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探索

发布时间:2023-09-13 12:00:07 来源:网友投稿

陆佳怡

内容摘要:人文素养课程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明确理想信念、塑造高尚品格、提升道德修养,因此当前许多院校都开始重视该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了高职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路径和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程建设 高职 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十分关键,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也开始安排落实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本文主要对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进行了简单研究。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发展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来讲,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石,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设计与安排来看,其还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

一是人文素养课程的理念不完善。虽然当下不少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人文素养课程,但由于缺乏经验,部分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现出明显的理念缺乏现象。例如未深入考虑到本院校实际情况下,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导致课程设置机械,还可能与本校教育体系不适应,课程内容较为空泛,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这种现象在许多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中都十分普遍,其也源于高校对课程建设的重视度不足[1]。

二是人文素养课程的实践化不足。由于对课程设计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都存在知识化倾向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高职院校教师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内容,导致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多为理论课,实践内容较少,对人文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理解不透彻,也使得该项教育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价值。

三是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许多高职院校都是长期延续传统内容,对人文素养课程内容的更新关注度不高,这也导致课程教学工作受到阻碍。课程教学也只局限在灌输式讲授,缺少先進且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使人文素养的隐性教育无法落实。比如学生受到的人文关怀较少,校园内举办的人文艺术活动、人文讲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都比较少。

四是人文素养课程的师资力量较薄弱,近些年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发展势头正旺,但由于大多数院校起步较晚,因此未及时配备充足的人文素养学科课程教师人才,使其师资力量显现出不足问题,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从原本的各科教师队伍中抽调出部分教师任教人文素养课程,但其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升。

五是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资源不足,随着该类课程规模的逐渐扩大,只依赖于传统教材实施教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学习需求,故而高职院校也体现出相关教学资源短缺情况。尤其是相比于其他实用型专业课程建设,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少,各类硬件设施也尚未完善,给人文素养教育实施带来不利影响。此外,许多高职院校也不重视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开发,导致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不足。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树立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并定位课程目标

在当前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培育出满足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必要建设并完善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对此,首要举措就是树立良好的人文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达成通识,再进一步定位相关课程的目标。通过调查可发现,目前各行各业都十分注重个人职业素养,而人文素养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其直接影响到个体职业水平的高低,在许多职业活动中也需要人才具备较佳修养,而这就要更为重视在校的人文教育,使人才通过教育积累培养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例如,需树立起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文教育理念,要注意的一点是,职业导向理念并不是完全以成功就业作为方向,这种导向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特征,也十分看重其他专业维度的教育,该项理念的运用要避免片面理解。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培养社会所需和职业岗位所需的应有型人才,考虑各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人文素质,再进一步通过教育来提升。一方面,应当将技能观和能力观区分开来,技能观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生存技能”,能力观则主要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也包括人文精神和修养;
另一方面,要对人文素养课程的目标进行定位,使这类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在实施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时,课程目标可以指导课程开展,其对于课程体系各方面的实施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作用,人文素养教育旨在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相关课程的目标可设定为积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良好心态以及完善人格,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品德[2]。

(二)促进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质量提高

为了有效提高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质量,一方面应当从课程开发的思路着手,依据以往的固定思路可能会以为“要想对某种教育进行加强,就增设这类课程”,但如此做法难以获得较好成效,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开发中,必须要注意将课程内容整合,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可以使其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互关联,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保留人文素养和对应学科的核心内容,还要注意设置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综合结构,在高职院校的各个教育期间投放,避免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过于分散,促进其交叉耦合,也能与其他专业课程更好地相互渗透,联合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其既能掌握专业知识,也能提高人文素养水平。高职院校还可为人文教育课程设计多种模块,包括文史模块、思政教育模块以及心理教育模块等,对应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设立学分制,纳入公共选修课程的范畴,使其规范化落实。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文素养课程教学的规范管理,可以在高职院校组建其专门指导人文素养教育的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对体系搭建各方内容进行统筹,包括课程的开发和确定、课时调整以及师资力量引进等,也与此同时,也要保证人文素养课程的管理制度有效落实,具体包括课程指导制度和研讨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作业下,各项课程的开设也能够顺利推进,课程内容也能够增强科学性[3]。除此之外,院校也可参照其他高职学校在人文课程内容开发设定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人文教育课程的相关管理办法加以完善,也要激励教师进一步丰富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种类和内容。

