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1篇

发布时间:2023-09-08 10: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1篇,供大家参考。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1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
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
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
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
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重点)

2.在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声朗读。读出感情。(分角色)背诵全文。

生自读,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师随机指定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出示全文节奏划分,生再次大声朗读。

2.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划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只是/ 就:从事/遂:于是

重点句: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理解为: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理解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第二课时:

三、再现故事,品析人物。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

孙权:(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不悦、责备之意,后一句语气较为委婉,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希望吕蒙听从自己的建议,就学。)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展示。

四、感知探究

1.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然后降低学习的难度,接着介绍了学习方法“涉猎”及目的“见往事耳”,最后孙权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确实大有好处,最终使吕蒙无可推辞,充分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2.吕蒙是这么做的?

辞以军中多务——乃始就学 (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3.鲁肃如何“赞学”?

通过神态(大惊)、语言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及动作(结友)等描写方法写出了鲁肃对吕蒙学习取得进步的惊叹与赞美,而吕蒙在面对鲁肃的称赞时,调侃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两人关系融洽。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卓有成效以及吕蒙学有所成。“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体现鲁肃的`敬才、爱才。

五、感悟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拭。

六、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
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了解文中人物。

2、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3、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感悟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言,读出语气语调,赏析人物。

2、从人物和故事中获得启示,感悟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查阅人物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步骤

二、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层次

1、自由朗读

2、单读评价

3、范读比较

4、理清内容

三、译理解词语,读懂句意

1、根据注解,独立翻译

2、出示重点,质疑问难

3、合作讨论,共同解决

四、品读出语气,赏析人物

1、选择朗读,揣摩语气

2、赏析人物,概括特点

五、悟感悟探究,获得启示

六、拓展延伸阅读,想象写作

文章对吕蒙的“辞”“就学”写得很简略,请根据孙权的语言和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想象吕蒙如何推托?又是怎样学习的?补写两段文字。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难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伤仲永》,文章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有关古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2.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砸缸)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4.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二、整体感知

1.词句积累: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

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济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今义:过去的事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常为“孤单”、“孤独”等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2.概括情节:

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劝学-就学一论议-结友。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都的重要性)(开卷有益)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④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腹有读书气自华)⑤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⑥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6.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
“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7.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区别: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
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8.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三、课堂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3.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四、拓展迁移,加强训练。(本段设计,视课堂时间灵活处理,若时间仓促,可作为课后作业)

课外小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的光亮

1、解释加红色词语的意思。

何:为什么孰:哪一个

2、翻译划线句子。

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活到老,学到老;
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抓紧学习。

附:板书设计

孙权吕蒙鲁肃

对部下严格要求听取意见爱才敬才

耐心教导知错能改豪爽

勤奋好学虚心好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7篇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

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马上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情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一种促进与提高。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

1、资料补充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④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解说:本点拨内容首先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将课文注释中尚未交待的内容展示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他则重在帮助学生完成“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4和学习侧重点2,目的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认清人物形象,帮助其从艺术上掌握文章的特点,以便于在写作中模仿和借鉴。)

自读思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文中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下面的短文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将其与课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以下诗句、格言都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结合文中吕蒙的变化,写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与感想。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解说:第1、2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第3题做初步拓展,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最后一题则进一步拓展深化为谈对读书的认识与看法,这三个题目是按由浅入深,由窄而宽的顺序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既会读,又练写。)

〖参考答案

1、①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当涂:当道,当权。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③孰若:哪里比得上。

2、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3、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不同点:①课文主要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写。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内容,此处则作了清楚的交代。

4、略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8篇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 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学生记忆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学生读懂并记忆。

2、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
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
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八)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九)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四、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0篇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 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 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 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 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 学生读懂并记忆。

2. 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 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
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
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2篇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 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 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表演法 比较阅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 政治 家、 史学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是 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

史.

