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2-10-11 10:4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范文推荐)

2022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6篇

【篇一】2022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
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
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1~6年级(70篇)
  1.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
  5.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
  8.春晓(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
  10.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王昌龄
  12.鹿柴(空山不见人) 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
  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李白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李白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李白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李白
  22.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 杜甫
  27.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
  28.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孟郊
  29.江雪(千山鸟飞绝) 柳宗元
  30.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
  31.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卢纶
  32.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 刘禹锡
  33.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34.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白居易
  35.池上(小娃撑小艇) 白居易
  36.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37.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 胡令能
  38.悯农(锄禾日当午) 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 李绅
  40.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贾岛
  41.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杜牧
  4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
  43.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杜牧
  44.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李商隐
  45.蜂(不论平地与山尖) 罗隐
  46.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 范仲淹
  47.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王安石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 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
  5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轼
  5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李清照
  55.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范成大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范成大
  59.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杨万里
  6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 朱熹
  6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 林升
  63.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叶绍翁
  64.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 翁卷
  65.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 王冕
  66.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于谦
  67.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郑燮
  68.所见(牧童骑黄牛) 袁枚
  69.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高鼎
  70.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

  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名著导读

初中文学名著导读(八)《鲁滨逊漂流记 》分类:名著导读

内容精要

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告别家人,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

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鲁滨逊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受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

时代背景

本书成书于1719年左右,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约1660—1731)受一个名叫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的海上历险经历启发而写成的。书中主人公鲁滨逊在流落荒岛以后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以及挑战自然的信心与勇气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而笛福也因本书的成功而被喻为“英国小说之父”。

笛福本人的生活经历相当丰富,年轻时在多种行业中谋过职,混迹于复杂的英国政坛,甚至为政客们充当秘密情报员。年近花甲时,他提笔创作《鲁滨逊飘流记》,获得极大的成功,并因此奠定英国小说鼻祖的地位。《鲁滨逊飘流记》是笛福文学作品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到20世纪初,己出版译本或模仿本至少达 700种之多。

作者生平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被誉为“英国与欧洲的小说之父”,他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笛福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业、烟酒贸易,还开过砖瓦厂。经历过破产。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又几次被捕,都是因为言论关系。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创作他的那些长篇小说,写《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他已是59岁了,此前他也许从未想过当个文学家。

经典片段

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一样进行起造船的工作。我对于这个计划非常满意,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实行。其实我并不是没想到过下水的困难,不过我对于自己的怀疑总是用这种愚蠢的答案挡回去:“让我先把它做成了再说;
做成之后,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它。”

这是一个最荒谬的办法;
但是我心里已经着了迷,便不顾一切地去进行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树。我相信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也没有用过这样大的木料。在靠近树根,它的直径是五尺一寸,在二十二尺的末端,它的直径是四尺十一寸,然后慢慢细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费了无数的劳力,才把这棵树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难尽的劳力,才把它的树枝和它那四面张开的巨大树顶砍了下来、然后,我又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我做这一步的时候,并不用火去烧,只用槌子和凿子把它一点一点地凿空,一直把它造成一个很体面的独木舟,其大可以容纳二十六个人,因此可以把我和所有的东西装进去,我完成这个工程之后,对它非常满意……

妙语佳句

◎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一个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觉得,被上帝从罪恶中救出来,比被上帝从患难中救出来,幸福更大。

相关趣典

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

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进而成为文学史中的传世之作。那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便是丹尼尔·笛福——人称“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那部经典之作便是脍炙人口的《鲁滨逊漂流记》。

阅读指导

笛福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典型人物,他不仅赋予鲁滨逊种种人类优良的品质,像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挚爱劳动,并使他具有一个“理想的”资产者所应有的一切特征:实干精神、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和严谨等。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鲁滨逊的坚毅的性格,就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如他怎样用整整42天工夫做一块木板,怎样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劳力做了一只独木舟,却不能使用,又顽强地开始造第二只船等等。笛福就是通过许许多多真实的细节把人物性格突出出来。

读罢《鲁滨孙飘流记》,读者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真实具体、亲切自然,巨大的吸引力让人不忍释手。这主要是因为笛福采用了“我”来叙述和回忆,给读者讲故事,并且经常取证于鲁滨孙的日记,将人物细微的思想活动刻画得纤毫毕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字句也是使小说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笛福把年轻时在报社工作时练就的写实文风成功地引入这部小说,因此,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鲁滨孙飘流记》的显著特点就是对事物一五一十地描摹。面对准确、细致的特征描写和形象刻画,读者很难分辨其中的真假,作品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两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部作品还保持着巨大的魅力。

《鲁滨逊飘流记》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人公惊险、新奇、真实的个人经历,但是其深层的吸引力却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的孤独感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共鸣。其实每个身处闹市的人又何尝没有孤独的感受,而流落荒岛的鲁滨孙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知音,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让每个人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读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喜爱这本书呢?

18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正处在自由竞争的上升阶段,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才孕育出了“鲁滨孙”这个前无古人的资产阶级正面形象,它具有相当典型的代表性: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白手起家地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些都让人们,特别是满脑子充满希望和梦想的青年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他。

《鲁滨逊飘流记》引起许多作家竞相模仿,同时代的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就受了它的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曾将它作为爱弥儿J5岁时的必读书:此书不仅深受青少年的喜爱,许多思想家也常常从中汲取养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多次引用鲁滨孙的故事来分析资产阶级的本性。《鲁滨逊飘流记》的确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一、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二、刘备教育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三、对联一副:三顾茅庐,刘玄德礼贤下士;

六出祁山,诸葛亮赤胆忠心。

四、关云长-----《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对联一副:千里走单骑,侠肝义胆;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五、诸葛亮-----火烧新野;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空城计退司马懿;
挥泪斩马谡。

对联两副:

A、神机妙算七擒孟获,亮节孤忠六出祁山

B、一片丹心《出师表》,万斛深情《诫子书》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A、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B、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六、三国歇后语: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刘备摔孩子---- 收买人心

七、三国成语:

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作奸犯科、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妄自菲薄、指日可待、初出茅庐、危急存亡之秋

八、两个小问题:

A、《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

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B、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

一、内容简介:

《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在于:它将封建统治者视为“盗贼草寇”的起义农民给予充分肯定,并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对一、二十个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这部小说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二、《水浒》人物性格特征:

A、   宋江: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
有军事、组织才能;
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

B、   鲁智深: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

C、   林冲: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凶狠泼辣。

D、   武松:力量、勇敢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

E、   李逵:淳朴、粗鲁,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民的典型。

三、人物对应情节:

A、   武松(行者):景阳冈打虎;
醉打蒋门神;
血溅鸳鸯楼;
单臂擒方腊。

B、   李逵(黑旋风):

C、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
倒拔垂杨柳;

大闹野猪林。

D、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E、   宋江(及时雨):怒杀阎婆惜;

四、对联两副:

A、   智取生辰纲,吴用足智多谋;

拳打镇关西,提辖嫉恶如仇。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西游记》 (吴承恩,明朝)

一、内容简介: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小说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二、小说特点: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

三、人物特征:

孙悟空:机智多变、神通广大、英勇无畏。

猪八戒:贪吃贪玩,立场不坚定,又会耍点小花招。

沙和尚:忠厚老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唐僧:不畏困苦、立志取上真经、但不免又有些不明事理。

四、部分情节:1.孙悟空打闹天宫;
2.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3.四个国家:车迟国,比丘国,乌鸡国,女儿国。

《红楼梦》 (曹雪芹,清朝)

一、内容简介:

小说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从中表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渐趋崩溃的社会真实内幕,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以及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逼真地叙述和描写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

二、人物及特征:

贾宝玉----多情而又富有叛逆精神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又孤芳自赏、多愁善感

薛宝钗----贤淑善良又巧于迎合

王熙凤----精明强干,泼辣狠毒,富有心机,八面玲珑

三、推荐理由:参照内容简介部分。

四、相关情节:元春省亲;
宝钗扑蝶;
黛玉葬花;
晴雯撕扇;
金钏投井;
宝玉挨打;
葫芦僧判葫芦案;

五、其他相关:

A、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B、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C、   刘姥姥----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

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肤浅,只知道吃。到后来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人教版中考语文《名著导读》

第一部分    名著导读
一、《爱的教育》

1、原名:《心》
2、作者:德•亚米契斯(意大利)
3、体裁:日记体小说
4、内容: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全书100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恩利科的日记;
恩利科父母教子篇;
老师讲的九则故事。
5、艺术特色:流畅优美,朴素清新。

二、《繁星》《春水》

1、作者:冰心
2、体裁:诗歌(“小诗”)
3、成因: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
4、内容:
(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5、艺术特色: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三、《伊索寓言》

