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2-09-02 16:36: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精选文档)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5篇

第一篇: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化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分析信念与科学的关系,讨论理想信念的感情因素及其重要意义。2.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在“以人为本”原则下,解放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管理者”角色,重视其“精神导师”角色。
 
[关键词] 理想信念 内化 人本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信仰来讲,与其他信仰一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行为的终极伦理归宿,使得现时的、短暂的行为得到永恒的价值支撑。从哲学角度讲,他是“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古老命题的答案之一。但是,从实践角度讲,我们还必须解决另一个由休谟提出的问题:如何使“行为之应该如何”与“行为之事实如何”得到统一。实际上,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努力为这个统一提供现实指导。但是,从理想信念到我们各个时期党的理论,只是完成了“实践——理论(元理论:理想信念)——实践(近代后各时期中国现实)——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思想)”这样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之后必须是每个人将理论重新回到个体的实践中。 
一、信念的传承 
信念的传承绝非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就理论知识而言,从“五四”至今汲汲然数十年,我们时代的许多人在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其知识丰富程度与“纯粹”程度远甚于李大钊、陈独秀等前辈,然就其信念而言,有几人能望其项背?正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又有几人能真正体味这句蕴藏了中国当代最伟大导师之一毕生情感的话语? 
长期以来,由于受知识化的影响,我们将感情看作变化的、不可靠的,但是,信念本身不是一种对终极关怀的感情吗,不是一种精神皈依吗?并且,这里的情感可以归结为由本民族文化传统导致的心理积淀的显现。所以,我们在理想信念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陷于科学主义的框架。否则我们会陷于科学与信念的循环论证之中:一方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信念,因为它是科学的;
而另一方面,它的科学性却因为我们信念它而无须论证。而事实上,笔者认为,科学化的知识与信念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掌握理想共产主义的理论知识与共产主义信念决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将理想信念与“生命”作一个比较。求生作为人活着的一种本能,更是人类作为一个族群延续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目的,还是人的一项基本义务。但是当这个基本义务面临来自精神上的本原性的追求,就必须要放弃这个目的乃至基本义务。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党员来说,“共产主义”比“活着”更为必须。显然,这不是某种科学论证的结果。可见,科学也许可以将一种理论凌驾于另一种理论之上,但是它无法让一种理论凌驾于生命之上。实际上,我们看到,当年共产主义为中国所接受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科学性,更因为它能使中国独立、富强。同样的,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科学论证的结果,百年来我们的行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祖国的落后而抛弃她,也不会因为她不符合世界潮流而怀疑她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永远首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思考中国,这正是出于对祖国的感情而非理性分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与李大钊、邓小平等先辈的差距不在理论的丰富,就在于爱国的感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认识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纯学术、纯思想性的研究无疑被边缘化了,换句话说,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现实了。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五四”时代的浪漫主义、爱国热诚、学术精神的向往却是深入骨髓的,可以说,在中国,只要谈到理想的大学时代必定是哪个学术争鸣、爱我中华的年代。显然,前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是理论上可以认识的,却也无法得出、导致信念,但后一点却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份认可,一种精神存在,从而是现时期信念产生的依据。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中必须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并且,这种教育必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情感上的而非科学分析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扮演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推理者的角色(关于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错误与解脱下文将详细说明),这才是思想工作的落脚点。 
二、信念的内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突现人的价值、发挥个体的创造性上,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本主义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运用和发展。当然,这种内化有各种方式,在这些方式中,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便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我们即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讨论理想信念内化过程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的成就(包括共和国的建立)源于我们所信念的思想(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
