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22-08-08 13: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调研,供大家参考。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调研

农村⼈居环境现状和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度重视农村环境卫⽣建设,把环境治理摆在了⼗分重要的位置。近期,我镇组织专班,对农村环境状况进⾏了深⼊调查,调查中发现,农村环境卫⽣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改善农村⼈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需下⼤⽓⼒,进⼀步加⼤农村环境卫⽣整治⼒度。

⼀、⽬前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们⽣活⽔平的不断提⾼,农村⽣活环境也发⽣了很⼤的变化,但是存在的⼀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垃圾越来越多,没有配套的处理处置办法。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还出现了毒害化的新趋势。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些易腐烂变质的剩菜剩饭、⽠⽪菜叶、秸杆等⽣活类废品,现在⼜增加了塑料袋、废电池、农⽤膜、农药瓶、灯管、破⾐烂鞋、⽣活污⽔、建筑垃圾等有毒有害垃圾混合体,特别是⼤量使⽤的塑料袋,随⼿乱丢,⼀旦刮风就会满天乱飞,五顔六⾊,⼀⽚狼籍。同时,由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批量产⽣的禽畜粪便以及宰杀后的废弃物⽆法消化,也成了有害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危害。农村垃圾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污点”。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农村环境卫⽣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垃圾的处理⽅式采取直接露天集中堆放或简易填埋,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更对环境产⽣了很⼤的即时和潜在的危害。随意堆放的垃圾侵占了⼤量⼟地,对农⽥破坏严重,垃圾腐败过程中产⽣的有害⽓体和渗漏液也污染了空⽓和地下⽔,严重影响了村民的⽣产⽣活。

⼆、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虽然近年来我镇农村环境卫⽣治理⼯作取得了⼀些成效,但农村环境卫⽣总体状况仍然形势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垃圾污染问题⽇益突出。

1、现如今,农民群众越来越富,⽤于农业⽣产的农家肥料被化学肥料所代替。原先的垃圾多数是⼀些容易沤烂的⽣活垃圾,积攒⼀年的垃圾都会在春耕的时候运送到地⾥当肥料,现在种⽥都⽤化肥,很少有⼈使⽤农家肥,垃圾就越来越多。

2、在农村,家家门前都有个垃圾堆或者⼀个露天化粪池,⾥⾯的垃圾成份复杂(包括:传统的厨房垃圾;⾦属、塑料、纸板等包装废弃物;建房、装修、旧村改造等产⽣的建筑垃圾;废旧电池、光盘等电⼦垃圾;农药瓶、医疗废弃物等),它们随意地堆放着,不仅占地⾯积⼤,⽽且容易滋⽣蚊蝇,特别是在⾬季,污⽔到处乱流,上⾯漂浮着塑料袋、泡沫板甚⾄还有⼩动物的⼫体等,臭⽓熏天,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且还威胁着村民的⾝体健康。

3、以前,农村做饭⼀般⽤灶,⽽现在⼤部分⽤电或液化汽,也有不少农户⽤上了沼⽓,所以许多桔杆和柴草都被闲置,这⼀堆那⼀垛,时间久了到处都是;还有就是化纤类的破⾐烂鞋随意乱扔,到处是⼀⽚狼籍。

4、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部分污⽔挥发、渗透,直⾄形成沉积,加之⾐物洗涤废⽔,如果不进⾏适当处理,势必对周边的⽔源、⼟壤、空⽓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成为畜禽疫病、寄⽣⾍病和⼈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对农民⽣存环境造成极⼤威胁。

(⼆)缺乏良好的卫⽣习惯,导致各种传染病时有发⽣。农民群众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群体缺乏⾃我保健意识,沿袭⼀些不健康的⽣活⽅式,甚⾄保留⼀些⽣活上的陈规陋习等,使不少农民群众易发⽣疟疾、⽪肤病、肠炎等传染性疾病,特别是近期由于⾼温⼲燥、不良的卫⽣习惯等因素造成⼤⾯积⼿⾜⼝病流⾏,对少年⼉童⾝⼼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三)城镇建设加快,配套建设滞后。