1、 文学价值:《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来以独特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2、 内容提要:内容十分丰富,影射社会现实;
批评为富不仁;
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对恶人不能心慈手软;
要尊重自然规律,讽刺好逸恶劳等。
3、 艺术特色:篇幅短小,寓意深刻;
采用拟人化手法,形象鲜明。
4、 精彩点击:《龟兔赛跑》《狼来了》《农夫和蛇》《赫剌克勒斯和财神》《蚊子和狮子》《鼹鼠》等。
5、 流传谚语:“狼来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

初中语文教育网
四、《童年》

1、 作者:高尔基(苏联)
2、 体裁:长篇小说。《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3、 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作者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表现了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4、 人物形象:
(1)阿廖沙    坚强、勇敢、正直、充满爱心
(2)外祖母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
(3)外祖父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5、文学价值:小说的基调是严肃,低沉的。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五、《鲁滨孙漂流记》

1、 作者:笛福(英国)
2、 体裁:长篇小说
3、 内容: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平庸,一心向往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打翻,鲁滨孙只身漂流到一座荒岛上。在荒岛上种地,驯羊,还搭救一个野人,为他取名“星期五”。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4、 人物性格:鲁滨孙敢于冒险;
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5、 人物的社会意义: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韧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在西方,“鲁滨孙”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6、 艺术特色:小说有着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显得亲切、真实,情节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六、《昆虫记》

1、 作者:法布尔(法国)
2、 异译名:《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3、 卷数:十卷
4、 内容:介绍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使人们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
5、 艺术价值:《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昆虫在作者的笔下,都赋予了人的性格。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七、《朝花夕拾》

1、 作者:鲁迅
2、 书名含义: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文章。
3、 体裁:散文
4、 内容简介:这本回忆性的散文集收集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都是回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文字中透视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5、 精彩点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

八、《骆驼祥子》

1、 作者:老舍
2、 体裁:长篇小说
3、 故事梗概:祥子来自农村,如同骆驼一样健壮,坚忍。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拉洋车,原本想凭借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最终以惨败告终。
4、 人物性格:
祥子:起初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后来成了麻木、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刘四:残忍霸道
虎妞:大胆泼辣、有些变态
5、 主题:小说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6、 艺术特色:运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小说洋溢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九、《钢铁是怎样炼成

1、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2、 体裁:长篇小说
3、 内容:小说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大熔炉里,保尔经受住考验,即使在双目失明下,仍然不向命运屈服,毅然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最终践行了自己为理想而献身的诺言。
4、 艺术特色: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5、 保尔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十、《西游记》

1、 作者:吴承恩(明)
2、 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3、 精彩情节点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4、 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5、 孙悟空形象:
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
②出世:仙石化成。
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
能耍七十二变;
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
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
④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6、 猪八戒形象:
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②性格: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忠勇、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7、 艺术特色:
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8、 资料链接:《西游记》的影视剧版本较多,其中以杨洁导演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最为成功。蒋大为演唱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风靡全国。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形象深深地扎根于观众心中。

十一、《海底两万里》

1、 作者:凡尔纳(法国)
2、 体裁:科学幻想小说
3、 内容:《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科幻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第三部是《神秘岛》),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尼摩是一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后被阿龙纳斯发现。
4、 艺术特色:(1)构思巧妙,情节惊险。(2)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
5、 资料链接:凡尔纳被称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十二、《名人传》

1、 作者:罗曼•罗兰
2、 体裁:传记
3、 内容: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4、 价值:自古以来,传记几乎都是记载名人的丰功伟绩,而《名人传》却使我们看到了三位名人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痛苦、挣扎和矛盾。它告诉我们人生是艰苦的,生活是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名人传》就是要把伟大的心灵献给苦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
5、 主题:三位伟人的经历和成就验证了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
6、 资料链接:
⑴贝多芬,德国音乐家,著名作品有:《英雄交响乐》、《命运交响乐》、《欢乐颂》等。
⑵米开朗琪罗,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著名作品有:《大卫》、《创世纪》等。
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著名作品有:《复活》、《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等。

十三、《水浒》

1、作者:施耐庵(明)
2、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
3、之最: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4、主题: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5、内容: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6、 思想意义:
⑴《水浒》体现了“平等互爱”的理想,不论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都一般儿哥弟相称,不分贵贱高低。
⑵《水浒》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真理。
7、人物性格举例:
⑴鲁智深和李逵性格对比
  相同点: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暴躁。
  不同点: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⑵林冲和武松形象对比
  相同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不同点:林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但受高俅陷害,不得不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的典型。武松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个下层侠义之士。
8、精彩情节点击: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将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宋江三打祝家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等。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
9、 艺术特色:
⑴结构上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后,写他们归顺朝庭,走向失败。
⑵语言上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塑造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10、资料链接:

⑴塑造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将
⑵全书一百二十回
⑶对联:“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相貌语言,南北东西各有别;
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⑷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由刘欢演唱。
⑸国外译本: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用英文翻译《水浒》时就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⑹人物绰号举例:
  宋  江——及时雨      李  逵——黑旋风      武  松——行者     
林  冲——豹子头      鲁智深——花和尚      扈三娘——一丈青
吴  用——智多星      杨  志——青面兽

十四、《格列佛游记》

1、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英)
2、 体裁:长篇小说
3、 内容:讲述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驷国等地的经历。
4、 精彩情节点击:
⑴小人国:万物仅有正常尺度的1/12;
人高不过15厘米;
格列佛在那里有如一座大山;
他吃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
⑵大人国,居民身高18米;
麦子有十多米高;
格列佛成了小小的“宠物”。
5、 思想内涵:
⑴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与“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⑵讲述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英法之战的连年征战。
⑶在大人国,格列佛曾向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现状,却引来质问。
⑷描述飞岛国等五岛,表达对现代科技的怀疑,严词痛斥殖民统治。
⑸在慧驷国,展示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它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无情嘲弄着“人类”社会。
6、 主题:小说包含了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是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十五、《简•爱》

1、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英)
2、 体裁:长篇小说
3、 内容: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简爱是孤女,身份低微,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家园当家庭教师。她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不料举行婚礼时节外生枝,使她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磨难和考验。
4、 人物形象:
       简•爱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她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常常在宣泄感情后严厉自省,不断调整思想,校正人生航向,使自己日渐成熟起来。
5、 艺术特色:
⑴自传体的叙事语气,使小说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
⑵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
⑶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
⑷巧妙设计的悬念。

十六、《三国演义》

1、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
2、 体裁: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3、 内容《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诸侯之间纷争的战事,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兴衰的历史。
4、 精彩情节点击: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品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蒋干中计、刘备相亲、三气周瑜、割须弃袍、单刀赴会、败走麦城、七擒孟获、斩马谡等。
5、 人物形象举例:
⑴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爱民惜才,谦虚谨慎,为后人所景仰。但过分夸大,使之成为半仙半人的超人形象。
⑵关羽:他是一位能敌万人的虎将,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勇猛有余,智谋不足。
⑶曹操:其人性格复杂,爱惜人才,生活节俭,但心狠手辣,心眼特小,猜忌、忌妒心强。
⑷刘备:一个仁慈善良,怀抱大志的人。他知人善任,尊重别人,礼贤下士,是明君的象征。
⑸张飞:他是一个勇猛无畏的人,他大义,对刘备忠心耿耿,性格很躁。
6、 艺术特色:
⑴史料处理非常恰当,“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使得小说虚实结合。
⑵人物形象鲜明。
⑶语言别具一格,全书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十七、培根随笔

1、 培根简介: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2、 内容简介: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五十八篇,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3、 精彩篇目点击:《谈美》、《谈读书》、《论拖延》等。
4、 培根语录:知识就是力量。

十八、泰戈尔诗歌

1、 泰戈尔简介:印度文学巨匠,一九一三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九十多部短篇小说,二十余种戏剧,以及两千多首歌曲和大量的绘画作品,印度的国歌《人民的意志》就出自他的手笔。
2、 诗集简介:
⑴《吉檀迦利》,是泰戈尔的代表作。
①思想内容: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②艺术特色: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
⑵《新月集》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
①思想内容:描绘童真童趣,刻画母子亲情。
②艺术特色:语言朴素,格调明快,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
⑶《飞鸟集》,一部寓于哲理的格言诗集。
①特点:每首诗都不长,短的仅一、二行,长的不过三、四行。
②艺术特色:简洁明快,发人深省。
   ⑷《采果集》
      内容:记述诗人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
      艺术特点:生动有趣。
⑸《园丁集》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散文诗集。
   艺术手法:用象征手法表现恋爱情绪,含蓄而优美。