但今天的社会现实是,我们信念的价值及其传播却需要有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包括许多软强制。笔者认为,这不是我们信念本身的问题,而是信念的传播方式,即理想信念的内化途径产生了问题。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功能认识的偏差。以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为源流,社会约束力往往交由道德力量而非法制力量来完成。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教育中,尤其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被纳入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批评教育”在许多场合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词。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而正是由于这一现象的存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对立性,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带有这样的潜台词:你不知道,所以我来告诉你;
你错了,所以我来教育你。在这里,有一点需要重点说明一下,在高校中对制度约束的认可是很模糊的。一方面,如上所述,模糊了思想工作与管理的功能;
另一方面,却对制度约束的教育意义有所忽略(当然,不是全部忽略),很多时候过于顾及制度惩罚留下的“痕迹”对学生成长(尤其是就业)的负面影响,而漠视法制精神的培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当时)态度的自由裁量,以及教育者自身认识的偏差都会导致一定的问题,从而掩盖了制度的本来意义,使许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导致现实的“有法不依”。并且,我们发现,在这种形式下,教育话语本身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实际使被教育者认错或接受正确思想的工具是教育话语背后蕴涵的的某些事实。(譬如一个大学生被批评的当时和之后考虑的往往是给老师留下不好印象,影响评优、评先进,甚至影响毕业等。)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没有发挥制度约束的辅助作用,而且还阻碍了制度的实施及其公正性。 
显然,这种对立、冲突与理想信念的内化要求是不一致的,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也是不一致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讲的不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态度问题(是粗暴还是和风细雨),它首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这意味着两点: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只有行为上的主动被动之分,而不存在认识上的对错、人格上的高低之分。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被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或提高对某种思想的认识,而是在以某种思想为建议或意见为背景,加强对自我(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和把握。也就是说,目的是人而非物(思想)。笔者认为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真实意义所在。 
所以,当我们把“惩戒”的任务交给思想政治工作时,我们不可避免地把“做做某某同志的思想工作”与“某某同志犯错误了”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淹没了思想政治工作对个体成长的本来意义。 
其次,不能在实际操作中把握“以人为本”的差异性原则。承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不同被教育者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差异,这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这一基本认识所提供的。这里我们不必陷于共性和个性的反复论证。德国古典理性哲学受到当代存在主义思潮冲击的核心问题是“人”(总体的、哲学的人)对人(个体的、现实的人)的淹没。承认差异性其本质是承认人的不完美性(完美是终极的,因而是单一的,不可能有几种完美)。人本主义主张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是能够释放出来的。这种心理倾向是可以信任的。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实事求是地将人看成是有差异的,是需要不断追求成长和觉悟,不断克服失误,不断完善自身的个体。同时,必须看到重视人的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这是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点上与理想信念社会需要理论是相通的,即只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才能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需要。在高校中,这种差异原则集中体现在对学生“错误”的认识,我们认为,学生之所以称为“学生”,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学习本身既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犯错误”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从而,思想政治工作要从“错误”的仲裁者这样一个角色中解放出来,而在差异性原则下,越过“正确”和“错误”的判断,直接将焦点聚集在“人”身上,而将“正确”和“错误”看作一种中性的“经历”,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得以从管理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不再“教导青年如何树立、实现人生目标”,而是为青年的生活在任何目标、行为中提供精神寄托。同时,也只有这样,理想信念才能在现实条件下,不仅仅作为理论存在,而且是现实存在。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新论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人民出版社. 
[3]徐亚文,孙国东.《“以人为本”与政治文明》.《湖北社会科学》. 
[4]马斯洛.《洞察未来》.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 

