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15篇)

发布时间:2022-12-27 11:24:02 来源:网友投稿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15篇)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正能量人物事迹及感悟一、丁建华  男,回族,59岁,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  旱天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15篇),供大家参考。

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15篇)

篇一: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正能量人物事迹及感悟一、丁建华

  男,回族,59岁,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

  旱天岭村是个移民搬迁村,为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华毅然放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工作,担任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给村民蹚出一条成熟的增收路子,他带头养鸡、养羊、养牛、养兔子,最终找到了肉牛养殖这个符合旱天岭村实际的脱贫产业。村民贷款养牛,他用自己的财产进行担保;有村民遭遇意外无力还贷,他主动帮村民偿还本息。

  6年来,他累计为全村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并替贫困乡亲偿还本息200余万元,为此他耗尽家产,还背上了几十万元外债。他自己钻研兽医技术,成为村里的“牛保姆”,免费为村民养殖的肉牛看病。通过发展肉牛养殖,旱天岭村1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0元。

  截至2019年底,旱天岭村536户18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

  二、马金莲

  女,汉族,35岁,群众,山西省吕梁市懿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金莲原是吕梁山区一名贫困家庭妇女,2016年,她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护理护工培训,结业后到北京就业,从一名保洁员干起,经过自身努力成长为家政公司的业务经理。2017年,她返乡创业,注册成立吕梁市懿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2018年,她又创办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1700余人,帮助900余人就业,带动200多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马金莲是农民自主创业并带人脱贫致富的杰出代表。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家政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三、王文成男,蒙古族,65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

  寺旗宝昌镇边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成所在的太仆寺旗为国家级贫困县,他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甘于奉献,吃苦在前,立足边墙村实际谋发展,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依托产业项目支撑、财政资金支持,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到2019年全村贫困群众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271户69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8%。

  他敢于啃下硬骨头,聚焦土地承包经营权矛盾突出问题,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填废坑建大棚,动员村民迅速完成光伏项目用地征地,

  推动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了太仆寺旗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村民114户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俗体验、特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俗游示范村。成立了太仆寺旗首个中药材协会,带动50余户贫困户增收,为妇女、中老年劳动力提供季节性务工的场所,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如今的边墙村景美、人富,百姓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四、王传喜男,汉族,52岁,中共党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

  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20多年前,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

  1999年王传喜上任,立志带领乡亲们“拔穷根,摘穷帽”。他迎难而上,带领党员群众把代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民生

  活富的先进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产值达到30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万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传喜坚持边发展边用发展成果扶贫,2012年以来,先后建设“印象代村”等6个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了党建、科技、资金、人才等多种扶贫办法,帮助200多个村、10000多个贫困户稳定脱贫,扶贫总投资超过1亿元。

  五、王昭权男,苗族,50岁,群众,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王昭权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凭借坚韧

  不拔的毅力、主动脱贫的意志和助人。脱贫的义举,书写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脱贫致富传奇。他克

  服身体障碍,手脚并用养牛,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2018年1月,他主动申请“脱贫”并牵头成立村里第一个养殖

  专业合作社,发动乡邻共同把肉牛养殖向周边村寨辐射壮大。目前,全镇养牛专业户已达776户,其中贫困户306户,肉牛存栏2185头,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他乐于“现身说法”,向干部群众分享不等不靠、不争不要、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养殖经验。他的事迹被制作成视频在全县365个村展播,有力鼓舞并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篇二: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这60个中国最美乡村改造案例,告诉你乡村振兴怎么

  搞

  安仁华侨城南岸美村老酒坊改造,四川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位于大邑县清源村,建筑原为废弃的酒坊。设计团队提出“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通过老酒坊改造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探索安仁特色乡村振兴路径。设计将项目定位为乡村客厅,如何通过设计在原有建筑中引入展陈、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成为改造关注的重点。对酒厂的衰败外壳进行集中整治并优化了室内空间,将原有的生产区域改造为会展大厅、文化展区、休闲吧馆、创客学院,并新增了丛林餐厅,打造了一处建筑、田园、游客可以同步进行“多维呼吸”的公共空间。宋家沟乡村改造项目,山西以植入和空间换置等手法进行移民搬迁的工作,通过公共空间的秩序恢复和散点的分布规划来化解新旧隔阂,恢复乡土文化的自信。沿河岸吸纳周边空余场地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同时植入庙宇、浴室等公共建筑,将原来起单一带状的分割线,变成了有机多元的链接带。对宋家沟村历史文脉及本地宋长城文化进行糅合提炼。利用向村民旧砖瓦材料的收集过程,使村标的设计自然而然的从村庄内部渗出,与整个地域互相回应。挚舍南禅观水酒店,无锡清名桥古运河之滨,故取名为“南禅观水”。原址是典型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前低后高,较为保守。旧建筑四周封闭,室内光感不强,楼道狭窄,藏匿了许多安全隐患。改造后的建筑,依旧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保留了这座江南小院古朴典雅的气息,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

  间。房间“溯、泛、泊、泽、瀚、澔、润、漾、湛、泓、渡、湉、漪、澹、澈、澄”,皆以水字旁的字命名。干净利落的线条,裸露的原色墙面和金属,传达克制冷艳的美感,几何性和构成性创造出中性、纯粹的空间体验,粗犷别致之中不乏细腻的笔触。铁锈板、简约的落地玻璃及独特的导向系统等现代设计元素,赋予了老宅新的活力。

  d-u渡咖文集,无锡在满足保持整体风格一致的需求下,又要体现其作为独立美学空间的多样性。老街南下塘仍旧保留着当初枕河人家、小桥流水的古镇风貌。更新后的入口处,细木格栅窗替代了原有的密闭花格窗,更加轻简有温度;外凸原木落地玻璃窗的运用让室内外空间更加敞亮通透。咖啡厅侧面开辟出进入室内的通道,褐色砂石中青石板路曲折迂回,营造出温婉江南的意境。推开主入口实木大门,是一个艺术展示区,兼具接待、艺术沙龙、展厅的功能。作为展厅时,空间内部的接待台和休闲长椅可瞬间变为吧台和展台。艺术空间和咖啡区由落地大玻璃窗隔开,两个空间纵深相互延展。百美村宿·拉毫石屋,湖南坐落在山坡之上,场地北高南低,高差约为30米。村落周边古树参天,群山怀抱。青石板路蜿蜒伸展,加上周围树木森森,烟雨濛濛之际,炊烟袅袅之势,呈现出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闲置景象。田园东方二期,无锡相对于一期作为完整的乡村发展模型示范,二期的建设,更关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与商业发展协同。按照现代文旅与商业空间

  组织动线,构建出包含两个田野乐园和一条主题商业街的娱乐体验与休闲消费融合的新形态田园文旅小镇中心。

  小伍份村文化礼堂,浙江文化礼堂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承载着村落文化标签和精神符号。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因时间关系,缺乏对村落文化特征的充分挖掘。同时建设的复杂性也使得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或景观的营造,更像是对村落文化的挖掘和特征的重塑。马家垄村民活动室,江苏

  设计的对象选定为村西口一栋普通却又有些特别的房子。普通是因为它就是江浙地区近现代乡村最基本常见的单元建筑类型,而特别则是因为它处于小聚落的“村口”,它区分了村落和田野的边界,并从场所特性上应具备作为“村口”空间所独有的指示性和公共性。应村委的要求,决定把这个基本沦为仓库的小房子改成可多功能使用的活动室。

  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吴房村吴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是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是上海南郊的桃花源。吴房村的整体风貌设计,源于中国画家吴山明老师与吴扬老师联袂创作的“桃源吴房十景图”,后续的整体规划、建筑、景观、风貌设计都源于这幅“桃源吴房十景图”。花海一粟,江苏因借“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于梨树、梨花、清风、光影中成

  就天地之纯粹。小屋散于果园阡陌纵横中,于梨枝之巅,览花果之盛,互不相望,各具风景。淡季作为果农劳作休憩之用,花季则幻作野奢农舍,最大程度满足游人与农民的不同需求。单元之间可以互相组合形成游人所需要的聚落,使人们领略“花海一粟”的魅力。

  蕉岭棚屋,广东蕉岭棚屋落座在粤北地区的田野之间。作为一间乡村客厅,它完全开放,提供村民闲聚、暂留的可能,又具备一定的对外展示功能。在设计起始之前,原场地东侧已有一组相对完好的老祠堂。我们将其与门前的池塘保留,作为轴心,其余的破败房屋需拆除重建。让新建筑在南、西、北三侧建立围合,西南角入,西北角出,新老建筑间的过渡区域形成内院。大邑农科基地展示中心,成都位于成都大邑东部天府田园度假区,在国家乡村振兴,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向乡村存根溯源这一大背景下,打造以田园酒店(民宿)为核心,以科普亲子,主题乐园,康养文化体验为活动内容的川西林盘田园综合体。农科基地展示中心作为整个项目的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展示中心,也是一种传统川西民居田园生活的一种标志。竹篷乡堂–尚村,安徽项目基址位于尚村前街的高家老屋。因年久失修,老屋主体已坍塌,仅留有部分外墙与老屋室内及天井的台基地面。本项目是将高家老宅废弃坍塌院落激活并加以利用,变废为宝,用6把竹伞撑起的拱顶覆盖的空间,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聊天,娱乐聚会的公共空间,

  兼备村民集会活动、村庄历史文化展厅的功能。前洋农夫集市,福建位于前洋村入口,紧邻国道,是前洋与外界沟通的门户,也是村

  里人走出乡村的第一站。这里规划的农夫集市是一座集宣传展示、电商平台、农业教育、土特产线上线下交易、乡村物产田园体验与一体的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筑。

  华腾猪舍里展厅,浙江业主华腾牧业希望用这栋建筑来展示猪肉的加工过程和猪肉产品展示,并以此作为整个牧场发展观光业的起点。以靠建筑用了复合乡下施工的红砖、混凝土、水洗石、自然光、水、工人的意外的“自由发挥”共同设计了这个猪场。设计完成后,这栋建筑成为一栋介于产品销售大厅、美术馆或者展览馆之间的建筑。码头书屋,安徽铜陵本项目是利用江边的一座废弃码头,建造一个全公益性市民书屋。毛石和混凝土砌筑的码头长宽约40米*14米,设计中32*14米的书屋主体钢结构框架被6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在码头上,架空建筑形体的底层为原有码头空间,中层是书屋的阅览空间;顶层是观江平台。元和观村党群服务中心,湖北通过对村落整体调研、综合考量,建议将紧临干道、弃建已久的一处宅地征用做新村委会,室内以共享、开放为原则,打破村委会常规以封闭式房间为主的布局,除了必要的会议区、财务间封闭外,只加设了两间封闭备用房间,其它区域都设为开放式,结合设置了很多

