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有什么感受?(完整)

发布时间:2022-10-03 13:2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有什么感受?(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有什么感受?(完整)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有什么感受?4篇

【篇一】.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有什么感受?

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说,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号召,是党的十九大重大部署,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用心用情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沟通协调,坚持项目推动,突出产业扶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切实提高当地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十九大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进军号角。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要聚焦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让中西部地区补短板、疏瓶颈、强优势,进而实现各区域的协同配合、均衡一体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些年,松江区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成效,关键是有人才的支撑。

只有以人为本、崇尚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加快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篇二】.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有什么感受?

2020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

建国70周年都有哪些信息呢?新时代的来临会成就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新时代资讯,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

  两会议国是,春风化雨暖人心。据《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文章认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对此,“代表委员们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扎实工作,锚定目标、铆足干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继而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当前,农村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正处于攻坚期,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贫困治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扶贫脱贫着实不易。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解决好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和安危冷暖问题,那就更不容易。仅是调查统计和深入了解这些情况,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因此,要想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就必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就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引领目标,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同时它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是进一步实现两个“奋斗十五年”宏伟目标的必经准备阶段,可谓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新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取得的诸多历史性的改革开放成果和建设成就世人有目共睹。如今,全国各族人民生活已由温饱不足跨越到总体小康,时下的中国正全力铸就实现全面小康。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的这些年,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建设和治理的进程中经历了很不平凡的体验,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如今正引领着当代中国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和全面繁荣。

  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建设”却有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而“建成”则是一个质变过后的结果,这就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的提法和认知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关键在“建成”。“全面”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充分性以及可持续性,“建成”是在长期建设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一种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美好理想状态,“小康”则是指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而我们所要建成的“小康”,则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和全面共享的理想社会,是没有哪一个领域、哪一个地区和哪一个个体掉队的“小康”。即实现全领域小康、全区域小康以及全民众小康。

  所谓全领域小康,就是指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要基本涵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要更加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所谓全区域小康,就是指小康社会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要实现城市、乡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面覆盖,尤其是要更加注重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的均衡、普惠、协调、共赢发展;所谓全民众小康,就是指小康社会要普遍惠及五十六个民族的近十四亿人民,尤其是要惠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绝对不能让这一部分人在全面小康中缺乏获得感,一定要更好地满足这一部分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这些,则都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书。

  如今,我国已从最初的以追跑、跟跑为主转向并跑、领跑为先的“发展起来以后”阶段。正如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而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先后由“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的具体目标也先后由“富强民主文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拓展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仅强国心态更加明朗、强烈,而且建设内涵也更加丰富、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提出了“两个十五年”的奋斗目标,他把从2020年到2050年这30年的时间划分为了两个阶段。即是说: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也可以扩展到本世纪的前20年,即2001年至2020年,这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段。)从2020年到2035年,经过15年的奋斗,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个首要的阶段性目标,必须确保能够如期实现,从而为实现后两个阶段性的目标奠定基础。总之,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个庄严承诺,是党、国家和政府为普遍惠及十三亿多人口所实施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建设工程,建成之时可谓功绩卓著、成就非凡。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最重要的时期,但中国共产党对此充满信心,因为“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在此基础上继而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为此,我们决不能辜负了这样的伟大时代,而必须在这一伟大时代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和有所建树,并与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2020-03】把天线接到地线上

  2月初的延庆,还是一派隆冬景象。地处延庆北部的香营乡聂庄村村委会里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村民们穿红戴绿,正在为即将拉开帷幕的“村晚”进行带妆彩排。党员学习室、村民医务室、矛盾调解室、村民之家等设施一应俱全,精心制作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展板使参观者的内心再一次得到净化。村委会的门口,赫然挂着两块牌子: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在延庆,像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有423家。这是北京市延庆区2020年10月份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后的新举措。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比较陌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什么?怎么建?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延庆的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项啃硬骨头的改革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党一向重视文化建设,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生根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目标以及路径等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仍存在“短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农村体现得更为明显。钱包鼓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文化需求旺盛,但供给侧暂时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供给总量不足和方向不准两个方面,文化产业相对落后、供需不对接等问题在不同地区或多或少地存在,成为供需矛盾需要解决的重点。这种情况下,消极文化开始向农村渗透,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解决这一矛盾,自然成为我们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20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把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切入口。通过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中央部署,首先确定50个县(市、区)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地区,试点工作从2020年8月开始,为期一年。北京市延庆区是50个试点之一,也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唯一的试点地区,寄托着中央的期望、承载着市委的信任。北京对此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明确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突出“四气”:聚人气、提心气、淳风气、树正气,为延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场为期一年的“赛跑”