文化校史

摘 要:文化校史是不同于传统型校史的另一种校史写作形态。要写好文化校史,必须努力做到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进而面向知名人物、面向经典事件、面向民间语文。在相当程度上,民间语文作为落实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的有效途径,特别值得重视。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大型课题而言,文化校史的写作形态将确保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在“内涵生产”的基础上找到良好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文化校史;
传统型校史;
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建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目前正在组织进行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大型课题,预期取得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个案研究成果,亦即参加课题研究的25所大学分别撰写一本关于本校的《大学文化百年研究报告》;
二是专题研究成果,亦即专家学者围绕中


[心课题选择专题进行研究,以此作为综合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是综合研究成果,亦即在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力量撰写专著《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并以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为基础编辑出版《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文集》。无论个案研究、专题研究还是综合研究,都属于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的“内涵生产”。生产了产品,自然需要在市场上成功地销售,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我们现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的“内涵生产”,是否需要有效的“传播策略”来给予支持?更具体地说,假如每所高校都拿出了一本关于本校的研究报告,那么,这个研究报告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才能获得真正有影响的传播效果呢?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文化校史”这个新的观念,并且希望这一观念有助于“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中的个案研究去真切地实现读本的可阅读性、市场的可接受性。


  对于大学来说,尤其是对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知名高校来说,校史的研究与写作是储存历史记忆、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当一个新生已经在“学生证”意义上归属于一所大学之后,他势必渴望更快地在“心灵史”的意义上皈依于精神的校园。帮助一个新生完成这一使命的,既有老师、学长的“口述历史”,更有他自己的“感同身受”,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毕竟是“有限”的,更“普遍”的无疑还是人与校史读本之间的深层体证。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以史料汇编为经、以时序编年为纬的传统型校史,所起的作用似乎并不理想。这里无妨套用一个比喻:当运用熟悉的字词来写作时,我们是“不假思索”的;
如果要用上一个不怎么理解的字词,那我们就得到字典或词典里去“按图索骥”。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按图索骥”者显然尚在门墙之外,惟有“不假思索”者才能渐入堂奥。“按图索骥”与“不假思索”的差异,也正是传统型校史与文化校史的根本区别。


  一般地说,文化校史当以人物为经、以故事为纬,“人物”主要指的是曾经在本校工作和执教过的名校长、名学者,“故事”主要指的是一直或一度流传于本校的老掌故、老传说。一所知名高校之所以“可信”,是与它有其锐意创新的校长、情深学术的教授密不可分的;
一所知名高校之所以“可爱”,是与它有其令人感怀的遗闻逸事、经久不衰的校园传说紧密相关的。因为有了高山仰止的名校长、名教授群体,其“可信”塑造了一所大学的“标志”;
因为有了景行行止的遗闻逸事、校园传说谱系,其“可爱”演绎了一所大学的“风格”。“可信”孕育了“可爱”,“可爱”巩固着“可信”,“标志”造就了“风格”,“风格”护卫着“标志”。由此可见,人物与故事在文化校史中当是有机统一的,有意义的人物必将关联着有趣味的故事,好的故事必将基于真切的人物而长存。


  “纸上的校园”是脱胎或者取材于“地上的学府”的,一所知名大学的文化校史无不具备两种形态:首先是作为历史本体的“实史”,亦即已经发生过的历史;
其次是作为历史书写的“编史”,亦即后人对于过往历史的记述。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实史”是活在“编史”之中的,既往的历史因为当代的阅读、口述而获得传播。正如黄天骥教授回忆他1952年刚刚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情形所说:“我们从进入康乐园的第一天起,就盼着和老师见面了。新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总会打听将有什么样的老师给自己上课。接待新生的师兄们,也会把一些道听途说的有关老师们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后生小子们介绍。那时候,人们谈论最多的名字是陈寅恪、姜立夫,还有容庚、岑仲勉、杨荣国、胡金昌、周誉侃、曹廷藩、徐俊鸣、罗克汀、王力、陈心陶、陈焕镛、梁伯强等教授。大家既景仰,又觉得有点神秘。
  所谓“实史”活在“编史”之中,似乎又可分为两种状态:其一是口述状态,其二是读本状态。很多校史故事可能从来就没有用文字记载过,但它们却一代接一代地被口传下来。我们的确无法否认“口述”巨大的传播功能,但是,“读本”特定的引导功能尤为值得重视。原因在于,如果一所大学拥有了一个或几个优秀的文化校史读本,那么,其校史的人文传播就将在系统性、感召性方面取得不可估量的效果。在纯粹知识的层面上,亦即人们如何知识地把握校史上的人物与故事方面,“口述状态”是零碎的,“读本状态”则有可能达成系统性;
在实践理性的层面上,亦即人们如何智慧地领悟人物与故事之于现代人生的精神支援方面,“口述状态”难免是神秘的,“读本状态”则将尽其力量展现大学精神的智性内涵。