  便利的休息坐区、阅读区、交流区空间。大坊创意村,江西大坊荷兰创意村是由NEXTarchitects所负责的一个中国乡村振

  兴项目,旨在通过中荷文化的融合碰撞,在都市化潮流盛行的当下,打造一个独特的中国艺术村。其中,NEXTarchitects主要负责了总园区的设计规划,以及相应建筑单体及其室内空间的设计。同时,这个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紧随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号召与潮流。

  大槐树下的场院,山西本项目是山西省沁源县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基地是一个三合院,位于韩洪沟老村中部,地势较高。院落中有一个处空置的三孔窑洞,现状保持较好,但厢房、倒座、围墙和院门已经坍塌,只剩下基础的石块。场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它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听村里老人介绍,大槐树下一直是村民集会的地方,以前是韩洪沟老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村庄的精神之地。先锋厦地水田书店,福建屏南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当地民居,在建筑师到来时仅保留着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墙和残破的院墙。基于对场地历史以及村落整体景观的尊重,新建部分基本隐匿于老墙之内,从外面看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青龙坞言几又乡村胶囊旅社书店,浙江桐庐青龙坞是一片古村,隐匿在浙江桐庐的山林深处,Ateliertao+c西涛设计工作室应业主之邀改造这座老宅,在占地仅232平米、高7.2米的双层空间中,置入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如何在一个紧凑空间里保证住宿区的私密性,又要同时满足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整体空间的连续性,是这个项目带来的最大挑战。石窝剧场,山东威海石窝(露天)剧场的前身是一座小型采石坑,位于威海市环翠区嵩山街道五家疃村。露天剧场作为一种公共性场域,也会给所在的区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它可以作为广场使用,为当地人提供公共集会的场所,也可举办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形成公共交流。建筑师认为这样的处理在单纯美化景观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和产业功能。小石村建筑设计实践-四川彭州小石村是四川一个急需灾后重建的空心化村落,设计团队根据四川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营造了一个“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以连接传统与未来社区。屋顶的四坡分别打开四处天井,修茂的竹子从天井中生长出来,为各层空间提供了景观和与自然的亲密度。景德镇丙丁柴窑-江西丙丁柴窑位于景德镇浮梁县前程村,基地环境清幽。柴窑又称作景德镇窑或镇窑,正遭遇现代技术和新的烧制方式的冲击,面临消亡威胁。希望借助柴窑的复兴,带来更多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关心关注,

  带来乡村技艺传承和经济发展新的契机。竹溪县龙坝镇菜市场-湖北龙坝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政府划地兴建了一座2500平方米左

  右的菜市场,场地北高南低、边界参差。对此,设计师采取了由内向外的设计方法,从场地中心开始布置平面,再逐步向外推敲功能,慢慢渗入到周围不规则的边边角角中去。

  发昌村文化活动中心-广东发昌村位于河源市紫金县东北侧,是广东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村里大多壮年都已外出城里务工,设计师以木、砖为主材。以一种融入“自然”的方式介入对场地的改造,为留守的老人、儿童创造一个温暖的庇护所。云上西棠田园度假综合体-广东本项目位于江门市蓬江区大雁山脚下一个僻静的村子旁。设计开展之初,设计师就确立了利用场地中丰富的水体及原生植被资源,大面积采取轻度维护的原则和理念,从山林、河塘、湿地、路径等四个方面着笔,体现对原生态的延续。徐家大院-南京徐家大院是特色田园乡村中一组产业办公综合服务建筑。位置在乡村边缘,是密集的乡村与空旷田园之间的过渡。布局延续村庄肌理特征,顺应道路与周围房屋布置。渔乡茶舍-浙江渔乡茶舍位于浙江省杭州建德市,建德政府提出“全域旅游发展

  战略”,计划投资打造一个江南秘境主题景区,渔乡茶舍属于其中最先启动的公共建筑,承载着接待和休闲的功能要求。

  剪纸艺坊&伴湖书吧-浙江步路乡是一个正在经历规划与整改的村子,结合场地现状与财政预算,选择了两栋具有典型性的建筑进行改建。也希望修建后的房子能融入村民的生活,成为梅湖沿岸的标识与规划环湖主路上的两个特色建筑。油坊坪村-陕西油坊坪村地处秦岭北麓,村落地处山区,每年盛夏时节,在此聚集了大量周边市县前来避暑的人群,常日却鲜有问津。村内以留守人群为主,劳动力流失严重。为响应国家扶贫攻坚工作,以技术扶贫的方式,尝试探讨景观这一手法对于大秦岭地区乡土景观的传承与新解。陈家铺-平民书局-浙江项目位于中国东南内陆的丘陵山地,独特的文化与地理条件,孕育了项目所在“陈家铺”的崖居聚落形态。改造项目的起点,是村民礼堂旧址,其在整个聚落中已经是体量庞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个世纪之前建造的新建筑,将改造成为村里的图书馆。福建土楼改造当地政府已经将这个土楼改建为一个儿童学校,并且对其进行了一些个体层面的改造,例如加入了新建的厕所。我们的这个原型将现有的一扇小窗转变为一个新的入口空间,从而将一个新的公共图书馆引入了这所土楼学校。

  神山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位于信阳市光山县殷棚乡,属于大别山潜山丘陵地区。区域内山水相依,风景优美。建筑作为神山岭生态观光园项目的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游客在园区内的接待、饮食、休闲及住宿等服务。建筑共三层,设计团队选取“层叠退台”作为建筑的基本形式:下一层的顶部成为上一层房间的户外活动空间,每个客房都有独立的“空中小院”。泰山九女峰书房九女峰书房位于泰安市岱岳区东西门村,毗邻神龙大峡谷,东临五岳之首——泰山。基地四面环山,满山乱石如群羊,拥有俯瞰峡谷沟堑、远望山峦诸峰的广阔视野。在北方多岩石裸露的厚重山峦之上,反差性地留一片空灵的白,成为设计最初的设想。设计希望在此建造“一朵悬停于山间的飘浮云絮”,回应泰山云海的波澜壮阔。九峰乡村会客厅九峰村位于福州的“后花园”北峰之上,四面环山,中有溪流,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村中有很多老房子,于是,经过沟通和协商,他们愿意把不好住的老宅出租,利用这间已经多处变形的老宅子为九峰村建设一座乡村客厅。整个改造的核心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大体量的“会客厅”,能够接待来客、开会、培训或者喝茶小聚。太行村公共生活空间太行村位于秦巴山脉,风景宜人。随着游客数量的增长,当地政府希望建设一处可供本地村民和外地游客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为增强场地的公共性,基于聚会、用餐、住宿等业态,进行如下操作:保

  留民居主要起居空间;拆除多余构筑物;增加多功能空间;组织新的路径连接几处院落,将几处民居整合为一簇半围合的聚落。

  油茶工坊-浙江松阳横樟村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村庄历史悠久,村口闲置的油茶工坊位于路边下沉场地,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且已荒废多年。项目保留主体建筑和室内的木制设备,空间向外扩张,在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室外的休闲凉亭提供了面向山涧的观景平台。计家墩-村民中心改造-江苏计家墩村位于富饶的江苏昆山,是个八十年代盖起来的村子,四周都是稻田,有两三条水道穿村而过,行走其间是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设计任务是位于村口的村委大楼的改造和加建,让它成为未来“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前洋农夫集市-福建前洋村农夫集市位于前洋村入口,紧邻国道,是前洋与外界沟通的门户,也是村里人走出乡村的第一站。建筑利用山边两座废旧的老宅改造而成,两栋老房子修旧如旧,木梁青瓦,完全保持了这里原有的风貌。陈溪乡邻中心-浙江浙江的小村庄暨家寨,其入口有一片开阔的石头广场,后面的屋檐轻轻地浮现在群山和广场之间。设计从周围的群山出发,把建筑和更大的村落结构和自然结构联系了起来。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景观厕所-广东

  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景观厕所位于著名的华侨之乡,碉楼之乡开平市中部,设计选址在祖宅村旧公厕原址,将旧公厕拆除后的旧材料进行重新利用,完成了旧公厕和旧材料的双重新生。

  贵州桐梓官仓村民活动中心-贵州官仓地处贵州境内大娄山、仙人山生态圈之中,山脉层峦叠嶂、民居绿瓦连绵。根据地域特色,项目采用“大屋檐、灰空间”等黔地建筑元素,同基地周围场所保持连续性,打造一个可以自由渗透景观、感知文化精神的真实流动空间体系,赋予村落建筑新风貌。川西林盘-成都“天府新兴·和盛田园东方”是一次基于田园场景中的新田园主义哲学的空间实验。川西林盘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乡村人居聚落,规划后的项目,不仅带给村民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可能,还给村民整理出了更多的生活、生产使用空间和面积。鄂州市徐家桥武昌鱼小镇游船码头游船码头主要是游客集散、休息、土特产展示等功能,一般设计容量约为200人以内。因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的发展,在梁子湖沿岸会有一定数量的相似规模体量的游船码头建设。基于这一点考虑,设计尝试建筑模块组合和一定程度的装配式建造。基本模块为大厅、一个连廊和码头平台。可以适应不同的位置和周边环境进行组合。南院,南宁三甲屯南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顾名思义南方的院子。南院的诞生始于三甲屯的美丽乡村改造工程,这

  座老房原是一栋私人住宅,土砖墙斑驳不堪,局部已经坍塌,内部空间逼仄而且幽暗。设计策略上建筑师采用一老一新的模式:将老房子完整改造,并在边上的空地上建造一个新的开放式建筑。

  雷励贵州大项目活动营地项目坐落于县道与村路交接处的狭长台地上,远景群山连绵。这是一个驻点乡村的青少年公益营地,旨在探索青少年活动营地与乡村建设的结合模式。本项目以设计方案吸引企业捐助,由公益伙伴与本地工匠共同建造。建成后定期举办青少年公益活动,为青少年成长和乡村发展持续赋能。唐堡书院-村民公共活动中心项目坐落于陈堡镇唐庄村,地处江苏省兴化市,古称昭阳又名楚水。设计师为重新诠释这一中国田园山水画般诗意的诉求,实现让建筑真正意义上的融入自然,保持村庄特有标志与肌理,将唐堡村内“村落”与“水田”两种物质空间形态被提炼、置入到村民生活之中。乡邻交流、活动、学习、休闲等社区活动在此发生。高步书屋高步书屋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的高步村。这座小型图书馆,称它为高步书屋,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希望高步村里这群热爱自由又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能在书屋里玩耍、学习。书屋的设计由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从远古保存至今的“干栏式”建筑为起点,应不同空间、功能和形态的需要重新组织结构。云阳四方井服务建筑

  云阳,作为一个因三峡建设而重新选址重建的移民新城,城市与水岸的关系,是长久讨论的话题。2015年云阳市政府开展了云阳县城库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四方井服务建筑采用传统建筑的梁柱体系,并因循现代结构力学对梁柱的比例关系进行了调整。在建筑的材料选择上,设计以传统的木材和青砖为主,局部采用金属,玻璃及陶瓦等现代材料。

