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睿智文秘网>心得体会 >

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列克虎文的故事5篇

发布时间:2023-12-11 16:52:02 来源:网友投稿

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列克虎文的故事安东尼·凡·列文虎克(荷兰语:Antonivan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列克虎文的故事5篇,供大家参考。

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列克虎文的故事5篇

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 列克虎文的故事篇1

安东尼·凡·列文虎克(荷兰语:Antoni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全名Thonius Philips van Leeuwenhoek。是一位荷兰贸易商与科学家,有微生物学之父的称号。最为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改进了显微镜以及微生物学的建立。

小时候的列文虎克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十几岁就到布店里做学徒,成年后开始自己经营绸布的生意,在中年以后又在市政工作,这种工作的收入多而且很是轻松,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开发自己的兴趣,并观察细微的物体。列文虎克是很勤奋的人,而且又有天分,所以他磨出来的透镜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列文虎克做出的透镜形式还非常的多,包含了各种材料。

对于没受过太多教育的列文虎克来说,自身的眼界还有些狭隘。当他对透镜下的世界产生了兴趣,并从之发现了细菌和微生物的时候,他通过朋友与皇家学会建立了联系,作为第一个看到这些的人,尽管没有训练过,但他也清楚这些微生物是会令很多人震惊的发现,但由于知识薄弱,他并不能将观察到的事务上升为一种理论,且他对于磨透镜的制作方法是保密的,让他发现的东西,直到现在都还是秘密。

在朋友发现了他的创造时,朋友是惊喜的,希望列文虎克可以将此公诸于世,但列文虎克有些犹豫,他认为透镜是自己的宝贝,不想被人发现,直到朋友百般劝告,才放下了戒备。

他经由手工自制的显微镜,首先观察并描述单细胞生物,他当时将这些生物称为“animalcules”。此外,他也是最早纪录观察肌纤维、细菌、精虫、微血管中血流的科学家。

在他的一生当中磨制了超过500个镜片,并制造了400种以上的显微镜,其中只有9种至今仍有人使用。

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 列克虎文的故事篇2

俩月时间,昨天上午终于把《安娜·卡列尼娜》看完了,最后列文对信仰善的思想变化过程很精彩,虽然读的时候需要专心致志地理顺每一次思维变化的逻辑轨迹。精彩之处比如谈到到苍穹,我们眼睛看到的苍穹是圆的是有尽头的,但是今天我们却知道它是无穷无尽的。反推,难道我们看不到或是论证不到上帝就能证明神不存在呢?

列文觉得,人活着是为什么,如果不知道答案,那就极其痛苦,即使家庭幸福但是思想贫乏,这算是庸人自扰吗?每个人最终都要埋进土里,都要死,为什么还要干活?“为了跟随上帝,为了灵魂,为了善”,列文自己不断挣扎着信仰的问题,忽然顿悟了,但也只是一瞬间独处时的内心安宁,等到他回到世俗生活还是会跟仆人发脾气,还是会抱怨妻子,还是会对朋友出言草率不考虑别人感受,还是会对哥哥冷落,还是会不开心,但是得知自己向往善,心总是安宁的。

而安娜,就这样毁灭了,是飞蛾扑火、闯开牢笼还是追随欲望、自寻死路?陶丽委曲求全,她甚至有一瞬间羡慕过安娜的生活和选择,最后一边对丈夫绝望一边对孩子抱希望地活着,吉娣迷途知返,当她不幸被福伦斯基抛弃时,痛哭流涕甚至病倒,谁知道过了一年,不幸变成了幸运。她最后算是生活赢家。

个人很喜欢华伦加小姐在温泉治疗酒店的章节,华伦加像圣人,是高架于安娜、陶丽和吉娣三人之上的一个女性角色,头顶上有温和的光晕,她有不幸但是不怪罪任何人,态度像温泉一般温和,藏污纳垢都可以,可以容纳一切,可以让吉娣内心充满光芒。

