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08 19:3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优秀范文】

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5篇

第一篇: 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中学音乐实验教材介绍 教育部 课程教材研究所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杜永寿两点说明:一、教材的性质1.载体: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2.范畴:教科书——教参及配套音像资料等3.形式:纸介质——音像制品——现场演出、展示二、教材的定位1.教材是教学目标物化的产物,是有组织的具体例证的展示,它不可能取代教学的全部内容2.对教材进行评价要与教学紧密结合3.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要有既定的共同基础,评价的依据、方式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度编写思路选材范围编排体例配套材料 基本特色 总体评价 实施建议人教版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音乐在基础学科中的人文 性、审美性、艺术性特质。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二、体现国家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深 化学科教材改革。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三、落实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 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四、倡导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造性的表现时常专心致志听别人说话,注意别人的行动;
常用类比和推理喜欢向权威挑战有较强的好奇心,总想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喜欢精细地观察事物非常希望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工作能从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联系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喜欢预测结果,并能努力地去证明这一预测的正确性习惯于自己决定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喜欢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五、加强音乐与不同学科、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综合与互补。选材范围 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 经典创作 专业创作的经典作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专 品 业创作 民族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 新作品 世界民族传统音乐 中外优秀流行音乐 中外专业创作的新音 乐教材的体例框架 每册书分六个有主题的单元,各单元既相 对独立,又有机关联。全部六册书共计三 十六个单元 。

每个单元由若干可操作的教学栏目组成。

各单元都有主题意义很强的标题与图标;
各教 学栏目涉及相应的插图、配画、音乐知识板、 课堂讨论题、内容要求、活动设计等辅助项 目。人教版教科书分两种版本:五线谱版 彩色简谱版 黑白彩色配套材料 教师用书 杂志 教学录音带 多媒体教学软件 培训资料包教师教学用书 一、教学计划建议表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 四、教材分析 五、教学设计示例 六、教学评估表 七、参考资料教学录音带 唱歌 范唱 伴奏 欣赏 配乐诗朗诵 音乐练习与音响素材多媒体教学软件 包括教科书、教参、录音带中几乎全部内 容。总体评价 教育部审查委员意见: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送审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初中音乐,选材涵盖了各种不同 体裁、形式、风格的中外音乐作品,如中国传 统音乐(民歌、戏曲、曲艺)、中国近现代和 当代音乐,外国古典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让 学生全面接触中国民族的及世界优秀的音乐, 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该教材较好地做到了多 学科的渗透,有机地将音乐与历史、地理、民 族文化等融在一起,这样能让学生有较宽的视 野去理解、学习音乐。教学过程能坚持“以审美 为核心”的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 造精神,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第二篇: 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学习总结

我参加了国培计划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的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我认为应该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
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权威性。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在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面临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利益格局,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信仰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等问题,语文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承担哪些任务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比较笼统;
新课标则将其具体化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用优良传统、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将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具体化、明晰化。除此之外,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等部分都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强化主流价值取向引领方面有所体现。

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究其实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震荡的思维模式,为了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三、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
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何子山老师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第三篇: 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7语文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2年级要多认少写。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关于写作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一)识字与写字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第四篇: 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

(学习第4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漫步在枣庄的石榴园里。春夏时节,满眼望去郁郁葱葱的绿叶生机勃勃,火红的石榴花像是活泼的小喇叭吹奏着乐曲,真是热闹非凡。秋天的脚步近了,渐渐地,石榴花谢了,石榴果终于成熟了,它们形态各异,逗人喜爱。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呀?

生:吃

生:品尝

师:异口同声!同学们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吧,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石榴,现在咱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尝一尝吧!(指名一位学生品尝石榴)

师:首先剥开石榴的外皮,你看到了什么?

生:石榴子儿

师:什么样的石榴子儿

生:玛瑙般的

师:玛瑙般的石榴子儿一颗颗怎么样?