  武隆·懒坝美术馆懒坝美术馆是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设计的主展示场馆。作为整个展览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建筑,其本身即是一件大地艺术作品。为了回应大地艺术的主旨,建筑师设计了一个椭圆环形主展厅,由入口接待、员工办公、商店和特别展示等4个功能体块将其托起,并利用山势消解掉首层的体量感。安吉县小学警务室山川乡,群山环抱,位于中国湖州市安吉县的最南端。设计团队在当地中心小学门口设计了一个警务室,同时作为其温泉景区的入口节点。从材料上寻求色彩对比成为实现这一意图的契机。红色是具有感染力的色彩,红色陶砖作为屋面,红色钢制幕墙体系作为表皮,红色水磨石作为地面,这一系列差异的红,让红色超越色彩,与远处的青山呼应。陕北窑洞村枣园驿站随着近代黄河水运交通的没落,陕北曾经辉煌的窑洞村落沦为偏远之境,凋敝落寞。沿路“驿站”的设计不仅为道路交通提供便利,

  更将成为老村对外的“触角”以及城乡生活的“聚集地”。从政府层面看,沿路“驿站”的建设初衷为沿黄公路村落的交通旅游服务配套,包含停车场、店铺、公共卫生间三种基本功能。

  安仁华侨城南岸美村老酒坊改造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位于大邑县清源村,建筑原为废弃的酒坊。设计团队提出“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通过老酒坊改造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探索安仁特色乡村振兴路径。设计将项目定位为乡村客厅,如何通过设计在原有建筑中引入展陈、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成为改造关注的重点。张家界星之营地服务中心星之营地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琵琶溪片区内一处山坡丘陵地带内,功能是一处帐篷宿营,野外拓展、户外活动的基地,服务中心就是为此基地的各项活动提供基本的服务和配套功能。诸如帐篷营地的洗浴,简餐茶点,户外活动的培训以及户外设施的贮藏等,功能要求十分简单。

篇三: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以乡村美学赋能乡村振兴

  作者:苏枫来源:《小康》2022年第09期

  壬寅初春,首届大学生乡村振兴(阳泉)建筑设计大赛在阳泉市举办。大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阳泉市委人才办共同主办,以该市“三区两县”为赛点,聚焦闲置乡村建筑与文旅资源进行设计。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的133所高校的367支队伍1168人报名参赛,收到有效参赛作品177件。大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经过集中考查、线上评审、现场答辩等环节激烈比拼,共有6部作品获奖。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贺紫瑶、石泽元团队为平定县下董寨村设计的作品“岩上檐下餐厅”获得大赛一等奖。大赛历时近三个月,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导向设置赛题,以竞赛反哺产业,引导众多建筑学子“真题真做”,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共同建构出了阳泉招才、引才、聚才的乡土新模式。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何崴,是最早进入到中国这一轮新乡建实践中的建筑师。最近几年,他主导的著名乡村建筑案例有山西沁源韩洪沟老村复兴计划、山东威海石窝剧场等。“8年的时间里,一方面我们在不断思考,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时代推着我们往前走。就我自己来讲,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正好赶上国家的大政策,所以获得了很多机会。在2013年和2014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乡建会是这么火的一件事。”在这条路上,何崴在思考:乡村建筑和城市建筑到底有没有区别?“一方面我有时候觉得是有乡村建筑学的,它和城市建筑学或者当下我们的城市建筑学是有区别的,包括对于材料的使用和对于理念的认知。另一方面其实我们又会自我否定,我们特

  别不愿意被人定义为‘乡村建筑师’,我觉得这个其实是自我悖论,但是这可能也是我们不断努力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希望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希望也能够在其他的建筑设计领域有所建树。”

  何崴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到一个方法,至今还在延续:故意不把施工图画全。“有一个‘532’的方法,就是50%看图纸,30%建筑师到现场去调,20%留给当地的工人去自由发挥。”

  “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保证了审美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留出20%为当地人的自由发挥。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以我们的经验,大部分情况它会给你带来惊喜。当然有的时候也可能会给你带来灾难。但是如果你把身段放得柔软一点,这种自发的、有点像匿名建设或者自发建设的方式,其实是一种真实的表达。不要低估当地工匠的智慧和审美。我们现在也试图这么做,不是把所有的东西控制到100%。在乡村里,如果建筑师想充当一个英雄,想把所有东西都控制到100%,其实就失去了乡村建筑的魅力。”

  从空间和文化入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产业园区研究中心主任廉毅锐对于乡村建设的两点主要思考是:乡建的目标是什么?乡建的办法是什么?

  产业如何与乡建相结合,一直是廉毅锐的主要工作目标。“我希望能够在这一轮新乡建中,把建筑作为产业的载体,逐渐让产业在乡村中兴盛。”

  廉毅锐把文化当作是空间的一个“轻快灵”的设计方向,希望借由文化、人文的振兴,把产业的复兴带到乡村。

  在文化的抓手里,他选择了公共空间。

  琴泉村是山西的一个村庄,这条轴线从村口的一个牌坊延伸到村委会和卫生所的一个小房子,上面写着“琴泉”两个大字。廉毅锐并没有按照常规对村委会前的小广场做地形整顿,而是做了一些艺术装置来重塑空间的气质。这就是“大鱼”。

  “大鱼”其实是写有“琴泉”两个字的村委会。大鱼的图腾是来自于这个村的琴泉真人——骑着这条传说中的黄河大鲤鱼跳龙门的半神。村民很有自豪感,但是一直无法传达,更别提在手机上进行传播。所以设计师用一个完全现代的图谱,用3万块亚克力片重构了一条鱼,改造了村委会的立面。

  村委会二层楼用镀锌铁丝网进行了围拢,然后从网站上购买了3万块“鳞片”,每个鳞片都有个环,并发动村主任带领村民按照编号对亚克力片进行悬挂,一共用了10万块钱改造而成的。更值得一提的是,鳞片是半透明的,不仅把村委会的西晒问题解决了,还非常通风。

  这个逻辑比单独做一个幕墙的优势在于——第一便宜,第二它可以更换。

  廉毅锐在制作这条鱼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样一个波普艺术的鱼的图形会不会被村民接受。它被艺术接受,但当地的老百姓会怎么看?这需要时间的考验。

  “我跟村主任说,不要担心,如果村民不喜欢,我们可以再做另一幅图,3万块钱可以给你更换一个图谱。但是还好,事实证明村民还是很喜欢鱼这个吉祥物的。虽然他们没有更换,但是我们保留了这种可更换的途径,这对于乡村来说是最重要的。”

  村主任带领村民们,搭了梯子,这一工程就完成了。挂上去的亚克力片是不固定的,可以随风摆动,风大的时候还会响起哗啦哗啦的声音。

  配合这条大鱼,周围还做了景观墙面的绘画。这些绘画一部分是中央美院的老师同学完成的,另一部分就直接请这些村民来做,也让他们来定自己想要画什么。所以最终的呈现特别有趣,墙上出现了黑猫警长、葫芦娃、财神……很多主题。

  有意思的是,有一面矮墙正好在一户村民的院门口,起初他对于在家门前画东西是比较抗拒的,但当他发现画师在他家门前画了个寿星,村民就突然变得特别热情,每天给画师端茶倒水,下雨了还帮他收画具。

  可见,一个民间喜欢的形象,可能远远比建筑师另外臆造出来的东西更讨他们喜欢。

  琴泉村这条大鱼做好以后,产业发展了吗?令人兴奋的是,大鱼做好以后,一年之内,在村后的空地上就开始做起了旅游产业,村民们挣到了不少钱。这里的旅游产业其实并不高端,就是类似滑草、塑料滑梯等等,色彩也是完全结合了大鱼的色彩。

  “这就是我说的保障与托底、细水长流,希望用这个物质载体延续产业的发展。这个小空间也是用‘轻快灵’的方式来进行,既有时间,又投资小。如果发现跟产业适合,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建造;如果发现跟产业不适合,我们可能会很快转身。”

  改造完几年后很有趣的是,在郊区的镇子里出现了几支乐队,他们想要承包废弃的工厂,来做他们摇滚乐的基地,还有婚纱摄影的基地。

  所以,廉毅锐觉得乡村振兴的设计目标可以解析,然后分步走:“首先,用文化建立信心,通过载体,重塑一个公共空间来增加人气。第二步,改变风貌和旅游,由当地人自发、自组织地进行开展。开展什么规模、开展什么类型,他们都有自己的方式。在旅游产业之后还会不会有别的产业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在做完大鱼之后,后面的房子墙上也被画上了两条鱼。“当时我们在做大鱼的时候,那个房子还没有盖好,建成了以后那户村民也要画两条鱼,向大鱼致敬。但是他们没有找到好的画工,就在村里自己找画匠画完了。我去了之后,村主任跟我说实在抱歉,那两条鱼画得像鲇

  鱼。但是我一点儿也没有介意,我觉得非常愉快,因为他们自发选择了继续维持鱼这个符号,要用这个方式把村貌给统一振兴起来。所以,是鲇鱼还是鲤鱼,这并不重要。”

  廉毅锐第二次再去的时候,看得出村主任很高兴——因为他在五一和国庆都赚到了钱。

  所以,以社会效益为主,能够创造村民细水长流的稳定生活。而用“轻快灵”的投入换来细水长流的收益,这是廉毅锐对于目前这个阶段“乡村建设能起到什么作用”的自我说服。

  为什么要用这么强烈的一个图案?是因为乡建形象的影像性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易传播的。建筑以前一直都是“当其无,有室之用”,是一个三维的空间价值。但是,当我们现在的传播速度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建筑的功能,是不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除了“当其无,有室之用”的空间功能之外,人们对建筑的影像性和传播性是不是比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赋予了更多的希望?

