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23-08-25 09: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吴亚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路径分析

吴亚东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要提高认识,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优势更加凸显。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机制三个端口,探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供给路径。提出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精准供给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改变思政课教学理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实效性,更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
精准供给;
路径分析;
高职院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2016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断,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路径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在当前全党、全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优势更应该凸显出来,通过针对性的精准供给,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作为供给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为学生喜欢的,且可以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后,应该从课程资源整合、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转型升级,减少对学生的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给,以实现精准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准供给就是要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精准聚焦教学中的问题,创新供给方式,补齐短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精准供给的过程,需要依托当前的现代信息技术,精细管理教学活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准评价教学成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准供给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供给方式要有匹配性、评价要有实时反馈性。只有确保了内容的针对性,才能实现教育的“精准性”,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用具有亲和力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分析挖掘到的学生信息,根据其兴趣爱好特征分析其参与校园活动的频次,探究其社交的链接密度等,结合这些信息制定一些满足学生需求的思政内容,针对性投送、即时性回应。在互联网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都属于网络原住民,要进行思政教育的精准供给就要在供给方式上创新,发挥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同频共振,构建互动化、体验化以及个性化的供给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评价、反馈,更好地判定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利用主动识别、辨识等技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绘制出行为变动的轨迹图,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受教育效果。

只有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准供给内涵,才能在育人原则上找准时代方位,在育人内容上更好的反映时代特征,在育人方式上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好育人工作。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很多思政课教师缺乏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的能力,或者出于种种顾虑,缺乏更为灵活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的局限性。由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单一,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让很多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枯燥、无聊。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厌烦心理,很难从内心真正重视起来,也就当然没有了基础兴趣。这种心理指引下,学生即使碍于教学管理,坐在思政课的理论课堂里,也经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亦或是哈欠连天、兴趣缺乏。而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精准教学,挖掘适合大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基础信息资源、课堂教学境况资源、各校优质思政教育共享资源,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借助微博、微信、QQ课堂、VR/AR等技术手段,拓展学习场景,打造交互式、沉浸式课堂,使思政课教学“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再运用大数据技术,努力构建教育教学效果实时评价反馈体系,让学生每堂课都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切切实实地有获得感、满足感,这样学生对于思政课才会有幸福感、认同感,从而才能使思政理论教学“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领略到思政课程的魅力,用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思政理论教学才能“火”起来。

其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当前的网络时代,学生的信息渠道来源更趋于多元化,甚至有的观点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主要源自于网络,这样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良莠不齐的外界信息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精准思政教学,可以更好的走进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更好的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个体的现实需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让思想政治教学供给和学生的需求更加的匹配,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学生成才。

最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有利于加强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单单是知识传播课程,更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因此,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精准供给,可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其爱国情感,强化其使命担当,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和思想敏锐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好的实现铸魂育人。可以在回应大学生现实诉求的过程中,更好的实现对其思想引领,增强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一)挖掘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

在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信息每天都会产生,在繁杂的信息中挖掘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内容的精准,需要挖掘个性化的基础信息资源、课堂教学境况资源、共享资源。充分挖掘这三类资源,可以让供给的内容更加契合学生的需求,提高内容供给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首先,挖掘个性化的基础信息资源。当前是互联网时代,对学生个体数据的挖掘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有助于思政内容的精准供给。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会留下数据信息,包括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购买行为等都会留下一些轨迹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并把这些能反映学生性格、爱好以及行为偏好的数据进行数据建模,绘制学生行为轨迹图,为每位学生进行精准的“画像”,反映学生的个性需求。对学生的个性信息进行挖掘,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偏好,在立足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思政内容的精准供给,弥补传统思政教学供给内容针对性不足的缺陷。

