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基于语文学科育人的美育路径

发布时间:2023-09-13 10:5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任何一个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依托自己的学科教学对学生开展审美的教育,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向美而生的语文教学,从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管理、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活动的开展四个方面去进行美的表达、追求美的形式、实施美的浸润、实现美的习得,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 学科育人 美育

徐敏,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教师。

美育的全称是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的方式让学生达到一种成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美育也是德育的一种。在学校工作中,美育包括在宽泛意义的德育之中。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专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开展审美教育呢?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在课程目标里面也谈到了,“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因而语文课程是应该也可以完成文化传承和理解,承载着学科育人的教学任务的。从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当中来说。康德直接谈到了审美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审美就是一种无功利的情感的判断。[3]席勒也曾经谈到,我们的教育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4]他所谓美的教育其实谈到的就是我们要尽可能在和谐当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的整体。美育是恢复人的完整性的教育。它指向人的一种人生状态,是一种完整的状态的教育,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审美。学校的美育不局限于艺术教育。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到,“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直接说出了课程美育的必要性和意义。[5]语文作为文学,本来就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在语文学科中开展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师的教学艺术:美的表达

学科老师可以具有知识之美,也可以具有教学艺术之美。一位优秀的班主任,首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会具有学科魅力,这也是教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前提。

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感受文学本身的魅力。现代诗歌的建筑美、文字表达中对偶手法呈现出的对称美等等,许多语文知识中原本就包含着美的韵味。这些美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更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劳动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芣苢》中的劳动美、《插秧歌》中的勤劳美,同时为学生补充其他劳动主题的诗歌,让学生感受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心境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生活美、《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童趣美、《江南》中的场景美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劳动的乐趣,以及劳动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培养用劳动创造美好人生的精神追求。

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充盈着美的理念。以板书设计为例,尽管有很多教学模板,但老师自己设计的有个性特征的、有生成性的板书更有美感,更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板书,也可以设计更有艺术性的板书。如在讲授散文拓展篇目季羡林的《年》时,季羡林先生将年比作接连不断的界石,表现年复一年的茫然,突出年虚缥、渺茫的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以一条弯曲的带有几块界石的路为主体图案的板书,界石上写有“虚缥”“渺茫”等从文中提炼出的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借助这个图形板书既简明扼要地概况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更带给学生主观的美的感受。

教学艺术中包含着教师自己的创造,是一种审美的表达。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渗透着教师美的思想。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学习,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这样一种转变就是眼中有学生的教学,就是美的艺术。艺术性的教学就是一种审美的表达。比如活动式教学、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大单元教学,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等,这些创新型的教法就是一种美的追求。因为一切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努力,都是美的行为,都是美的表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己的教学情绪,有自己的教学节奏,这些都是美的表达。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美的形式

教室的课堂管理艺术,也是一种美的形式。语文教师有技巧地管理课堂就是一种审美的管理。而以人性的、温暖的、尊重的、平等的方式去管理,则是带有爱的管理,美就是爱的具体体现,是爱的能力。因为美育的基本特征是感性和情感性,它有润泽精神的需求。

教师在管理课堂过程中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蹲下来和世界说话的姿态,就能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这种共情能力就是美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机制呈现出教育智慧之美,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现象,教师可以将之巧妙利用,机智地转化为创造的契机,从而带给学生感动、激动、鼓舞或激励,这种触及学生心灵的管理艺术就是审美的形式。

教师与学生关系就是一种美的感染,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美的展示。教师除了爱心、责任心外,还需要具有人格魅力。教师的个性特征、人文素养会赢得学生的喜爱,他们的精神世界之美也会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艺术性地鼓励、以审美的方式认可。如教师用手机拍下学生的作品制作成小视频,收集学生优秀作品制作诗集,在櫥窗展示学生的作品等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学生受到肯定,激发学生向善向美之心。顾明远先生也曾经讲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6]让我们通过爱的教育,引导学生具备审美的感受。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美,享受美,这就是超越了功利的幸福的教育。

康德曾经提过,一个好的教师,是把学生本性中的善发挥出来。因为好教师就是要关注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工作中所实施的一切观点、信念、理想、世界观、兴趣、爱好等的形成,都在教师的人格这个焦点上汇合。”[7]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美好的地方、美好的心灵。具有发现美的教育眼光,比如允许学生有一定的创造性,允许学生有童真。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批判性看待,这些都是一种审美的传达。

三、教师的教学内容:美的浸润

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非常宽泛,应建立依托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的大语文观念。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的内容带给学生美的浸润。

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审美的素材,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自己精选材料,自编教材,或者精选富有审美的文章进行拓展教学。这种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同样符合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渗透生命美学的课程。比如借助《我与地坛》引导学生增强对死亡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再为学生补充庄子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庄子对死亡通达的态度。中国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传达出对生命的价值的理解,这些对待人生、对待死亡的态度就是一种生命的美学。

学生的阅读文本中也会有很多审美的对象,甚至学生的练习题包括高考试题都有对美的追求蕴含其中。《马兰花》《会飞的福字》中的人性美、《牛铃叮当》《四堡雕版》中的传统文化之美、《锄》《麦香》中的农耕文明之美等等,不一而足。除了阅读材料,作文题都有丰富的美的蕴含。如2021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以“人”字来类比人生。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关于强弱之辩的作文题,探讨强弱转化的可能与方式,充满着思辨之美。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本手、妙手、俗手”、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作文“人”字毛笔描红、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谈论诗画理论,可谓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的传统韵味尽情纳入试题之中。