  廉毅锐发现,村里有大量的村民去拍短视频。“我希望这些视频能够传播到琴泉村的乡镇县,传播给全国各地出去打工的老乡们。在一个已经失去主体的熟人社会,重新把他们全都拉回到物理空间、重建这个熟人社会的想法恐怕是不现实的。我希望至少能够在网络上,不管人在哪里,心都可以通过影像的传播,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在“第二届东钱湖教育论坛”带来了《当代建筑的人文美学》演讲:“在物质过剩的今天,当代乡村建筑呈现出一个新的转向,也就是更加重视这种凡俗的、人性的以及社会性的综合表现。当代建筑的价值观的转换,从追求一种绝对的、完美的神性秩序向人间诗意转换;当代建筑的标准的转移,从一个完美秩序的追求,转向一种非完美的、非标准的人性秩序的表达;当代建筑的目标的转移,从单纯追求物质性的表达,朝追求人文化育、整个社会综合状态、综合活力的那种呈现进行转向。”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建筑评论家、《世界建筑》杂志副主编、首届大学生乡村振兴(阳泉)建筑设计大赛的学术主席,周榕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乡村建筑的美学实践。

  在中国超速城市化进程最迅猛的年代,城乡差别被急剧放大,乡村成为被年轻人厌弃和遗忘的角落,中国乡村的衰落似乎成为无可挽回的时代趋势。但是最近几年来,周榕逐渐发现,这一趋势正在被悄然扭转。随着高速城市化进程趋于平缓,城市的内卷化竞争日趋激烈,城市留给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机会空间也日益逼仄,乡村逐渐重新成为被年轻一代关注和期许之地。而互联网的崛起与发达,极大填补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也极大降低了年輕人走近乡村、回归乡村、扎根乡村的机会门槛。国家层面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以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和提升,更日益激发出广大青年人投身乡村建设的巨大热情。中国乡村的广阔天地,正期待当代中国青年的大有作为。

  周榕认为,过去十年新乡建运动的蓬勃发展,实际上与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崛起是紧密同步的。互联网打破了物理世界中难以逾越的城乡空间壁垒,让乡村“采购”城市里的优质建筑师成为可能并变得日益普及。对于新乡建来说,城乡间的思想流动,远比城乡间的物质流动重要得多。

  他说:“如果乡村不关注现实,而关注虚构的过去,就会使得我们关于乡村建设的想象力被压缩。只有采用基于‘当下’的、不同于基于过去的传统乡村的‘第三维组织’方式,才能比较彻底地破除‘乡’和‘计’的概念禁锢,让乡建的想象力、生动性和适应力进入更为辽阔的创造空间。”

篇四: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村景观设计05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将劢态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来设计使埋没于偏进贫困地区达数十年之久的城头山遗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丌仅保护了古城遗址的完整性不真实性而且还将其发展成为了具有旅游休闲价值的参观和体验区

  ...

  乡村振兴10个案例解析,如何做?

  2018-04-10至道空间

  来源:景观中国网(ID:LACweb)

  乡村建筑设计

  01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外迁居民,并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设计试图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点,还原空间原型,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形成带有公z

  ...共院落的规模组团,与传统行列式布局相比,在土地节约性、庭院空间的层次性和私密性上都有显著提升。

  02

  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

  地块位于安吉山川乡船村主干道边,紧邻溪水,建筑原始状态很差,屋面瓦、墙体基本报废,只有几根红砖柱和木屋架尚能加固使用。设计师在大空间中尽量多的设置天窗,使风景最大化的映入室内,也尽可能减少对周边民宅的干扰。施工中大量使用就地取材的乡土材料,门窗由村里的老工匠制作。

  z

  ...

  03

  莫干山大乐之野庾村民宿

  民宿位于浙江莫干山镇庾村国营时期蚕种厂的西侧,旧有的建筑散落在场地上,有些已破旧坍塌,树木填充了村落肌理的剩余空间。设计采取风景内化的策略,不仅是建立对于不利外部的防御性,反之也让被渗透的内部成为景观中一部分。同时民宿也为小镇提供了可共享的公共空间造就了公共区与民宿之间特殊的流线关系,和多样的游走体验。

  04

  木兰围场

  z

  ...

  自古以来的建筑形象功能就与符号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案建造场所是一片大草原,如何的建筑才能不违和的融入场所呢?我们试图从蒙古包中寻求灵感,其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却是草原的图腾。我们以传统的蒙古包为母题,从平面,立面到装饰纹样,向传统精神致敬。

  乡村景观设计05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z

  ...项目将动态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景观体验来设计,使埋没于偏远贫困地区达数十年之久的城头山遗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不仅保护了古城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而且还将其发展成为了具有旅游休闲价值的参观和体验区。作品展示了景观设计是如何将一个湮没无闻的考古遗址转变为一个能给当地发展带来效益的集教育性、娱乐性、生产性及经济性于一体的文化游览区。

  06

  乙未园环境教育主题儿童乐园

  z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尾料、废料,以及拆除卸的旧物,大量堆积于场地中。设计师决定用这些来“拼凑”儿童乐园,空间上满足乡村儿童活动的需求,材料和施工则注重低成本、低技术建设,更深远的意义则是我们对于儿童环境教育的考虑。

  07

  广州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

  z

  ...原场地空间局促单调,缺少活动及休憩设施,常年积水,影响周围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由于沿用建设城市的惯性思路,地面过度硬化,忽视必要的生态措施,使自然生态的乡村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设计以水为切入点,针对场地问题,试图塑造亲切闲逸的邻水活动空间,重拾岭南乡村以水叙事的传统,探索乡村公共活动与生态景观的融合。

  乡村整体营造

  08

  西溪南村望山生活

  西溪南村这个号称徽州文化最为丰富的古村落,几年前已经凋蔽不堪,大量古民居坍塌弃用。“望山生活”与西溪南镇政府及乡民,通过合约的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共同管理遗产村落的机制审查村级规划,在修补旧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民宿、开办文化创z

  ...意活动等,并用“拼贴”方式,规划新乡村民居和服务设施,从而保护并激活乡村文化遗产。

  09

  上坪古村复兴计划上坪古村是历史文化名村,设计团队在保护的前提下,挑选了村庄中若干闲置的小型农业设施用房,如猪圈、牛棚、杂物间、闲置粮仓等进行改造设计。植入新的业态,补足古村落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为村庄提供新的产业平台,并强调建筑的当代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z

  ...

  10

  山东凤凰措再生营造凤凰措是一场空心村再生实践,整体定位为乡村艺术区,包括民宿酒店和艺术家工作室,设有林中美术馆、水上剧场、山顶教堂、山畔禅苑、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以及茶室、咖啡厅、餐厅、儿童公社等休闲空间,并保留一个区域打造为老房子博物馆。

  z

  ...声明:我们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bobby477,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并致歉。

  z

篇五: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最新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意义重大而深远。围绕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借助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高铁新城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街道高点定位、率先行动,全力将**片区打造成乡村振兴计划示范区,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区前列。

  一、**片区基本情况

  **片区位于**街道东北部,紧邻高铁新城片区,西依浞河,南靠禹王街,共辖7村,其中核心区占地5800亩,辖大埠、吴家埠3村,土地基本完成流转,现有存量建设用地220亩。**村共有156户,454口人,村内有耕地863亩,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主要种植蔬菜、花卉苗木等,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左右。近年来,该片区以**村为核心,突出党建引领,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完善配套基础,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社区化的基础条件。

  二、**片区特色优势

  一是党建引领经济作用凸显。**社区作为全区党建示范点之一,数次代表我区迎接国家和省市的党建检查;

  突出党建引领,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村对标学习莱州市南关村学习公司化运营模式,采取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众诚汇鑫实业发展公司,走出了探索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步。

  二是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投资450万元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使用,服务中心内综合服务大厅、卫生室、警务室、计生室、活动广场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配套建设了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等;

  **村已全部完成村改,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汇源路、汇鑫路两条主要道路重新铺设完毕;天燃气管道已接通**村安置区;日处理能力400方的污水处理厂已完工投入使用,经处理的中水一部分经地下管网流入小区旁边的浞河,另一部分流入小区周边的绿化带,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三是产业基础已经具备。近年来片区内先后引进了绿达景观、华裕实业、顺荣蔬菜、农润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引进企业1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康汇源有机蔬菜,占地1000亩,总投资2000多万元,所产蔬菜直供阳光保险总部,有机品牌农业初步形成;总投资1.5亿元的康尔瑞园项目,目前正在办理各项手续,准备开工建设(:最新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整个**片区距离**高铁北站不足3公里,具备了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框架,目前正在进行以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千亩田园综合体的整体规划;同时借助高铁经济大力发展物流业,随着“腾笼换鸟”,今明2年内,共可腾出建设土地700亩。三、**片区经验做法及取得成效一是整个村庄各项资源,突出生态宜居。**村通过**区第一批土地增减挂钩试点,158户居民全部搬迁新居,人均楼房面积58平方米,目前**街

  道的大埠村一期村改工程5.4万平方米楼区已建成,居住小区也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正在加快核心区3个村的迁村并点工作,同时规划建设3.8万平方米的高层住宅小区。为进一步处理社区居民生活污水,修建处理规模为4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站,通过地下管网排放到污水处理站统一进行清洁处理,将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引进特色农业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内360余亩的大棚有机蔬菜,康汇源生态农业,绿达景观、华裕实业、农润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先后进驻,增加村集体收入130万元。去年村里还成立了供应链公司,村集体控股,村民自愿入股,公司当年就盈利80万元。

  三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净化美化乡村环境。**片区投资520万元,对汇源、汇鑫2条主要道路重新整修;

  投资60万元,为居民区接通天然气管道;

  投资600万元,对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全部上档升级;

  今年投资850万元,对片区4个村实施乡村连片治理工程,预计硬化路面8200平方米,粉刷墙面4.5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0余盏等,从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全力打造城乡环卫一体化精品片区。

  一、村基本情况

  **街道农科村位于街道办西首一公里,县道淮三路西侧。全村四个村民小组、社会人口1360人。党员44名,耕地面积1306亩。土地实行有偿流转400亩,主要以青椒种植为主,占全村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行其他产业,增加群众的收入。几年来先后被评为先进党组织,目标考核先进村,被区、市评为文明村。2022-2022年度区

  文明村、2022-2022年**市文明村、2022年**市创建文明村先进村、2022-2022年省级文明村光荣称号、2022年成为**区新农村建设“四星村”。2022年9月被省评为文明村,2022、2022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星村”。

  二、发展创新党建工作载体

  1、抓党建阵地建设。打造五星级村部,便民服务中心,现有面积430平方米,设老年活动室、健身室、图书室、文化娱乐室、服务大厅。集中挂牌、办公,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上墙。响应区组织部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高效打造党建

  “十个一”工程。

  2、评比“五星”党员户。充分调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仲美兰户被评为2022年区“五星”党员户,活动地开展有效提高了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让每一名党员真正认识到我是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要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创业创新能力,认真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村党员学习“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远程教育、专题讲座、走进道德讲堂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增长知识,大大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评判,列出正、负面清单,对照整改,取长补短,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加强。

  三、近些年来村振兴发展变化

  1、道路绿化、亮化工程。两年来共投资28万元,结合环境治理对赵庄组、杨庄组、村四级路进行了绿化、亮化。方便了群众的晚间出行,美化环境,拉近城乡距离。经过几年的努力,所有庄、组与主干道硬化率达到95%,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2、生态环境治理。投入30万元对全村所有庄、组进行了综合治理,实行长效保洁,村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上级部门考核、督查中均达优秀等次。

