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

发布时间:2022-09-30 20:3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

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3篇

【篇1】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

浅谈对中国近代史课的感受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但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历史”仿佛真的是一段学习的记忆,因为高考,历史或许早已被遗忘在高一的某个角落。所以对于这一学期重开的历史课对我来说充满了吸引。

开学之初在庆幸有历史课之余看看课表难免增加几分失望之感。因为历史课只有那么短短的八周16节课,这对于那本三百多页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但真正上了这节课才明白,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老师是有备而来,他对我们的课程早有规划。简单来说,我们上课基本都不用课本,只要听就足矣。每节课45分钟,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我们在台下也听得津津有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一件接着一件再由这些事件引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蒋廷黻 蒋百炎 李鸿章 孙中山 蒋介石。。。。。。。

学了中国近现代史之后,我觉得自己的视野开阔了。中国近现代史让我们“知古鉴今”教会了我们“以史为镜”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因为中国这几百年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年中。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继续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 帝国主义的严重入侵,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和研究近代史后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篇2】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

(一)李鸿章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1898,李鸿章赴欧洲。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是,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

(二)林则徐

1839年3月10日,奉命为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在广州禁止鸦片的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为抗击鸦片侵略,战胜敌人,他进行了大量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

  他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还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

  在军事方面,他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专门派人从外国秘购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林则徐将西方国家的“战船制造、火器制造和养兵练兵”作为探求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组织官兵在东较场(今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带)学习演练西洋武器,学习西法练兵,并经常亲往阅操,抓紧训练官兵。他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等在东较场检阅军队,准备迎击英国侵略军。当时,数百名精选出来的官兵演习了排枪、火炮等,林则徐看后大为赞赏。为激励官兵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林则徐当即挥毫赋写新联一副,悬挂于东较场的演武厅内。

(三)袁世凯

  袁世凯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有这么几件事: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他告密、出卖维新派;
1912年,他窃取革命果实,成为民国第一个总统;
1913年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暗杀,传闻是受袁指使;
在生命最后时刻称帝,更是将他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袁世凯在维新运动后期思想存在某种变化的轨迹,因此不应单凭引用个别否定“告密案”的观点,就得出袁世凯与变法运动失败无因果关系。袁世凯确实参与过维新活动,且还向光绪帝上过书、给翁同龢上过说帖,力陈变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可是,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变化,袁世凯的思想也在不断动摇。在帝党和后党分别极力拉拢的过程中,他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利弊,最终选择掌握生杀大权的慈禧太后。仅从这一点看,不管袁世凯有没有告密,他都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往的著述和历史教科书多认为,日本无故向袁世凯提出横蛮无理的要求,他本来完全可以拒绝接受,但为了在帝制问题上得到日本的支持,他不惜拿“二十一条”做交换的条件。然而,近年有论者认为:“所谓袁世凯为了当皇帝而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结论,根本就不能成立。”并且非常同情和理解袁世凯当时的处境,认为袁世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得不以和平手段与日本周旋”。

但是袁世凯也是个悲剧人物,在那外强侵入,革命蜂起,内外交困,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袁世凯以强者的身份,左右逢源,自立派系,确实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好事,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但他野心私欲太大,又好迷信,其家人和部属的怂恿使他产生了称帝的闹剧,也暴露了他是乱世枭雄的面目,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

综观袁世凯从政40余年的生涯来说,他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他的政敌---民主主义革命家黄兴曾这样评论过袁世凯,他“算得个四十年来天下英雄”众所周知,黄兴是道德高尚、宽容厚道的君子,他对袁世凯的评论是公道的,确切中肯。

(四)孙中山

  投身民主革命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推翻封建帝制与捍卫共和制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汪精卫

汪精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所以本文也分为三大部份来写:第一部份:为了革命奉献一切;
第二部份:打倒独裁者蒋介石;
第三部份:和平运动曲线救国。