“读本状态”优先于“口述状态”当然只在相对的意义上成立,在绝对的意义上则是“口述状态”强大于“读本状态”。“相对”地说,一个优秀的文化校史读本在知识性、智慧性上的作用,是任何一个个体的随处说法无法比拟的。“绝对”地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文化校史读本,惟有通过无数人的阅读和口传,才能真切地实现其传播目的。一旦明于这种辩证关联,亦即作者只是读者的最初引渡者,读者才是作品的最终裁判人,那么,用优美的文学笔法去叙述故事,以大学的精神理念去勾勒人物,就责无旁贷地成了文化校史的叙事策略。


  文笔优美,方可在形式上俘虏读者;
境界深邃,才将在内容上激励读者。为了确保一所大学的文化校史既文笔优美,又境界深邃,其写作者的选择与确认是相当关键的。这个作者最好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出身的,尤其必须长期地在这所大学学习或工作过。从最理想的角度看,他最好首先是这所大学的学生,然后是这所大学的教师。这个作者不仅必须拥有这一“基本条件”,而且更需具备“工作能力”。所谓“工作能力”,一是指史料功夫,他必须善于使用有意的史料,还得善于发掘无意的史料;
一是指布局谋篇功夫,当文化校史被设定为阅读性强、感染力大的散文式样时,他必须有足够的智慧与技巧去处理人物与故事在时间与空间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混乱或矛盾;
一是指理念内化功夫,他必须能够将一所大学薪火相传的大学精神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播种于字里行间。就此而言,一部优秀的文化校史未必会是集体性作品,“单枪匹马”可能比“群策群力”要更好些。


  以上所述,正如笔者在2006年6月于浙江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编研会”和2007年5月于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二次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所说的那样,个案研究意义上的文化校史写作,必须强调“三个有”,亦即“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有故事就是要用历史的方法收集材料——是为“立象”,有理念就是要用哲学的方法分析材料——是为“抽象”,有文采就是要用文学的方法运用材料——是为“形象”。建基于“三个有”,我们需要落实的是“三个面向”。每个大学在做自己的个案研究时,既要面向知名人物,也要面向经典事件,还要面向民间语文。尽管知名人物、经典事件于文化校史的重要性确实高过民间语文,但是,从传统型校史写作业已积累的经验教训看,文化校史要面向民间语文,尤为值得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古人曾经说过:“显且隐,幽明所以存乎象。”在此,“明”是众所周知的在场性,其在文化校史写作中好比那些知名人物、经典事件;
“幽”是鲜为人知的不在场性,其在文化校史写作中好比那些民间语文。对于“实史”意义上的大学校史而言,知名人物以及在经典事件中抛头露面的典型个体其实是很少的,生活的常态显然是莘莘学子的寒窗苦读以及普通教职工的默默劳作。把莘莘学子以及普通教职工的日常生活全部纳入“编史”意义上的大学校史之中,固然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但是,给他们在“编史”意义上的大学校史内应有的地位,则将使得文化校史不同于传统型校史,会使得一所大学的校史更加拥有亲民、亲近、亲和的品格,更能取得平凡而又执著的校友们对于母校的认同和眷恋。进言之,民间语文在文化校史中的运用和强化,正是实践“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的有效途径。以下两个事例或许可以体现中山大学文化校史尽力达成“幽明所以存乎象”的写作诉求:

  中山大学在抗战期间曾播迁云南澄江。如何叙事这段独特的历史呢?许崇清校长的《告别澄江民众书》当然要大书特书,但同时也不妨从朱谦之先生的《奋斗廿年》里引述其妻何绛云女士寓居澄江时写的三首诗。其一为《春日寄旅》:“春风几度过窗棂,人自飘零月自明,门外小嬛花一簇,年年惯听异乡声。”其二为《风》:“狂风时作不平鸣,倒海排山走马声,卷起黄尘千百丈,来无踪迹去无情。”其三为《飞鹤》:“立志高飞未肯低,回翔云表似轻裾,偶然一憩长松下,犹觉人间总不如。”[2]又如,陈寅恪故居是今天每一个来中山大学南校区访问的学者都会去凭吊的精神圣地。在中山大学文化校史中,叙述陈寅恪故居,自然要写这个老人如何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柳如是别传》,但学子们对它的切身体悟同样需要摄入我们的视域:“30多年了总有南来北往东奔西跑的人来这里驻足瞻仰沉思。黑色的栅栏虽有些岁月的风霜,然而,紧闭的大门口常常躺着悼客放置的鲜花。绿草繁茂,古树参天,其人宛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时,人们将生活在黑暗中。出身中大的学子,大概都不会忘掉这座散发着不熄光芒的老房子。”[3]这些民间语文是文采斐然的,是洋溢着大学之为大的精神理念的,而且本身就是情节生动活泼的校园故事。如果忽略乃至无视它们,文化校史也就难免徒有虚名了。


  总而言之,我们所理解的文化校史,不完全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种大学校史,不完全是人们偶尔为之的回忆录或回忆录的结集,也不完全是关于名校长、名学者的思想传记或关于某学院、某专业的学术研讨。文化校史来源于斯,但又必须超越于斯。之所以能够超越,盖因文化校史在内容上的更丰富性、在形式上的更文学性、在结构上的更系统性、在精神上的更感召性。如今,中国的大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怎样去激活并敞开寄寓于人物与故事之中的大学精神,怎样以“散点透视”的叙述方式来实现“整体通观”的人文效果,当是另一种校史——文化校史与时俱进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天骥.中大往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2]朱谦之.奋斗廿年.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1946.

第二篇: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

国开(中央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终结考试一 [试卷一]

一、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试述如何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80分)

答: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
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没有骨气,就经不起诱惑。

第一,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沉没于急流之中。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二,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复杂,也能使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第三,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与此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无数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具有披荆斩棘、锲而不舍的动力。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大学生应当重视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人生富有价值。

第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尺。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备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避免精神空虚和迷茫;
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并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在追求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人们要不断面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诱惑、突破各种局限、克服各种困难。这个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狭隘走向高远、从空虚走向充实、从犹疑走向执着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沿着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阶梯不断攀登、逐步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大学生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学习进步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二、试述宪法的基本原则(20分)

答:宪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宪法规范始终,集中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统率宪法的基本内容,对宪法的制定、修改、实施、遵守等环节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结合世界各国宪法和宪政的理论和实践,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一个国家宪法的具体原则有哪些,是由该国的政治体制决定的。

我国1954年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现行宪法确认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内容: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三篇: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

思修论文我对理想信念的理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我对理想信念的理解

By:SWEN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关键词:理想 信念 社会 人生

一.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源于现实,有超越现实。在我小的时候,理想很简单也很多,科学家、教师、一个要为祖国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等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也是在一步一步对现实、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慢慢发现,有些理想离自己很遥远,于是渐渐地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最简单的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能否支撑自己的生活。但不管何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心中最初的理想,把它当作我人生中的一个奋斗目标,它无时无刻地鞭策着我,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我还是喜欢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定不渝、百折不饶地追求理想目标。我是较早踏入社会的,所以在为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知道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即使你所得到的报酬是不平等的。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我渐渐形成了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不随困境而变化的心境。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我想,现在的我应该是努力踏实地工作,积极学习各种有益的知识,不断武装自己,为将来追求更高、更大的理想做准备。不断武装自己,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即使在最困难时期也坚强度过。

