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3-08-20 17:24:02 来源:网友投稿

郁阳

[摘    要]“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音乐学习感受、体验,注重音乐与学生心灵的共鸣、共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身认知中获得感官体验,在情境全域中获得通透体验,在交流互动中获得多元体验。音乐学习体验能深化学生的音乐欣赏,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进而能引发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欣赏;
“体验式”欣赏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习得相关的音乐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启蒙。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并不受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音乐教学只被理解为教学生唱歌。反映到具体的教学现实中,所看到的就是在高度结构化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反复地模唱,甚至需要记忆来增进对一首曲子的认知。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消蚀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戕害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这就意味着音乐学习必须是体验式的学习,而对于教师来说,也就需要进行体验式的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追求“体验式”教学,要注重学生音乐学习的感受、体验,注重音乐与学生心灵的共鸣、共振,深化学生音乐欣赏,激活学生音乐思维,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创造。

一、在具身认知中获得感官体验

学生的音乐学习首先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包括用眼睛看、用肢体的律动表达,是一种全身性的具身表达。一首音乐曲子一旦响起,就会召唤、吸引学生沉浸其中,学生就会被音乐的节奏、律动等感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感知,让学生的感知具有音乐的品质,比如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强弱、轻重、音色等来进行律动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获得体验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对音乐形成良好的体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采用具身认知理论来指导音乐教学,让学生在自身认知当中获得感官的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具身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听觉的刺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输出通道去表达自己的理解,是一个典型的音乐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具体来说,音乐的具身性感知是一种直接与音乐作品相遇而产生的感知。这种感知是一种多感官协同的感知,是一种互通性的感知(通感),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发生变化”。借助于这种具身性的感知,能唤醒、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催生学生的音乐想象。正如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所强调的,“要将音乐、舞蹈、动作等关联起来,让聆听者在聆听音乐时,不仅仅作为聆听者,更作为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甚至创作者融入音乐之中去”。通过感官的多重体验,学生能捕捉到音乐作品的脉搏,能听辨出音乐的声音的强弱,能把握到音乐的音色,等等。欣赏苏少版音乐五下《瑶族舞曲》时,笔者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展开了“音乐表演”“音乐绘画”“音乐品赏”等活动,将音乐教学目标分散到各个活动之中。如在“音乐表演”的活动中,师生一起进行动作表演。当旋律轻柔时,学生的动作就舒缓、图谱的线条就比较平缓;
当旋律强烈时,学生的动作就加快,图谱的线条就比较跌宕。通过这样的一种感知方式,学生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了音乐的初步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很快地理解音乐ABA结构。显然,具身性的体验,不仅仅是让学生用耳朵倾听,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心灵感受、体验。用心感受,是具身认知的核心,也是关键。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静心聆听,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产生对音乐作品的共鸣、共振。只有完成感性意义上的音乐欣赏,才能进入到理性的欣赏、审美的欣赏层面。可以这样说,音乐的感知是前提也是条件。没有对音乐的感知,就难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尽管小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非常薄弱,纯粹的理论教学也无法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理论认知水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学生天生具有音乐感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来阐释。在自身认知理论的引导之下,将学生的简单模仿过程转化为对音乐的欣赏过程,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层次,又可以让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更加准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无法用理论来描述,但是却可以转化成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具体行为,这种行为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当他们在说某一首歌好听时,实际上就已经推开了音乐欣赏的大门,当他们说喜欢某一首歌时,就意味着自己的爱好与歌曲的旋律发生了共振。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追求这样的教学境界,就可以理解为音乐欣赏已经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成了真正的现实。

二、在情境全域中获得通透体验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欣赏,不仅仅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更要打造多样态、多重化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一种通透性的体验。通透性的体验,是一种直观化、形象化、多层次、立体性、全局性的体验。这一种体验,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把握音乐,从而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深度感受、体验与理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也是一个音乐欣赏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判断,认同这一理论并且用这一理论去指导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实践,需要在教学当中关注更多的细节。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情境、应用情境,让情境成为学生音乐欣赏的重要载体、场域。场域是一个重要的比喻,用场域来描述学生音乐学习的具体情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学習情境,这个情境必须能够提供学生音乐学习的全要素,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通透的体验。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才有着一种“场”的作用。场域本身也是一个比喻,其借助于客观世界中的“场”的形态,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当学生进入音乐学习的情境时,教师就能借助于情境的素材,去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对音乐要素有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体验。

