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3-23 12: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教学反思3篇【完整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和语言水*,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反思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反思1

  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和语言水*,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反思2

  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和语言水*,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1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分组导学的方法,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台。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进行分组,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问题探究。

  但本课内容比较繁杂,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自学探究和分组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去说、去动、去想、去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下面本人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教师必须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填写“自学提纲”和写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后整理到教学课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增强教学的效果。否则,教学将难以开展下去。

  2、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历史教师不妨尝试一下做导演的滋味,将课堂变成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史教学的舞台。“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辩论赛、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座、,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而不是教师清一色的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3、注意对课堂纪律和教学时间的掌控。相对于传统教学,由于分组讨论的座位安排、教学方式是全新的,学生在感到新奇、兴奋之余,会在课堂上议论、闲聊个不停,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还有由于分组讨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较多、较广、较深,课堂中时常会提出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双方精彩激烈的辩论,又常常使我们不忍心立即结束话题,因而留下教学的“尾巴”或无暇顾及教学总结与课堂巩固,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保证。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采用分组导学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辩析、钻研、合作与竞争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爱心、自信心和成功感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分组导学不失为一种改变历史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出色地完成这一工作,唯有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做到精益求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2

  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和语言水*,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的教学反思3

  教后记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经过反思,总结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5.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1

  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和语言水*,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2

  教后记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经过反思,总结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5、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3

  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和语言水*,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年月日》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

《年月日》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引入主题台图,说说自己的生日,即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我巧妙引用“过生日”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制造认知冲突,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年、月、日的形成和拳头记忆法等内容。

  1、在教学日的形成时,说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

  2、在教学月的形成时,说明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月。

  3、在教学年的形成时,说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大约时间是365天,也就是一年。

  通过媒体演示,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这些知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我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的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整理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了认知体系的构建,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观察、对比、概括的能力,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

  在教学中,我既让学生自己寻找熟记大小月的方法,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中熟记大小月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统一认识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计算全年天数、展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不仅避免了机械的记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优化。

  运用所学知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拓展新知,既提高学生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首尾照应,让学生感悟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年月日》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课上完后,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整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环节没有脱轨。但是明显觉得学生上课的氛围没有调动起来。

  总结如下: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年月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这些都是教学新知的生活基础。为了让学生充分作好学习的准备,利于提前感知年、月、日,为上课作好铺垫,我课前先让学生搜集近几年的年历卡。教学重点、难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分清每个月各有多少天,了解*年与闰年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他们手中的年历。找一找:一年有几个月?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还有特殊的天数吗?学生边观察日历边与小组成员讨论。这一过程中,我又有新的发现:

  (1)有一部分学生边看边把自己所看到的月份天数记录下来;

  (2)还有些些学生当时就问:老师能用笔记下来吗?课后王主任也对我说:如果能制作一个表格,让学生填一填效果就更好了。想想:课堂上我应该尽量给予学生操作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尝试探究的能力。

  因为年、月、日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书上的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而我在引入时并没有体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果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找出更多的事例:爸爸、妈妈几号发工资,你记得他们的生日吗?等等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有了这节课的反思,我想: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把不足之处弥补,再重新审视教学设计把这节课堂上的更出彩!

《年月日》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网络*台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首先安排让学生观察年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年历中发现各月的天数。从而探索出大月、小月、*月以及*闰年。然后,结合儿歌和拳头等游戏的方式记忆大月和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并且发现七月、八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学习了*年、闰年时,通过*闰年的排列顺序,找出4年一闰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了2012年和1996年是什么*年还是闰年的问题。再要求1935年是什么年?当学生感觉运用刚才的规律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不能则是*年。学生尝试计算不同的公历年份,判断是*年还是闰年。这时展示万年历上1900年2月的月份只有28天图,这是为什么呢?再次让学生猜想。从而引出当公历年份是整百的时候,能被400整除就是闰年,反之,则是*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5)

——《采薇》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

《采薇》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习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班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小班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为了让幼儿发展目测能力和比较能力,我们以最基本的区分大小入手,让他们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以及学会比较物体的思维方法。

  活动目标:学习区别大小有明显差异的物体,并能正确表达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发展初步的目测能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过程:首先出示教具,先是两个娃娃,分别取名大大、小小,让小朋友一起来玩,初步学会大、小概念。随后拿出椅子,比较大小,最后由小朋友自己比较。

  反思:随着新《纲要》要求的“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等观念的提出。

  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

  小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活动来得枯燥、单调,由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在发展,这就更加要求老师在组织指导活动中要多花心思。

  数学排序活动的组织首先要明确其概念及其特点,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很好明确这一点,导致幼儿只是在老师的固定模式下进行一定的按顺序排列,而没能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找出排序规律。活动内容设计上较有趣,但对于小班来讲有点简单。虽然活动中的组织较好,但在对幼儿的引导上有待加强。孩子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性不够强。欲望。

小班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打雪仗》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以幼儿动作发展为唯一教学目标的模式,我着重以幼儿的兴趣入手。因为运动兴趣是幼儿参加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达成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提供重要条件,而且能为其今后终身乐于参加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在前期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打雪仗”特感兴趣,于是我在此活动中,把游戏“打雪仗”也预设在内。

  我先让幼儿用报纸自制雪球,通过自捏、自团,发展孩子的手部大小肌肉群,然后让幼儿讨论:雪球还可以怎么玩?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帮助个别幼儿,打开其思维,使运动内容更丰富、更新颖。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开展竞赛活动“打雪仗”。在活动中,孩子们兴致极高,个个积极参与,大家争着、抢着把雪球瞄准对方扔过去。

