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立德树人的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2023-09-10 20:12:02 来源:网友投稿

郑彬 卜江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2018 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强基固本的工程。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怀,培育学员的爱国情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提升军校立德树人质量的目的。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有力举措。

自教育部2014年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述、阐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研究。张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以经典著作、作家作品为载体,传统文化系统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等全方位的知识,全方位概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精髓;
李佑球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国学文化经典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以中华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以上观点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提出了较为简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认知层面,更应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培育教育对象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军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另一个是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路径研究。理论界关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课程建设、实践建设、平台环境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五个方面。例如,在课程建设方面,提出要开设通识课程,多方位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
在实践建设方面,提出要通过举办座谈会、名师讲坛,聘请国学名师,参加传统文艺演出、暑期社区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纪念馆,走访名山大川,读经典等形式加强教育;
在平台环境建设方面,提出要开展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相关网站建设,丰富相关网络活动,开发相关教育软件和游戏等;
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要优化教师队伍,端正教学态度,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教学能力;
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要“转变教学制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课堂和教材。国外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文化与跨国教育管理以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初等教育管理等方面,关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较少。例如DenYelle Baete Kenyon 等认为现实中有很多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青年关注一些不健康的、有风险的行为,而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积极的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价值观和实践观融入青年积极发展计划中。可见,国外研究已经认识到本国传统文化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青年思想行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启发。

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和总结国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军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阐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军校立德树人质量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地方高校相关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军校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手段,从而最终实现提升军校立德树人效果的目的。

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一直以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都是教育的精髓与灵魂,军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智慧宝库,对于强国兴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内涵。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契合了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它能够凝聚历史、承载当下、昭示未来。2014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强军兴军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发展仍然存在需要协调和适应的地方。因此,在坚定官兵文化自信的现实要求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传承和弘扬,更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真正契合青年学员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才能真正成为激励官兵士气、培育战斗精神的力量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夯实了军校立德树人的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中,也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变迁,不断寻求发展的契机与空间,历经岁月的沉淀以及自身的演进、重构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法律规范、语言文字、教育科学、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表层内容,更集约体现在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礼仪制度、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实践等丰富深层的内容之中,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和民族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准则,能够使军校学员懂得不诚不行、无信不立,始终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一切行动听党指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能够使军校学员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业精神,能够使军校学员牢记军人职责使命,把打仗作为主业、专业和事业,把学习和训练当作首要任务,掌握必备的军事科技知识,练就过硬的打仗本领。军校立德树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各形态、各层次、各区域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奠定了军校立德树人的基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坚定了军校学员的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中国特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内核。“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共生共长的民族观”“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等,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提供了精神动力,是我军的力量之源和成功之本,也是当代军校学员精神上的“钙”。从历史角度上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忧患意识,从民族层面上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从国家层面上看“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报国之志,都具有很强的真理性、导向性和实践性,彰显着与当代中国精神相得益彰的智慧,绽放着与新时代强军文化相互辉映的光彩,使学员的理想信念有了更为傲然的骨气、强大的底气和恒久的定力。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形态丰富了军校立德树人的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不断地把握人、自然与社会的交互发展规律,经过积淀、筛选、转化和发展而逐渐塑造的一种历史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呈现出多领域、多层面、多类型的复合体格局,涵盖了物质层面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社会层面的儒家思想、精神层面的爱国情怀等多个方面,赓续绵延。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文化观念日益多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自身的精神品质优势,以多姿形态呈现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面前,为军校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载体。它既能够融入军校的校训、制度、社团等软环境中,也能够体现在军校的图书馆、学员宿舍、训练场等硬环境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军校学员,使其得到“德”的培育和“人”的塑造。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新时代的军事教育要实现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就必须不断加强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牢牢把握好其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围绕教学过程优化、方法手段创新、文化氛围营造、教育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借助课程思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军校教育教学过程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2016 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育体系。在军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军队基层文化活动、大学语文等课程中,蕴含着大量中国优秀民俗文化、诗词歌赋与文学经典,通过教学能够积极引导学员运用传统文化精髓,理性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合理解决实际问题,探寻强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另一方面,随着学科和专业分得越来越细,需要所有教员都挑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担,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必修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二)依托网络平台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先后八次提到了互联网,并强调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和“用好用活网络平台”。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对军校学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给军校教育既带来了难得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顺势而为、主动出击,充分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一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相结合,加大资源信息化改造力度,提高资源信息化传递效率,推进资源一体化开放共享。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与信息网络方式相结合,在网上积极开展思想动态调查、备课授课、宣传引导、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文化熏陶、咨询服务、建言献策等,不断把文化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维、由静态引向动态,推进教育的魅力提升和实效倍增。三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手段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文化教育影响力,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文化教育科学性,运用阈下信息技术提高文化教育渗透性。

(三)围绕物质文化营造有利于开展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传统道德历来重视环境对人们品性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与课堂教育教学不同,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积极融入军校校园环境建设中,努力提升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品位。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军校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场馆和文化产品中,营造浓厚的政治氛围、鲜明的军营特色和陶冶性情的理想环境。既要展示中国古代爱国先贤正气凛然的名句,也要树立不同历史时期革命英雄舍身报国的雕像;
既要悬挂林俊德、张超等我军英模画像,也要有钱七虎、杨学军等军内杰出专家的生平事迹简介;
既要种植梅、兰、竹、菊等植物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德,也要打造以强军兴军为主题的校史馆、展览馆、文化广场等。二是创设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渗透、蕴藏在校园的不同人、事、物之中,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熏陶和教化学员。大学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军校文化,实施学科质量文化建设工程、国防科技文化传播工程、强军强校文化塑造工程等,创新发展反映时代特征、体现强军气派、具有军校特色的军校精神与军校文化。军校各级党委以及学员社团要积极主导校园文化活动,采取官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形式,把习近平强军思想、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各类活动中,注重将节日活动转变为日常熏陶,通过军校各类文艺演出、社团活动和文艺比赛,把中国传统的音乐、书法、绘画等融入军校学员的基层文化活动中,引领学员把握中华美学和中华文化的精髓,坚定学员文化自信。

(四)聚焦“六要”标准,加强军校教员队伍建设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标准。立德树人的过程就是文化与精神传承延续的过程,军校教员起着传播者、引导者、建设者的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培育教员队伍的政治素养、家国情怀和高尚人格等,坚定举旗铸魂、筑牢思想根基,端正价值追求、增强奉献精神,加强品行修养、保持良好作风,像方永刚、严高鸿那样忠诚和献身于国防教育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通过实施领军人才引育、青年人才锻造、一流团队建设、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等计划,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拓展军校教员队伍的科学思维、知识视野、历史视野等,使教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员深刻的学习体验,能够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把传统文化中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军队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军校学员是强国强军和民族复兴的希望,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践行者和弘扬者。本文围绕面向立德树人的军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研究,重点探讨军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有效途径,旨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军校人才培养过程,构建基于文化育人诉求的军校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及模式。对于在传统文化认知新变化背景下坚定学员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打牢学员共同思想基础,以及在化解教育实践问题中增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树人军校立德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疯狂英语·新阅版(2022年6期)2022-06-08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2年2期)2022-05-05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学习与科普(2022年16期)2022-04-23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这一以少胜多著名战例曾写入解放军军校教材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冀军校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4期)2019-09-12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这里,有我们多彩的青春解放军生活(2017年6期)2017-06-30

推荐访问:树人 军校 中华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