列文一路的成熟,包括对福伦斯基的态度,包括对生死的态度以及最后对信仰的态度也是一条漂亮的线索。

我认为,即使安娜离婚成功最后和福伦斯基结婚了,她也仍旧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明显她非常在乎陶丽和吉娣是怎么看她的吧。

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安娜最后的死亡跟列文所信仰的善有冲突吗?跟随上帝的意志,跟随灵魂,但是没有说要跟随自己的欲望,只能跟随自己的善,这是答案?不是跟从欲望尤其是贪欲,唯有从善,那安娜追求爱情是贪欲吗?还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性和冲破无爱婚姻牢笼的警觉性的萌发?托尔斯泰明显告诉大家安娜最后还是不得善终,是否意味着抛开丈夫儿子的纯粹的爱情和善是不沾边的?无论是福伦斯基还是安娜都是悲剧的收尾,甚至他们的女儿最后都给了卡列宁,因为只有跟卡列宁才有姓才有身份。可笑的是卡列宁最后决定要不要离婚是取决于一个神婆一样的兰道巫师的催眠判断,有多少人的命运掌握在一些可笑的愚昧的判断上。

是社会框架舆论造成的悲剧?还是女人自身的醋意以及自尊自大好强加剧的?还是人性的贪欲?或是宗教?或是男权社会的礼法?或是综合因素?无论安娜和福伦斯基当初有多甜蜜有多少次快速心跳,最后还是被琐碎的生活以及不稳定的身份还有醋意和冷淡一次次地吞噬,而女人的无故醋意和男人的冷淡无情貌似又是相互促进的。

不得不叹服托尔斯泰太了解女人了,安娜要的就是爱情呀,是越来越炽热的爱,越来越霸道越来越独占的爱,并且只要爱,但是男人并非如此,男人更向往生活的自由,男人会因为女人过度的爱导致的醋意或是胡思乱想乱了阵脚,随后男人会冷淡会无为,女人会觉得没错他已经不爱我了,他已经爱上别人了,我要报复我要让他后悔,想到的是毁灭。

托尔斯泰太了解女人之间的关系,安娜和陶丽之间甚至和吉娣之间,至少在安娜心目中,是敌对的,是被看成笑话的,女人的自尊是不允许这样的下场,宁可死也不要。

女人之间的关系,似真似假,复杂难辨,书中安娜和陶丽第一次会面,安娜劝陶丽给哥哥一次机会,委屈求安与丈夫和好后陶丽当时真的很爱安娜;随后陶丽听说安娜跟福伦斯基出国了,还是爱安娜的,觉得安娜是很可爱很善良的人,甚至在第二次见面前,陶丽坐马车去看望安娜时,陶丽甚至开始有点羡慕当时的安娜,马车上的陶丽一瞬间很厌恶自己的生活,厌恶生育孩子和带孩子的痛苦,到了安娜住的金碧辉煌的屋子,参观了富丽堂皇的房子和附近的医院之类的建筑物,觉得安娜的生活很光鲜。由于陶丽自己衣服的寒酸自己还曾很自卑,慢慢地陶丽想孩子了,开始有点不认可安娜的这种状态。而当时安娜已经是外强中干,一切奢华的外表都是假象,敌不过内心的痛苦。而痛苦,本来想跟陶丽说的,但是陶丽没想敞开心胸谈,只想回家看孩子,二人没有真正敞开心胸交流。第三次会面,安娜因为和福伦斯基争吵接近崩溃,觉得陶丽是自己唯一的朋友,想去找陶丽诉苦,但是看到了吉娣,看到幸福的吉娣,安娜当场刺激吉娣,说自己见过列文,并且自己很喜欢列文,觉得吉娣得不到福伦斯基所以要了列文,而列文也曾被安娜的魅力迷惑过,示意你吉娣爱的男人都拜倒在我脚下。所以诉苦变成了告别,最后安娜完胜似地离开了。安娜和陶丽的这三次会面,很值得细细体会。女人貌似永远离不开比较。