同样,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情境是学生音乐学习、感受、体验的母体,对学生的音乐欣赏发挥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功能。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应用情境。创设情境可用多种方式,比如多媒体情境、图片绘画情境、讲述情境等,从而深化学生直观感知,形成对音乐内容的具象感知,深化对音乐的形象化理解。只有打通学生音乐学习的多重通道,才能让学生立体性地把握音乐,从而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在情境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创造。欣赏苏少版音乐五下歌曲《划船歌》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船夫划船动作、摇桨动作,从而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学生将视觉感知与乐曲中的弱拍静止、强拍划船、摇桨的元素设计关联起来,深刻理解二四拍的乐曲风格呈现出三四拍的状态,辅之以切分、弱起等,体会到乐曲节奏方面的特色。借助于视听化的情境,不仅能让乐曲形象化、直观化,更能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认识到,轻快、抒情的歌曲表现了印度尼西亚劳动人民的勤劳、欢快。可视化的视听情境,让学生能在聆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荡漾的感觉。

学生的音乐体验性学习离不开情境。以情境为核心、为载体、为纽带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不仅要促成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了解,更要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进行音乐审美。音乐审美意味着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知识与情感、元素与非元素等不是分隔的,而是相互交融、渗透的。音乐的审美应当以感性感受、体验为基础,只有以感性感受、体验为基础,才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从而让音乐作品达到感人、深入人心的效果。

三、在交流互动中获得多元体验

音乐的欣赏不仅要引导学生聆听,也不仅要创设多样态情境,更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互动交流,不同学生的感受、体验等呈现于同一个互动空间,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生长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在学生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深化学生的音乐互动交流。

当然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交流互动,并不只是让学生去进行粗浅的讨论,也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语言与动作的交流。真正的交流互动一定是有内涵的,学生的语言与动作应当是思维驱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思维的参与,那么交流与互动只能流于形式。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追求通过交流互动来促使学生获得多元体验时,用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表达,来反衬交流互动的实质,应当是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多元体验的基本条件。

互动交流是学生音乐欣赏的一种重要方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的音乐欣赏可能由于自我的水平、经验等的制约而呈现出某种局限性。引导学生的互动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敞亮音乐视界。教学苏少版二年级下册的《小猫圆舞曲》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性的学习。为了助推学生的合作交流,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丝巾”这一道具,引导学生用这一道具来表达自己的音乐学习感受。学生舞动着丝巾,跟随乐曲的主题旋律变化特点,做着飘荡、打转、摇摆等各种动作。如“丝巾向上抽出”表现旋律上扬;
“丝巾左右摇摆”表现旋律比较稳定;
“丝巾打圆圈”表现旋律回旋,等等。在互动交流中,学生还展开了想象。有学生说,“丝巾左右摇摆就表示小猫在摇动着身体”;
有学生说,“丝巾打圆圈就表示小猫围着自己的尾巴旋转,表示小猫在逗着自己玩”,等等。互动交流,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加灵动、丰富、多元。在互动交流中,每一位学生的手里都拿着一条丝巾,丝巾不仅仅是学生表演的一个道具,还是学生音乐学习、音乐欣赏的重要组成。在《小猫圆舞曲》中,筆者安排了很多的生生互动的内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选择一条节奏自主打击乐展示,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总结节奏特点、打击难点等。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生生之间多声部打击乐器合奏,这样的一种互动交流,不仅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互帮互助,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音乐学习的幸福。

互动是学生音乐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体现为师生、生生的多边合作。在互动交流中,学生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能认识到他人音乐学习的长处,也认识到自己音乐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音乐互动交流,能帮助学生弹奏起音乐学习幸福、美妙的音符,深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感悟,获得畅快的音乐学习体验。当学生在交流互动当中获得真实体验时,就可以认为这样的音乐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音乐教学中的多元体验,意味着在让学生感知音乐时,除了音符之外,除了学生的听觉通道之外,还可以打开其他的通道,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自身所带有的节奏可以让学生在其他方面有所表现,因此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而产生身体的律动时,其实也是一种音乐表达,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内容同样可以成为交流互动的核心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这样的教学资源,要认识到这些教学资源来自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表现,基于这些表现去设计交流互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更加深刻,更加多元。

多元原本就是音乐学科的特征,同样一个对象,就算是用音乐来表达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因此音乐教学从来就不是单线的,而是多元的。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允许这种多元现象的存在,当不同学生学习同一对象时,如果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那么教师应当宽容这种方式的存在,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充分的交流,这同样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体验。

体验性教学,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元。作为教师,要丰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感知、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经历,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能力,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音乐教学,要张扬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想象表现等融合到音乐的审美欣赏过程之中。如此,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悟,让音乐真正走近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郭晓雯. 想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J]. 科学文汇,2006(03):31-32.

[2]李姣.试论音乐欣赏在高师音教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音乐,2012,03:176-180+186.

[3]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3.15.17.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欣赏音乐欣赏体验式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7-27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环球时报(2012-02-18)2012-02-18

推荐访问:音乐欣赏 体验式 教学策略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