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44年伟大成就

发布时间:2022-09-17 10:4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创新44年伟大成就,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改革创新44年伟大成就

2022年改革创新44年的伟大成就5篇

第1篇: 2022年改革创新44年的伟大成就

30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00年,我国已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6年底,全国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两基”人口覆盖率为达到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5.7%。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4341.8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9.8%。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超过 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22%。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1%,教育人口约占世界的26%(其中学历教育约占22%)。长期以来,中国以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起占世界1/5人口的教育,是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成绩(1):
30年教育政策在推进教育公平上有长足进步
1、基础教育政策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的取向突出



图1   义务教育普及率变化趋势,1978-2007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
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图2  文盲率30年变化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流动人口的教育政策实现了由限制到支持的转变。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变流出地政府的责任为主为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并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此为流动人口教育政策转变的开始。此后,2003、2006、2008年陆续出台的政策,清楚地表明,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变化的脉络是从限制到支持,责任主体从流出地政府到流入地政府。


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超过 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图3    高校毛入学率变化趋势,1990-2006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4、幼儿教育经历了从福利式幼儿教育体制转向社会化办园体制的制度重构过程。与1978年相比, 2006年在园幼儿数由787.7万人增加到2263.85万人,增长了近两倍;
学前三年入园率由11.4%提高到42.5%,增长了近三倍。


5、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初步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而且30年来,我们向职业教育倾斜的政策取向越来越突出,对于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力度逐渐加大。


6、民族教育政策走上成熟健康的发展道路。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民族教育初步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民族教育学校体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截至2006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有2197.57万人。


7、特殊教育政策迈向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构建。特殊教育政策经过30年的发展,基本理念得到发展,特殊教育目标群体进一步扩大;
特殊教育体系初见端倪;
多元化特殊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政策体系迈出了健康发展的第一步。


8、民办教育的起步与法制化的跟进。截止2007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达9.52万所,在校生2583.50万人,为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绩(2):施政理念对于教育政策具有根本的引导作用
行政精英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决定性的。最高领导层的施政理念对于教育政策方针的导向作用显著与此密切相关。在30年教育政策的发展中,政府的施政理念在教育政策中的投射有生动的表现。30年中,前20多年聚精会神发展经济;
进入21世纪以来,以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标志,新的施政理念成型,政策的公平维度凸显。


成绩(3):决策模式逐渐开放
媒体对于决策的影响逐渐增加;
公众参与决策渠道增加;
专业性决策咨询机构大量涌现,影响力增加;
政策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政策质量提高突出表现在:政策目标瞄准度提高、政策工具充足性改善、政策操作性增强。)

二、医疗卫生

医改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既包括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卫生医疗队伍自身建设,也包括整个卫生资源扩大以及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等。
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卫生事业,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扩大服务提供,缓解供需矛盾。这一时期,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服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199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1998年底,国家先后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三项改革”。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进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卫生发展。这一时期的改革探索为进入新世纪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3年以来。战胜非典疫情以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高度重视和加强卫生工作,在以往的基础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SARS、禽流感等)应急处置能力不断上升,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现、控制和治疗能力得到提高。截止2007年11月底,全国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280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72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2007年1~10月血吸虫病治疗和扩大化疗人数达289.5万人。预防免疫也有了新进展,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扩大国家免费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8年卫生部印发《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非典时期,我国采取了疫情网络直报,2007年全国卫生信息直报系统试运行,网络信息平台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应对速度和能力。

  2.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101个,2004年增长为14153个,2005年17128个, 2006年22656个,2007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万个。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数达7.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人员8.0万人。2007年与2003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4万个,卫生人员增加约10万人(增长1.6倍)。

  3.医疗机构管理得到加强,医疗服务更加规范。2004年起将医疗服务纳入卫生监督范围,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动”。2006年,全国共检查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45.4万户,取缔无证行医7.8万户,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2.7万户,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064个,吊销医师执业证书533人。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2007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为47.7%。与2003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3.1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1.4个百分点。2007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2003年平均缩短0.4日。

  4.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7亿城镇居民,2006年筹资额达到1747亿元。2007年下半年在79个城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2007年救助资金总规模达71.2亿元。2006年全国农村医疗救助支出资金15亿元,救助1823万人次;
城市医疗救助支出资金10亿元,救助211万人次。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试点,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448个,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达86.0%,与2004年相比,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增加2115个,参合农民增长8倍,参合率增长1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从2004年起5年投资217亿元,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6.中医药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务院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