  全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目光聚焦在延庆区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延庆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要用一年的时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京乡村开花结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首都经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顶层设计才能确保不走弯路。延庆没有急于“过河”,而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研究文件、实地调研、座谈研讨。通过扎实的前期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样子在大家心中逐渐清晰。延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克灜作出如此判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是新设机构、不是文化场所、不是协调机制,它是新时代的乡村之家、社区之家。”

  扎实的前期筹备工作完成后,在市委宣传部和首都文明办的指导下,延庆区出台了《北京市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40项重点任务,涵盖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积极响应群众诉求、助力添彩冬奥世园等方面。2020年10月26日,延庆区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大会,进行动员部署。这标志着建设延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大幕全面拉开。

  延庆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安排,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在区级层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推动实施。街乡镇成立实践所,承上启下,一手抓资源对接,一手抓活动设计。社区村成立实践站,关注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联络对接服务资源,组织好、开展好、落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负总责,上下贯通、各负其责的三级综合管理平台,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组织体系。

  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各街道、乡镇没有为此增加一个工作人员,区级层面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只是从承担工作职责较多的单位借调了9名同志。借助现有资源,组建了一支“2+6+N”志愿服务队伍,构成了延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力量。让志愿服务队伍成为党组织服务基层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一个亮点和重大突破。

  据了解,目前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40项重点任务中,已经完成26项,共成立志愿服务队124支,活跃在基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总数7000余人。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从初期的自发探索向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一番重在实践的探索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担着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使命任务。怎么打通?中央在规划此项工作时,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实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送入千家万户,属于改造人们主观世界的范畴。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的判断,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打通“最后一公里”光靠“嘴”不行,还要靠“脚”,走到群众中去,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还要靠“耳”,听听群众怎么说,了解群众需求;还要靠“手”,带着群众一起干。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才能接地气、才能有生命力。

  在康庄镇的老年餐桌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等待用餐,一名志愿者拿着一份《延庆报》,声情并茂地给老人们讲发生的新鲜事。老人们听得饶有兴趣,频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发生在延庆的许多文明实践站中,很受老年人欢迎,被称为“十分钟知家乡事”。这项活动的诞生就是实践的结果。延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调研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很闭塞,很多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读书看报眼神不好,有的甚至连电视遥控器都用不熟练。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到老年餐桌用餐,总要等上十来分钟饭菜才能端上来。这段时间,老人们就是闲聊或闷坐着。延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贺利介绍:“了解到这些情况,我们就琢磨,能不能利用这十几分钟给老人们读读报,润物无声、日积月累地把党的声音传递给他们。”因为贴近需求、符合实际,这项活动迅速在全区推开。现在渐渐发展到村里开议事会前、文体活动前都要让工作人员来上一段。

  探索规定活动与自选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模式。本着这一思路,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月推出一个全区集中活动主题,如“新时代文明实践温暖过大年”“延庆是我家 世园靠大家”等,引导大家围绕主题参与到实践中心建设中来。同时,鼓励各级党组织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功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自选活动,突出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力争实现“一村一品”。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在实践,效果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工作人员这样描述,如果延庆的老百姓都能做到说文明话、办文明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参加志愿服务,那就说明我们成功了。

  一次直面需求的供给

  延庆区香水园街道兴运嘉园社区“红色家园”展厅,原是一个面向本社区党员、群众的党建活动园地。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后,“红色家园”变得热闹起来,来这里参观的人不光是社区周边的,还有从各个街道和乡镇专程赶过来的。香水园街道党委书记冯浙军介绍,仅2020年1月,参观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红色家园”从社区党建园地成为全区党员、群众共享的教育资源,得益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蓬勃开展。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解决。“重建设轻服务”的思路一方面造成了建设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无法实现有效的文化供给。针对这种情况,延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没有新建文化设施,而是着力于盘活整合资源,初步实现了区域内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延庆专门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站,开设“微课空间”“基地预约”“服务超市”等栏目。现阶段,各级文明实践站(所)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点单、预约的方式共享全区113项文化服务资源。这不仅盘活了现有资源,更重要的是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从“要你学”变成了“我想学”,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前,各村村民有文化方面的需求,需要村支部书记找包村干部商量办法或者到街道、乡镇去反映,现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解决了。据初步统计,各街道、乡镇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村正在发展民宿旅游想学习礼仪知识,有的村想学习种植技术,还有的村想了解党的最新政策……延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的李景军介绍:“我们会统筹区内甚至全市的各种资源。‘点单’的人还能对需求响应效率和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形成了从提出需求到考核评价的闭环系统。”

  延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工作时间过半,进程过半。半年多的探索,通过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延庆人的信心,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如何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有机结合,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如何解决干部的本领恐慌,如何更精准地对接群众需求,是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期待一张完美的延庆答卷!