学生记忆

使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和熟悉。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 读出语气

1.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 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 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 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 学生读懂并记忆。

2. 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 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甲学生扮演孙权,乙学生扮演吕蒙。丙学生扮演鲁肃。

1.体会人物说话的口气及心理活动。

2.通过表演体会人物动作。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推出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
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加以侧面描写,来表现吕蒙的长进;
而《伤仲永》则借事说理,先叙后议,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自由发言。

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与新知识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一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 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课题: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探学(侧面描写)

先做托词

学得自成

难以置信

深为折服

力陈必要

现身说罚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篇幅短少,浅显易懂,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视频朗读对于学生句读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同时课堂理解的重点,通过媒体展示,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

3、引导迁移,适度拓展。不仅是对文言词句知识的掌握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不仅让学生知道意思,还引用了两个例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四、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疏通文意,揣摩对话语气,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材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材难点】

揣摩语气,分析人物。

【教材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初读课文,白文断句

1.试读课文和注释两遍,注意读准字音。

2.分小组探究无标点无注释的白文,给白文断句。

3.交流展示断句成果,点拨断句的简单方法。

4.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5.齐读课文。

四、二读课文,理解文意

1.对照注释,独立译文,若有疑问,在小组内合作探究。

2.生提出未解决的疑难或教师出示文中重难点字词。

3.译读课文,并把课文分两层.

4.分角色表演课文,探究对话。

五、三读课文,探究主旨

1.思考:

(1)文中的人物,文中的三个人物,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你更喜欢谁?说说理由。

(2)从文中的故事里,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2.交流展示

3.归纳提升

(1)孙权:关爱部下善劝;吕蒙:听取意见;鲁肃:爱才敬才

(2)开卷有益,学无止境,学有所成等

六、四读课文,尝试背诵。

七、教师结语,寄托希望。

同学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们正处在学习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黄金时期,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但愿大家趁着好时光,多读书,收获成长!

八、布置作业

1.设计微型试题(出题者要有正确答案),并在小组内展开互测互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五个字,每个字2分,共10分)

(2)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者词语。(十个字词,每个字4分,共40分)

(3)翻译下面的句子。(两个句子,每句15分,共30分)

(4)结合课文提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一个问题20分,共20分)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5篇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领悟读书有益于人发展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语文活动:交流对三国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一、导入新课:人不怕落后,怕的是落后了还不思进取。当一个人有了进取的雄心和勤奋踏实的态度时,他就能够超越原来的自我,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进取的人。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展示预习情况:

①文学常识

②注音

③词语解释

四、品读文言文(文言朗读三部曲)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①荐读,其余同学纠错。

②听读,也可以小声跟读,注意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及停顿。

③仿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④齐读。

二读:读懂文意

①提示翻译方法。

②自读翻译,小组讨论。

③反馈问题,共同解决。

④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思想内容。

三读:读出语气

①品读人物语言(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 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
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8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
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
“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许丽欣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19篇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
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
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
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20篇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了解人物性格。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了解人物性格。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学生迅速浏览,心中默记)。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生自读课文

3、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三分钟)

自学提示: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2)读课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自学检测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是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______家、______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________今义: ______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

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当涂掌事

5)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渡语)同学们的自学效果真棒,让我们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孙权劝学究竟怎么个劝法?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小组合作,一起讨论探究。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如何劝学的?

孙权首先用吕蒙“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指出其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不得推辞。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之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如何呢?文章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学有所成。

文章是通过鲁肃的惊叹、结友侧面表现出来的。

3、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你能找出来并解释其含义吗?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过渡语)通篇文章的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挑出来,朗读一下好吗?

(三)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我来读xxxx的语言,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读出xxxxx的语气,我来读一读。

(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傅采,读书足以长才。古今中外…)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莎士比亚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五)谈谈收获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了什么收获?

(可以从积累的文言词汇、成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朗读的技巧、所受的思想启迪、写作手法等多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六)结束语

文中的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之下,发奋学习,成为一代儒将,也让我们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让我们铭记冰心老奶奶的`那句名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愿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第21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体会人物感情,领会课文内容。

3、懂得读书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很励志、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相信大家读了以后一定受益匪浅。板书课题。看题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字或词?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学生读,学生纠正读音。

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结合注释,独立完成课文的翻译,记下不能解决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翻译情况,有理解不一致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好记录,交给大家解决。

3、提交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书写在黑板上。大家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古文翻译五字法:留、补、替、调、删

四、理解内容,读出语气。

1、孙权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关心肯定,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骄傲、自得)

总结劝说方法:“首先说……,在吕蒙推辞后接着说……”这样的方式。

2、劝的结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夸赞)

侧面描写及作用。

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分角色朗读。

五、品读课文,读出深意。

《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你从不同的人物角度,你得到什么启示?

六、总结背诵

1、本文有哪些人称代词:

2、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这两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冰心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同行,打好人生的底色。让我们与博览同行,丰富开拓视野。腹有诗书自气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河水来。祝孩子们在读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推荐访问:劝学 教学设计 孙权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1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合集21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