  7.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显著增加。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6594.70亿元,其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7.1%、27.1%和55.8%。到200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9856.3亿元,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18.0%、32.6%和49.4%。2007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到631亿元,比2006年增长277%。

第2篇: 2022年改革创新44年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魏仁杰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40年;
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
是给中国带来历史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
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

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硕果累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面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一重要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实现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是改革开放40年的根本成果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坚持党和国家基本制度稳定的前提下,大胆探索,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完善。通过几轮的深化改革,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制度不断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起来。从经济上看,主要表现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从“国有国营体制”到“现代企业制度”,从“国家定价、集中管理的价格体制”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从“指令性计划”到“以预期性和约束性为基础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从“平均分配方式”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成果

中国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式转变;
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
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人心;
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40年来,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改革开放40年的必然成果

40年的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多方面、多角度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努力。体现之一: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从数据角度来看,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5974元,同比增长6.9%;
从生活实际体验来看,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如互联网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让出门不带钱包就可以进行支付成为可能。体现之二:党和国家积极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例如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总体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趋势。以2017年数据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达到7.3%。体现之三:党和国家将提升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目正在逐步减少,2017年全国计划100个左右贫困县申请退出。相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够成为现实。体现之四: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农村、农业和农民,制定落实了很多惠农政策。先是免交农业税,免交公粮,后来又实行农村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新农保,低保,残疾人补贴,养老保险,政府的各种补贴内容繁多,从各个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了农民病有所医。实行义务教育使每个儿童都有获得教育的机会,使农村无失学儿童。加强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村青壮年学得一技之长,获得更多打工挣钱的本领和机会。国家实施电网改造工程,农民用电更安全,实现了不断电的希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实行精准扶贫,贫困村、贫困户的经济状况正在逐步好转。农村孤寡老人都进了养老院,养老院建得漂亮,环境舒适,老人们起居生活有人负责,生病医疗全报销,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体现之五: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变。在穿着方面:我们告别了计划经济、生产力水平低、物资匮乏,供给不足,粮、油、肉、糖、棉、布等日常食品、用品皆是凭票供应的紧缺经济时代,迎来了到处店铺林立,衣服布料品种不计其数,花色品种琳琅满目,由你尽兴挑选的新时代。在饮食方面:告别了吃粗、吃少、吃不饱的年代。农村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和农副产品迅速丰富起来。粮票、肉、油票、糖票等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如今的文物古董。食品物资品种繁多,农贸市场十分活跃,各类瓜果蔬菜、家禽海鲜,精米精面,带丝虾蟹,要啥有啥。三餐粮足早已是居民农民的现实,顿顿有肉已是千家万户寻常之事。在住房方面:告别了丫叉房、茅草房、冲墙土木结构房屋,告别了睡竹笆床、垫草席、点煤油、清油灯的时代。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住房逐渐发生变化。私人建房越来越多,新修的木房、砖混房、楼房在农村已成普遍,房内安有地砖、墙砖。卫生间、厨房也趋向城市潮流。床上席梦思床垫等设施新颖。油灯已成为历史。电灯、节能灯、彩灯进入家家户户。电热毯、台灯、书柜、灯柜时尚。客厅的沙发、液晶电视、电话、音响、饮水机、茶几处处透露出现代的气息。不少人家还安装了电脑,互联网迅速拉近了乡村群众与外界的交流。在农村、厨房告别了烧柴禾和烧煤的日子,电、燃气、太阳能成了主要生活能源。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冰箱,冰柜,电风扇,取暖炉,热水器,洗衣机等电器成了家庭必备之物。自来水引进农户家,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在行路方面:告别了路又窄、又陡、又弯、又烂,没有货运和客运,人们出行大多靠步行,运输靠人背马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时代。要致富,先修路。党和政府的意志,很快成了民众的共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异常迅猛。铁路、公路、航空、轮船、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捷报频传。就连被西方工程专家视为铁路禁区的西藏,也修通了青藏铁路。在我们临沧边疆广大农村,通村、通组的公路全部修通,许多村民直接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县乡村通了客运车,乡镇通客运车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2.56%。8县(区)公路由土路变为二级柏油路面,乡镇公路实现柏油化,建制村实现通畅化,村内户外主干道路实现硬板化。公路网络密布,便捷的交通,促使各种车辆络绎不绝。货运更是方便,想多久将货运走,随时都可以办到。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临沧市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在现有市、县两个机场的基础上,还再建孟定、永德、凤庆等新机场,正在建设大理至临沧铁路,建设玉溪墨江至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链子桥至勐简高速公路,临沧至清水河铁路、临沧至芒市铁路、云县至南涧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同时并加大市、县、乡公路路面等级改造力度,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出行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