1901年汪兆铭18岁时参加了科举考试,以广州府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秀才。1900年义和团事件以后,清政府开始搞“新政”,开始大量选派公费留学生到外国留学,并给予归国留学生举人或进士的待遇,授予高级官职。这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识青年纷纷前往外国留学。汪兆铭考上了这次的公费留学生,后来加入了孙中山的广东派“兴中会”。汪兆铭文思敏捷,擅长演讲,有很大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很快脱颖而出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并委以重用。

1905年8月20日,各革命党派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汪兆铭作为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被选为评议部部长。

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民报》特邀章炳麟担任主编,主要编辑则为汪兆铭、胡汉民、吴稚晖等人。汪兆铭从《民报》的创刊号开始,一直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汪兆铭以“精卫”的笔名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汪兆铭使用“精卫”的笔名,源自《山海经》里精卫填海的故事,含有对革命锲而不舍之义。汪精卫的文章逻辑严密,笔锋锐利,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远距离革命家”批判和“倒孙狂潮”的夹攻下,党内党外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士大量出现,同盟会一时间陷入失败的边缘。汪精卫是同盟会中无条件坚决支持孙中山的孙派骨干,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内党外的怀疑人士重新树立起对革命的信心。汪精卫刺杀清政府高官的设想,并不著眼于暗杀计划本身是否成功,而是著眼于用鲜血回击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

中国有句格言说:“水至清则无鱼”,汪精卫品格过于清廉,所以愿意跟随他的人就很少.在中国善于玩弄权术的人总是以“封官许愿”等物质刺激的方法,来召集网罗自己的跟随者.汪精卫不但不搞“封官许愿”,还对自己的部下要求很严,由于跟汪精卫干捞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愿意跟随汪精卫的人就很少.按照西方的标准,汪精卫这样有出色口才笔才,又有充分政治责任感和生活清廉的人,是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可是汪精卫这样西方型的政治家,却不适合于中国污浊的政治土壤,这也是汪精卫一生的悲剧所在.

北伐军在军事上的进展虽然顺利,但蒋介石的独裁作风却引起了很多国民党人的反感.尽管中山舰事件发生时,大部分国民党领导人站在蒋介石一边,赞成他排俄排共的“敢行”.但是蒋介石当权后表现出来的独裁霸道,又让人们回想起作风民主的汪主席的好处,于是“拥护汪主席,请汪主席回国复职”的呼声四起.1927年2月,孙科等人组成“迎汪行动委员会”,以国民党临时中央会议的名义,致电汪精卫,敦促他回国复职.蒋介石后来也挡不住“拥汪”的浪潮,只好也打电报请汪精卫归国复职.在法国的汪精卫收到了雪片般飞来的请求他回国复职的电报,最后蒋介石也打来电报说:“如果先生再不回国的话,我就要出国了”.但由于蒋介石的野心勃勃,汪精卫一直致力于反对蒋独裁的活动中。(当时,孙中山已逝世)

出于“曲线救国”的政治路线与“主和”思想,在民族危亡时刻,汪精卫希望能保全沦陷区一部份民众和土地,他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了。为达到这个理想,他跟日本谈判。日本人把条件说得很好,一旦迈出脚步,条件马上变了。加上老蒋的打击排挤,上了船的汪兆铭无可奈何了,也永难回头了。

汪精卫从一个曾经的热血青年走上叛国之路,其根源在于他看不到中国人民的爱国力量,“理性”的认为抗日必败,唯有“曲线救国”了。这与当代的这些“精英”们的认识:中国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完全的与国际接轨,全盘西化的主张何其相似,其本质就是自我矮化,“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篇3】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

朝代夏商①西周起讫
约前22世纪末—约前16世纪初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约前11世纪—前771②
都城安邑阳翟亳殷镐京今地山西夏县河南禹县河南商丘河南安阳陕西西安周
东周
秦汉
西汉③东汉魏
三国
蜀吴西晋东晋东晋十六国
十六国④