【篇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有什么感受?

关闭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

∙1.课程学习

∙2.课程评估

∙3.课后测试

窗体顶端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86.67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 )。(6.67 分)

✔ A

企业互联网

 B

服务互联网

 C

收费互联网

 D

监督互联网

正确答案:A

2、从产业结构布局上看,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 )。(6.67 分)

 A

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B

第三产业发展过快的问题

 C

基础产业缺失的问题

✔ D

产能过剩与库存过量的问题

正确答案:D

3、新阶段新常态下经济遇到的新失衡指的是( )。(6.67 分)

✔ A

通货膨胀、经济下行,双重风险并存

 B

通货膨胀

 C

经济下行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A

4、(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6.67 分)

 A

和谐发展

✔ B

共享发展

 C

绿色发展

 D

创新发展

正确答案:B

5、“四个全面”中( )是保障。(6.67 分)

✔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全面深化改革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从严治党

正确答案:C

6、新常态下起主要引领作用的是( )。(6.67 分)

✔ A

市场

 B

政府

 C

中国共产党

 D

人民大众

正确答案:B

7、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产生距今约有( )。(6.67 分)

✔ A

2500年

 B

3000年

 C

3500年

 D

4000年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1、小康社会的构建特点是( )。(6.67 分)

 A

从思想理念转变为现实实践

 B

从解决温饱转变为更加宽裕

 C

从总体小康转变为全面小康

 D

从建设小康转变为建成小康

正确答案:A B C D

2、习总书记的小康社会理念有( )。(6.67 分)

 A

得到最广大中国人的认可

 B

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D

在其任期内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正确答案:B C D

3、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 )。(6.67 分)

 A

中国经济增长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的增量非常可观

 B

中国经济增长趋于平稳,增长动力越来越多元化

 C

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D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发展

正确答案:A B C D

4、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同步”,即( )。(6.67 分)

 A

个人所得税与劳动效率同步

 B

GDP增长和市场发展同步

 C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D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正确答案:C D

5、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 )。(6.67 分)

 A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B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C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D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正确答案:A B C D

判断题

1、“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6.67 分)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克难期。(6.67 分)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动力。(6.62分)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篇四】.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有什么感受?

实用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一、简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小康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三、五项指标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经济建设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政治建设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建设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社会建设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四、正确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六点要求
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
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完善民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增强文化
主要是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
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迈出更大步伐。

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
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
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
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
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

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由“建设”到“建成”,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8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

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法须慎重。近一段时间,有一些地区在媒体上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经济发展目标不等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建设目标。在这个目标体系下,具体提出了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一些地区是根据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再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测算出经过5年或6年可以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所以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五个目标体系组成的,除了经济建设目标之外,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建设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建设目标与资源节约型、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即使提前完成了经济建设这一重要目标,但也未必能够提前完成其他目标。

滥提“提前实现”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个别领导干部在一种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下,经常能提出一些吸引大众眼球的口号,如“早日实现”、“率先实现”、“提前实现”、“国内国际领先”等等,这些口号并没有经过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提前实现”这种口号或许对激发人们的干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误导大多数人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件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否则,怎么可能“提前实现”?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虚夸会使人们忘记了或淡忘了加快改革攻坚的紧迫感,丧失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极其不利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一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过去三十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的风光不再无限。在未来8年内,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是实现政治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选举、决策与监督制度体系,这必然遭遇一些权贵阶层的反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三是实现文化建设目标任重道远。中华民族要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

四是实现社会建设目标任重道远。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难度更大,更需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任重道远。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面临许多难题。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过去三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只有一种选项,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管理体制的协同改革。但深化改革必然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会遭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与强烈反对。“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五、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龙头

胡鞍钢说,“四个全面”的龙头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这个总目标,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在于解决极端贫困人口。
胡鞍钢表示,自中国提高贫困线标准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下降到2014年的7017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按照这个速度,在2020年,这个贫困线将基本消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之后中国将进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阶段。
一、 历经数代领导人发展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

