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14篇

发布时间:2022-12-18 10: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14篇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南京市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与分析  王陵丹;吴九兴  【摘要】以桥林新城为研究区,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得到桥林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14篇,供大家参考。

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14篇

篇一: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南京市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与分析

  王陵丹;吴九兴

  【摘要】以桥林新城为研究区,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得到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为2923.77hm2;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为1315.70hm2。建议高度重视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综合考虑整理的资金约束、自然约束和社会可接受等因素,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TaketheQiaolinNewTownasstudyregion,ifrstly,thetheoreticalpotential(2923.77hm2)ofresidentiallandconsolidation(RLC)wascalculatedbasedontheresidentiallandquotapercapitamethod.Secondly,therealisticpotential(1315.70hm2)ofRLCinthisnewtownwasestimatedbycalibratingitstheoreticalpotentialusingconstrainingfactorsofnaturalfactors,economicfactorsandsocialfactors.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governmentshouldpaygreatattentiontotheRLCinQiaolinNewTown,carryoutscientiifcallyaccountingforlocalnatural,economicandsocialconstraints,andpushtheruralresidentiallandintensiveandsavingutilization.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7

  【总页数】4页(P65-68)

  【关键词】土地整理;潜力测算;农村居民点;桥林新城

  【作者】王陵丹;吴九兴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6.07.018城镇化、工业化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使得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被大量闲置,常住人口数量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倒挂现象严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期望促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必然使城市用地的紧张程度有所加剧,而农村流出人口有居民点用地或宅基地用地则被闲置或利用率偏低[1]。2006年国土资源部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力图盘活农村居民点存量用地,减轻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程度,促进耕地资源的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2]。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关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研究已有很多,如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时需要在理论潜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拆迁补偿、可接受性、居民点用地规模等进行科学地修正[3-4]。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必要性方面,有学者认为一是以城镇建设用地短缺为表征的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瓶颈,二是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与超标严重的现状造成了农村建设用地的大量浪费,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利于土地的合理配置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6];傅介平[7]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面积不减反增加剧了耕地保护压力,必须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农村宅基地利用粗放、面积超标、一户多宅等使得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潜力巨大;汪莉和尤佳[8]发现安徽2014年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的日常闲置率已达到近70%,其中有超过1/3的宅基地已完全失去

  作为住房利用的必要。在潜力测算方法方面,屠爽爽等[9]整理了传统的集中潜力测算方法,主要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闲置土地抽样调查法、建筑容积率法、城镇体系规划法等。研究将在“增减挂钩”政策背景下,对南京市江北桥林新城的现状进行分析,利用调研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进行测算,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规模进行整体分析,根据潜力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1.1研究区概况南京市位于长江中下游两岸,地处南京西北,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桥林新城属于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西北,江北浦口区的西南边,与南京市区隔长江相望。桥林新城西北面与安徽滁州毗邻,西南面接壤安徽马鞍山市,是承接南京向苏北、皖北和皖西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门户[10]。桥林新城包括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两个行政区。根据浦口区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桥林街道土地总面积18151.94hm2,其中农用地9658.10hm2,约占土地总面积53.2%;建设用地8094.17hm2,约占土地总面积44.6%;其他用地399.67hm2,占土地总面积2.2%;农村建设用地(包括村庄和采矿用地)2228.26hm2。星甸街道土地总面积14191.56hm2,其中农用地9816.48hm2,约占土地总面积69.2%;建设用地4147.74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9.2%(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约1144.01hm2);其他用地面积为227.34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6%。1.2数据来源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部分人口、经济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于南京市统计信息网相关年度统计资料和《2013年浦口区统计年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主要指浦口区2013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规划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国土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1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超占现状分析首先,据2013年浦口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计算得2013年桥林街道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为321.7m2,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140m2/人的上限值[11],人均建设用地超占现象很严重。其次,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合理布局与规划,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布局散乱,村庄规模较小,村民建设用地管理随意,土地利用程度不高。村内用地集约度很低,居民点之间空隙较大,不规整地块布局导致的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第三,村内有许多闲置的宅基地,由于建新未拆旧或村民搬迁到城镇而空置,整治潜力很大。总体来看,桥林新城各个村庄的宅基地超占现象严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较大。2.2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理论潜力的估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是指采用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直接测算出的潜力,即在未考虑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下的潜力。现阶段,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常用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闲置土地抽样调查法和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研究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测算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农村规划末年人口数、规划末年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12]。测算公式为:K理论表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S现状表示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Pi表示农村规划末年人口数,S人均表示规划末年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桥林新城作为南京沿江综合性产业新城,规划末期人口控制在30万人,在规划末期人口城镇化水平为87%,则计算得到2030年桥林新城农村人口数量为3.9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具体可分为南京市标准和国家标准。参照《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表1),结合南京地区

  实际,确定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15m2/人。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南京市标准下的桥林新城整理潜力为2923.77hm2。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确定的目标规划年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上限140m2/人和农村人口数量。尽管根据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桥林街道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挖掘的理论潜力巨大,但考虑桥林新城居民点规模的散、乱、小等实际情况,加上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是一项投资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短期以内要求所有行政村均按照南京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来进行整理的现实性不大,故采用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上限140m2/人,测算得到整理的理论潜力更为妥当。采用公式(1)分别测算桥林和星甸两个街道的2015~203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桥林街道各行政村的理论潜力见表2。由表2可知,整个桥林街道在规划期内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1620.74hm2,各个行政村的整理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同理,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星甸街道各行政村的理论潜力(表3)。表3显示,星甸街道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1071.21hm2,整理潜力较大。综合两个街道的整理潜力,计算得出桥林新城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2923.77hm2。3.1现实潜力的测算方法当前,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宅基地闲置法、综合评价法[14-16]。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方法简便,计算较易,但忽视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准确表达出村庄内部、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以及带来的影响,如可能导致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结果偏大;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是依据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户均农村居民点标准测算整治潜力,容易计算,但会忽略农户数量的变动性,无法测算规划目标年的整治潜力;宅基地闲置抽样法,可反映宅基地内

  部空置宅基地面积[17],也易得到转化为现实潜力的面积,但其缺陷是只考虑了空置宅基地一方面因素,忽略了村庄内部非空置的宅基地,潜力偏小;综合评价法,是在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情况下[18],选取与测算潜力大小紧密相关的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该方法考虑影响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多方面因素符合现实情况。研究采取的路线是在理论潜力的基础上,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9],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分析法,得到各层次指标权重,计算各指标现实潜力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从而得出整理的现实潜力。测算公式为:Ki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K理论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R修正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现实修正系数。3.2影响理论潜力转换为现实潜力的因素3.2.1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经济因素分析参考相关文献[20-21],选取了人均GDP和可用财政收入两个指标来表征。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拆迁补偿费,房屋的拆迁需要给予农民补偿,农村的房子面积超标情况较多,因此按面积补偿的费用也相对较多;房屋拆除费,建筑物的拆除和土地的平整等工程涉及到的费用;安置房建筑费,被拆迁的农民需要安置到新房;基础设施配套费,农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需要配套;拆迁补偿费,需要给予农民一定的资金补偿,解决农民过渡难题。可见,土地复垦等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一般人均GDP高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就相对水平越高,可用财政收入越高,则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资金筹集能力越大。根据计算规则最终计算得到桥林新城人均GDP指标权重值为0.0315,可用财政收入权重值为0.0794。3.2.2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自然限制性因素分析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自然限制性因素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平均聚集规模和农村居民点聚集度两个指标来表征[22]。桥林新城地处南京江北,总体地势平坦,因此自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考虑居民点的

  空间分布。农村居民点聚集规模大、聚集程度高的地区拆迁难度较大。因为越平坦的地区越容易发展为重点聚集区,居民规模大,人数多,整理难度相对较大。根据计算规则最终计算得出,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平均聚集规模权重值为0.117(逆向),农村居民点聚集度权重值为0.2300(逆向)。3.2.3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社会可接受性分析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社会可接受性方面,选取了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移动电话数量和单位宅基地居住人口数的三个指标来表征。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则在整理中的风险越小,其整理难度就越小;而人均移动电话数量可以反映农村居民的对外界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信息的收取传送速度和数量,信息传播量比较大则拆迁难度比较大;单位宅基地居住人口数量越多则安置难度越大、潜在风险可能就越多,则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阻碍越大。经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权重值为0.2137,人均移动电话数量权重值是0.055(6逆向)。单位宅基地居住人口数的权重值为0.2728(逆向)。3.3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现实潜力的估算通过对各指标值的极差标准化,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最终得到如下公式:R修正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现实修正系数,Cn表示第n个指标极差标准化后的指标值,Rn为潜力指标权重;n=1,2,…,7。根据公式(3),估算得到桥林新城的现实潜力为1315.70hm2。根据公式(1)~(3),计算得到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K理论和现实潜力修正系数R修正以及整理的现实潜力Ki。国家正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及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可以推进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减小现实潜力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的影响程度。南京现属于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阶段,产业向城市外围搬迁,城市迅速发展,跨江发展是必然趋势[23],因此对江北新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促进作用。桥林新城因为与南京市区隔江相望,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想要改善现状的意愿比较强烈,有利于修正因素对理论潜力的修正。4.1研究结论通过对桥林新城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因素、限制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测算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超标严重,理论整理潜力巨大。桥林街道和星甸街道的农村居民点较多,而且人均、户均建设用地面积超过国家标准、南京市标准很多,整理的潜力很大。按照南京市人均用地标准最终计算得到桥林新城整理潜力为2923.77hm2。(2)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潜力受到很多限制,导致整理的现实潜力下降;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经济、社会导致现实潜力与理论潜力有很大的差距,最终得到桥林新城的现实潜力为1315.70hm2。4.2建议(1)在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应选取合适的安置房规模和地点,合理规划,尽量减少资金支出,减轻经济因素限制。(2)根据各行政村及其村民小组距桥林新城中心位置的远近以及居民点聚集程度,合理安排先后拆迁,自然限制条件弱的优先拆迁,减轻自然条件的限制。(3)对于拆迁农民进行妥善安排,补贴及时到位,同时对拆迁农民进行就业指导安排,增加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社会可接受度。

  【相关文献】

  [1]宋金云.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2]朱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刘世斌,李江风,王建英,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83-89.[4]菲菲,王冬艳,程辉,等.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13):63-65,69.[5]毕影,赵凯.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研究综述及其取向[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389-392.[6]苏志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住房改革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7]傅介平.宅基地退出机制解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土地,2012,(12):55-57.[8]汪莉,尤佳.土地整治中宅基地的退出激励机制——以安徽省为例[J].政法论坛,2015,(4):149-159.[9]屠爽爽,龙花楼,刘永强,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1):1956-1968.[10]李蕾,雍太荣,赵贵成.桥林街道全力打造一流先进制造业基地[N].南京日报,201006-10,A04.[11]任世英,赵柏年,温静.《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引读(一)[J].小城镇建设,2007,(6):34-36.[12]高晓东.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及释放研究[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13]曲衍波,张凤荣,宋伟,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与测算——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2,67(4):490-503.[14]宋伟,张凤荣,陈曦炜.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6,5(5):43-46.[15]何英彬,陈佑启,姚艳敏,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4):80-83.[16]郭巧梅,杨兴礼,谷秋锋,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综述[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19-222,227.[17]陈荣清,张凤荣,孟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221.[18]石诗源,张小林.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与整理潜力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52-58.[19]张小莉,秦成.凌云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J].大众科技,2012,(1):270-271,262.[20]廖琴,林春明,欧名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南通市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8,7(3):12-16.[21]杨悉廉,杨齐祺,周兵兵,等.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与时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2):235-245.[22]孔雪松,刘艳芳,邹亚锋,等.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与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296-301.