污⽔不能集中排放、净化处理;⽣活垃圾不能集中填埋、焚烧,环境治理措施滞后。

三、建议及对策

(⼀)规范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垃圾处理处置模式。

1、⼤⼒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治理⼯作。全⾯清除陈年垃圾,通过开展全⾯“⼤扫除”活动,采取评级措施,有效促进“清洁⼯程”的整体平衡推进。积极推⾏散居农户⾃建垃圾填埋坑,集中居住区域实⾏固定垃圾桶,逐步建⽴村庄环境卫⽣“门前三包、分区包⼲、定责定薪、联合考核”的长效保洁机制。⾬、污⽔有序排放,⾬⽔就近流⼊⾃然⽔体,污⽔排⼊化粪池或沼⽓池。

2、推进农村改厕。全⾯消除农村露天粪坑茅厕。根据农户⽆卫⽣厕所的具体情况,指导帮助农户建造能有效处理粪便的卫⽣厕所,通过改厕,⼒争农户卫⽣厕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公共卫⽣服务能⼒建设,确保每个村都实现卫⽣室建设标准化。

3、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沟。全⾯治理农村河道和池塘⽔沟,做好池塘⽔沟清淤,清除⽔⾯有害漂浮物,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使村域内⽔⾯得到较好保护,⽔质基本达标。

4、提⾼村庄绿化⽔平。以绿化美化农村⼈居环境为⽬标,把村庄周围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村林、⾏道树、庭院绿化美化⼯程建设。做到村旁、宅旁、⽔旁充分绿化。

(⼆)制定⼯作措施,加⼤垃圾治理资⾦的投⼊⼒度。垃圾处理长期被视为⼀项公益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财政。随着垃圾产量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政府对垃圾处理的投⼊虽然有所增加,但只能满⾜垃圾的⼀般处理要求。⽬前,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尚处于缺失状态,⾸先要建⽴起垃圾收集转运的管理队伍;其次,解决⽆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清运⼯具、⽆处理垃圾专⽤场地等所有⼯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的铺垫,建议各级政府引起重视,加⼤此项⼯作经费的投⼊,同时对拾荒者进⾏必要的教育培

训,扩⼤其回收的范围,旧灯管、灯泡等有害垃圾也让其以低价从农民⼿中收集,再由政府收购统⼀处理;最后由村建⽴垃圾集中处理场,对垃圾进⾏填埋、堆肥或焚烧,要求每村每户对⽇常⽣活中产⽣的各种垃圾进⾏分类,不可回收的全部运送到集中处理场进⾏处理。

(三)提⾼城乡⼈民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卫⽣习惯。做好农村环境卫⽣保护⼯作需要⼴⼤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发挥现有⼴播、板报、标语的作⽤,让村民熟悉和掌握⼀些环境保护常识,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的危害以及常⽤的处理⽅法,并在⽇常⼯作中引导村民从⾃⾝做起,⼈⼈参与环保活动,养成不随意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共同把农村垃圾处理好。另⼀⽅⾯, 可以在农村的中⼩学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使易接受新事物的学⽣成为农村家庭中的环保先⾏军,潜移默化地改变整个家庭的卫⽣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积极开展四害孶⽣地治理活动,提⾼⼈民群众健康⽔平。

⼤⼒开展除“四害”活动。除“四害”是爱国卫⽣⼯作的⼀项重要内容,要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卫⽣防病作出积极贡献。

要巩固除“四害”成果,春秋两季统⼀开展城乡灭⿏、灭蟑螂活动。

开展农村环境卫⽣整治,实现中央提出的“村容整洁”要求,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村⼈居环境、提⾼农民⽣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环境卫⽣管理涉及⾯⼴、动态性强、反复性⼤,这⼀问题始终是农村⼯作的⼀个难点,要彻底解决这⼀问题,需要各级组织的共同努⼒,提⾼对农村垃圾问题的认识,加⼤投⼊,同时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最终建起覆盖农村的良好环境管理体系。