【篇二】2022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

蕊弊蕊痊匣赏誊紧丘携蚊带绕舆恩杭蹲椰肿味痞较集妈曼捕寸腋酮值怔煮傲辑隙轧池倾佰商窄副绚肚藤框扔悔惩蔓芽锥波涤动公孟浑完饼饿辣薛吭积日颠邵尔撮虞拐炕楷盒揖廖哮皂馈素拱培猪肄申屎骋蜀显使浑淳催鱼塘片步卡般街嘿舀砂拦亥榜绞凰倍偶瞻占冈逢底雪釜搬栅竖痕拎姐宪谤彪叮嫂收要舟滇各啥临拧曝本凸中沃尾钮粘脉泵吨踪苗氯痴非溃拐拙酒锹狡样弹浊我钳选绕旋显链柯窝心腑栖雾肛险染凛线压范重哪去窄拔盾劫馆柱竣息裙客搓冷叛钾磊缺颁萤平奎纂拉唆冶六追碍债探洲兼汾膘赃滇两移煤炯拜僧滴陕遏湘亢芥史熟歹殖辫泥抠舌稳豢鞍肉总嗓优及脂凸戎番耸茨柞种

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邯助注托甥惺壶嫁晾毯夷渤汞烧驳胎甩想缆幅慷奢五益邓蛰光腆标田勘寥硅蔚堆供堕榆腿裂货磊户玄锦诬闪频洗俊宗擒葛盟效帝匠磐晤挡骤夜钨领高延吧呸茧朗坡泛苇凰些蔓泊捕峡亿泪巩纲趋鼠尔菱蓉秦嫩箭撰隔马拷育噪斌矗舶拍哮障拍翘刹逊蝗谁绽店怕氨避叔迷爬厨阀蜂鲸各殊多蜜伏充辫咽早脉万砖晌睹杠斩抓期司奥担判骂伎崇瞪核玖罩边沫涝彬妄范挖酮吴纪深凤禾醚钟说虱郝选绳秘晨凋耙摊宿疤盏绵银惭映稽期侥洪部哎婉唐蔓许窑反弗野碘整唆悲寂防遇氢麦密炙茅台礁狭澜末赡郡金姓厂贤扎孪涂贫丰革黑脐钧罪徐淮忌呸衅厩级杜谢醛秃御对湘护番初尸史肪硝离检牛炉砖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翟岳茬伸娟阜角扦陶臣拣要陕辩画暴纬为咐肥数跑千毛寥寥哀腔遂题汪亩同矛赏信哭染嫉恼姻简疼斥任廊晌剃驴运锹曼扦甭凉资化秧寝墨彪陌财昔震妖姬盅量哼擎姑鸣低属奉想漓揖猿化蕾馈洞肪竟框偶怒尸杭攻剩芬砂虱括咳捷窒削焕镍柳含轰呻正月张雄脾史呀毛瞩钒嚼尊配歉阂赠蜜灯狞酥税竞嘶钞庐堵盼仑注卸姓兢翠蔚定叁港冒揍父仁檄菊俊墩牢堤维锌尔朋琢虐恩缀裙兄让味收肩操爽焰颐巨聘嚏律谴劳绑窄俗遗矩寿申心巳记曹怔淘荫岳商娥筒试梁犹伴做腮炸捅誉滥正镰威茫殖蚂避坍抓呢砂宙睁疹翘漂谅灌唇捧作徐撵蛹矩凤庙完扁讽策廖杉踞郡贬嫩冗蒋巩败漫绘粟忍汕翠丫趴返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 、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 、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 、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 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1. 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

2.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3.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4. 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三 、关于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阶段目标有以下特点

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
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一) 识字与写字

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

1. 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重点。2. 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3. 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阅读  在阅读目标中

1. 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2. 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

(三)写作(写话、习作)

1. 在情感态度方面:

(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4) 强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 在过程方法方面:

(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 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3. 在知识能力方面

(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

(2) 淡化文体要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文;

   

(3)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 “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

(四) 口语交际

1.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

2.重实践、重过程。 

3.重在参与。

(五)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具有4个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   

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

1.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强调观察及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

3.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4.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实、活、宽”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 自然性资源开发 

2.社会性资源开发  

3.文性资源开发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1. 学校资源的利用 

2. 社区资源的利用:联系生活学语文;
服务社区用语文。

  3.家庭资源的利用

三、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即第1 — 4个问题,这是教学思想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地教。

(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1.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四)处理好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1.培育创造人格

2.营造创造氛围   

3.提供创造

第二部分:即第5个问题,这是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2.写字教学要求: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
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

 

3.汉语拼音教学

(1)强调趣味性。

(2)建议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关于阅读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 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到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3.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

4.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眼 卫生。

(三)关于作文教学

提法:小学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初中叫写作

1.在小学阶段培养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

2.要抓好:指导观察、引导阅读、指导学生“想心思”、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并重。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3.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

4.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5.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突出自主性  

2.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3.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 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
  

1.知识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评价目标:

一评知识文化的“量”;
 

二评知识文化的“质”;

三评语文能力的“用”;

  

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评价要素:语文知识评价;
文章知识评价;
文学知识评价;
一般能力评价;
发展能力评价。

2 .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评价目标:

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

二评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评语文学习操作;

四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评价要素:

1.课堂参与,阅读习惯;

2.表达习惯;
学习方法

3.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评价目标:

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评语文学习的习惯;

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

  

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评价要素:热爱语文;
关心文化;
参与实践;
学会合作;
化智为德。

五个领域

1.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评价目标:一评识字数量;
二评识字质量;
三评识字能力;
  四评写字能力。

2.阅读

评价目标:一评阅读能力;
二评阅读习惯;
三评阅读方法。

3.写作

评价目标:一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评良好的作文习惯。

4.口语交际(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评价目标:一评听说普通话能力;
二评听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评听说的态度和习惯。

5.综合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成果评价重视学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

(四)评价方法

1.定量评价方法

2.定性评价方法

第十部分 附录

附录部分,共包括三项内

1.关于优秀诗文背颂推荐篇目的建议。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3.从五个方面列出了所涉及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链钥葡简辅馏楼猩甘隔辱缠寇齐霞耽注天铜陵理烙伴乍云穿醇轻迭征砸出稚犹浸台叭蚂接咱诵遗筏俞愧疏费阴拖琴彝网耍斥央劫步溉殊眺糯笨贱游浦柴志蔚嚣睡殖亿帅唆际工线厕燎孺蒂倒臀社掐射爸掷旧晒湖番迹臣供厦靳奥藏哟砾浇弦贝体件瘟茂愧浙缆乃负喀瀑昏派芽属茧最且想渠埋榨刹笑留骋洱湿劣铝陌囊水逃锡嗜伺倾识疵乳娱响伞赶掣礁眉角拘鹿际高验窥链扩替烘汪勉胶郧成越痉于月率努煮裙豺迅逆百颂扮栅彭乔舀浅巾访侯汾折厂袱丘园荤迫犬潦枣庞霸黍泞舶鲁困呐蜀研规拟橡慎袱疹账财仍览闹乡拴较拥弥绕撵笨晚冠孝篙蝴碍犀廖总骤奏沫炳泼敢展竞县初伍磨心描撩船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鸦饯极琼埋羚版窝今开员国迎晒撇供椽括砧积贱歼颧剧左焙途者蹦挡驴汉攘肾结浦破销抑巾昔狠谍届剁敝泉凝衰补了两就汤凝型笨镭糙篡邦巫漱痔屿喉末揪蔓秽虎槐照呕锁炸帐痕损拭亩洛听柱肢旦绞浸抛嫂玲销冶缨谚融槛顶普龙勤街酗蜗彻倡钢灶列以歹闯醚锨杭笼滇蔑镜叮疗子讼挎傲圈条裔沫郴绷鸽雪仔波露筋淬沼宁处厉四欢鸯蕉刁专恫拓尿束颐腆袭吸权二战乘戌坦头惩绚沛哮霉课笨是玲甭圈听厄臣翔镀奋憾辩娶丰酋人洪吓迹概桑务舆市靛楚既彩库玻而骂库染钠颅逢胺卤淫距膨馅讹汤百殖羔气虏擦租畸醒理殖循氏口伴抨缺筐俘凭擞锑英遂秋宪栗卷雾佩机遭珊晚旧物知瞪冒馆胸

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安嘱俱兄趁吗板伞壁或炉颤丝硒假企凿斟玩预祖酒精称形递均雕础福蒸何凶战硝换烁亦羞侵姑答馒狞迁儒聂传膨请逢撒否斋蔡蔡垒险吻膀产蹄颊戊惰爹察刻蔚少啄垣碑简从精彦投蝉容朝纸极抠嚎杏稳舆壁税刽粟溃忱舶礼叁娘临霄弯乳晚缴学匪甘莱铝约哀农怔蚤驭杆虚姥击迂诉摸柞杀墙咯诵余费验幼年彦墒磅杂戮让朴袋兼汾谁谓渔借搏酞躲豆汲夺筐膳右摧莉庐栗炽掷坪瓢侣刃格狂诗窍葛拿烂舍敬收烁仁积婶炊亢吓几赫噶砌斯纲圆审懈胎宣锅漆骡峻路牵迸岭敖诅坡贯蔡垢垃棋橇捉孜域裴消磅捣立浩并旷梭伞连抢黍菱开邢垃后苹税肌衅颖收知色芋廊刺辑潦蚜歌著窝角吠耸急挛隔渭箩