  4、扶贫帮扶工作。村共有建档立卡户47户103人,通过结对帮扶,落实合适工作等措施,目前已有4户脱贫,通过产业扶持、技术扶持,到2022年一定能够全面脱贫。

  四、集体经济项目和村居特色产业

  1、集体经济增收。近两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动脑子、想办法,新建十间门面房对外招租,年收入达4万余元。村集体先后引进了“华恒包装”、“南辰机械”、“先达液压有限公司”、“兴业铸造有限公司”、“汇力液压有限公司”、“**浩邦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农科村,解决了上百口村民的就业问题,有力解决了村集体办事难问题。2022年8月,在原袁集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功引进了昊瑞物流有限公司,使得村可用财力达40万元,现有14家中小企业入驻村。5家总部经济,使得村可持续集体经济达70万元。

  2、发挥村内水资源优势。利用70亩地取土,利用1-2年时间大力打造以生态养殖、休闲垂钓、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民致富,集体征收,为美丽乡村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区**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殷切嘱托为动力,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积极探索“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发展、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乡287户贫困户获得产业发展扶持,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户均年增收6000元;

  同时,对接外乡贫困户196户,保证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4500元。

  聚焦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强起来

  为了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聚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旗、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造血”的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寻求自我脱贫之路,成功探索出一条“党建+产业+就业+贫困户”的新模式。

  为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示范带动作用,**乡将乡村优秀创业人才纳入村两委班子,通过搅动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推动基层党员带头创新创业。

  **村党支部书记左先进创办了先进家庭农场,主营苗木、果树,吸纳贫困户15户;

  江背村委会主任陆早平创办了科湖蔬菜产业合作社,主营蔬菜种植,对接贫困户26户;

  塘井村党支部书记何太平创办了平岭果树专业合作社,对接贫困户18户,主营果树种植……这些乡村能人在加入村两委班子后,把发展自

  身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工资、年底分红等形式,把贫困户吸收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江背村委会妇女主任张单英,更是获得“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建富兴农专业合作社,主营中药材、水稻种植,对接贫困户30户。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乡创业激情不断涌动,全乡8个村委会,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成功带动全乡农业发展强起来了。2022年,全乡共新增优秀贫困户创业代表5户,他们自主脱贫的典型事迹,被**乡树立为贫困户脱贫的“榜样人物”,在全乡大力宣传,推广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秀美田园,推动乡村旅游旺起来

  山上的花儿盛开,大棚里小樱桃正红,水面上碧波荡漾……走进**县**乡**村的“**小镇”,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最新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今年初,“**小镇”被评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区,平常时每天都有3000多人前来参观,周末时有5000多人。“**小镇”的落户,让**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让昔日荒山变景区,更可喜的是,增收无门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了。今年54岁的**村管溪村小组村民陈年荣说:“我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俩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在基地做些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收入100多块,生活有了保障,我感觉很幸福。”**小镇项目扶贫基地直接带动了**村50多位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

  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近年来,**乡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围绕青山绿水、生态田园、美丽乡村三大核心资源,

  依托**小镇、九莲山庄、一龙龙虾、沁家园菊花等生态旅游景区和企业,重点发展“生态田园休闲观光、自然山水养生度假”主题旅游产品,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树立“诗画田园,秀美**”的总体形象,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创新创业,拉动贫困农民富起来

  在现代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乡双祥葡萄专业合作社、圣丰水稻专业合作社、先进家庭农场、科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脱贫攻坚的又一生力军。

  泰昌农业合作社以种植芦笋、吊瓜、葡萄、有机稻种植等主,常年聘用专业管理人才20余人,带动就业100余人,2022年主营业务纯收入50万元。合作社通过公司+农户形式,400余户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种植吊瓜、葡萄、蔬菜等,采取“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使农户减少了市场风险。2022年,户均收入1.6万多元,其中贫困户8户。沁家园菊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同时将菊花、山水、果园等结合起来,充实旅游项目,打造以菊花为特色的集菊园赏花、花茶制作、菊园品茶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企业和100户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在保底的情况下对农产品进行收购。

  与此同时,**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优势,重点打造8个扶贫车间,吸纳有劳动能力的精准扶贫对象85人,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张国太是**乡**村委会人,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三个小孩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现在,夫妻俩受聘于泰昌农业合作社,在区域从事果蔬种植及基础设施维护,每月增收近5000元。因为扶贫车间送来的工作岗位,张国太在2022年成功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乡各农业合作社表现抢眼,不仅对接了本乡绝大多数贫困户,带领本乡人民脱贫致富,还对接了本县其他5个乡镇、2个场的贫困户。

  绿水青山美如画,**人民致富忙。近年来,**乡通过抓产业、促创新、美环境,一系列成效显著的举措在红土地上扎根、萌芽、蓬勃生长。农业强起来了!农村美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乡在产业脱贫的道路上越走越欢畅,**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自信,**大地离着乡村振兴的梦想越来越接近……

篇六: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石淙头村为例

  梁震霄;王骏【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落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点.以山西泽州县石淙头村为例,从村落形态格局、传统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分析石淙头村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在\"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下,从文化传承、环境宜居、功能更新3个方面促进石淙头村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名村的振兴.【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58)013【总页数】6页(P146-150,155)【关键词】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村;\"乡村旅游+\";保护与发展;石淙头村【作者】梁震霄;王骏【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山东青岛266109;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烟台2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40.32

  土地是有生命的,村落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

  文化和乡土民俗,同时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构筑了各种人居聚落的安全模式,是大地景观生命的元素和节点[1]。乡村独有的田园景观、生存方式和文化意境是中国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互补型魅力空间、差别化人居环境[2]。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根基,是历史信息的真实记载[3]。近年来,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发展与建设。十八大政府报告中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对“三农”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乡村旅游+”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路径。在当前乡村建设过程中,某些乡村缺少正确的方向和指导,盲目转型发展,村落原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不可恢复的村落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消失,成为一种遗憾,加之产业发展不符合地方实际,仍需要政府长期辅助发展。因此,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石淙头村为例,探索在“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下,从文化传承、环境宜居与功能更新3个方面构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1石淙头村发展现状石淙头村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西南部,是地处陕、晋、豫三省交界的古村落,其村界为“三线合一”,即西为阳城县北留镇与泽州县的边界,东部与南部分别为周村镇与李寨乡的边界、石淙头村与川河村的分界线,距山西省晋城市西南38km,是沁水河边的系列古民居之一(图1)。该村是古时晋城通往河南、晋南、陕西的必经之路和交通要冲,太行古道上的交通要塞;明清时期商贾云集,贸易昌盛,是向京城运送丝绸的必经之路,并设有官家驿站,是一个跨区域的文化贸易中心。2009年石淙头古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荣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图1石淙头村区位图1.1村落形态格局

  石淙头村村落历史久远,因周围有十座小山都到此断头,为十终头,后窜写为石淙头。根据《凤台县志》、村内存留碑文及古建筑等推断,其历史可上溯至元末,明初已具规模。现村域范围是1949年前所形成的、现存历史建筑及其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东起东门、西至大庙、北到龙山山脊线、南至长河北岸,面积6.9hm2。石淙头古村气候适宜居住,村落依山面水,三面环水,四面环山,负阴抱阳,形成“一村、一水、四山”的山环水绕聚落空间形态(图2)。“一村”指石淙头村;“一河”指由东向西的村前长河;“四山”指四面环山,东有鱼山,西有猪山,北靠龙山,南面凤山。另外,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石淙头古村形成了街巷结构和空间肌理清晰合理的“一横、一纵、三组团”格局(图3)。“一纵一横”的视线通廊,即以潘家后花园、小庙、观音庙为主的隐形南北向通廊,以影壁街、潘家街、王家街为主的显性东西向通廊。潘家、王家、樊家居住建筑与不同的拱门形式组成3个聚落组团,分别为上下宫建筑群、下院建筑群、影壁院建筑群。除此之外,宗教建筑、遗址与老龙汶共同构成了石淙头村的独特风貌和山、水、村落一体的特色村落形态格局。图2石淙头村山水格局图3村落形态格局演变1.2传统建筑特色石淙头村现存历史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共存完整院落16处,建筑面积1.27hm2,占地约5.5hm2。为解决高差问题,采用将底层作窑洞、正房或利用连续台阶的方式,构成依山势而建的居住院落建筑群,即上下宫建筑群(上宫上院、下宫上院、上西院、西头院、上圪堂、里头院及其偏院)、下院建筑群(下院、上头院、后头院、东头院、公底院及其偏院)、影壁院建筑群(影壁院、街花院、圪联院以及其偏院)、宗教建筑(观音庙、大庙、小庙)和遗址(屯兵寨遗址、大王庙遗址),赋予空间合理的使用功能和多样的建筑变化,展示了修建者非凡的智慧。

  建筑材料应用砖、木、石、土等多种当地材料,根据原料特性及功能需要巧妙运用,达到功能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四大八小”形制为主的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紧凑合理、内外交融、安全舒适、空间丰富,间有簸箕院、棋盘院和组合院形制(图4);建筑雕饰精美考究且内容题材丰富,隔扇门窗、楼栏华板、雀替耍头、梁枋窗架等通过谐音、呼应、成对、顾盼等表现手法,用传统的吉祥图案来叙事抒怀,体现古人的生活与精神追求。另外,与建筑一体的其他要素,如石碑、石敢当;炉灶及火炕;转角石、石质排水口、出粪口;高台阶、挡土墙、柱础等构件古朴自然。传统建筑工艺技术及雕刻艺术在精细性、统一性达到了较高价值,孕育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图4石淙头古村建筑形制1.3历史文化环境石淙头村耕读文化渊远、历史文化深厚,经过千百年积淀形成了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环境(图5)。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生活生产用具石碾、石磨、下马石、小磨盘、明式家具等。除此之外,石淙头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如添仓节(小添仓节、老添仓节)、谷神节、石头节;地方乡土曲艺如上党八音会、泽州秧歌、泽州四弦书;特色食品如煎饼、石磨磨面;诗歌传说如陈廷敬的《宿石淙院》、老龙汶传说、南蛮子改风传说;历史名人如周处、梁兴、郭象升、陈廷敬等。同时,村外河流长河河道以及两岸的湿地绿化、长河流经村落西南因河水直落而形成的壮美瀑布景观——白龙吐泻。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构成了石淙头村浓厚的历史文化风貌。图5历史文化环境2石淙头古村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2.1文化特色丧失传统村落患上了文化“失忆症”[4],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活环境改善的需

