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10篇

发布时间:2022-12-18 09:18:03 来源:网友投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10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摘要:西安事变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  历史事件。本文结合史料分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10篇,供大家参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10篇

篇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摘要:西安事变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

  历史事件。本文结合史料分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历史地位正文: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

  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蒋蒋介石不仅

  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

  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三是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12月23日,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同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举行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边关以东;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吸收抗日分子;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

  的国家实行合作。如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上述六项,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外。经过以后的几次谈判,南京方面基本同意接受这些主张,于24日达成了以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为基础的协议。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尖锐地指出,目前的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必自速其亡;只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企内战一致抗日,才是惟一的出路。蒋介石表示接受谈判达成的协议,同意“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其经过是复杂多变的,推动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

  首先是张、杨起的主导作用,张、杨两人发动西安事变不是要杀蒋介石,其目的是“逼蒋抗日”。正如张学良对周恩来说:“这次蒋介石来西安后,逼迫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去打红军,不捉他就无法改变他的主张。捉了他,可以促其反省,逼其抗日。”“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还拥护他做抗日领袖。”谈判达成口头协议后,张学良召集会议表立即释放蒋介石,他说:“假如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引自《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龙福元)张、杨是爱国主义者,他们不是爱哪一党哪一个派,他们爱的是国家和民族,任何对国家和民

  族有益的事,他们都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去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同胞遭蹂躏,他们不忍再看到自己的同胞互相残杀,削弱抗日力量,所以他们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张、杨这种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敢为天下先、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内在因素。

  西安事变不朽的功绩就在于它扭转了在曲折道路上艰难前进的中国历史。西安事变,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实力派中的一部分人不满南京政府的亲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发动这次事变的动机是要抗日救国。当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之后,电邀中共前去西安共商大计之时,中共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推动南京政府走上抗日的道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

  与此同时,爱国救亡团体和民主进步人士对事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和救亡团体发表通电,竭诚拥护张、杨的救

  国行动和八项主张,呼吁全国人民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以挽危亡,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宋庆龄提出建议:在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可以释放蒋介石,并表示愿前往西安斡旋此事。国民党内的冯玉祥、李济深分别致电张学良、杨虎城和国民党政府,支持张、杨主张,反对武力“讨伐”,力求和平解决。事变后蒋介石有“怒不可遏,闭口不愿发一言”,到被迫口头应允六项条件,以“领袖的人格”担保兑现,客观上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了配合作用。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西安事变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出版。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出版。罗玉明:《西安事变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黄道炫:《西安事变:不同抗战观念的冲突》,《历史教学》2002年第3期。

篇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有什么影响2021-09-1813:52:41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施的重大胜利。

  2.它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表明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2西安事变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

  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篇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

  问题:

  答案: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据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一致战线的成立,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忱,确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势变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早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一致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渐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确定了抗日战争成功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取了合法生计与喘气休整、壮大的时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拓了发展壮大的远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有关阅读】

  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样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

  1

  1/2

  西安事变的意义

  第一,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介绍:“依据我两年来的察看,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举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以后,只需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戴他作领袖。”可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怎样处理蒋介石谈论纷繁,一致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悉西安事变的信息后,感觉又忽然又惊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一致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去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囚徒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不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此于17日命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征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狂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拦,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向,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此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全部。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走开西安后,固然违反誓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其实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援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最后于1937年9月成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全部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行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论很高,以为是拯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重点”。

  重返1936,西安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是为震撼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西安事变的评论已有历史定论,西安事变的很多细节也长随张学良将军于地下,但那场惊天事件的所谓“内幕”绝不是一个谜题。

  2

  2/2

篇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高桥中学陆青

  一.教学背景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3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在学

  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是历史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民族精神中的文化认同,通过

  对历史的史实描述和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分析,刻画出民族精神中的优秀的东西,给今

  人以启迪。

  教学以史料为依据。史论为准绳。说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和残酷性;中

  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和民族濒临灭亡的严峻形势下,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国民党部分爱国将领,不满意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接受了中国共

  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理论依据

  过渡引入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

  承上启

  景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下,调动学生

  西安事变

  学习兴趣,唤

  1、爆发背景

  起参与意识。

  【思考一】观看电影《西安事变》片断,结合所

  播放录像学知识思考:西安事变为什么会爆发?

