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文)

发布时间:2022-06-11 21:58:5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文)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 价值观 , 争做 中国 新时代的好少年 主题班会

 活动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小学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提升学生整体文明素质,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大力弘扬、宣传社会正能量。定远县职工子弟小学依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利用班会各班级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心中”和 习爷爷提出的 16 字要求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少先队员们努力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字并晓其内容。班会课上班主任教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懂得价值观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懂得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设计:

 活动通过小品、演讲、朗诵、讲故事、演唱、小报、绘本画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重要性,切实使学生们懂得要从现在做起,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自尊自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大后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栋梁之才。

 活动 准备:

 l.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以 24 字的内容为主题,设计、排练表演内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胡妍: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大家好。

 主持人李宗翰:我们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而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努力担当起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出自己

 的风采。我宣布五(5)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国新时代的好少年”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内容

  1.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持人胡妍:同学们,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你知道什么是价值观吗? 生: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事,对人,对生活的看法。也有人说,价值观就是“人自己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

 理智的人,做任何重大的决定,都是权衡选择的结果,在选择的过程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不能违反的规则,什么是可以背叛和违反的,这些东西在心目中的位置,构成了价值观。

  主持人胡妍:谢谢班聪明好学的班长,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价值观。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24 个字.(课件出示)

  主持人李宗翰:我们每一名少先队员都要牢记这 24 个字并积极践行。

  主持人胡妍:因为它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持人胡妍: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将核心价值观牢记心中!(齐读)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 一篇章:忆过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主持人李宗翰: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她哺育所有的炎黄子孙,给予每个儿女厚爱。走过了多少血雨腥风,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安宁;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主持人胡妍: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但也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

 主持人李宗翰: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

  主持人胡妍:正因为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太多的坎坷、磨难,才更让我们觉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才更要为你歌唱。

 主持人李宗翰:请欣赏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第二篇章:惜今天,我践行,我是中国人 主持人胡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主持人李宗翰:“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应该从小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持人胡妍: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我们小学生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我觉得我们可以从“文明、和谐、友善、诚信”做起。

  主持人李宗翰: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呢?请欣赏校园情景剧《扫地风波》。(课件出示题目)

 主持人胡妍:看了精彩的情景剧,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们要多帮助他人,减少争执矛盾,做一个友善的人。

 生:人与人交往要善意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平等待人。

 主持人李宗翰:友善是花朵,在心灵料峭的春寒中温暖绽放。主持人胡妍:友善是行板,在生活的崎岖道路上如歌吟唱。

 主持人李宗翰:所以,让我们吟唱宽容友善吧。

 主持人胡妍:所以,让我们赞美宽容友善吧。

 合:请欣赏三句半《宽容友善歌》(课件出示题目)

 主持人李宗翰:一路走来,我们是否变得更加宽容友善呢? 主持人胡妍:我们是不是能更加和谐、文明、诚信的相处呢?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做个小测试,好不好?请看大屏幕。

 主持人李宗翰:同学们,让我来说一下测试的要求,请对下列问题作出“是”或“否”的选择,答是的记 1 分,答否的记 0 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现在我们开始测试吧!

 测试题目(幻灯)

  你会在老师面前讲同学的优点吗?

  你是否乐于看到同你关系不好的人取得成绩?

  你是否会听取与你意见不一致的人的建议?

  你听到有人讲你的坏话,是否会一笑了之?

  你和别人争吵后,是否会主动道歉?

 你和别人发生矛盾后,是否会平静的说清事情?

  你是否因为有人笨头笨脑,反应迟钝,而帮助他?

  你是否会在生活中替别人着想,顾及别人的情绪?