归结几个问题,列文最后说的从善以及世人不能接受安娜的“非善”是矛盾的吗?或者安娜本身是不值得善意对待的?但是谁又有资格评判安娜呢?也许只有上帝吧。

最后导致了列车轨道上的悲剧,福伦斯基最后策马赶到火车站,一蹶不振,变成了行尸走肉,塞尔维亚战争让他走上战场,觉得有一个理由让自己的生命去耗尽吧。

奥勃朗斯基最后欠债累累,在彼得堡学习了很多男人的洒脱生活方式,即使欠账,但是仍旧花天酒地,他是很多男人的面孔。列文才是少数的吧。卡列宁是冷酷的谨慎的自保的守旧的。

还有华伦加和列文的哥哥柯雪兹夫(具体名字忘了),俩人在树林里差点就要互相表达爱慕,但是男方一句跑题的回话,就已经让俩人知道双方不可能了,一些话那一秒不说出来,就永远不会说出来了。

我喜欢拉斯卡这条猎犬,喜欢列文家的女管家阿珈菲雅,喜欢吉娣的父亲老公爵。当然蛮喜欢列文。

最后插一个对比,列文和福伦斯基在面对别的男人对待自己女人的献媚态度上决然不同,列文是马上把这个男人赶走,而福伦斯基会享受别的男人对安娜的献媚。我觉得选择丈夫还是要选列文。

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 列克虎文的故事篇3

列文虎克的家庭并不富裕,小时候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列文虎克是个非常有好奇心的孩子。列文虎克的小故事记载,当他通过朋友知道了放大镜的存在后,就想去买一个,然而放大镜的价格太高,让他望而却步。但列文虎克并没有放弃,反而决定自己磨制一个,这种好奇和动手的能力,为他的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他自己动手磨制的,甚至比外面卖的放大的倍数更高,而且在他的无心之下添加的一些小部件,更是让显微镜横空出世。

但也因为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在列文虎克的小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他在辞职专心研究的时候,不允许其他人观看,其实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当他发现活动的细微动物的时候,朋友劝他发表,他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如果被别人知道就会剥夺自己的研究成果,直到朋友耐心的解释过后,他才放心的将成果交给了皇家学会。皇家学会在看到内容的时候就被紧紧的吸引,在后期列文虎克传来更多的研究报告的时候,科学家们都争相观看,想要得到更多的消息。

列文虎克的一生都没有停下过研究,磨制了众多的镜片和多种的显微镜,有些到现在仍被世人广泛使用。直到离世之前,列文虎克仍旧交代朋友,要将他的成果翻译之后送给学会。这就是列文虎克的小故事。

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 列克虎文的故事篇4

人们常说,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而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也可以是每个人,不一样时代、不一样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我们应该要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只片面的赞美或是批判。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

安娜聪慧、典雅、质朴、活跃,是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孩。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草丛中的奇葩,单纯、沉静、从容、高贵,无论在什么样是场合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她活跃的精神世界,她悠闲恬静,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只是表现在言表,内心更好,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这样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很想得到解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作家描绘安娜体态和精神之美。安娜的美,对作品主题表达、情感抒发和故事情节的推动发展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就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一百年来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源于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个跟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违背了。

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物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升官的思想,他那种让人不喜欢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就爆发了。她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是整个上流社会而不只是卡列宁一个人。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很多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脱西怂恿渥伦斯基追求安娜,渥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当做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居然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莉蒂亚自诩为“社会的良心”,无耻的培脱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就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剧内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一直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就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的要求。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的灰飞烟灭。她渴望渥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不是情妇。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纵在渥伦斯基的手里,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

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渥伦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越是复杂,深刻,尖锐。她一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会儿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会儿又失望得那么可怜;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永远充满了惊涛骇浪,她爱得那样深切,却又爱得那样痛苦。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如此一个丰满凸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了作家笔下一种永远惊人的艺术力量。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和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

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的悲剧命运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同时揭发和揭示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和黑暗。作家用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表现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这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的。

列文虎克故事心得体会及收获 列克虎文的故事篇5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但对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似乎都有相似之处。