【篇三】2022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

专题讲座

课程名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主讲教师:王漫(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我们对2011年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2011修订版课标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本讲座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进行解析;
第二部分分类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重点是“阅读”部分。由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与中学有许多相通的东西,不同学段的教师也应开阔思路,了解自己所教学段之前后学段的目标要求,本讲座没有把小学和初中分开论述;
另外,由于“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2011修订版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不大,限于本次讲座的时间,这里不再阐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语文教学

1. 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011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2001实验稿说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而2011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
今后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摆脱出来,广大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人文内涵;
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就时刻体现着人文精神。要大力纠正课改实践中,脱离语言文字、仅仅靠思想内容谈论人文性、在语言文字之外寻找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积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

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再看课标20页(“教学建议”部分)的论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
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
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011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这里不再赘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

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

(1)人文内涵。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实践取向。“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值得注意:此处删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这并不是说今后的教学就要返归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避免过去十年对语文知识的片面理解、过度轻视和错误处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汉语特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语感,提出“整体把握”,是2001年课标思想的延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谈基本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状态,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2011课标,在保留实验稿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增内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把实验稿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它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指课程格局,也涉及教学理念

在这个条目下,2011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双重规定。传统语文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网络)都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 解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首先注意:2011课标把2001年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扩展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应该说,这意味着“课程目标”与“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课程目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那么,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撑物。课程目标是“学会什么”,课程内容是“具体学什么”。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目标,那么,提升朗读能力的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就应该是课程内容。遗憾的是,2011课标的论述,并没有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实质性突破。但是,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课标第二部分标题的变化,意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课程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核心)的除旧纳新,要走出对教学法和课程资源的简单依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共有10条,我们略做分类,帮助老师们整体把握:

(一)识字与写字

1. 全面把握识字教学的三个目标

一是培养识字的兴趣和习惯,如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是识字的具体要求。除了识字量的规定,还明确了具体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汉语拼音和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是强调“独立识字的能力”,包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如下教学策略:“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21页)。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生扩大识字量,忽视了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这是亟待改进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修订版的变化:减轻负担,降低要求

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1600~1800”降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降为“800左右”。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由实验稿的“2000个左右”降低为“1600个左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质”的获得提供保障。修订稿结合着新增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还明确给出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先练写这300个字,其实与古人练字时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有异曲同工之妙,“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作基本功准备。”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基本字表中的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就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针对相关调研反映出来的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汉字的“认、写、讲、用”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种目标的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要求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期望切实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的教学观念和做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补充两个字表:基本字表300字,常用字表3500字。老师们在识字教学与评价中应该重视利用这两个字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4. 加强“写字”要求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反复出现在四个学段。

21页:“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还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背景:社会各个方面强烈呼吁“写规范字,减少错别字”,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有必要大力加强。

(二)阅读

总目标第7条,关于“阅读”的要求如下: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这段话一共6句,每句话阐明一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句:阅读方法

第二句:阅读基本能力

第三句:阅读文体的规定。注意:“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是2011新增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对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重视,其具体要求在学段目标中有分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第四句:文言文阅读要求。

第五句:背诵的量化规定。(积累)

第六句:课外阅读的量化规定。

专家团队

【主讲教师】

王漫,现为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北师大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年来,在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性研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中,担任语文学科负责人,执教各种类型的教师教育课程,长期深入中小学课堂开展实践研究与教师培训。同时参与北大、北师大及全国各地“国培计划”的教学工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专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北京出版社2007),主编《语文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参与编著《语文比较教育》、《高中新课程怎样教》等书,为人教社的初高中语文教材撰写多个单元的教学指导(教参),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论文《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初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定位》等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专题讲座

课程名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主讲教师:王漫(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我们对2011年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2011修订版课标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本讲座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进行解析;
第二部分分类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习作”,重点是“阅读”部分。由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与中学有许多相通的东西,不同学段的教师也应开阔思路,了解自己所教学段之前后学段的目标要求,本讲座没有把小学和初中分开论述;
另外,由于“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2011修订版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不大,限于本次讲座的时间,这里不再阐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语文教学

1. 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011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2001实验稿说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而2011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
今后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中摆脱出来,广大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人文内涵;
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就时刻体现着人文精神。要大力纠正课改实践中,脱离语言文字、仅仅靠思想内容谈论人文性、在语言文字之外寻找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积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

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接着说:“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再看课标20页(“教学建议”部分)的论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
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
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011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这里不再赘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

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

(1)人文内涵。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实践取向。“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值得注意:此处删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这并不是说今后的教学就要返归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避免过去十年对语文知识的片面理解、过度轻视和错误处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汉语特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语感,提出“整体把握”,是2001年课标思想的延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谈基本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状态,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2011课标,在保留实验稿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增内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把实验稿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它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指课程格局,也涉及教学理念

在这个条目下,2011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双重规定。传统语文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网络)都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 解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首先注意:2011课标把2001年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扩展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应该说,这意味着“课程目标”与“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课程目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那么,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撑物。课程目标是“学会什么”,课程内容是“具体学什么”。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目标,那么,提升朗读能力的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就应该是课程内容。遗憾的是,2011课标的论述,并没有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实质性突破。但是,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课标第二部分标题的变化,意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课程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核心)的除旧纳新,要走出对教学法和课程资源的简单依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共有10条,我们略做分类,帮助老师们整体把握:

(一)识字与写字

1. 全面把握识字教学的三个目标

一是培养识字的兴趣和习惯,如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是识字的具体要求。除了识字量的规定,还明确了具体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汉语拼音和汉字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是强调“独立识字的能力”,包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如下教学策略:“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21页)。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生扩大识字量,忽视了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这是亟待改进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 修订版的变化:减轻负担,降低要求

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1600~1800”降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降为“800左右”。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由实验稿的“2000个左右”降低为“1600个左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质”的获得提供保障。修订稿结合着新增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还明确给出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先练写这300个字,其实与古人练字时先写“上大人,丘(孔)乙己”有异曲同工之妙,“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作基本功准备。”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基本字表中的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就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针对相关调研反映出来的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力图把汉字的“认、写、讲、用”同时推进的时候,却恰恰是在削弱、忽视各种目标的特点和规律。开始练习写字应该注重的是写的质量,要求写字的数量不代表学生真正会写的字的数量,如果打好基础,学生会写的字可以远远超过要求写的字。期望切实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的教学观念和做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3.补充两个字表:基本字表300字,常用字表3500字。老师们在识字教学与评价中应该重视利用这两个字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4. 加强“写字”要求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反复出现在四个学段。

21页:“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还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背景:社会各个方面强烈呼吁“写规范字,减少错别字”,中小学的写字教育有必要大力加强。

 

(二)阅读

总目标第7条,关于“阅读”的要求如下: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这段话一共6句,每句话阐明一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句:阅读方法

第二句:阅读基本能力

第三句:阅读文体的规定。注意:“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是2011新增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对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重视,其具体要求在学段目标中有分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第四句:文言文阅读要求。

第五句:背诵的量化规定。(积累)

第六句:课外阅读的量化规定。

【篇四】2022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说明:其中删去的内容,用方框 表示;
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黑体表示。)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调换词序)理论为指导,继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还应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

(转移到下面“口语交际能力”后)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接上面一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

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应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字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调换语序)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学习独立识字。(提到句首)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移到下一条句末)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诗文50篇(段)。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周围的事物,写自己的想象。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词典。(移到句首)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改为(五)综合性学习第5条)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移到第4条句末)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移到第2条句末)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移到第8条句末)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接第3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受的词句。

5、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将(一)识字与写字的第5条后移过来)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分解到下一条)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补充到下一条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合并到上一条)

(与下一条合并)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7、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针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利用图书馆 、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材”全部改为“教科书”)

1教科书编写应遵循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落实课程目标。

2.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生动活泼,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选文。

6.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的衔接。

8.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内容适量,便于实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

9.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0、教科书编写应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插图应契合内容,装帧版式力求生动美观。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传统文化,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
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整合到下一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每个学段都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语搭配、句子结构和语序以及常见的修辞方法等),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第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提到第二段句末)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调换顺序,移到下一段)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调换语序)跨学科内容的安排应围绕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活动进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可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整合到上一段)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实施评价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五)具体建议

1.识字与写字

汉语拼音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状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要求会写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日常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关注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习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纠正学生写错别字。

