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05 来源:网友投稿

王卫东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融入课程理念,通过教学策略的拟定与实施,引导学生高效、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并应用,提升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文章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实施困境,提出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创新教学策略,以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思考与实践;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9—0079—04

新课标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初中生正处于逐渐形成成熟心智、树立正确人生觀的重要阶段,而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使其具备完整且独立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当前教学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现状

1.学习效率受积极性影响。就目前现状而言,初中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亦逐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学习积极性的成效如何,仍然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在学习积极性上显然无法与“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所呈现出的态度、行为和效果相比,在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

结合现阶段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所呈现的状态来看,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1]。究其根本原因大致有两点:其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关注点大多放在其他能够彰显学习成绩的学科方面;
其二,是有些教学内容与初中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有必要在改革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适合学生成长、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习质量受情感感悟水平影响

学生在学习知识、分析知识时呈现的情感共鸣,决定学生学习中是否能够切实掌握教师所述内容及内涵,将理论由“教师讲授的理论”转变为“自身掌握并理解的理论”。基于现阶段初中生的成长情况分析,虽然大多在以往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思维,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上道德与法治课时,对于诸多实例无法形成“感同身受”的体验,也并不能达成情感共鸣,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2]。为此,教师应思考将教材中的书面知识呈现得更为鲜活、具体,将教学内容以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方式多角度呈现,伴随知识点的拓展延伸,更易使学生从理论认知、情感感悟角度洞悉其内涵,快速提升学习质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要求。核心素养全称为学科核心素养,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中不仅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具体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分别聚焦于学生思想、素质、行为、身心健康和内在发展。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1.立足学生实际,培养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首要的核心素养,若想提升这一素养,还需教师基于学生社会生活实际选择适合的内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对个体思想政治的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基础实现引导[3]。结合时代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强化对学生的培育,使其在学习中产生政治认同感。

如,在《复杂多变的关系》一课中,教师可利用近阶段世界局势的热点事件展开教学,进而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事实,认识到我国体制与制度的优势。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事实,以发展角度看待问题,并鼓励学生关心国际时政,关注世界热点难点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合理引导,提高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2.传承传统美德,提升道德修养。正如学科名称“道德与法治”一般,教学不仅需以学生的法治观念为基础,还需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加以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实现有效教育引导,助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4]。以道德修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要汲取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挖掘,整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道德修养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以生动鲜活的实例,结合学生实际,通过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如,在《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学中,教师可引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管鲍之交”“高山流水”“将相和”的典故,通过古人故事的展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友谊”的主题,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诠释“友谊”的概念,带领学生感受友谊的内涵,以“君子之交淡如水”促进学生体悟[5]。引用典故的形式既能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亦能从古往今来的各类实例中引导学生思考,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友谊的表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道德修养方面的提升,同时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在典故引用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围绕“友谊”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并系统分析其中是否存在问题,以此实现思维拓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明确,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所秉持的道德观也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我想法的同时,对学生正向引导,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稳步实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以递进式问题,筑牢法治观念。“理越辩越明。”对问题的分析是学生求知的主要方式。初中生正处于各种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思辨过程中展现出的思考、呈现出的“闪光点”不仅是其独立思考的特征,更是教师教学引导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师可致力于实施问题导学法,借助问题的交互讨论、总结分析来引导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逐步形成法治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呈现规律,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此,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积极设置递进式问题,留给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求知过程中主观方面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6]。