总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宏观调控体系发生重大变化,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人民正欣逢有史以来最幸福的新时代。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我们要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全力推进深化改革,狠抓各项改革工作的落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3篇: 2022年改革创新44年的伟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建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在经济上完成了“一化三改”,为我国长足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基础,可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错误的经济方针使中国陷入了困境,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穷、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党和国家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国当时可谓是内忧外患,内部自然灾害,经济衰退,外部苏联绝交,欧美继续封锁中国,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又一次尴尬的站在了历史的风头浪尖上,然而,就像历史给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了共产党一样,历史又一次眷顾困窘不堪的中国,给中国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新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曾作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为经济开放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这些简单的数据与符号背后凝结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心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正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
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了5.7倍;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社会、民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面我简单的谈一下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包产到户”、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全面攻坚为特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近几年,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臻完善。

(二)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亿元,年均递增7.9%。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长9.6%,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最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
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工业更弱。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位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六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以上,农村居民则高于60%;
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为43%。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4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41辆、彩色电视机84台;
每百户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达137部,每百户城镇居民接入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数达32.2台(部)。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扩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2005年,2.9%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单栋住宅,33.1%的家庭居住三、四居室,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扩大到29.7平方米,其中55.9%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于25平方米;
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31.1%,居住在砖木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58.9%,90.6%的农户的住房拥有卫生设备。扶贫工作成效也相当明显。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4篇: 2022年改革创新44年的伟大成就

《赞成就》

一、党史部分: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3、1920年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4、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5、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
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6、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7、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1.21-2.2 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9、5.1-5.6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

 

10、 5.5-5.10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11、7.16-7.23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12、10.16-10.26 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13、1923 2.4-2.9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发生。

  

14、6.12-6.20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15、6.15 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 7.1 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前锋》月刊在广州出版。

  

16、8.20-8.25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

  

17、11.24-11.25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三届一中全会。

  

18、11.28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通过《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

  

19、2.7 全国铁路总工会成立。

  

20、7.15 广州沙面工人大罢工。

21、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2、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23、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24、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25、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26、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5年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7、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8、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开始进行全国性抗战。

  

29、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30、1940年,百团大战由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

  

31、1941年根据地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

  1942 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32、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经过激烈的争论,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名《双十协定》。

  

33、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4、1948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5、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6、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37、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38、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39、1974 年,中国赶走南越侵略军,收复西沙群岛。

  

40、1975 年的全面整顿工作由邓小平主持进行。

  

41、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2、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43、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44、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45、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46、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47、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48、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二、军史部分:

1、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发动起义,标志着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2、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决定将南昌起义的“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八一”从此成为我军的建军节。

3、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9月底经过著名的“三湾改编”,起义部队命名为工农革命军。

4、1934年10月,党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红军主力8万6千人开始长征,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2万5千里长征结束。

5、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6、1939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3000余人。

7、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以105个团约40万的兵力,对日军进行大规模进攻,即“百团大战”。

8、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8年抗战中,同日伪军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70余万人,在19个省区内形成了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约1亿人口的解放区,部队发展到120余万人,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8、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军举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60万人。

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10、1949年10月19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命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组成。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为副主席。

11、1949年11月1日,第二野战军和第18兵团开始向西南进军,至1950年4月初,我军共歼敌93万余人,解放了云、贵、川、康4省。

12、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关成立,刘亚楼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

13、1950年1月,我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剿匪斗争。至1953年底,我军共歼灭匪特武装240余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平息了匪患。

14、1950年3月上旬,第四野战军发起海南岛战役。5日和26日,两次偷渡成功。4月17日凌晨在海南岛北岸胜利登陆。战至5月1日,歼敌3万余人,解放海南岛。

15、1950年3月,我军开始进军西藏。至1951年12月,胜利到达拉萨等地。至此我军完成了解放西藏大业。

16、1950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成立,肖劲光任司令员。

17、1950年5月,我军解放舟山群岛和位于珠江口的万山群岛。

18、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开始了抗美援朝运动。

19、1950年10月至11月5日,志愿军举行第1次战役,歼敌1万5千余人。

20、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举行第2次战役,歼敌3万6千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地区,扭转了朝鲜战局。

21、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举行第5次战役。歼敌8万余人,将敌阻止在"三八线"附近,稳定了朝鲜战场局势。