其次,挖掘课堂教学境况资源。合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人脸识别等技术,对大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动态的课堂教学信息。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师生互动等情况。课堂教学境况资源的挖掘,既可以很好的分析学生的课堂行为,也为教学质量管理者提供了监控依据。它可以定向的分析学生的课堂行为,比如,课堂参与度、师生互动情况、与学生的交流探讨情况等,让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同时,教学质量管理者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动态以及教学的效果,给教师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教师不仅自身进行内容调整,也根据教学质量管理者反馈的意见进行调整。这样的话,内容的调整会更加的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质量会不断的提高。

最后,挖掘共享资源。高职院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内容比较丰富,体系也比较完整,但教材的编写是有滞后性的。如我党的一些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从提出到研究,再到教材、到课堂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这些热点的话题可能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挖掘课外的资源,比如网络资源、共享资源源等。网络资源的挖掘,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挖掘整合。网络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仔细甄别和筛选,将筛选后的信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共享资源的挖掘,需要和相关院校之间进行合作,实现各校优质思政资源的共享。利用高校的教学平台,可以将优秀的精品课、公开课以及优秀的教案、教学视频、马列经典文献等资源进行共享。共享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让思政课程内容更具有亲和力、吸引力,让大学生乐于学习思政内容。

(二)创新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精准供给

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供给方式来看,存在覆盖面不足、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供给方式单一,缺乏层次性、多元性,让思政课堂缺乏活力。因此,精准的供给方式要覆盖面更广,要以课堂供给为主,课外供给为辅,发挥间接供给、隐性供给的优势,做到课堂与课外教学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是单纯的给学生传输政治理论,更应该是润物无声的进行育人。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比如和学生的谈心、校内外实践、党团主体活动等,让教学供给的方式更加的多元,更能全面覆盖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所。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让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更加密切,让供给方式更加有温度,只有教师用心,才可以让学生学的入心。利用微博、微信、钉钉群等社交方式,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吐内心关于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状态、心理状况等。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供给方式的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师生思想碰撞的互动过程,从表面走进心间的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精准的绘制数字画像,更好的研判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及知识掌握能力,为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实现思政内容的随需推送、科学供给。转变抽象的话语教学方式,利用现实中的灵动话语和鲜活的事例来诠释抽象的思政内容,提高思政话语表达的趣味性,更好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利于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优势,积极的搭建智慧教学网络平台,利用VR/AR等技术拓展学习场景,打造交互式、沉浸式的课堂,做到思想引导与情感催化的统一,实现思政内容的入脑入心。比如,可以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直播方式来进行教学,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思政课程“火”起来,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局面,进行师生互动。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还要会将枯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结合学生的思想及认知规律,用时代话语、群众话语、学术话语相互结合的方式,讲到学生的心里去,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感。

(三)完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方式方法的精准供给

评价方式方法的精准供给,可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评估教学质量。因此,要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提供更多的可能。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精准评价机制,确定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精准的评价机制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思政课教师、学生以及思政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纳入到评价主体中去。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作用,合理分配评价主体的权重系数,得到更加全面的反馈意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提高指导。结合传统的数据获取方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学过程中的数据等多来源的评价数据挖掘出来,并对这些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态,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内容,由于样本不全、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影响等会导致评价的结果客观性不足。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结合评价主体的主观判断和数据分析,可以让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降低评价误差,提高评价的精确性。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准供给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新的教学模式。思政课程教学的精准供给,需要聚焦思政教学的供需失衡问题,把握精准思政的内涵,从内容、方式以及评价方面着手,提高思政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更好的为大学生“输养分、补精神之钙。”

[1]陈国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路径 探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29-33.

[2]张欣,操菊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供给的路径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90-94.

[3]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 演化[J].学术论坛,2019(5):133-139.

[4]王胡英,鞠达苗.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53-55.

[5]严圆圆,彭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校 思政教学新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9-73.

[6]张鑫宇,何孟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亲和力的路径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119-122.

G711

A

1672-1047(2022)06-0076-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6.20

2022-11-03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模式研究”(2020826);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9C2041109)。

吴亚东,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侯利平]

猜你喜欢理论课供给精准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精准扶贫二首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四川党的建设(2016年6期)2016-12-28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军营文化天地(2016年10期)2016-06-15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精准 供给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