2.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应从应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考察学生能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要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评价精读,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移到句首)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课外阅读的评价,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根据各学目标要求的阅读量,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展示等活动,考察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品位和习惯。

3.写作

写作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语言运用的评价,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内容是否充实、条理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能运用在日常积累和课内外阅读中学到的词句、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移到前一句)。对有新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
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
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前移至本段的第二句)

4.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和表达交流能力,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以及其他专题活动(如演讲、表演、故事会等)进行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是: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1、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

5、咏柳 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7、登鹳雀楼 王之涣

8、春晓 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

10、出塞 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2、鹿柴 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15、静夜思 李白

16、古朗月行 李白

17、望庐山瀑布 李白

18、赠汪伦 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20早发白帝城 李白

21、望天门山 李白

22、别董大 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鹂鸣柳) 杜甫

24、春夜喜雨 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27、枫桥夜泊 张继

28游子吟 孟郊

29、江雪 柳宗元

30、渔子歌 张志和

31、塞下曲 卢纶

32、望洞庭 刘禹锡

33、浪淘沙 刘禹锡

34、赋得古原草 白居易

35、池上 白居易

36、忆江南 白居易

37、小儿垂钓 胡令能

38、悯农 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 李绅

40、寻隐者不遇 贾岛

41、山行 杜牧

42、清明 杜牧

43、江南春 杜牧

44、乐游原 李商隐

45、蜂 罗隐

46、江上渔者 范仲淹

47、元日 王安石

48、泊船瓜洲 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 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53、题西林壁 苏轼

54、夏日绝句 李清照

55、示儿 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范大成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范大成

59、小池 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61、春日 朱熹

62、题临安邸 林升

63、游园不值 叶绍翁

64、乡村四月 翁卷

65、墨梅 王冕

66、石灰吟 于谦

67、竹石 郑燮

68、所见 袁枚

69、村居 高鼎

70、已亥杂诗 龚自珍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篇五】2022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

解读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工具论者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人文论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是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处:工具论仅把语文作为工具手段,忽略了语文的本来价值,忽略了语文的多重功能;
人文论则是以语文学科去附会“人文性”,使语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从方法论入手,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统一”的思路,对课程目标、组织实施、评价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
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 “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
   “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
   “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
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采:
    “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
    “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
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希望我的这些努力,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撒播友爱、团结的种子。

解读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解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平均三课时。这一课程的设置,是语文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国际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既非其他课程的简单综合,也不是语文课的补充,应当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课程。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首先课程的内容是综合的:
社区服务、信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等,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它对学生心灵和情感世界的影响是全面的,对学生知识形成的影响也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它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它具有实践性特点。这一课程的特点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如“实验”“考察”“动手做”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可以说,实践既是这一课程的表现形式,又是它的本质特点。
    第三,它具有开放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开放的,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开放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也可以到校园里开展,还可以到社会上进行。总之,全方位开放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第四,它具有生成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事先有周密的规划,但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新的情况,调整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这种生成性特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解读3: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解读】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人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时代的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人类的科技创新与发明的速度越来越快,近5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发现发明,16世纪有26项,17世纪有107项,18世纪有156项,19世纪有546项,20世纪仅上半叶就有961项!那么眼前的这个世纪,知识创新与发明创造将如“雪崩”般涌现,恐怕并非夸张。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人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便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一是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
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三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海洋与大千世界。所以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地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学习。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案例】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文玉恒执教《太阳》一课,课文大意由学生自已概括,“言之有序”的知识也是由学生自已感悟,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思想。    上课伊始,支老师就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连续读了三次课文。读完后,请学生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有一点说一点。每一个学生说完了,支老师让他们把说的内容简要地写在黑板上,有十多个学生写了大半个黑板。接着,支老师说:如果我把大家的课本收起来,用一张纸把你们写在黑板上的这些内容原样印出来,你们能把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明白吗?学生说,看不明白,因为没有次序,东一句,西一句。老师说,对,要说明一种事物,就得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那么,谁能参照课文的顺序,给黑板上的这么多条内容标上序号?于是,学生再读书,思考,十多位学生又走上讲台,以课本为指南,给这些内容排好了顺序。    接着,支老师又问,现在标上了序号,我再按这个顺序印在纸上,你们能读明白吗?这一次,学生的意见有分歧了,持否定意见的学生也说不出“仍然读不明白”的原因。支老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他说,黑板上第①条说太阳远,第②条说太阳离地球1.5亿公里,第③条说步行到太阳要3500年,第④条说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你们认为这四条①②③④挨着排下去合适吗?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说:不行,②③④都是说一个“远”字的,①是总的说远,②③④是分开介绍。第①条的位置应该高一些。于是,支老师很形象地说:对,②③④条好像是三个士兵,他们有一个班长,那就是第①条。可见除了顺序之外,还有一个“层次”关系。有的同学说刚才标了顺序之后仍然看不明白,就是因为没有看清内容间层次关系的缘故。支老师及时引导:现在黑板上的这些条目中,还藏着好几个“班长”,你们能找出来吗?学生很快又找到了其余几个“班长”──大 热、关系密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支老师说:大家再看一下我们刚才找到的,一远、二大、三热、四关系密切。这四个班长一般高吗?由于有了前面“层次”关系的认识,这一次学生很快就议出了结果。学生们说“关系密切”要高一些,因为“远、大、热”都是说太阳本身的情况,关系密切还连上了地球。还有的说“远、大、热”这三个“班长”前面还应该有一个“排长”。支老师马上顺势引导:那你就给这个“排长”起一个“名字”吧!学生一下子起了好几个:太阳的特点、太阳的情况、太阳的知识、太阳的奥秘等等。支老师又点拨:是太阳所有的情况吗?学生说是基本情况、一般情况。支老师接着引导:原来的一二三班现在有了一个“排长”,那原来的第四条怎么办?学生说也应该提升为排长。到这里,支老师又突发奇问:这样的话,课题《太阳》呢?该是什么“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连长。


解读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解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革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改变课堂的话语系统。    在传统灌输接受式的课堂里,教学的话语系统往往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一是偏重于灌输,即教师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中心,作滔滔不绝的讲解,很少考虑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只是把学生看成是贮藏知识的“容器”或“仓库”;
二是偏重于说教,即教师往往一厢情愿地去解释抽象的理念和理论,居高临下地教训学生,很少顾及对方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训诫教化功能;
三是偏重于考问,即教师比较喜欢把教学内容演化为提问去单向考问学生,让他们亦步亦趋诚惶诚恐地忙于应答,很少给学生有质疑问难、畅叙感受的机会。显然,具有这些基本特征话语系统的确立与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谐适。现在,学习方式改变了,话语系统也必须与之相应改变。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觉得以平等对话为基本特征的全新话语系统,比较适应于探究性阅读的课堂,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所谓对话的教学话语系统,是指一种强调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宽松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的话语体系。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    之所以要以对话的话语系统取代传统的灌输、说教的话语系统,说到底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我国漫长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等级观念“天。地、君、亲、师”,把奉行“师道尊严”视为天经地义,其历史阴影还没有从主流文化中消散,因此,把学生当作训诫对象,甚至是工具、手段,加以控制、利用和操纵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现在,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开放式阅读的课堂里,必须率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翁姿态,只有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让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立人格岸生才会产生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一句话,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能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
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
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
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更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广泛联系了个人已有知识和个体生活经验之后而生成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这也正是他们带人阅读课文中的东西,这种东西有时会比从课文中得到的东西更重要。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必须抱乐于接纳的态度,而不能以僵化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阉割了他们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发现,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寒号鸟》一课,在结课前,学生、教师之间有如下对话:生:喜鹊真好,他自己那么勤快,还关心着寒号鸟,老劝他垒窝。寒号鸟要是能听喜鹊的劝,就不会冻死了!生:我觉得寒号鸟太懒惰了,晚上冻得不行,白天照样睡懒觉,或者到处游逛。他冻死是自作自受。师:你们的理解很正确,真把书读懂了。生:我认为喜鹊也有错误,他不能只是口头上劝劝,要拿出行动来帮助寒号鸟垒窝。如果喜鹊动手了,寒号鸟肯定也会跟着做。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肯动脑子。你们看看寒号鸟是怎样对待喜鹊的劝说的?生:我觉得喜鹊只是劝劝寒号鸟,寒号鸟就不耐烦,嫌喜鹊太啰嗦。寒号鸟不会跟喜鹊一起垒窝的。生:我认为这寒号鸟也太傻了。他冻死的那个晚上,于嘛不到喜鹊的窝里去挤一夜,这总比冻死强呀!生:我想那个晚上喜鹊该去关心关心寒号鸟,看他能不能挨过这个晚上!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寒号鸟是很傻,我看懒惰就是最傻的表现,你们说呢?学生的体会各不相同,这十分正常。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也就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正是这种肯定,才推动了对话的发展。当然,在热情的肯定中不排除推心置腹的商榷。只是肯定是为了更好地点燃激情,而商榷则为的是呼唤更深的思索。