  [23]夏非.南京城市全面跨江发展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2):129136.

篇二: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更新发展策略探究—

  —以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林蒲社区为

  例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作为案例,研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框架,结合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路径及实际问题,从特色产业培育、田园生态维育、特色风貌塑造、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多元共治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关键词: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策略

  1.研究背景

  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于2017年6月在江苏省开启了试点,到2021年已经在江苏省遍地开花。特色田园乡村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载体和创新平台。书法艺文特色历史文化乡村是特色田园类型中较为特殊的类型,其更新改善的品质对乡村振兴、建设高水平特色田园具有重要意义。

  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要素,通过深入挖掘村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书法艺文特色田园乡村,使村民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提升,开启了农旅融合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探索试点,先后获得2018年第二批省级创业型社区、2019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并于2020年成功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本文以该特色田园乡村为案例,梳理其在特色田园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并从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等方面提供解决策略,助力特色田园的建设。

  2.场地概况分析“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位于桥林街道林蒲社区,东侧与浦乌路交通主干线紧邻,南侧以驷马河为界与安徽接壤,西侧为长江十里风光带,区位优势具有不可复制性,示范区面积4.85平方公里,原住民294户1006人,片区内以南云、沈云、林元三连片原生态自然村落为主线,以一代草圣林散之传承书法文化为魂,数千亩高标准水稻种植区可兼顾生产和旅游(图一)。

  图一村落形态3.发展方向和策略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是一次整合和提升区域内现有资源的机遇,结合历史文化村的基地特点,分析出限制村庄发展的四大核心痛点——“有资源缺产品、有文化缺氛围、有观光缺体验、有景点缺串联”,为了构建滨江生态水网田林系统,打造书法艺文特色乡村文化和文旅文创、艺术田园乡村,总结“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的更新发展策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3.1特色产业培育策略

  “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以打造以江圩生态农田为基地、林散之书法文化为特色的“金陵书法第一村”为综合目标,聚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耕休闲、传统文化教育体验为一体的艺文慢活滨江特色田园乡村。

  3.1.1立足“江上草堂”特色,培育慢乡产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作为浦口区的文化地标、艺术名片,“草圣书乡”品牌的成功打造为特色田园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版块总占地面积约960亩,紧紧围绕“当代草圣”这一核心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林散之书法文化内涵,统筹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园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林散之艺术交流中心、三痴馆等特色项目,旨在做强区域特色、弘扬文化传承,塑造桥林特色田园乡村的“魂”。(图二)

  图二村庄内林散之故居牌坊3.1.2强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民以食为天,农以田为本,以保留农村原始风貌和农民传统生产习惯为基础,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创建,2020年起,项目对片区内6000亩圩田及抛荒地进行梳理整治,按高标准农田全面打造提升,并从中优选出4000亩作为水稻种植培育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延续区域产业链,同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在南京最早的“菜篮子工程”示范基地上打造了体验式开心农场,以“墨香园”、“陈浩南家庭农场”为品牌,种植稻米、草莓、西瓜和番茄等农作物,并创办大型农事

  活动——稻香节,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同时通过集体资本和社会资本融合,围绕“林散之书法文化”、省级传统村落和“生态农业、绿色生活、田园体验、回归传统”的精神,依托林散之故居和艺术交流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串联精品线路和霸王公园等周边文化资源,擦亮文化艺术名片,架构与整合现有产业,形成以艺术交流、乡村度假、农业观光为主要的村庄产业。

  3.1.3衔接视频平台,扩大乡村知名度。

  创新采用“互联网+”方式,制作林蒲社区文旅相关宣传视频,投放互联网视频平台,同时打造微信公众号,与浦口文旅精品线路进行衔接,进一步扩大乡村知名度。

  3.1.4吸引人才,开辟引资创新新路径。

  以“浦口文脉、草圣书乡”为主题,利用书法文化作品展等形式,吸引国内外书法大师以及书法爱好者,提升林蒲社区知名度;对已经形成的合作社、产业大户——“墨香园”、“陈浩南家庭农场”等不断扩大其品牌优势,加强与南农大等高校机构合作,打造高品质试验田等,拓展村民就业,实现村民增收,同时积极与大型企业洽谈,引入明发集团等社会资本,以党支部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村民为依托,形成了“村企联建”的产业运营模式,带动村民致富。

  3.2.生态环境改善策略

  3.2.1土地综合整治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打造美丽的村落内部环境。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坚持以绿色为底,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立村,在保留村落原有肌理的同时,保护修复“一湿、两水”自然生态,构建“山——江”生态斑块间的生态廊道,展现缓丘——沟渠——村庄——圩田——堤岸——江滩的风貌,基于版块内江坂、南云等自然组,立足村庄现状,结合村庄周边的自然景观特色区域,分别创建省级特色传统村落、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一诗一景一画”的艺文主题特色村。

  作为南京重要的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和粮食种植重点保护区,积极开展产业板块整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通过水环境

  整治将驷马河和长江串联为一个整体的滨江风光带。通过种植杨柳、水杉等亲水植物,给游客打造一个垂绦青碧、悠然自得的休闲环境。针对村民生活所需,进行道路硬化、新建了村民休闲娱乐广场、垃圾房等设施;完善雨污排水管网的改造,进行村庄绿化、亮化,最终形成舒适宜居的田园乡村。

  3.2.2落实长江大保护,实施生态修复。

  “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拥有长达十里的长江岸线,借助国家战略“长江大保护”的东风,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将污染严重的“十里造船带”变成如诗如画的“春江十里”,恢复“碧水蓝天、江豚欢舞”的意境,构画传统与现代形式相结合的廊架,形成了一条滨江旅游风光线(江北明珠),一条人居环境治理线(人居环境提升),一条帮扶惠民民生线(乡村振兴)。

  社区长江岸线整治工作于2018年初开始,面积约18.64平方公里,道路总长约17公里。将沿江企业鼎峰、顺鑫等多家船厂企业进行拆除、平整,复绿;围绕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2.5公里的驷马河岸线打造浦口区唯一的滨江风光线路。

  3.2.3是建立生态环境长效治理制度。

  从生活垃圾分类、公厕、农村水环境、美丽庭院等方面细化工作指标,成立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干部分片包干,确保清单执行到位、机制落实到位、环境管护到位。

  3.3特色风貌塑造策略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乡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明的延伸以及村民素养的提升。

  3.3.1村景融合

  驷马河既是苏皖交界的界河,又是长江入口的通江河,作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向安徽辐射的前沿阵地,“江上草堂”已成为苏皖融合发展主题的一张名片,为延续林蒲社区省级传统村落的聚落肌理,与周边绿色空间有机渗透,塑造“村、水、田、林”有机融合共生特色田园乡村景观格局,结合特田建设,打造了2.5

  公里的驷马河岸风光带,建成了乌江项羽文化园、亲子游乐园等主题,通过树人文、巧理水、广造绿、精创景、尊传统、赋新意的理念,与长江十里风光带有效衔接,形成“江河一体,苏皖融合“的主旋律篇章。

  3.3.2乡土营造

  融合草圣的书法艺术,结合回收利用的砖、瓦、石、木等老建筑材料,使用旧农具、老物件等,利用本地乡土材料,科学规划,系统设计,达到塑造地域特色景观、传承优化建筑风貌、保护延续历史记忆的建设效果。

  3.3.3节点塑造

  通过村口景观节点、指示牌等体现村庄特色,通过乡土生态的建设手法,打造规模适宜的公共活动、健身活动场地,使景观节点融入乡愁记忆。

  3.3.4文化传承。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将老浦口传统民谣等乡间民俗、桥林油布伞、茶干等传统技艺以及桥林十二景与乡村产业紧密结合,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游,注重传统手工技艺振兴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开展节庆活动,组织书法文化展览、国风文化传承。

  3.4.人居环境提升策略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通过整治院落景观环境,修复、增加广场道路铺装,设置乡村公共休闲活动空间,有效提高乡村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2]

  环境提升针对村民生活所需,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硬化村庄道路,塑造村庄环境,重点提升道路景观效果,新塑村庄道路肌理特色,凸显传统村落特色。村庄道路宽度适宜,道路标志、标线、标识设置适宜,道路临水临崖路段完善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宅间路及人行道尽可能采用乡土生态材料铺设,主干道配备有路灯,建有规模适度的生态型公共

  停车场地。.公建方面新增配套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含农家书屋阅览室、妇女儿童活动室)、1处旅游驿站等多处配套设施。

  完善市政设施也是该策略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污水收集管网覆盖所有村户,社区内共建六座公共厕所,并配备公测保洁员、公厕水电日常维护方案以及进行无害化厕所正确实用宣传。改造菜地,清杂并整理绿化空间,栽花植树,帮助农户庭院设计,增加农家小品,打造一家一品美丽庭院,构建和谐社会。

  3.5.乡村多元共治策略

  通过组织带头,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自下而上尊重村民意愿,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通过乡村共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和人才、技能乡贤的积极作用。强调文化自信,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学习国学文化和书法文化相关活动,传统民间习俗、传统技艺、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充分利用民间习俗(剪纸等)、名人典故(项羽等)、手工制作(油纸伞)等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凸显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和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6.工作机制创新策略

  在顶层设计层面重视规划引领,吸引多家设计院参与村庄建设设计,包括社区规划、村庄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霸王公园设计等。在具体实施层面重视方案成果落实和服务、及监管制度,推进规划设计方案和工作方案“两个方案”在实施中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并严格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科学考核评价,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不断取得实效。在资金保障层面,“规范化”资金筹集与使用方式,整合财政资金与涉农资金。制定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资金筹集办法,有效整合财政资金及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未增加村级债务。集约使用建设资金,通过招投标、监理、审计等措施,在保证建造品质的同时节约建设成本,避免项目建设奢华浪费、造价过高,

  现有资源的盘活利用也是该策略关键的一环,通过“高效化”创新融资机制、盘活集体资产与低效用地、将闲置农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用地。结合本地资源实

  际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书法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市场,培育旅游品牌、企业,建设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发展乡村特色民宿。利用林散之故居周边低丘荒地,打造林散之公园;利用村办工业建设用地,打造项羽文化园;利用滨江船厂腾退复绿用地,打造驷马河湿地公园,有效盘活农村空闲和低效用地、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提高土地效率。

  4、结语通过对林蒲社区“江上草堂”特色田园乡村的分析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出一套初具完整性并且适合于书法艺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即根据乡村特殊的地理环境优势,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在政策的支持下,从乡村整体规划入手,到局部节点改造,全方面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参考文献1.张京祥,张尚武,段德罡,等.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J].城市规划,2020(3):74-83.2.[6]黄国勤.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178-186.