  引导学生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张、杨二将军

  思考讨论的爱国热情,中共争取下的西北联合抗日,蒋介

  结合直观

  石坚持反共政策是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张、影像资料,创

  师生归纳杨二将军是在“说谏”、“哭谏”都不能使蒋介石设历史情景。

  放弃内战政策以联共抗日的情况下,才实行“兵

  谏”,逼蒋抗日。

  以问答式

  【思考二】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教学法开始,

  思考讨论各是什么?

  由易到难设计

  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问题,逐步引

  师生归纳

  ②直接原因:张、杨劝说无效。

  导学生把特定

  的历史事件放

  5

  指认教材插图

  思考讨论

  2、爆发

  在宏观历史背

  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景下进行再认

  行“兵谏”,史称“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识,有利于化

  变”。

  难为易。

  简介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生平。

  3、复杂局势【思考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什么反响?各种政治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提出了哪些不同的主张?阅读教材和所给材料完成下表:

  课件演示表格

  补充材料

  材料1:日本军部在评论西安事变时称:南

  阅读教材

  京政府现在应该乐于接受日本的建议,“采取联合及补充材料,

  行动,共同对付俄国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如果填答表格,直

  蒋介石委员长试图履行他抗日的诺言,那末,日观明了,便于

  本政府将对中国采取更加严厉的态度……西安事分析比较,同

  变已使中日关系日趋恶化”。

  时培养学生分

  ——《试论日本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析和处理史料

  及事变后日本侵华策略的调整》的能力。

  材料2:英美早已不满日本得寸进尺地侵害它

  们的在华利益。它们非常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

  派掌权,使它们在华的利益蒙受更大的损失。所

  以极力主张和平解决,以便维持住蒋介石的统治。

  它们看出张杨通电的中心是抗日问题,所以主张

  蒋和张杨妥协,反对南京政府讨伐张杨,并一再

  声言愿意进行调解。

  ——《中国现代史》

  材料3:1936年12月20日,共产国际来电:

  既然发动已成事实,中国共产党应……坚决主张

  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

  ——《毛泽东传》(上)

  材料4:12月19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面

  的情况已比较清楚。毛泽东在报告中说:“目前问

  5

  题主要是抗日问题,不是蒋个人的问题,盲目的拥护蒋个人而不问抗日是完全不对的。……我们主要是要消弭内战与不使内战延长。……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毛泽东传》(上)

  围绕西安事变的解决,南京政府内部的明争暗斗反映出日本与英美之间的矛盾,斗争的实质在于扩大内战还是和平解决,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处理蒋介石。

  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师生归纳

  思考讨论

  4、和平解决

  通过比较

  【思考四】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如何?中共在其分析,归纳出

  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说明了什么?

  西安事变的解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了反对决所反映的实

  新内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说明了中质及焦点,培

  共在西安事变的处理中坚持原则性、灵活性高度养学生透过现

  统一的原则,既体现了中共的成熟性,也体现了象看本质的能

  中共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是代表全民族力。

  利益的政党。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西安事变得

  以和平解决。

  通过比较

  分析中共与其

  5、历史意义

  它各派政治力

  【思考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要意量在西安事变

  义?为什么说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解决问题上的

  异同,渗透德

  ①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育教育。

  谋;

  ②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使中共的“逼将抗日”的方针得以实现;

  ③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有分裂对峙走

  训练学生

  向合作抗日,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综合分析问题

  的转折点。

  的能力,突破

  难点。

  【思考六】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我们可以得

  到什么启示?