(三)推动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多样化的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学成效、发挥出人文教育体系作用来说很有帮助,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在课程教学实施中积极应用互联网教学系统以及多媒体设备,这其中运用较多的还属多媒体设备,相关教师应当真正懂得利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使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变得更为生动,还要对网络人文教育教学的资源进行开发运用,让学生汲取多渠道获得的知识信息。第二,要将人文素养课程教学课堂和校园文化进行推介,比方说可以介绍校园内的各种实践活动和人文要素,将其整体为素材带到人文素养课程教学课堂中,也可将校园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使人文素养课程的理论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这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第三,对于课程讲授的教师提出了颇高要求,主要是要求教师掌握更适用人文素养课程的灵活教学手段,还应具备创新意识,相比于其他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其涉及到文学知识、历史知识以及艺术知识等,在课程教学方面,若教师还是像以往一样自顾自讲授,不重视以学生为核心,那么人文素养教育的成效必然不佳,因此,新时期的相关教学工作开展,教师应注意积极与学生互动沟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表达的机会,使其人文主观意识有所增强,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在线上学习交流平台中发表自己对人文素养课程的思考性看法。

(四)建设更为专业的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在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当中,师资力量是确保课程开展的关键,人文素养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人文素养内容的领会和理解,因此,要建设更为专业的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例如,先是要注意教育工作高素质人才的引进,积极引进人文学科专业的工作者,再优化人文素养教育教师的选拔、考评以及培训的综合机制,通过该机制的运用来发掘优质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才,同时,高职院校也可基于现有教师资源发掘人才力量,从各专业学科教学的教师中找出对人文教育感兴趣且具有较高人文知识素养的教师来执行部分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对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参与积极性也更强。还要重视相关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落实教师人才的综合考评,确保人才始终具有达标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养课程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以往许多教师可能难以在岗位上感受到职业价值,因此在工作后热情削减,对于这种情况则是要重视教育教学反馈工作,合理采用激励政策,针对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还要为相关教师提供职称发展机会[4]。

(五)搭建人文素养课程的管理及评价机制

在人文素养课程的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要重视人文素养课程的申报管理,具体课程申报时需具有明确主题,在主题中应融入相关专业的教育内容,还要加入一些职业活动,促进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增强,也能够让课程教学的氛围更为活跃。与此同时,管理机制还要对相关教师专业、研究方向与申报课程间的关联性进行考察分析,还要考察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在人文素养知识方面的学习需求,及时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主要是在课程中纳入贴近实际的社会人文内容,使课程更为充实,部分过时的课程内容也可适当剔除,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还可从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借鉴教学思路,积极引入到人文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实施中也要基于实际情况的考察来调整课程安排。

在人文素养课程的评价机制建设方面,针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形式单一、体系不健全情况,要进一步搭建人文素养课程教学考评的多元化和科学化机制。例如,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成为人文素养课程的评价主体,听取各方评价建议,使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还要对评价内容进一步丰富,不可只使用单一化的考试手段实施考评,可以将相关人文素养的实践学习活动纳入到考评范畴。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教学,要充分强化针对性、实践性、吸引力以及感染力,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潜力,对其未来就职发展更为有利,对此,提倡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尤其注意应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以及因材施教式等教学方法。

一是可运用情境模拟法进行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设定“求职模拟”、“谈判模拟”等实践学习情境,设定双方角色,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求职者或是企业的面试人员,让学生接近真实情况的场景中,熟悉求职流程、谈判过程,便于掌握要点,领会关键注意事项,还能够逐步提高求职能力与谈判能力,促进其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5]。

二是可运用讨论教学法进行人文素养课程教学,该项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还可能从讨论中获取到新的结论,对于开发思维和提高沟通能力也有着很大帮助。比如说在关于人文修養的艺术鉴赏课程、影视鉴赏课程以及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自己欣赏作品的感受,也可直接提出问题,与他人探讨来开拓思路思考,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路径,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比方说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文学故事作为分析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故事反射的哲理,也可借助社会上的真人真事案例来引导学生个性气质的培养,使其具备较佳职业操守。像是在塑造学生人格时,可借助“最高的学位”哲学故事,其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的大提琴手向著名大提琴家卡萨尔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要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给出的回答是“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再成为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这个故事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案例很有意义,其能够让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以高尚人格执着前行。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开设的重要课程,而目前许多院校该类课程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也缺乏合理性。由本文分析可知,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包括:树立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并定位课程目标、促进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质量提高、推动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建设更为专业的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搭建人文素养课程的管理及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肖立,周才文.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1(47):4-5.

[2]金蕾.浅析人文素养在空乘专业课程中的建设[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97-98.

[3]李花,陈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建设研究——以音乐课程为例[J].黄河之声,2020(18):85-86.

[4]杨阳.人文素养框架下高职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9):217.

[5]林筱颖.以公共选修课为载体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探讨[J].广西教育,2020(23):13-14.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课题编号:YYYB202107

(作者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人文素养课程建设高职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谁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推荐访问:教学方法 素养 体系建设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