南朝
齐梁陈北魏
北朝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隋唐
后梁后唐
五代后晋十国
后汉后周十国⑤

北宋南宋辽西夏金
前770—前256前221—前206前206—公元25
25—220220-265221-263222-280265-317317-420304-439420-479479-502502-557557-589386-534534-550550-577535-557557-581581-618618-907907-923923-936936-946947-950951-960902-979960-11271127-1279907-11251038-12271115-1234
洛邑河南洛阳咸阳陕西咸阳长安陕西西安洛阳河南洛阳洛阳河南洛阳成都四川成都建业江苏南京洛阳河南洛阳建康江苏南京
——建康江苏南京建康江苏南京建康江苏南京建康江苏南京平城山西大同洛阳河南洛阳邺河北临漳邺河北临漳长安陕西西安长安陕西西安大兴陕西西安长安陕西西安汴河南开封洛阳河南洛阳汴河南开封汴河南开封汴河南开封
——开封河南开封临安浙江杭州皇都辽宁(上京巴林右旗兴庆府宁夏银川会宁
阿城(黑龙江

中都开封
元明清中华民国
1206-13681368-16441616-19111912-1949
大都北京北京南京
北京河南开封北京北京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夏商
西周
西周
东周春秋时代战国时代
春秋
封建社会

西汉*

东汉魏
三国
蜀吴
西晋
东晋十六国
东晋十六国
宋齐
南朝
梁陈
南北朝
北魏东魏
北朝
北齐西魏北周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公元550年——公元577年公元535年——公元557年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公元220年——公元265年公元221年——公元263年公元222年——公元280年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公元479年——公元502年约6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066年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

隋唐
后梁后唐后晋
五代十国
后汉后周十国北宋

南宋
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公元936年——公元946年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公元1949年——

中国近代历史简表
管理提醒:本帖被云云飞扬执行加亮操作(2007-04-13中国近代史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发动步伐和西征,捻军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3年-1876年云南彝族人民起义1855年-1872年贵州苗族人民起义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云南回族人民起义
1957年-1863年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抗击中外反动军队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9年洪仁\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中国第一台蒸气机制成,陕西、甘肃回族人民起义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新疆维吾尔等族人民起义1868年捻军起义失败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1884-1885年中法战争1885年《中法新约》、《中日天津条约》签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占领台湾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民党成立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1915年-1916年护国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1917年-1918年护法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6月3日上海工人大罢工
1920年夏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建立
秋毛泽东在湖南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1月-3月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7月中共“二大”召开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二七”大罢工6月中共“三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5月30日发生“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1925年6月-
1926年10月香港工人大罢工
1926年3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蒋介石策动“中山舰事件”5月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
范围”国
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6年10月-
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1月武汉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在汉口)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12月11日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冬-
1931年秋中央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抗战3月日本操纵的伪“满洲国”成立
1933年春工农红军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1934年10月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2月东北抗日联军建立
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
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
10月全国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12月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战争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开始7月15日中共提出国共合作的抗日宣言8月13日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
8月中共洛川会议,颁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10月八路军创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胜利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0月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