  —3—

篇三: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面向操作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策略探讨--以美丽乡村浦口示范区规划为例

  李冬梅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5(000)024

  【摘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创建,乡村不断发展,而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有效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将有助于规划的执行与落实,进一步指引乡村建设发展方向。乡村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注重操作性,注重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结合利用,从而针对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的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以美丽乡村浦口示范区规划为例,对乡村建设规划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李冬梅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南京2118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杨凌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创意研究(以杨陵区大寨镇七个村文化景观策划为例)[J],陈祺;周博;李慧龙2.面向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管理探讨——以铜陵市美好乡村建设为例[J],陈叶龙3.传统村落定义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浅析——以永顺县虎洛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J],孙灿

  4.“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考———以美丽乡村南京浦口区示范区规划为例[J],毛安元[1]5.探讨乡村振兴产业带美丽乡村建设园林设计——以怀宁县独秀乡村振兴示范区(EPC+O)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带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为例[J],林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规划

  第一篇范文:2022年―2022年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纲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项目设计产品规划与线路设计形象定位与品牌塑造生态保护与风貌控制配套设施及保障系统附则第一章规划总纲一、规划范围、性质1、本规划名称为:某某市某某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本规划范围为浙江省某某市某某区行政范围内的22个建制镇,4个街道,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3、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本规划属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范畴。

  二、规划期限、目的本规划基准年为2022年,规划时限为2022年-2022年。根据某某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现状,同时更好地与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衔接与协调,对年限划分如下:一期:2022年―2022年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期二期:2022年―2022年全面启动纵深发展期本规划目的: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了乡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本区乡村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在规划期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把乡村旅游地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区。力争实现与湘湖风景名胜区的联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乡村旅游形象。三、规划理念本规划秉承自然、人、乡村三要素一体的发展理念,内容如下图:维护自然资舒适的居住环清晰的乡村

  境意象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一、总体定位1.某某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依托某某秀美的山水环境和“1010”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潮流的休闲度假设施和观光娱乐设施,高水平打造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精品,高规格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事,高档次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运营高效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充分吸引某某市及来杭的广大中高端乡村旅游者,将其打造成某某南部地区中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2.长三角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立足长三角,加快高品质乡村旅游区的建设,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项目、高品质配套设施、高品质个性服务,注重品味,融入文化,强调体验,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力构建某某高品质乡村旅游品牌体系,最终形成长三角地区独一无二的休闲度假、康乐疗养、商务会议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3.全国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通过资源整合、空间重构、要素重Z,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突破单一雷同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

  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新体系,最终使某某成为全国知名的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二、战略目标结合某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规划期内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二篇范文:乡村旅游规划创新乡村旅游规划创新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乡村旅游(Ruraltourism)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组成要素,如乡村环境(山、湖、河、森林、自然);乡村遗产(传统建筑、工业遗产、史前城堡、教堂、村落);乡村生活(工艺、节事、乡村食品、农业旅游、传统音乐);乡村活动(骑射、划船、越野、垂钓)等,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社区。乡村旅游特征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并不适合于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来进行观光,而是适合于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乡村的美是体验特色的美,只有住下来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并认同和接受美。因此,乡村旅游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其核心是乡村文化的体验。

  2、乡村旅游发展历程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成熟,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便开始了对乡村旅游的主题研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和营销策略、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乡村旅游规划就是根据某一种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律和具体市场特点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发展方向。下图概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全面发展阶段纵深发展阶段年初创阶段年1980后期年助力“三农”问题解乡村假日经济农家乐兴起?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2022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中国:

  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2022年,我国颁了《全国工农业?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

  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是更名为“中国乡村

  游示范点检查标(试行)》标志着国乡村旅游开始向规范化、高质化。?2022年,明确提“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角色提到了更突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图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的资源下,产品单一化、景观城市化、品质低级化问题严重4、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向着产品多元化、产业联动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5、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西班牙等,通过积极的政府引导、丰富的旅游活动、特色的节庆活动等使得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有的甚至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5.1欧洲乡村旅游的起源地――法国――从产业到旅游品牌,并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发展概括:世界第一大旅游入境地――法国,旅游主要由四大产品体系构成:以滨海游为主体的蓝色旅游,以高山滑雪为特点的白色旅游,以巴黎等城市名胜古迹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以及以美丽乡村风光、土特产品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游客量近年来已跃居各项旅游之二,仅次于蓝色旅游。法国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日、婚礼、家庭聚会、小孩子洗礼等活动都喜欢安排在农庄中进行,乡村也是人们节假日徒步、骑自行车的首选之地。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富有特色的食品、乡间音乐、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启示1:注重产业链的上下深度延展,并形成深入人心的旅游品牌。法国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已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

  而普罗旺斯更是成为“浪漫”的代名词。大面积的薰衣草种植和薰衣草香精的提炼以及旅游相关产品的延展都做到极致,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旅游。

  世界美酒之都――波尔多,以葡萄的种植、葡萄酒加工生产、品尝、葡萄园体验、葡萄酒养生和葡萄酒庄住宿为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每个农场主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葡萄酒庄,每个酒庄都创有自己的品牌,其酿造的葡萄酒销

  第三篇范文:2022年-2022年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某某省油料等四个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某政发?2022年?8号),着力推进《某某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22年-2022年)》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拓展、规范、提升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提升“好客某某”品牌内涵。(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

  2.以农为本,利益均衡化。以农民为首要受益主体,实现乡村旅游业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3.因地制宜,产品特色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个性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4.市场导向,经营产业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

  5.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旅游开发与消费,形成城乡之间互用资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6.保护生态,发展持续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2年,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乡村旅游强乡镇200个、特色村1000个、农(渔)家乐经营户__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50个,森林和湿地公园330个。打造50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5个A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22年亿元。

  二、发展重点

  (一)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根据我省乡村旅游特点和优势资源条件,深度发掘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森林生态、滨湖湿地、田园风光、特色种植养殖、农业示范园区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兴办乡村旅游项目、节庆活动。重点培育传统民俗、休闲农业、古村镇(风情小镇)、农家乐、渔家乐、红色旅游、新农村、乡村节庆、生态循环、乡村博物馆等10大类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由单一旅游观光型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参与教育综合型转变。“十三五”末期,形成品类完整、结构合理、深受城乡居民和海内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10大类乡村旅游产品是:1.传统民俗类:以乡村传统民俗为主题旅游资源,以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参与为主体项目,保护弘扬齐鲁民俗文化。2.休闲农业类:依托乡村田园风光、特色种植养殖、农业示范园区等资源,以采摘认领、科普教育、农事农艺体验等为载体,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需求。3.古村镇(风情小镇)类:以古镇文化观光、特色小镇度假和地方风情体验为主题,建设多元特色旅游小镇。4.农家乐类:以吃农家筵、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题,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以及农事活动、休闲娱乐等服务。

  5.渔家乐类:以特色滨水休闲、水上游乐和滨水度假等为主题,让游客体验渔家生活,感悟渔家文化。

  6.红色旅游类:以革命战争年代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挖掘培育一批红色旅游精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7.新农村类:以新农村新风貌为主题,注入乡村旅游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娱乐和地域文化等服务。

  8.乡村节庆类:依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节庆节会活动,以地方民俗文化、名优特产为吸引物,打造乡村旅游地域品牌。

  9.生态循环类:依托森林、湿地、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旅游。

  10.乡村博物馆类:以展示乡村习俗、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特色农产品等为主题,展现传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

篇五: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萌芽阶段年农村合作医疗以保健医社和卫生合作社的形式萌芽于陕甘宁边区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年新农合探索阶段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衰落原因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动摇了合作医疗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无法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偏向城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历程及展望

  作者:张栋,刘涵,巫艳思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3期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农村合作医疗经过萌芽、鼎盛、衰落和探索四个阶段,逐步由传统模式发展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合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衰落的原因,从筹资、管理、报销三方面揭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势,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合作医疗;发展历程;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50-03

  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使农民走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议题。我国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近几年的“两会”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政策和建议。有效实施新农合制度对于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944年,农村合作医疗以保健医社和卫生合作社的形式萌芽于陕甘宁边区。随后,在山西、河南、河北等省的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至1955年农业合作化达到高潮,这也是解放后农村合作医疗最早的表现形态。同时,卫生部肯定了“合医合防不合药”(农民看病时药费自理,免收服务费、预防保健费)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推广。1959年11月,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鼎盛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呈现了逐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我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6·26指示”,号召“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并称赞“合作医疗好”。农村合作医疗以“村办村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等多种管理机制在全国大范围地发展起来。从1958年开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仅有10%,到1962年接近50%,发展到1976年的90%,标志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进入鼎盛时期。

  (三)衰落阶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981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在全国农村施行,使依赖于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主要的资金基础。农民失去了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障,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走向衰落。1993年,国家再次关注农村合作医疗,决定改革和重建医疗制度,但是出台的改革政策中提出的仍然是“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1997年,农村居民中参加合作医疗者仅为9.6%,农村合作医疗没有达到国家预想的实质性好转,几乎陷入困境。

  (四)新农合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居民无医疗保障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所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年新农合试点开始,截至2009年,全国新农合参合人数超过8.3亿,参合率为94%,筹资达821亿元,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国家采取多种综合措施方便就医和报销。在2010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人大代表关于如何完善新农合制度,提出了构建全国性网络推行全国“一卡通”、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等建议,积极探索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衰落原因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动摇了合作医疗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传统合作医疗的经费主要由集体经济提供。1981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改革,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该体制的推行使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由此,维持合作医疗正常运转的资金筹集越来越困难。最终,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逐渐走向衰落。

  (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无法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公共医疗机构由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转型为以服务换取收入。个人承包农村卫生网络,垄断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面逐步形成。医疗服务没有保障、农村药品监管不到位、药价难以有效平抑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更加突出。