22、1953年7月13日至27日,志愿军举行金城战役。歼敌5万余人。收复土地178万平方公里,有力敌促进了停战谈判。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

23、1955年1月18日,我军陆军举行联合登陆作战,一举解放了蒋军占领的一江山岛。

24、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25、1955年9月,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1965年5月被取消。

26、1958年3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撤出朝鲜。同年10月26日全部撤回。

27、1958年8月23日,我军福建前线部队开始炮击金门。

28、1965年10月,应越南政府的要求,我军开始向越南派出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至1968年3月止,我军援越部队总计达32万余人。1970年7月全部撤回。

29、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领导机关成立。

30、1969年3月,我军取得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

31、1974年1月,我军取得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32、1987年8月,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33、1996年3月,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举行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联合渡海登陆演习,向全世界表明我军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1997年7月1日,我驻港部队顺利进驻香港。

34、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上,我军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参阅的陆军、海军、空军、二炮、武警和民兵共计2万4千人,其中正式受阅人员1万1千人,各种地面车辆400余台、飞机132架,其中新型主战坦克、导弹、飞机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35、1999年12月21日,我驻澳部队顺利进驻澳门。

36、2000年1月至7月,全军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练兵活动,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整体作战能力空前提高。

37、2002年6月2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向晋升上将军衔的7名高级军官颁发命令状。

38、2002年10月10日至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吉尔吉斯共和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两国边境地区成功举行。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中吉两国首次举行的双边联合军事演习,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外国军队联合举行实兵演习。

39、2002年12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介绍中国的国防政策和近两年国防建设情况。这是中国政府自1995年发表《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白皮书以来,第4次发表有关国防的白皮书。

40、2003年3月10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参加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全军同志要充分认清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要带头贯彻十六大精神,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41、200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国防 和军队建设的各项任务,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经验,抓住机遇,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42、2004年6月20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中南海举行晋升上将军衔警衔仪式。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向晋升上将军衔警衔的同志颁发命令状,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宣布命令。

三、科技成就

1、建立中国蕨类植物分类新系统(1978)

中科院植物所秦仁昌在本年《植物分类学报》第16卷发表《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建立起中国蕨类植物分类新系统。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当时世界蕨类植物分类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论,将中国蕨类植物分为5个亚门、63科、223属,其中23科是他本人或由他人代为发表的新科。这一成果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建成325米高的气象铁塔(1979)

 8月23日,大气物理所在北京西郊新建的高达325米的气象铁塔正式投入使用。它的高度在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两座铁塔,是亚洲最高的专用气象铁塔。塔上设有15层平台,安装有多种测试仪器,可以进行全天候、连续、同步的遥测。

 3、东亚大气环流成为中国天气预报业务模式(1980)

 大气物理所与中央气象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合作建立“联合数值预报室”,将东亚大气环流等研究成果发展成国家气象局的业务预报模式。1982年,中央气象台作出72小时数值天气预报,结果表明,对中、高纬度西风带环流形式演变具有一定的预报效果。1987年,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4、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1981)

  11月20日,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由中科院生化所、细胞所、有机所、生物物理所、北大生物系和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组成会战组,历时13年努力取得的这项成果,1983年5月在《中国科学》B辑全文刊出,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该项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5、人工合成天然青蒿素(1982)

  青蒿是中国传统治疟药物。1973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优于氯喹的抗疟新药青蒿素。1976年,上海有机所、中医研究院和生物物理所合作,通过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方法,解决了青蒿素的化学和空间结构与绝对构型问题。1979年起,上海有机所开始研究天然青蒿素的人工合成。科研人员经过大量试验,终在本年完成天然青蒿素的人工合成。这项成果及后续工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6、研制成功“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1983)

  1975年7月,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提出的大型科学、工程计算问题,中国开始自行研究试制大型向量计算机。本年11月14日“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中国以往研制的计算机均为标量机,“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向量机在运算速度上比标量更快,更适合演算数据量大的大型科学、工程计算问题。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7、提出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1984)

  在1984年召开的国际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北京讨论会上,我国学者冯康首次系统提出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从而开创了计算物理、计算力学与计算数学之间的一个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前沿领域。该研究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后,辛算法在天体力学、弹性力学等领域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8、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与研究(1985)