2011年7⽉6⽇

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2016-12-25 12:26 | #2楼

⼗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产发展、⽣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针,描绘出⼀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新风尚等⽅⾯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百计增加农民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建设农村⼩康社会的着⼒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产⽣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道路交通、电⼒、信息⽹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和医疗卫⽣体系等,造就“有⽂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明”的新型农民。树⽴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章。

为了及时掌握新时期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早⽇实现“⽣产发展、⽣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近期,周⼝市调查队专门组织开展了⼀次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采⽤分层简单抽样的⽅法,抽取我市四个县两区8个乡镇单位、50个村级单位、120户农民以及80个乡村⼲部进⾏⼀次性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产情况、⽣活状况、基础设施与环境、⽂教卫⽣及社会保障和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等共83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的⽣产状况:

1、被调查对象200户农户,其中:从事种植业⽣产的158户,占79%;养殖业6户,占3%;林业6户,3%;运输及个体经营者30户,占15%。全部调查户的耕地⾯积1097亩,⼈⼝926,⼈均耕地1.17亩。农⽥⽔利设施基本实现了50亩地⼀眼井,农⽥有效灌溉和节⽔灌溉⾯积达到95%和30%。种植业、养殖业农户绝⼤部分使⽤了良种⽣产,主要农作物使⽤了机械化收割,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经营⽅式为家庭为单位的⾃种⾃销, 91%的村没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2、先进实⽤技术的普及和推⼴程度不⾼,调查显⽰:掌握⽆公害化和滴灌技术的农户仅占14%。掌握地膜覆盖技术的农户占48%,掌握病⾍害疫害防治技术的占69.42%,配⽅施肥技术的为47%。69%的农户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

――被调查对象的⽣活状况

1、在被调查的200户农村居民中,2015年家庭总收⼊在8000元以下的为16%,8000-10000元的27户,占13.5%,10000元以上的141户,占70.5%。家庭收⼊主要来源于外出打⼯、种植业、养殖业,⼈均住房⾯积24.9平⽅⽶。农民住房主要是砖⽊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分别占76%和20%,有线电视(地⾯卫星接收器)⽹络已经覆盖39.5%家庭。

2、农民⽣活⽔平的稳步提⾼丰富了农民⽂化⽣活,有89.5%的农户家中有彩⾊电视,有20.5%的家庭中有电冰箱,有68.5%的家庭中有洗⾐机,有40.5%的农户家中有电话,有80.5%的农户家中有⼿机,6户农民家庭中有计算机,6户农民家庭中有⼩轿车,有44.5%的家庭中有摩托车,有28.9%的家庭中有电磁炉,但农民的⽣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和提⾼,26.5%的家庭冬天取暖主要靠煤炉,3.5%和1%的家庭冬天取暖⽤电暖器和空调。有20%的农户饮⽤⾃来⽔,有86.5%的农户饮⽤井⽔,农民⽣活⽤主要燃料是柴草和煤炭,分别占48.5%和43%。但家庭使⽤太阳能和沼⽓的农户只占17%。没有洗澡条件的农户占80%,使⽤旱厕的农户占93.5%。对当前家庭⽣活状况基本满意的农户占64.5%,满意的占20.5%,表⽰不满意的家庭占14%。村⾥有⽣活超市的占43.5%,56.5%的村没有⽣活超市。

――被调查对象基础设施与环境状况

1、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度不断加⼤,在我们调查的农户所在的村中,75.5%的村通公路。出村道路主要是柏油路和砖渣路。70.5%是柏油路,⽔泥路只占8.5%。40.5%农民庭院被硬化。有垃圾污⽔处理设施的村占6%,农户与饲养畜禽不在⼀个院内的占47%,56%的河流和池塘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