  5

  师生归纳课件演示

  师生讨论教师概括

  启示一: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前

  嫌,愿意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在复杂的形势面

  前,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

  策,表明中共进一步成熟起来。

  开放式问

  启示二:中华民族各阶层人民,痛恨日本的题设计,通过

  侵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抵抗;以张、杨位代表讨论,使全课

  的国民党大多数人,也是赞同抗日的,在大敌当内容得到升

  前之时,还是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这充分华。

  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讨论时让

  全体学生参

  与,大胆想象,

  敢于提出自己

  的看法,培养

  学生的发散思

  维能力、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

  力,教师不能

  轻易否定学生

  不同的观点。

  三.教学反思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历史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需要老师激励,推动他们的学习内部动力,去

  达到学习的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最初是产生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历史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讨论和质疑等探索活动,学生经过主动探究而学到的知识不但更加巩固,还便于灵活应用。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3.注重创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篇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对西安事变的心得和收获范文三篇

  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帅!

  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1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

  《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不过,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左派反对派”,等等。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2

篇六: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使得第一次国共内战大体停止下来了两党关系得到发展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

  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历史学1202班郭建光

  内容摘要: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一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就西安事变本身讲,它是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与国内改革问题上,因政见不同而发生的,但是促成这次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则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一次伟大胜利。关键词:西安事变,统一战线,第二次合作。

  正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一方面响应国情,争取民意,一方面借以自保。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认为应该立刻停止“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政策,枪口应该一致对外而蒋介石坚决拒绝统一战线的提议,继续“先安内后攘外”的路线,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完全不顾当时东北领土的沦丧。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均被拒绝。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1933年5月,杨虎城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了“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巴山协定”,这就是我军第一个有效的统战协定。它坚持了两年之久,对西北革命形势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乃至引出了后来的“西安事变”,宛如一段序曲引出了一首战歌。①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②此次兵谏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③23日、24日,宋子文、宋美龄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正式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并会见了蒋介石。经过两天的谈判,达成六项协议:(一)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

  日派,容纳抗日份子;(二)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四)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五)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六)其他救国的具体办法。蒋介石同意,而不采取签字的形式,以他的人格担保履行六项协议。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胡适说:“我刚从海外回来。我在国外,眼看见美国的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在最近几个月之中逐渐好转。到十月以后国家的统一形态更明显了,对强邻的态度更强硬了。11月9日美联社的社长何华德先生从马尼拉发出一个长电,对新兴的中国表示惊异的赞叹,他说:‘对这更生的,统一的中国,欧美人的评判必须改变修正了,向来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统一,今天已是无疑的事实了’。我自己也抱着这样的乐观回来,万不料回国刚刚十二天,就遇着了张学良在西安叛变劫持统帅的恶消息!我个人精神上的大打击自不消说;全世界的震惊,我们的国家民族在国际的地位骤然低落,只有我们刚从国外回来的人才能充分感觉到。我们又要许多时不能抬头看人,不能开口说响话了!张学良和他的部下这一次的举动,是背叛国家,是破坏统一,是毁坏国家民族的力量,是妨碍国家民族的进步,——这是毫无意义的,最奇怪的是今日还有一部分的青年人表同情于张学良,那些人不是居心危害国家,必是无知无识。居心危害国家的人,唯恐国家不乱,因为只有纷乱的状态之下他们可以在浑水中摸鱼,达到他们危害国家的目的。那种人我们可以避开不谈,因为他们的头脑已经硬化了,什么话都听不进去。至于知识幼稚的青年,他们本是抱着爱国血诚的,只因为情绪太兴奋,忍耐力太薄弱,总疑心到政府的领袖有对不住国家的心思。这种错误的感觉到现在可以消除了„„”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其经过是复杂多变的,推动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使得第一次国共内战大体停止下来了,两党关系得到发展,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西安事变的伟大意义在于:首先,这一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这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的方面尤其是事变的和平解决,完全是依照客观规律而发展的。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有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内团结统一的就局面,才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这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张学良、杨虎城的转变,特别是张学良从“子报父仇”、“拥蒋反共抗日”到“逼蒋联共抗日”的转变,蒋介石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转变,都是由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造成的。而中国共产党把统战的范畴从“同下层”的联合,扩大到“同下层和上层的”联合,从“反蒋抗日”发展为“逼蒋抗日”,正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其次,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所促成的“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的转机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重大的。“在西安事变里获益最多者是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失去了身为国家元首的面子,张学良种下了被监禁半个世纪以上的开端,杨虎城也导致了被惨杀的命运,但对共产党来说,拜西安事变所赐,红军得以苏生、发展而取得天下”,⑤就在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军三大主力完成了战略转