  11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等在中国《古生物学报》上发论文《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将其在云南地区考察中,于澄江帽天山页岩系中发掘出纳罗虫动物化石群命名为澄江动物群。此后经系统采集与深入研究,在生物群的分类学、形态解剖学、古生态学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在《自然》和《科学》等国外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发现,澄江动物群生物门类种属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现代动物门类,以及某些已经灭绝的动物;
展示出生物门类广、数量多、形状奇特、保存完好,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距今5.3亿年前的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为研究地球早期动物的起源、形态结构、组织构造、生理功能、生态环境和系统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化石。澄江生物群是当代古生物学上一项重大发现,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9、国内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1986)

  12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通过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组织的评审验收。该实验室瞄准国际上分子生物学发展方向,从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开展研究,以阐明生命现象的奥秘。这也是中国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0、建成“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1987)

“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于6月27日在上海光机所通过国家鉴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神光”由激光器系统、靶场系统、测量诊断系统和实验环境工程系统组成,输出激光总功率达1万亿瓦,激光时间只有1秒钟的十亿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该装置为进行激光核聚变新能源研究及其他多种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手段。本项目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1、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1988)

 10月16日 ,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能加速正负电子束团使其产生对撞,并可用大型探测器进行实验研究。10月22日,大型探测器调试成功,首次得到了宇宙线径迹。至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宣告建成。

12、研制丙纶级聚丙烯树脂(1989年)

  在化学纤维5个品种涤纶、锦纶、丙纶、腈纶和维纶中,只有丙纶是中国自行研究开发成功的。中科院化学所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大量研究,掌握了“丙纶稳定纺丝新工艺”的关键技术,并最终开发出一系列用化学降解法创建的流动性聚丙烯纺丝专用料。新产品的纺丝性能和耐老化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的水平,为中国的丙纶工业奠定了基础。本项目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3、研制成功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1990)

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中国先后两次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是扫描辐射计,迄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先进国家能够制造。上海技术物理所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研制成功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从900公里外高空的卫星上,向地面发回了高质量的夜间红外云图。这标志着中国的遥感卫星技术已经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14、建立全国粮食产量预测研究方法(1991)

粮食收成的预测,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在国际上已发展为边缘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陈锡康等人深入研究了12类因素与粮食产量的函数关系后,提出了社会经济技术产量预测法。在1980~1991年的12年间,平均预测误差为1.4%,预测提前期均为半年以上,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5、合成铂202、汞208和铪185三种新核素(1992)

  各种不同的原子核统称为核素。探索新核素产生的途径,研究它们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是当代核物理和核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上海原子核所和兰州近代物理所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了铂202、汞208和铪185三种新核素。这是中国科学家在远离稳定线核的合成和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16、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获红外自由激光(1993)

由高能物理所谢家麟等承担的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BFEL),经8年工作,于5月26日成功地实现了红外FEL振荡激光,并于12月28日凌晨顺利实现了饱和振荡。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西欧之后又一个利用直线加速器获得红外自由激光的国家。

17、研制成功潜深千米的自治水下机器人(1994)

中国第一台潜深1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由沈阳自动化所等研制成功,其整机主要技术性能和指标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最先进的同类水下机器人的水平,其中水下平台回收技术是创新的。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在走向成熟。本项目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8、“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1995)

  5月12日,由计算所研制的“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级鉴定。它是面向大规模工程计算的一类巨型计算机,可以扩展为由成百上千台处理机组成的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实际运算速度每秒15.8亿次,内存容量1024兆字节。该项目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首次合成镅235(1996)

镅的同位素链有16个核素,从镅232到镅247,尚存在着镅233、镅235和镅236三个未知环节。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著名核物理实验室都努力接续这些环节,但一直未获进展。8月,由近代物理所和高能所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出新核素镅235,使中国新核素合成与研究进入另一个重要核区——超铀缺中子区。

20、在海拔7000米处钻取出最大冰芯(1997)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宣布,中美希夏邦马峰冰芯科学考察队,在海拔7000米处的达索普冰川上钻取总长480米、重5吨冰芯样品,且安全运回兰州。创下钻取冰芯样品世界之最的壮举。对冰芯样品的研究,可为揭示青藏高原过去2万年的环境变化过程,逐年追踪过去2000年间的西南季风变化过程,以及为预测预报未来青藏高原环境与气候变化提供丰富的资料。

21、制备成功超长定向碳纳米管列阵(1998)

中科院物理所成功制备出长达2~3毫米的超长定向碳纳米管列阵,并实现了利用常规试验手段测试碳纳米管的物理特性。该研究成果在1998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后,引起科技界的关注,认为这是首次将碳纳米管的长度提高到毫米量级。

22、我国推定出夏商周三代纪年(1999)

举世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7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3年的多学科协同攻关,推定出夏商两代的分界点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商周两代的分界点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

