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2-10-02 11:0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优秀范文】

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3篇

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篇1

.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大家好,是经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容,济建设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在这一部分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怎么把握它的重点?如何理解这一新概念的涵,——“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第一,我今天的讲座就围绕此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第二,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
本任务);
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
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六个重点,这是今天讲座的重点部分。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标。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目标? (一)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我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更为突出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坚持质量第一、产能过如果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优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不提升质量,经济竞争力也有可能剩就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对外贸易优势有可能会慢慢丧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可见,会迅速下降。

量发展阶段的在要求。

(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

页脚..

.

党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十八大以来,要进一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取得更大的进展。也就是说,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攻关期跨 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以上两点,就可以说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何提出。

(三)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要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就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近代以来,我国提出“四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化。2012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 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新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对于实现现代化,中国成立一百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体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强强调经济建设,民主强调政治建设、文明强调文化建设、和谐强调社会建设、美丽强调生要达到这一那么,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2035第二步是从2035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年,我们就要“分两步走”,目标,年。另外,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15年和后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前15.

页脚..

.

年,我们既要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到2020到2020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即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总之,义现代化新征程, 实现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它源于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就是发一是动力体系,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它由三个部分构成:那么,展要有动力,要有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增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新旧动能的投资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二是产业体系,转换、创新驱动力的形成建立现代动力体系。

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上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概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二、 按照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容,我们做一个总结和梳理。

(一)动力体系这一要求自“以提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十九大报告提出,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之后更为明确。动效率变革、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力变革”,这又是一个新提法,我称为“三大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意味以“必须坚持质还要让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之,着不但要把质量放在首位,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和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进而完成动力转化,科技进步是衡量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标准。创新、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世界各国先进程度、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之外的一个.

页脚..

.

要素就是科技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地说,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在达到。这时就可以说,这现代化水平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要超过60%-80%最终是要让全现代动力体系的形成,因此,个建立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

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

(二)产业体系过去,我们将产业分为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如果产业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也就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其特征是质量效益都比较高,技术进步率也比较高,这样的产业体系就叫做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实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强,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体经济不被重视,金融领域热衷于泡沫经济。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 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现代产权制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分为现代产业制度、度、现代财政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微观主体有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革,月,12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015年经济工作重点围绕实施五大政策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6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宏观调明确提出策要托底。十九大报告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这要求我们探索宏观调控要值得我们研究。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控有度,.

页脚..

.

更不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怎么做才能有效有力, 是什么都要管,而是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开展,而且要精准有效。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应该说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报告细化到了六大主要任务:部分在报告中的份量还是比较重的。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体现了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方面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深化贯彻的。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是什么?一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新动能;
完善三是创新体制机制,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动力体系、产业体系、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部分是有很体制。实际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关系的。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在这生产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就是说,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也要有我们主要解决的就是结构性问题。种情况下,促进创改革和创新是培育动力源的两个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新,这样才能有新的动力。

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从改革创新入手,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

页脚..

.

把提高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培育若干世界级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进制造业集群。要瞄准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一是体现在“三农”问我们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题上,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新提法。二是体现在区域性问题上。有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及效率低的情况,有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缺少活力、都是我们这些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他各方面发展也不是特别充分。

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必须始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按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加大力度支持革命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

页脚..

.

创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新格局, 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素自由流实现产权有效激励、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容, 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它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 也必须要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那么,现在要开始改变这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效益不高。供给侧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种面貌。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深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

页脚..

.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 开的。加快发展先进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把另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左右,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远远地抛在后面;
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 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煤炭产量也接近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体要怎么做?现在,要想变成强国,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人工智能这样的大数据、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所以我们要通过新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十八全面提升产业水平。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之后,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就是未来新的消费热点。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 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加快发展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代服务业,产业这里所说的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仅是指工业,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所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包含制造业、链的概念是包括工业、服务业等在的, 了制造、加工、创新和服务等容。.

页脚..

.

基础设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中国为发展中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这样说,是强国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现在,中国也是很有优势的,验。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基础设我们也有很当然,施的优势我们要保持,并且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农村比如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多不完善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是也就是不充分。的基础设施、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都还存在不足,新兴”——传统的基础设施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而新兴基础+“传统这也是存在像信息网络、设施更要重视,物流的发展等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投资潜力的原因。“三去一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项工作是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一补”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平衡是动态的、长期的平衡,不能形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企业效益滑坡。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有让市场规律正常地、结构性改革,把长期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基本化解了, 效地起作用。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鼓励更多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五项工作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降低企业创业进行商事制度改革,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几年我们简政放权,1.2万家增加到1成本,使新的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从开始时每天.

页脚..

.