以《积极奉献社会》一课为例,教师可基于问题导学法,以“奉献社会”为主题,创设情境:“理发师a在前往敬老院为老人义务剪发的过程中捡到钱包一个,内有现金2000元,无身份信息,a原地等待失主四个小时,因失主并未寻回,便将2000元现金捐助给敬老院。”老师提出下列问题:“a这样做,对吗?”“a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如果你是a,你会怎样做?”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各抒己见。当学生表达看法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述,重点集中在法治观念上,并肯定学生意见中的正确内容,根据法律对a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即a虽然在捐款方面是对社会作出奉献,但捐款钱财的归属权并不属于a本人,是挪用他人财物的行为,因此属于触犯法律[7]。此时,教师可着重对提出此类看法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最终根据法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此,学生们不仅理解到“奉献社会”的含义,更从法治角度认识到法律对归属权的判定。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法治社会的了解,真正在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实现核心素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4.搭建生活情境,培育健全人格。情境教学为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具体方式为通过场景描述、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其主动思考、学习,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实现分析——学习——掌握——应用的学习方式。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情境教学可将学科知识中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呈现,并且结合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将讲授过程融入学生的理解过程,以创设、引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加以应用。以教学现状分析,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得到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亦随着技术与教学资源的丰富得到优化[8]。以往的情境创设仅依靠教师讲授或是有限的教具配合,亦有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情境创设,但效果相对一般,而现阶段可使用的技术、资源逐渐丰富,信息技术、云平台资源、在线交互及联合教学等方式层出不穷,资源较为丰富的同时更便于教师讲授相关知识,更适合情境创设与实施。

如,以《做更好的自己》一课为例,教师可在情境创设中引导学生从自我角度思考,基于情境创设中的人物“b(或代称,教师可自行设计)”,以初中生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此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更好地自我发展。如教师可将“遭到他人误解”“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而对自己外表不满意”“学习虽然努力但成效一般”等内容融入情境,根据“b”存在的情况引导学生产生共鸣,随后以“b”在生活中逐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等行为为基础,为学生播放《自己和别人》的动画,或是朗诵诗歌《学会欣赏自己》,引导学生从“b”的变化中尝试做出改变,或是客观分析、理智判定情况后分析现阶段的自我发展,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与自己和解”,既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更避免学生由于成长阶段出现的变化而苦恼,培养其健全人格。

5.关注时事热点,增强责任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内容枯燥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教师应从学生关心、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入手,引起学生对热点事件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情绪,使学生能够透过热点问题看到事件的真相和本质,分析事件背后相关部门和当事人员的责任,提升作为一个公民在家庭、社会、国家、人类生活中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时,教师以开拓学生视野为主,为学生收集热点话题,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断。同时,教师还可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焦点访谈”等节目,了解热点问题真相,针对这些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充分表达观点,强化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和担当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合作交流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可基于培养学生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角度出发,从互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话题,使学生意识在交互过程中以及课上、课下的交流过程中逐步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9]。如,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中,教师便可基于时事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引发学生思想碰撞。引入阶段,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行业的视频,如“餐饮行业厨师”“司机”等,引导其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随后在交互过程中以“责任意识”为主题,引导其分析“何为负责”,展开合作讨论交流。其次联系学生实际,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进行分析,教师要循循善诱展开引导,围绕学生的校园学习和家庭生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并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根据学生现状展开,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能力和健全人格,依据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课程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导学、情境创设、案例分析、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等。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和特点,教师若能够创新教学方法,把概念讲授难以被学生理解的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使每个学生均能在学习思考的同时逐步掌握知識,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小东.浅析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23(08):117-119.

[2]聂文鹏.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讨[J].学周刊,2023(07):87-90.

[3]陈金花.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3(07):133-135.

[4]樊定钧.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3(06):64-66.

[5]张彩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议题式教学[J].学周刊,2023(05):138-140.

[6]公丕芹.浅谈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120-122.

[7]郭晓英.家校合作视野下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19):75-76.

[8]杜金学.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的途径分析[J].读写算,2022(18):37-39.

[9]王斌.“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策略之我见[J].读写算,2022(10):28-30.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思考与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课程·中旬(2017年6期)2017-08-07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新课程·中旬(2017年5期)2017-07-01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4期)2017-05-24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新课程·中旬(2017年3期)2017-05-10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向着“人”的方向迈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文言文教学进行思维拓展的思考与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成才之路(2016年15期)2016-06-18

推荐访问:素养 初中 核心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