生:紧偎在一起

师:有红的有白的,这就叫——

生:红白相间

师:还是透明的呢,这就叫——

生:晶莹透亮

师:快取几粒尝尝,什么味道?

生:酸溜溜,甜津津的

师:同学们,作者写石榴时,先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再品尝它的味道,最后写自己的感受。我们在介绍一种水果的时候,也可以按照作者的这种方法来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瞧!你会怎么介绍这种水果?(出示西瓜图片)

生:这是西瓜。

师:西瓜的形状如何?

生:圆圆的

师:颜色呢?

生:绿色的,身上还有深绿色的花纹

师;
观察真仔细!西瓜瓤的颜色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红色的,中间有小黑子儿

师:同学们一定吃过西瓜,西瓜味道如何?吃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甜甜的,吃了之后很凉快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按照这样的顺序描写西瓜,可是,如果这样写,一点儿也不生动。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西瓜比作大皮球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学生!是啊,咱们可以用些比喻句,让作文更加生动。还可以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可以写拟人句,把西瓜当做人来写。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描写的窍门儿,下面咱们就来看一看老师是怎么介绍西瓜的!自由读一读吧。

(出示范文:西瓜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上面还有几道深绿色的条纹,特别好看。圆圆的身体上长着一条短短的“小尾巴”,显得很滑稽。我迫不及待地把西瓜切开,一股香味飘进我的鼻子。西瓜宝宝害羞地露出它那红通通的脸庞,果肉里还有一些黑色小子儿,如同红玛瑙中镶嵌着黑珍珠,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我急忙咬了一大口,真甜呀!)

师:谁来评价?

生:老师写得很生动很具体,把西瓜当做人来写,写它穿了绿色的衣服。

生:老师用上了《石榴》课文中的玛瑙,还把西瓜子比作了黑珍珠。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老师还写了西瓜的“小尾巴”,在图片中你看到“小尾巴”了吗?

生:没有

师:是啊!虽然图片上没有西瓜藤,可是老师运用了合理的想象,写出了西瓜上的西瓜藤,还把它比作“小尾巴”,这种合理的想象是可以的。好啦,请同学们课后学着老师的小技巧,描写一下这种水果吧!(出示草莓图片)

生写作,是巡视指导,师反馈。

出示学生作品:草莓的全身都是红通通的,还带着一点点“芝麻”,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红艳艳的小灯笼,漂亮极了!新鲜的草莓果实有了叶子的映衬,又像一颗颗闪亮的红宝石。靠近一闻,一股淡淡的香味直往鼻孔钻,让我忍不住流出了口水。我赶紧拿起一个草莓轻轻一咬,酸酸的,甜甜的,软软的,滑滑的,美味极了!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从一篇篇精彩的课文中学会写作的小技巧,当你收获了这些法宝之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作家”,加油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一、二学段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源头,让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然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彰显真实个性。要想让学生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为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几篇《习作》,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源泉。

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为例,《2 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的学习学生们可以联系实际写一写,你在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用流畅的文字记录下词语背后发生的故事。再比如学习《5 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游览欣赏过了北大荒的秋天,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秋日美景。当然,除了叙事、写景类的文章,童话故事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情节一直以来深受学生喜爱,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利用课文的留白处,鼓励学生进行童话创作。《三袋麦子》一文就是最好的契机。课文学习完毕之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第二年,土地爷爷又给三个小动物送来了上好的麦子,它们又会怎么做呢?

如此看来,习作并非作文课上可以做的事情,更应该渗透进每一节语文课上,精挑细选的课文,每一篇都值得学生们深入体会,好好挖掘其中值得学习的语言文字,慢慢吸收、学会运用,变成自己的知识。

教授《16 石榴》一文时,老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学会事物的描述顺序和方法,同样也会是一节生动的习作课。举一反三,描写水果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文具、玩具等其他事物的描写中。这样将课文最大限度的使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第五篇: 以“新时代观看新课程新教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以往称为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课程质量有重要影响。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