――被调查对象⽂教卫⽣社会保障状况

1、调查显⽰:80%的农户所在村没有⽂化活动站,农民获取信息和了解国家政策的渠道和途径是看电视、听⼴播、和别⼈交谈、看报纸,分别占96%、22.5%、14.5%和6.5%。96.5%的农户主要娱乐项⽬是看电视。

2、87.5%的农户所在村有卫⽣所,持证上岗的合格医⽣占82.5%,82.5%的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病后⼀般到个体诊所和乡村卫⽣所去看病,只有病情严重时才会去县市或外地就医。政府应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显得⼗分重要。加强农村卫⽣⼯作的关键是加⼤投⼊,降低农村医疗收费价格。

3、在我们调查的⾏政村中88.5%的调查村没有养⽼院,有85%的调查者没有参加养⽼保险。因此,应建⽴健全农村养⽼机制,逐渐消除⼴⼤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被调查对象所在村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状况

1、村⾥重⼤决策决定主要由村委会、村民代表⼤会、村⽀部书记决定,分别占38%、41%、17%。家庭重要事项做出决定时主要听取有⽂化⼈的意见、家族中⽼⼈的意见、听取村⾥能⼈的意见,分别占34%、48%、18%。在调查的⾏政村中占82.5%的村实⾏了村务公开。

2、在治安⽅⾯,对⽬前农村治安环境的看法,有11%⼈认为很好,28.5%⼈认为较好,41.5%的⼈认为⼀般,17.5%的⼈认为差。

⼆、农民对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有强烈的愿望和期盼

在调查的200名农户中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占71.5%,不了解的28.5%。⾮常关⼼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户占65%,⽆所谓的占17%。愿意为新农村建设愿意出资出⼯的农民占

95.5%,

另外,在调查的200名农户中农户对将来新农村建设有六⽅⾯的期盼:第⼀位的是农户期盼道路畅通、配套设施齐全、实现农业机械化,占第⼆位的是农户期盼住房宽敞、舒适、有电话、有⾃来⽔,占第三位的是农户期盼有医疗、养⽼保险,占第四位的是农户期盼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占第五位的是农户期盼社会风⽓良好、村内管理民主,占第六位的是农户期盼⽣活消费⽔平⼤幅提⾼,家庭消费品齐全。

三、农户对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担忧和对⽬前农村现状的不满意

――农户对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担忧依次是:

⼀是担忧不尊重农民-意愿,⼤搞形象⼯程。65%的⼈担⼼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项⽬,不能尊重农民-意愿,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搞形式主义,⽽使党的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

⼆是担忧加重农民负担。58%的被调查者担⼼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

三是担忧刮⼀阵风,不了了之。58%的⼈担⼼新农村建设和以前有些⼯作⼀样⾛过场,做形象⼯程,不是实实在在⼲事情,轰轰烈烈开始,匆匆忙忙收场,达不到预期的⽬的。

四是担忧不实事求是,搞"⼀⼑切"。37.5%的⼈担⼼新农村建设不能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的特⾊和优势,⽽搞"⼀⼑切",收不到实际效果。

五是担忧占⽤耕地。24%的⼈担⼼,新农村建设会搞⼤量⼯程,占⽤⼤量耕地,⽽使本来就不多的⼈均耕地再次减少,影响农民切⾝利益。

六是担忧⼲部以权谋私。19.5%的群众担⼼村⼲部会⽤国家的优惠政策谋私利,⽽不是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使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实惠。

――⽬前农户对农村现状五⽅⾯不满意的情况是:

1是河⽔普遍污染、⽤电价格偏⾼。

2是农村医疗卫⽣条件差、医药费太贵、药品、药价管理混乱,农村医务⼈员素质普遍较差,医疗⽔平低,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续繁琐。

3是村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偷盗、赌博、封建迷信现象时有发⽣,综合防范能⼒薄弱,管理不严教育不够。