二.理想信念促进我的成长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在我的成长岁月里,理想信念无时无刻地伴我同行。在工作上、情感上出现波动时,在有时因困境要放弃时,心里总是默默浮起信念的声音,支撑着我。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指引着我们做怎样的人,走怎样的路。在我从事会计工作的路上,也有产生过疑惑、困顿。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喜欢这个职业,我就应该坚定的走下去。如今社会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会计行业犹有甚之。我必须让自己更有竞争力,在日常生活中多看相关的资料,学习别人的技巧,让自己成为比优秀的人更加优秀。因此我始终不放弃,终于在会计行业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职位。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但也必须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曾今我也怀着一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冒然的闯进这个社会,期待着能大展身手,可最终还是碰着了壁。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经过了那些磨练,我知道一步一个脚印,要实现理想,必须心怀坚定的信念,循序渐进。看看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司马迁以“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在逆境中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不朽的历史巨作--《史记》;
新中国的建立之艰辛,无不凝聚着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共同信念。我想,我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不渝地追寻自己的理想。

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社会理想是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理想。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现阶段我们共同的社会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的统一起来。

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想象以社会理想为导向。今天的每个中国人都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富有、更强大的国家,每个人都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在为自己理想奋斗的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的理想而奋斗。在中国走向强大富强的道路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地震、洪流时常给人们带来痛苦,我所能做的,便是拿出我小小的贡献,捐款,不用的衣物等等,希望能帮助那些痛苦中的人们。或许我的贡献微不足道,但是于我,便是心安;
于他们,便是灾后重现的曙光。只有这个国家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跟随者她理想的一步步实现,我的理想也才显得更加有意义。

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当中每个个体的努力奋斗。我们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神州系列,“嫦娥”飞天,可以看到是许许多多航天人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最终而实现的。最近有一个词很流行:中国梦。我想,中国梦也是我们国家的理想,国家要变得越来越好,需要每一个人去做梦,去追梦,也就是追寻每个人的理想,每个人的梦想汇成一条长长的河流,最终组成了中国梦。

总之,有信仰才有理想,有理想才有人生。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具体职业,只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有价值的人,就应该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的、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在为共同的社会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第四篇: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教学论文】

理想信念教育篇一:理想信念教育培训课件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

  理想信念教育培训课件

  怎样迈好中学的第一步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学阶段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迈好中学的第一步的关键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迈好中学的第一步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立志成才的信心和目标.

  教学重点:

  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迈好中学的第一步的关键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我们应怎样才能渡过有意义的中学时期呢首先要迈好中学的第一步. 出示课标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迈好中学的第一步”

  提问:成语的意思

  学生: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开第一步开始的,比喻成功总是由小到大积累而成的.

  过渡:讲得很好.中学的第一步就是初中一年级,它是小学到中学的转折点,迈好这一步尤其重要.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迈好中学的第一步呢

  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

  老师:首先必须树立”立志成才”的理想.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和追求.

  投影:宋代哲学家张载——”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提问:此话意思

  学生:(略)

  老师补充:只有胸怀大志,才能学有所成,自强不息.

  投影:周恩来12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老师:周恩来12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是多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啊!最后他实现了理想吗

  学生:实现了.

  投影:孙中山彩色图片

  提问:这是谁,同学们知不知道他领导了什么革命

  学生:孙中山,辛亥革命

  老师: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他14岁随长兄漂洋过海到檀香山(现夏威夷一部分)时,抒发了他的理想与抱负.

  投影并朗读:”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老师:这句话大体意思是:第一次看到轮船,感到非常惊奇,乘舟远航,看到沧海,天地是那么的辽阔,因此产生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思想.这个”有慕西学之心”是在这次航行中脱颖而出,从此孙中山先生踏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史前时期,这也是他一生伟大事业的开端.

  老师讲故事:”火花大王”陈

理想信念教育篇二:理想信念教育广播稿

  再怎么动听的声音没有精彩的理想信念教育广播稿也是徒劳,理想信念在我们的口中更在我们的心中,喜欢这篇广播稿就速速打开!