  (三)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偏向城市

  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999—2007年,我国城镇卫生费用筹资额定比增长了近300%,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例上升了23.3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费筹资额定比增长了36.7%,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例却由45.82%下降为22.50%,拉大了城乡居民人均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差距。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内在缺陷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小病治疗和预防为主,将小病报销包括在医疗保险中的政策导致了免费项目过多的状况。而当时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相对较低,容易造成入不敷出,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不利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三、新农合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进入衰落阶段,而恢复和重建工作的进展非常缓慢,农民的健康、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建立新农合变得尤为紧迫。新农合制度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更有效地缓解了“三农”问题,利于社会的和谐。相比较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优势。

  (一)筹资方面

  新农合增加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自2003年推行新农合制度以来,政府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减轻农民个人的负担。政府财政投入占总筹资标准的比例由30%逐年增加至70%以上。以2005年与2007年为例,2005年人均筹资标准为5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纳24元,财政投入26元。到2007年人均筹资标准上升至110元,但农民个人缴纳的还是24元,政府财政投入增加了一倍多,达到86元。

  (二)管理方面

  新农合以县(市)为单位,有别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型”、“乡村联办型”、“乡办乡管型”等管理机制。这样,扩大了新农合的筹资范围,增强了新农合基金的抗风险能力。新农合通过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使管理过程更加有效,同时方便农民办理登记、报销等相关业务。新农合还成立了相应的监督组织,采取有力的措施,如建立新农合专用账户、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向政府汇报工作、每季度公示制度等,更有利于确保新农合制度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运行。

  (三)报销方面

  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而传统合作医疗把大病小病都包括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内。将新农合资金集中于大病补助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也更能提高资金运作的使用效率。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与小额医疗费用补助相结合的方法,既提高抗风险能力又兼顾农民受益面。”可以看出,新农合向“既保大病又保小病”的趋势发展,在未来能使农民从根本上得到健康保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对新农合未来的展望

  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是新时期发展农村卫生工作,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保障,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自2003年我国建立新农合以来,新农合制度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仍需进一步改进。2010年的“两会”上,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三农”方面的一个重点被提出。经过探索、实践,为进一步推动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方面

  通过村广播或宣传画报,村干部登门讲解等多种途径,对新农合制度进行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使农民对报销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宣传单上的某个概念,而是真正了解报销的具体程序和报销药品的范围,并在实际报销中享受政府福利。同时,注重宣传的侧重点和准确性,明确哪些项目可以报,哪些项目不能报,注意不宜夸大新型农村医疗的好处,避免给农民“什么都能报”的误解,以免农民预期与政府导向出现偏离。此外,政府可以采取安排参保农民定期体检等配套宣传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保。

  (二)报销方面

  1.调整报销目录、范围、封顶线

  报销目录限制过多,使农民的报销额度受到影响,导致报销比例过低的问题,挫伤了农民报销的积极性。因此,结合当地农民实际,适当增加报销范围是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另外,提高住院报销封顶线可以加强大病救助,防止出现农民“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的状况。这样,能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劫富济贫”的不公平现象。

  2.建设信息化平台,推行全国“一卡通”,方便异地报销

  按照现行新农合的规定,参合农民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才能报销医药费。而目前,我国不少农民常年在外务工,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如果他们在异地生病住院,不便回家就医,就无法享受到新农合大病补偿的优惠政策;如果他们生小病,回家就医的交通成本很可能大于报销费用,这样小病报销便失去了意义。所以,为了使广大外出打工的农民从根本上受益,建设信息化平台,推行全国“一卡通”,是未来新农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异地就医报销难的问题,更能运用“一卡通”及时准确地得到农民参合、缴费、补偿等数据信息,了解医疗机构诊断、治疗、用药和收费情况。

  (三)管理方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完善基层卫生机构建设

  通过增建农村卫生所,配备相应的农村卫生员,逐步完善乡村医疗服务网络,争取做到让广大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方便农民就医。政府不仅要增加农村医疗服务网点,还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如提高薪酬和福利,减少农村卫生员的流失率;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卫生所就业,或建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专门培养渠道,采用定向培养方式,培养适用于农村基层的医学类专科生来扩充医疗队伍等。

  2.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

  目前,定点医疗机构存在滥用药物和检查手段、过高收费、管理不严等问题,所以,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定点医疗机构监督评价体系,改事后处罚为事前监督,从而有效降低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综合服务质量、收费水平、参合农民的评价等制定科学的动态考核奖罚制度,对于考核优秀的要给予相应的激励,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乃至取消定点资格,同时,鼓励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促进他们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新农合医疗机构的监管

  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作为新农合的监管机构,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大多设在医疗机构内,不仅管理新农合基金,也对医疗机构的经营效益负责,存在职责未完全分离的问题。因此,需要将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分离,由政府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而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应切断与医疗机构的利益关联,保持独立性,真正发挥监管作用。另外,新农合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如日本的“第三方审核制度”、美国的医疗专家监督过程,从而有效控制医疗服务质量、价格和成本。

  (四)法制方面

  目前,由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和监督新农合事务,但只有监督管理权,而没有相应的行政处罚权,影响监管效果,并且农民对新农合缺乏参与、监督和发言权。因此,需要建立具有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来保障新农合的运行和管理,让农民真正融入新农合的建设中,使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现状及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10,(1).

  [2]杨善发.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渊源、流变与当代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陈锦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发展与完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6).

  [4]张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医疗服务供给的视角[J].农民经济问题,2009,(2).

  [5]谷彦芳,宋凤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3).

  [6]翟媌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渊源探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

  [7]王何红,梁荆霞.传统新型——探寻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变[J].技术与市场,2005,(12).

  [8]谢圣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反思[J].中国卫生经济,2005,(4).

  [9]王延中.论国家在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2001,(3).

  [10]张宜民,冯学山.1999—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卫生保健筹资的趋势比较分析与启示[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6).

  The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developmentprocessandexpectation

  ZHANGDong,LIUHan,WUYan-si

  (Nanjingauditcollege,Nanjing211815,China)

  Abstract: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fortheruralpopulationinruralareasprovidesbasicmedicalserviceseffectivelyrelievethepeasants“thedoctorinadifficultandexpensive,”theproblem.the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afterbud,itsdecay,andexplorethefourstages,fromtraditionalmodeofdevelopmentinthecountrysidefornew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Tocombinetraditionofthe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todecay,fromthefinancing,management,onthreeaspectsthattypeofthe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fornew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inruralarea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madetherelevantproposals.

  Keywords:cooperativemedicalsystem;developmentprocess;threeruralissues

篇六: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新时代城镇化背景下南京乡村文化旅游空间演变探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王丽娜【期刊名称】《《中国商论》》【年(卷),期】2019(000)014【总页数】2页(P96-97)【关键词】城镇化;文化旅游【作者】王丽娜【作者单位】[1]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

  在新时代南京后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南京乡村旅游不仅成为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在城镇化和旅游业联动效应下通过打破乡村原有封闭结构,不断促进南京乡村旅游文化空间演变升级。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成为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共同目标之一。江宁区毗邻南京主城区东南部,区域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自2000年撤县设区以来,在南京城市拓展中抓住发展机遇,逐渐从传统郊县变成了大都市边缘的新市区,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后城镇化。江宁区依托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较早探索乡村旅游规划建设的典型区域,具有个案研究的典型性。

  1江宁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础与概况江宁区东与句容市接壤,东南与溧水区毗连,西南与安徽省马鞍山市相邻,西邻长江,与南京市浦口区隔江相望,从西、南、东三面环抱南京主城,距离市中心仅7公里,与南京市区城乡资源流动更直接,功能互补更明显。多样地貌是乡村文化旅游特色空间塑造的重要基础。江宁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称,地势南北高而中间低,形同“马鞍”。境内有大小山丘400个,山林、水库、村庄等点缀其中;境内水网密布,外秦淮河纵贯江宁南北,九乡河、七乡河、江宁河、牧龙河等在境内蜿蜒,百家湖、杨柳湖、南山湖、甘泉湖等湖泊众多,具有江南特色的山水田园为江宁乡村增添魅力。江宁是“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交融之地,史“天下望县、国中首善之地”之美誉。地域文化具有多样化特点,既有历史文化深厚的老街、集镇、传统村落,又有独具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以及丰富民间技艺、民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2江宁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历程2.1第一阶段: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阶段江宁自2011年起开始启动建设美丽乡村,完成了石塘竹海等五个首批示范村规划建设,被称为“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打造还主要是从乡村环境整治为出发点,后被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评委“中国十大美丽乡村”,随后又打造了以“黄龙岘”“汤家家”为代表的第二代美丽乡村。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建了以“公塘村”“石地水乡”为代表的第三代美丽乡村;以“新塘村”“插花村”为代表的第四代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重在村庄环境整治,对乡村特质的挖掘、村庄活力的激发和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2.2第二阶段:串联文化要素纳入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

  江宁区在从分散的示范村点状建设向示范区片状建设拓展过程中,规划出“三个500”的国土空间格局。“即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涵养不开发区、500平方公里的功能片区和新市镇、500平方公里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并率先启动了西部片区规划。西部生态旅游道路建设遵循“以点窜线、以线带面”的原则,综合考虑该片区内村庄资源,包括旅游、人文、自然景观等多种要素,将沿线景点、金花村、示范村、驿站、水库等串联起来,形成“一环两射”的道路结构,不仅方便了村民及旅客的通行,还为途径绿道的旅客呈现出了一条“显山露水见乡愁”的美丽乡村景观带。2.3第三阶段:提炼文化要素融入全域大景区建设随着江宁美丽乡村的不断发展,乡村空间的价值持续增长,大量资源要素持续向乡村地区扩散。全域旅游阶段结合乡村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建设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养老等系列休闲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发展项目,并逐渐发展成“六大集聚区”。如以大塘金村为基础开发的大塘金香草小镇、以苏家村为基础开发的“乡伴苏家”民俗文旅项目,以黄龙岘村茶文化村为龙头的民宿群,以及牛首山宗教文化旅游集聚区等。绵延一百多公里的乡村绿道将这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富有活力的乡村串联起来,基本建成了连接山水文化精华的休闲旅游经济带,形成了全域大景区概貌。2.4第四阶段:营造文化氛围支撑特色田园综合体开发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标志着江宁乡村文化旅游以人居环境改善为重点向特色化建设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针对乡村产业精度不够、文化旅游彰显不足、农户参与度不高、田园意境缺乏等问题,全面梳理江宁山水地貌、乡村资源、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等,将全区划定为3个特色片区,即东部山林田园、中部水乡田园、西部阡陌休闲田园;并对产业业态、设施建设相对集中且地理环境关联性强的,归并组合成20个田园组团。