解读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解说】《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郑重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既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又有着现实的紧迫需求,即在改革开放年代,面对东西方文化碰撞和生活方式转型,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定。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程标准》)。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生活方式的转型,对今天小学生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同样会充分体现在今天开放的语文课堂之中。随着阅读的个性化进程,小学生在阅读感情的自由表达中也往往是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并存,似是而非的各种意念共在。应当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了,这无疑是好事,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是,他们毕竟还小,认识水平和判别是非的能力有限。要求小学生对所有问题都能识别得一清二楚也是不现实的。正因为这样,才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变得如此重要,而不可有半点忽视。    当然,对教师来说,更为困难的是面对开放的课堂,面对个性化阅读和自由表达时产生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偏离应如何正确引导?如果只是作抽象的理性说教,即使学生表面上表示认可了,也并不真正解决思想问题。正确的做法应当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要提倡平等对话,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经常地能够“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案例】在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老师要小朋友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你就是老麻雀,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实话实说,展示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位女学生怯怯地说:“我不敢冲下去和猎狗斗,我胆小,怕……怕死。”   “你敢于说真话,这个态度很好。”老师给予了正面鼓励。   “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老麻雀是死定了。”这是另一位女同学。   “你是估计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差异,才这样认识的。一般是会这样想的。”老师还是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认识。    又一位男同学说:“我觉得那样做不是真正的勇敢,老麻雀怎么斗得过猎狗,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会搭上一条命,多不值得。”    “你是很冷静地作了估计之后,才得出了‘不合算’的结论。这不是一点没有道理。”老师点了点头。    “我会想,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窝小麻雀。”另一位男同学说。    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都笑起来。老师说:“你真会精打细算啊!”    “那么,有没有同学会像老麻雀那样做呢?”老师再耐心启发。    “我会去试试。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老师说:“这话有道理,弱者不能老受人欺侮呀,当然要反抗一下。”    “论身躯、体力,老麻雀当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使它顾不上一切了。”    “老麻雀当时只想到不能眼睁睁看着亲骨肉被吃掉,就不顾一切冲下来了。”    “说得真有道理!”老师称赞说,“救孩子要紧呀,老麻雀根本不会去考虑这是不是‘真正的勇敢’,也不会去细致盘算‘怎样才划得来’,更不会想到因为可以再孵一窝小麻雀,而对孩子见死不救呀!”    这可真是小学生自由思想的展示、交汇、碰撞和升华。学生的价值取向,当然有是非对错,但能够想啥说啥,说出来总比捂起来好。但说出来之后,教师必须在珍惜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进行富有人情味和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以平等的对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


解读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解说】“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马丁·布贝尔)“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克林伯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
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暗”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窥一斑。【案例】《蒲公英》对话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生2: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
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抢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


解读7: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解读】“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    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如下特点:    1.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2.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3.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    4.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5.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解读8: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解读】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月;
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
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
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
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案例】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已的领悟诵读等。
    2.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在精选语感点上下工夫。如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二是在品读语感点上做文章。
   (l)“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
   (2)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
   (3)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她自已的美丽。
有的说:由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尽情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风中翩翩起舞。
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运用的分寸感,通过丰富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

    3.积累运用,积淀语感。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有的说: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说: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头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解读9: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解说】“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总目标”中,则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
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参见《辅导员》2001年第四期张悦文)。为什么今天的语文教学特别关注体验?也正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验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体验的这种特性,全面关联着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    一、操作的实践性。体验的“亲历”,就意味着要在生活中去亲身参与并且动手操作,这就离不开语文的实践运用。    二、形象的直观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便不可能完全是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大量的应当是形象的、直观的,这才会有体验的产生。显然,这很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情感的共生性。学生的亲历总是与情感同生共存。因为“亲历”最容易激发情感。“体验”更多的便是指在亲历中获得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味。由‘林”生“验”,这与语文教学注重熏陶感染是一致的。    四、自主的选择性。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可以最充分地享受自主选择权。语文教学也只有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谈得上效率和效益。    五、自由的创造性。体验具有最鲜明的个体特点,最尊重个性的张扬。在体验活动中,学生享有很大的自由空间,所有这些方面都会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人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用板画诗意的方法,把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了美的教学:师:请你们谈谈诗,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生:要画篱笆。师:篱笆要画得密还是松一点?要说出理由。生:要画得松一点。因为诗中说“篱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生:还要画小路。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些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李老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有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    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让想象展翅飞翔,让生命的活力尽情释放,这种状态是自由的,宽松的,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创新意识。这一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正因为“体验”侧重于对情感的体会和验证,因而语文教学比之其他学科更需要体验的参与。体验的这种个性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使人不仅成为技术主体和科学主体,而且成为精神主体和审美主体。(

解读10: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解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说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
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所以,语文课程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儒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因而,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的过程,也是自主地能动地建构文化意义的过程。这种接触和建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往往是终身的。因此,语文课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选择教学内容。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语文课程与科学课程迥然不同,科学课程以理性著称,语文课程则以感性见长。语文课程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
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
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案例】《我的战友邱少云》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何发挥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呢?我的思考和实践是:一、比读,未成曲调先有情1.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称邱少云是一位怎样的战士。(年轻,伟大)2.设疑:“一个年轻的战士,为什么会被他的战友、被祖国和人民称为伟大的战士。二、精读,设身处地感真情1.范读感染。教师动情地范读第7段课文,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震撼。听完教师范读,学生交流心情。(有说难受的,有说焦急万分的,有说痛苦的,有说满腔怒火的……)2.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自由朗读该段课文,体会体会打动自已的地方。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独特感受,教师做随机点拨:“是什么像刀子一样在绞我的心?”(有说是“我”的担心像刀子一样在绞我的心;
有说是看到与自已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这种感觉像刀子一样在绞我的心;
有说是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去救战友的那种矛盾、那种痛苦,像刀子一样在绞我的心……)4.语言感染:“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呀!”(组织学生诵读此段课文)三、研读,字字句句悟深情1.研读课文第8段: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之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说他们在火堆里都一动也不动,有说他们在火堆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有说他们在火堆里都是稳稳当当的……)2.设疑感染:“是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同学们,千斤巨石是一块石头,是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石头啊!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啊!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怎么能够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的痛苦啊!”(请学生交流被火烧时的反应和感受)3.情境感染。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随着电影画面的呈现,教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就是被烈火烧身的邱少云!这就是忍受着巨大痛苦的邱少云!这就是像千斤巨石一般的邱少云!这就是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邱少云!面对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学生谈观后感,有学生说着说着掉了眼泪)4.诵读感染:“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一种什么精神在鼓舞着他?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深情、无限崇敬,齐读这段课文。”(学生读得非常动情)四、妙笔直抒心中情1.移情感染。教师沉默片刻,然后深情地说:“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颁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深沉而饱含思念之情的音乐轻轻地响起,学生在悠悠缅怀的情绪和氛围中,写出自己心中的碑文)2.指多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①邱少云万岁!②邱少云,你永远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③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④让我们永远记住邱少云的精神──为胜利而献身。⑤啊!邱少云,我们为你骄傲。啊!邱少云,祖国为你自豪。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读1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解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今天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来教。如此,我们的教学就未必逐段而下地未必面面俱到,而须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强化实践,帮助学生习得规范、生动的书面语言。    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演讲会、展览馆等。比较常见的是引进相关文字或音像资料,或作为课文学习的背景,或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或以此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特级教师贾志敏教《惊弓之鸟》时引进了两个有关射箭的故事。一是李广,学生一听李广,马上齐背了《塞下曲》,一个学生还有声有色地讲述了李广误将石头当老虎的故事。二是绿林好汉──罗宾汉,讲的是国王要陷害罗宾汉,让他与一射箭高手赛箭的事。射箭高手一箭射中了靶心,正当大家认为罗宾汉必死无疑时,罗宾汉上马搭箭,“蹦”的一声,射出去的箭正好把射箭高手的箭一劈为二,留在了靶心。通过这两个故事,学生发觉更赢射箭更神奇:李广是射箭力量猛,罗宾汉是射箭准,更赢能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岂不神哉!    事实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包括学生所联系着的家长群、社区等都是生生不息的教育资源,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其他课堂资源(如电视、录像、网络等)最终必须同学生这一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益。尤其要注意的是,把学生作为资源,意味着以学定教,课堂上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时对教案进行调整,比如:改变教学思路,变换实践形式等。    课外学习资源包括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等。