  ④⑤

  胡适:《胡适文集》松本一男:《张学良与中国》台湾新潮出版社

  移的任务,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地区,处境异常严峻。幸存下来的三万余红军,既要出师抗日,更要对付国民党的大举反革命“围剿”。而“西安事变”正解除了来自国民党对红军的威胁,并逐步形成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取得了合法地位。这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中共获得了休整的机会,为接下来的全民抗日战争以至于之后的解放战争争取了时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今天,是托张少帅的福。因为认清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张学良看成‘千古功臣’。⑥

  参考文献:

  ①②

  李伶《西安事变的序曲》长征出版社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出版社③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⑥

  同上。

篇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

  观看完西安事变这部激情昂扬影片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为张学良、杨虎诚这两位民族英雄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所折服。由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导致东北三省相继沦亡,被日本关东军践踏在铁蹄与炮火之下。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昭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使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旧中国摇摇欲坠。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置大众的生死于不顾,处在极度的花天酒地之中,人民的鲜血化成了他们杯中的美酒。

  这是,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英雄来促成国民党放下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发奋,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带着国恨家仇,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下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最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发奋下,蒋介石最后口头答应:放下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签名

  我想,作为一名成长在新中国光辉下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也没有机会像张学良将军那样在战场上报效祖国,但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发奋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没有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我们国家的伟大进程不会有这么快,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怀念和敬仰!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西安事变》观后感800字坚持的名言

  总的來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來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但是,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侑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侑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來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尙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侑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侑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侑道理,只是祂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状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但是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侑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祂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能够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尙的表演都侑其合理性,這合理性既包括祂們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祂們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這些在必须程度尙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茖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尙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來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們透过对西安事变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此刻和将來的社会发展方向侑所思索,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观后感(三):

  弘扬爱国精神

  观《西安事变》有感

  在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濒临种族危机的一个转折点,正因当年日寇侵犯我国领土,但我国当时中处于国共内战时期,战火激烈,日军趁着中国内战时期,对我国东北领土进行了强占。就在这段时期,拥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的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十分不满蒋介石所推行的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十分不慢,他们就撇开了成见,在中国***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毅然对蒋介石进行了兵谏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知道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保护自己的民族,保护自己的国家的尊严。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

  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后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己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但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因此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

  西安事变观后感(四):

  西安事变观后感

  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理解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用心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达西安后,联想到国民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就应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但是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地位。试想,如果不是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促进下,经过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谈,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怎样能成为抗战的总司令,又怎样能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必须地位呢?直到这天,陈水扁将蒋介石的灵堂拆除,人们还能对他表示同情,也正是由于他在抗战中有一些名副其实的表现。如果当年他没有转过来抗战,继续打内战,他就会像汪精卫那样成为不齿于中国人的狗屎堆。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状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但是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能够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必须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影片中的国民党政府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此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艰苦的为人民的完美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发奋,但是应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只有联合国民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但是要想蒋介石放下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fwsir)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只有争权夺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思考的。这时,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下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最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发奋下,蒋介石最后口头答应:放下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

  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当然也没有机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做出贡献。因此我们要发奋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西安事变观后感(五):

  西安事变观后感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户外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

  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齐,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发奋。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六):

  西安事变观后感

  有关西安事变的图书资料、影视剧已经出了不少,我也看过一些。从我所了解的来看,至少有三点是能够肯定的:一是蒋介石也是想抗日的,但他的计划是先统一中国(主要是消灭共产党红军)后再抗日,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二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发动西安事变确实是受到了共产党的感召和影响,西安事变前张杨已经分别同共产党接触并达成了停战的默契;三是张只是逼蒋抗日,并没有想要杀蒋或者是长期囚禁蒋已到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只是一次兵谏。从这几点来看,该电视剧还是基本贴合历史的。