  在以上四个阶段的总体旅游规划中,江宁区因地制宜,从最初改善民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到特色田园综合体开发,逐步意识到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意义,并对乡土进行了修缮、挖掘、保护和传承。3江宁区乡村文化旅游四大类型通过对以上江宁乡村文化旅游的纵线概括,梳理出江宁乡村文化旅游四大类型。(1)古建遗址依托型。如佘村被誉为“金陵古风第一村”,拥有潘氏住宅、潘氏宗祠等众多古迹。潘氏住宅是典型的明清建筑,由3大宅院组成,占地约2200平方米,有“佘村九十九间半”“南京最美砖雕门套”等美誉。石塘人家的王氏祠堂曾毁于大火,目前正在复建过程中,占地近千平方米,采用古典园林式风格,向游客展示王氏家族千百年来的事迹,让游客更详尽了解到这个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2)产业文化依托型。黄龙岘茶文化村是江宁建设美丽乡村的范本之一,在创建过程中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致力文旅融合,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力家园。(3)田园文化依托型。田园文化主要是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周边市民提供短途休闲游。如江宁中前村的百亩香樟大树园、香草小镇大塘金薰衣草庄园等逐步被打造成旅游田园旅游圣地。(4)民俗文化创新型。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等吸引游客。曹村社区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即高台狮子舞,作为江苏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铜山高台狮子舞已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这些年来由于后备人才缺乏、经费问题等原因,演出断断续续,接下来社区将重新组建队伍,为游客献上精彩的演出。其他如以苏家村为基础的“乡伴苏家”民俗文旅文创综合项目等。这四种类型代表了江宁现阶段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类型,是江宁区因地制宜开展更为精准的差异化的营建与发展的探索。4江宁区乡村文化旅游空间演变路径及特点以古建筑、遗址、节庆民俗等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加剧了乡村空间重构,

  而且通过乡村空间功能置换、特色空间营造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促使乡村内部空间结构转化。(1)在地理规划上,从农耕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空间”转化为以农耕文化为载体的“旅游空间”。江宁本是农业大县,近10年文化休闲旅游才成为火热产业。江宁境内有丘陵高岗、水系丰沛,又有沿河平原,是典型的农业生产空间。然而乡村旅游开发,不仅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和乡村—城镇二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乡村格局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开发双重影响下,乡村地域功能逐渐在改变,正逐逐渐从农业生产空间、村庄聚落空间、田园自然空间等向文化旅游空间转变。江宁乡村通过“村庄—组团—片区”三个维度的空间层次,深挖村庄本体文化价值,探索村庄异质性,并从传统文化、文物古迹、民风乡俗等方面挖掘产品内涵、从整体上提升乡村文化传承内生动力,使文化旅游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载体。(2)在空间布局上,从田园景区化、景村一体化转化为特色乡土文化空间营造。如正在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佘村,为了提升人文内涵,消解快速旅游开发导致的经典同质化,佘村结合历史传说、演义故事开始着力挖掘、修缮古建筑,新建村史馆,并深度挖潜、系统整理“九十九间半”“潘氏宗祠”的谱系脉络。游客通过村史馆可以深入了解这处建于明朝末年的苏派大宅,在建筑风格上是徽派建筑和南京特色的综合,而从建筑风格的融合亦可体会地域文化的交融。(3)在空间效应上,从以开发区为驱动的城镇化模式到以郊区化为驱动的城镇化模式,转化为以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为驱动的城镇化新模式。江宁区经历了工业产业园导向的开发区驱动城镇化阶段和以村镇郊区化为驱动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后,转型至以旅游开发为抓手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江宁区近十年来的乡村旅游开发使得乡村文化空间在不断发生转变与重构:有的乡村向城镇化演变,有的乡村向田园村落发展;有的乡村外部呈现扩张态势而内部又有空虚化趋势;有

  的乡村则开始衰退、消亡,这说明乡村空间演变存在多种不同的情景。5结语以江宁区为代表的南京乡村文化旅游开发,随着美丽乡村的逐步覆盖,有效促进了南京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互动,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演变、空间生产及空间共享优化。乡村旅游开发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抓手,随着旅游经济的导入,正迅速改变乡村文化所根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城镇化与旅游开发双重影响下的乡村文化旅游空间,也出现了同质化、商业化,乡村性不断消失等问题。因此,关注旅游空间生产演变下,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村文化、维护乡村文化多样性、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侯兵,黄震方,徐海军.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16,26(3).[2]张建宏.旅游开发背景下乡村文化变迁与重构研究[J].江苏商论,2017(2).[3]吕龙,黄震方.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J].人文地理,2018(4).

篇七: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出台南京市南京市南京市南京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实施意见倍增计划实施意见倍增计划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关于坚关于坚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65656565街中明确街中明确街中明确街中明确22222222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全市区县综合考核和镇街分类考核的重要内容

  南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走大都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南京市土地总面积988万亩,以低山缓岗为主。全市耕地面积360万亩,乡村劳动力122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51万人。粮食生产上,南京粮食自给率为44%;蔬菜生产上,地产蔬菜占市场供应量的30%,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80%;畜牧生产上,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为生猪34%、鸡蛋20%、鲜奶29%;水产生产上,常规水产品自给率为50%。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85亿元,增长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8元,增长17.8%。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做法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把握关键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期望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江苏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省委、省政府要求南京在“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转型升级上作示范。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出台《南京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

  1

  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65个镇街中,明确22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全市区县综合考核和镇街分类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组织实施农业“1115”工程。为稳定和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布局,2010年市政府决定实施农业“1115”工程,重点规划建设100万亩高标准粮田、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高效养殖和50万亩标准化菜地。2011年编制完成农业“1115”工程规划,涉及6个区县及所属的50个镇街,总面积353.2万亩。按照规划要求,启动了农业“1115”工程,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6万亩。三是快速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近几年,全市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推进力度。去年,市级财政整合支农资金3亿元用于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全市新增高效农业17.2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渔业6.5万亩、设施渔业3.2万亩。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41%;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13%;高效渔业占养殖面积的73.8%;设施渔业占养殖面积的17.7%。加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18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共建成设施农业5万多亩。全市农业园区已有国家级1个、

  2

  省级5个。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数字植物工厂,在南京汤山翠谷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成。浦口区南京林大现代农业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四是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南京实施9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122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2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7%。去年先后制定下发《南京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南京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完成新造林7.3万亩,完成村庄绿化431个。五是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2001年开始,把休闲农业提升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2002年编制《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节庆系列、观光系列、休闲系列、美食系列、参与体验系列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休闲农业体系。去年,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吸引市民4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农业部授予南京“全国休闲农业最佳创意奖”。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8亿元。南京被农业部特邀,作为唯一的省会城市代表,赴山西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六是深入实施科技强农富民战略。近年来,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先后有2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3

  7个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个渔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通过省农委、省海洋与渔业局认定。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5%。今年,在全市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联合在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组建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建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主推农业重大技术40余项。七是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最近几年,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产股份合作,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覆盖面和带动作用。去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总数达到1447家,社员总数达到23万户。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90家,累计入股土地40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32.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近6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0家。八是强化农业公益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保障,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共发放种粮补贴等政策性补贴资金2.64亿元,惠及59万户农户189万农民。执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979万元,推广补贴机具9977台套。农业保险平稳推进,超过2.7万户次农户受益。切实抓好“三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三品”生

  4

  产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5.7%。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等各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8%,病虫害的测报到户率达99%,施肥技术入户率达96%。目前,南京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照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部分指标相对落后。按照时序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二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呼唤农业功能的拓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村耕地资源呈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要求农业不断向高新产业、二三产业延伸。三是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南京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是就地转化率不高,科技应用尚未形成产业化,与先进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目标任务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紧紧把握新一轮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完善提升农村作为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城乡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各功能板块之间的生态缓冲区“三个内涵”,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5

  信息化水平,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强市、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2012年突出8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亩产达480公斤,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70亿元。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三是推进农业“1115”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高效农业15万亩、高效渔业5万亩、设施农业8万亩。四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新增造林7万亩,绿化村庄600个。五是加速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0亿元。六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建成清洁能源工程40个,“三品”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90%。七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0家。八是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点举措1、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目标任务,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狠抓关键环节,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南京农业自身所具有的广阔市场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大的科教支撑“三大优势”,突出到2015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农民收入翻一番、农村环境大提升“三件大事”,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路径

  6

  方法是“三个创新”:一是大力推动机制创新,重点是创新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南京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大力推动服务创新,重点是深化和拓展科技、金融和信息服务。2、推进农业1115工程,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规划布局全覆盖、园区支撑作示范、集中投入优配置、管理到位转机制”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农业1115工程。以规划涉及的50个镇街作为主要载体,以项目落地为支撑,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各种社会资本共同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分年逐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田质量。3、突出人才引领,筑牢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城市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培育科技产业集群。大力集聚农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面向国内外农业科技前沿,重点结合我市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每年引进领军型农业科技创业人才30名,培养农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名。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市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三大平台”。高标准建设以现代农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大基地”。

  7

  4、拓展新型业态,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城市生态缓冲区,构建南京特色的农业生态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以生物农业谷为重点,着力培育生物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休闲功能。五是大力发展智能农业,创建全国农业信息化先导区。六是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拉长农产品增值链,不断提高地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5、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南京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土地经营的利益传导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提高农民来自土地的增值收益。突出发展产业型合作社,重点支持合作社加强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控制,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产品营销网络。6、强化生态功能,彰显南京现代农业的生态品牌高标准组织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等10大工程。结合全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力争用2-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进

  8

  行造林绿化。同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建设“田地方整、山川秀丽、村庄美化、家园清洁、空气清新”的幸福家园。

  9

篇八: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整合现有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乡开发边界划定标准和成果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自然资源开发上线构建完整的国土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格局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浅谈村庄规划中的乡村空间资源利用问题

  摘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2019年党中央一号文中提出,要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完善乡村振兴制度保障。加速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与挖掘并利用乡村空间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城市相比,乡村在空间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合理整合、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资源,为乡村发展找出可行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向。