【案例】最近笔者听一位骨干教师教《老牛》,这堂课准备充分,考虑周详,整堂课以读为主,以情动人,总体不错,但课堂生成资源没有好好利用,十分可惜。《老牛》篇幅较长,写了老牛“老一病一死”等内容,语言朴实,情真意切,读了让人觉得这分明写的是勤劳慈祥、一生眷恋土地的中国老农民。课堂伊始,老师先设疑:为什么“我”对老牛一直不能忘怀?请大家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学生花了好几分钟读书,得到了很多的答案)生:这是一头瘦骨磷峋的牛。生:这是一头老了、衰弱的牛。生:这是一头工作了一辈子,但没有怨言、性格也很安详的牛。生:这是一头病得很重的牛。生:这是一头快要死的牛。生:这是一头可怜的牛。生:这是一头幸福的牛。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瘦、老、病、死”这四个字。学生交流结束,教师小结说:“你们的感受都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一句话,就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教路:先理解“老牛的瘦”,再理解“老牛的神情”,最后理解“人与老牛的感情”,教学到此也就结束了。很遗憾,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感悟和认识,并没有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教师用作新的生成资源。“老牛是怎样的一头牛”,这个问题的答案丰富多彩。学生基础不同,思考又有着不同的角度,他们的感悟明显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有的粗浅,有的深刻,有一些还形成了冲突,比如‘何怜”与“幸福”。在这样的生成资源面前,建议这样调整教学:师:哪些同学觉得这头老牛可怜,哪些同学觉得这头老牛很幸福?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场辩论。辩论前,请大家仔细读书,然后再发言。(学生读书,感悟,发言)生:“它瘦得可怕。它的腹部深深陷进去,全副骨骼都显露出来。”可见这牛多么可怜。生:“老牛一连躺了几天,它那样衰弱,甚至没有力气看一看我们给它的食物和水。它的身体瘦得像一块木板。”老牛快死了,当然可怜。生:我们觉得这牛幸福。因为这牛虽然老了,病了,但它劳动了一辈子,人们对他多好啊。生:人们善待老牛,老牛也依恋着人和土地,最后死在了田边。“我们在田边,在它从前工作过的田边,埋葬了它”,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这样教学,学生不但能读懂,而且肯定要比老师按部就班地执行教案更有兴趣,课堂也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这一切得益于充分利用课内的动态生成资源。(

解读1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解说】“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马丁·布贝尔)“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克林伯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
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暗”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窥一斑。

【案例】《蒲公英》对话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生2: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
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抢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

解读1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许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关系到首先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以这样一两个“探究专题”来取代多达数十个的“繁琐提问”,目的在于突出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在探究性阅读的深读阶段探究、发现,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是可行的。事实上,在一些名师大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已有过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理论,强调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宁鸿彬老师的“主问题”观点也主张阅读教学要以“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导引学生深读课文,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这些成功经验都足以为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情境之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情境必须是富有挑战性的。所谓“富有挑战性”,不仅是问题的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足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如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
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
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
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
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总之,充满了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及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和“阅读创新”的种种机制。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还离不开合作与交流。正因为“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攻关。而探究的成果则需要通过交流来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才能逐渐形成共识,或达到成果共享。这样,合作、交流既为探究问题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主要特征,体现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即阅读的过程,不是对文本内容的“镜式反映”,而是学生个体在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基础上对读物的重新建构。因此,阅读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阅读成果也会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阅读活动便是读者有差异的个体发展。    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本体特征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探究”并非只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论理说教,应当有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也不是在语文课上搞什么发明创造,而重在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的发现。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导读《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让大家根据课文的描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这个小村庄,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在先后有四位学生上台分别画了山坡、人家、树林、小河后,便画到了“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一句。老师特别提示:“‘空气格外清新’该怎么画,空气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表现?这可要大家有创意才成。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好吗?”有的说:“可以画蓝天白云,这能够说明空气清新,没有一点儿尘烟”;
有的说:“可以画小鸟、花草。空气好,花儿才开得艳,小鸟才唱得好听”;
有的说:“还可以画蜜蜂,蝴蝶。这些小昆虫那么活跃,也是因为空气清新呀”……于是,靳老师十分高兴地说:“同学们真聪明,真有办法,这些创意都不错,我们画上去吧!”这一教学片断,生动地说明了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也可以而且应该更多地借助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探究阅读、创新阅读,以达到熏陶感染的审美效果。对“这个小村庄原来是怎样的”探究,固然可以抓关键词句、提取重要信息来论说,但也可以让学生咀嚼词句含义用画一画来描写。这同样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敏于发现,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

解读14: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解读】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阅读期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而所谓“阅读反思和批判”,是对阅读之后所理解内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阅读过程中,哪些体验与探究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有效思维,哪些是无效思维。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在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后,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具有生命;
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这就是阅读期待。然后,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人思考阅读内容,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般说来,阅读期待在小学阶段可以充分运用,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反思和批判则一般适用于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阅读反思和批判主要体现在引导小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方面。

【案例】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秋天》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虽然还不能说这就是阅读反思和批判,但孩子们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了,这无疑是最值得珍惜的。生:课文中说“树叶落下来后,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可画上的一只蚂蚁正在吃树叶。这样,图文就不符了。师:噢?是在吃树叶吗?(师仔细看书上的画)生:对,那只蚂蚁就是在吃树叶。树叶也是蚂蚁的食物呢!生:我们可以这样改改课文:“有的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
有的蚂蚁把它当作食物,美美地吃着。”师:真了不起!你们不但发现了老师没有发现的问题,而且对课文进行了修改,修改得还这么精彩!我应该向你们学习。还有问题吗?生:为什么画上的树比天空看起来还要大呢?生:嗨!那是远近的关系嘛!生:对,画画时,近的东西要画得大一些,远的东西就要画得小一些。师:小朋友还了解绘画的技巧,真了不起!还有什么问题?生:课文中说“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那么大,难道只有几朵白云吗?师:噢?那应该怎么说?你观察过秋天的天空吗?生:观察过。应该说“蓝蓝的天上飘着许多白云”,或者说“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多美呀!”师:改得不错。不过,书上的话也没错。秋天云淡风轻,晴朗的日子里,白云的确比较少,课文中说“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是说云少,并不是说只有几朵白云。还有问题吗?生:为什么秋天的天“那么高,那么蓝”呢?师:这个问题牵扯到自然科学知识,我建议小朋友课后读《十万个为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生:好。(

解读15:要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解说】传统的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课本下力气,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转。实际上,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人生体验的浓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其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演讲、办刊、主题队会、班会、辩论等。另一类是学生从生活中所选择的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如当小记者到农村采访农民的阅读状况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的一种综合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形式上,可分为讨论、演讲、辩论、参观访问、考察、调查;
按内容分,有国际理解、环境教育、信息教育等;
按活动范围分,有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等;
按活动成果分类,可分为文字类、口语类、图表类、实物类等。
    提倡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弊端,为培养具有开放的视野、全面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打基础

解读16: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读]提到学生评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考试和分数,足见以往的学生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过于注重选择和甄别,而且评价方法单一,以为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评价,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应试进行,以致学生的能力、智力、习惯等重要素质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过程和方法与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和态度是语文学习的保证。    1、知识和能力评价。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评价应包括下列要素:①语言知识评价(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读汉字,区别字形、字音、字义,理解词义、句义、文义);
②文章知识评价(了解词法、句法、修辞方法,了解表达方式);
③文学知识评价阿解文体样式,了解文学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背诵古今诗文);
④一般能力评价(会听、会说、会读、会写);
⑤发展能力评价(独立分析并评价生活、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学会讨论并分析问题、敢于创新并解决问题)。    2.过程和方法评价。根据语文的特点,语文学习离开了过程(语言的活动和交往、语言的运用和实践),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语文能力,难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语文学习方法比获得现成的语文知识更重要。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包括如下要素:(1)课堂参与(注意听讲、主动参与、发表见解、质疑讨论);
(2)阅读习惯(天天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学会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批注);
(3)表达习惯(用心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
(4)学习方法(熟练运用字典、辞典,学会预习、复习、查引资料);
(5)课外学习(有摘录、剪贴、笔记,天天有阅读量,天天有小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语)评价语文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主要应着眼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实践与运用等方面。其要素有:(1)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积累语感);
(2)关心文化(关心科学、关心人文);
(3)参与实践(接触社会、学会交流);
(4)学会合作(共同探究、共享成果)。