  我一向认为,任何人作出的任何决定,都是他在当时所处环境和各方面条件制约下,他所认为的最佳选取。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也好,张杨的兵谏也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好,都是如此。西安事变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是非自有历史评说,因此我在那里不想去探讨各方的功过得失,我的水平也不足以去探讨历史,只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是关于时刻的感想。

  蒋介石想在消灭红军后再去抗日,这种策略也是能够明白的,但历史没有给他这个安内的时刻,西安事变就发生了。其实即使没有西安事变,蒋的这一策略能否付诸实现也未可知,正因红军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消灭的。如果不能很快消灭红军,久拖不决的话,根据当时国内的形势,那就有可能会出现其他的什么事变来。在西安事变之前,已经有一个两广事变了,即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36年6月起兵反蒋,要求北上抗日的事变。因此说,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很好,但没有时刻去实现。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少,如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不我待啊!

  现实生活中这种状况也比比皆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很好的策略,却没有时刻去实现。比如有人说,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到世界各地去旅游。想法很好,但等你赚够了钱,你的身体还能够支撑你去全世界旅游吗?或许到时候你的大脑还会不会有类似的思维都不必须。这还是比较简单的需要时刻来实现的想法。

  如果你的很好的想法牵涉到别的人,时刻上就更难说了。比如感情上的问题,你说:妞妞,等我事业有成,攒够了钱,我就来娶你。想法也能够明白,但对方能等到你事业有成的时候吗?即使她愿意等,她所处的环境容许她等吗?文艺作品中的类似的变故太多了。(fwsir)《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私下幽会并订了终身,但等到张生进京赶考,半年后得中状元再回来时,莺莺已被母亲许给他人,幸好张生及时归来,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苏三起解中的王公子和玉堂春,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定下了终身,等到王公子回金陵老家苦读圣贤书,准备求取功名后再来娶苏三时,王公子自己却被父母逼迫先娶了妻,回到京城再去看苏三时,苏三也已被人贩子拐卖到他乡成了别人的小老婆。但是经过一番磨难,两人最终的结局倒还不错。但能够看出,很多好的想法是需要时刻来实现的,但现实能不能给你这个时刻却不必须,个性是在当今人心浮动的年代。

  二是关于勇气的感想。

  张学良在做出扣留蒋介石的决定之前,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他知道犯上作乱的后果。有可能人头落地,即使能苟全性命,但他此刻拥有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知道这种后果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勇气实在可嘉。而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又毅然决然地护送蒋回南京,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更是需要勇气。我看那时候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中只有张汉卿能做得出来。抛开张发动西安事变的是非功过不说,就凭他这种敢作敢为的勇气,也足以令人钦佩。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虽说没有能改变历史的事情发生,但很多事情也是需要勇气的,得失之时的选取,荣辱之间的态度,都需要勇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你能做到淡泊明志吗?你能放下现有的一切去追求自己喜爱的生活吗?你能真正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吗?得和失同样需要勇气。

篇八: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摘要: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长的历史转折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本文主要论述西安事变爆发后当时的严峻局势,和平解决的原因以及西安事变的意义,让同学们深刻了解到西安事变。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

  一、西安事变爆发之后的形势在国际上,日本借此挑起中国的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英美担心蒋介

  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时便会引发更大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亲英美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首先,中共的调停起了关键作用。中共经过严肃认真的分析,认为存在着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发新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一是由此结束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政治军事上积极援助张、杨。为此,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周恩来和张、杨谈判,坚定了张学良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在东北军中做了大量工作;宋子文、宋美龄等到达西安后,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使谈判获得成功;蒋介石被释放后,中共又做了大量工作,督促蒋遵守诺言。中共做的这些工作,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张、杨在事变中起了主体作用。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本意是用兵谏逼蒋抗日,因此在事变中,张学良严令不准伤害蒋介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事变发生后,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还致电各地实力派共同协商政治解决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后,张学良说服杨虎城立即放蒋,并送蒋回南京,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第三,国民党内爱国力量要求团结抗日。在国民政府组织讨逆军时,北平的

