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关系说课稿,菁选3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4-16 12: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边关系说课稿,菁选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三角形边关系说课稿,菁选3篇【完整版】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并安排在第二学段。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我有意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三)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

  “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是我这节课实施时的最大特色,也是我教学的一贯风格。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实验验证、互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分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及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探索学习中得到有效拓展。

  (四)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依据我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的设计思路,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一)、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2)、发展练习,提高能力

  (3)、拓展练习,灵活应用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一)联系生活、设疑引趣、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景

  (1)小明今天晚起床了,眼看上学快迟到了。这里有三条路线,你们猜猜小明走哪条路能最快到达学校?(学生回答)

  (课件显示:小明以相同速度同时走这三条路线的不同结果)

  (2)小明为什么走这条路最近?

  揭示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并板书)

  2.复习铺垫引疑

  (1)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过渡:那是否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实验操作、填写数据

  实验要求:四人小组每人拿一套小棒摆三角形,看看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1)6、7、8(2)4、5、9(3)3、6、10(4)2、8、9

  学生试摆的结果我以这4种情况作为代表:(单位:厘米)

  汇报操作结果(①④能摆成、②③不能摆成)(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在黑板上贴图形)。

  师:为什么②③不能摆成呢?(小组讨论:学生说出两种情况)

  为什么②③不能摆成呢?

  原来三角形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那怎样的3条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你能否通过计算来发现这一规律?

  2.小组合作、合情推理,发现规律

  (1)根据数据,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计算、比较、分析能与不能的情况,把你小组的发现填写在表格内。

  发给学生探究表:(数据由学生填写)

  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单位:厘米) 能否摆成 三角形 其中两条边的和 第三边的长度 ① 6 7 8 ② 2 8 9 ③ 3 6 10 ④ 4 5 9 你的发现:

  (2)师根据生汇报进行板书:

  能不能

  6+7>8 2+8>9 3+6<10 4+5=9

  6+8>7 2+9>8

  7+8>6 8+9>2

  根据三角形其中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只要其中两边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都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当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摆成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3.验证三角形边的关系在三角形中的普遍性。

  (1)再次质疑、提出问题

  师:是不是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

  (2)动手操作、再次验证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课前自定边长做的三角形:如在钉子板围的、纸上画的、用小棒搭的或用纸折的等,进行验证)。

  4.回应引入

  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析情景问题。

  5.看书质疑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基础练习: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2.发展练习

  D有一个正方体的纸盒,两只爬得同样快的蚂蚁分别从A点和C点出发,要吃放在D点上的糖。甲蚂蚁说:“我的路线是

  C经过B点,再到D点。”乙蚂蚁说:“我直接从C点到D点”。

  A B哪只蚂蚁能最快吃到糖?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推荐访问:角形 边关 说课稿 三角形边关系说课稿 菁选3篇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1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边的关系说课稿人教版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