营模式上继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如灵活运用国债、基金及彩票等方式,多方筹集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扶持城镇建设。但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切忌防止形成新的垄断,阻碍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2.改善投融资机制,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机制,改革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市场,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政府部门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鼓励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投资者,实现公平竞争。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综合利用信贷、债券(含企业债和市政债)、信托、股权融资等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要,形成良好的投融资渠道。3.建立新农村建设专用投融资平台虽然各级政府为扶持新农村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但大部分资金仅仅限于各级政府的示范村建设,辐射面相对较窄,而示范村以外的新农村建设除自筹资金外,

  55

  财政担保

  政府

  资金注入融资

  银行

  投融资模式

  自

  等等

  贷款

  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构

  投资

  基础设施业产整治设村农旧村村建新

  金、款

  村

  建设模式

  专业建设农民自建

  ,

  竣工设施运营管理模式

  村民自己管理

  委托专业公司

  图2新农村项目建设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管理模式图缺乏公共融资渠道,这样将会导致富村更富,穷村更穷,既不利于贯彻中央政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也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均衡、稳步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普遍推广,资金需求将会越来越旺,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信贷结构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新增贷款缺乏新意,存量贷款调整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6

  极大地影响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在实践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很多村庄,只要能得到一笔启动资金,就可以在新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可形成资金链的良性循环。因此,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新农村建设公共投融资的落实畅通,建议各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银行等协议,成立村镇建设投资公司,并以此为投融资平台,协调村镇建设项目贷款与土地置换担保工作。4.调整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关法规、政策调整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关法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然而目前宅基地利用的相关政策虽然保护了农民的权益,但是也极大地阻碍了新农村规划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由于部分农民没有充分理解新农村建设与改善自己人居环境的相关性,往往以现有的法规政策为盾牌,不愿意从已经在规划中被划定为迁移村的村庄迁出,结果形成了农村土地置换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这个矛盾愈加突出。可以说现有的宅基地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已经成为制约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在可以保证农民权益的前提条件下,区别对待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整有关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的相关法规、政策,保障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5.加强城镇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政策研究工作中国各地小城镇和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经济条件、地域条件千差万别,需要分层次、分时期、分内容逐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最近几年的城镇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如投融资体制问题、如何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问题、新农村建设中土地置换问题,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问题、小城镇和新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建设的模式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及时展开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并制定出解决措施,为各地开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指导,同时需要系统地开发出不同条件下小城镇和新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经营的模式等。

  57

推荐访问:国外乡村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 乡村 国外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