  宋哲元,广西的李济深等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都发表通电,要求用政治手段解决事变,反对军事进攻,这对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亲英美派的努力起了促进作用。事变发生后,孔祥熙以代院长的身份,致电各省军政长官及地方实力派,以免内乱;宋美龄斥责主张军事进攻的人实想炸死蒋介石以取而代之,使其不致贸然进攻西安,又请美国顾问端纳赴西安;之后,宋子文、宋美龄飞往西安,大大加快了和平解决的步伐。

  第五,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西安事变发生后,一些社会团体联合通电全国,强烈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际上,苏联想利用中国力量牵制日本,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直接影响到中共的决策;英美担心亲日派掌权,日本在华势力扩大,因此主张和平解决,这直接影响亲英美派的决策,英美也给予亲英美派一定支持。

  第六,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上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加上宋子文、宋美龄的劝说以及日本的侵华威胁到其自身统治,种种因素迫使他进行深刻反省,最终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以后,蒋介石基本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综上所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显示出中国各个阶层,包括国民党内部的许多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三、西安事变的意义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的阴谋。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经过多方努力,反复斗争,迫使蒋介石口头同意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从而出现了国共两党从打内战发展到建立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新阶段。西安事变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起点。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是我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逼蒋抗日方针的胜利。随着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抗日救亡运动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党高级将领内部“剿共”和抗日问题上矛盾逐步尖锐化,我党及时地调整政策,把抗日反蒋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的方针,这就得到了国内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为促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局面打下了思想基础。所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是时局转换的

  一个关节点,从此,我们党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转折。

  3、张杨两位将军的爱国思想,激励着后人努力奋进。西安事变已过去多年但它仍留下许多东西之得我们去深思。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复杂、利益群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求同存异的宝贵经验仍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应用。

  距离现在,西安事变已过去差不多80年,今天再回首,我们往往体会不到,当年是多少爱国人士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才换回了民族的团结,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不禁惊异于在当年风云激荡、变化莫测的政治环境下,那些伟大的爱国前辈需要何等的勇气和眼光才争取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写下本文,也希望重现历史的一角,让大家真切体验到爱国前辈们为和平洒下的血与泪。

  参考文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修订版)(2)《高中历史教材精简素材》(3)《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石盛昌

篇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西安事变简介: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12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日清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行谈判,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条件。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

  1

  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蒋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三是亲英美派

  2

  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12月23日,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同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举行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边关以东;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吸收抗日分子;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实行合作。如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上述六项,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外。经过以后的几次谈判,南京方面基本同意接受这些主张,于24日达成了以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为基础的协议。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尖锐地指出,目前的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必自速其亡;只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企内战一致抗日,才是惟一的出路。蒋介石表示接受谈判达成的协议,同意“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安事变成了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1.“西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如果不是西安事变,蒋介石将会继续剿共,但共产党并不会象哈蒋派认为的那样轻易被国军剿灭,因为共产党既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又有成熟高明的领导人,还有境外共产国际的支持(长征北上的重要目的之一)。尽管当时的处境有些困难,但被彻底消灭是不可能的。有人曾拿抗联的结局举例,但并不贴切。关内不是东北,中共不是抗联,国民党也不是关东军。如果这样,双方的战争就会长期持续下去,把国家打烂。内耗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日本人渔翁得利。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局出发毅然捐弃前嫌,将原来的抗日策略调整为“联蒋抗日”;并在1937年2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之后,又与国民党进行多次秘密谈判,终于促使国民党在“七·七事变”后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使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弃反共内战的错误政策。西安事变促使了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客观上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之举,争取到了蒋介石抗日的承诺,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2.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思想的萌芽,“西安事变”起了催化的作用。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日本对华的侵略进一步加深,日本问题已成为国民党急需解决的问题。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确认了自1931年以来国难并未解除,而且更加严重的事实。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蒋介石在大会上作关于对外关系的演讲时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若到了和平绝望与牺牲之关头,即将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这些都可看出,蒋介石已经开始有抗日想法。蒋介石也曾积极采取措施与中国共产党联系,他指出,“在如下基础上,同共产党达成协议是可能的,红军承认中央政府及司令部的权威,同时保持自己目前的编