虽然这三位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是应该说她们原本都是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的。她们有丈夫,有孩子,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什么烦恼的事。但是后来她们都觉醒了。她们发现原来她们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纳夫人是通过爱情,而娜拉则是通过一次危机。她们都发现自己的丈夫爱社会地位、名誉更甚于爱自己。因此,她们觉醒了,前面两位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后面那位则选择了离家出走。

安娜的命运中充满了矛盾,她一方面觉得生活很枯燥、乏味,不想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她在这样的感情冲突中把握不住方向。见到丈夫和儿子后,她都有了异样的感觉。在内心深处,作为妻子的她与作为独立女性的她为丈夫争辩起来:“他毕竟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怎么显得这样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拥有之后,她并没有特别幸福的感觉。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害怕又恶心。起先她把脸藏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后来脸上露出冷漠绝望的神情。“她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又羞愧又兴奋又恐惧的心情”。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道德伦理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她勇敢地选择了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渥伦斯基相爱,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孩子。虽然德雷纳夫人也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她只要和于连偷情,总要受到良心的责备。起初安娜对于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愧疚,安娜在难产快死的时候,说出过她真正的心里话。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丈夫的愧疚,对往事的悔恨,叫丈夫饶恕她,而他丈夫,那个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确实原谅了她。她说:“在我心里有个魔鬼,她随时会占据我,另外一个那不是我,我知道„„”。可是后来,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她比起德雷纳夫人更加勇敢,她敢于向大众公开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公然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敢于抛弃她原有的一切。这也使得最后当安娜被渥伦斯基抛弃时变得一无所有。

令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处于封建社会的西方,一个丈夫能够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拥有她的情人。这无论在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是无法接受的吧。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上流社会的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因此即便是有这样的事,丈夫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对于我国自古以来只允许丈夫背叛妻子,不允许妻子背叛丈夫的观点而言,我认为西方的封建社会已经算比较尊重女性了,更别说绅士风度之类的。

其实在上流社会里,到处都充斥着妻子背叛丈夫,或是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但是,安娜并没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样把自己的爱情变得龌龊,见不得人,她的爱情是纯洁的、健康的,因此她敢于把自己的爱情公诸于世。可是也正因为她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进而遭到了她所处环境的人们的唾弃。这正因如此,当安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并且受到社会的唾弃时,安娜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了。

我在思考,安娜这样的结局,这样的命运可以改变吗?如果安娜选择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贵妇人,也许这样的生活很平静、安宁,但是她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丈夫一开始就是安娜的姑妈介绍的,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难以避免肯定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年龄的关系也必会导致存在隔膜,而且卡列宁更重视的是他的工作,他的应酬。虽然这样安娜能够成为一个无论在外人眼中,抑或在家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但是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无奈,没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渥伦斯基私奔,安娜很快乐,但她对不起她的丈夫,她更对不起她的儿子,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父母早逝,她并不爱她的丈夫,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她为了爱情却要失去她的儿子,当她的爱情也化为泡沫时,她的人生毫无寄托,只剩绝望。这两种对立的结果是很难化解的。

我转而又想,如果安娜不是女性,而是一名男性,那结局还会这样吗?如果安娜是男的,一开始他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列文那样。列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基季,还可以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人生的目的。即便他要同自己的妻子离婚也应该会比较容易些,孩子依然可以跟在自己身边。即便最后他受到了情人的抛弃,他还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地位,他还不至于绝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始终还是要依赖男性。

虽然安娜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托尔斯泰对安娜有的只是怜悯,他并不认同安娜抛弃家庭,他更认同传统的贤妻良母。我作为一名女性,我能够理解安娜的感情冲动与无奈,但是当自己已经有了家庭,还是要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这是更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太大的压力,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只能说面对环境,个人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推荐访问:故事 心得体会 收获 列文虎克故事的感想 列文虎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列文虎克的生平事迹 列文虎克的介绍 列文虎克写了什么书 列文虎克的故事作文 列文虎克说过什么名言 列文虎克课文原文 列文虎克的故事启发 列文虎克的故事简介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