  因此,本文将从如何挖掘和利用乡村空间资源的角度对村庄规划展开积极探索。首先简要阐述乡村空间资源的概念,分析目前因缺乏对空间资源利用而导致的村庄发展的问题,最后结合案例总结如何在村庄规划中利用乡村空间资源。希望本文对广大乡村地区规划工作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村庄规划;乡村空间资源;规划策略1概念界定空间资源是空间环境中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获得经济和其他效益的物质或非物质资源的总称。基于村庄规划的角度,将乡村空间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自然资源,包括乡村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第二类为人文资源,包括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等;第三类为产业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产业联系。充分利用乡村空间资源,就是因地制宜的规划村庄发展路线,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激发乡村活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2乡村地区发展的瓶颈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都有相似的发展困境,人才资源单方面向城市地区转移造成的空心村、因规划指标紧张导致的人地矛盾等问题。本文将从空间资源利用的角度探索何以导致村庄发展的瓶颈及解决路径。在大部分乡村地区,农业依然是主导产业,其医疗、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大都逊色于城市地区,是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不断流出的直接原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乡村地区缺少支柱型产业,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不愿再返回乡村,而是选择留在城市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长期的人口单向流动,使乡村地区更加缺乏活力,发展更加受到限制。号召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口号已经响起,但是业在哪里,就什么样的业是我们作为规划人应该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规划中的指标分配的问题。在过去的实践中,尽管一直在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统筹发展,但城乡规划的关注重点始终是人居空间。在建设用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优先解决农民安置问题,只能通过压缩产业发展的建设指标,甚至是踩生态底线来腾挪指标。这就好比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发展不惜破坏乡村本身的空间资源,因失去资源优势不能形成长足发展的产业,导致乡村发展受到制约。通过以上分析,缺乏资源统筹规划和合理利用是导致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更好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乡村空间资源是村庄规划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3案例研究——莫干山民宿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民宿作为莫干山的主导产业,早在2015年,其直接营业收入就已经达到3.5亿元,然而2000年初的

  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莫干山风景名胜区这一巨大资源,不仅没有给当地人带来收益,反因对其的保护限制了相当一部分产业的发展。这让当地农民除了耕种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在对莫干山进行详实的规划后,通过精准定位,敏锐捕捉到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将成为都市人休闲生活的主要方式。依托上海大都市圈,充分挖掘莫干山独有的空间资源,精品民宿被规划为莫干山镇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基于此,当地政府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上下游产业迅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也成功的吸引了外来就业人员。莫干山的成功是空间资源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的典范。

  4规划策略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要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就必须要对乡村空间资源有全面、充分和深入的了解。首先,要综合考虑国土空间承载力,明确各类空间用途管制与边界,以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要求为前提;再根据村庄的现实情况,绘制空间资源管控图,将各种资源的状况、性质、可开发性、可开发程度等予以清晰的描述。基于不同的空间资源优势,规划相适应的产业,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乡村全域发展。4.1乡村空间资源的刚性管控乡村空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是有资源可用并且可持续地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整合现有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乡开发边界划定标准和成果,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自然资源开发上线,构建完整的国土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格局,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乡村规划要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梳理空间资源清单。掌握各项空间资源的成熟度和可开发程度,再与项目准入清单和禁止清单一一匹配,制定适应乡村发展的产业定位。4.2聚焦全域空间资源整合和落实要改变现有规划过分关注人居空间的思路,就要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要求来统筹考虑。规划的着力点要从以人居空间为主转向地理意义的全域空间,就要更加关注全域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安排与管控。例如,在一部分村庄建设用地紧凑的乡村中,就要加大力度探索适宜本村发展的村民安置办法,通过农村宅基地平移归并、农民进镇安置以及货币化安置等多种途径,节约指标,为乡村空间资源化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实现乡村空间资源到产业空间的转化。以产业为触媒吸引并留住人才,从而激发乡村活力,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最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4.3充分发挥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特色化是村庄规划和发展的重点。事实上,在我国当前村庄规划和发展中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跟风式建设比比皆是,由此引发了较多的恶意竞争,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损失。究其原因,是对自身空间资源的梳理不够详实,挖掘程度不够,没有针对性的制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乡村所拥有的本土空间资源,挖掘其独特性,发展适合自身空间资源的产业,保护乡村本土化、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明确市

  场需求和目标群体,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结合有效的营销,真正使乡

  村空间资源的价值得到发挥。5小结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和不断推进,乡村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

  度重视。在村庄规划和发展中,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发展模式,忽视乡村自身的空

  间资源优势,必须要充分挖掘乡村空间资源特色,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利用,才能走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以南京市浦口区美丽乡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11):58-61.

  [2]黄文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南方农业,2016,10(21):152-153.

  [3]马灵燕,贺勇,郎大志.基于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2,(04):62-63.

  [4]杨隆.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城乡规划,2017,5(13):152-153.

  [5]边永艳.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7,4(12):109-110.

篇九: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乡村振兴: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和成就

  发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为世界一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作一个初步的回顾和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基本看法,并围绕农村改革八个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初步分析。

  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和成就

  (一)农村改革的五个阶段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1.第一阶段:1978—1984年,探索突破阶段

  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第二阶段:1984—1992年,乡城互动阶段

  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3.第三阶段:1992—2002年,全面推进阶段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4.第四阶段:2002—2012年,城乡统筹阶段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

  5.第五阶段:2012年以来,全面深化阶段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二)农村改革的重要进展

  我国历经40年的农村改革,目前已建立了十项重要制度,初步构建了农村改革的制度框架体系。第一,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培育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经营主体,初步构建了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二,建立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实行村民自治,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导和规范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特征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第四,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制度。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与价格,建设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与发展多元市场主体,建立与完善农产品储备及进出口调节制度。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第五,建立农村工作领导管理体制。确立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工作责任体系,实行“四个责任制”,建立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六,建立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以及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第七,创新农村财税制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第八,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

  第九,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拓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加强并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强化涉农执法体系建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执法监督及司法保护。

  (三)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

  我国经过40年的农村改革实践,已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回顾整个改革历程,突出表现为在四个方面成功实现了转型。首先是农业方面,增加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改造到现代农业建设的转变。其次是农村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管理事业,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由促进经济发展到加强社会建设的转变。再次是农民方面,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扩大农民政治参与,促进了农村民主的发展,完成了由增加经济利益到保障民主权利的转变。最后是城乡关系方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二元结构,推动一体化发展。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四)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巩固和完善农业基础地位

  我国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2.始终坚持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我国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实行村民自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让农民也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3.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我国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农村已进入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阶段。

  4.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同步推进,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并使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5.始终坚持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我国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乡村社会管理、村民自治有机统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形成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合力。

篇十: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推进四大机制建设美丽乡村

  王江生;徐小波;陈家贵;徐兆芳

  【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5(000)012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王江生;徐小波;陈家贵;徐兆芳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南京市浦口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南京市浦口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南京市浦口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与实践,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美丽乡村“八颗珍珠”村已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营,初步实现了美丽乡村示范村“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目标。如何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浦口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运行机制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和研究。浦口区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乡村自建、社会投资、农民自筹”的投资模式,先后投入约2.2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约7000万元,乡村自筹约200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约12500万元,农民自筹近1000万元。政府引导。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服务监管职能,重点做好三项工作:(1)修编总体规划。紧扣“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目标定位,本着错位式、特色化发展理念,充分挖掘知青文化、湿地文化、骑行文化等文化内涵,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实现“一村一品”,建成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的特色景观。(2)打

  造基础环境。区财政每年编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安排专项资金,主要建设道路整治、河流疏浚等公益类项目,为有效引进社会资本打好基础、造好环境。(3)加强监管指导。区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审计,避免国有资产被挪用、流失;区美丽办、街道要积极对社会资本加强政策指导,及时跟踪工程进度,监管项目用地性质,防止村集体资产、农民利益被侵犯。社会主体。美丽乡村示范区、珍珠村发展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建设经验是否可以复制推广,关键就在于社会资本有没有发挥主体作用。要积极放大“国家级江北新区”、“国家生态区”等名片效应,充分借助“创洽会”、“金洽会”等平台,进行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开发建设美丽乡村。(1)制定“优惠政策”。制定出台《浦口区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美丽乡村建设(试行)办法》,积极引进行业资质好、社会评价高、开发经验足、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2)抓住“特色资源”。建立“村企”帮扶平台,充分利用美丽乡村葡萄、莲藕、茶叶、水产养殖、温泉等特色资源,进行对口招商、对口帮扶,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出“一村一业”特色品牌,增强美丽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3)提倡“反哺亲情”。要深入各个村,认真梳理在外创业浦口籍企业家,建立花名册,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乡贤会”,向他们发出建设美丽家乡的倡议书,鼓励他们“回归”返乡创业或者投资建设家乡。农民主动。尊重农民、组织农民、调动农民,才能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1)尊重农民意愿。宣传等部门应通过电视、报纸、村文化墙、社会乡贤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美丽乡村”是什么、怎么建以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等。“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应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合理吸收采纳,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2)积极动员参与。动员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民自筹资金,从事农家乐、民宿等商业活动,诚信合法经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树立新型农民良好形象;出劳务,参与房屋出新、道路整治、景

  观打造等项目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和运营应当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积极性,在符合相关法律规范前提下,创新思路、鼓励发展,全面加快建设速度,提升运营水平:整合式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区留成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内的土地出让收益、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重点投向美丽乡村示范区。整合市级及以上部门、区部门的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落实国有资本投入帮建,区国资集团、城建集团、交通集团、康居集团等对口帮建美丽乡村示范村。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建设美丽乡村市政道路、环境绿化等纯公益性建设项目。多主体参与。完善社会资本投入机制,社会资本主要投入准公益性建设项目和经营性建设项目,利用民营企业资金优势和管理经验,采取PPP建设等多种模式实行市场化运营,政府应当合理让渡部分利润,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尤其是注重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可以通过注资、股份受让等方式成为项目公司股东参与经营,也可以仅参与项目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营,具体参与方式由项目公司结合项目需要研究确定。发挥农民是美丽乡村运行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自建自营等方式主动参与。公司化运行。原则上所有美丽乡村建设运营过程中均应设立公司,通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决策过程。由街道、平台共建的美丽乡村项目由街道和平台作为出资主体成立项目公司,成立后项目公司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出资双方按照实际投入确定权利义务分配。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应当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设定,具体建设内容及时序等事项应当通过公司股东会研究确定。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要突出品牌创建、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建设。多样化经营。项目的建设与经营应本着打造亮点、降低成本的原则,综合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运营,逐步塑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建成后美丽乡村可以由项目公司自行

  运营,也可以整体交由专业公司运营,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应依照相关规定,确保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也是美丽乡村运行中的经营主体,可成立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规范农民经营行为。长效化管理。以美丽乡村长治久美为主要目标,建立城镇与村庄全覆盖的长效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考核。街道应加强完善村规民约,有效约束和引导村民在生活习惯方面转变观念,树立新风。鼓励村民参与村庄管理和监督村规民约的落实。国资投入收入来源。国资权重指国资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占美丽乡村建设总投入的份额。国有资本可投入经营性项目建设,也可投入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但经营性和基础设施类项目的产权需明晰。国资投入的收益来源主要有:项目运行收益的分成;出租资产的租赁收益;投入形成资产、资产的保值增值;土地增值的分成。美丽乡村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入市后拍卖款,除国家的刚性计提外,所有拍卖资金返还到街道,街道可用于偿还国有资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使国有资本形成有效的回路机制。村集体投入收入来源。村集体权重指村集体的资源、资产和资本折算成资金占美丽乡村建设总投入的份额。一是资源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使用的土地是集体建设用地的按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计算价值,是农用地的按市、区分区域的流转土地指导价计算价值。二是资产投入。建设区域内景、林、桥、路等设施按评估价计算价值,由财政项目资金建成的设施,以村集体资产登记为准,登记在集体的归村所有。也可双方协商确定村集体资产所占份额。三是资本投入。村集体项目前期投入按实计算。村集体投入的收益来源主要有: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和出让收益;项目运行的收益分成;村集体已成立的合作社开展的农产品营销收益;村集体投入形成的资产,资产保值增值收益。民营投入收入来源。民营资本权重指民营资本投入占美丽乡村建设总投入的份额。