  理想信念教育广播稿

  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正是有了远大的理想,正是有一种信念,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她,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弱女子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理想和信念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使她才走出黑暗,走出死寂,理想和信念像巨大的羽翼,帮助她飞上云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世界里,而是活在精神世界里,活在理想与信念之中。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碗饭,一杯水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精神,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信念使贫困的人变成富翁,使黑暗中的人看见光明,使绝境中的人看到希望,使梦想变成现实。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黑人领袖马钉路德金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是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

  同学们,不管你现在的成绩怎么样,不管你现在的基础怎么样,只要坚定信念,超越自我,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你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你就有了生活的动力,你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去奋斗生活吧!

理想信念教育篇三: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10则

  1、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苏霍姆林斯基

  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3、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

  4、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

  5、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美国诗人惠特曼

  7、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孔明

  8、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

  9、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爱因斯坦

  1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列夫·托尔斯泰

第五篇: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

   理想与信念教育
  一、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的“不坚定性”,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半信半疑”
  教师对教学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理论课教学能“理直气壮”,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起到了“引导”和“榜样”作用。但我们也不可否认,部分教师理论课教学给学生留下了“马克思主义有点讲不清”的味道,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半信半疑”。


  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组在北京、上海等六省(市)20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有41.6%的教师和41.8%的学生认为,公共理论课教师对教科书中的观点持“半信半疑”态度。教师的这种“半信半疑”必然导致学生的“半信半疑”。


  除此之外,一些理论课教师自身理论功底差,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积累,对马克思主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课说不出马克思主义的“魄力”来,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容易反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反感,不愿学,不想学,也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了;
一些理论课教师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在解释社会现实问题时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观点,不能灵活地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让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失灵了;
一些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而大讲特讲西方现代理论,学生不能正常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清,更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负影响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之必需,也是我们每个人工作和学习之必需。可以说,整个社会的运行都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但是,网上信息良莠共存,加上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误导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5所高校进行“大学生信息渠道来源”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被动接受的电子邮件中,有9.8%属于反党反政府的信息。特别是西方势力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冲击很大,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可避免地遭到“不良信息”的“侵袭”。


  (三)社会大众理想信念的迷失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极作用
  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理想信念由单一型向多层次型转变。加上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所放松,一些社会大众的理想信念迷失。社会大众理想信念迷失,主要表现在背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迷信鬼神、烧香拜佛。


  社会大众理想信念的迷失,表现在不同的人群之中。除一般老百姓外,一些领导干部迷信鬼神的丑剧时有发生。如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为求仕途升迁,曾求一个寺庙的主持给他算命,主持说他有三步高升,一是当省长,二是当省委书记,三是升到国务院。丛福奎就信以为真,为了受到神的保佑,他便遍访名山,周游名刹,同时,在住宅内设佛堂,供佛像,还专设供道台、供神台,每月初一和十五烧香、念经、打坐、拜佛。更为甚者,他还在被褥底下铺有佛令,枕头底下压有道符……近年来,许多媒体都报道了一些类似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最大,现在一部分教师也存在理想信念扭曲,学生看在眼里,怎么不记在心里呢?如某省重点中学,在高考前,学校每年要组织高三年级班主任到南岳烧香,以求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某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一个干部的手机屏显就是观音菩萨的“金身”,别人问他为何,他答得很自然:“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从事学生工作多年来,还真的学生没出过大事。”
  由于当代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成长的,社会大众理想信念的迷失必然会在青年大学生身上打下烙印。


  (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加了难度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是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必将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所引起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甚至给人们带来某些思想混乱,也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加了难度。


  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潮流之中,特别是融入西方经济潮流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互为载体,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观、人权观、金钱观等将不可避免地“侵袭”、“毒化”和影响人们的思想。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社会所大肆炒作的全球化,一是政治全球化,鼓吹‘国家主权无能论’、‘人权大于主权’,企图建立一个‘全球管理机构’领导世界,要以资本主义制度统一世界;
二是鼓吹‘文化全球化’,倡导实质为西方价值观的‘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推行文化帝国主义;
三是鼓吹意识形态全球化,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资本主义制度和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用‘全球意识’取代马克思主义。全球化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手中,变成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渗透的渠道和工具”
  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与种种资产阶级思想交织在一起,使部分人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给人们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带来了混乱。如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经济上求同、政治上存异的两种水平发展不一的组织形式;
有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最终推动人类社会“趋同”进入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而是融二者之优点和长处的“趋同”社会;
有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是补上资本主义一课,说明资本主义是值得学习的,社会主义离不开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更不会被社会主义所战胜;
有些人认为,当今社会是“技术决定论”,现代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历史阶段。