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9年底中共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8-1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1942年中国共产党采取“三三制”原则,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进行反“扫荡”斗争,保卫解放区1943年6月-7月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1944年9月林伯渠代表共产党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组织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8月28日-
10月10日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0月中下旬上党、邯郸战役,粉碎国民党的局部进攻12月昆明学生发动“一二•一”爱国运动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政协会议开幕
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12月北平学生发动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
1947年2月28日台湾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
3月-7月延安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5月全国学生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6月30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7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9月中共全国土地会议召开,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中国亿解放军宣言》发表
中共宣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11月-
1949年1月淮海战役12月-
1949年1月平津战役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而进军令,解放军渡江作战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结束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革命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中国现代历史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是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像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国民党。不久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席位,成为当时国会第一大党。
1913年春,袁世凯暗中指使部下收买凶手,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史称“宋教仁案”。不久,袁世凯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黄兴掀起“二次革命”。7月江西总督李烈钧在户口誓师讨袁。随后,南方各省相继独立,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使“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初,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不久废除《临时宪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该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利且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4年秋,日本侵入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中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的全部内容。1915年底,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元旦登极,年号“洪宪”。
1915年底,蔡锷与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各省纷纷独立。1916年3越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死去。
1917年夏,张勋逼迫黎元洪解散议会,拥戴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前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第二天北京学生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从6月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使军阀政府被迫释放学生。
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1924年冯玉祥囚禁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这就是“北京政变”。政变后,冯玉祥宣布脱离直系军阀,把部队该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1924年冬,孙中山扶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
1925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5月日英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1926年,北伐军出师北伐。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南京。
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血腥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1927年秋,武汉国民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1930年春,中原大战爆发
1933年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失败
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成功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实行兵柬,逼蒋抗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凇沪会战结束中国当代历史年表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9月至1950年6月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9月至10月上党战役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0月至12月绥远战役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10月至11月邯郸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月至10月热河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至5月四平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月至8月中原突围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7月至8月苏中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7月至9月大同集宁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8月如黄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9月定陶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9月至10月张家口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0月至11月新开岭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1月滑县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2月宿北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2月至1947年4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2月至1947年1月钜金鱼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月鲁南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2月莱芜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月青化砭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月至5月豫北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月至5月正太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月羊马河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月娘子关战斗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蟠龙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至7月东北夏季攻势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孟良崮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至7月四平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至7月鲁西南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月至12月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8月挺进大别山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8月沙家店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8月至16日豫西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9月沙土集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9月至12月胶东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9月至11月东北秋季攻势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0月清风店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0月高山铺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1月郏县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1月石家庄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大别山反清剿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莱阳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平汉陇海路破击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彰武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至1948年1月涞水战役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至1948年3月东北冬季攻势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月公主屯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2月至3月宜瓦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四平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至5月临汾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洛阳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3月至10月长春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月至5月胶济路中段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月至5月西府陇东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5月至6月冀热察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至7月晋中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至7月豫东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至7月兖州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7月襄樊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9月至11月察绥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9月至11月辽沈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9月济南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至1949年4月太原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荔北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锦州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塔山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黑山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辽西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沈阳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碾庄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九连山战斗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西北冬季攻势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2月双堆集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2月张家口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2月至1949年1月陈官庄战役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2月新保安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1月天津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至5月安新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至6月渡江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郎广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4月至1953年6月中南剿匪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上海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汉浔间渡江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至1953年华东剿匪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5月至6月陕中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7月宜沙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7月扶郿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福州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至9月兰州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至1950年5月舟山群岛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8月至9月翠微峰战斗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宁夏战役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河西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至10月漳厦金战役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至1950年3月大别山剿匪1949年11月至1953年7月西北剿匪1949年10月衡宝战役
1949年10月至11月广东战役1949年10月阳明山战斗1949年10月阳江战役1949年10月金门战斗
1949年10至11月鄂西战役1949年11月至12月西南战役1949年11月至12月广西战役1949年11月南川县北战役1949年11月至12月博白战役1949年12月成都战役1949年12月剑门关战斗1949年12月昆明战役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滇南战役1950年1月至1951年12月西藏战役1950年至1953年西南剿匪1950年1月八面山战斗1950年2月天全保卫战
1950年3月至5月海南岛战役1950年3至4月西昌战役——
抗美援朝时期战争年表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1月5日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防空作战1950年11月云山战斗
1950年11月至12月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武陵里战斗1950年11月新兴里战斗
1950年11月—12月三所里战斗1950年11月松骨峰战斗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新垡石湖以南地区战斗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高阳以南地区战斗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仙岩里战斗
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道城岘石长里战斗1951年1月草鞋洞华岳里战斗1951年1月1日泽川车站战斗1951年1月1日至2日济宁里战斗1951年1月釜谷里南山战斗1950年至1953年空军作战
1951年1月21日安州一•二一空战
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第四次战役1951年2月536.9高地防御战1951年2月京安里大桥战斗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第五次战役1951年5月芝岩里以南地区战斗1951年5月加郎山战斗
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反绞杀战
1951年8月至10月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1年10月文登川之战1951年11月大小和岛空战
1951年11月肃川一一•一八空战1951年11清川江口一一•二三空战
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1年12月泰川龟城一二•五空战1951年12月清川江一二•一四空战1951年12月平壤一二•一五空战1952年至1953年冷枪冷炮战1952年1月清川江口一•一一空战1952年1月黄州沙里院一•三一空战1952年2月军隅里二•一O空战1952年2月三登谷仓二•二二空战1952年5月镇南浦五•四空战1952年5月平壤五•八空战
1952年6月官垈里西无名高地战斗1952年7月镇南浦7.27空战1952年8月沙院里八•五空战1952年9月沙院里海州九•一空战
1952年9月至10月1952年秋战术反击战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1952年11月597.9高地之战
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2年12月永山铁山龟城一二•二空战1953年1月205高地及以南无名高地战斗