四、语文活动的开展:美的习得

语文教师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习得个体审美经验。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杜威提倡要“从做中学”,他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做”的过程,“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8]而教育过程就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所以教育要有空间,要能够让学生参与,让他们能够在做中学、玩中得实现。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以及创造美和艺术的能力。围绕这五方面的能力提升,语文教师可以设计语文活动,对学生开展美的教育,实现以美育美。

1.依托语文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

教师以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审美的体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如在讲授古诗词时,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读诗人评传或诗词鉴赏类书籍后做阅读手抄报,学生做手抄报的过程就是加深阅读感悟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精神品质,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诗人的人生,感受诗人的命运悲欢,在用自己的画笔和文字将这种审美感知呈現出来。在这个语文活动中,学生每一个当下的体验,都是审美的觉知。

2.依托语文活动丰富学生审美情感

生活处处皆语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去追求美、发现美。如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开展诗词创作活动,教师选定诗歌主题,在知识讲解、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作现代诗或者古体诗。如教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青春单元时,结合教材中现代诗歌的学习,可以开展《献给祖国的颂歌》写作活动。学生创作诗歌后,教师组织学生投票选出最优秀的十首诗歌,制作成诗歌集。诗歌集也由学生自主设计、排版。学生还曾为逆行者写诗、创作对联等等。学生投入地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丰富了审美的情感。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我好像第一次从校园走过”的活动,学生拍下自己眼中的校园美景,然后用文字表达出对校园美景的喜爱。习以为常的校园,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发现美好,通过观察、感悟发现校园的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使校园成为包含学生情感的审美的对象。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甚至有家长都受到感染,参与其中。有家长也忍不住写诗或者绘画,在家长群中动情地说,“我用年初拾得的红枫,年末这几天拾得的黄枫香,试着用学校红砖绿瓦的建筑,画了幅画。醉是这一墙的红砖绿瓦,醉是这一树的水木青花,还有这一路的似水年华……”深情的语言、优美的画作、对校园的深情,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3.依托语文活动拓展学生审美想象

审美需要想象力,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拓展、延伸。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年级级徽、班级班徽设计大赛。先向学生介绍徽章设计的方法,教授基本的设计知识和理念,然后展示经典徽章的设计图案。学生自由创作后不仅提交电子图案,还需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写设计理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微型的图文转换,能达到在实践中学语文的效果。再由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最佳设计,获奖的学生公开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出的图案不仅可以运用到很多活动中,还可以统一制作为实体的级徽、班徽,增强纪念意义,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什么形状、选择什么颜色、希望传达什么寓意等,这样一个参与的过程,显然包含着审美的想象。

4.依托语文活动加深学生审美理解

美的内涵丰富,对中学生而言,对美的理解很难用抽象的方式进行,依托语文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美是很好的方式。如在讲授古诗文部分时,教师介绍文学常识时,经常会涉及到作家的字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命字号活动。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古人取字号的常见方法,推荐相关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也收集一些古人字与名的关系的例子给学生借鉴。建议学生在取字的时候尽量和自己的名建立关联。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的名字由来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为自己取字和号。如一个学生名字叫昱森,象征着阳光下,一片森林郁郁葱葱,自由生长。他就为自己取字“蓬勃”,取蓬勃发展之意。他的籍贯是贵州铜仁,贵州简称黔,铜仁位于贵州的北部,于是他给自己取的号为乾北居士。还有学生名为安琦,“琦”有“美玉,珍奇”的意思。她用同义互训的方式为自己取字,选与琦意思相近也包含奇特珍奇的“瑰”,以及与“安”意义相近的“平”字,取字为“瑰平”,寓为平安但不平凡。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为自己取的字艺术水平如何并不重要,他们融入了自己的审美理解后,参与活动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

5.依托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不仅需要感受美、理解美,更需要创造美,让美成为一种自然的追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比如戏剧表演活动。学生可以选择教材中现有的戏剧剧本进行演出,也可以将其他非戏剧文本加以改编,创作出新的剧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用戏剧的形式去诠释他对文学作品就是这种艺术美的理解,赋予了文学作品新的内容和蕴含,也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通过这些剧本的创作,戏剧的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生命感和价值感。这些都是美的具体的体现。学生的戏剧表演也包含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的融入。而学生投入在戏剧表演中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

美是一种无言的传达。当它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带给学生的就是一种感动。苏格拉底说,对人生有益的东西就是美,而美感就是生命的创造力。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向美而生的语文教学,从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管理、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活动的开展四个方面去进行美的表达、追求美的形式、实施美的浸润、发挥美的感染、获得美的习得,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5.

[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9-82.

[4]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15.

[6]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中国教育科学,2014(3):35-37.

[7]蔡汀,王义高,祖晶.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67.

[8]约翰·杜威.民主与教育[M].薛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82-188.

猜你喜欢美育美的活动“六小”活动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活动随手拍”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年3期)2022-05-10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7期)2021-10-20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打破平衡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42期)2019-12-10好美的雾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12期)2019-12-04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美育最忌急功近利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

推荐访问:美育 育人 而生

版权所有:睿智文秘网 2009-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睿智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睿智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辽ICP备09028679号-1