  受上述种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因此,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略
  (一)充分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一些地方和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部分思想理论课教师立场缺乏“坚定性”,教学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加上大学生理想信念受社会大众理想信念迷失、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某些腐朽落后生活方式的侵蚀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突出问题。如海南省高校工委对全省大学生进行专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他们在回答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时,有17%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在回答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时,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
在回答对“资本主义的看法”时,有24%的大学生认为“资本主义有相当的生命力”;
在回答“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政治局势的总体看法”时,有21,4%的大学生“说不清楚”。又如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存在“渺茫论”、“怀疑论”和“无用论”的认识误区;
少数学生相信迷信,信仰宗教;
等等。


  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树立理想和坚定信念提供理论基础,理想是精神的支柱,信念是前进的动力。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武装。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国内环境,唯有加强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才能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暂时优势;
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情况,坚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才能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同其政府与国家的前途相关,从而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这就要求高校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等文件精神,开好四门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三)加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快中国发展的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社会主义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直接显现出来,一些对历史和当今世界缺乏了解的大学生,往往只以现有的经济差距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标准,给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加了难度。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远距离变成近距离甚至零距离,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将加剧对我国的“渗透”,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双刃剑”的“阵痛”使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变得凸现出来,对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带来不利因素。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有效地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权,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和信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增强其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四)强化理想信念“协同”教育,净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子系统、若干层次和要素组成的,系统的每一要素、层次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根据“木桶理论”,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桶身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桶身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需要彼此协同,缺乏全局性的战略统筹和协同,任何重大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做到学校、政府和社会协同;
决策、机制和实施协同;
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途径协同;
领导、队伍与制度协同;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网络阵地建设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协同;
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等协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名人名言: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代表作《母亲》,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还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通识教育
  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教育的理想
  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
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
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流沙河
  人的行为总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人们的行为无一不受一定思想支配。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中,对行动起长远作用的,是人的理想和信仰。
  理想和信仰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奋斗目标,从而形成不同的理想。但理想一经确立,它就会对人的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学时代,正是人生之舟启航之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将帮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之旅。


  要揭露现象与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关系,对于把自然的本来面目按照我们人类所需要的自然而变革,如果没有哲学的指导,一步也不可能前进的。
                            ——马克思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
  人生哲学即哲学中之人生论, 犹所谓自然哲学, 乃哲学中之宇宙论也。……哲学以其知识论之墙垣, 宇宙论之树木, 生其人生论之果实讲人生哲学者即直取其果实。哲学以其论理学之筋骨, 自然哲学之血肉, 养其人生论之灵魂讲人生哲学即直取其灵魂。质言之, 哲学以其对于一切之极深的研究, 繁重的辩论以得其所认为之理想人生讲人生哲学者即略去一切而直讲其理想人生。由斯而言, 则人生哲学又可谓哲学之简易科也。
                            ——冯友兰

青年时代确立的理想对人的一生有决定作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是确立远大的理想。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雨果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符合客观规律,最终能够实现,区别于幻想和空想。
  时代性。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相关。
  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理想。
  实践性。理想的形成、修改、实现都必须在实践中解决。
  超前性。对现实的超前反映,是科学预测。

理想的类型
  从理想性质和层次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从理想的时序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从理想的对象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从理想的内容划分: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设想,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它决定、制约着其他理想。
  科学的崇高的理想,能给人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理想是追求和进取的力量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是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推荐访问:理想信念 理解 论文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 理解理想信念论文1000 理想与信念的论文1000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