胡鞍钢认为,“四个全面”是“集大成式的治国纲领”,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四个全面”是不断继承、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大布局,也是大手笔,而且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作为中国国家治理大布局的“四个全面”也将成为继“中国梦”之后,第二个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

具体到“四个全面”中首先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鞍钢向记者详细梳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有关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他指出,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而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2020年宏伟蓝图;此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则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胡鞍钢指出,目前中国处在又一次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的时代,上一次经济起飞阶段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现阶段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年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四个全面’的龙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后三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胡鞍钢表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是进入“共同富裕”阶段,告别了“先富论”阶段。
“为了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即‘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第二个阶段即‘十三五’规划,继续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胡鞍钢表示。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贫困人口

“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内涵,可以概括为‘九个社会’和‘一条道路’。具体来说,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共同发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此外还是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社会和全民健身型社会、安居乐业型安康社会、生态文明型社会、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型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中华文化文明道德社会。‘一条道路’则是指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胡鞍钢指出,全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总目标具有深刻内涵,就是建设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小康社会。
胡鞍钢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也反映了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二是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四是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胡鞍钢认为,这些国家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25个量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现,这其中包括反映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等四项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尽管2014年我国7.4%的经济增长率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但却是发展质量最好、发展路径最好、发展绩效最明显的一年,可以说给了全国人民很好的交代。”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数据及分析中,胡鞍钢指出,城乡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人口进一步下降值得特别关注,“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从2009年的最高峰3.33倍降到2.92倍,如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径计算,则为2.75倍,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令人欣慰。中国贫困人口四年减少9500万,仅2014年一年就下降1232万,这一数据可以说是统计公报中最大的亮点。”
胡鞍钢表示,中国在减少绝对贫困方面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不过按照目前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在2020年,中国贫困线将基本消除,“这意味着中国从过去30多年解决绝对贫困阶段,进入到减少相对贫困阶段。实际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者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绝对贫困人口能不能大规模减少,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规划制定奠定基础,更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奠定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理论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既包含了战略目标,又包含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引领规范、根本保证。但是,“四个全面”在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要始终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揽全局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都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战略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渝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失去动力,就不可能胜利完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党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届三中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做出了部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党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发展内核升级
国际在线专稿: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理论框架体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处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的是经济、社会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中国的发展进入升级阶段”,连日来海外媒体和专家学者纷纷点赞“四个全面”,对中国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以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给予了充分肯定。
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5日报道称,中国将经济增速目标由7.5%下调到7%左右,表明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挖掘内需潜力,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替换以贸易和投资建设及重工业为驱动力的老旧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环境问题。
英国《每日电讯报》5日刊文指出,中国下调经济增速目标,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迈入“新常态”。文章援引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称:“7%左右的增速可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旨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
俄罗斯《生意人报》也发表文章称,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去年中国新增就业1300万,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之一。
“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日前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人民生活质量却在提高》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4%,比前一年有所放缓,但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却增加了8%,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速甚至更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中国政府推行的富有成效的宏观政策。
“意讯社中国”网站也认为,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实则是由少到多的质变过程。文章指出,在7%的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社会就业、创新、改革、环境等问题。
欧洲新闻网(Euronews)的文章称,中国政府支持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以实现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需要一个更为适当的同时不冲击就业市场的经济增长速度。
新加坡《海峡时报》援引英国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经济学家马克·威廉的话称,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政府推行更加雄心勃勃的改革将有所助益。《日本经济新闻》在12日的报道中提到,“四个全面”的每一项都曾单独提出,“全方位同时推进”却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中国推进相关改革的坚强决心。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却寓意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国外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积极的看法。
尼泊尔中国问题专家列格纳特-波戴尔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称:“从‘中国梦’到‘四个全面’的提出,显现出中国推进发展、深化改革的决心。我相信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驻华记者阿基扎诺夫表示,如今的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重视发展创新领域,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内需等等,而这些也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巴西中国亚太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对国际在线记者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适度而又雄心勃勃的目标,它意味着在中国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要达到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和欧美发达国家接近的国民收入水平。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急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进一步推进改革,而中国两会给巴西政府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一些外国网民也对中国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感到振奋,称中国政府着力改善人民生活,让世界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
土耳其网民阿赫麦德·艾尔金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阐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相对于经济增长的百分比,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想,有这样的发展目标,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强大。”
罗马尼亚网友奥尔吉·维秦秋表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回答了许多关于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疑问,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小康社会 新时代 你有什么 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什么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