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临床医学专业融通式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3-08-25 18:36:02 来源:网友投稿

薛乔丹 修晓琳 王 伟 聂 伟 王宇童 周玲微 李圣男 高大红 郁崴岳 常 征 侯 越

(1.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69)

我国目前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执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首都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基础学习和临床教育两个育人阶段的实际(前一阶段在校本部的2.5年共计5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一阶段为通科学习和分科实习的临床阶段),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通过把“三全育人”贯穿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的方法,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融通式培养的新模式,冲破了两个阶段培养设置界限分明的桎梏,突破了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分开的困局,从而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尽快接触医学、尽早接触患者、早日接触社会。通过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前置临床实践教学,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使学生在校本部的学习阶段,就对临床工作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尽早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融通式培养模式通过拓展知识维度,提升应用技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力,塑造价值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方式改革,创建多元、融通、整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挖掘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临床医师、学校职能部处、社会资源等多个育人角度,将育人职能贯穿工作始终,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图1)。

1.1 辅导员与班主任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辅导员、班主任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本,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图1 完善临床医学专业融通式培养的全员育人场景

1.2 善用“大思政课”,发挥思政课教师优势

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育人功能,设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促进课程思政目标任务的进一步落地;同时积极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如“人体解剖图谱绘图大赛”等,使活动拥有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通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学生专业培养过程,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1.3 探索专业课教师育人功能,引领学生成长

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发挥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优势和学术魅力,通过邀请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师进行“大家”讲座、依托成长故事会辅导员工作室“榜样的力量”与专业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积极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班级的“成长导师”、及时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等形式,开展与医学生高频的常态化交流,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从更多角度辐射更多学生,实现引领学生成长的目标。

1.4 对接临床医师,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

发挥学校众多临床医学院的资源优势,积极联系对接不同科室、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师,来校进行专业成长分享,将临床中的真实案例和切身体会,与学生做深入地交流,不断提升临床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认同,同时也激发了基础阶段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5 职能部处协同发力,融入学生工作体系

协同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处开展志愿青春系列行动,打造“志愿导医”“北京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学雷锋月”“生命教育志愿”等品牌项目。扎根中华大地,开展社会实践熔炉行动,常态化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红色实践”“双百计划”“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多方资源联动,打造实践育人多元化舞台。通过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党建带团建”全过程培养体系,推进党建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办红色家书情景剧展演活动,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开展28项特色主题教育项目。充分发挥校史馆、图书馆、生命教育展厅的育人功能,打造校园人文文化品牌项目。立足全员育人,注重文化浸润,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让医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处场域都蕴含丰富“营养”。

每次有相似的知识点或者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的时候,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深层次的理解他们的区别,比如对数和指数有的学生就很难区别出来,有的时候还不会理解这个理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他们反复比较,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相转换,将他们的概念统一起来,知道每个概念的具体意义,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运用图像的方法将两点函数区别开,二元一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这是他们的相似性,在他们没有区分之前把所有的不同点先指出来以防他们造成错觉。

1.6 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搭建学校与社会对话平台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接,拓展校内外各类德育基地、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通过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协同联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立体、鲜活,提高吸引力。与企业、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千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园博会、北京马拉松、铁人三项和冬奥会等重要赛会服务。拓展校内外临床技能培训平台,积极整合社会上的医疗器械服务商、医疗技术培训及医疗行业协会等资源,构建更加全面和完整的育人机制,积极营造浸润式的育人环境,拉近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的距离,促进学生从高校校园向社会环境的适应与融合。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对于其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2]。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5个学期在校本部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把早期临床参观、参加志愿服务、提供交流平台、科室见实习及临床技能体验5个部分依次融入各个学期(图2),有效克服了既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接触临床较晚的问题,促进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向临床实践的转换,提升了他们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帮助他们练就了临床医生所应具备的多方面素质,为今后在临床通科学习阶段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阶段接受进一步的专业化、技能化培训,打下了良好基础[3]。

2.1 第一学期:早期临床参观,明确职业角色

临床参观是每个医学生迈向临床的第一步,是养成临床思维的开始阶段,基础医学院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对接临床医学院,在大一上学期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初即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第二学期:参加志愿服务,养成健全人格

根据临床医学自身的专业性、特殊性和服务性,基础医学院充分认识到开展志愿服务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遂在第二学期,对接临床医院、京东医疗等,增设长期志愿服务岗,通过建立有效机制,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促进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提升实践育人成果。