  4

  制,参加抗日战争”。1936年爆发了两广事变,蒋介石再次阐述国民党的内外政策时表示:“吾人对外惟有以最大容忍与苦心,求全国国民之团结,对外遇有领土主权被侵害之事实发生,如用尽政府方法而无效,危及国家民族之根本生存时,则必先以最后牺牲之决心,绝无丝毫犹豫之余地。”蒋介石虽然已经认识到抗日的重要性,但并未完全放弃剿共。仍派张学良、杨虎城围剿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在围剿中屡遭失败,而与中共接触,不愿再攻打红军,蒋介石不惜亲自到西安督战,结果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西安兵谏给了蒋介石沉重一击,使他对人心的向背有所领悟。”蒋介石逐步改变了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7年1月,国民党军队停止了“剿共”行动。2月,蒋介石决定当前“五项方针”:避免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不说排日,而说抗日;加强军队训练,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分别物色品行方正之人才,共同救国;保障言论、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蒋介石指出对外的方针是:“如超过忍耐之限度,则决然出于抗战”。对内承认“停止内战,和平统一”。这次会议国民党虽然没有放弃“根绝赤祸”的立场,但已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武力剿共”变为“和平统一”,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蒋介石最后在日本的大规模进攻下,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走上了抗日的道路,这对以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西安事变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蒋介石通过抗战不仅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还得到了许多实际的收获:各地各派的军阀消灭的消灭、削弱的削弱,连新疆都回归了中央,杂牌军的比例大大下降,中央军的比例大大上升,蒋介石的统治力大大增强。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它促使全国各种势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各反蒋势力明确表示拥蒋抗日,准备投入抗日第一线。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

  5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6

篇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使得第一次国共内战大体停止下来了两党关系得到发展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

  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性1936年12月4日应张学良之邀从洛阳乘飞往西安对其部下进行训话的蒋介石,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在8天后遭遇兵谏。

  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西安事变发生背景:国际方面:当时日本不断挑衅中国主权,国内抗日情绪高涨,国民政府一方面加紧备战及整顿经济,另一方面加紧平定西北内患。北方的苏联与日本关系紧张,苏联希望中国政府早日与日方开战,以确保其西伯利亚地区的安全。而日本高层希望蚕食中国,在巩固东北的基础上,一点点并吞华北。但日本下层以下克上不断挑战军部意志,做出擦枪走火的举动。国内方面: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中共发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一方面响应国情,争取民意,一方面借以自保。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认为应该立刻停止“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政策,枪口应该一致对外而蒋介石坚决拒绝统一战线的提议,继续“先安内后攘外”的路线,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完全不顾当时东北领土的沦陷。二、事变过程简介: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均被拒绝。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此次兵谏史称“西安事变”。三、事变后续及其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

  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三是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12月25日下午,蒋中正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12月26日,蒋中正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留。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性:正如前文所述,西安事变发生之时国内及国际时局都并不理想。外有强敌,内有纷争。中共在当时实力并不强大,而国民党内部亦非意见统一。如果西安事变没能得到和平的解决,国内形势将会更加混乱,严峻。亲日派何应钦等人也许会在对西安进行轰炸进攻之后转而与日本政府妥协投降,而中共在当时的实力有限,并不具备与国民军亲日派起正面冲突的实力。虽依旧能起到带头抗战的号召作用,但腹背受敌,抗战之路会走的更加漫长与艰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其经过是复杂多变的,推动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使得第一次国共内战大体停止下来了,两党关系得到发展,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同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中共获得了休整的机会。为接下来的全民抗日战争以至于之后的解放战争争取了时间。有人说西安事变破坏了蒋介石的准备论,打乱了国民政府对日的方针,使对日战争时间提前,备战计划完全被打乱,不得不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与日本作战。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时局的发展并非个人的意志可以左右,你没有做好准备不去打别人,不代表别人不会主动出击。难道日本当时的狼子野心还不够明显么?难道日本真的会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么?至于期待二战进入相持阶段时,别的国家的帮助和支持?那更是虚无飘渺之事。别的国家考量的更多的当然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国家,始终是要靠自己的。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推荐访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启示 西安事变 启示 和平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