  请大家统计一下各自的得分。

  请得2分以上的同学举手,请得 5 分以上的同学举手,请得6分以上的同学举手。

 0——2 分同学,你具有常人的心态,尽管时时碰到难相处的人,有时也会被他们的态度所激怒,总的来说尚能容忍。

  3——5 分的同学,恭喜你,你对人对事都很宽容,友善,外界的纷繁复杂很难左右你平和的心态。

 请 6 分以上的同学站起来让我认识你,你是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少年,掌声送给你。

  主持人胡妍:测试很有趣,但是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性。请善用宽容,乐观面对测试。

 主持人李宗翰:践行价值观,就是从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主持人胡妍:践行价值观,就是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持之以恒,永不言弃。

  主持人李宗翰:践行价值观,就是听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次作业,做好每一次值日。

  主持人胡妍:践行价值观,就是牢记父母的叮咛,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召唤。

  主持人李宗翰:下面请听石一阳给我们带来的诚信小故事。

 石一阳:故讲事 《诚信小故事》 第三篇章:展 未来,我奋发,我是中国人。

 主持人李宗翰:相信同学们听完诗朗诵、欣赏了情景剧和故事之后,心中一定有很多的感想。那么,请大家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主持人胡妍:同学们都说的太好了。我们一定要说到做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效祖国。

 请欣赏歌曲《歌唱祖国》。

 3.总结。

 主持人李宗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让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主持人胡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让我们的社会到处都有自由的呼吸。

 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守正笃行。

 主持人胡妍: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齐读那 24 个大字,把它牢记心中。(课件出示:齐读)

  主持人李宗翰:下面掌声有请班主任老师讲话。

  师: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的非常成功。大家准备的非常充分,表演的也非常投入。同学们通过诗朗诵、情景剧、讲故事等形式,帮助大家深刻领悟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人小事中做起,努力学习,自尊自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大后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栋梁之才!

  主持人李宗翰:谢谢老师对我们的鼓励与期望。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创佳绩!我宣布五(5)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国新时代的好少年”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

  价值观是表现文化的最本质的、最具有决定性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制度具有文化属性,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具有强制性,既有褒扬、约束、规范和惩罚功能,也有引导、塑造人的价值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在文化建设方面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一、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需要制度保障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

  2 主义制度展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和逻辑下进行,并通过有关制度予以保障和确认。

 规范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制度规定人们行动的手段和交往的边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定的强制性方式,能够有效地推动实现和取得成效。

 稳定性。制度是社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社会系统,制度建构的目的是形成稳定社会秩序和良性社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稳定并持久地发挥作用。在这一制度的逻辑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每个人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

 权威性。制度总是代表着一定国家、社会或组织内部人们的整体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国家的最高权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的权威下,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3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逻辑下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和凝聚作用。而这种作用由理论到实践,需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

 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理想信念教育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共产主义是高远的目标,是人类发展未来的社会形态,需要一个不懈努力、长久奋斗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这个过程当下阶段的历史任务。实现共产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理想信念。确保每位党员的理想信念长久坚持、坚定不移,必须依靠制度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保障主要表现为教育形式、内容和效果的制度化规定。以制度规定教育形式,要以一定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全民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制度规定教育内容,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教育。历史是真正的鲜活的教科书,把握历史才能增强

  4 自信、坚定理想。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远大理想。以制度评价教育效果,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和改进方式,在效果评价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

 文化实践活动的法治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思想、观念都在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彰显和解释,通过规范人的行为而塑造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是直接、有效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它具有凝聚价值共识、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社会合力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和功能,需要我们在社会治理和文化实践中贯彻法治原则,体现法治精神,遵循法治规范。应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国家制度、法律体系总是内蕴一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通过国家制度、法律体系得以体现和保障。我国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要体现社会

  5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立场和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和法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应该以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式,通过具体的、有效的形式,增强人们主观认同和客观践行的积极性、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实行动中,现代社会是尊重个人权利并具有明显公共性的社会,这就要求每个人具有志愿精神、奉献意识,这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而人们的志愿服务、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更有利于转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诚信建设的规范化。诚信是标识人的言行一致的道德范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道德维度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要求。讲诚信是个人心中的道德自律,是个人行为的内在约束;守制度是社会对个人的必然性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外在约束。追求诚信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不断遇到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的挑战。一方面是个人内在的追求名利的诱惑。在利益的诱惑、驱使下,人很容易失信、背信,诚信行为是在克服个人私利、个人贪欲的本性中实现的。另一方面是社会诚信状况的影响。公正的、诚信的社会关系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相反就会诱导个人失信。必须以法律、制度进行约束,形成诚信

  6 建设的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形成综合评价系统,加重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三、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制度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中国之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要把中国制度理论的特点和优势,变为现实的治理效能,需要在社会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