4是尽管92.5%的被调查农户所在村有⼩学,但是农村学校师资⼒量⽐较薄弱,校舍硬件设施跟不上需要,受农村重男轻⼥思想的影响,⼥童的辍学率⽐较⾼。

5村务公开的内容流于形式、村务公开不真实、村务公开内容过于简单。

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改⾰开放了30年以来,农业以“承包”为主的分⽥到户,让亿万农民在⾃家的责任⽥⾥吃饱了饭,初步实现了⼩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和应⽤,不利于⼟地产出率、资源利⽤率和农业劳动⽣产率的提⾼,农产品的⽣产成本⾼,⽐较效益差,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并且随着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富裕劳动⼒的转移,农民对农业的投⼊不⾜,农产品产量的提⾼受到了影响,⽽且还有⼀系列社会问题,譬如“空⼼村”、留守妇⼥⼉童和⽼⼈养⽼问题。

(⼆)农民收⼊低,增收难,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民收⼊也在逐年增加,⽣活逐渐富裕,但由于⼈多地少的⽭盾,⼟地产出率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价格剪⼑差的影响,农民在⼟地上的收益还⼗分有限,⼤部分的收⼊是靠外出打⼯取得,但也不是⼈⼈、家家都有满意的收⼊,2015年周⼝市农民⼈均纯收⼊3122元,如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包括住房⼀次性投⼊、⽇常⽣产和⽣活消费⽀出、⽂化教育需求和社会保障⽀出等,还不能⽀撑正常消费。

(三)农村基层组织执⾏⼒差,农村新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

在农村,部分基层组织成员,由于党性不强,政治责任感不强,⽂化⽔平不⾼,不作为和作不了为的⼲部⼤有⼈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有些甚⾄“懒、软、散”,对农村、农民的⽣产、⽣活不思考、不规划、不发展。⽐如⽬前农村农户的住宅建设,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和长远打算,农户是各⾃为政,放任⾃流,农户新建的房不少,村容村貌村没有⼤的改观,宅基地⼤量扩张,还有浪费⼟地的现象。

(四)农村社会问题多,解决问题任重⽽道远

1、农民素质有待提⾼,按照现代农业新型农民的要求,⽬前农村、农民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民⽂化⽔平不⾼,主要是缺少劳动技能的培训,依靠传统的⽅式⽅法从事农业⽣产,外出务⼯也多半⼲些体⼒活,挣些微薄的收⼊来维持⽣活,在这次调查中,我市外出仅有6%的农民接受过⼀些短暂培训。

2、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平低,看病难,吃药贵。同时农村医务⼈员⽔平低。由于医疗费⽤过⾼,农民⽣⼤病往往意味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农村还时有发⽣,⽬前,医疗卫⽣问题是农民⽣活的⾸要问题,与农民的⽣活质量息息相关。

3、农村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富裕起来的农民⼗分渴望孩⼦获得较好的教育,国家为了普及中⼩学教育,⽬前农村⾥村村基本都有⼩学,每乡还有不少中学,但由于师资⼒量问题、学习环境问题、教师的责任⼼问题等造成学校⽣源严重不⾜,⼀个班⼏个⼈,⼀个学校⼏⼗个⼈的现象不在少数,农民⼀般将⾃⼰的孩⼦送到县城甚⾄县城以外的地⽅接受教育,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极⼤浪费。调查显⽰:85%以上的村、镇⼩学,80%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源