万家,这既体现了市年达到了每天1.6万家,后来又增加到1.5万家,到2017 场的活力,也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型劳动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六项工作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700大军。我们的劳动者大军不能再是低层次的产业工人。现在,我国每年有如果我们把劳动者大军都这样的人力资源数量简直不得了。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变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技能型、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对创新驱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求精的敬业风气”意味着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人才水平在明显提高。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年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将创早在2007我们都在追求科技上创新要靠科技。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新型作为总体目标。“创新我们更要把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那么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的进步,”这是十九大报告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里的原话。那么,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呢?第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有三个来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新时代,我们原创性的成果要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搞原创,前沿性的、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

成批量地出现。在科技领域,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十五年前的差距是很大的。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发挥经济效益。突出关键共性技拓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

页脚..

.

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从这些提法中也能看出,有些是以前就讲过的,有些是十九大的新提法。提法中,我们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在整体上强起来。如何建设一个强才能实现建国?其中一点就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只有应用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 的目标。这是现实的要求。第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战略科技方面,我们要站市场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在前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创新体系建设上来讲,这个要一贯的。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前就提过的,如果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它的基础可能是;
如果是一般应用型的创新体系, 所以要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这个思想也是一贯的。它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以前,保护、第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知识产权保这对我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现在则是主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倡导创新文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护得好,十九大报告提出,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这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还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知识要实现强国目标,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的关键一环。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 产权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这是现在非常紧迫的任务。.

页脚..

.

最终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要任务,第五,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落在人才上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认为,科技领军人才、就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我们要实现强国目标,推动创新驱动,才是非常关键的。

养。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认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为这是具有特别的意味的。提到乡村振兴,这也是我们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从实际上看,我国乡村是有文化、有发展基础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提法就在乡村振兴方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并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面,发展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和全面。这是非常重要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振兴乡村,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发展乡村, 的。农业农村农民问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重中之重。现在提出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第二,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化,这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了。当然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比农业现代化更加宽广,我认为,也就是“双现代化”。.

页脚..

.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什么?就是农业作为产业也有它的重点。那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 农村现代化,以上这些方面都要达标。完善承包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保持土报告还提出,“三权”分置制度。这些也是我们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

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第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那么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通民的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过改革给予解决的。第五,确保粮食安全。不管经济怎样发达,如果粮食安全有问题,社会的发确保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展和稳定就会出现问题。要保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我认为,第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实施耕地“休养生息”的同要保持耕地的能力,粮食自给率要非常高。第二, 时,耕地能力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粮食安全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第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在看来,在农业方面,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在不断地向现代 化水平迈进。拓宽增收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第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过去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非常渠道。发展机会和财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重视的一项工作。.

页脚..

.

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当然,富增长的机会。

方向。第八,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 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上这些容。我认为,这些容已经非常丰富了, 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农村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是按照十八大或者是更早一些说法。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的大结构而十九大我们过去把城镇化单列出来或者把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 则是把城市化作为一个区域问题纳入这个部分,在结构上稍微做了一个调整。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第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过去在表述上也有新变化,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以及老少东北振兴、是讲“西部大开发、边穷地区,现在在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顺序靠后,因为它们发展相 对比较好一些。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我们要在平衡充分上作文章。加快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第二,现在放在区域发展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去这个部分也是放在城镇化部分, 分,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城市也是一个区域问题。.

页脚..

.

第三,三大区域发展的重点,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长江经济带过去,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型地区经济转型。所以十九大在国“一带一路”建设。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国倡议,建设、这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区域发展补充了“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三大区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在区域上的一个反映。位又一次变得比较突出。高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域的发展重点是,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以共抓大保护、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济带发展;
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第四,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第五,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被再次提出来。我们的“一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建设海洋强国,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强国之路来展开。

带一路”是重点。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部分的容很丰富,我列了八条,其中蕴含着新意。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即:第一,提出总体要求,竞争公平有序、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我的理解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企业优胜劣汰。这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 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一致的。.

页脚..

.

加快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第二,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企改革,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十九大还对国企尤其是央企提出了具体要求:
业。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第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八大期间,现在已经见简政放权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等,效了。同时,十九大还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这两句话是很有新意的,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简政放权,实际上就加快要素价格市场这恐怕是下一步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这是对过去工作作的总结, 我们要继续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以宏观调控、发展规划作为战略导向,分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产业和区结构性调控是中国当然,财政政策也可以是结构性政策。域政策是结构性政策。经济的一个特色。从经济理论或世界发达的实践来看,总量调控和一般性调控,所以要实行结构性由于中国还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改革和结构性调控。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十九大体现出结构性特点,主要是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页脚..

.

第五,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第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财政制度提这里与三中全会不同的是:和地方财政关系。出了基本要求;
十九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权事权对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全面规透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这也是报告的一个新意之处。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第八,关于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个部分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空间。货币政策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 架。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特别是围绕“一带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过去五年中,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一路”建设的推进,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系的重点容。这是让世界吃“定心丸”,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第一,只会越开越大。

我们对国际社会做了一个进一步的承诺。.