23、我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2000)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由江苏省农科院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合作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获得大面积推广,经专家验收,江苏、湖南共有14个百亩片和3个千亩片实收亩产超过700公斤。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4、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2001)

  人类基因组计划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中国科学家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完成了所承担的染色体区域测序任务,在6个参与国中率先绘制出完成图。与草图相比,“中国卷”完成图的覆盖率从90%提高到100%,准确率从99%提高到99.99%。

 25、初步掌握当代CPU关键设计制造技术(2002)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装载此颗“龙芯”的第一台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服务器——“龙腾”也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无“芯”历史。该枚芯片包含近400万个晶体管,实测定点与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均超过每秒2亿次。

 26、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2003)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

27、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2004)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曙光公司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共同研制的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曙光4000A系统,2004年11月15日在上海正式启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10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28、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5)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

29、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2006)

  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9月28日在进行首轮物理放电实验过程中,成功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表明世界上新一代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EAST装置集全超导和非圆截面两大特点于一身,同时具有主动冷却结构,它能产生稳态的、具有先进运行模式的等离子体,国际上尚无成功建造的先例。EAST的建设使中国聚变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受到国际聚变界的高度重视。

30、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获得清晰月面图像(2007)

  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活动的又一个里程碑,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31神州七号发射顺利,宇航员太空行走(2008)

神舟七号”将实现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是中国人首次脱离宇航器进入外太空,在外太空完成人类的行动,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一个新里程碑,也是中国继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2007年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后的又一次重大航天科技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计划,“神七”既是二期工程的第一步,也是奠定中国空间站技术基础的重要一步。

第5篇: 2022年改革创新44年的伟大成就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民族复兴............................ 1 绪论................................................................ 2 一、 当年的历史现状,决定了改革开放是多么的关键。................... 2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2 (1)建立了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 2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 3 (3经济飞速增长 ................................................. 3 (4政治制度逐步完善 ............................................. 3 (5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 4 三、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摸索,让我们形成了以科学的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四、改革开放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鼓舞我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4 结语:.............................................................. 4




伟大的复兴之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赵京辉
摘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也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回顾这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他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民族复兴



1


绪论
36年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一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从此在全国人民脚下坚定不移地延伸。在今天,我们回转头看这30多年的历史,禁不住庆幸并慨叹:改革开放是决定我国命运的多么关键而英明的抉择!是中华民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 当年的历史现状,决定了改革开放是多么的关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十年“文化大革命”,国家在左的政治路线指引下,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达5000亿元。人民普遍生活贫苦。在1978年底,我国大约九亿人口,全世界约有7亿贫困人口,而我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在犹豫。不知道中国该走怎样一条道路。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了,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为之震惊。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

(1)建立了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

2

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两岸问题的良性发展,无跟我们的国际地位紧密关联。我们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逐渐被得到尊重跟重视。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更是期望我们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3经济飞速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经济总量增加,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2亿元,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以达到56.9万亿元。

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逐步向农业现代化发展。1949年的粮食产量仅为11318万吨,人均只有209公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深入发展,党和政府“支持惠农”政策的制定和逐步完善,使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到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是1949年的4.7倍。

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石油产量从1949年12万吨到2008年1.9亿吨;
钢产量从1949年15.8万吨到2008年粗钢50091.5万吨、钢材58488.1万吨,标志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迅猛提高。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额数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一直在增长,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贸易环境整体良好,为我国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4政治制度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建立并日臻完善。逐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切实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加强人大工作制定建设,改善国家权利机关运作机制;
不断加强人大立法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

(5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的0.0171%。到2008年,仅全日制大学在校生超过2000万人。

三、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摸索,让我们形成了以科学的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0年来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靠改革开放取得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是靠解放思想推动的。


理论指导实践。改革开放30年除了赋予我们伟大的成就,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以科学的态度来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工作方法,也是改革开放30年教会我们的伟大财富。
四,改革开放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鼓舞我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改革开放究其对我国的意义,最根本的就是该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用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即为“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为世界人民的大发展提供的生动的案例,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结语: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成就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工作经验的总结中对这些成就做了贴切的高度概括,那就是三个“大台阶”。


4



第一,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第三,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用世界上最华美的词汇来赞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正确的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之路必由之路!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另一方面,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经济社会发展又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如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传统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难点和社会问题凸显,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可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赞美。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5

推荐访问:改革创新 伟大成就 改革创新44年伟大成就 2022年改革创新44年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与创新成果包括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