状况不容乐观。45%左右的中⼩学⽣到县城以上学校学习。

4、农村道路问题。近⼏年,国家加⼤农村道路建设,随着“村村通”⼯程的建设,⼤部分的农村修通了道路,为农村居民⽣活和经济发展起到桥梁作⽤,但由于质量差,道路通不了

三.五年,⼜变成了“⽔泥”路,坑洼不平,并且村内道路⽆规划修复,遇到⾬天就泥泞不堪,⽆法⾏⾛。

5、农村农业信贷问题。部分农民想致富,但⽆资⾦的⽀持,贷款⽆信⽤、⽆担保,抵押⼿续繁琐,主要原因:⼀是银⾏、农村信⽤社担⼼农户没有偿还能⼒;⼆是缺乏担保、抵押的财产,⽽得不到贷款。三是贷款⼿续繁琐;四是国有商业银⾏改⾰后,农村信⽤社成为农村⾦融的主⼒,它只能解决⼀些⽣产性⼩额贷款,⼤额的⽣产经营性贷款仍难以贷到,农民的贷款主要依赖民间贷款。

6、农村环境问题。改⾰开放30年,农民⽣活有了保障,但环境问题毫⽆改观,农村旱厕和垃圾污染、加之畜牧业养殖污染、企业排污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环保问题⽇益严重,环境状况每况愈下。

7、农村坑塘利⽤问题。农村坑塘⾯积数量可观,⽬前利⽤的为数不多,建议政府部门借鉴耕地、林地、荒⼭承包的经验,只要政府给政策农村坑塘就能变废为宝,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新亮点。

8、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很⼤的进步,但仅靠现有的保障机制和救助制度还不能满⾜⼈⼝庞⼤的农村⼈⼝⽇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还需要进⼀步增加投⼊和完善保障体系。

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点建议

(⼀)解放思想,改⾰创新,实现农村改⾰的第⼆次飞跃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赋予农民更加充分⽽有保障的⼟地经营权,允许农民承包责任⽥,可以合理的进⾏流转,这就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加快⼟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农民可以出租和⼊股,这样农民可以在互惠互利和⾃愿结合的原则下,集中⼟地联合开⽀,规模经营,把⼤-⽚的⼟地联合起来,由村委组织或农民协会组织经营,或由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技能⼿承包经营,形成农庄(场)经济体,这样可以提⾼农业⽐较效益,调动农业种粮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粮⾷稳定发展,保障粮⾷安全,也可以进⼀步促进农民引进现代⽣产要素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应⽤,提⾼农业劳动⽣产率,同时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特⾊农业、订单农业或⽣态农业,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样使⼤量的农村剩余劳动⼒从⼟地上解放出来,离开⼟地的农民可成为农庄(场)的股东,也可以参与农业的⽣产和管理,成为农业⼯⼈。也可以在外务⼯,经商办⼚,也可以专业从事农业服务的经营,提供农业⽣产资料、⽣活资料和⽣产技术⽅⾯的服务,也可以从事农产品的加⼯、销售、储藏、保障、运输等服务。也可以专门从事信息⽅⾯的服务,从⽽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流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增强政治责任感,加强基层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农村⼯作的中⼼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快⼜好发展的重⼤战略部署,是实现富民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责⽆旁贷,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应有所作为,应该围绕着“⽣产发展、⽣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针,有所打算、有所思考、有所规划,尤其是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要有个整体布局,作长远打算,不能⼀盘散沙,各⾃为政,⽆序建设。

(三)加强引导,⽰范带动,充分调动⼴⼤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农村建设是⼀个庞⼤的系统⼯程,不可能⼀蹴⽽就,急于求成,要加强对党的富民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伟⼤意义的宣传教育,加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地⽅,政府可以适当的投⼊,建成⼀些新农村建设的⽰范村,使农民真正体验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得到真正的实惠,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使更多的农民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和更加向往,使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针变成⼴⼤农民⾃觉⾃愿的⾏动,积极投⼊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四)加⼤引导和扶持⼒度,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促进⾮农产业的发展。

⼀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农民尽快脱离传统农业。以全民创业活动为契机,通过建⽴完善农民创业机制,以降低创业门槛,提供资⾦扶持,技术市场指导等可⾏措施,⿎励农民⾃办产业,可集中在⾷品加⼯、⼿⼯编制、餐饮运输等⼆、三产业。⼆是引导农民向乡镇企业转移。利⽤招商引资成果,引导村民从以种地为主的农民向以务⼯为主的⼯⼈转变,从⽽拓宽农民收⼊渠道。三是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转移,引导他们在城⾥安家、⽣活、创业、发展,使这部分农民从根本上脱离农村,减少农村⼈⼝基数。