  民营资本投入可以与国资、村集体等共建,可以独资建设,也可以建设美丽乡村的某一个项目。民营资本投入形成的资产可由社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价。民营资本投入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资产保值增值,美丽乡村建成运行收益分成,土地增值受益。农民收益来源。充分发挥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建自营,自主创业,参与务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农民收益来源主要有:土地流转收益;分红收益,分红数额不得低于同期村集体收益分成额的20%;自主创业收入;就业工资性收入;农民财产租赁收入;低收入农户收入,项目区域内的低收入农户在村集体收益的分成中可给予500-1000元的固定补助。(一)规划编制先行深化优化美丽乡村规划,通过挖掘村庄特色资源,加以充分保护与利用,培育并提高特色村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村庄占比。编制美丽乡村详细规划,应依据江北新区总体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重点完善美丽乡村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与生态环境功能品质。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综合评价新社区的发展潜力,明确发展定位,提出村庄建设布局、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要求。编制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应对村民相对集中、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的重点村、特色村,划定建设用地边界,增加编制规划管理图则,强化规划实施的空间管制,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应突出“多规融合”的工作要求,切实落实浦口区总体规划和浦口区土地利用规划的“两规合一”。并同步统筹开展美丽乡村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二)土地使用合规合法美丽乡村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体现现代化农村区域风貌特色。乡村建设必须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征、转、搬、租等方式多渠道、多路径规范进行。

  美丽乡村建设范围位于一般农用地的,在符合城市规划前提下,应积极纳入土地利用规划调整范围;需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转为集体建设用地;适用南京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的,并纳入浦口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规划方案的,可按照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政策办理供地手续;需采取土地招拍挂公开方式出让的,必须符合城市规划,依法征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对乡村建筑部分涉及国家资产、社会资本投资的应按照征转的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并分别划拨或出让给相关部门及单位,对原有村庄翻新的建设并且由原村庄组织经营管理,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出台后,可以以租赁方式办理土地手续。对旧村搬迁的村庄可以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给予落实,所产生的农转用指标优先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对农业整治工程可依托国家涉农资金政策进一步明确整治范围和内容,按项目加以落实。(三)工作机构健全有力区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同、街道主导、村(社区)主体的推进机制。区美丽办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统筹推进,督促落实工作。相关部门主动跟进,强化指导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关键在街道,基础在村(社区)组,主体是农民。街道要调动美丽乡村建设各方积极性,平衡投资主体权益,保证美丽建设乡村运行有力、有序、有效。村(社区)要主动对接,加快推进,加大农民创业增收扶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四)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区委农工委(美丽办)负责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协调、指导、督促、推进和管理工作,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指导帮助各示范村建设建立运营械。区发改部门负责做好美丽乡村项目立项指导,帮助美丽乡村项目立项。区规划部门应牵头

  制定《浦口区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指导街道和村(社区)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同时指导街道和社区编制规划管理图则,强化规划实施的空间管理,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区国土部门应负责美丽乡村规划与区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在符合“两规”前提下,指导农用地征转为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建设用地工作,依法履行土地公开出让程序。区土地储备中心应对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经营性用地出让的,纳入土地储备规划和年度出让计划,配合开展土地出让工作。区住建部门负责相关项目的施工建设及物业经营工作。区财政部门负责整合财政资金重点投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区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优先安排农业、水利项目在美丽乡村示范区中落地。区社保中心要对失地农民开展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挖掘开发公益岗位,助其实现“二次就业”;同时要加强与村集体对接,认真梳理失地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开发主体要根据失业农民知识技能、地域血缘等情况,有针对地提供工作岗位,实现对口就业、就近就业。区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区城管部门应负责制定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并负责美丽乡村日常检查考核工作。区各投资平台应把投入形成的资产尽可能办理产权证。确实不能办理产权证的,应将形成的资产归属划定清晰。相关街道要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专门班子,负责各自美丽乡村项目实施与协调。□

篇十一: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P>  美丽乡村规划体系的构建及特色表现--以南京市六合区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

  杨植元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美丽乡村规划作为非法定规划,是创新型、整合型、行动型规划,需要将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工程落实到“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中去,并且通过特色节点、蓝绿两线、多彩的面来进行美丽乡村特色风貌的展示。

  【总页数】2页(P43-43,46)

  【作者】杨植元

  【作者单位】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探索\r——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J],段威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考———以美丽乡村南京浦口区示范区规划为例[J],毛安元[1]3.基于特色产业植入的浙中山谷地区美丽乡村规划——以东阳市罗峰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J],陈俊名;黄建云4.基于生态美学的乡村特色景观生态规划探讨——以南京江宁“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J],李辉;杨莹

  5.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特色塑造——以莱西市院上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J],鲁晓婷;刘春晓;鲁金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二: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P>  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村历史——南京市浦口区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创新与实践

  杜桦【期刊名称】《《档案与建设》》【年(卷),期】2019(000)011【总页数】3页(P66-67,93)【作者】杜桦【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档案馆江苏南京211800【正文语种】中文

  李秀琴、孔祥树夫妇,丈夫孔祥树被评为“南京好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助推浦口“三农”工作,更好地保存浦口乡村记忆,浦口区档案局以“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程为抓手,创新档案文化的传承方式,开展了原江浦县五里村集体口述史采集、建档与开发编研工作。着力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文化资源,建立与传承浦口乡村历史档案,以此探索留住乡村记忆的新途径。一、乡村口述史采集、建档与开发编研工作初心与愿景随着浦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大力推进,浦口农村发生了巨大社会变迁,一些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村落渐行消失。如何对这些渐行消失的乡村历史资源展开抢救、挖掘与保存工作,并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是我们必须思考

  和面临解决的课题。根据浦口实际情况,以“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为契机,在采集好乡村集体口述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探索乡村历史档案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以期用口述历史采集的方式,进行乡村历史资源的抢救保护与挖掘,以口述档案为载体,将乡村民俗民风、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历史以图文音频影像等方式留存下来,记录与补充改革开放以来浦口区乡村发展变迁的历程,宣扬与传承勤劳智慧、朴实善良、孝老爱亲和淳朴文明的乡风民俗。通过集体口述的录音和文字记录,构建乡音和乡愁的记忆,让曾经沉寂的乡村历史鲜活起来,让逝去的历史重回人们记忆中,说好乡村故事,留住将要逝去的乡愁。这既利于重振乡村新风尚,又助于乡村文化大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中所倡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村文明的要求高度契合。对促进浦口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开展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的初心与最终愿景。二、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谋划与启动2017年11月,江苏省“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工作启动,浦口区档案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根据采集工作要求和浦口实际情况,拓展工作思路,从档案资源开发与建设、保护与利用的初衷出发,要求高效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不仅要做好口述史的采集和建档,还要选材加工、编纂出版,开发利用好口述历史资源,更好地留住浦口乡村记忆。基于口述史编纂出版的工作思路与定位,浦口区档案馆开始谋划与启动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首先将口述历史采集编纂工作以外包形式立项,列入2018年全局重点工作计划,再着手调研选定采集标本村,编制采集和编纂工作计划及方案,同步积极申请项目经费,列入2018年财政预算。2017年12月,口述历史采集与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关于采集标本村的选定。通过反复调研与考察,选定已撤并到老虎桥社区的五里行

  政村作为乡村口述史采集标本村。原因有三:一是五里村乡村经济发达。原江浦县五里村最先抓住了改革开放机遇,乡村经济发展当时走在全县的前列,有辉煌的工农业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浦口乡村发展。二是五里村乡村教育特色显著。全国素质教育品牌、乡村教育典范——五里行知小学在五里村起源、创建与发展,具有其他乡村不具备的特色和亮点。三是原五里村乡风淳朴文明,也是浦口农村城市化发展最早的村庄之一,现已被撤销并入老虎桥社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是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化的缩影,具有历史记载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急需抢救保护。采集标本村选定后,我们又确定一名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开展入户采集,做录音文字转换和文稿整理编辑工作,同时积极主动取得江浦街道和老虎桥社区对我们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支持,社区根据口述史采集重点内容为我们提供被采集人员名单,并委派了一名熟悉原五里村村民情况的妇女主任协助入户采集。三、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推进与创新浦口区档案馆围绕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方案,抢救保护和挖掘乡村记忆,以先期推进完成最具典型与代表性的重点采集对象为采集工作主线,按照口述史采集工作计划时间节点,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采集工作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一是按工、农、兵、学、商、政六要素分类确定采集对象,拟定百名被采集人名单。二是深入挖掘村民集体记忆,围绕五里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乡村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乡情民风主体内容开展采集,对重点采集对象拟定访谈大纲,突出特色亮点,采集过程着力求精求细求实。三是紧扣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入户采集。分阶段集中或分散开展,每三个月采集30人,10个月完成100人的入户采集。四是紧跟采集进度,同步推进录音的文字转换与编撰。22001188年66月55日,在老虎桥社区采访名嘴老吴2019年1月,浦口区档案馆在完成口述采集与文字整理的基础上,按国家和江苏

  省口述史的建设规范与要求,建立了以采集录音音频、纸质录音文字以及数码照片为主体内容的数字化口述史档案目录数据库,建成了全区首个口述史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在口述史采集工作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创新做法:一是口述采集与老照片征集工作创新结合,做好成果转换。入户采集村民口述的同时,开展征集工作,积极向采集对象征集能够反映五里村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的老照片、老物件,补充保存五里村的历史图像记忆,同时也是为口述史编辑出书收集相关照片,适时将其转换成编研成果,也向社会宣传与推广档案征集工作,增强民众的实物档案收集意识。二是挖掘典型事例,讲好乡村故事。基于录音文字整理稿,进行深度开发编研,记录五里村工农业兴衰、乡村教育发展和乡风乡情乡愁,立体呈现浦口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风物人情。重点挖掘五里村代表性的秉承慈孝爱敬、勤劳淳朴乡风的草根人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良好家风,引领乡风文明,传播社会正能量,资政育人。三是创新运用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体,积极宣传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增强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在对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新闻人物吴晓平等重点人物进行采集时,主动联系浦口电视新闻媒体对其跟踪报道,宣传浦口区档案馆开展乡村口述历史采集编纂工作目的与意义,扩大社会影响,为今后的口述史编纂出版宣传造势。通过《金陵晚报》《新江北报》对李秀琴夫妇的家庭生活、吴晓平在五里村的生活进行专版报道,李秀琴的丈夫也被评为“南京好人”,吴晓平也多次在其主持的《社会新闻》电视节目中提及浦口区档案馆的五里村口述史采集与编撰工作意义。四、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成效与经验浦口区原五里村集体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历时两年,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11—12月,选定采集标本村、签约采集人、制定采编工作方案与计划,取得采集