 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这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主体条件。人民群众是在文化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效应体现在每个人的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中。要使我们的价值观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的效能,就要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制度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在增强制度认同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

  7 行的自觉性。

 在制度实践中确立制度思维方式。这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观念前提。人们的生产和交往活动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式支配下进行的。要以制度方式持久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就要使人们确立制度思维方式。制度思维方式是从制度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们在制度思维框架下按一定结构、方法和逻辑,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要求我们确立制度思维方式,自觉地以制度、法治规范权力。一方面,在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制度约束权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制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提高以制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文化建设、国家治理的制度实践中,通过发挥制度的规范、激励作用,引导大众将外在的制度规范内化为自身行动自律,形成行为习惯,并由对制度的行动自觉到思维自觉,进而形成制度思维方式。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8 主义制度。这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持久保障力量。要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以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就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制度,使其保持活力,始终充满鲜活的力量。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制度建设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是对社会关系现实状况的反映。制度存在的价值在于维护和保障社会秩序,规范、引导人的行为,减少各种社会冲突,必须要解决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由于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社会现实相协调、相适应,制度建设也就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提供持久保障力量。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深厚文化土壤孕育而出,并彰显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于价值自信,价值自信是民族勇往直前的积蓄力,是社会永续发展的凝聚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催化剂。因此,发现目前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困境,并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更新方法,找对路子,加深和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 引

 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流思想,它的培育与践行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民族进步的强劲动力,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支撑,同时也是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深刻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文化自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它的培育既离不开文化自觉的态度,也离不开广阔的视角,更离不开文化自信维度下的深度探究。

 一、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理论关联

 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与改造社会的实践产物,是人类印记和精神的象征。文化与人类生存所处的和所依赖的物质世界一样,既构成着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外在体现与人类发展进步的标杆。文化自信是在长期的文化中孕育而出的,它的增强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升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坚固基石,只要每个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坚定信心,民族文化才会繁荣昌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影响着国家发展的前进方

 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主流认识,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所产生的一种反思。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① 文化自信彰显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其充分肯定了自身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杆之一就是文化软实力,而它的提升则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为其注力,这个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当今世界舞台上,要充分利用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带来的推动作用,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长久稳定的支撑。文化自信是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孕育而生,而它的强大底气也从中而来,是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项文化事业的充分肯定。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具有高度凝练的价值观理念。其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考量,具有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独特优势。创造这一价值观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而它深刻体现了大众的价值追求,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因而它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并且它对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价值目标取向及行为准则的阐述也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这对于培育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

 (二)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同根同源,都是来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的培育能有力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改变国家、社会、民众对文化自信的态度,此态度也深刻影响其培育与践行。因此,两者之间有深刻内在联系。

 1. 文化自信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前提和必要保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的构成无法脱离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独立存在,它是中国文化特色和文化精髓的凝练,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人

  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是非对错的判断,同时也熔铸在民众的生活行为习惯中,对社会和谐起到很大的作用。文化自信的本质和灵魂也熔铸于核心价值观之中,引领着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巨龙腾飞于世界舞台之上,展示她独特的大国风采,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民族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源于价值观的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犹如海岸上的一座灯塔,照亮黑夜中的航路,指引着核心价值观不断向前发展,有着坚定立场,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坚实基础。人民群众只有对本民族文化认可,才会具备探索的决心、实践的勇气,才能坚定正确的价值方向,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和价值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内在依据,一方面表现为文化自信来源于它,另一方面表现为它是文化自信的表达途径。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能够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体系,集中体现了国家、社会、人民关于事物评判的标准、原则及方法,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这种先进且务实的价值观体系有利于形成全民族的行为规范及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强大的文化自信,它为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此外它也是文化自信重要的承载形式,它归根到底是一种优秀文化高度凝练的价值体系,文化自信则可以通过这种体系来发挥其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将自信的意识化作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反哺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除此之外核心价值观也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支撑。它作为与时俱进的高度凝练的价值观体系,其内容丰富影响深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的优秀的精神文明内涵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发扬。如果将文化自信比喻为一汪清泉,那么核心价值观便是保证其生机勃发的源泉。文化自信基于这种优秀的价值观体系不断发展,其本质便在于它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支撑。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困境