2.3 第三学期:提供交流平台,发挥引领作用

基础医学院在第三学期的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开设如名医故事会、名医讲坛、医路点睛等讲座,邀请已下临床的学长、已毕业成为医师的学生等回校交流,对在校学生予以指导,让他们能更真实地提前了解在医院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快其后续阶段角色的转变。

图2 构建临床医学专业融通式培养的全过程育人框架

2.4 第四学期:科室见实习,打好专业基础

科室见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重要一课,是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阶段,也是由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转换的必然过程。基础医学院通过科室轮转前置,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增设临床实习环节,开展临床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学生后续学习的进一步专业化、技能化培训打好基础。

2.5 第五学期:临床技能体验,提升实操水平

通过组织前往奥林巴斯医疗技术培训中心和基层社区医院,进行临床医学技能体验和操作动手能力的锻炼,以专业的培训课程,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前学习内镜、腔镜等相关手术应用技巧,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内镜、腔镜等系统产品,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际操作,还原临床手术场景,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

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4]。结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基础医学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价值观塑造为根本,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应用技能提升为条件,以增强实践能力为延伸的“临床医学专业融通式”人才培养大格局(图3)。

图3 打造临床医学专业融通式培养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3.1 加强专业素养,提升实践技能

作为专业性较强的临床专业学生,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基本功,因此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第一课堂知识传授与第二课堂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坚实基础,两者有机融合,实现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与知识传授的协同育人。提升应用技能,培养综合性医学人才。课程上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与临床见实习相结合,课下基础专业课程与第二课堂科研创新相结合,通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综合性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开展创新创业行动,建立四层次创新创业竞赛体系。

3.2 培育人文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学党史悟思想,回顾校史文化,发挥党员先锋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广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价值观培养路径,回归课程之本、铸就德育之魂、成于知行之道、弘扬中国精神、传递医者情怀、凝聚中国力量的价值追求。夯实主阵地,推进线上线下正向互动的协同育人平台,依托学院新闻门户网站及“青春成长故事会”“基础红色种子”等线上平台,实现媒体融合,建强媒体矩阵,促进线上线下两个教育场的衔接整合。

3.3 润育生命素养,奏响医者大爱主旋律

经常性与节点性相结合,贯穿医学生成长全过程。构建校内校外联动,课上课下互补,线上线下结合的医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格局。课内课外同频共振,线上线下齐肩并行,拓宽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通道。课内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等专业课程,课外深挖校内人体解剖展厅、校外生命教育展厅等资源,带领学生探索生命的科学和奥秘,巩固并延伸课堂所学。每年组织校本部千余名新生前往人体解剖展厅,引导学生直观生命体的构造,体会人体结构的精妙、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奥。通过纪念和祭奠仪式教育,以浸润式启发学生思考生命价值。入学第一课默哀鞠躬致敬“大体老师”,联合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市人体解剖学会等多方力量,每年在长青园举行致敬遗体捐献者生命追思活动,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让学生参与胡亚美院士等医学前辈的遗体捐献追思会,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背后的故事,用一生践行《医学生誓言》。在世界动物日举办纪念活动,引导学生从善待实验动物生命做起,保持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救治生命的医学人文精神。

3.4 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医学人才

致力医学职业理想教育,早期接触临床,创新科研项目,搭建线上线下职业教育讲座,通过“开学第一讲”“新生成长引航”学生骨干素质拓展团建活动、“榜样引领成长,医梦生涯导航”系列人物专访等活动发挥名师典范和朋辈引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助其明确职业定位;陆续推出“学长说”“前辈说”“名医讲坛”等系列品牌网络栏目和活动,总阅读量达1 900万人次,加大对优秀校友、朋辈教育的典型宣传,弘扬大学精神。

3.5 强化心理素养,搭建关爱平台

以“525心理健康节”为契机,结合学院、班级层面各项团建活动,如“我的明天会更好”规划分享、“朗读者”常态化图书分享、“用心倾听”团建活动等多样的载体形式教育引导医学生注重关爱、呵护自我和他人,分享感受、排解压力、互助互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薛乔丹:设计、实施课题研究,撰写、修改论文;修晓琳、周玲微:撰写论文初稿;王伟:监管、指导研究课题,总体把关,审订论文;聂伟:提出研究思路,审阅、修订论文;王宇童:审阅、指导论文;李圣男、高大红、郁崴岳、常征、侯越:采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医学生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年12期)2021-01-26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推荐访问:视域 融通 育人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