  标本村的工作支持,口述史采编工作快速启动;2018年1—10月,集中开展100人入户口述采集;采集同步进行录音文字转换与初稿编辑,2018年12月录音文字转换工作完成;2019年1月,口述史数据库建设完成;2019年5月口述史整理初稿完成;2019年6月搭建全书初步框架,对初稿进行分类、优选以及二次编辑精加工,预计12月出样书,2020年出版发行。两年采编工作中摸索与总结出三点工作经验:一是馆领导的高度重视、高站位谋划使五里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得以高效推进。从挖掘档案资源,加大开发建设与保护利用工作力度的初衷出发,馆领导班子高站位锁定工作目标,不仅要完成好口述史采集工作,还要开发利用好口述档案资源,成果结集成书出版,以留住乡村记忆。馆领导的长远谋划,工作目标的明确,使得采集与编纂工作推进快速顺利。二是选择采集标本村要有特色亮点,聘请的口述采集人要能胜任,这关系到采集编纂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首先,被采集村要符合省局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的要求,要优选城市化进程中有代表性、特色与亮点显著的村庄,具有较高的开发编研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与更好保存,可以承载档案与文化结合的传承方式,留得住乡情乡愁,最终编书出版效果才显著,才具有示范与推广的意义。其次,对聘请采集人选必须高要求。经筛选,我们确定了一位采访经验丰富,善于挖掘人物和故事,工作激情高,文字功底深,工作高效的记者。2018年1月,在浦口区档案馆协调与社区协助下,原五里村入户采集正式展开,历时10个月入户采集结束,2018年底,100人的录音文字转换稿完成。三是将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作为科室重点工作和全局创新工作,抓紧抓实抓牢。口述史项目以外包形式运作,首先,对外包项目要按时间节点严格进行监督与检查,掌握项目进度,把握项目质量,确保项目效率,才能将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全盘牢牢抓在手中。其次,与外包采集人要勤于沟通与交流,做好管控、服务与联络等各

  项工作。最后,我们将口述史工作列为全局2018年的创新项目,年底必须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样反向倒逼,也成为我们抓好这项工作的动力和压力。在2018年底,口述史采编工作作为浦口区档案馆创新项目,与全区各部门竞争,通过初选,进入全区创新项目专家评审环节,获得专家好评。依托江苏省“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工程,浦口区档案馆启动试点采集与编纂五里村口述史,利用村民集体口述历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档案与文化创新结合,大胆探索留住乡愁新模式,以五里村为起点,发挥示范效应,进而面向全区广而推之,助力浦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档案史志工作资政育人的最终目的。

篇十三: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P>  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宰娟;曹荣林;邵振琦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4(027)011【摘要】大城市边缘区蕴涵着未来城市的发展希望,是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地.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近域推进,边缘区在承接中心城区工业、居住及商业等职能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及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边缘区现存问题和症结,在借鉴相关西方国家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中运用的"规划与管治融合"、"图底反转"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当今南京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模型,并期望给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启迪和借鉴.【总页数】5页(P1443-1447)【作者】宰娟;曹荣林;邵振琦【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城市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相关文献】1.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瞿伟2.大城市边缘区居住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构[J],姜芸

  3.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浅析[J],荆子洋;徐良4.大城市边缘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比较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城区周边乡村为例[J],黎智辉;张猛;刘嘉慧;王河燕;唐鑫;马雅洁5.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宋红;马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四: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P>  都市旅游与乡村旅游规划

  篇一:2021―2021年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纲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项目设计产品规划与线路设计形象定位与品牌塑造生态保护与风貌控制配套设施及保障系统附则第一章规划总纲一、规划范围、性质1、本规划名称为:某某市某某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本规划范围为浙江省某某市某某区行政范围内的22个建制镇,4个街道,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3、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本规划属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范畴。二、规划期限、目的本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时限为2021-2021年。根据某某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现状,同时更好地与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衔接与协调,对年限划分如下:一期:2021―2021年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期二期:2021―2021年全面启动纵深发展期

  本规划目的: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了乡村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本区乡村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在规划期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规范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把乡村旅游地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

  的综合型乡村旅游区。力争实现与湘湖风景名胜区的联动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乡村旅游形象。

  三、规划理念

  本规划秉承自然、人、乡村三要素一体的发展理念,内容如下图:维护自然资

  舒适的居住环清晰的乡村

  境

  意象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

  一、总体定位

  1.某某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依托某某秀美的山水环境和“1010”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潮流的休闲度假设施和观光娱乐设施,高水平打造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精品,高规格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事,高档次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运营高效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充分吸引某某市及来杭的广大中高端乡村旅游者,将其打造成某某南部地区中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2.长三角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立足长三角,加快高品质乡村旅游区的建设,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项目、高品质配套设施、高品质个性服务,注重品味,融入文化,强调体验,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力构建某某高品质乡村旅游品牌体系,最终形成长三角地区独一无二的休闲度假、康乐疗养、商务会议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3.全国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通过资源整合、空间重构、要素重�Z,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突破单一雷同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新体系,最终使某某成为全国知名的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二、战略目标

  结合某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规划期内乡村旅游发展的

  篇二: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乡村旅游规划创新

  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乡村旅游(Ruraltourism)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一系列组成要素,如乡村环境(山、湖、河、森林、自然);乡村遗产(传统建筑、工业遗产、史前城堡、教堂、村落);乡村生活(工艺、节事、乡村食品、农业旅游、传统音乐);乡村活动(骑射、划船、越野、垂钓)等,其核心是乡村旅游社区。

  乡村旅游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资源并不适合于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来进行观光,而是适合于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乡村的美是体验特色的美,只有住下来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并认同和接受美。因此,乡村旅游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其核心是乡村文化

  的体验。

  2、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成熟,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便开始了对乡村旅游的主题研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和营销策略、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乡村旅游规划等方面。乡村旅游规划就是根据某一种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律和具体市场特点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旅游发展方向。下图概述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全面发展阶段

  纵深发展阶段

  年

  初创阶段

  年

  1980后期年助力“三农”问题解乡村假日经济农家乐兴起?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2002年,我国颁了《全国工农业?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是更名为“中国乡村游示范点检查标(试行)》标志着国乡村旅游开始向规范化、高质化。?2021年,明确提“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角色提到了更突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图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的资源下,产品单一化、景观城市化、品质低级化问题严重4、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向着产品多元化、产业联动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5、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西班牙等,

  通过积极的政府引导、丰富的旅游活动、特色的节庆活动等使得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有的甚至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5.1欧洲乡村旅游的起源地――法国

  ――从产业到旅游品牌,并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发展概括:

  世界第一大旅游入境地――法国,旅游主要由四大产品体系构成:以滨海游为主体的蓝色旅游,以高山滑雪为特点的白色旅游,以巴黎等城市名胜古迹为代表的城市旅游,以及以美丽乡村风光、土特产品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游客量近年来已跃居各项旅游之二,仅次于蓝色旅游。法国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日、婚礼、家庭聚会、小孩子洗礼等活动都喜欢安排在农庄中进行,乡村也是人们节假日徒步、骑自行车的首选之地。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富有特色的食品、乡间音乐、以及浓浓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成

  为人们选择乡村游不可抗拒的理由。

  启示1:注重产业链的上下深度延展,并形成深入人心的旅游品牌。法国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已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而普罗旺斯更是成为“浪漫”的代名词。大面积的薰衣草种植和薰衣草香精的提炼以及旅游相关产品的延展都做到极致,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旅游。

  世界美酒之都――波尔多,以葡萄的种植、葡萄酒加工生产、品尝、葡萄园体验、葡萄酒养生和葡萄酒庄住宿为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每个农场主都拥有一个自己的葡萄酒庄,每个酒庄都创有自己的品牌,其酿造的葡萄酒销

  篇三:2021-2021年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某某省油料等四个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某政发?2021?8号),着力推进《某某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21-2021年)》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拓展、规范、提升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提升“好客某某”品牌内涵。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

  2.以农为本,利益均衡化。以农民为首要受益主体,实现乡村旅游业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3.因地制宜,产品特色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个性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4.市场导向,经营产业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

  5.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旅游开发与消费,形成城乡之间互用资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6.保护生态,发展持续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1年,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乡村旅游强乡镇200个、特色村1000个、农(渔)家乐经营户10000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50个,森林和湿地公园330个。打造50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5个A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

  二、发展重点

  (一)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根据我省乡村旅游特点和优势资源条件,深度发掘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森林生态、滨湖湿地、田园风光、特色种植养殖、农业示范园区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兴办乡村旅游项目、节庆活动。重点培育传统民俗、休闲农业、古村镇(风情小镇)、农家乐、渔家乐、红色旅游、新农村、乡村节庆、生态循环、乡村博物馆等10大类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由单一旅游观光型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参与教育综合型转变。“十三五”末期,形成品类完整、结构合理、深受城乡居民和海内外游客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10大类乡村旅游产品是:

  1.传统民俗类:以乡村传统民俗为主题旅游资源,以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参与为主体项目,保护弘扬齐鲁民俗

  文化。

  2.休闲农业类:依托乡村田园风光、特色种植养殖、农业示范园区等资源,以采摘认领、科普教育、农事农艺体验等为载体,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需求。

  3.古村镇(风情小镇)类:以古镇文化观光、特色小镇度假和地方风情体验为主题,建设多元特色旅游小镇。

  4.农家乐类:以吃农家筵、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题,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以及农事活动、休闲娱乐等服务。

  5.渔家乐类:以特色滨水休闲、水上游乐和滨水度假等为主题,让游客体验渔家生活,感悟渔家文化。

  6.红色旅游类:以革命战争年代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挖掘培育一批红色旅游精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7.新农村类:以新农村新风貌为主题,注入乡村旅游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娱乐和地域文化等服务。

  8.乡村节庆类:依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节庆节会活动,以地方民俗文化、名优特产为吸引物,打造乡村旅游地域品牌。

  9.生态循环类:依托森林、湿地、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旅游。

  10.乡村博物馆类:以展示乡村习俗、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特色农产品等为主题,展现传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南京市浦口区乡村发展历程图 浦口 南京市 发展历程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