 中国有 2000 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渊源,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影响深刻,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但近些年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权降低,多元文化思潮的迅猛冲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依然面临很多困境。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降低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其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着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其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灿若星河,更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及传播手段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传统文化自身的封闭属性使其无法与时俱进等方面。

 1. 传统文化传播内容及手段不适应现代生活

 中华传统文化源于古代封建社会,其形成时代背景与当今有着巨大差异,所以其中所包含的诸多内容与现代生活实际不符,难以满足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无法发挥出传统文化应有的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却未加改进,仍然惯用以前的陈旧教育手段和方式,如填鸭式、大水漫灌式等,使得传播效果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无法调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激情。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很大障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感知不深刻。例如,愈来愈多的民众不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义何在,国家意识淡薄,不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内在含义,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下滑,理想信念也逐渐缺失等,这些都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中华传统文化所塑造的民族特色在当前社会中的影响日益微弱,其话语权逐渐降低,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面临巨大困境,很难发挥其自身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优势。

 2. 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开放发展

 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性质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渐兴盛,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交流速度缓慢等特点形成了封闭性的传统文化,而这种封闭性也深刻影响着特定地区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例如传统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与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空间与时间壁垒,信息交流愈加便捷与频繁,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广泛吸收现代社会的积极

 因素,无法克服自身的缺点,无法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所以在与现代文化的争锋中败下阵来,成为弱势,其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也消失殆尽,慢慢滞后于时代潮流中,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降低,失去其主流文化的地位。当今民众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开化,所以传统文化的封闭性让民众无法产生认同感,从而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其话语权也随之降低。

 (二)

 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存在形态与表现形式,大众借助网络新技术参与到网络文化的生产与文化传播中,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网络文化盛宴,这些网络文化同时也借助强大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但是,网络文化在快速传播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是对网络受众群产生着诸多负面影响。

 1.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现象

 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主要是由网络媒体的推动和受众群体的狂欢导致的,在内容上,严肃新闻被推送的广度大大缩小,一些娱乐八卦,犯罪暴力等新闻经常占据头条。例如,将明星的私人生活动态拿来津津乐道,肆意吹捧或抹黑别人,混肴视听,而受众群也大肆传播,形成不健康的网络风气。或者媒体将一些重大的社会刑事案件刻意剖析、解读,以此来满足人民的猎奇心理。再者是严肃新闻的一些写作手法也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在一些政治变动、经济现象中去挖掘娱乐价值,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和导向性受挫。在形式上,一味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刻意制造悬念,加强新闻事件的戏剧性,煽情或刺激的成分加强,误导受众群体,使其沉浸在媒体塑造的网络舆论氛围里。并且为了第一时间夺取观众眼球,聚焦观众注意力,增加点击率,网络媒体过分追求新颖性和趣味性极强的新闻标题,不惜夸大其词,歪曲事实,制造戏剧性效果等,这些都是新时期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对这些现象加以引导和节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增添诸多障碍。

 2.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影响

 “如果一个民族不断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简单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深刻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群众蜕

 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众事务变得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便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便在劫难逃。”① 试想在网络泛娱乐化的现象影响下,人们很容易在“快乐主义”的原则下沉浸其中,失去了对生活的本质价值追求,放弃思考,放弃理性,被网络文化禁锢其中,无法自拔。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使得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可能会衰退,使主流文化失去其主体性地位,进而被网络文化所支配,沦为网络文化工具性的存在。所以这种网络文化的泛娱乐化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道路上巨大障碍。在新时期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这种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倾向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政府应该做好对网络文化发展方向与过程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牢牢把握好网络文化在市场体制发展中的方向,尽量减小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多元文化的迅猛冲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文化更新日新月异,主流文化的发展面临各种挑战与压力,所以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各种文化互相碰撞涌流,加重了多元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

 1. 多元文化的泛化

 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各种文化思潮层出不群,包括西方“西方普世”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有主义思潮等等。尤其是在入世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会利用更多手段,进一步加强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努力达到“和平演变”、“不战而胜”的战略目的。这些外国思想文化价值观也在逐步瓦解着国人的本土价值观。“普世价值”在中国的流行得益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于是便有一些人觉得中国的政治体制也需要改革,西方的那一套政治体制论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殊不知推崇“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人别有用心,是想造成我们政治上的分化,从而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进而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东方人与西方人在价值观点、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巨大,一定程度上源于不同环境下各自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同。一方面因为我们自己对本民族文化认识不够深入,文化自信尚未完全建立稳固,另一方面是因为多元文化的迅猛冲击,所以多元文化的肆意泛化,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导致许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了过时的手艺,使得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