页脚..

.

第二,形成陆海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我加强创新能力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充分,们的西面开放不平衡、 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陆海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三,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我们长这又是一个我们要推进贸易强国而不是贸易大国。期保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追求,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高目标。协定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在这个方面有WTO也是对全球化的重要支持。中国是符合世界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巨大的利益,我们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的共同利益。我们要优化区域开放格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全球化中有区域化问题,第四, 局,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我们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第五,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一个全新的说法。在放权上加码。这是一个新的动向。第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时代新的开放开放格局是中国国际化战略的形成全球竞争的新优势,格局下我们要面向全球, 重要部分。

谢谢大家。

.

页脚..

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篇2

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介绍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憎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 “阿克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 “木桶效应” 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必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 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佳、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 “蛋糕” 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1.用新的发展理念揭示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发展理念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合乎发展规律和发展目的。这“五大发展理念”,符合并揭示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没能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子。这就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既有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也有僵滞、失衡、污染、封闭、贫富沟壑加大加深等失败的教训。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民族,必然也必须总结反思世界范围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聚焦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相当突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把世界上成功和成熟的经验点透了、说明了,把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理顺了、厘清了,把要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展示出来了,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发展规律,是关于今日世界在怎样发展、今日中国如何发展的思想结晶。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概括。“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围绕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为谁创新?协调,为谁协调?绿色,为谁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为谁开放?都是为了人民。共享,谁来共享?人民共享,每个中国人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汇成一句话:人民至上。也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贫困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牢牢锁定共同富裕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固然”与“应然”的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揭示的“固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怎么走,呈现的“应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什么发展方向走。5个词、10个字,把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和将来讲清了、说透了,确乎科学概括。。”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崭新篇章。“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特别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关于“硬道理”“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成果,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发展。

2.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拓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格局新面貌。发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实际、推动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契合中国发展实际,必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也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新理念,成为这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的灵魂。把握住这个灵魂,就能更好理解领会这份文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外延,就能更好贯彻落实这份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可以预期,切实贯彻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体制机制、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发展要求等就能得到全面提升,我国发展将迎来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不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开启我国发展更为广阔的前景。“

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理念不能空对空,发展理念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就能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使国家发展获得深厚伟力。“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突出问题,在补齐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上投入更多力量,做足文章,让“全面”不留缺憾、更不因短板而功败垂成,让“全面”完满以至完美。

“五大发展理念”拓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格局新面貌。理念是发展的、变化的,不会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发展理念更是发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要求等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也必须随之变化。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53年,到今年将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远的不说,从2000年到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现在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阶段,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布阵筑基的阶段,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适应这种变化。“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依据的是中国现今的实际和实践,解决的是中国到2020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既不是中国20世纪的发展理念,更不是西方的发展理念;
展示的是一个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新格局,一个13亿多人可感知、可享受、可念可及的全面小康社会新面貌。

3.用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理念指引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根基开辟道路。发展理念能否管长远,要看它能否经受住历史检验、持续推动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合规律合目的,必将引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指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如同古人所讲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五大发展理念”正在“精神变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五大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科学理念是科学理论的凝练和升华,不因时空变化而改变。“五大发展理念”是经过科学判断走向趋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来的,是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效能。从最近报刊网络反映的情况看,国内外对“五大发展理念”评价极高,认为它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不仅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针,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代表世界发展趋势和科学发展方向,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发展方向的科学揭示、发展道路的开拓创新。我们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不同阶段、作为一个价值链,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石和关键一程,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必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深厚根基、开辟宽阔道路。理念是软实力,科学理念能够焕发勃勃生机、化为巨大能量、形成强大硬实力。“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风雨坎坷,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更加深厚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 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 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 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 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趣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 “阿喀琉斯之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断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纪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 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恩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 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备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 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枝,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横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 “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 “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第三,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中写到: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
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 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 年、1957年、1962 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 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毛乌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 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不射宿。” 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yuán)鼍(tuó)、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wǎnɡ)罟(ɡǔ)、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摈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四,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我国30 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 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 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 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市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20 年前甚至15 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这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二是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总体保持复苏势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但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苗头,不少新兴市场国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三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关于下一步怎么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做出部署,我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第五,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 “小康” 社会和 “大同” 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 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t。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 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zhū)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十三五” 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撖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 “最后一公里” 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第一,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理念在人们头脑中确立需要一个过程。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 新经验 新信息、新要求。“有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