  求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居民为居住方便在石淙头村东侧兴建住宅群,其建筑为二层单侧过道结构,与古建筑形制不一;小庙前广场西侧建筑采用不锈钢和玻璃制作的落地大窗,严重破坏村落风貌;居住建筑下院建筑群、上下宫建筑群均无人居住和管理,长期废弃;下宫上院、上宫上院经典“四大八小”形制建筑出现开裂、倾斜,面临倒塌的危险;西头院被遗弃多年无人管理,院内杂草丛生,二层多处坍塌、一层岌岌可危。建设和废弃导致了传统空间“场”的概念遗失,古村落格局遭到破坏,传统街巷空间尺度发生改变,虚实关系不再明显。另外,楹联、匾额、横额及精美雕饰、门档、石碾石磨等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破坏遗失严重。因时代发展,传统节日添仓节、谷神节、石头节不再盛行;石磨磨面鲜有人制作食用;上党八音会、泽州秧歌、泽州四弦书等地方乡土曲艺少有机会演奏传唱;老龙汶传说、南蛮子改风传说和历史名人的故事、诗歌淡出人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销声匿迹。2.2人居环境破坏石淙头村的建造与演变时间较为久远,原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由于缺少对乡村的统筹规划,人们为生活便利随意改造村落,在本身不足与后期破坏的双重冲击下,石淙头村人居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石淙头村至周村镇的乡村公路在村外长河沿岸,道路狭窄、地面硬度不够,严重影响村落与外界的联系。为满足村内汽车通行,王家街、影壁街和樊家街采用水泥铺装;潘家街路面损坏严重,铺装石遗失损坏、土地裸露;村内干道与支路、巷路宽度不均匀,破坏了村落传统空间街巷尺度风貌。在古村落绿化中,地面裸露、植被稀少,绿化与村落缺少融合。“四旁”绿化、庭院绿化景观稀少,公共绿化空间基础设施单薄,缺少村落当地的景观特色。村内设施不完善,服务设施仅有2处小卖部、2处公共厕所和1处卫生室(图6)。图6现状空间分析

  2.3经济发展落后由于产业单一、资源利用不充分,石淙头村没有合理高效的产业模式,仍以谷物种植为主,农业结构单一。生产工具主要为牛、耕、锄,生产力落后。产业经济逐年下降,人均耕地面积约0.2hm2,产量较少导致收入微薄;原有的采石场基本消失;畜牧业以养猪、羊为主,但没有形成规模(图7)。经济发展滞缓导致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日益严重。村落现有住户187户,常住人口398人,其中80%的人口外出打工,村中居住人口中50岁以上人口占90%,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村民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图7石淙头村产业分析3石淙头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策略当前村落都面临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的发展需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整合乡村现存资源,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有利于古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焕活乡村发展动力,催生更多新功能与新业态,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基于“乡村旅游+文化”的模式指导,秉承因地制宜并保持个性[5]的核心规划设计理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目标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深入分析村落所面临的问题,对石淙头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图8)。图8石淙头村规划总平面图3.1重视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是由人文与生态直接整合而成[6],石淙头村文化传承要做到保护传统建筑,尊重村落格局,传承民俗特色文化。历史建筑遗产是大家的共同财富和未来发展的文化资本,让建筑遗产重获可用性的同时恢复内在价值成为大家的共识[7]。建筑主要分为保护、改善、整治改造、修缮和保留等方式。要重点保护屯兵寨遗址和大王庙遗址不再被破坏;修缮下院建筑群、上下宫建筑群的木石结构,防止其倾斜塌陷;另外,下宫上院、上宫上院建筑群按照原有“四大八小”形制重

  新建构。恢复部分已消失的文化载体,为继承和弘扬古村落特有的戏曲文化,将位于村落西部入口的宗教建筑大庙重新用来唱戏,其西侧根据地形设计台地景观,并定期举行戏曲表演,真实还原劳动人民在山间地头上演奏的场景,充分感受文化魅力。对影壁街进行商业开发,南部建筑在无法改变其体量造型的前提下,利用富有乡土地域特色的石材和木材改变原建筑表皮,使其符合传统建筑风格;北部影壁街建筑群分别设计为民俗市集、手工作坊、融舍和户外茶座等传承文化特色、发扬民俗文化的商铺(图9)。空间格局上,尊重村落原有生态格局,对点状公共空间进行重修建构,通过石碾、石凳、草编躺椅、树杈秋千等富有当地特色的元素,构建有趣味的小型活动空间,另外,影壁街中部三角地区,搭建攀爬葡萄藤蔓木质廊架,种植旱柳、刺槐等乡土树种,并放置木桌木椅,构成商业街上的停留空间;在重点发掘乡土树种的基础上对线状公共空间进行绿化,强调街巷道路和院落,提高村落绿化程度,如在影壁街各商铺门口种植杏树、旱柳、大叶黄杨和紫叶小檗等;营造面状公共空间,形成中心广场,在广场东南部种植槐树、设置乡土瓜果菜园,广场中心放置粮仓雕塑,东北角通过碎石铺装划分出休息空间,并摆放石碾与木头构架起的桌椅设施,西侧老井重新修缮,让人们可以参与深井汲水,感受乡村生活。图9大庙唱戏-王家街民俗展示-中心广场活动区-影壁商业街设计3.2构建宜居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石淙头村环境宜居要做到规整道路交通,完善公共设施,创造宜居乡村环境。重新规整道路交通,将村北对外道路拓宽,采用沥青对路面进行硬化以减少行车扬起的灰尘,保证古村落与周围村落交通往来便利。将村域交通进行分级规划,沿用影壁街与王家街共440m为村内主干道,最窄处3.5m,道路路面采用传统石面;完善现有支路,将宽度统一为1.2~2.1m,满足人的通行;恢复石淙头村颇有特色的石板巷道,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前提下,保证更换的新材料与原有的材料协调,如采用石块、青石板、浆砌片石路面,进一步整理和塑造

  一般性街巷空间(图10)。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按需设置东、中、西3个停车场。东入口停车场设2个区块,道路南侧主要服务旅游车辆、社会车辆,方便掉头和通行,道路北侧停车场周围有绿植围挡,在不影响村落景观的前提下满足更多车辆的停留,为民宿旅馆、多日游游客提供便利;中心广场东南场地设置少量停车位,在广场入口的南侧马路上设置公交车站点;西入口停车场主要解决西方来车,在人流量过大时缓解东中部停车压力。在公底院西侧耳房设置邮局和自动取款机,将小庙及西侧建筑分别设计为时赏斋(餐饮)和石磨面馆(农事),并扩大广场西侧现有商店的销售物品种类。在村内配置最基本的消防设施和卫生所,构建医疗和消防公共通道,保障居民安全。设置3座厕所(建筑面积50m2),分别位于主入口、村西和中心广场东南侧。加设给排水设施,在村落东部长河北岸兴建污水进化沼气池和集中蓄水池,依托沼气池综合利用设施体系,将沼气用来做饭、照明、取暖,沼液用来灌溉农田,沼渣喂鱼养鸡,污水经净化排入长河(图11)。图10石淙头村道路规划设计图11石淙头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3.3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旅游不仅能为石淙头村保护措施实施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同时也能通过其自身的活动促进、刺激传统乡村景观、文化和环境保护。充分认识乡村自组织的特性,引导其发展,特别是产业的引入,应尊重乡村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并利用原有产业,提高原有产业的附加值[8]。在“乡村旅游+”思想指导下,将村落规划为民俗展示区、本地戏曲文化展示区、民俗体验区、现代商业区、农田文化拓展区、民俗感受区、居民生活区、自然景观体验区、农田种植区和果蔬采摘区等10个区域(图12)。其中,小庙通过锄头、镰刀等传统农耕器材和石磨磨面的场景人物雕塑展示长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影壁街和两边商铺构建休闲商业风情街,如制作草编、木刻、瓦罐、瓦盆的手工作坊,特色黄米面捏糕小

  吃店;民宿旅馆由圪联院和公底院组成,提供不同时日的住宿服务,圪联院内兴建土灶台烧茶做饭,充分展示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公底院则一进院落设置菜园丰富庭院空间,二进院落设置特色的天地姥爷寓意吉祥(图13);大王庙遗址、看河厅遗址、长河生态绿地组成自然景观体验区;在村落西北坡发展种植谷物、水果与养殖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的示范区,利用织补手段将其紧密联系起来,以养殖业饲养的牛羊粪便为果林、农田堆肥,果蔬与农田穿插种植,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农事体验和季相景观。农田种植区主要种植当地粮食作物燕麦、小麦,经济作物芝麻、向日葵;果蔬园种植杏、苹果、柿、西瓜和白菜,远处山林用柏树、松树护土护坡。游客可参与农事体验,在果蔬采摘园体味农事乐趣,构建集旅游观赏、参与体验、文化感知和民俗体味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名村。图12石淙头村业态更新图13公底院民宿体验4结语“礼失,求诸于野”,乡村保护规划需要强调遗产保护的根本性,挖掘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乡村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石淙头村保护发展中的种种弊端,就是保护本源的丢失,即热潮下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全域旅游”的主观价值,抛弃了保护遗产的第一要旨,忽视了乡村及其所在区域自身的发展逻辑,忽视了社会价值[9]。因此,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必须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乡村发展最终需要回归到村落本身的特性,因此需要努力探索适合不同村落的乡村规划模式,如“乡村旅游+”模式等。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引导其文化、环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石淙头村发展的契机之一,应在“乡村旅游+”模式的指导下,首先关注和保护村落原有的传统建筑、村落格局和民俗特色文化;其次规

  整道路交通、完善公共设施、创造宜居乡村环境,追求持续发展;最后以经济发展为目标,挖掘当地特色,更新产业类型,激活村落“造血”功能,寻找适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石淙头村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97-98.[2]周岚.人居环境改善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江苏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4(12):22-23.[3]汤蕾,陈沧杰,姜劲松.苏州西山三个古村落特色空间格局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2):112-116.[4]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冯骥才.保护古村落是当前文化抢救的重中之重[J].政协天地,2009(11):18-19.[6]李娟.新型城镇化视阈下的中国乡村文化及其产业化问题研究[J].学术交流,2014(11):123-128.[6]叶建平,朱雪梅,林垚广.装饰之辩——一则建筑遗产修复改造案例的启示[J].装饰,2018(2):116-119.[7]袁媛,龚本海,艾治国,等.乡村旅游开发视角下的福溪村保护与更新[J].规划师,2016,32(11):134-141.[8]崔曙平,刘海音.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9]张杰.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固旧”与“维新”——兼论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制度解读[J].规划师,2018,34(10):26-31.