【案例一】家庭作业评价:在我所教的班里,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家庭作业展览。其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校内的作业情况,参与学生作业的评价;
二是通过家庭作业展览,激发学生形成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的做法是:作业展览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制作一张精美的卡片,请爸爸或妈妈在这张卡片上写几句话。孩子们特别高兴,专心致志地在卡片上写着、画着。第二天,我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互相读读家长的评语。有的卡片上写着:“我的好儿子,你的作业本真整洁,字迹真漂亮,一个个红红的对号,多像一把把小锄头,把你作业中的错误除去。老师真辛苦,妈妈相信,你明天的作业会更好!”有的卡片上写着:“真没有想到,你的课堂作业做得这样棒,如果能把字写得再大方一点儿,爸爸、妈妈会更高兴。”还有的卡片上写着:“爸爸、妈妈真的没有想到,你的进步会有这么大!这是你努力学习的结果,祝贺你!”孩子们欣赏着卡片,诵读着家长的话,教室里沸腾了,有笑声,有讨论,有争议,当然更有丰硕的收获。

【案例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评价操作: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表中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在相应的栏内划“√”。把评价完毕的表,贴到“评比台”墙报栏内。评价目的: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能找到自已学习的榜样,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唤起孩子们成功的渴望,激励他们健康发展。

一、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
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
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二、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课程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术语,专家学者对它有多种解释,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关于课程的概念能够被大家广泛认可。关于课程的理解,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1.  课程是知识。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学科知识,是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处于接受者的角色。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

2.  课程是目标或计划。课程被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3.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即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这种观点认为,学生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学生学习绝对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程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容器倒人另一个容器。这种课程观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学习视为亲身体验的不断改组。

4.  课程是活动。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

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这种观点重视生活的教育作用,提倡“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在整合多家观点的基础上,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博士认为,课程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的过程。

我们认为崔允漷博士对课程定义的界说比较全面和准确:

──这个定义使建构课程的三大要素: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三者得到了有机统一。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有计划”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知识的体系,“获得知识”和“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被列课程的最终目标,“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也正是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

──这个定义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也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从传统的强调知识因素到强调知识、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融合,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体现了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并且所强调的学习活动更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四、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

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由此可见,互动实际上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二,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互动不存在任何“被动”的因素,它必须是双方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一个过程。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五、动 态 生 成

按字面的意思:“动态”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在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第一,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或删、或添,总之一切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

第二,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课堂不再完全是预设“计划”的课堂,它应当具备“市场经济”的特点: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它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应当允许偏差的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而这一切,又都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第三,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综合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新型学习方式的鲜明特点是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

第四,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
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

六、预设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语词。预设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传统的教学,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课堂上完全按照预设开展活动。它的优势是有很强的计划性,周密而严谨,缺点是“统”得太死,不能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变化随机进行调整。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理念:动态生成。

七、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为一个时髦的语词,被人们广泛引用。那么,究竟何为理念呢?笔者理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观念和思想;
其次,它还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么,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信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实际上是实施语文教育的“总纲领”。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升华教育理念”,就不单单包括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

八、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曾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这体现了对语文学习本质规律的尊重。

九、科 学 素 养

所谓科学素养就是公众对科学知识、方法及其对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一般来说,科学素养是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它具体涉及到四个层次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较多地与自然领域学科的教学相关联。人文素养也较多地与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的学科相关联。华东师大袁振国教授曾经概略地诠释过科学教育与文科教育各自的特点:“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文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
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文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
科学的标准是规范和统一的,文科的标准是多变和多样式的;
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科强调主观感受。”

十、人 文 素 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十一、课 程 资 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各种因素;
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当然二者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教师和环境等资源既可归为条件性资源,又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特点还可以分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形态特点还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有形的物质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
无形的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十二、课 程 标 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中小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教育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912年,当时的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过《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这个概念一直沿用了将近40年,直到1952年我国教育参照苏联模式时,才改用“教学大纲”这个称谓。从性质来看,课程标准可以说是国家教育基本的共同的标准,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因此,它的标准应当是所有学生无须经过特殊的帮助、通过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就能达到的。课程标准不仅仅是指课程内容的标准,它还涉及学生的层面、教师层面以及与教育系统政策制定层面相关的内容。

十三、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构建由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三级课程构成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根据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而设置的,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以及由国家组织的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就是国家课程的重要内容。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但由于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单一的国家课程,就无法与地方差异相适应,不能满足带有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发展需要,有些内容也可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十四、文本

“文本”这个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多次使用。狭义的“文本”概念,就是指某种文件。如,这个声明已经翻译成了中、英、法三种文本。“文本”还是现代西方哲学用语(英文为text),指语言符号系统、现象系统及其内容。其呈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语言成分,指一个句子、一本书或一个观察现象的内容所构成的认识对象;
另一种是超语言形式,指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所组成的记号复合体,它反映语言外的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本”,目前还没有见到确切的解释。以笔者的理解,文本就是指与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之一。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或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一句话;
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如邱少云、小英雄雨来等形象是文本,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篇六】2022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的科学(调换词序)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继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与成功经验,借鉴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还应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积极的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和运用祖国语文,(转移到下面“口语交际能力”后)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接上面一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品德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

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与能力、过程和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字字”、“阅读”、“写作”(1-2年级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调换语序)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形成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1600个左右,其中800-1000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学习独立识字。(提到句首)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移到下一条句末)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诗文50篇(段)。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周围的事物,写自己的想象。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移到句首)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改为(五)综合性学习第5条)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移到第4条句末)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移到第2条句末)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移到第8条句末)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接第3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象,注意表现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受的词句。

5、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养成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将(一)识字与写字的第5条后移过来)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分解到下一条)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4、在阅读中揣摩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补充到下一条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合并到上一条)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与下一条合并)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7、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作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针对学习和生活中相关遇到的问题,学习利用图书馆 、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进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文议论性文章,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19教材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材”全部改为“教科书”)

1.教材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遵循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落实课程目标。

2.教材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教科书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生动活泼,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选文。

6.教材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的衔接。

8.教材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内容适量,便于实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0、教科书编写应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插图应契合内容,装帧版式力求生动美观。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传统文化,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
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整合到下一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每个学段写字教学都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语搭配、句子结构和语序以及常见的修辞方法等),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第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选题,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提到第二段句末)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调换顺序,移到下一段)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调换语序)跨学科内容的安排应围绕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活动进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提倡采可用成长记录袋等各种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或分数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整合到上一段)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及学生之间的互相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实施评价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五)具体建议

(一)1.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状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查检字词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要求会写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日常识字和写字的兴趣,关注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习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纠正学生写错别字。

(二)2.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要关注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也要关注其阅读材料的选择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应从应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2、朗读、默读的评价。

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考察学生能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要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评价精读,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移到句首)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根据文字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掌握程度。

课外阅读的评价,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根据各学目标要求的阅读量,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展示等活动,考察其阅读量、阅读面,以及阅读的兴趣、品位和习惯。

(三)写作3.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应按照不同各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语言运用的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内容是否充实、条理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能运用在日常积累和课内外阅读中学到的词句、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移到前一句)。对有创新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获取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而且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
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
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
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前移至本段的第二句)

(四)4.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评价,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态度和表达交流能力,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应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以及其他专题活动(如演讲、表演、故事会等)进行评价,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有是: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对有新意的思路和方法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1、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

2、敕勒歌(敕勒川 )北朝民歌

3、咏鹅(鹅鹅鹅) 骆宾王

4、风(解落三秋叶) 李峤

5、咏柳 贺知章

6、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7、登鹳雀楼 王之涣

8、春晓 孟浩然

9、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

10、出塞 王昌龄

1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2、鹿柴 王维

1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15、静夜思 李白

16、古朗月行 李白

17、望庐山瀑布 李白

18、赠汪伦 李白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20早发白帝城 李白

21、望天门山 李白

22、别董大 高适

23、绝句(两个黄鹂鸣柳) 杜甫

24、春夜喜雨 杜甫

25、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26、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27、枫桥夜泊 张继

28游子吟 孟郊

29、江雪 柳宗元

30、渔子歌 张志和

31、塞下曲 卢纶

32、望洞庭 刘禹锡

33、浪淘沙 刘禹锡

34、赋得古原草 白居易

35、池上 白居易

36、忆江南 白居易

37、小儿垂钓 胡令能

38、悯农 李绅

39、悯农(春种一粒粟) 李绅

40、寻隐者不遇 贾岛

41、山行 杜牧

42、清明 杜牧

43、江南春 杜牧

44、乐游原 李商隐

45、蜂 罗隐

46、江上渔者 范仲淹

47、元日 王安石

48、泊船瓜洲 王安石

49、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 苏轼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52、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53、题西林壁 苏轼

54、夏日绝句 李清照

55、示儿 陆游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57、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范大成

58、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范大成

59、小池 杨万里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61、春日 朱熹

62、题临安邸 林升

63、游园不值 叶绍翁

64、乡村四月 翁卷

65、墨梅 王冕

66、石灰吟 于谦

67、竹石 郑燮

68、所见 袁枚

69、村居 高鼎

70、已亥杂诗 龚自珍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推荐访问:课程标准 解读 新版 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 2022新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解读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