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是有针对性的。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有较高的经济专业水平。资本投入、安全生产、股市调控、互联网金融管控等都是高风险、高技能的,如果判断失误、选择不慎、管撑不力,就会发生问题甚至大问题,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一段时间以来,在安全生产、股票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连续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经济社会管理难度很大,各种复杂因素很多,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学费不能白付,要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种失误一犯再犯。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评估风险,不能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简政放权、先照后证不是不要管理了,该管的还要管,上级部门放的权,下级要接住,不能出现真空地带,这也是守土有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古人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知行合一,贵在行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发展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提升,也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新境界。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二,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
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住、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第三,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一个新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正所谓不破不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凋整,不改革就只能是坐而论道,最终到不了彼岸。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落实主体责任、抓好落实。在贯彻落实中,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主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
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
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不能松懈斗志、半途而废。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第四,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

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 一切都无从淡起。“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层层负责、人人担当。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在讲“准备吃亏”、准备困难时一口气列了17 条困难:
第一条,外国大骂;
第二条,国内大骂;
第三条,被国民党占去几大块根据地;
第四条,被国民党消灭若干万军队;
第五条,伪军欢迎蒋介石;
第六条,爆发内战;
第七条,出了斯科比,中国变成希腊;
第八条,“不承认波兰”,也就是共产党的地位得不到承认;
第九条,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
第十条,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
第十一条,天灾流行,赤地千里;
第十二条,经济困难;
第十三条,敌人兵力集中华北;
第十四条,国民党实行暗杀阴谋,暗杀我们的负责同志;
第十五条,党的领导机关发生意见分歧;
第十六条,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
第十七条,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说:“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这些,我们都要透彻地想好。”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这样的论述,毛择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讲得很多、也很深刻,是治党治国很重要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总的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批优秀年轻干部正在成长起来。同时,受成长经历、社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 “为官不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综合各方面反映,当前 “为官不为” 主要有3 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 “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 “不敢为”。这些情况,过去也有,为什么当前表现得比较突出?除了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外,也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我们工作来看,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政策尺度把握不够准确,方式方法有些简单生硬,对干部教育引导不够及时到位,在思想、理念、作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操作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凋整,或者还没有调整到位,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是负面舆论和恶意炒作使一些干部模糊了视线、增加了困惑。

大家都认为,一些干部 “为官不为 " 已成了一个突问题,各级党委就要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加兴奋点、消除困惑点,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既要求干部自觉履行组织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不滥用权力、违纪违法,又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做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住、主动住、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篇3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一、充分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任务、要求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对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主动选择。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12年的47.3%下降到2020年的31.7%,延续2006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的趋势;
过去9年中有4个年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0%,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主要国家政策内顾倾向上升,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伴随着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国内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和经济增长动能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遵循大国发展规律,对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主动作出调整,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新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社会各界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还有不少短板弱项。我们必须树牢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处理当前和长远、自主和开放、政府和市场、全局

共5页·第1页
和局部、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畅通循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不断引向深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把握和认识这一变化,更多立足国内谋划发展,加快推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部分商品对外采购率过高的问题,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不断增强经济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与此同时,坚持在开放发展中争取战略主动,通过扩大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塑造我国在国际竞争和发展中的新优势。
二、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坚实基础和巨大优势,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就前所未有。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经济、科技、政治、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世界经济在大幅下行后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明显,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面临较多困难。二是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加速调整。各国更加重视本国供应链安全,生产网络区域化、本地化趋势更加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三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推动建立排他性保护性较强的区域贸易协定,新兴经济体面临更高贸易投资规则门槛。四是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阶段,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一是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循环梗阻加快打通、市场预期不断改善,但内需稳步回升受到制约,居民消费恢复相对滞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二是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够均衡。三是重点领域风险不容忽视。粮食供求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油气对外采购率较高,能源资源安全面临不少挑战。宏观杠杆率仍然较高,银行不
共5页·第2页
良贷款风险可能继续显现,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存在较多困难。四是民生保障仍存短板。就业
压力大和招工难问题并存,新成长劳动力数量仍处高位,制造业、中小企业招工难题更加凸
显。公共服务供需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对养老保障可持续性造成较大挑战。
在看到风险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多方面突出优势和条件。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面对困难复杂局面时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破浪前行的强大力量,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有利条件和优势所在。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我们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高铁运营里程、高速公路里程、5G终端连接数均居世界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们有规模庞大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市场,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1.3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有条件、有能力充分发挥大国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找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巩固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这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也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注重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互促共进的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紧扣改善民生拓展需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加大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着眼于促进国内

共5页·第3页
国际大循环的良性互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开
拓互利共赢新局面。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推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促进外贸发展
的财税政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壮大发展动力源。这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搞国内大循环的集中体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优化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定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塑造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提升国内大循环质量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和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全面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通过开展示范区建设,探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

共5页·第4页
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耕
地和种子两个关键,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稳妥防范化解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风险防控


共5页·第5页

推荐访问:改革发展 新发展 激发 贯彻新发展理念 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 贯彻新发展理念 持续激发改革发展动力研讨 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动力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