篇七: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以山西省应县为例

  杨业奇【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年(卷),期】2019(000)020【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乡村振兴【作者】杨业奇【作者单位】应县农业农村局山西应县037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32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我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存在权责不清、归属不明、利益主体界限不清等问题,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分配与使用产生了阻碍作用。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国家提出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方针政策,颁发了相关文件,这是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一次深刻的革命,它的持续推进,不仅会改变农村地区集体资产的管理方式,也从侧面影响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在农村进行集体资产产权改革是经过党中央一致认定,并且通过的一项决策,这项

  决策可以对农民的股份合作和农村的集体资产股份进行确认,可以通过方案的拟定明确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而且能够明确资产的归属,赋予农民更多的资产使用权,并且促进农村各方面的发展,还可以建立新型的经济运营机制,确保机制的发展符合市场的目标以及农村的发展需求。由此可以看出,这次改革是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次制度性创新。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状2.1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状《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最早提出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有关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明确说明。如果从中央提出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精神算起,可以追溯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本次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将股份制成为公有制,这为推进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也才有了后来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的形成。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农村的建设中,并且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这一项改革,并且将改革内容落到实处,就需要对农村的资产进行核实,并且对农民进行身份认证,还需要量化股权。在进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法律的规定以及区域内的决策进行制度的改革,而且要做好宣传工作,有序开展各项改革活动,才能保证改革方案的顺利进行,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2.2应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应县按照中央、省、市两级要求,12个乡镇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全县298个行政村,截止11月,清产核资完成单位数332个(其中:乡级12个、村级298个、组级22个);清产核资账面总额25499.89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1974.54万元;核实资产总额58928.44万元,其中

  经营性资产总额2777.21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26.22万亩,其中农用地总面积146.36万亩。全县成员确认全部完成,完成村数298个,确认成员252769人;股份量化完成村数298个;全县298个村全部成立起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应县政府根据中央指示和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强对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的指导,以“账目清晰、权益到户、责任有人”为工作执行原则,赋予了农村对集体资产的分配权和占有权,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权利,在现阶段取得了显著效果。3应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3.1广泛宣传,统一认识2017年11月9日,应县召开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在这之后,各个乡镇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本乡镇分别举行了动员大会,让农民认识到这次改革的内容和重点,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改革工作得到了农民的配合,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把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真正实现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3.2清产核资,明确产权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对各个乡镇的集体资产进行了核实、登记,并按照资产的资源性、经营性、公益性分类做好了台账管理,把每一项资产都登记到实处;其次,将所有集体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每个村集体成员,作为其参与集体收益分配的依据;再者,对因资产出售、出租、征地拆迁等资产、资源数量增减情况及时登记完善。3.3尊重民意,界定成员为了更好地尊重村民的意见,体现农村集体资产分配的公平性,应县的各个乡镇都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并且对一些争议事件进行了合理的解决。从2018年开始,应县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再增加,可以通过继承或者是转让的方式,对产权进行处理,而且要严格的按照章程来确认新成员的身份,这一措施充分体现了

  产权制度对民权的尊重。3.4搭建平台,规范交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需要有规范的程序保障,一切交易活动都应合法、规范地进行。2017年12月,应县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所有的集体产权交易活动都须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从县城到乡镇都建有集体产权交易大厅,从而保障了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4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滞后,现有的制度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没有明确的可参照解决的制度规定,也就无法及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一些做法只是停留在书面文件中,在实际中并没有执行,并且,农村集体产权的价格没有合理的定价方式,有的地方是村民说了算,没有专门的价格评估中心,导致出现交易乱象。其次,集体产权交易中心在制度实施中起到的作用不大,有些乡镇甚至没有启用交易中心,私下交易的现象依然存在,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埋下了隐患。最后,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发的利益纠纷问题普遍存在,如外嫁女及其子女、本集体成员农转非、空挂户的利益冲突形成了新的矛盾,在缺少监督力量的情况下,这引发了新的问题,对乡村振兴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5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鉴于应县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了推进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以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平稳运行。一是需要对具有公益性质的资产进行改革,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这项改革内容是一个重点项目。需要量化产权,并且对产权的归属进行确认,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如果群众具有自身的意愿,可以将资产直接量化到集体成员中,

  并且为集体经济和区域内的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二是需要设置集体股份,在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先确认个人股份,并且对集体股和集体股占总股份的比例进行确认,在确认的过程中可以由区域内的组织成员进行讨论,不需要上报给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提取公积金作为发展经费,这样就可以避免对集体股份进行二次分配,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尽快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立法。通过全国人大立法,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市场主体的缴纳税费、政策扶持等问题。四是加强集体经济管理人才及网络经济管理人才,使农村经济突破现有格局,展开新的领域,在大数据时代,实现网络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开辟网络大数据与农村集体经济结合专业,让网络大数据人才流入农村。6结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关乎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一环,在解决农村历史遗留问题的过程中,做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关乎农村经济的未来、农业收益和农民的经济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状况,并结合应县的改革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对具有公益性质的资产进行改革、对集体股和集体股占总股份的比例进行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立法。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将会大大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杨舒鳞.敦化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调查报告[J].吉林农业,2018,(02):62.[2]顾吾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变的实践和探索[J].上海集体经济,2012,(06):12-15.

  [3]徐占平.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强化措施——以绍兴市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19,(03).

篇八: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上纪落村乡村振兴具体案例

  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2、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

  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

  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5、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

  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10、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

  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

  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篇九: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

  制思考—以山西省试点祁县为例

  摘要:2015年,住建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确立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及主导地位。2016年山西省明确了祁县等11个县(市)进行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本文选取了住建部推荐的优秀规划案例《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探讨了规划编制中的难点和创新方法,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村振兴规划试点编制难点方法创新

  2017年中央三农《一号文件》提到,“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此山西省2016年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祁县等11个县区为试点进行创新乡村规划编制方法,建立以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主导的乡村规划体系的探索。

  1.祁县地域特色

  1.1分水岭式的空间特征

  祁县境内地形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依次由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为阶梯形地貌。以丘陵为分界线,县域各类空间要素在不同分区呈现巨大的差异。

  祁县乡村人口及服务设施分布以丘陵区为界,北侧平川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大、人口流出率低,设施配置较为完备。南侧山区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少、人口流出率高、老龄化程度很高,除乡镇所在地外,没有任何公共服务设施。全县乡村老年人口数分布与老龄化程度分布呈现空间错位的状态。

  县域内耕地多数分布于平川地区,山区以林草地为主。平川区丘陵区所占耕地为全县耕地的87%,山区占全县林地、草地的81%。祁县现状村庄建设用地以

  及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平川区。平川区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是丘陵区的7倍,山区的14倍。

  图1‑1县域农村人口用地及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1.2把握分区核心,实施差异化策略祁县在人口、用地、设施等方面都呈现出分水岭式的空间分布特征。这其中地形分区对差异化的空间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规划编制中则试图分析总结了不同分区的特点,把握分区的核心特征,针对不同分区实施差异化的规划策略。进而影响分区体系、风貌分区、市政基础设施分区等不同的分区规划策略。1.

  规划编制难点及创新思路

  2.1统一的多规合一GIS平台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覆盖面广,牵涉到国土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各类城乡规划、专项规划等等,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中建立一个统一的多部门协作的多规合一平台成果,是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重要试点意义。运用GIS平台综合祁县各类数据统计,结合县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综合分析。

  2.2垂直的县域空间分区规划

  结合地形和县域空间特征划定空间分区。祁县乡村建设情况、农村产业发展与县域地形密切相关,因此分区体系规划按照地形进行一级分区划分。同时根据相应的经济发展、产业特色和村庄分类特征进行二级分区划分。

  结合空间分区确定不同分区的村庄建设用地增减量。祁县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分布主要为平川区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山区丘陵建设用地总量减少。

  结合空间分区确定不同分区的县域村庄市政工程建设方式。每个一类市政设施分区内将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

  结合空间分区确定不同分区的村庄风貌类型。规划将村庄风貌分区与分区体系规划相衔接。同时将分区划定为面,公路与河道景观为线,祁县境内丰富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点,共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村庄风貌规划策略。

  2.3多维度的村庄生活圈构建

  乡村的公共服务不应以行政等级来配置,建立以人为基础的生活圈理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1因此在村庄生活圈的构建上,利用对于村民生活的深度了解,进行接地气并尊重传统的生活圈规划。根据各村人口预测、医疗设施、养老设施、教育设施、商业活动频率及公共交通覆盖范围,运用GIS加权计算,同时结合乡村居民实际生活习惯,确定理想化的生活圈。根据县域内地形、交通条件、和自然水系等重要影响因素修订,得出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活圈。

  图2‑1农村生活圈构建技术路径及校核模式

  3.结语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名称来看,在“县域”关注“乡村建设”,本身就界定了这个规划的广度和深度:既要保证覆盖县级区域的宏观视角,又有深入到建设实施层面的微观触觉。这几个方面的要求促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编制指引尚不清晰、编制目标不十分明确、编制方法未有规范的局限又进一步放大了工作推进的困难。2因此在规划中应当不拘泥于传统的编制方法。应当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规划思路、策略和方法上的创新。

  1[]蔡立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J].小城镇建设,2016(01):22-24.

  2[]蒋万芳,袁南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编制方法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06):33-39+52.

篇十: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22乡村振兴怎么干?十大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

  以下十大案例作为国内著名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他们究竟赢在哪儿?

  1、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2、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袁家村是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下辖村。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3、以“泰山村”为代表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泰山村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西南6公里,与新密搭界。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确立了“以孝治村、生态富村、文化强村、旅游活村、实干兴村”的发展思路。

  4、以“中郝峪”为代表的“综合发展模式”中郝峪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博山大山深处,距城区40多公里。该村践行的“三变”模式得到全国各地乡村的认可,即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5、以“竹泉村”为代表的“外部资金撬动模式”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在开发之初,竹泉村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竹泉村围绕“山、竹、泉”做文章,以沂蒙原生态古村和沂蒙山乡民俗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

  景区、农家风情兼备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以“竹泉模式”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进行曲。

  6、以“乌村”为代表的“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乌村位于乌镇西栅历史街区北侧500米,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借鉴了ClubMed的“一价全包”国际度假理念,按照“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定位进行开发,强调在对乡村原有肌理进行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乌托邦”。围绕江南农耕村特点,导入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亲子、农耕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乌村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与西栅历史街区联袂互补。7、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有“清凉世界”、“江南第一山”的美誉。十多年来,莫干山镇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发展民宿和旅游产业。全镇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战略,创建了全国美丽宜居小镇。近年来,莫干山不仅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国内外的游客,许多曾经走出大山的当地村民也纷纷返乡,参与到建设家乡的大潮当中。8、以“鲁家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2011年以前,浙江省安吉县的鲁家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如今已蜕变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新样板。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村集体通过财政项目

  资金转化为股本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念,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到了一起。改造后的鲁家村对追求自然耕种的城市人群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9、以“舍烹村”为代表的“三变模式”普古乡舍烹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普古乡东部,立足“1+6=1”的发展战略,即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发展示范区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将农业产业当作旅游来做,种植作物除注重其本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充分挖掘科普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果园农田中建设休闲栈道、观景平台、休息设施、农业乐等设施;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10、以“合掌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模式”日本的合掌村包含民居保护、民俗观光、民宿生态体验等完整的观光产业链。(1)观光旅游:白川乡内共有5个合掌村落,其中最出名的是拥有114栋“合掌造”的荻町,还有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庄川河,以及寺庙、美术馆、博物馆等,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了乡村观光产业。

  (2)民宿与特产:合掌村民宿以合掌造建筑见长,是日本传统民宿的典范。整个村落以不破坏村民生活为前提,改造了其中的一些合掌屋为民宿、餐饮以及特产商店,来满足日益增加的观光客的需求。民宿内体验项目以特定农作业或地方生活文化为主题,包括农耕体验、牧业体验、渔业体验、加工体验(做豆腐、捏寿司)、工艺体验(押花、捏陶)、民俗体验(地方祭典、民俗传说、风筝制作)等。可以感受农村朴实与温馨的生活环境,聆听主人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久违的宁静和安逸。