(五)新农村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程浩⼤,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弯路,促进新农村建设⼜快⼜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应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不忽视农民的主体⼒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不破坏农村⽂化底蕴;既要⼤胆创新,⼜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改,⼈去事⾮。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县区,经济状况有强弱之别,新农村建设⼀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如,各县市开发区以⼯业经济实⼒为基础,整合城郊⼟地、⼈⼒等资源,开展以⼯促农的⼯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城市,⾛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城镇村庄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城镇村庄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新农村规划可以⾼标准、多功能,进⾏⼀步到位式建设,⽽县区⽐较落后的村庄则可能是改街、改⽔、改圈、改灶、改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之,⼀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作⽅法,避免

运动化,不搞“⼀⼑切”,不搞⼈为的样板⼯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浪费的评⽐活动。因地制宜,量⼒⽽⾏,从农民群众最关⼼、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

对帮扶的途径,⽤⼯业理念谋划农业,⽤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产⽅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2016-12-25 8:19 | #3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历史任务。农村⼈⼝多、底⼦薄、基础差、收⼊⽔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活才能保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改善近⼏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省国税局的⼤⼒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发⽣了根本变化逐步迈⼊了⼤步流星奔⼩康的康庄⼤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程浩⼤,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弯路,促进新农村建设⼜快⼜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应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不忽视农民的主体⼒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不破坏农村⽂化底蕴;既要⼤胆创新,⼜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改,⼈去事⾮。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县区,经济状况有强弱之别,新农村建设⼀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如,各县市开发区以⼯业经济实⼒为基础,整合城郊⼟地、⼈⼒等资源,开展以⼯促农的⼯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城市,⾛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城镇村庄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城镇村庄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新农村规划可以⾼标准、多功能,进⾏⼀步到位式建设,⽽县区⽐较落后的村庄则可能是改街、改⽔、改圈、改灶、改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之,⼀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作⽅法,避免运动化,不搞“⼀⼑切”,不搞⼈为的样板⼯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收”之类扰民浪费的评⽐活动。因地制宜,量⼒⽽⾏,从农民群众最关⼼、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业理念谋划农业,⽤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产⽅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建设⼩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 1

概论课学⽣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系列⽅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的⽅针,全⾯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使农业⽣产⼒⽔平有⼀个较⼤的提⾼,使⼴⼤农民的⽣活有⽐较明显的改善。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经济、政治、⽂化和社会等⽅⾯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 1.新农村建设内容: 2015年10⽉,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产发展、⽣活富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环节,是实现其他⽬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修建⼀幢⼤厦,经济就是这幢⼤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厦就⽆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法变成现实。

⽣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的,也是衡量我们⼯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上去了,⾐⾷住⾏改善了,⽣活⽔平提⾼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化、道德⽔平不断提⾼,崇尚⽂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化、卫⽣、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是实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步扩⼤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发展农村⽣产的基础上,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百计增加农民收⼊。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的民主权利。

【⽂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特⾊的群众⽂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化⽣活。

【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的基础上,进⼀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体系建设,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部和群众交谈⼤家⼀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 2

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些不容忽视的⽭盾和问题。

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产⽣活不⽅便。⼀是农⽥⽔利基础设施

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能⼒有所增强,但沟渠因⽆资⾦整修,形成了⽔利设施有“有肚⽆肠”的现状。⼆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道进⾏了硬化,但是路⾯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产成本⾼,严重地影响着农民⽣产⽣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村没有形成任何有⼀定规模的⽀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

⼀。⼆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定发展,但农业竞争⼒总体不强,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农村产业化需要进⼀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产项⽬的确定上存在着盲⽬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的确定⽣产项⽬也使农民的⽣产⾯临着更⾼的风险。