  游戏结束分出胜负时,赢的孩子欢呼雀跃,而输的孩子则强烈要求再来一次,于是我提议让孩子们讨论,孩子们经过讨论后决定以三局定胜负。最后,尽管赢的还是赢了,输的还是输了,但是大家还是非常开心,而且输的孩子也不气馁,他们纷纷表示下次一定能赢,他们的这种永不言败、执意追求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新课程中一再强调:要遵循整合性的原则。在预设的活动中,我除了游戏“打雪仗”以外,我还给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自由玩雪球,在玩中探索新的玩法,每当发现新的玩法时,我及时肯定、表扬,并跟他学,从而增强他的自信,激发他的表现欲望。活动最后,我则把孩子召集在我的周围,大家坐下边休息边聊聊自己刚才最有趣、最开心的活动及玩法,在轻松、愉快、*等、朋友式的聊天中,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满足,从中真正体验到了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在主题背景的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选择教材、运用教材时,一定要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水*以及孩子的兴趣点,来选取、整合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喜好、欲望和愿望倾向,以各种游戏的形式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才能逐步使孩子的运动兴趣向高层次、长久性和稳定性发展。

小班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中午,我刚来到班上,桑教师就告诉我,上午玩娃娃家时,汪起、李明两个孩子不爱护玩具,把娃娃弄坏了,让我午时抽个时间跟孩子们说说这事。我来到娃娃家一看,只见班上那个大大的娃塑料娃的头已经离开了身体。并且脑门已凹陷,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也已经离开了身体。

  看着眼前这个支离破碎的娃娃,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没想到班上的孩子这么“残忍”,将一个好端端的娃娃弄成这样,看来我要和他们好好谈一谈了。

  吃完午点后,我让孩子们围成半圆坐下,在中间放了一张桌子,在桌子上放着受伤的娃娃,事先用一块小花布将娃娃盖上。孩子们坐好之后,眼睛都盯着桌子,能够看出,他们都很想明白画布下头放的是什么东西。我走到桌边轻轻地揭开了花布,全班孩子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我们没有阻止他们发笑,而只是看着娃娃,心疼地说:“多可怜的娃娃呀,昨日你还好好的,今日怎样变成这摸样了!你看你头都掉下来了,脑门还凹进去一大块,你的小胳膊小腿怎样也离开了身体!……”听着听着,孩子们的笑声止住了,眼里流露出心疼地眼神,有的还闪着晶莹的泪光。

  之后,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娃娃多可怜呀,我们应当保护他。”“都怪汪起和李明,他们俩抢来抢去,就把娃娃弄坏了。”“祝教师就是娃娃的妈妈,你看她,都心疼得掉眼泪了。”这时,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说:“娃娃已经受伤了,我们也不要责怪是哪个小朋友弄坏的,教师相信,他们心里必须十分难受,咱们还是想办法把娃娃的病治好吧。”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都围了过来,争着动手。

  我看了一眼站在不远处想上来又不好意思的汪起和李明,我对孩子们说:“今日,还是请汪起和李明一齐给娃娃治病吧。”孩子们齐声说:“好!”他们俩一听,立刻跑上前来……

  不一会儿,娃娃又恢复了原先的模样。我转向汪起和李明说:“你们俩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汪起先说:“今日我不该和李明抢娃娃,以后我必须要爱护它。”李明之后说:“我要好好爱护娃娃,再也不让它受伤了。”我说:“是的,你们每个小朋友都是娃娃的爸爸妈妈,你们应当向你们的爸爸妈妈爱护你们一样爱护它们、关心它们,让它感到在咱班异常欢乐、异常安全。此刻,把娃娃送回家吧。”孩子们拥着我,把娃娃送回了娃娃家。

  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娃娃再也没有受过伤。

  以往遇到类似的情形,我一般采用语言说教的方式,可效果并不梦想。这次我试着改变了一下,用心创设了一种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环境,经过情景表演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了爱护玩具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始,当受伤的娃娃出此刻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都笑了,我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进行情景表演,看着受伤的娃娃,说出了一番富有人情味的话,这段话激发了孩子们对手上娃娃的同情心,进而产生了要帮忙娃娃治病的想法。然后,我引导两名当事孩子为娃娃治好了病,最终,其他孩子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爱护玩具的教育。

  这些不是经过教师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所能获得的,而是孩子们从内心深处自我慢慢体会到的,相信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他们会去爱护每一件玩具。

  由此可见,当发生类似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妨愤怒的情绪压一压,多一份耐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情景中获得自我教育,这比简单的说教要好得多。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7)

——蜘蛛开店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蜘蛛开店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蜘蛛开店》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课,是篇简单易懂的童话故事。这个童话故事贴近儿童生活,篇幅不长,语言幽默风趣,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我讲完这节课的优点:

  1、导入环节设计了说出蜘蛛、河马、长颈鹿和蜈蚣的特点的问题,一个是对于上一课大象的`耳朵内容的延伸,再一个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为后文学习“蜘蛛为什么要更换店名”做铺垫,便于学生学习。当然,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于动物都十分感兴趣,对于动物的特点都畅所欲言,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 课文内容学习抓住了重点的内容的概括。本课写蜘蛛三次开店,语段内容具有重复性。在文章主要内容学习的把握上,带领学生学习第一次开店,由扶到放,后面两次开店放手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

  3、 对重点语句进行有感悟的朗读指导。在体会蜘蛛开店辛苦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体会。例如出示句子“蜘蛛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蜘蛛织啊织,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抓住重点词“织啊织”和“足足”,并指导朗读,逐渐体会情感。

  4、 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复述故事,并展开想象,鼓励学生讲故事的同时为故事加一个结尾,为后面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做铺垫。

  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上有些繁琐,一些口头语需要注意。

  2、注意培养学生从读中去感悟的能力,从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把握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推荐访问:课后 红军 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教学反思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