1953年3月龟城三•一三空战
1953年4月883.7西北无名高地战斗1953年4月大堡四•七空战
1953年5月至7月1953年夏季战役1953年5月方形山战斗1953年5月安州空战
1953年6月883.7及973高地战斗1953年6月座首洞南山战斗
1953年7月7月13—27日金城战役1953年7月二青洞以南战斗1953年7月义州空战——
新中国时期战争年表
1950年3月至5月伊吾保卫战1950年5月至8月万山群岛战役1950年9月至12月川滇黔康边剿匪1950年9月至11月黔东北剿匪1950年10月至11月湘西鄂边剿匪1950年10月至12月湘西剿匪1950年10月昌都战役
1950年11月至12月梵净山剿匪1950年11月斗逢冲战斗
1950年12月至1951年2月十万大山剿匪1950年12月至1951年2月六万大山剿匪1951年1月上旬至2月底瑶山剿匪1951年4至5月桂西剿匪
1951年6月至1966年9月打击逃缅国民党军窜扰的作战1952年至1971年打击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军飞机作战1952年9月崇明岛九•二零空战1953年7月东山岛保卫战1954年5月一江山岛空战
1954年11月至1955年2月一江山岛战役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炮击金门1958年8月平潭岛八•一四空战1958年8月漳州八•二五空战
1958年10月金门以南一零•三空战1958年10月龙田一零•一零空战1959年3月至1961年底西藏平叛1959年5月恩平五•二九空战1959年10月北京一零•七防空战
1962年10月至11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2年10月克节朗达旺战斗1962年11月西山口邦迪拉战斗1963年6月赣中六•二零空战1963年11月上饶防空战
1964年3月至1966年底打击海狼艇战斗1964年11月雷州半岛一一•一五空战1965年1月包头一•一零防空战斗1965年3月陵水三•三一空战1965年8月八六海战
1965年至1975年抗美援越作战1965年9月雷州半岛九•二零空战1965年10月隘店一零•五空战1965年11月崇武以东海战1967年4月板兴四•二四空战1967年6月陵水六•二六空战1967年8月板兴八•二一空战1968年2月万宁二•一四空战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年至1973年援老抗美防空作战1974年1月西沙自卫反击战1974年1月西沙海战
1974年1月收复甘泉珊瑚金银三岛战斗1979年2月至3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高平之战1979年2月东溪穿插战
1984年4月至5月收复老山者阴山之战

推荐访问:回望 中国近代 感受 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 回望中国近代历史感受 中国近代历史的感受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