  ①

 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3

 化失传。如今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是接受了太多的不利元素,...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真学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科学指导和战略引领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

  思想理论清醒,政治才能坚定。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每个党组织、每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学习。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国际和国内相结合,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联系习近平同志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融会贯通、学思践悟,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看一看信仰信念、宗旨观念是否坚定,责任担当、创新精神是否合格,思想品格、工作作风是否过硬,不断净化思想灵魂、提升精神境界。要通过学习,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坚定信仰者。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努力把学习贯彻的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的实际行动。

  伟大时代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然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真理光芒。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用、学而行,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确立思想理论的“定盘星”,坚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筑就“四个自信”的“压舱石”,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价值理念和价值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打下更加坚实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248,所谓“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指的是时间历史过渡的范畴,“新”与“旧”的划分是建立在物与物或物与人的继承与发展、消亡和重生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新时代,面对当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以及社会思潮多元的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是构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内核,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重要保障。因此,廓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问题对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新时代环境下,各种非主流价值观乘搭“互联网快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一些低俗、泛娱乐化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身边不断出现,持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嬗变。因此,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坚持以人本主义为教育根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2〕,就是实现对学生主体的关照、关怀,进而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由于片面理解为“灌输论”,出现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整体上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与“学”的关系偏离,主客体交往模式出现失衡,教育效果不容乐观。随着大众传播模式的改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开始出现重构,主客体关系实现了角色互通。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特征上更加复杂多变,他们喜欢张扬个性、凸出特殊,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就应该堅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2.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教育内容的原则

 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精神动力、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政治优势。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理想信念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意识,而是一种催人奋进的振奋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当前我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美好物质生活需求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将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面对以“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稍有不慎,一些责任意识淡薄、政治认知不强、辨别能力不高的大学生便会产生思想动摇、理想信念丧失等严重后果,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大局,通过科学系统、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引导,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教育内容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传统文化为资源,以革命文化为基因,以先进文化为根本,筑牢精神支柱,创新教育路径。

 3.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的原则

 自古以来,学校就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早在先秦时期,叔孙豹和管仲分别就“立德”和“树人”展开了论述,叔孙豹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4〕体现了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系统性,更体现了“立德”的重要性;管仲的“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5〕体现了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极具艰巨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6〕,是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是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区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精神塑造

 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对高校“教育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现实回答,其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核心”的精神内核要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对广大教师队伍提出的高要求,更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责任、新担当。面对百年之大变局,高校应该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把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的原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各个方面,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 坚持以改进创新为教育途径的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民族进步之魂。马克思曾说:“人们要求新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7〕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随着时代变化实现其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加强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融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时代,我们必须紧抓契机,借助新载体,运用新方法,改变旧理念,革新旧渠道,着力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规律。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教育途径的原则,将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相结合,以政治性为主导,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途径,发挥好校园媒体阵地的宣传功能,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样式的解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校园日常中的有机融合,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参与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1〕247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下,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环境变迁和网络信息泛滥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信仰衰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简单的物质保障逐渐向精神享受过渡。与此同时,各种不良风气也伴随着精神享受孕育而生,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有些人为了一丝己利,将他人的生命放置于金钱之下,严重跨越了道德红线,如“长春疫苗事件”“常州毒地污染案”等。在这些令人发指的道德滑坡案件中,不乏有大学生身陷其中,对其健康成长、价值认知造成严重影响。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在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视野的同时,其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隐秘性特征也在无形之中放大了政治和生活的两面性,各种良莠不齐、鱼龙混珠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近年来一些腐败案件,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和信仰衰降,间接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以及实践实效。一些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帜肆意传播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腐朽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认知带来严重的“负声”,渐渐地削弱了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