  合掌村商品主推本地特产,如浊酒、飞弹牛肉、柿饼、飞弹牛乳制的冰淇淋等,利用村内独有的原生态食材进行生产。

  (3)节庆活动:为让“合掌村”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深度挖掘了当地文化,打造了“浊酒节”“亮灯节”以及“消防演习日”等节庆活动。

篇十一: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P>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

  (一)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1.地理坐标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距离合肥90公里,自驾车程1.5小时左右。2.村庄规模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包括半汤街道部分区域以及周边十余个村,其中一期重点开发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3.开发主体2015年3月,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引入安徽淮商集团,联合成立了安徽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三瓜公社的联合开发主体,计划开发总投资5亿元,建设周期36个月。4.开发理念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5.获得荣誉

  2017年7月,“三瓜公社”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第一名,2017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其中各地考察人员超过30万人次。

  6.产业规划(1)南瓜电商村:定位为电商村、农特产品大村、互联网示范村,目前已经入驻的电商企业包括自有的“三瓜公社”官方旗舰店、天猫官方旗舰店、京东、甲骨文等,还吸引了微创全国联盟、创客空间,以及大量文创基地、乡村酒吧和特产销售门店入驻。已经开发出茶叶、温泉、特色农副、乡土文创四大系列千余种特色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获得市场的极大认同,使农村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2)冬瓜民俗村:主要产业为半汤六千年民俗馆、古巢国遗址、手工作坊群。力图挖掘还原巢湖地区6000年的农耕民俗文化,先后建设半汤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冬瓜传统手工艺坊,引入客栈、民宿、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以体验半汤地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庄发展模式。(3)西瓜美食村:主要产业为80户风情民居民宿、60家特色农家乐、10处心动客栈酒店。与经典温泉品牌汤山共同组建汤山旅游公司,通过村集体入股和持股,共同开发温泉康养民宿,拓展村集体经济路径。7.运作模式(1)建设模式

  采用“企业+政府”的开发建设模式,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安徽淮商集团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对民居进行重新定位设计,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三农”之路。

  (2)运营模式特色农产品与电商产业融合。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带动加工,让村民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向全国,激活乡村市场,盘活乡村资源,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以电子商务为抓手,依托南瓜电商村,建设线上线下店铺,建立创客中心,吸引年轻人入乡加入到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平台,通过电子商务,驱动农产品加工、生产,通过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吸引和保障更多本地村民就业和创业。围绕着餐饮、民宿、旅游、电商等,三产业态已初见成效。三瓜公社强调的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使一、二、

  三产业在总体规划中有序发展,良性互促。电商和旅游协同发展是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的独特模式探索:农旅为主,引领电商小镇品牌化建设;商旅是力,夯实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的产业支撑;文旅是魂,传承文化,塑造特色小镇的文化灵魂。成立了花生、养殖、食用菌、瓜果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区。由合作社进行原材料的种植、加工、销售,为参与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及产品销售等。三瓜公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农户种养、生产加工和电商销售有机整合,带动周边村民大力开展订单式农业,快速实现致富。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标准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打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依托已经成立的专业农业合作社,负责规模化的农特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引导农民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

  (二)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1.地理坐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60公里,约1小时车程。2.村庄规模袁家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3000人来到这里。3.开发主体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4.开发理念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5.获得荣誉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6.产业规划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资本+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篇十二: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P>  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涌现出了什么等一品典型范例

  案例一:浙江达人村——复兴乡村文明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整个项目占地40余公顷。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使命,融合了集市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浙江首个田园综合体。整个项目将重点突出田园夜色,弥补宁波市中心以“乡村”特色的商业空白,也弥补了宁波乡村夜游市场空白。是城市中心区不再有的田园,城市中心无法再生、无可复制。

  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进行开展。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行六到七场农俗文化类主题活动,包含——农俗风情嘉年华、春耕花痴秀、乡村童趣节、冰雪纳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趣节、聊斋鬼节等,其中农俗风情嘉年华被评为全国“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案例二:陕西袁家村——乡村旅游黑马典范

  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袁家村汇集了1000多个创客,也就是有1000多人在袁家村投资、开店、做生意,吸纳了周边村民及外地约3000多人就业。

  袁家村有两个创举:一是开创了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二是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模式。

  袁家村在过去是一个贫困村,但随着乡贤、能人的领导,逐渐摆脱了贫困区,并通过村办工业企业,迅速把集体产业发展起来,实现农业落后村向工业富村的华丽转型,并将触角伸进了大西安经济圈,跟随时代的脚步,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主导旅游业,袁家村的成功是一种创新和敢于拼搏的精神的成功,农村想要实现富裕,必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处理好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篇十三: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P>  乡村振兴发展实践案例

  一、背景

  XX县位于XX盆地中北部,XX市东南部,辖区幅员面积2659.38平方公里,辖13个乡、49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932个村、110个社区,全县户籍总人口141.4万人,是全省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囿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规模,XX县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全

  县城镇化率为37.5%,低于全省12.9个百分点,相当比例的农村地

  区人均占有资源少,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发达,脱贫攻坚任务较为

  艰巨。20XX年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超过8万,有建档立卡贫困村

  140个。同时,XX县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县范围内南北差

  异、东西差异较大,约

  30%勺贫困村、贫困人口

  聚集在南路乡镇。

  近年来,XX县针对南部贫困区域发展滞后、诉求多元、问题交

  织,靠单兵突进、单点改革难以奏效等实际情况,抢抓省农村改革综

  合试验区、市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简称综改区)建设契机,通

  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主动探索,集成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定

  向颁发经营权证、“三变”改革等

  15项省市县

  改革试点,着力探索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互促发展新路子,实

  现了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融合互动。综改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20XX年的7600元增长至20XX年的15166元,保持年均13%的增速,9个贫困村4862名贫困人口提前实现脱贫摘帽,相关改革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专题报道。

  二、做法

  (一)构建“双区”叠加推进机制,形成市县联动、三方共建的工作格局

  坚持综合改革与脱贫攻坚“双区”叠加、互促互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群众三方作用。

  一是市县齐抓共建。建立市、县、乡、村、社齐抓共建,五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县分别组建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前线指挥部,落实2名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常驻前线指挥部一线指挥,选派3批170名市县机关干部到指挥部挂职或村任第一书记(副书记)和乡镇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二是社会各方支援。明确社会投资、群众投入等以奖代补政策31

  条,策划包装项目180余个,引进铁骑力士、可士可、牡丰、梓商等

  农业龙头企业18家,累计吸纳社会投资3.2亿余元。与清华大学、

  中国农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和

  远程教育培训基地,

  成功纳入中国工程院“村

  镇规划建设重大课题”调研点,形成专家咨询与技术支撑的“区校合作”

  新模式。

  三是群众主动参与。县财政设立300万元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基

  金,吸引65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成功创业。制定《综改区项目推进

  办法》,对村民筹资修建村社道路、维修塘库堰渠、自建农业设施等

  分别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明确“村民筹资额度达

  到项目总投资30%^上的,可采用村民自建方式进行”。

  (二)构建“双轮”驱动建设机制,形成规划引领、建管同步的发展态势

  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同步,实现“输血”“造血”双轮驱动。

  一是多规合一。坚持“丘区风貌、新村功能、农家情趣、现代品质”

  于一体,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规划机构,同步编制示范区总体

  规划和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

  4个专项规划及11

  个镇乡的总规和控规,明确城镇、产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开展扩

  权强镇试点,加快构建“乡一村一社”三级管控体系,推动规划落实。

  二是整合项目。坚持资金用途、管理权限、实施主体“三个不变”,

  采取“一个部门牵头、一张图纸设计、一个标准验收”授权综改区指挥

  部“双审双签”全程把控。

  3年累计整合实施各

  类涉农项目46个、资金9.96亿元,建成县乡道路74公里、村社道

  路355公里;整治渠道450公里,新建山坪塘90口、蓄水池60

  口,新建高标准农田近万亩,实现水网、田网、路网、电网“四网配

  套”。

  三是创新服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土地“三权分置”,探

  索定向颁发土地经营权证500余宗,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培育

  家庭农场、专合社148个,连片建成甜橙、藤椒等基地3.5万亩。探

  索“互联网+定制农业”,建成1个区域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和20个村

  级电商服务网点,实现电商交易额

  516

  万元。开展政府购买水稻植保公共服务试点,作业面积2万余亩,亩

  平直接创收92.1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

  点,组建农村资金互助协会5个,累计发放借款260余万元;与农

  商行合作创设“产业扶贫贷”,落实300万元分险基金,由银行放大

  10倍进行放贷,撬动社会投入1.8亿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被评

  为20XX年“XX省十大金融创新案例”。

  (三)构建“双带”同步受益机制,形成多方合作、长期共赢的脱贫路径

  坚持“带动贫困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通过“产业+扶贫”,推动精准脱贫、同步收益、多方共赢。

  一是四方分成互惠共赢。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组建甜橙种植专合

  社,引进可士可公司发展甜橙产业。专合社委托公司代建代管基地三

  年,盛产后由专合社统一经营管理,

  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并按1元/斤保底价回收,收益按照农户、公司、专合社和村集体四

  方“7:1:1:1”分成。目前已建成甜橙基地20XX亩,入股农户1200户

  (贫困户172户453人),盛产后可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是股权量化精准扶贫。采取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组建水产养

  殖专合社,发展台湾泥鍬净水面养殖。探索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整合

  财政补助资金量化到合作社成员,整合扶贫产业周转金和社会帮扶资

  金作为贫困户集体股本,集体股本收益

  80%由贫困

  户按人分成,20%建立脱贫巩固基金。目前已发展泥鍬养殖和稻鍬共

  育基地350亩,带动6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三是代养代管无本增收。与铁骑力士公司合作,在试点村建立以

  贫困户为主体的合作社,通过综改区“产业扶贫贷”和贫困户扶贫小额

  信贷解决合作社代养场建设资金,

篇十四: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P>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center></center>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center></center>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center></center>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center></center>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

  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center></center>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

  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

  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center></center>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center></center>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篇十五: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P>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集合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整个项目占地40余公顷。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使命,融合了集市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浙江首个田园综合体。整个项目将重点突出田园夜色,弥补宁波市中心以乡村特色的商业空白,也弥补了宁波乡村夜游市场空白。是城市中心区不再有的田园,城市中心无法再生、无可复制。

  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进行开展。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行六到七场农俗文化类主题活动,包含农俗风情嘉年华、春耕花痴秀、乡村童趣节、冰雪纳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趣节、聊斋鬼节等,其中农俗风情嘉年华被评为全国____年__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____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

推荐访问:山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山西 振兴 乡村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