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原则、要点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3-08-21 18:42:02 来源:网友投稿

付丽莎, 昂 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首要责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道法’课”)是本科阶段五门必修思政课之一,也是大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政课,肩负着扣好大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任务。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系统、深入地融入课程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思政课教师的主责、主线和主业。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从理解、体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根本宗旨出发,从整体上厘清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道法”课的基本原则、核心要点与实施路径。

2022年10月25日,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因此,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丰富地融入“道法”课,就要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做到“迎着问题去,沿着问题讲,留下问题收”。这里的“问题”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学生疑惑,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另一类是学生困惑,即结合思考和实际提出的问题。

首先,对于学生认识上的“疑惑”,要在讲准弄懂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深讲透。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概念为例,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发现约有11%的学生倾向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同于“选举民主”,这说明仍有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弄清楚这一基本概念。因此,要结合具体事例对“民主”的概念进行深度剖析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扩展和阐发。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诞生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说明-在报告起草初始阶段,习近平就明确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中起各方面智慧。

”[3]2022年1月27日,党中央向各地区各部门发出《关于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54个单位承担重点课题调研任务”“4月15日至5月16日,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活动期间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超过854.2万条、2.9亿字”“摘编具有建设性、代表性的意见建议1 675条,……逐条研究相关建议,提出吸收意见的建议”[3]。此后,又经过了多轮讨论、修改、完善。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起草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的最好体现。那么,还有哪些环节体现了“民主”?这就是可以留给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和调研的问题。

其次,对于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来予以解答。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对于某些概念和知识点往往耳熟能详,但却未必能够做到“真学、真懂、真用”。“民主”就属于学生“最熟悉的陌生词”,类似的还有“自由”“创新”“奋斗”“革命”等。例如,可以结合“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来回应“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结合新型举国体制来阐释“创新就是脑洞大开吗”,结合当前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分析“奋斗必须团结吗”,结合“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反腐败斗争成效来回答“为什么要强调党的自我革命”,等等。通过走近学生,实现了解学生、引领学生;
通过答疑解惑,实现价值引领、统一思想。

习近平曾指出:“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不能仅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提法。

”[2]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注意“融入”而非“插入”,要跳出概念来讲概念,以教材的结构和章节为基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系统融入。

首先,从历史视角来解读文本。例如,在讲授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时,对“现代化”概念的阐释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国家层面的“富强”目标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将“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的内涵也是在不断丰富的。所以,必须通过回望历史来体会传承,通过系统学习来总结规律。

其次,以具体实践来认识理论。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这句话,同样出现在202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为很多人所熟悉;
但对于这句话的后半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却往往容易忽略。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将具体语境展示给学生。2021年5月,在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习近平讲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运行以及移民安置工作,我一直十分关注。大家现在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很牵挂。”[6]紧接着又讲到:“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6]只有讲清楚理论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意义,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最后,在国际比较中读懂中国。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在国际比较中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制度的能力。例如,持续关注西方媒体和学界对党的二十大的评价和反响,通过实时引入课程,培养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批判性认识以及有力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的能力。

基于上述要点,笔者初步梳理了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道法”课各章节的内容和方案,如表1所示,并将历史、实践和国际视角有机融合到了专题设计中。

表1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道法”课各章节的内容和方案梳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统筹系统内外多方资源,整体布局、局部设计,才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大格局”。

首先,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政策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中介,只有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是不够的,更要通过具体实践来认识。例如,在法治建设部分,怎样理解“公平正义”?党代表通道中广东茂名的基层法官彭秋香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前山区群众到茂名法院办事,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三四个小时;
现在,一起纠纷案,从庭前准备到当事人签领调解书仅仅用了两个小时[7]。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实践调研,邀请专业课教师、机关干部进课堂分享,以此来弥补思政课教师理论体系的不足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帮助学生理解党的二十大所做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意义之所在。

其次,统筹“校本资源”和“校外资源”。例如,如何理解“守正创新”?不仅可以借助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科学家的校外资源,还可以借助高校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史馆、航空航天博物馆、图书馆的史料展等就是丰富的校本资源,可以带领学生阅览“北京1号”的还原图纸和试验报告、当年的“流体力学概论”教材等,这些都是传承中创新发展的最好注解。

最后,统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0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普遍较强,因而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课堂组织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加以“价值引领”,提升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思想道德与法治二十大民主二十大颂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喜迎党的二十大金沙江文艺(2022年11期)2022-11-28喜迎二十大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喜迎二十大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2年4期)2022-03-26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科学与生活(2021年25期)2021-12-02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1年39期)2021-11-15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1年37期)2021-10-21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好民主 坏民主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推荐访问:二十 思想道德 全面推进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