 2. 高校教育载体单一和教育资源缺乏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弱化

 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的渠道主要有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课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阵地,具有系统性、引导性、互动性等特点。课堂教育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能使得传授双方进行思想碰撞、互动交流,保证课堂秩序规范化的同时能提升学习实效;但也出现了部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唯讲义论”等现象,客觀上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意愿和需求,进而降低了教育效果。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阵地教育的重视,高校加大了对思政教育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依旧面临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思政课教育经验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年龄构成来看,大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对思政教育和德育育人的经验;第二,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研究生学历占多数,教学方法和教学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第三,从专业构成来看,大都是非马克主义理论的专职老师,而是通过辅导员职务特聘或者渠道晋升而来的思政课兼职老师,其知识体系结构还有待加强。

 3. 大学生目标功利化和心理脆弱化导致价值理想信念日趋淡薄

 十九大提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各种价值观念争相汇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情感冷漠、沉迷于玩乐等思想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大学生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却还在党外,入党动机呈现功利化和盲目化。据张国宁课题组对西安 2400 名大学生党员和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大学生进行的入党动机调研结果显示,“79.7%的普通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 77.6%的大学生党员都认为入党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发展”〔8〕。除此之外,对时政热点漠不关心,对政策文件据而不看,过分追求自我荣誉和奖励。价值行为理论缺少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实践是主观意识和客观现实的桥梁,具有普遍性和现实直接性,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主要有以下特点:困扰性、自适应性、累积性、多重性和阶段性。从时间维度来看,主要是大学生步入大学后“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 再到基本适应〔10〕”三个阶段的问题;从程度维度来看,主要是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从生理维度来看,主要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时间的错位,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同时加上就业、学习和社会交往等压力,由此导致心理问题的积累不但增多,轻则出现抑郁症,重则出现自杀等不良现象。

 三、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构建与现实遵循

 价值观属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层级,“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11〕其在心智、情感、价值选择与判断等方面正向成熟阶段过渡,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应该从目标构建、环境优化、资源整合、关系维持等方面着手。

 1. 目标构建:话语的交流对等

 所谓目标就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一种预想。话语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载体,是符号表现基础,其为话语模式目标构建提供了特定的话语环境。通过特定的话语环境对主体的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实现话语主体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主体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高校必须推进话语表达和主客体话语平衡模式的构建。要树立全局性思维,改变传统的话语理念,创新话语方式,以歌曲、微电影、微软文、话剧等形式为载体,将平民叙事和宏大叙事的结合,增强话语平衡力。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放低姿态,平等对话;要新颖开放,包容并蓄;要积极向上,乐观平和;要多元多彩,避免抽象。话语的平衡交流并不意味着以大学生为主导,反而应该在权力的范围内进行。“人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问题解决的关键。”〔12〕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最大前提是信任,没有信任的交流难以推动社会关系的交替更迭。我们要鼓励大学生进行话语表达创新,并不是完全放纵,而是要积极引导,防止话语表达“庸俗化”“泛娱乐化”等现象出现,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信息守门人”的功能。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实现话语传播方式的转变,促进话语表达由“独白”向“对话”的转向,把握好“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的边界。

 2. 环境优化:教育的内外联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3〕”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对象活动,教育主体与客体平等的教育对话是推动实践的重要载体。传统教育中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对话关系出现失衡导致教育效果受限,而新媒体虽然使得主客体的关系发生改变,提高了教育效果,但是也面临着“泛娱乐化”“信息泛滥”“主体模糊化”等问题。因此,面对新时代内外困境,高校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打造合力教育环境。价值观扭曲和动摇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疏浅以及外部环境的消解与影响,教育实效的提高就必须实现社会、家庭、学校的三重合力。首先,积极运用“四全”媒体,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其次,积极出台校内法规,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坚决弘扬“红色空间”、改造“灰色空间”、铲除“黑色空间”;再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出台时效性制度应对师资匮乏问题;最后,要实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开展学校与家庭的团体文化活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第二,要正确引导多元价值观念,实现价值和谐共存。由于主体对象的差异化致使价值主体认同的多元化,高校应积极引导主体价值观念,相互理解、包容,进而实现和谐共存,融合共生。面对多元价值观念,高校应以辩证的态

 度对待,认真分析多元价值观的利与弊,既要尊重个体,又要包容多元;要以课堂主阵地教育...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