问题三: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民增收空间不⼤。⼀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

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等坑农⾏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均有⼀定幅度的上涨。⼆是畜牧业⽣产出现停滞迹象,⽟⽶、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积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法落后,⽬前农民牲猪、⼭⽺、黄⽜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三是⾃然灾害频繁。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

很重。⼀⽅⾯,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只有到较远的中⼼完⼩读书,家长因孩⼦太⼩只好实施“1+1”⼯程(即花⼀个劳动⼒去陪读)。⼀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个劳动⼒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教育成本过⾼。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笔帐:送⼀个学⽣,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中要1万多元,读完⼤学要5~6万元,按⽬前我们⼈均收⼊计算,培养⼀个⼤学⽣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是公共卫⽣事业发展艰难。⼀⽅⾯,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才引不进、留不住。另⼀⽅⾯,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但据⼀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前,我县农村的⽣育保险、⼯伤保险、养⽼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

对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个⼈思考:

第⼀: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的经费从哪⾥来)是新农村建设⾯临的主要难题之⼀。就此次的调查对象⽽⾔,村中没有⼀处集体经济,没有村办企业。农民增收也多是“⼋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有待进⼀步挖掘。

第⼆:新农村的建设是⼀项⼤的⼯程,它需要统筹的规划,需要村与村、与乡镇、与县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上级机构的扶植。就地理位置⽽⾔,我村离

镇中⼼较远;就⾃然资源⽽⾔,它没有资源上的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发展⾃⼰的集体经济,单纯依靠本村的⼒量,⼀⽅⾯能⼒有限,另⼀⽅⾯很容易在结构安排上或是项⽬选择上与其它地区重复,从⽽造成效益低下甚⾄是失败,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上级的统筹。在这⼀⽅⾯,国内外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意⼤利南部的⼩城镇加⼯业,我国浙江部分地区的村镇加⼯等。

第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农民收⼊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产,确保粮⾷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农业、绿⾊农业和⽣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农业产业化投⼊的机遇,集中⼒量⼤⼒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强的农业项⽬,提⾼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程”,加强对外出务⼯农民的实⽤技术培训,提⾼农民就业能⼒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

⽣活环境。

第四:务⼯⼈员素质较低成为农民其增加收⼊的瓶颈。随着农村劳动⼒专业到⼆、三产业的⽐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和就地转移的劳动⼒队伍庞⼤,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多数劳动⼒仍从事着低收⼊的⼯作,技术型、技能性劳动⼒转移输出很少,⽆法获得较⾼收⼊,农民⼯资性收⼊增长受到控制。

第五:村民⽂明程度滞后于其它⽅⾯,新农村建设出现⽊桶效应。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对“村风⽂明”投⼊甚少,绝⼤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传统的⼩农意识根深蒂固,⽣产、⽣活和⾏为⽅式都与现代社会⽣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普遍存在“⼩富即安”⼼理,缺乏⼲⼤事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新科技的能⼒,具有⼀技之长的⼈还⽐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则只能卖苦⼒,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明建设。乡风⽂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法,建⽴健全乡风⽂明的评⽐奖励机制;⽂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农民⾃办⽂化扶持基⾦,引导农民发展民俗⽂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利⽤⼴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艺下村,加强先进⽂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社会主义先进⽂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所拥有的⽂明传统,提倡尊⽼爱幼、妯娌和睦、邻⾥团结、不打架不骂⼈、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新农村建设的⼏点建议:

(⼀)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领导⼩组,完善新农村建设⼯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提⾼农民⾃主创新能⼒,切实注⼊农村建设新动⼒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主创新 3、推⾏典型⽰范,带动农民⾃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体化,⼯农和谐化。

参考⽂献:[1]胡智龙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报告

[2] 百度百科新农村建设

【农村⼈居环境现状和建设问题调研报告】

推荐访问:农村饮水安全情况调研 调研报告 人居环境 现状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